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漫话
- 格式:docx
- 大小:20.04 KB
- 文档页数:3
推荐:大师谈语文教育教学之书籍以下书籍皆可到卓越网上订到:1.《跟大师学语文:文章讲话》,叶圣陶、夏丏尊著,中华书局出版。
2.《跟大师学语文:文话七十二讲》,叶圣陶、夏丏尊著,中华书局出版。
3.《跟大师学语文:语文随笔》,叶圣陶、夏丏尊著,中华书局出版。
4.《跟大师学语文:怎样写作》,叶圣陶,夏丏尊著,中华书局出版。
5.《文心》,叶圣陶、夏丏尊著,三联书店出版。
6.《国文百八课》,夏丏尊、叶绍均著,三联书店出版。
7.《经典常谈》,朱自清著,三联书店出版。
8.《语文杂记》,吕叔湘著,三联书店出版。
9.《语文常谈》,吕叔湘著,三联书店出版。
10.《语文闲谈》,周有光著,三联书店出版。
11.《文章修养》,唐弢著,三联书店出版。
12.《作文入门》,梁启超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3.《文章作法》,夏丏尊、刘熏宇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4.《季羡林说写作》,季羡林著,中国书店出版。
15.《文章例话》,周振甫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6.《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朱自清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7.《叶圣陶教育名篇》,叶圣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8.《夏丏尊教育名篇》,夏丏尊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9.《作文杂谈》,张中行著,中华书局出版。
20.《文言津逮》,张中行著,中华书局出版。
一、语文教育史的书1、《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2、《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3、郑国民教授的专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4、顾黄初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5、倪文锦教授等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二、语文教育大师的经典性专著1、《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的第13、14、15三卷2、《文心》3、叶先生又与朱自清先生编写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
读书笔记六十一《西游记漫话》(五)总算聊到老猪了许多成功的剧本里,永远也少不了一个插科打诨的喜剧人物。
西游记里自然就是有事没事吆喝散伙的猪八戒了。
为啥中国戏剧里总有个喜剧人物呢?科普小知识来啦!一般认为,中国戏剧的起源是晋末隋初之间的五代十六国时期,相传是一个参军官员贪污,后赵的皇帝石勒就让人穿上官服,扮作参军,让别人从旁戏弄,滑稽调笑,一般是两个角色,被戏弄的叫参军,戏弄者叫苍鹘。
这就是“参军戏”名字的由来。
这个表演形式是不是很像现在的“相声”?所以说曲艺不分家,戏剧的这个出身就导致它必然有一定的喜剧色彩,也是它娱乐大众的存在的要素之一。
参军戏在唐朝日趋成熟,到宋元时期发展为剧情更完整的“杂剧”。
成熟于明朝的以四大名著为首的“小说话本”,也是脱胎于戏剧。
你看原著中,大量的描写用了押韵的排比句,直接配上锣鼓点就能唱出来!所以咱们也别觉得“四大名著”只有学者才能研究,它们就是写给大众的娱乐文学,和现在起点上的网文差不了多少!所以,“四圣试禅心”里“珍珍,爱爱,莲莲”整段都在捉弄的主角就是猪八戒。
所以“什么山,石头山。
什么洞,石头洞。
要问门上几颗钉,老猪我眼花数不清!”至今仍是我们背的滚瓜烂熟还哈哈大笑的段子。
所以八戒被抓了,孙猴子还不忙救他,先把这呆子的私房钱骗出来再说。
所以孙猴子变成老妖狐,要先“割了那个猪耳朵做下酒菜”,八戒看破猴哥的破绽,放心之余还敢大骂“遭瘟的弼马温”!有了猪八戒这个绝对的第一配角,整个危机四伏的取经路上,除了孙悟空的英雄主义,还多了几分接地气的乐观精神。
《西游记》的对象就是底层的劳动人民,所以人物塑造原型也是来源于人民。
如果孙悟空就是市井中的侠盗(无业游民)童话,那猪八戒就是农民的神话。
你看他动不动就想高老庄,像极了不喜欢背井离乡,贪恋土地的农民,就连武器也是耕地的耙子。
而孙悟空就像个四海为家身无分文的流浪汉,漫无目标却乐在其中。
“盲流”虽然喜欢时不时的拿憨憨的“老农”开个玩笑,但真到了关键时刻,还是“亲兄弟,自家人要紧”!。
《西游记漫话》的解读作者:李璐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6期摘要:林庚先生通过与明代的社会环境、文学作品等方面的细致比较,从市井生活、英雄理想、喜剧因素、童话精神等方面深入分析和探讨孙悟空的性格形象,以市民文化和江湖文化为基础解读孙悟空的形象,完成了对《西游记》的漫谈,让《西游记》的主人公——美猴王的产生原因,从整体着眼,从细节入手,细致而完整地分析了孙悟空这一形象为什么来自市井英雄好汉而不是反帝反封建的起义领袖。
关键词:《西游记漫话》林庚社会中心论文本解读一、林庚先生与《西游记漫话》林庚先生通过与明代的社会环境、文学作品等方面的细致比较,从市井生活、英雄理想、喜剧因素、童话精神等方面,深入分析和探讨孙悟空的性格形象,以市民文化和江湖文化为基础解读孙悟空的形象,完成了对《西游记》的漫谈,让《西游记》的主人公——美猴王的产生原因,从整体着眼,从细节入手,细致而完整地分析了孙悟空这一形象为什么来自市井英雄好汉而不是反帝反封建的起义领袖。
以大闹天宫为例,关于大闹天宫,孙悟空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一是他只是凭借一身本领单干。
二是起因很简单,只是因为玉帝轻视了他。
三是玉皇大帝并不是作威作福的帝王。
四是尽管孙悟空在大闹天宫的时候曾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但孙悟空并没有打算做玉帝。
最后,大闹天宫是由于孙悟空的轻敌大意而被压在五行山下不得出来,之后遇到了认为是英雄的事业,就欣然走向了新的事业。
所谓的大闹天宫,无非就是孙悟空以高超的偷盗手段接连作案罢了,既没有丝毫动摇天宫的统治,又没有任何政治目的,或什么安排与计划,这和农民起义是一点关联都没有的。
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形象原是以市民心目中的英雄好汉为生活依据的。
那么林老先生这样解读的依据和初衷又是为什么呢?《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从产生到现在,对中国文学一直且继续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当时社会情况和学术风气来说,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这部书的产生时代非常独特。
人们大抵记得,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张天翼先生写过一篇有关《西游记》的论文,认为书中前七回描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是现实社会中若干次农民起义(即阶级斗争)在神魔小说中的折射反映。
自此文一出,孙悟空便成为农民起义中的英雄人物的典型形象。
建国以来,三教大衰,阶级斗争学说深人人心,有的文章便认为《西游记》也是写的阶级斗争,把孙悟空大闹天宫视为反映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从而“给全书前七回之后的九十三回带来纷纭无定的解释,把一部完整的作品弄得一刀两断地割裂开来。
”《西游记漫话》中的首篇论文《关于“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发表于1956年,就是为讨论这一问题而作的。
文章不是从观念出发,而是从作品艺术描写的实际出发,对上述结论提出质疑和反驳。
它首先研讨孙悟空的性格、形象所展示的思想意识。
孙悟空虽是神异的幻想人物,行动不受现实时空的制约,其思想意识却逃不出明代世人的范畴。
他不安于花果山上“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却偏要“离乡背井远涉重洋”去寻求理想,这与。
供语文教师参考的书目根据商友敬先生的《语文教师的“书巢”细目》整理一、语文教育史的书1、《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2、《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3、郑国民教授的专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4、顾黄初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5、倪文锦教授等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二、语文教育大师的经典性专著1、《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的第13、14、15三卷2、《文心》3、叶先生又与朱自清先生编写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
4、《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中第二、三卷5、《国文教学》和《标准与尺度》6、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十三封信《谈美》,《诗论》、《我与文学及其他》,《谈修养》和《谈文学》7、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作文法讲义》(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8、《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吕叔湘先生《语文常谈》10、陈原先生的小册子《语言与社会生活》11、张中行先生《文言和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作文杂谈》(见《张中行作品集》第一、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谈文论语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文言文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12、启功先生《汉语现象论丛》,与张中行先生以及前几年去世的金克木先生三人合著的《说八股》(中华书局1994年版)三、当代语文教育专家的论著和教学实录1、《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2、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请华东师大瞿葆奎老先生主持编成的《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3、于漪老师《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四种(《站大写的人字上》、《给语文教学加点钙》、《可以做得更好》、《和中学生交朋友》,2001年版)4、钱梦龙老师《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5、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6、窦桂梅《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7、胡小石教授《中国文学史讲稿》,《胡小石论文集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8、顾随先生《顾随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卷四、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论著1、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初版),《语文教改的三个浪潮》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和李维鼎的《语文言意论》,韩雪屏的《语文教育的心理原理》3、王荣生的博士论文《语文科课程论基础》,郑国民教授的《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4、《语文课程改革理论探索书系》,王尚文主编的《语文教学对话论》、李维鼎的《语文课程初论》和《语文教材别论》5、钱理群教授《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6、王栋生《不跪着教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五、阅读学、写作学、训诂学等相关学科著作1、蒋成瑀教授的《语文课读解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陈少松教授的《古诗词文吟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3、潘新和教授《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4、刘锡庆教授组织编写的《外国写作教学理论辑评》(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5、叶圣陶和夏丏尊《文章讲话》(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6、张中行的《作文杂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六、中西文化及其经典的介绍1、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和阅读学专家莫蒂默·艾德勃合编的《西方名著入门》(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一版)2、《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3、曹伯韩先生的《国学常识》(三联书店2002年版)4、韦政通的《中国的智慧》(岳麓书社2003年版),《中国文化概论》(同上出版社)5、《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朱熹的权威注本《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6、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左传译注》(中华书局出版)7、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读下来也不错。
语言文学研究《西游记漫话》的解读李 璐〈載厌师范大学V.重庆 400030)摘要:林庚先生通过与明.代的社会环境、文学作品等方面的细致比较,从市井生活、英雄理想、喜剧因素、童话精神等方面■深入分析和探讨孙悟空的性格形象,以市民文化和体湖文化为基袖解读孙悟空的形象,完成了对■《西游记》的漫谈.,让《西游适》的主人.务~*旻猴王的产生原罔,从聲体着眼,从.细节入手,细致而完整地分析了孙悟空这一形.象为什么来.自市井英维好汉而不是反帝反封建的起又领袖.b关键词:《:西游记漫话》林庚社会中心论文本解读_、林庚先生与《西游记漫话》林庚先生通过与明代的社会坏境、文攀作品等方面的 细致比较,从市弁生括、英雄理德、喜剧M素、童括精神等方面,深人分析和探讨孙S S的性格形象,以市_文化和江湖文化为■础解读孙悟空的摩象,完成了对《西游记》的缦谈,IfcfK游记》的主人藝=-蠢猴S的产生赓M,从整体翁限,从细节人手,细致而完鑫地分析了孤悟着这;一審象为什么 奉a市:井英雄好汉而不是反帝探封建的起义领袖^以大爾 天育为例,关鐵大闹■寫,孙悟空有以下几点值得关— 是他只是凭借一身本领单千《二是起因很简单,只是因为玉 帝轻视了他。
3鼻道龜.大帝并系碁作威作福的帝還《四是尽 管孙棍8:在大闹天賞紳时候曾说,梟帝轮流做,明年到我 家、”fi孙悟空并没有打算做S帝。
最后》大闹夭宫是由于孙 悟疊的轻敌大意而被压在玉1行山T不魯出来,之后遇到T 认为是英雄的事业,就欣然走苘了新的翥獻s,所谓的大爾天 育,无非辑是孙悟空以裔超的偷斑手段接连作案菜了,既没 有丝毫动摇夭宫的统治,又没有任何政治目的,或什么安排与计划,这和农民起义蠢一点关联都浚有的。
孙精倉;大爾天 W的形象原是以市民心質宁的英雄好汉为®活依据的。
那么林老先®4徉解读的依据和初衷又是为什么呢?游记$作为四大名着之一,从产生到现*f对中a文 学^慮B继续有翁重要的影响。
林庚生平轶事《西游记漫话》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庚无以排遣心中的困惑,就经常夜读《西游记》。
就这样,白天被批判的林庚,晚上在书斋里摊开书卷,从文学中得到宽慰和愉悦。
最终他将《西游记》烂熟于心。
难得的是,他将自己人生感悟融进了对小说的理解,在80岁高龄出版了《<西游记>漫话》这样一部“极具个性的充满诗人气质和潇洒笔意的快意之作”。
古代文学研究大家程千帆教授在给先生写的信中说,他是在病中收到了林庚先生的著作,看了书竟爱不释手,自己看不完,就让自己的学生给他念,“一口气花了三天,高兴得不得了,说这书是‘盖自有《西游记》以来之第一篇文章也’”。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杜晓勤说:林庚先生到晚年都童心未泯,“成为大教授了,都还看小人书。
”在上世纪80年代,他以诗人的眼光,在著述《〈西游记〉漫话》里提出:“《西游记》是神话和童话的结合。
”“清华四剑客”1930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完二年级的林庚自愿转到了中文系。
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后,林庚成了清华园“四剑客”之一。
他与另外的“剑客”——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三位先生常在一起谈论文学创作。
用季羡林先生的话说,四个人“方言高论、无话不谈,‘语不惊人死不休’。
个个都吹自己的文章写得好,不是梦笔生花,就是神来之笔。
”他们一起听过当时名噪一时的女作家冰心先生的课和燕京大学教授郑振铎先生的课,结果被冰心先生板着面孔赶了出来,却和郑振铎先生成了朋友。
林庚的作品,得到了教词选课和诗选课的俞平伯与朱自清的赏识。
1933年,林庚毕业留校,担任时任中文系主任朱自清的助教,并为闻一多的国文课批改学生作业。
晚年的林庚先生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
听窦桂梅老师讲学2010年10月23日晚,在南充顺庆区政府的果城会堂,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清华附小附校长窦桂梅老师的讲座。
窦老师讲座的题目是:回到教学的原点。
看见大屏上反复闪烁的课题,我就在思考:这些年课改轰轰烈烈,新理念、新理论、新方法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都在注重“新”,注重“改”,可能把原来本真的东东丢了,是的,该审视我们的课改了,或许改来改去,蓦然回首,才发现苦苦找寻的东西还在起步处。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王国维总结的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课改或许也是这样。
不过只有经历过也才会有这样的感受,或许经历就是财富,就是成果。
窦老师在灯光的照射下,看上去还是很年轻的,一习短发,四六分开,声音很清脆,如银铃般悦耳。
她说她有些感冒,嗓子不行,开头的声音比较低,后来,声音惭惭高了起来,可能是讲得投入了。
工作人员在他面前摆了一瓶矿泉水,窦老师整个晚上一口都没有喝,真行的。
窦老师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教学主张:回到母语。
大屏幕上有一首诗:〃一个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那最初的便成了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惠特曼《草叶集》窦老师讲得很引人,语言优美,表达精到,我根本来不及作一些笔记,只散乱的记得说过下面一些意思:母语是人成长的精神河床,母语不同于语文,不同于文字,母语有母亲的亲切感。
孩子在母语环境里长,有如在母亲怀抱里长大…… 母语教师应该是牧羊人,知道哪儿有丰茂的水草,将羊群引向那儿。
(一)三个超越母语教师要“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
这是她10多年前,针对当时教材、课堂、教师“三中心”现象提出来的,当时国家组织“更新教育观念”的讲座,她有幸在人民大会堂作了专题报告。
大屏幕上有这样几句: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课堂天地,天地课堂师生一起,幸福成长窦老师举了很多例子讲他是如何做的。
大学中文系本科课外古典读物书目(中国古典文化方面)周泉根编撰按:不包括魏晋以后诗词曲赋戏剧小说文选及诗文评类。
《周易译注》黄寿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易学基础教程》朱伯昆,九州岛出版社,2002年《诗经选》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诗经译注》(上、下册),程俊英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论语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论语新解》钱穆,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论语今读》李泽厚,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孟子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荀子简释》梁启雄,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老子校释》朱谦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或《老子说解》张松如,齐鲁书社1998年版。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4月第1版;或《庄子浅注》(修订重排版)曹楚基,中华书局。
《孝经译注》汪受宽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春秋左传注》(修订本)杨伯峻,中华书局,1990年《左传译文》沈玉成,中华书局,1981年版《楚辞全译》黄寿祺、梅桐生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或:《楚辞选》马茂元,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980年重印《孙子校释》吴九龙主编,杨炳安、吴如嵩、穆志超、黄朴民合编,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史记选》王伯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二版。
《汉书选》顾廷龙、王熙华,中华书局,1956年。
《世说新语译注》张万起、刘尚慈,中华书局,1998。
《文心雕龙注释》刘勰著,周振甫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或:《文心雕龙注》南朝•宋•刘勰,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或:《文心雕龙今译》周振甫,中华书局1986年12月。
《古诗十九首集释》隋树森,中华书局,1955年版,或《古诗十九首初探》马茂元,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汉魏六朝赋选》瞿蜕园,中华书局1964年版;《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乐府诗选》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昭明文选》[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清胡克家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77《李太白全集》王琦,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版《杜诗详注》仇兆鳌,中华书局,1979年版《唐诗三百首新注》乾隆孙洙(蘅塘退士),金性尧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或《千家诗》)《宋词三百首笺注》清末朱孝臧(上强村民)编,唐圭璋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唐才子传校正》(元)辛文房,周本淳,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或: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笺校》中华书局,1987;或孙映逵《〈唐才子传〉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1991。
漫话西游——《西游记》班级读书会纪要
张学青
【期刊名称】《人民教育》
【年(卷),期】2009(000)009
【总页数】3页(P36-38)
【作者】张学青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3
【相关文献】
1.《西游记漫话》的解读
2.几度西游,几层春秋,几行脚步?——《西游记》书名变迁与取经团队建构(《〈西游记〉美学问议录》之一)
3.走向《西游记》的林深叶茂处——《西游记》班级读书会活动全记录
4.论《〈西游记〉漫话》对于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5.在阅读中学会思辨,在思辨中生长思维——以"漫话孙悟空——解读《西游记》人物之一"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庚先生的四件事和精神风貌做人埋头工作的林庚常言说“做人”,而高境界的人不是“做”出来的。
曾经有这样一件事:中文系办一份学生刊物时,学生主编去找林老题字,林老爽快应允,还对当时这位才上大二的学生说:“看您什么时候方便。
下午行吗?”当他按约定时间赶到林庚寓所,林老已立在初春的寒风中等候,拿出写好题词的精美卡片,还抱歉地问学生:“年纪大了,不能写毛笔大字了,只能写几个钢笔小字。
不知道适不适合刊物用?”通过这件事看来,林庚是一位真正的长者:“一流的学问,背后是一流的人品;没有一流的人品,做不出一流的学问来。
《西游记漫话》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庚无以排遣心中的困惑,就经常夜读《西游记》。
就这样,白天被批判的林庚,晚上在书斋里摊开书卷,从文学中得到宽慰和愉悦。
最终他将《西游记》烂熟于心。
难得的是,他将自己人生感悟融进了对小说的理解,在80岁高龄出版了《<西游记>漫话》这样一部“极具个性的充满诗人气质和潇洒笔意的快意之作”。
古代文学研究大家程千帆教授在给先生写的信中说,他是在病中收到了林庚先生的著作,看了书竟爱不释手,自己看不完,就让自己的学生给他念,“一口气花了三天,高兴得不得了,说这书是‘盖自有《西游记》以来之第一篇文章也’”。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杜晓勤说:林庚先生到晚年都童心未泯,“成为大教授了,都还看小人书。
”在上世纪80年代,他以诗人的眼光,在著述《〈西游记〉漫话》里提出:“《西游记》是神话和童话的结合。
”最后一课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
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
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
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
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
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建议书目几个基本的原则:1、从史从手通史:如周谷城《中国通史》;钱穆《国史大纲》;黄仁宇《中国大历史》;顾颉刚《中国史学入门》等。
2、概论、导论入手如《经典常谈》、《美的历程》、《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中国文化史导论》等。
3、选本入手这里列举的都是最常见又最实用的选本,至于特别推荐的版本,买不到也不是很要紧,要紧的是,应该熟读记诵一些名篇作为个人素养的底子。
《古文观止》(清人选本,也有今人多种新编本,我看过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的就不错)《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是最普及的古诗文选本,几乎成了选本的代称。
二书情况大体相似,清人选本,亦有今人新编本。
不过我还是倾向用清人原本。
今人编的,大多不认真,标准也很奇怪)《宋词三百首》(唐圭璋笺注本,上海古籍)《唐诗选》(人民文学)《唐诗选注》(葛兆光,浙江文艺)《唐宋词选注》(俞平伯,人民文学)《杜甫诗选》(萧涤非,人民文学)《宋诗选注》(钱钟书)《六朝文絜》(华夏出版社或上海古籍)另外推荐一部《与青年朋友谈治学》(中华书局),作者都是术业有专攻的学者,他们的经验可以进一步研究学习的参考。
中国历史、文化、思想*《中国史学入门》顾颉刚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丛书(作者是史学大家,对历史的了解,有高屋建瓴,驾轻就熟之妙。
因为是业余闲谈讲学记录,文字也很通俗)《中国古代衣食住行》许嘉璐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丛书*《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丛书(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三元素,儒家有《论语别裁》,老庄大多数人也容易接触到,而佛教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对佛教的误解简直令人发指,这个简明扼要的小册子因此应该要看)*《论语别裁》南怀瑾复旦大学出版社(南怀瑾先生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大师级人物。
他的著作,我基本都看过,要找错误,每一部我都能找出十几处乃至百来处,这没什么奇怪。
我不知劝过多少人去读这部书,我个人就买了两部,一部常放在手头。
这里就不用多说了罢。
2022年上半年小学语文老师读书打卡汇总1. 条理性是思维的本质。
当思维的速度、范围和深度到达适宜的比例或到达平衡状态时,我们获得的必定结果就是思维的流畅性。
2.大概念的三种表现形式:概念,这里指的是一种狭义的概念,指对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
观念,表现为一种看法和观点,常常反映了概念与概念的关系。
论题,比方“艺术作品的评价〞“文学作品的评价〞。
对这类论题我们很难给出确切的答案,否则现实中就不会出现观点迥异的文学和艺术评论。
但是对这些论题的研讨有助于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和艺术鉴赏能力。
因此,论题也是一种特别形态的大概念。
3.教一篇说明文,老师们需要思考以下问题:学了这个说明文单元,学生未来可以做哪些迁移运用?他们如何才能理解说明文这种文体,并且能在不同的情境中灵敏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等等。
4.大脑是以模式为单位来存储信息的,只有模式才能更快地识别、存储、检索和提取信息。
布鲁纳认为,大脑形成模式的一个根本方法就是寻觅相似性和差异性,形成概念类别。
5.对于人生而言,所谓旅程,既有身体之旅,即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转换游动,沿途的场景物象一一入眼入心;也有思想之旅、精神之旅,种种观念以文字的形式会聚成长长的画卷,思想的风景同样能够摄人心魄,甚至惊心动魄。
6.学校应力求到达何种教育目标?教育目标的来源一,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二,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三,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四,利用哲学选择目标;五,利用心理学选择目标。
最后要以有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的形式陈述目标。
7.教育现实,广义上讲,一种教育有意识地出现的情境,也被称为“教育世界〞,它构成了教育科学的对象。
包含四个层面:有机生命、文化历史、精神唤醒、人格。
8.(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朱自清中的荷塘,是朱自清心灵中独有的镜像,它是世界上任何人从未见,也是平日的朱自清所未尝见过的荷塘;(幽径悲剧)中对古藤萝的喜欢、对古藤萝被毁的愤慨,是90岁高龄的季羡林极具个人化的感情和思绪。
于细微处见精神
——浅谈林庚《西游记漫话》对细节把握之妙诗人最显著的特征是对一切事物有着诗一般的见解。
在诗人的眼中,世间的一切都有其独到的特点、有其诗性的象征意义。
而这些特点和意义的源泉则是诗人对细节的关注和把握,诗人再以其抽象的思维和诗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便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和学说。
林庚先生以一个诗人的敏锐视角和独到的体验把握住《西游记》的细节,从而确立了他独到的认识和见解。
本文将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对林庚先生对于细节把握之妙略作分析:一、对文章结构变化的把握:
在“取经记与闹天宫”这一章节中,林庚先生通过对比《取经诗话》、《西游记杂剧》和《西游记》中对于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章节的不同安排从而认为“《西游记》中孙悟空代替唐僧成为了书中的主角……《西游记》把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节由《取经诗话》和《西游记杂剧》中在西行的过程中的简短提及扩展成七个章节突出地摆在全书的开头……成为《西游记》的序曲,是孙悟空的出场戏,它全面展示了孙悟空卓越的英雄性格与非凡的本领,直接导致了孙悟空此后西行护僧求法的传奇生涯。
而他在西行途中的种种考验也正是他大闹天宫前后经历的一次又一次重演”①。
接下来通过分析“五庄观行者窃人生”、偷吃王母娘娘蟠桃和太上老君仙丹三个故事在《取经诗话》和《西游记》中的细节从而认为孙悟空这一形象在“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中是一致的,这两个事件是“同枝连理、水乳交融的关系”②。
林庚先生的这一解释主要是针对有学者认为《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反映的是农民起义以及阶级斗争。
在林庚先生看来,这一解释在文章结构上是很难站得住脚的,如果孙悟空大闹天宫反应的是阶级斗争,那么解释西天取经就显得困难重重,因此林庚先生通过对这一文章结构变化的把握从而认为“大闹天宫与西天取经中孙悟空的性格形象因此是完整统一的,他从花果山的美猴王到西天的斗战胜佛,始终是那一副原来的面目。
”③“这一面目便是一个江湖好汉,整个西游记记录的便是一个江湖世界。
”④林庚先生通过文本结构上的分析,从而更好的解释其“江湖学说”,同时也更好的解释了小说中主人公的问题。
“大闹天宫”和“取经记”这两个故事在以往的解释中都没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尤其是对于二者解释的统一性问题更
①林庚著:《西游记漫话》,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第76页。
②第77页。
③第95页。
是困难重重,林庚先生通过细节的把握不仅很好的解释了二者之关系,同时从文本内部很好的证明了其“江湖说”之高妙。
通过对文本的细致的分析从而做出这样一个解释极具说服力,甚于任何脱离文本且看似华丽的解释,足见其对细节把握之妙。
二、从孙悟空这一形象的角度来探讨:
众所承认,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主人公,那么对于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的现实基础的探讨则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看法认为,孙悟空是阶级斗争中农民阶级的代表,象征着被压迫阶级和通知阶级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然而,林庚先生通过作品创作的现实依据性以及细节等的分析认为,孙悟空并不是现实中的农民形象的代表,孙悟空以及其师菩提祖师身上都流露出很大的江湖习气。
在《西游记》文本中,林庚先生通过对孙悟空和菩提祖师的语言中所流露出的市井俗语的分析认为,孙悟空所代表的是一类江湖侠士而不是农民,整个《西游记》所写的是一个江湖世界而不是阶级斗争环境。
林庚先生的分析从没有脱离文本而做一些空头分析,他的分析非常注重文本的细节。
首先,从孙悟空造反的目的方面来说。
林庚先生通过各个方面的分析认为,孙悟空的大闹天宫仅仅是为了一个名头。
“所谓大闹天宫,无非就是大闹一场罢了,既没有丝毫动摇天宫的统治基础,也没有任何政治目的,或什么安排与计划,一路上只是走到哪就偷到哪……即是是做了齐天大圣之后,孙悟空也只是游手好闲,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才好……只是如果有人小看了他,或是轻视了他,那就忍不住要显显手段,大闹一场,如此而已。
”①在这里,林庚先生同时分析了与《西游记》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中的事迹,《喻世明言》中的《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七侠五义》中的白玉堂闹东京的故事,都与孙悟空大闹天宫极其相似,而所有的这些斗争中主人公都没有政治目的,他们所图的也仅仅只是一个名头。
其次,从整个《西游记》故事来说,林庚先生认为,大闹天宫只是孙悟空的出场戏,是为了树立起孙悟空的大无畏的英雄形象,从而使得孙悟空能够在后来的故事中能够担任起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这一重任。
《西游记》中所写到的妖魔鬼怪以及强盗,“若还原到人间来,不过是江湖生涯中的丕泰变化,尤其是故事中对凡人强盗的提及,更是为市民所长见熟知的,这就是一个更为广泛的生活基础。
”②也就是说,整个西游记故事是完整统一于行走江湖这一过程之中的,所有的描写都是为了凸显孙悟空在江湖生涯中的大无畏的英雄形象的。
在这里,林庚先生把《西游记》与《水浒传》的故事进行比较,认为孙悟空只不过是拥有了所有好汉的能力的一个超级形象而已,而孙
①第20-21页。
悟空所具有的所有的能力以及西天之行的危险劫难“只不过是市民小说中常见的江湖风波的翻版与集合,离开了这些生活经验的原型,西天之行只剩下一个干巴巴的故事框架。
”
①“因此从西天之行的江湖风波到孙悟空行侠仗义的好汉行径,《西游记》正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江湖世界的完整画面。
”②再次,林庚先生分析了孙悟空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那边是偷盗。
在整个西游记故事中,孙悟空无论是针对谁,都将他的偷盗的本事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大闹天宫中,他偷吃蟠桃、偷喝仙酒、偷吃仙丹;在西天之行中,他偷妖怪的法宝、他偷镇元大仙的人生果等等。
可以说,整个《西游记》没有了孙悟空的偷盗,故事便是不丰满的。
而关于孙悟空的这一偷盗习性,在林庚先生看来,是有着广泛的现实基础的,《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好儿赵正》等一系列故事中所写到好汉都善于偷盗,二投到这一行径显然是属于江湖人士而不是农民的,因此,孙悟空只能是属于江湖的,而不能是属于农村的。
另外,林庚先生还通过孙悟空与猪八戒之间的对比分析认为,孙悟空是属于市井的游侠,其所使用的兵器为棍,二猪八戒是属于农村的农夫,其所使用的兵器为钉耙。
这一细节的把握非常有意思,通常情况下,人们是不会注意小说中的这一情节设置的,但林庚先生注意到了。
他认为,小说中,孙悟空是勇往直前的,二八戒则经常要分行李回高老庄,这正说明了,猪八戒是流连于乡土的,是典型的农民,通过对比,孙悟空显然是属于江湖的,因此他没有留恋的东西,所要做的仅仅是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去闯荡江湖。
总体看来,林庚先生通过对一些细小的细节的把握从而合理的得出《西游记》是一个江湖侠士小说,而不是反映阶级斗争的小说。
林庚先生不愧是大家,他所关注的问题其实很平常,但是正因为这些问题很平常不足以引起很多人的重视。
林庚先生通过无数次地阅读,对整个《西游记》的文本做到了全面而又细致的把握,因此,他能够通过细节的把握从而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问题。
同时他也有着知识分子求知、求真的良知,在“阶级说”风靡的时代下勇敢提出自己的观点是有着莫大的勇气的,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所有的最美品格。
通过以上简短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文学作品的任何分析和解释都必须做到从文本处罚,忠实于文本,任何脱离了文本的解释都是苍白而无力的。
在对文本的把握中,最重要的便是对细节的把握,通过细节所做出的解释是极具说服力的,同时也能构建一个宏大的视野解释作品的方方面面,避免学说的自相矛盾。
①第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