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
- 格式:ppt
- 大小:5.50 MB
- 文档页数:115
第一章绪论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全球变化的研究;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的研究;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7.医学环境地质的研究;8.生态环境的地质研究;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 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法4.环境地质制图方法5.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6.环境地质评价方法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层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层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具有一定空间概念的客观实体,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地质环境的容量: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地质环境的评价: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地质资源: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资源。
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性、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自然地质作用:是地质动力引起的,两种基本类型的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地震以及变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以及成岩作用),推动着地壳的运动和发展。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与应用环境地质学是一门重要的地质学分支,它研究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演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环境地质学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环保、节能减排、资源开发等方面提供参考和支撑,下面我将就此进行探讨。
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范围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是地形地貌,研究各种地貌形成和演化的机制,以及不同地貌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是地下水和地表水,研究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球化学特点,包括地下水类型、水质变化、水文循环等等。
然后是岩土工程地质,研究地质构造和岩土力学参数等与土建工程有关的问题,如地质灾害、地基沉降等。
最后是环保方面的研究,包括污染物扩散、生境保护、环境分析等。
二、环境地质学的应用1. 环境评价环境评价是环境保护的核心内容,环境地质学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环境质量的调查和评估,可以有效地评价环境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制定科学的环境管理政策提供依据。
2. 地下水资源管理地下水资源在人类生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地质学可以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研究和评估,包括地下水水文地质特征、水质、水动力学等方面的内容,并提供有效的地下水开发和管理方案。
3. 洪涝灾害防治由于自然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洪涝灾害经常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生命损失。
环境地质学研究洪涝灾害的成因、发展机理及其它与之相关的问题,提供有效的预测和预警,在救援和抗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土地资源利用与环保环境地质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特征、分布、利用规律和土壤的形成机制,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
5. 废弃物处理和利用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一直是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领域的重要问题。
环境地质学可以对其进行研究,提供科学的处理和利用方案,以达到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的目的。
三、结论环境地质学的发展不仅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重要的好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地质学的成果需要更好地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紧密结合,为人类的健康生活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环境地质学名词解释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的
学科。
以下是一些环境地质学的常见名词解释:
1. 地质环境:指地球上各种地形、地貌、岩石、土壤和水体等
地质要素所构成的环境。
2. 地质灾害: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滑坡和泥石流等。
3. 地质资源:指地球内的矿产、能源和水资源等具有经济利用价值的
自然资源。
4. 地球化学:研究地球物质的成分、结构、性质以及地球内部和地球
表层过程的化学组成和变化的学科。
5. 地形学:研究地球表面地貌、地形及其形成与演化的学科。
6. 土壤学:研究土壤形成、特性、分类及其在农业、生态环境和环境
工程中的应用的学科。
7. 水文地质学:研究地下水形成、分布、流动和质量变化等与地质因
素相关的水文过程的学科。
8. 工程地质学:研究地质环境对工程建设安全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地质
灾害防治的学科。
9. 环境评价:对开展特定工程项目、建设活动或政策措施对环境影响
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10. 污染物:指工业、农业、交通和人类活动排放的对环境有害的废物、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
以上是一些环境地质学的常见名词解释,旨在揭示人类活动与地
质环境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型1. 名词解释(每题3分,10题,共30分)2. 选择题(每题4分,10题,共40分)3. 简答题(每题10分,2题,共20分)4. 论述题(10分)《环境地质学》重点考察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 环境地质学概念?2.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法(4)环境地质制图法(5)模型模拟和预测方法。
(6)环境地质评价(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3.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1)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的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2)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其评定好坏的条件有: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地质资源丰富程度,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3)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4)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即地质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后对这种干扰做出某种反应的作用。
是准确预测环境变化的基础,是环境地质学的核心问题。
4. 环境地质作用?是指人类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
(1)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
(2)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人为地质作用,是环境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人为剥蚀地质作用,2、人为搬运地质作用,3、人为堆积地质作用4、人为塑造地形作用5、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
5.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模式。
第二章河流和洪水1. 侵蚀基准面与河流的平衡剖面侵蚀基准面,对大多数河流而言,是河流所流入的水体的表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然河流在泥沙的侵蚀和沉积之间趋于一种平衡或均衡,这时一条河流从河源至河口的纵剖面呈现一种独特的凹形,称为河流平衡剖面,代表河流已发育成熟。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环境地质学和地质环境概念,二者联系。
环境地质: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的问题(如:矿物的采取,腐败物容器的建造,地表侵蚀等的地质评价。
)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地质环境:是指与人类牛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地质体及其与大气、水、牛物圈相互作用的总和。
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耍素。
2.环境地质学内容、对象、主要分支学科。
内容:1.全球变化的研究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7.医学环境地质研究8.生态环境地质研究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主要分支学科:1,环境水文地质学;2,环境工程地质学;3,环境地球化学;4,灾害地质学; 5,城市环境地质学;6,矿山环境地质学;7,农业环境地质学等。
3.我国的地质环境变迁分为那四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原牛地质环境相对稳定阶段2. 60年代初-70年代末的地质环境问题孕育发展阶段3. 80年代初-90年代末的地质环境急剧恶化阶段4. 21世纪以来的地质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凸显阶段。
第二章1.如何评价地质环境的质量和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容量:既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评价:可以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土地资源;地卜.水资源;地质景观资源;地质空间资源等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牛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评价:地质环境质量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价:1.白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与地质学专业对比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与地质学专业都是与地球科学相关的学科,但在一些方面存在一些不同。
1. 学科定位: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该专业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资源分布、全球变化等问题,着重于研究自然地理现象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 地质学专业:该专业主要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岩石的性质、演化过程,以及与地球表层和地下资源的相关性,着重于揭示地球的演化历史和资源形成机制。
2. 研究内容: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主要涉及地理学、环境科学、资源学等学科内容,如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生态学、环境影响评价等。
- 地质学专业:主要涉及地质学相关的内容,如地质勘探、岩石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地震学、矿床学等。
3. 就业方向: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环境保护、资源规划、自然灾害防治、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工作。
- 地质学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地质勘探、矿产资源开发、能源勘探与开发、环境咨询等方面的工作。
总体而言,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更注重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与资源问题,而地质学专业则侧重于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岩石的性质、演化过程。
尽管两个专业有一些不同,但它们都是与地球科学相关的学科,对于探索地球及其资源的性质和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第一章绪论1、环境地质学定义: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1、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1)定义:所谓地质环境,是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2)它包含3种基本要素: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动力作用(3)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①地质环境容量方面,地质环境容量可以用特定空间可能提供给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包括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景观资源、地质空间资源等,这些资源绝大多数是不可再生资源;地质环境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弃物的容纳能力,取决于地下水、土壤和岩石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②地质环境的质量方面,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由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③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方面,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在同一类地质环境系统内,不同的工程活动,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趋势,良性反应或恶性反应,这取决于人类活动与该地区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作用性质。
④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方面,地质环境比较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当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超过了地质环境的承受极限后,必然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对人类活动做出反应。
2、环境地质作用(1)定义: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包含:①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作用的反馈作用。
(2)类型: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3、人为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①人为剥蚀地质作用②人为搬运地质作用③人为堆积地质作用④人为塑造地形作用⑤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4、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1)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问题地球是由多个圈层有机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环境地质学属于地球科学。
它是一门应用地质学和地理学原理,合理利用地质资源并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学科。
这是一门介于地质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之间的科学。
环境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自然和人为的环境地质问题,但有人从狭义的地质环境概念入手,将问题局限于岩石圈。
1972年,中国开始探索环境地质学的范畴,理论和方法,并建立了研究机构。
到1970年代中期,它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系统学科。
研究领域随着自然科学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类与自然环境,即地质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
特别是自195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地质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渗透,滑坡,荒漠化和多种地方病等,表明地质环境对地质环境有很大的影响,人类的影响也很大。
在人们看来,对地质环境的认识和研究已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仅要研究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而且要研究人类对地质环境的作用。
换句话说,特别强调人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诞生了一个新的学科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①区域地质环境它为区域规划,经济发展,土地整理和资源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如中国的地质灾害分布图。
②地质灾害它为预测地质灾害提供了依据,并提出了减少和减少灾害的预防措施。
③化学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研究不同地区的地球化学背景,各种元素的丰度和分布特征;研究空气,水,土壤和矿物质中有益和有害元素及致病物质的富集和迁移规律;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和动物健康之间的关系,预防和控制某些地方性和职业性疾病,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富集或某些元素短缺对人类和动物健康以及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在一些城市,饮用水水质的恶化也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④古气候变化规律本文主要利用地质环境中沉积物反映的气候变化指标,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尤其是第四纪以来)气候变化的状况,成因和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可能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预防措施措施。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方法4环境地质制图方法5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6环境地质评价方法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地质环境的内涵:所谓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地质环境是具有一定空间概念的客观实体,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包含:①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土壤及其组成与功能特性:土壤的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在土壤中,这些成分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相共存。
1对进入土壤的物质具有蓄积作用。
2土壤起着净化环境的作用3土壤起着物质的输移作用水体污染的定义:当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超过了水体的环境容量或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变坏,从而破坏了水体的原有价值和作用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的原因有两类:一是自然的,二是人为的。
特殊的地质条件使某种化学元素大量富集、天然植物在腐烂时产生某些有害物质、雨水降到地面后挟带各种物质流入水体等造成的水体污染,都属于自然污染。
人为原因造成的水体污染是指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废物对水的污染。
工业废热水:废热水是指工业排出的用于冷却的废水,主要来自发电站、钢铁厂、焦化厂等,它使水体温度上升,造成热污染。
①水中溶解氧减少,同时促使水中有机物加快分解,细菌活动性提高,增加氧的消耗;②妨碍鱼类的生存和繁殖,除喜温鱼种外,一般的鱼在热水中呼吸急促、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容易死亡;③加大水中某些毒物的毒性,如当水温升高10℃,氰化钾对鱼可产生双倍毒性;④河水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对工业废水进行有效的处理,同时也降低其给水(冷却水)的价值。
《环境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学分:2 学时:32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授课专业:环境工程考查方式:考查大纲执笔人:一、课程目标《环境工程地质学》是环境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环境地学的组成部分。
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自然和人为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但也有人从狭义的地质环境概念出发,把问题局限于岩石圈。
1972年中国开始探讨环境工程地质学的范畴、理论和方法,组建研究机构,到70年代中期,发展成为一门较系统的新学科。
二、基本要求《环境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知识面较宽的课程,它所包括的内容涉及到遥感原理及应用、摄影测量学等科目。
要求学生开课前应自学相关的课程或教师补充相关内容的介绍。
本课程重点:区域地质环境研究、地质灾害的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为预报地质灾害提供依据,为减免灾害提出防范措施、地球化学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工程建设中可能引起的环境恶化问题、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环境地质问题。
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讲、讨结合(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设、考结合(在考试成绩评定中注重学生平时设计分析能力和基本知识的测试相结合)。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第一章绪论(学时:2)第一节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分科第二节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三节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发展简史第二章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学时:2)第一节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第二节环境地质作用第三节环境工程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第三章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学时:4)第一节土地资源与土地(壤)环境问题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第三节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第四章水资源与地质环境(学时:4)第一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概述第二节水体污染第三节水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第四节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第五章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学时:4)第一节矿产资源及其特性第二节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第三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第六章能源与地质环境(学时:2)第一节能源与能源环境问题概述第二节能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第七章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学时:4)第一节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第二节城市化与地质环境第三节农业活动与地质环境第四节人工废弃物处置与地质环境第八章地质灾害(学时:4)第一节地质灾害概述第二节地震灾害第三节火山喷发灾害第四节斜坡变形破坏地质灾害第五节岩溶地面塌陷第六节地裂缝第九章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学时:4)第一节表生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第二节原生环境地球化学异常与人体健康第三节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十章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与制图(学时:2)第一节环境地质调查第二节环境地质评价第三节地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第四节地质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第五节环境地质区划与制图第六节环境地质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四、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环境学概论(第四版),刘培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2.环境工程地质学(第三版),黄文辉,曾溅辉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年。
环境地质学研究现状与发展引言: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环境与地质过程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和地表的自然资源,以及如何应对环境地质问题带来的挑战。
当前,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人心。
本文将探讨环境地质学的当前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领域1. 土壤与水资源土壤是地球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地质学致力于研究土壤的形成、演化和污染等问题,以维护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但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对水资源提出了巨大挑战。
环境地质学通过研究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文地质特征,探索水资源的分布、质量和可持续开发,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地质灾害与风险评估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威胁。
环境地质学通过对地质灾害的成因、演化和预测研究,提供灾害风险评估和减灾决策的科学支持。
3. 环境污染与修复环境污染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环境地质学通过研究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寻找污染源和评估污染程度,提供环境修复技术和策略,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 地质勘查与遥感技术地质勘查是环境地质学的基础,它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采样,获取地质信息并分析地下地质构造和地质特征。
遥感技术则通过卫星、飞机等远距离观测手段,获取地表信息,对地表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
2. 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数值模拟是环境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模拟地下水流、物质迁移等过程,分析环境问题的演化和趋势。
实验研究则通过室内实验和野外试验,验证和改进数值模型,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三、环境地质学的发展趋势1. 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地质学研究正从传统的野外调查向遥感、卫星导航、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转变。
1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核心问题是研究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2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认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3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反映了现阶段人类社会状况和科技水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持续性包含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除反映在时间维度上,还具有空间维度的含义,即在水平方向上从全球到区域的变化,在垂直方向上从自然圈层到人类活动各部的变换,这些空间即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优化人地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为仁弟关系研究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4土地:具有一定面积的确定边界的地理单位,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微生物、温热状况等自然要素、具有两个基本属性,面积、质量‘土壤:是位于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疏松土壤。
具有两个功能:具有肥力,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输入物质的能力。
土地土壤的区别与联系:土壤组成疏松,强调的是成分如PH值,土地可用于耕种建筑。
土壤是土地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除个别土地类型外,绝大多数土地表层发育有厚薄不一、组成各异、肥沃程度不同的土壤层。
5水土流失:地球陆地表层土壤、成土母质及岩石碎屑,在风力水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过程。
原因:自然因素有气候土壤地形地质植被等,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人为因素是加速水土流失的诱发动力,主要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滥伐、开垦扩种、顺坡耕种、开矿修路及弃土弃渣等。
一、环境地质学的概念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①地质作用(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以及因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配不均匀,其丰度和赋存状态对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地方病)等。
②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包括化学污染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大型工程和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城市化引起的环境问题等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1.地质环境的内涵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三种基本要素: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
地质环境的范围:2.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及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地质环境的容量,可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是指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
①矿物资源②能量资源;③建筑材料资源;④土地资源;⑤地下水资源;⑥地质景观资源;⑦地质空间资源等。
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的条件决定: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⒉原生地球化学背景;⒊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⒋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⒌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3.环境地质作用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①各种自然地质作用、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和变质作用。
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负荷地质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人为剥蚀地质作用;人为搬运地质作用;人为堆积地质作用;人为塑造地形作用;人为活动的其它地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