碘酸铜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 格式:pdf
- 大小:103.50 KB
- 文档页数:4
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碘酸铜溶度积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导数,它可以用来描述碘酸铜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
在实验室中,常常使用离子交换法、重金属沉淀法等方法来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
本文将介绍一种比较简单、可行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当碘酸铜在水中溶解时,会部分离解为Cu2+和IO3-离子。
根据溶度积公式,我们可以得到:Ksp=[Cu2+][IO3-]其中,Ksp为碘酸铜的溶度积,[Cu2+]是Cu2+的浓度,[IO3-]是IO3-的浓度。
由于Cu2+和IO3-是无法直接测量的,因此我们采用化学计量法来测定它们的浓度。
实验步骤:1. 用天平称取1.25g的碘酸铜,加入到500mL容量瓶中。
2. 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摇匀溶解。
3. 用稀硝酸(HN03)调节pH值,使其保持在5.5左右。
4. 用去离子水稀释,将总体积调至500mL,摇匀。
5. 取2mL溶液加入到15mL离子交换树脂中。
6. 去掉收集的废液,洗涤树脂,再加入2mL去离子水,用吸头吸去水分。
7. 加入5mL稀硫酸(HS04-)溶液,将离子树脂中的Cu2+和IO3-离子全部交换出来。
8. 将收集的稀硫酸溶液加入到一个50mL的锥形瓶中。
9. 加入20mL氯化铵铵缓冲液和10mL硫酸(HS04-)溶液,用进口漏斗加入去离子水至50mL。
10. 用三氯化铁标准溶液滴定,直至反应产生暗褐色(表明反应达到极点),记录滴定消耗的体积V。
11. 重复上述步骤,重复3次,计算平均值。
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根据滴定的消耗体积V来求出溶度积Ksp值。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Cu2++3Fe3+=Cu(F)3+3Fe2+根据反应式可知,每1mol Cu2+需要3mol Fe3+来滴定。
因此,Cu2+的摩尔浓度为:其中,VFe3+为滴定所需的Fe3+溶液体积,VCu2+为取样体积,MF3+为Fe3+的摩尔浓度。
同理,IO3-的摩尔浓度可由反应:2IO3-+12Fe2++10H+=I2+12Fe3++5H2O计算得到:最后,可以套用溶度积的公式,计算出Ksp的值:Ksp=[Cu2+][IO3-]=(VFe3+[Fe3+]×3VFe3+×VCu2+×MFe3+×1000)×(VFe2+[Fe2+]×12VF e2+×VIO3-×2MI03-×1000)通过上述实验,可以测定得到碘酸铜的溶度积,并分析其浓度大小。
实验九 溶度积常数的测定(一)碘酸铜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分光光度法【目的要求】1、了解分光光度法测量光密度的的基本原理,学习分光光度计的使用;2、学习工作曲线的绘制,学会用工作曲线法溶液浓度的方法;3、巩固吸量管、容量瓶的使用操作。
【实验原理】1、碘酸铜Cu(IO 3)2在水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即22sp 3[Cu ][IO ]K +-=⋅,碘酸铜溶液中满足23[IO ]2[Cu ]-+=,代入上式23sp 4[Cu ]K +=。
当我们测定了饱和碘酸铜溶液中的2[Cu ]+值即可就去其溶解平衡常数。
2、光线通过有色溶液时,一部分被溶液吸收,另一部分透过溶液。
分光光度计通过测定溶液的吸光度0lg lgt I A T I =-=(T 是溶液的透光率,用0t IT I =表示,t I 为透过光的强度,0I 为入射光的强度),来测定溶液中有色溶质的浓度。
其原理是朗伯-比尔定律(Lambert-Beer Law ):有色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的浓度c 和光穿过液层厚度l 的乘积成正比A cl ε=其中ε——消光系数(或吸光系数)。
当比色皿大小一定时,确定的溶液其,l ε均确定,则A 只与浓度c 有关。
【实验步骤】1、配制Cu(IO 3)2饱和溶液。
取少量Cu(IO 3)2沉淀放入150mL 锥形瓶中,加入60mL 去离子水,加热至70~80℃,充分搅拌。
冷却至室温,静置数分钟,常压干过滤。
2、工作曲线的绘制。
①计算配制·L-1、·L-1、·L-1、·L-1 Cu2+溶液所需的标准CuSO4溶液的体积。
②用吸量管分别移取计算量的CuSO4溶液到4只50mL的容量中,各用移液管加入1mol·L-1的氨水溶液,用去离子水定容,充分摇匀。
λ=的条件下用721型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4只容量瓶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的③用1cm比色皿在610nm吸光度,在坐标纸上绘制A-Cu2+浓度图(工作曲线)。
碘酸铜溶度积测定方法碘酸铜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u(IO3)2。
要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Ksp),需要找到适当的方法。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方法: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定浓度的碘酸铜溶液。
可以通过称取一定质量的碘酸铜固体,并将其溶解在适量的水中来制备该溶液。
确保溶解过程充分,并搅拌一段时间以保证溶液均匀。
最好使用去离子水或高纯度水来制备溶液,以避免杂质的干扰。
接下来,我们需要找到适当的指示剂来测定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浓度。
常用的指示剂有巴西木黄(Bismarck brown)、紫金丝石紫(Potassium permanganate)、二氧化锰等。
这些指示剂能够与硫酸根离子反应产生颜色变化,从而达到检测的目的。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滴定法来测定硫酸根离子的浓度。
首先,准备一定浓度的硫酸钠溶液,并加入适量的指示剂。
然后,利用滴定管逐滴加入碘酸铜溶液,同时用玻璃棒搅拌溶液,直到颜色发生明显变化。
此时,滴定试剂的用量与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的浓度达到了化学计量比。
根据滴定试剂的用量,可以计算出硫酸根离子的浓度。
最后,根据化学反应的配平式,我们可以通过浓度计算得出碘酸铜的溶度积。
由于Cu(IO3)2 的溶解方程式是Cu(IO3)2(s)Cu2+(aq)+2IO3-(aq),它的溶度积可以由Cu2+浓度和IO3-浓度的积来计算。
这些浓度可以通过前面的步骤测定得到。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实验时要控制好条件,避免干扰因素的影响。
例如,要注意控制溶液的温度,避免温度变化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此外,还要注意溶液的pH值,避免酸碱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可以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
这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方法,可以用于研究溶液中化合物的溶解性和反应性。
同时,该方法还可以用于其他类似的化合物的测定,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常数课件一、实验原理1.原理溶度积常数是标志固体盐在稳定电离状态下的离解程度的参量,是固体盐在溶液中的溶解度的度量,记作Ksp。
当固体盐在稳定电离状态下的离解程度达到饱和时,它的离解程度就是溶解度,溶度又称溶解度或溶解度积,记作S或[L],为某种物质在水中达到稳定电离状态时的浓度。
Cu(IO3)2 ↔ Cu2+ + 2 IO3-Ksp = [Cu2+][IO3-]22.反应过程Na2S2O3 + 2 HCl → 2 NaCl + H2O + S + SO2KIO3 + 3 NaHSO3 → NaI + 3 H2SO4 + 3 Na2SO4 + H2OCu(IO3)2 + 4 NaI → CuI2 + 2 NaIO33.可见分光光度法原理可见分光光度法是指利用物质在可见范围内吸收光线的特性对物质浓度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当物质置于一可见光源下时,随着物质的存在,某些波长的光减弱,因而导致透射光发生变化。
根据Beer-Lambert定律,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可以通过比较吸光度大小来测定样品的浓度。
二、实验目的1. 学习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
2. 学习测定溶度积常数的方法。
3. 了解溶液的稀释计算方法。
4. 培养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的能力。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1.实验仪器(1) 生化离心机(刘思泉牌)(2) 恒温搅拌器(3) pH计(4) 电温箱(5) 可见分光光度计2.试剂(1) Na2S2O3,纯(Na2S2O3) 。
(2) HCl,纯。
(3) KIO3,分析纯。
(8) 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制成Cu(IO3)2溶液固体将0.5 g Cu(NO3)2·3H2O溶于10 mL蒸馏水中,汇入25 mL 50 mg/L KIO3溶液。
慢慢加入次氯酸钠溶液,直至剩下大约1 mL溶液未反应。
加蒸馏水洗涤2~3 次,再用同样数量的纯化蒸馏水清洗。
2.量取Ci用Na2CO3溶液(0.01 mol/L)调节正常的Cu2+ 离子浓度Ci一定分别称取50.0 mL Ci 和200 mL双蒸馏水(记为C1)。
实验时间:2016.04.10 实验人:秦忆、张家利、赖鸣碘酸铜溶度积测定预实验一、实验目的为探求碘酸钾滴定铜离子体积用量做预实验,同时来确定浓度是否可行。
二、实验药品0.01mol/L O H CuSO 245.、1.0mol/L O H NH 23.、0.2mol/L 3KIO三、实验步骤1、配置溶液0.01mol/L O H CuSO 245.:准确称取0.6250g O H CuSO 245.于烧杯中溶解,转移定容于250ml 容量瓶中。
1.0mol/L O H NH 23.:移液管吸取12.9mol/L 的O H NH 23.19.38ml 于250ml 容量瓶中定容。
0.2mol/L 3KIO :准确称取4.2800g 3KIO 于烧杯中溶解(50℃加热溶解),转移并定容至100ml 的容量瓶。
2、滴定:取10.00ml 0.01mol/L O H CuSO 245.于锥形瓶中,加入配置的氨水4ml ,再加入1ml 水补充,摇匀。
洗净润洗滴定管,加满50.00ml 的0.2mol/L 3KIO开始滴定,记录体积。
同上取10.00ml 0.01mol/L O H CuSO 245.于锥形瓶中,加入配置的氨水1ml ,再加入1ml 水补充,摇匀。
此时由于氨水过少,产生碱式硫酸铜,有浑浊,此组未滴定。
四、实验数据记录组数 O H CuSO V 24.ml O H NH V 23.ml 3KIO V ml O H V 2ml 110.00 4.00 48.20 1.00 210.00 1.00 4.00五、实验分析上面数据第一组,滴定加入48.20ml 的3KIO ,当时没有产生沉淀,30min 后产生浑浊,随时间推移,溶液越发浑浊,滴定过量。
分析实验现象,推断导致的原因:(1)由于铜氨络离子的稳定性较强,使碘酸根竞争铜离子能力弱,导致反应反应较慢;(2)由于碘酸根离子与铜离子形成碘酸铜,又马上溶于氨水形成络合物23)u(IO C +4O H NH 23.=2343)](IO )[Cu(NH +4O H 2,从而导致氨水物质的量减少的多一些,另一部分硫酸铜与氨水形成碱式硫酸铜,又重新导致浑浊现象;(3)试剂存在一定问题。
电导法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碘酸铜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电池、催化剂、化学分析等。
其溶度积是评价其溶解度的重要参数,因此开发一种准确、快速、简便的测定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电导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的测定方法,其原理是根据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与电导率之间的关系来测定离子浓度。
本文采用电导法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旨在探索一种新的测定方法,为碘酸铜的分析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手段。
实验原理电导法测定溶解度积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化学平衡关系,当一种离子化合物在溶液中达到饱和时,其离子浓度达到平衡浓度,此时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因此,测定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化合物的溶解度。
电导法测定溶解度积的步骤如下:1. 用称量法准确称取一定量的化合物,加入一定量的溶剂,制备一定浓度的溶液。
2. 将溶液倒入电导池中,测定其电导率。
3. 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沉淀剂,使其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沉淀。
4. 重复步骤2和3,测定沉淀生成前后的电导率变化。
5. 根据电导率的变化计算出化合物的溶解度积。
实验步骤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碘酸铜,去离子水,电导池,电导仪。
实验步骤:1. 用称量法准确称取0.5g碘酸铜,加入50ml去离子水中,摇匀,制备出10mmol/L的溶液。
2. 将电导池清洗干净,将10mmol/L的碘酸铜溶液倒入电导池中,测定其电导率。
3. 向溶液中滴加一定量的0.1mol/L的Na2S溶液,使其与碘酸铜反应生成沉淀。
4. 重复步骤2和3,测定沉淀生成前后的电导率变化。
5. 根据电导率的变化计算出碘酸铜的溶解度积。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实验编号 | 电导率(μS/cm) | 沉淀生成后电导率(μS/cm) || ------------ | ------------- | ------------- || 实验1 | 1480 | 780 || 实验2 | 1470 | 750 || 实验3 | 1500 | 800 || 平均值 | 1483.33 | 776.67 | 根据电导率的变化,可以计算出碘酸铜的溶解度积为1.09×10^-8。
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数据处理数据碘酸铜是一种含有铜的无机化合物,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测
定其溶度积来确定其溶解度。
溶度积是指在给定温度下,一种化合物
在水中达到平衡时离解产生离子浓度的积。
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需要进行一系列实验。
首先,我们需要将一
定量的固体碘酸铜溶解在纯水中,然后使用紫外-可见光谱仪测定溶液
中铜离子的浓度,进而计算出离解产生的离子浓度,最终得到碘酸铜
的溶度积。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细节,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首先,需要选择纯度高的碘酸铜作为实验样品,以确保样品
的纯度。
其次,需要控制好实验温度,以确保实验条件的一致性。
此外,在测定铜离子浓度时,需要避免误差的产生,可以通过多次测定
和平均值处理数据来减小误差。
在实验数据处理方面,我们需要结合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根据实验所得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碘酸铜的溶度积,并通过
对比实验结果,评估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将实
验结果与理论值进行比较,从实验数据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总之,测定碘酸铜溶度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验,它不仅可以提
高我们的实验技能,更可以增强我们对化学原理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严谨认真地进行实验,处理数据时需仔细分析,从实验
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同时,我们也应该将实验结果分享给其他人,以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
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一 、实验目的1、了解光度法测定碘酸铜溶度积的原理和方法;2、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3、学习722型和722s 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4、了解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的依据;5、学习工作曲线的绘制;6、加深对沉淀平衡和配位平衡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碘酸铜是难溶性强电解质。
一定温度下,在碘酸铜饱和溶液中,已溶解的Cu(IO 3)2电离出的Cu 2+和IO 3-与未溶解的固体Cu(IO 3)2 之间存在下列沉淀—溶解平衡:Cu(IO 3)2(s)ƒCu 2+(aq)+2IO 3-(aq)在一定温度下,该饱和溶液中,有关离子的浓度(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活度,但由于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溶解度很小,离子强度也很小,可以用浓度代替活度)的乘积是一个常数:22sp 3[Cu ][IO ]K +-=K sp 被称为溶度积常数,[Cu 2+]和[IO 3-]分别为沉淀—溶解平衡时Cu 2+ 和IO 3- 的浓度,单位都为mol·L -1。
K sp 是一个与温度有关的常数,温度恒定时,K sp 的数值与Cu 2+ 和IO 3- 的浓度无关。
对于Cu (IO 3)2固体溶于纯水制得的Cu (IO 3)2饱和溶液,溶液中的[IO 3-] =2[Cu 2+],所以只要测出溶液中Cu 2+的浓度,便可计算出Cu(IO 3)2的溶度积常数K sp :2223sp 3[Cu ][IO ]4[Cu ]K +-+==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中Cu 2+的浓度。
因为在实验条件下,Cu 2+浓度很小,几乎不吸收可见光,直接进行分光光度法测定,灵敏度较低。
为了提高测定方法的灵敏度,本实验在Cu 2+溶液中,加入氨水,使Cu 2+变成深蓝色的[Cu(NH 3)4]2+配离子,增大Cu 2+对可见光的吸收。
实验时,使用工作曲线法:在测定样品前,先在与试样测定相同的条件下,测量一系列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作出吸光度-浓度曲线(工作曲线),确定吸光度和[Cu 2+]之间的定量关系,再测出饱和溶液的吸光度,最后根据工作曲线得到相应的[Cu 2+]。
碘酸铜的溶度积常数1.引言在化学领域,溶度积常数(Solubility Product Constant)是指在某种溶液中,特定物质在溶液中达到饱和时,它的溶解度乘积所得的一种常数。
其中,溶解度是指固体物质在溶液中达到饱和时所达到的最大溶解度。
溶度积常数的大小决定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反应的可行性。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碘酸铜的溶度积常数及其实验方法。
2.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方法测定碘酸铜在水溶液中的溶度积常数,以进一步了解碘酸铜在水中的溶解性质。
3.实验原理由于碘酸铜在水溶液中是一个可逆反应的过程,所以可以用溶度积常数公式来计算其溶解度。
碘酸铜(Cu(IO3)2)的化学平衡方程式为:Cu(IO3)2(s) <=> Cu2+(aq) + 2IO3-(aq)在一定温度下,Cu2+和IO3-在水中的浓度可以通过溶度积常数公式计算得出。
公式如下:Ksp = [Cu2+][IO3-]^2其中,Ksp为碘酸铜的溶度积常数,[Cu2+]为铜离子的浓度,[IO3-]为碘酸根离子的浓度。
通过实验测定Cu2+和IO3-的浓度,再代入公式计算Ksp的值。
4.实验步骤(1)准备样品。
取一定量的碘酸铜,并将其加入足够量的去离子水中,摇晃至完全溶解。
(2)制备稀溶液。
取10 ml的碘酸铜溶液,加入10 ml 的去离子水,得到初始溶液。
再将初始溶液分别稀释到1、10和100倍浓度的稀溶液中。
(3)进行沉淀实验。
将浓度不同的稀溶液沉淀,通过观察颜色变化和沉淀物的质地等变化,判断其产生的沉淀物,以此判断产生的沉淀物为Cu(IO3)2或其他杂质沉淀。
(4)以差减法计算Cu2+和IO3-的浓度。
通过上述实验,知道了碘酸铜在不同浓度下产生沉淀的情况,进而确定Cu2+和IO3-的浓度。
差减法即是通过初始浓度减去沉淀后的浓度计算得到。
(5)计算溶度积常数Ksp。
通过浓度计算公式,代入已知值计算得到。
5.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需保证实验器材和试剂纯度,以及实验室环境的卫生。
光度法测定碘酸铜溶度积的实验报告
实验原理:由碘酸铜溶解而形成的乙炔溶液发生光吸收,随着溶液发生变化,吸收光谱变化,根据光谱变化可以测定碘酸铜溶度积。
实验材料:碘酸铜、稀盐酸、1.0mol/L Na2SO4, 50.0mg/L 1- 4- 威苯醇 (C5H10O2),滴定管、移液管、滤纸等。
实验过程:
1、将实验用碘酸铜放入容量为10ml的滴定管中,加入1.0mol·L-1的稀盐酸,配制容量为25ml的被测溶液。
2、将0.50mg/L的1-4-威苯醇加入滴定管内,拧紧密封盖,放置在室温下24h,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3、放入光度计测量溶液。
实验结果:
1、溶液中碘酸铜容量为25ml,变液颜色由浅棕色至深棕色,溶液呈褐色。
2、比较实验前后的光度值,体现出碘酸铜溶解的改变。
光度过程中,随着溶液的浓
度增加,光度值依次变化:7.104、7.660、7.993、8.112、8.245、8.338。
3、把上述测试溶液全量收集,不加任何试剂,升温至80℃,将乙炔全部析出,溶液颜色变至无色,转成滤纸。
实验结论:碘酸铜溶度积(CuI2)为8.338 g/L。
评价:本实验可通过光度法准确快速测定碘酸铜溶度积(CuI2),数据结果准确。
实验九 溶度积常数的测定(一)碘酸铜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分光光度法【目的要求】1、了解分光光度法测量光密度的的基本原理,学习分光光度计的使用;2、学习工作曲线的绘制,学会用工作曲线法溶液浓度的方法;3、巩固吸量管、容量瓶的使用操作。
【实验原理】1、碘酸铜Cu(IO 3)2在水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即22sp 3[Cu ][IO ]K +-=⋅,碘酸铜溶液中满足23[IO ]2[Cu ]-+=,代入上式23sp 4[Cu ]K +=。
当我们测定了饱和碘酸铜溶液中的2[Cu ]+值即可就去其溶解平衡常数。
2、光线通过有色溶液时,一部分被溶液吸收,另一部分透过溶液。
分光光度计通过测定溶液的吸光度0lg lgt I A T I =-=(T 是溶液的透光率,用0t IT I =表示,t I 为透过光的强度,0I 为入射光的强度),来测定溶液中有色溶质的浓度。
其原理是朗伯-比尔定律(Lambert-Beer Law ):有色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的浓度c 和光穿过液层厚度l 的乘积成正比A cl ε= 其中ε——消光系数(或吸光系数)。
当比色皿大小一定时,确定的溶液其,l ε均确定,则A 只与浓度c 有关。
【实验步骤】1、配制Cu(IO 3)2饱和溶液。
取少量Cu(IO 3)2沉淀放入150mL 锥形瓶中,加入60mL 去离子水,加热至70~80℃,充分搅拌。
冷却至室温,静置数分钟,常压干过滤。
2、工作曲线的绘制。
①计算配制 ·L -1、·L -1、·L -1、·L -1 Cu 2+溶液所需的标准CuSO 4溶液的体积。
②用吸量管分别移取计算量的CuSO 4溶液到4只50mL 的容量中,各用移液管加入 1mol·L -1的氨水溶液,用去离子水定容,充分摇匀。
③用1cm 比色皿在610nm λ=的条件下用721型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4只容量瓶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在坐标纸上绘制A -Cu 2+浓度图(工作曲线)。
碘酸铜溶度积测定一、实验目的1. 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原理与影响因素,了解“溶度积”的概念。
2. 熟悉测定溶度积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1. 溶度积溶度积(Solubility Product,Ksp)是指某种电离化合物在溶液中在一定温度下的浓度乘积,即Ksp= [M+]n [Xn-]m其中,[M+]与[Xn-]分别表示电离化合物中阳离子与阴离子的浓度,n、m分别为阳离子、阴离子的电荷数。
溶度积越大,表示化合物越难溶,反之溶度积越小,表示化合物越易溶。
碘酸铜是一种蓝色晶体,可以溶于水中,其溶解方程式为:Cu(IO3)2(s) ↔ Cu2+(aq) + 2 IO3-(aq)其溶度积表达式为:它可以用于测定铜离子在溶液中的浓度,以及溶解度限制的问题。
3. 影响溶度积的因素(1)离子间吸引力。
当离子间吸引力大,离子复合形成化合物时,其溶度积较小,难于溶解;反之,吸引力小,比较容易溶解。
(2)温度。
温度升高时,溶度积通常增加,化合物的溶解度也会增加。
(3)离子强度。
当溶液中杂质离子含量增加时,会大量各种离子间进行副反应,导致一些盐减少溶解,溶度积减小。
(4) pH值。
若 pK= 9.24,pH < 9.24 时,Cu(IO3)2 是稳定的,Cu2+、IO3- 都不会发生水解反应。
当 pH > 9.24 时,OH- 离子引起水解反应生成 Cu(OH)2沉淀,相应溶度积减小。
三、实验操作1. 实验器材与试剂实验器材:容量瓶、分析天平、磁子、比色皿、取样器、橙色滤光片等。
试剂:碘酸铜、稀硝酸、无水醋酸、无水乙醇、去离子水等。
2. 实验步骤(1)制备标准溶液:称取一定量的碘酸铜称量至0.5L容量瓶中,加入3~4滴稀硝酸,加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得到1mol/L的标准溶液。
(2)测定浓度:取50ml 铜离子溶液放入磁子中,加入25ml 的无水醋酸,搅拌后加入亚硝酸钠到橙色消失为止,测量稀释后的最终体积,得到溶液中铜离子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