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卫生与防护》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章1.职业性有害因素定义:劳动条件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各种因素。
(也称为生产性有害因素、职业危害因素)。
2.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按性质为):(1)化学因素又可分为有毒物质和生产性粉尘两大类。
(2)物理因素通常包括: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低温、高湿、异常气压等;生产性噪声、振动;电磁辐射,如χ射线、γ射线等;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微波、激光等。
(3)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产原料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3.职业病的定义: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4.我国卫生部、劳动保障部于2002年新颁布的《职业病目录》将职业病分为10类115种。
5.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个体特征工伤职业病疾患(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伤残与死亡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条件职业性有害因素本身的性质、作用条件和接触者个体特诊三个因素联系在一起,才能对人体发生职业性损害。
6.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明确,病因即职业性有害因素。
2)所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大多是可以检测和识别的,且其强度或浓度需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致病。
3)在接触同样职业性有害因素人群中常有一定数量发病,很少出现个别病例。
4)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妥善处理,预后较好。
5)除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必须有效“治疗”有害的工作环境。
7.职业卫生工作的三级预防原则:(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
针对职业人群而言,一级预防就是让从业人员根本不接触职业有害因素,即从根本上消除或最大可能地减少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
(2).二级预防为早发现病损,在一级预防达不到要求时,尽量作到三早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3).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即对已发展成职业性疾病或工伤的患者作出正确诊断,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疾病恶化,预防并发症,防止伤残,促进健康。
论职业卫生与防护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论《职业卫生与防护》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等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生产生活中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就使得预防职业危害成为安全工程或公共安全管理类专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本篇文字则主要通过阐述《职业卫生与防护》课程在安全工程专业所开设课程中的作用、地位、合理知识内容。
关键词:劳动者职业危害劳动者健康合理知识一、《职业卫生与防护》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概况二、目前,我国涉及有毒有害作业的企业已超过1600万家,接触职业危害的人数超过2亿,每年“显性”职业病报告病例达15000人左右。
我国的职业危害主要以粉尘为主,职业病人以尘肺病为主,占全部职业病的71 %,中毒占20%,两者占全部职业病的90%.尘肺病又以煤工尘肺、矽肺最为严重,尘肺病患者中有半数以上为煤工尘肺。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陕西,西藏,港,澳台)收到的各类职业病报告达到了11519例。
其中尘肺病8783例。
截至2010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749970例,其中累计报告尘肺病676541例,死亡149110例,现患527431例;累计报告职业中毒47079,其中急性职业中毒24011,慢性职业中毒23068例。
由于职业危害具有群体性,致死,致残率高,以及难以治愈等特点,社会影响恶劣,造成了许多家庭,地区乃至社会的不稳定,甚至引发许多矛盾。
同时在国际上造成不良的影响。
据有关方面的估算,我国每年因职业病,工伤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1000亿元,简介经济损失约达2000亿元。
为此,政府加大了对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投入,完善了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强化了监督执法和职业危害事故查处力度,从而使我国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医务人员职业健康与安全防护医疗卫生行业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医务人员是构成社会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部分。
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疾病的患者,经常暴露于生物、化学、物理有害因素中,并处于高度紧张及心理学过度应急状态,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需要面对并处理濒临危难的个体、群体,有时甚至处于危险的环境中,其所遇到的职业性危害,既有慢性长期的影响,又有急性突发性的危害。
医务人员担负救死扶伤的使命,是掌握着疾病诊断和救治丰富知识和技能的群体,其工作环境充满危险,如何保护该特殊职业人群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并改善他们的生命质量,是职业卫生工作者和社会都必须担负的责任。
医务人员具有传染病易感者和感染源的双重身份,做好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既保护了医务人员,又保护了病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我国,医务人员面临的挑战,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大约1.5亿都有慢性肝炎,最终肝衰竭或肝癌。
艾滋病的流行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我国有艾滋病感染人数已经超过100万,也就是说医务人员面临职业感染危险性增加。
(一)对于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1.生物性因素:生物危害因素主要指能导致医务人员感染传染病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
在世界各地医务人员,所患职业病中,传染病是一个重要部分。
因职业接触造成感染的血源性病原体主要有3种: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物理性因素:医院有多种放射性医用诊断和治疗装置及物品,其辐射损伤是造成医务人员最严重的职业危害因素之一。
医院大量使用激光和超声波,操作不当或设备出现异常会对作业人员眼睛造成损害。
针刺损伤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事故,其危害不仅限于针刺损伤本身,还可以传播疾病,尤其是目前尚无特异疗效的AIDS。
美国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有100~200名医务人员死于乙肝病毒感染。
过去20年,共有54位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感染HIV,其中48人是因为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引起,数名感染者已经死亡。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预防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改善劳动环境,预防职业病,保护员工身体健康,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各部门的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管理。
第三条职业卫生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和减少有害员工健康的因素,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四条新建、改建、扩建和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技术改造项目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必须执行“三同时”的规定,使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第五条优先采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和材料。
第六条公司设立职业安全卫生小组,职业安全卫生小组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成员人事、车队主管组成。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七条主要负责人负责职业安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
第八条综合部负责对职业安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具体领导。
第九条车队主管负责职业安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十条职业安全卫生小组职责:(一)制定职业卫生对策与措施,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地____府有关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
(二)督查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三)制定职业卫生奖惩事宜。
第十一条相关人员职责(一)主要负责人1、全面领导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
2、负责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应负有的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职责。
1mz十二3、定期召开职业安全卫生小组会议,听取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重大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问题。
(二)综合部主管1、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的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____制定相关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2、负责____审定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长远规划、年度计划。
3、负责____重点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技术措施项目的____、实施、竣工验收。
论化工职业卫生与防护职业卫生及其工程控制技术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它着眼于人的健康,立足于减少职业危害,旨在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
全书以保障职业劳动者健康,促进生产安全为目标,结合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高等学校教学的特点,讲述职业卫生和职业病的基本概念、职业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毒物及毒作用机理和职业中毒、粉尘及其职业危害、物理因素职业危害、职业性癌变和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和检测、职业卫生应急处理、职业卫生个体防护和管理技术以及主要生产行业的职业危害等内容。
《职业卫生及工程》为高等院校安全工程或公共安全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教材,亦可供其他从事职业安全卫生事业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参考。
一、《职业卫生及工程》在安全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的重要性《职业卫生及工程》为高等院校安全工程或公共安全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教材,亦可供其他从事职业安全卫生事业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参考。
由于职业卫生与职业安全均是工业化集中生产所具有的高度复杂性、危险性带来的问题,均涉及劳动者的生命与健康,所以在我国颁布的有关“学科分类与代码”的国家标准中,“职业卫生工程”作为“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下面的第四个二级学科而被单独列出,并且当前我国已将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的职责划归到了国家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来承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使职业卫生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鉴于近几年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职业卫生工作的覆盖范围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临时工、下岗职工、退休人员、特殊劳动者的职业卫生问题。
加上当前我国职业有害因素的特点是种类多、范围广,不仅有发展中国家落后生产方式普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还有发达国家存在的高科技、高技术生产带来的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我国的职业卫生工作者,将要面对传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外,必须努力应对新的职业卫生问题,目前,在我国生产安全教育与职业卫生健康教育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前者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领导,由企业的安全技术部门执行,工人进厂有“三级安全教育”每年还有“安全生产月”职工接受安全教育的机会较多,较系统。
职业病危害的防护范文职业病是指由于长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受到有害因素的暴露,导致工作者患上的疾病。
职业病危害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对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预防职业病危害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职业病危害的防护措施。
一、了解有害因素及其危害特点了解有害因素和其危害特点是职业病防护的第一步。
各行各业存在不同类型的有害因素,如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化学物质包括有毒气体、粉尘、毒物等,物理因素包括噪声、震动、辐射等,生物因素包括病原体、细菌、病毒等。
了解这些有害因素的特点和危害程度有助于确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工作场所改进和环境治理工作场所改进和环境治理是预防职业病危害的重要措施。
通过改进工作场所设计、改变工作方式,降低工作人员的暴露程度。
例如,在危险化学品生产工作场所中,应尽量减少有害物质的带出,合理设置通风设备,确保室内的空气质量符合要求。
此外,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检测、监控和维护,确保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三、个体防护措施个体防护措施是保护工人健康的重要手段。
工作人员在接触有害物质时应佩戴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器、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
同时,还应加强个人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定期洗澡等,以减少接触有害物质的机会。
四、职业健康监测与评估职业健康监测与评估是及早发现职业病危害的关键。
通过对工人的身体健康状态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可以发现职业病的早期症状,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
此外,还应加强对职业病的研究和监测,不断完善工作环境和防护措施。
五、教育培训和宣传教育培训和宣传是提高工人职业病防护意识的重要途径。
企业应加强对工人的职业病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要加强职业病防护宣传,提高公众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只有在广大工人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
六、监督检查和法律法规的执行监督检查和法律法规的执行是保障职业病防护措施落实的重要保障措施。
2023年华医网继续教育选修课《医务人员职业风险与防护》习题答案一、医务人员职业风险与防护(1)1、下列不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是()A、甲肝、轮状病毒B、戊肝病毒C、沙门氏菌D、志贺氏菌E、艾滋病毒2、体液中HIV病毒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A、血浆或血清>脑脊液>精液>唾液>尿液B、血浆或血清>精液>脑脊液>唾液>尿液C、血浆或血清>精液>脑脊液>尿液>唾液D、血浆或血清>尿液>脑脊液>唾液>精液E、尿液>精液>脑脊液>唾液>血浆或血清3、母婴传播在宫内传播引起的感染只占()A、10%B、20%C、30%D、40%E、50%4、接触感染的决定因素()A、病原体的感染能力B、宿主的易感性C、是否采取了预防措施D、接触方式和时间E、以上都是5、下列属于经空气可传播的疾病是()A、艾滋病B、麻疹C、丙肝D、痢疾E、疟疾二、医务人员职业风险与防护(2)1、接触后记录内容包括()A、基本情况(劳动者的姓名、身份证号、工作种类等)B、接触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C、发生情况;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D、处理的方法:接触后的紧急处理经过E、以上都是2、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小时内实施A、1-4B、2-5C、2-6D、3-5E、3-63、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天A、26B、27C、28D、29E、304、丙肝职业接触处理坚持接触后局部紧急处理原则包括()A、推荐采用接触后预防措施、为了早期排除接触后是否感染HCV,应在接触后4—6周后检测HCV-RNA;接触4—6个月后进行丙肝抗体和丙氨酸转氨酶基线检测和追踪检测B、不推荐采用接触后预防措施、为了早期排除接触后是否感染HCV,应在接触后5—6周后检测HCV-RNA;接触4—6个月后进行丙肝抗体和丙氨酸转氨酶基线检测和追踪检测C、不推荐采用接触后预防措施、为了早期排除接触后是否感染HCV,应在接触后4—6周后检测HCV-RNA;接触4—6个月后进行丙肝抗体和丙氨酸转氨酶基线检测和追踪检测D、不推荐采用接触后预防措施、为了早期排除接触后是否感染HCV,应在接触后4—6周后检测HCV-RNA;接触4—8个月后进行丙肝抗体和丙氨酸转氨酶基线检测和追踪检测E、以上都不是5、职业暴露随时可以发生,因此必须24小时提供咨询,检查和治疗。
第一章测试1【判断题】(2分)职业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A.错B.对2【多选题】(2分)下列()因素的联系构成了职业性致病三角形模式。
A.职业有害因素B.个体特征C.作用条件D.群体特征3【判断题】(2分)健康效应谱金字塔模型自下至上是从严重的伤残或死亡到轻微的健康影响。
A.错B.对4【判断题】(2分)任何一项工作都可能存在职业性危害因素。
A.错B.对5【多选题】(2分)下列()属于职业性传染病。
A.布鲁氏菌病B.森林脑炎C.莱姆病D.炭疽6【单选题】(2分)导致腰背痛的各种危险因素,既有职业因素,也有个体因素。
下列不属于个体因素的是()。
A.社会经济因素B.心理和精神因素C.吸烟D.不良劳动姿势7【单选题】(2分)下列属于一级预防对象的是()A.职业病人B.职业人群C.病人D.职业危害接触人群8【单选题】(2分)一位工人长期在某宝石厂工作,出现了胸痛、胸闷等临床表现,他可能患有()A.硬金属肺病B.矽肺病C.过敏性肺炎D.硅酸盐尘肺病9【多选题】(2分)下列()属于尘肺病。
A.棉尘病B.哮喘C.石棉肺D.矽肺10【单选题】(2分)健康监护是运用现代医学手段,获得()关系,进而针对职业病的不同发病情况进行分级处理。
A.损害程度-反应B.损害程度-时间C.接触水平(剂量)-时间D.接触水平(剂量)-反应第二章测试1【单选题】(2分)我国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按()划分。
A.能量代谢量B.劳动时间指数C.劳动强度指数D.耗氧量2【单选题】(2分)轮班作业中对作业者身心影响最大的作业是()。
A.夜班B.混班C.早班D.中班3【单选题】(2分)以下疾病中,()是常见的心身疾病。
A.冠心病B.感冒C.发烧D.急性肠胃炎4【单选题】(2分)长时间的站立和步行作业会导致()疲劳。
A.全身B.智力C.技术性D.局部5【判断题】(2分)聠胝是指身体与工具或其他物体接触的部位因摩擦和压迫,可使局部皮肤反复充血,表皮增生及角化。
第四期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九人员执法资格培训班体会学习职业健康与危害防治的心得体会搞好职业危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全面落实职业危害综合防治的各项措施,使企业现场生产劳动条件不断改善,安全环境日益好转,职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职业病发病率逐年降低。
我个人认为要从收下几点抓起: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越来越重视,先后出台了《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规规章,对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主体责任、职责做了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是职业危害防治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全面负责。
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障从业人员生命安全和健康作为一项长期而紧迫的工作抓紧抓好,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企业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机构,配备精干人员,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任务,把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摆上企业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进行研究部署,确保企业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不走过场,不图形式,确保企业员工在不受职业危害的环境下正常工作。
二、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约束机制。
各生产经营单位要认真落实上级有关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各项工作要求,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建立完善企业《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职业危害告知制度》、《职业危害申报制度》、《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等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制度,对一些涉及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操作性不强、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该修定的修定,该废止的要及时废止;二是要建立职业卫生健康监督员岗位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健康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三是要严格制度落实,不能把制度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对落实各项制度不力,屡教不改或严重违反规定的人员要抓典型,严肃处理,要切实发挥规章制度的约束力,用制度建设来保障企业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规范管理,科学管理。
用人单位应重视工人的职业卫生防护范文在当今社会,职业卫生防护已经成为用人单位必须重视的问题。
职业卫生防护是指用人单位为保障员工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而采取的预防措施。
由于职业病的发生会给员工的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甚至永久的伤害,因此,用人单位应当高度重视工人的职业卫生防护。
首先,用人单位应加强对工人的职业卫生意识的培养。
工人作为生产和劳动的主体,往往对于职业卫生防护知识的了解较少。
因此,用人单位应该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宣传等渠道,提高工人的职业卫生意识。
其中,培训活动可以包括职业危害防护知识、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等。
通过这些培训,可以帮助工人全面了解职业卫生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的防护能力。
其次,用人单位应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防护管理制度。
职业卫生防护管理制度是用人单位管理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的关键。
通过建立制度,明确职责和流程,可以有效规范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的进行。
例如,制定出合理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和标准,明确工人和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义务,确保职业卫生防护的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
同时,用人单位还应不断完善制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职业卫生防护管理的水平。
另外,用人单位应提供必要的职业卫生防护设备和工具。
职业卫生防护设备和工具对于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用人单位应根据工种和岗位的特点,配备相应的防护设备和工具。
例如,在矿山企业中,应提供合适的防尘口罩和防护眼镜;在化工企业中,应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防护服和手套等。
同时,为了保障设备和工具的有效使用,用人单位还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总之,用人单位应当高度重视工人的职业卫生防护。
通过加强对工人的职业卫生意识的培养,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防护管理制度,以及提供必要的职业卫生防护设备和工具,用人单位可以有效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
只有在保护工人的职业卫生防护过程中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才能真正达到用人单位应该重视工人的职业卫生防护的目的。
职业卫生防护知识一、职业病:1、什么叫职业病?什么叫职业病危害?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危害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2、职业病有哪四个特点?⑴、病因明确,其病因就是职业病危害因素,是人为的,如果这些因素得到消除或控制,就可以防止或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⑵、所接触的危害因素(病因)通常是可以检测的,只有接触量超过一定限度,才能使人得职业病。
⑶、在接触同样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中,常常有一定人数发病,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
⑷、大部分的职业病目前无特效药或治疗方法,早期发现,较易恢复,发现越晚,疗效越差。
3、为什么会得职业病?职业病是人为的疾病,在劳动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原因容易得职业病:一是用人单位设立或提供的(劳动)作业场所不符合职业卫生要求,产生了职业病危害因素;二是用人单位或劳动者设置(使用)的作业方式不合理,不健康;三是劳动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或行为,不懂得个人防护和自我健康保护。
4、怎样知道自己有无得职业病?由于目前大部分的职业病还没有特效治疗方法。
预防职业病或要早期知道自己有无受职业危害损伤和得职业病,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职业性体检。
职业性体检分三种:就业前体检---工人在从事有害作业前进行体检,通过体检发现职业禁忌症,同时为今后定期体检提供参考比较的基础资料。
就业后定期体检---按一定时间间隔对有害作业工人进行体检,早期发现可疑职业病(观察对象)和职业病。
离岗体检---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是指对从事某种职业病有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
目的是断定劳动者从事某种作业前的健康状况,是否适合参加该有害作业,是否有职业禁忌,是否有危及他人的疾患如传染病、精神病等。
为用人单位是否安排就业,尤其是否安排劳动者从事有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提供客观证据。
在岗期间的定期健康体检。
这是按一定时间间隔对从事有害作业劳动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常规的必要的检查。
论《职业卫生与防护》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等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生产生活中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就使得预防职业危害成为安全工程或公共安全管理类专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本篇文字则主要通过阐述《职业卫生与防护》课程在安全工程专业所开设课程中的作用、地位、合理知识内容。
关键词:劳动者职业危害劳动者健康合理知识
一、《职业卫生与防护》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概况
二、目前,我国涉及有毒有害作业的企业已超过1600万家,接触职业危害的人数超过2亿,每年“显性”职业病报告病例达15000人左右。
我国的职业危害主要以粉尘为主,职业病人以尘肺病为主,占全部职业病的71 %,中毒占20%,两者占全部职业病的90%.尘肺病又以煤工尘肺、矽肺最为严重,尘肺病患者中有半数以上为煤工尘肺。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陕西,西藏,港,澳台)收到的各类职业病报告达到了11519例。
其中尘肺病8783例。
截至2010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749970例,其中累计报告尘肺病676541例,死亡149110例,现患527431例;累计报告职业中毒47079,其中急性职业中毒24011,慢性职业中毒23068例。
由于职业危害具有群体性,致死,致残率高,以及难以治愈等特点,社会影响恶劣,造成了许多家庭,地区乃至社会的不稳定,甚至引发许多矛盾。
同时在国际上造成不良的影响。
据有关方面的估算,我国每年因职业病,工伤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1000亿元,简介经济损失约达2000亿元。
为此,政府加大了对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投入,完善了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强化了监督执法和职业危害事故查处力度,从而使我国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二、《职业卫生与防护》的作用和地位
职业卫生工程是安全科学技术的二级学科,是应用工程技术方法和手段预防、减轻职业活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一门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科学,也是一门较为年轻的预防医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相交融的综合性学科。
它涵盖了“防尘工程、防毒工程、生产噪声与振动控制、辐射防护技术、个体防护”等五个三级学科。
本课程将论述的重点落在各类职业危害因素的来源、特征、检测及防护和管理技术等知识点上,而对职业卫生的病理学和专业治疗技术等方
面只作一般性阐述,因此本课程是具有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特色。
职业卫生及防护的重要任务是治理、评价、控制不良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控制不良的劳动条件最根本的途径是改进工艺,改进或采用一些工程技术措施,使劳动者不接触或少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而实现一级预防。
由于职业卫生与职业安全均是工业化集中生产所具有的高度复杂性、危险性带来的问题,均涉及劳动者的生命与健康,故在我国颁布的有关“学科分类与代码”的国家标准中,“职业卫生工程”作为“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下面的第四个二级学科而被单独列出,并且当前我国已将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的职责划归到了国家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来承担。
同时国家高等教育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教材明确开设“职业卫生与预防”这一课程,并一直将其作为本专业的特色课程。
这就要求我国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科学研究人员,必须掌握职业卫生及其控制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履行和完成与职业安全卫生有关的监管和科学研究工作,为保护广大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作出积极贡献。
职业卫生课程的开设不仅仅对于安全专业,对于其他的高校专业也很有帮助。
从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的职业卫生教育和国外的相比,显然是较为落后和欠缺的。
而高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地方,自然是有必要在这方面加强教育。
三、《职业卫生与防护》在全国高校的开设情况
尽管安全工程专业在我国的高校中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相关调查书记表明开设职业卫生课程的高校并不算多。
据统计,相对于一般高校,医科类院校由于其特殊的性质,都开设了职业卫生课程。
而有许多所供科类大学,则是把职业卫生课当选修课。
这样的情况还是相对乐观,更有许多学校的学生是没有接触过职业卫生的知识的。
据有关统计显示,全国开设有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总计79所,硕士点39所,博士点36所,其高校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包括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民用航空学院、天津理工大学、中北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工业学院、江苏大学、福州大学、江西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
四.《职业卫生与防护》课程的不足之处
1、课程应加强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课的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实践课的教学主要包括实验课、课程设计。
实验课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认真完成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实验内容,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理论有更深人的理解和认识,真正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让学生掌握职业卫生工作中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2.职业卫生涉及生活的内容较少
职业卫生与防护课程总是涉及在工厂的,在其他方面的涉及的特别少,尤其是生活上的卫生安全,使我们用的不广泛。
五、结束语
职业安全卫生与防护是我国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安全生产的同时要注重于职业病的防治,我国的职业病发病率比较高,这都和一些企业不重视安全生产,不注重职业病的防治有密切的关系。
只有保证职工的安全才能最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企业重视安全生产,重视职业卫生与防护也就是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虽然职业健康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但是不断提高职业健康水平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矢志不移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沅江,吴超,等.职业卫生与防护[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陈卫红,陈镜琼,史廷明. 职业危害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 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GB/T 13745—1992学科分类与代码[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