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未选择的路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优秀3篇】教学重点篇一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教案篇二《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诗两首》是外国诗歌,主题是写人生的,与成长有关。
虽然从字面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不像一般的诗歌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实际上这两首诗内容比较含蓄。
在教学中,学习此诗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依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体会诗歌的人生哲理,开始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
[教学建议]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体味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体会选择人生道路的丰富内涵,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初步了解哲理诗的阅读方法,学会用“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方法学习诗歌。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作为自读课文,可以几个重要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和理解文章。
在教学中可以按“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加强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促进表达、思维和运用能力的同步提高。
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以促进学生联系实际,以所学来知道自己的人生。
[教学设计]一、导入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面对生活的风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今天我们学习《诗两首》,看诗人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怎样思考的。
二、教学过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整体感知教师:我们先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未选择的路》教案9篇4《未选择的路》教案七年级语文备课组一、导入课文,解读诗歌1、导入。
我们还记得上期学过的散步吗?一家人走到田野的时候,碰到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
大路怎么样?小路又是什么样子?最后怎么做出的决定?我们看,这一家人为了走那条路都是经过慎重选择的,他们最后都满意吗?2、弄清可供选择的两条路。
美国桂冠诗人弗罗斯特也向我们展示了两条路,我们来看,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两条什么样的路呢?林中的两条路,一条选择的路,一条未选择的路。
一条大路(未选择的路),一条小路(选择的路)。
大路:极目望去,消失在丛林尽头(可见其平坦,笔直,树木夹道)小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这是一条景色美丽,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路,但是人迹罕至,更具挑战性)3、理解选择的痛苦。
如果是你,会选择哪条路呢?诗人选择了哪条?他选择的时候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艰难呢?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久久伫立”、“极目望去”。
理解“伫立”和“极目”,体会诗人决策的艰难。
————还有“可惜”一词也可以看出这种决策的勇气和痛苦。
4、体会选择后的惆怅。
诗人这么慎重地做出决定选择了小路,按理,他应该对自己的决定满意了吧?就如《散步》中的一家人那样。
诗人的心是惆怅的。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返回”、“我将轻轻叹息将往事回顾”等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对另一条路的向往和对放弃的不舍。
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是自己慎重地选择,为什么还会惆怅呢?————这也许就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这山望见那山高。
5、体会诗人写作的目的。
写这首诗,难道诗人就是号召人们在选择后就后悔,然后“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就是要人们“这山望见那山高”吗?诗人真实的目的到底是干什么呢?小组讨论。
诗人通过选择的艰难,尤其是选择后的惆怅,告诉人们,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要草率,但是,一旦已经决定,就没有办法反悔,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一旦决定就无法反悔呢?“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未选择的路原文及赏析未选择的路原文:两条路分岔在森林里,而我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我立刻感到遗憾,无法同时走过两条路。
我长久地立在那里,久久地凝视着一条路,直到它消失在树荫密布的远方。
然后我转过身来,再凝视着另一条路,它曾经荒草丛生,两条路都很漂亮,但我不能同时选择。
我踏上草草选择的那条路,希望能有机会回来,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一旦我选择了一条路,就意味着错过了另一条路。
我或许会后悔,也或许会庆幸自己的选择,但无论如何,我不能回头再选择。
我继续前行,带着疑问和希望,两条路,各有不同,这将影响我的一生。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面对抉择时的内心挣扎。
诗中的两条路可以看作是人生中的两个选择,而主人公则陷入了选择的困境中。
作者通过描绘主人公在两条路之间的徘徊和思考,表达了人在选择时所面临的犹豫和无奈的情感。
诗中的主人公深感遗憾,因为他无法同时选择两条路,只能选择其中一条,而这个选择将会对他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诗中的主人公细致地观察和思考了每一条路的情况,他凝视着每条路的细节,试图找到一种线索或指引来做出决定。
然而,他最终只能草草地选择一条路,希望有机会回来选择另一条,但他心知肚明,这是不可能的。
这种无法回头的选择让他感到焦虑和矛盾。
诗中的两条路被形容为'漂亮',但主人公明白选择其中一条必然会错过另一条,这让他感到后悔和不安。
他不知道他的选择将带来什么结果,他可能会后悔自己的决定,也可能会庆幸自己的选择。
这首诗给人以启示,提醒人们在生活中常常需要做出选择,而这些选择可能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
选择是一种必然,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一旦做出选择,就无法回头再选择。
我们需要在有限的信息和条件下做出决策,并承担相应的后果。
因此,我们应该谨慎地权衡利弊,尽可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同时也要接受选择所带来的一切,包括遗憾和后悔。
这首诗通过描绘主人公在选择时的内心挣扎和思考,给人以思考人生选择的启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未选择的路七年级下册语文原文《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以下是其原文: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此诗写于1915年,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成为美国诗歌中的名篇。
它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表现了诗人对于人生选择的思考。
《未选择的路》读后感
今天,我们与老师一起学习了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的一首诗---《未选择的路》。
诗人借自然之路写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1912年时弗罗斯特已经38岁了这一年他作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他在一所示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了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
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
”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
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
诗人写作的重点却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未选择的路。
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这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
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
那些未走的路,,才能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
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其实为选择也就是选择。
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选择眷恋。
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
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在面临人生选择时的犹豫与彷徨。
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没有回头路可走。
因此,必须慎重选择;同时,不能随波逐流,应自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