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1.3《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 格式:doc
- 大小:67.64 KB
- 文档页数:3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不同动物是如何适应不同环境的,掌握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导入活动:1. 提出问题:你知道动物是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的吗?能举例说明吗?2. 播放视频:播放几个不同环境中动物的生存录像,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学习内容:一、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1. 气候适应: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动物如何适应,例如北极熊的毛皮厚、散热较慢,适应极寒气候。
2. 食性适应:不同食物资源的动物如何适应,例如长颈鹿的长颈子方便吃树叶。
3. 运动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对动物的运动能力提出要求,例如猎豹的奔跑速度快,适应捕食生活。
4. 繁殖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动物如何繁殖,例如雌鸟的色彩鲜艳,吸引雄鸟。
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法1. 生理适应:动物的身体结构和功能适应环境,例如企鹅的体表覆盖有特殊的保温羽毛。
2. 行为适应:动物通过行为变化来应对环境,例如沙漠中的蝎子白天躲在地底下凉快避热。
3. 遗传适应:动物通过基因的变异适应环境,例如北极熊体毛颜色较淡,便于隐藏在白雪中。
巩固练习:1. 请简述一个动物如何对环境进行生理适应的例子。
2. 你认为哪种适应方法对动物生存更为重要?为什么?拓展延伸:1. 请选择一种动物,设计一个适应环境的实验。
2.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否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请举例说明。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了解了不同适应方法和原理。
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珍惜我们的环境,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适应方式。
2. 探讨动物适应环境的生存意义和进化过程。
3. 认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提高保护环境意识。
前言:动物是地球上最丰富多样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了各种不同的环境,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
本课将带领同学们一起探讨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认识其中的奥秘和意义。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动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以及这种适应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性。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实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动物适应环境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如变色、变形等。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动物的适应方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动物适应环境的原理,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动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可能还不太清楚。
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有一定的差异,需要通过教学引导来提升。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张变色龙的图片,并问学生:“你们知道变色龙为什么能够改变颜色吗?”引导学生思考和猜测,激发他们的兴趣。
第二环节:呈现新知教师向学生解释变色龙之所以能够改变颜色,是因为它们的皮肤上有色素细胞,可以根据周围环境的颜色发生变化。
接着,教师展示一段关于变色龙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变色龙在不同环境中的颜色变化。
第三环节: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动物进行观察和描述。
例如,一组选择了鸟类,他们观察到鸟类的喙形状各异,有的长而尖,有的扁而宽。
他们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结论,长而尖的喙适合捕捉昆虫,而扁而宽的喙适合啄食果实。
另一组选择了鱼类,他们观察到不同鱼类的鳞片形状和颜色各异,有的鳞片光滑,有的鳞片有棱角。
他们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结论,光滑的鳞片有助于减少水的阻力,棱角状的鳞片有助于保护鱼类免受天敌的伤害。
第四环节:概念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概念讲解。
教师解释说,动物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性是它们适应环境的方式之一。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动物适应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
学生能够列举出不同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现象。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特征。
不同环境对动物生存的影响。
2、教学难点理解动物适应环境的进化过程。
如何引导学生将动物适应环境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动物适应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动物适应环境的看法和经验。
3、观察法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形态、结构和行为,从而了解它们适应环境的特点。
4、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动物适应环境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播放一段关于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视频,如沙漠中的骆驼、海洋中的鲸鱼、极地的企鹅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动物?它们生活的环境有什么不同?”2、知识讲解(15 分钟)讲解动物适应环境的概念,强调动物为了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会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
举例说明不同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如骆驼的驼峰可以储存脂肪和水分,以适应沙漠干旱的环境;北极熊厚厚的皮毛和脂肪层可以保暖,适应极地寒冷的气候。
3、小组讨论(15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种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并记录下来。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4、观察与分析(15 分钟)展示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图片或视频,如变色龙的变色、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等。
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这些动物的行为特征,思考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5、案例分析(15 分钟)给出一个具体的案例,如某种动物因为环境变化而面临生存危机。
2019版新教材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动物与环境》第15课《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粵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动物与环境”第15课。
本课通过“鼠妇喜欢阴暗环境吗”“隐藏在环境中”等探究活动,认识动物对自然环境及其变化的适应现象,让学生能在案例中发现认识生物对自然环境及其变化的适应现象,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于生活在该地环境中的植物和动物的种类、数量可能产生的影响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鼠妇又叫潮虫,喜欢阴喑潮湿的生活环境2.动物善于把自己隐藏在环境中3.当环境改变时,动物能改变自己的身体特征或行为科学探究目标:1.实验探究鼠妇是否适应阴暗潮湿的环境2.模拟实验,探究动物为适应环境保护自己而改变身体颜色。
3.搜集资料,讨论交流环境对动物身体特征或行为的影响科学态度目标:培养搜集证据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反手自然界的丰富多彩,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
教学难点:运用实验和模拟活动,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课前准备:PPT课件、纸盒、透明塑料膜、黄绿卡纸、剪刀、镊子、相关动物资料图片、《科学活动册》。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PPT出示图片情境:小朋友们在草坪上玩耍,波波无意中抬起一块潮湿的石头,发现藏在石头下的藏着几只鼠妇问题:这几只黑黑的小虫子是什么?交流:学生基于生活经验进行表达。
问题:它们为什么都躲在石头底下?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介绍与分享。
引导问题:为什么总是在阴暗的角落发现它。
?它的这种生活习性与什么有关呢?二、活动1:鼠妇喜欢阴暗环境吗?讲述资料:鼠妇又叫潮虫,是一种常见的小动物。
我们常常能在花园或庭院中的石头、花盆下面看到它们。
提出问题:鼠妇是否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怎样验证这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验证。
教师引导:用纸盒做一个简易观察盒,在盒内铺上一层湿土。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课程背景生物课程中,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中逐渐形成适应性的特征,以生存和繁衍后代。
通过学习这一主题,学生可以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生存之道。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特征;2. 掌握动物适应环境的方法和原理;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 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1. 动物的生存环境与适应方式;2. 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特征;3. 动物适应环境的生理机制;4. 动物对环境的变化做出的反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一些动物在极端环境中的适应特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学习:介绍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特征和生理机制,引导学生了解动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3. 实验: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反应,加深他们对适应性的理解。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动物对环境的适应特征及其原理,加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五、教学形式1. 讲授2. 实验3. 讨论与分享4. 小组合作学习六、评价方式1. 实验报告2. 小组讨论3. 期末考试七、教学资源1. 生物教材2. 实验器材3. 多媒体设备八、教学效果通过本次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生物学知识水平,增强对生物学的兴趣。
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以上就是《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作业设计方案的详细内容,希望本次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乐趣。
第二课时一、设计背景:生物适应是生命在演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一系列适应性变化。
动物生态适应是生物对环境中的生态压力作出的一系列适应性变化。
本次作业旨在通过研究不同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态适应能力,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设计目标:1. 了解生物适应的概念和原理;2. 研究动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3. 激发学生对动物生态适应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方式和原理。
2. 掌握动物在适应环境时的生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3. 能够举例说明动物对环境适应的具体案例。
导学内容:1. 动物的适应方式分为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两种。
2. 动物适应不同环境的原理和机制。
3. 动物对环境适应的具体案例。
导学过程:一、导入与讨论(5分钟)1. 导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动物是如何适应不同环境的吗?”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动物适应环境的看法。
二、学习与讲解(15分钟)1. 生理适应:动物根据环境的变化,通过生理上的变化来适应环境,如长颈鹿的颈椎,企鹅的羽毛等。
2. 行为适应:动物通过改变行为习性来适应环境,如猫头鹰的夜晚狩猎。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举例说明动物对环境适应的具体案例,如骆驼的驼峰、企鹅的羽毛等。
2. 让学生分组进行动物适应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四、实践与练习(15分钟)1. 设计实验或任务,让学生模拟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过程。
2. 练习题:请列举3个动物的适应案例,并分析其原理和适应方式。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总结动物对环境适应的方式和原理。
2. 学生提出对动物适应环境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导学案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动物适应环境的原理和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举例说明并分析动物的适应案例。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为保护动物和环境提供更好的参考和建议。
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方式和适应特点。
2. 掌握动物适应环境的具体生理和行为特征。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二、导学内容1. 动物的适应环境方式包括生理和行为两方面。
2.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动物生存策略和特点。
3. 动物的适应机制和进化方式。
三、导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展示不同环境下动物的特征和行为,引发学生对动物适应环境的好奇和兴趣。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主题本次作业的主题是“动物对环境的适应”,通过探究不同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让同砚了解动物在生存过程中所做出的各种改变和适应策略。
二、进修目标1. 了解不同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方式和策略;2. 培育同砚对动物世界的爱好和热忱;3. 提高同砚的观察和沉思能力。
三、作业设计1. 课前预习:要求同砚在课前自行查阅资料,选择一种动物,了解该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适应方式和策略。
同砚可以通过书籍、网络或其他途径得到信息。
2. 实地观察:在教室上,打算同砚进行实地观察,观察学校或四周环境中的动物,了解它们在这些特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同砚需要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和特点。
3. 试验设计:让同砚设计一个简易的试验,探究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同砚可以选择不同的环境条件,观察动物的反应和适应方式。
4. 报告撰写:要求同砚依据实地观察和试验结果撰写一份报告,包括选取的动物种类、环境特点、适应方式和试验结论等内容。
5. 分享沟通:组织同砚进行报告分享和沟通谈论,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探究效果,同时借此机缘互相进修和沟通。
四、评判方式1. 实地观察记录:观察记录的详尽水平和观察角度;2. 试验设计:试验设计的创新性和全面性;3. 报告撰写:报告内容的明晰度和逻辑性;4. 报告分享:表达能力和沟通互动。
五、总结反思通过这次作业,期望同砚能够深度了解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策略,培育他们对动物世界的热忱和好奇心,并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沉思能力。
同时,通过实地观察和试验设计,激发同砚的创新认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六、参考资料1. 《动物的世界》系列图书;2. 《动物适应环境的策略》相关资料;3. 网络资源和科学试验手册。
以上就是本次作业设计方案的详尽内容,期望同砚们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乐趣。
感谢各位老师和同砚的协作和支持!第二课时一、课程背景:《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生物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深度了解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可以援助同砚更好地理解生物的进化过程和生存机制。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2.精通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原理;3.培育同砚的观察和沉思能力;4.激发同砚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保卫动物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动物的生存环境;2.动物的适应方式:生理适应、行为适应、进化适应;3.动物的适应原理:竞争、合作、选择、变异。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引起同砚对动物适应环境的爱好。
2.知识讲解:讲解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方式,引导同砚沉思动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3.试验环节:设计一些简易的试验,让同砚亲自观察和探究动物的适应能力,如观察不同环境下的昆虫发展状况等。
4.谈论环节:组织同砚就动物适应环境的原理展开谈论,激发同砚的思维和创设力。
5.展示环节:让同砚展示他们的探究效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6.总结评判:对同砚的表现进行总结评判,鼓舞他们继续对动物适应环境的探究。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同砚主动沉思和探究。
2.试验教学:通过试验让同砚亲自动手,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3.谈论式教学:通过谈论激发同砚的思维和创设力,增进他们的沟通和合作。
五、教学资源:1.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2.试验器械和材料;3.老师筹办的教学PPT。
六、教学评判:1.观察同砚的参与度和表现;2.评判同砚的试验报告和展示内容;3.鼓舞同砚的创新和沉思能力。
七、延伸活动:1.组织同砚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适应状况;2.邀请专家来校进行讲座,深度探讨动物对环境的适应问题;3.组织同砚进行保卫动物的义工活动,提高他们的环保认识和责任感。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同砚对动物适应环境的了解和熟识,培育他们的观察和沉思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热忱和保卫动物的认识。
期望同砚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异和美妙,珍惜我们共同生存的地球故里。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2. 帮助学生理解动物适应环境的原理和方式;3.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物的生存环境;2. 动物的适应能力;3. 动物的适应方式;4. 动物的生存策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引发学生对动物适应环境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知识讲解(30分钟)教师讲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方式,介绍一些常见的适应策略,如装作、迁徙、体型变化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是如何适应不同环境的。
3. 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只动物,你会选择怎样适应生存环境?每个小组需要提出自己的策略,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4. 实践活动(40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动物作为钻研对象,通过实地观察或网络搜索,了解该动物在特定环境中的适应方式,并设计一个展示作品,向全班展示他们的钻研效果。
5. 总结反思(15分钟)学生展示完毕后,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分享对动物适应环境的新认识和体会,引导他们思考人类应该如何更好地珍爱和尊重动物的生存环境。
四、作业要求1. 每个小组完成一份关于所选择动物的适应策略的钻研报告,包括文字描述、图片和图表等;2. 每个小组根据钻研结果设计一个展示作品,可采用海报、PPT、模型等形式;3. 每位学生需要撰写一篇个人感想和体会,包括对动物适应环境的认识和对环境珍爱的看法。
五、评判标准1. 钻研报告的内容全面、准确,展示作品设计奇特、生动;2. 学生表现积极,团队合作精神突出,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升;3. 个人感想和体会能够体现学生对动物适应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对环境珍爱的重视。
六、拓展延伸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动物进行钻研,拓展对动物适应环境的了解,或者进行实地考察,更深入地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和适应策略。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2. 掌握动物适应环境的各种方式和策略;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4. 培养学生对动物珍爱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2. 不同环境下的动物适应策略;3. 环境变化对动物的影响;4. 动物适应环境的生理和行为特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特点;2. 环境变化对动物的影响;3. 动物的适应策略和方式;4. 动物适应环境的生理和行为特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观察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和生理特征;3. 讨论交流: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对动物适应环境的看法和观察结果;4. 多媒体辅助: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情况。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引入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讲解:介绍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方式和策略,讲解环境变化对动物的影响;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观察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和生理特征;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策略,分享观察结果;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珍爱问题。
六、教室作业:1. 观察记录: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动物,观察其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和生理特征,并记录下来;2. 小组钻研:要求学生分组钻研一个动物在特定环境下的适应策略和方式,并进行展示;3. 课外拓展: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动物,了解其在特定环境下的适应特点,并撰写小结。
七、评判方式:1. 观察记录:根据学生观察记录的详细水平和准确性进行评判;2. 小组展示:根据小组展示的内容和表现进行评判;3. 课外拓展:根据学生撰写的小结的内容和深度进行评判。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2. 掌握动物在适应环境中所采取的各种生存策略。
3. 培养对动物世界的探索和珍爱认识。
导学内容:一、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1. 生理结构的适应:如鱼类具有鳃呼吸器官适应水中生活。
2. 行为习性的适应:如候鸟栖息在不同地区的季节性迁徙。
3. 形态特征的适应:如北极熊具有厚厚的皮毛和脂肪层适应极寒环境。
二、动物在适应环境中的生存策略1. 食性适应:不同动物根据所处环境的资源分布选择合适的食物。
2. 繁殖适应:动物根据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繁殖方式,如产卵或胎生。
3. 社会适应:群居动物通过群体生活提高生存率。
4. 捕食适应:猎食动物根据猎物特点采取不同的捕食策略。
导学步骤:一、激发思考:观察图片,思考不同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二、探究进修:查阅资料,了解动物在适应环境中的生存策略。
三、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各种动物的适应策略,分享观点和见解。
四、展示效果:各小组展示讨论效果,互相进修和交流。
五、思考反思:思考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珍爱动物的建议。
拓展延伸:1. 走进动物园,观察不同动物的生存环境和行为习性。
2. 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章,深入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 参与动物珍爱活动,为珍爱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出一份力。
导学案评判:1. 学生能够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掌握相关知识。
2.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展示,展示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 学生能够提出珍爱动物的建议,培养环保认识和责任感。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不同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适应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珍爱动物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观点及意义。
2. 不同环境下动物的适应方式和特点。
3. 一些闻名动物的适应案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方式和特点。
2. 难点:如何观察和分析动物在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包括动物适应环境的案例和图片。
2. 实验器械:显微镜、玻璃片、标本等。
3. 教材:相关的教科书和参考资料。
五、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动物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能力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观点讲解:讲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观点及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动物为什么能适应不同的环境。
3. 案例分析:选择几个闻名动物的适应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他们的钻研效果。
4.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如昆虫在高温环境中的生存能力等。
5. 总结讨论:让学生总结不同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方式和特点,引导他们思考如何珍爱这些适应能力。
6. 作业安置:安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动物,钻研其在特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并撰写一份报告。
六、教学评估1. 教室表现:观察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展示钻研效果等。
2. 作业评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定,包括报告的内容、结构和逻辑性等。
七、教学拓展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不同环境中的动物适应情况。
2.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动物珍爱组织的代表来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动物珍爱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本次《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和珍爱动物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3课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一、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条件,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
2、实验探究鼠妇是否喜欢阴暗的环境,搜集有关常见动物的迁徙行为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证据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鼠妇是否喜欢阴暗的环境,搜集有关常见动物的迁徙行为的资料,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了解动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条件。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鼠妇是否喜欢阴暗的环境,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常见动物的迁徙行为,了解动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课件、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常见动物的迁徙行为的资料、学生小组准备实验材料:纸鞋盒、潮湿的细沙、小刀、10到20只鼠妇(用小纸盒装着)。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图片显示,问题质疑,导入课题。
教师:看上图,四个小朋友在草坪上玩耍,波波无意间揭开一块潮湿的石头,发现藏在石头下的鼠妇。
由此他们产生了一些疑问。
你们知道他们的疑问是什么吗?(学生读出四个小朋友有感而发的问题,由此导入课题,进入探究活动1:鼠妇喜欢阴暗环境吗。
)(二)探究活动1 鼠妇喜欢阴暗环境吗1、教师:鼠妇又叫潮虫,是一种常见的小动物,我们常常能在花园、庭院的砖缝、石头或花盆下面看到它们。
而每当我们搬开石块等物体时,它们总会很快地爬走了。
是出现在阴暗的地方。
由此,你们会想到什么问题呢?2、学生:鼠妇是否喜欢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3、教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
4、指导学生开展“鼠妇喜欢阴暗环境吗?”探究实验活动,启发学生如何分析、判断并做出结论:观察鼠妇在实验过程中所停留的位置以及在有光和背光环境中的活动情况,从而判断鼠妇是否喜欢阴暗的环境。
5、教师:通过实验后,引导学生解释“搬开石块,鼠妇会爬走”这一现象的原因——鼠妇适应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不适应具有明亮光线的生活环境。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1.3《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5题;共5分)
1. (1分)鼠妇又叫________,是一种常见的小动物。
2. (1分)鼠妇喜欢在________的环境中生活。
3. (1分)当环境发生变换时,许多生物的________或________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4. (1分)一些动物会因气候的变化而向其他地区________,或者进入冬眠、夏眠等。
5. (1分)成语“北雁南飞”概括的是一种鸟类________现象。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ⅹ) (共5题;共5分)
6. (1分)动物为了觅食、繁殖、过冬等而迁徙。
7. (1分)伯劳和家燕常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
8. (1分)蜗牛、蚯蚓、蛇、老鼠和兔子等动物都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9. (1分)海参、非洲肺鱼、狗熊、青蛙等动物都有冬眠的习性。
10. (1分)潮虫是一种杂食性动物。
三、问答题 (共2题;共2分)
11. (1分)怎样用纸鞋盒做一个观察箱?
12. (1分)许多鸟类有迁徙的,还有不迁徙的,你能举例子说明吗?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共5题;共5分)
1-1、
2-1、
3-1、
4-1、
5-1、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ⅹ) (共5题;共5分) 6-1、
7-1、
8-1、
9-1、
10-1、
三、问答题 (共2题;共2分)
11-1、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