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专题7语言文字运用Ⅱ第2讲压缩语段 扩展语句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000.89 KB
- 文档页数:90
扩展语句
第一板块 串词设境
1.请用所给的四个词语写一段文字,不少于40个字。
家风 濡养 与众不同 好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家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它濡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每一个具体的家族中,每个家族的家风都是与众不同的。随着传统大家庭在现代社会的分崩离析,家风在今天好像离我们很遥远。我们应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厚家风,让家风这棵小树茁壮成长。
解析 本题属于联词成段型扩展。要明确题目要求:将这四个词连成不少于40个字的一段话。由“家风”可以想到家风是什么,“家风”“濡养”了什么人等内容,后面的两个词语也可以这样进行联想。
2.请写一段话,至少用上三个下面的词语,要求表达一个中心,写出一定的诗意。不超过150字。
古朴 情趣 欣赏 平添 恬静 困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生活在古朴、恬静的小山村里,看着碧蓝的天空,望着绿油油的青草,我享受着乡村生活的情趣。不过,这只是我梦境里的情景。我多想到那梦境里,坐在小山坡上,让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看蓝天下鸟儿飞翔,听树间虫儿歌唱,回味那陌生的亲切感。可是,理智告诉我,现在不行,这不由得平添了我些许的烦恼与困惑。
【金版教程】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三 第2节 压缩语段经典演练推荐(含解析)
1. [2013·天津耀华中学月考]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意思,提炼出关于“碳中和”定义的四个关键词语。(注意四个词语的顺序)
“碳中和”的目的是环保。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人们可以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吸收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个人也可以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这些企业或机构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吸收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2006年,《新牛津美国字典》将“碳中和”评为当年年度词汇。它已经从最初由环保人士倡导的一种概念,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在绿化方面的实际行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作答这类题,首先要明确语段内容,然后提取重要信息。这段有关“碳中和”的文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碳中和”的计算方式,二是“碳中和”的实现途径,三是“碳中和”的效果。这三个方面内容的有关部分构成“碳中和”的定义,即“碳中和”是人们通过绿化(或植树)活动抵消(或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或二氧化碳)的环保活动。将这个定义中的关键词提取出来就是: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或“二氧化碳”)、绿化(或“植树”)、抵消(或“吸收”)、环保(或“环保活动”)。拟写关键词时还要注意题干中所要求的四个关键词的顺序。
答案: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或“二氧化碳”) 绿化(或“植树”) 抵消(或“吸收”)
环保(或“环保活动”)
2. [2013·天津重点中学联考]请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不超过3个字。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知识梳理
补写句子
“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是题目总要求。
【方法技巧】
1.厘清段落结构层次
整体把握文段主要内容。“站”得高才可看得“深”。微观填写,需要有宏观主体背景作为依托。全段谈及什么话题,有哪些观点,段内、段与段间的结构层次怎样……观其大略,勾其要旨,这就是格局。厘清段落结构层次,整体把握文段主要内容,既是填写句子的前提条件,也为对各段内容压缩(按句式、限字数)做准备。
2.前后关联词的对应
关联词是句子内部分句间、段落间的连贯性表达,体现出逻辑思维和辩证分析。由上下文给出的关联词,结合语境,推断出对应的关联词以及相应填写的内容。遇到有关联词的地方,要有强烈的敏感度。
3.前文总说,后文分说
总说的内容有几点,分说的内容要按顺序对应。所填写的句子对应在分说的哪一点上,从而抓住所填写的关键内容。要从宏观上了解段落间的结构层次关系。要有顺序感。 4.句式内容的对称
有时前句或后句的句式表达,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所填写的句子有仿写的意味。要有寻找前后句式对称的意识。
5.关键词就是得分点
填写句子虽然有很多主观成份,但是句子中的关键信息,往往在前后文中有提示和照应。这些关键信息,就是重要评分要素。能不能得分,往往看有没有这些关键信息。要学会扣关键词语,以前后勾连,衔接紧密,表述一致。还要学会与关键词相对应的意思表达。
6.标点的提示作用
标点在分句间结构与句群间关联和句意前后文衔接的连贯性上,有重要的提示作用。要学会看所填写句子后面紧随的标点。如问号,前面问什么,后面就答什么;后面答什么,前面就问什么;如冒号,表示总分或解释说明;如分号,表示并列,此时特别要注意并列前后的句式对应。
修辞手法
从历年高考真题分析,修辞用法在语言文字运用中以主观题型出现,分值有所增加,为5分。常考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用典、反问、设问、对偶等。
2023年高考全国卷语文二轮热点题型演练:语言文字运用II(情境补写+修辞+压缩+句式+图文转换)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专题02语言文字运用II
目录
一、热点题型归纳 1
【题型一】情境补写+修辞 1
【题型二】情境补写+压缩 8
【题型三】情境补写+句式 15
【题型四】情境补写+图文转换 23
二、最新模考题组练 32
【题型一】情境补写+修辞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新疆的艾比湖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是新疆第一大湖。博尔塔拉河、精河、奎屯河及其他大大小小的河流,最终都投入了它博大的怀抱。这汇集而来的河川之水,将天山和戈壁滩的大量盐分,①。同时,炎热干旱的准噶尔气候和阿拉山口的强风,②。久而久之,艾比湖之水也就变成了矿化度极高、含盐量超过30%、比海水高出近10倍的极浓咸水。因此,艾比湖区盛产青盐和红盐。湖中芒硝含量也极为丰富,还有着含量不可低估的钾、硫、镁、碘、硼、溴等矿物元素。
艾比湖是一个③。蓝色波涛,绿色芦荡,多彩多姿的各类水鸟,把艾比湖装点得风光无限。湖之东、南离湖不远的地方,又有着上百平方公里的野生树林,树林里有比人还高的红柳,需数人围抱的胡杨,还有梭梭、芨芨草和紫罗兰等五彩纷呈的野花。这些树木和野花与四周荒凉单调的沙漠戈壁,共同形成了艾比湖区独特的景色。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1.①都聚积在这辽阔的湖里②使湖水蒸发升腾很快(或使湖水很快蒸发升腾或加快湖水蒸发升腾的速度)③风光诱人、生机盎然的湖泊
2.①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②语句既赋予艾比湖人的形象,又将博尔塔河、精河、奎屯河及其他大大小小的河流最终都汇聚到艾比湖的过程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动作;③既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又表达了作者对艾比湖的喜爱之情。
1 / 16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
语言文字运用 语段压缩(原卷版)
01 新闻类压缩
常见的考查形式有:拟写一句话新闻,拟写新闻标题,拟写导语,概括消息要点等。
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我们语文界常用的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教材把它们概括为“5W+1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过程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发生过程。如果把这六要素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一句通俗易懂的句子:某人某时在某地由于某种原因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1.拟写一句话新闻
拟写一句话新闻3步骤
第一步:根据新闻要素,准确筛选答题信息点。
新闻分导语、正文等几部分,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而关键信息主要集中在导语一段,所以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导语部分。要对提供的材料做全面阅读,辨别一下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即时信息和背景信息等,以便准确确定重点语句。
第二步:选择句式,组合信息。
首先应选择句式,安排层次。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通常采用陈述句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人物和事件构成主谓句。还要注意在表达形式上必须是“一句话”,这“一句话”应尽可能是单句,必要情况下可以是复句,不能是句群。另外,还要注意控制字数,草拟答案。 知识点回顾 2 / 16
第三步:依据倾向,验证答案。
验证草拟的答案能否准确涵盖所提供的新闻材料。
2.拟写新闻标题
“拟标题”比“拟一句话新闻”要求更高,它不仅要高度概括出内容,还要讲求句子形式的优美,有文采。标题往往不需要时间,只要求两个必备要素:人物、事件。新闻标题的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用以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作出内容提要等。试题中通常要求拟写主标题,有的要求同时拟写主标题和副标题,但单独拟写副标题的题目不大常见。
专题三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遵意发挥,提纲点睛2019年、2020年全国卷出现了考查“压缩语段”考点的题目,压缩语段题与新
闻报道、应用类文本结合,具体考查考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结合地方省市
对此考点考查情况来看,扩展语句题主要考查选词扩展。这两个考点也与语言表
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进一步结合起来考查,更好地体现语文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
本专题两大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正好是两种相反的思维。本专题先熟悉考情,
然后分考点突破。每一考点都采用分题型的形式突破,每一题型都是先讲解方法再即练即悟,以此掌握本题型的解题技巧。
一、扩展语句1.(2017·浙江卷)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运用第三人称,有
心理描写;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字。(6分)
小路上,有十八台阶/我坐在最上面/借一束月光/数台阶上的蚂蚁/我要把蚂蚁,
数回一个童年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生动的能力。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本题
要求根据诗句,描写一个场景,且要求运用第三人称,有心理描写,不少于100
字。其次,研读文本材料。文本的叙述人称是第一人称,需要转换成第三人称,
诗句简练,需要适当补充心理描写,如坐在台阶上他想到了什么,看见蚂蚁之后
他又有哪些心理活动。最后,结合原有叙述语句,形成答案。
答案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坐在十八级台阶上,四顾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
成人仪式后,他的心空荡荡的,没了着落。月色溶溶,树影婆娑。他瞥见一排蚂
蚁慢慢往上爬,俯下身,细细数着这些负重前行的“勇士”,久违的感奋漫过全
身,他仿佛又回到了多梦的童年。2.(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一次,妈妈忽见阿必一脸狼狈相,鼻子上抹着一道黑。问她怎么了,她装作
若无其事,只说:“我囫囵着跌下来的。”“囫囵着跌下来”,用语是幼稚的创
造,意思却很明显,就是整个人从楼上滚下来了。问她跌了多远,滚下多少级楼梯,她也说不清。她那时才两岁多,还不大会说,也许当时惊魂未定,自己也不
1
任务突破练四十 语段压缩与指定表述
第一组 考点强化对点练
1.请根据文段的主要内容,提取出5个关键词。(5分)
脑机接口,是大脑和外部设备之间创建的直接连接通路。脑机接口的核心是充分发挥人脑的优势,绕过人体自身器官,让大脑直接与外界装备互动。其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在最低限度损伤大脑和最大限度利用大脑之间达到平衡。脑机接口有何作用?近的说,它能直接修复运动感知功能,帮助高位截瘫患者、渐冻人、失明病人恢复独立生活和交流能力,回归社会;从长远来看,可发展其成为超越智能手机的智能终端,使未来的人们得以通过意识操控周围的设备,并赋予人们超越常人的耐力、速度、精度和效率。脑机接口作为人与客观世界之间并非无懈可击的中介,也存在被对手入侵甚至接管的风险。此外,脑机接口技术的最终出口必将是应用在人身上,而脑机接口要在人身上开展临床试验,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必须先通过临床伦理审查,未来的风险也尚未可知。
参考答案:脑机接口 核心 挑战 作用 风险
2.根据下面的一段话,概括湿地的主要作用,不超过25个字。(4分)
湿地是一种介于水域和陆地之间的生态系统类型。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其储水如同海绵一样,在汛期吸收和蓄存多余的水分,在干旱季节将水释放出来,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造成的洪水或干旱。滨海湿地,如盐沼和红树林,能有效抵御海浪、风暴潮和海啸的破坏,保护生物栖息地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芦苇、香蒲、狐尾藻等湿地植物可直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并对水体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质进行富集、降解,从而去除各类污染物。湿地植物芦苇是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湿地中的药用植物有200余种,其中含有各种葡萄糖、生物碱、乙醚油和其他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
参考答案:抵御自然灾害,净化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各种原材料。
3.从下面的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给“城市文化标志”下定义,不超过60个字。(4分)
所谓城市文化标志,就是表示城市文化特征的一些符号、元素、标识等,它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象征。城市文化标志大多以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著名的自然人文景观、重要的历史文化名人等为象征,显示出一个处于地域文化中的城市的历史内涵、文化形象与文化特征。城市文化标志是最能代表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具体事物,具有文化象征的特殊意义。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07.1 语言表达的连贯
——语句衔接
教学目标
能够根据语境选用恰当的句子,做到语言连贯。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语境选用恰当的句子,做到语言连贯。
教学过程
一 历年高考题型微观
年份卷别 题干表述
命题特点
2022年 国考4套卷均为补写语句
2021新高考Ⅰ、
2020新高考Ⅱ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1)语言连贯考查总体特点:
①考查的频率“高”(或“热”)。无论采用何种题型,连贯题从未“缺席”过全国卷。
②考查的题型“活”。或用客观题,或用主观题;或用复位题,或用补写题,或同时用两种题型。
③考查的重点“显”。虽然题点、题型在变,但有一个重点很突出,那就是情境补句。该题型近5年来,除2018年暂缺外,都是必考题。
④考查的趋势“综”。单独设题的可能性有,但很小,更多的是命题趋向综合性、情境化,即提供一个语段,与词语、病句、修辞等一起考查,尤其是情境补句题,不大可能再单独设题了,更多的是与其他考点综合考查。
(2)语句衔接考查特点:
①所选句子或为语段中完整的一句,或为语段中完整句子的一部分。
②与上下文高度衔接,几乎都有“过渡”性质。
③采用单选题型,与词语、病句等一同考查。 2018—2020全国Ⅰ、Ⅱ、Ⅲ
2021全国甲、乙
知识图要
二 掌握选句复位连贯的四要求
一、保持话题、陈述对象的一致性
话题一致是保持语言连贯的基本要求。一个长句或句群只有话题和陈述对象一致,中心才会明确,语意才能贯通。如果中间转换了话题或陈述对象(主语),势必会影响到语意的连贯。从句子连贯的角度看,保持主语前后一致最重要。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 ),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
重难点07 语言文字运用之语段综合
(建议用时:30分钟)
【命题趋势】
1.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综合题命题在坚持立德树人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综合考查语
文核心素养。
2.主要结合考查成语的使用、语病判析与修改、标点符号使用、语句补写、表达得体
等知识点,涉及病句、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多种考点,灵活多变。
【满分技巧】
1.多方面着手备考,全面复习,不留死角。
2.备考热门考点,不能松懈。高考近几年常考的标点、辨析词语(成语)、辨析并修
改语病、语段压缩等题目,依然要加强练习,尤其要关注新题型。
3.备考冷门考点,不能忽视。冷门考点也会有变热的时候,比如修辞手法,《考试大
纲》明确规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生需要明确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如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限时检测】
一、【“皖豫联盟体”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题。
我们挥毫泼墨,_________________生态画卷,让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之美从理想照进
现实,让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浸润美丽家园。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养成绿色生活习惯。
北京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綠化____________, 河南全面启动沿黄河南段左右岸、中下游生态
廊道建设……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已完成春季造林6646万亩,约占全年造
林任务的65%左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在江
苏南京栖霞区燕子矶街道,过去江边化工企业____________,江水被污染,如今厂房变绿
廊、四季皆美景。
近些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持续增绿,创造“全球新增綠化面积约
1/4来自中国”的奇迹;到持续减排,让蓝天白云成为生活的常态……通过不懈努力,“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专门为骑行、步行设计的道路上绿树成荫,
越来越多的人在购车时选择新能源车型……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在点滴之处________着
衔接连贯、压缩语段及其他
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2月模拟语文试卷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不少人会说:“吃粗粮虽然比吃细粮好,但是粗粮究竟没有细粮好吃呀!”营养专家说,白米白面比粗粮容易做,好吃些,但是人们觉得白米白面好吃,有一部分还是由于老的习惯。__①__,觉得好吃不好吃的标准也是可以逐渐改变的。况且,粗粮如果能稍稍加以精制和调和,也可以使它更适合人们的口味。除了粗粮,日常饮食还应增添一些蔬菜、瘦肉、鸡蛋、豆类和油类。在冬季,绿叶菜比较少,可以多吃豆芽和甜薯,这两种食物都含很丰富的维生素C。
我们知道维生素都是有机酸,它们都很怕碱,所以做饭、做菜都不要加碱,免得维生素受到破坏。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都是容易溶解在水里的,它们又都怕热,__②__,应该先洗后切,切好马上下锅。洗米次数也不要太多,要使这些维生素少受损失。把米和其他食物放在不透气的蒸锅里蒸,不用火焰直接煮,是一个很好的烹饪方法,蒸汽的压力不但能使食物熟得快,__③__。
21.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早在童年时,看到虹我们几个都会脱口而出“美极了”。
B. 改革开放后,我们都学会了积极主动地放眼看世界。
C. 当晚,我们来到他书房聊天,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D. 约翰说:“ 在我们国家,驱除病房里的异味,应该用鲜花。”
22.
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2 考点2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检测(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2
考点2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检测(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2 考点2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检测(含解析)不分版本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1.“松〞“竹〞“梅〞是岁寒三友,具有君子品格。请任选一个为描述对象,写一段文字。要求:表达该对象的特点,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解析:作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扩展的“主题词〞,即“松〞“竹〞“梅〞的“君子品格〞。然后围绕此中心,进行相应的扩展即可。如选择梅花,写梅花的凌寒不凋、坚贞不屈、清新脱俗、高洁、不媚俗、不随波逐流等。
答案:(例如)梅花,是超凡脱俗的花。她甘于寂寞,淡泊名利:不因错过美丽的春天而懊恼,不因没有蝴蝶伴舞而沮丧,不因缺少同伴而失落。
2.使用下面的词语,将其扩展成一段话。要求:引用古诗句,不少于30字。
戈壁 落日 苍劲 瑰丽
解析:“戈壁落日〞提示了要描写的对象、场面,“苍劲〞提示了“戈壁落日〞的特点,而“瑰丽〞是“戈壁落日〞表达的画面特征。扩写时,应注意把握“戈壁落日〞的特点,想象“戈壁落日〞的画面特征等。
答案:(例如)戈壁的落日是古旧的、苍劲的,王维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沙莽莽、孤烟升腾,河水粼粼、落日低垂,呈现的是一幅壮阔豪迈、雄奇瑰丽的画面。
3.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包含一定的哲理意蕴,不少于60字。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条长河。
解析: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条长河〞形象地表述了人生的特点。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比作河流。扩写时,可以想象人生的长河是怎样的。
答案:(例如)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条长河,但每个人的生命之河都是不同的:清醒者流得清澈,昏聩者流得芜杂;智慧者流得深沉,浅薄者流得浅薄;慈祥者流得温和,阴险者流得晦暗;勇敢者流得激越,怯懦者流得惶恐……在生命的长河中,我努力做到:在狂热与冷静的波动里求得统一,在理智与冒险的落差中获得平衡。
衔接连贯、压缩语段及其他
湖北省八市州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炎炎夏日,我们在防暑降温的同时还要考虑服装搭配。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夏天穿浅色系衣服比穿深色系衣服更凉爽。比如。穿白色衣服比穿黑色衣服凉快,因为白色不吸热,黑色吸热。 ① ?
人体内的新陈代谢会产生热量,所以人体需要符多余的热量散发到周围环境中,才能保持体内的稳态。通常有四种不同的散热途径来调节人的体温: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这四种方式的共同作用,使我们拥有稳定的体温。但是在不同情况下,它们所发挥的作用大小也有所不同。例如,当人们安静地处于室内时,中红外波长范围的辐射是人体热量散失的主要途径; ② ,身体会通过汗液的蒸发来排出大部分热量。
同时,热传递过程中,由于温度差的存在,热能会从高温向低温处传递,也就是说,当我们的体温比周围环境的温度低时,人体就会从周围吸收热量;而当周围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人体会向外辐射热量。所以夏天穿什么衣服更凉爽, ③ ,更和穿衣者所处的环境有关。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星期天晚上,我们乘着朦胧的月色在校园里悠闲地散步。
B.我们总是在注意错过太多,却不注意自己拥有多少。
C.这次运动会比赛,我们班得了第一,真是振奋人心啊。
D.他的字写得漂亮,在我们学校都是首屈一指。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主观题专练(补写、扩展、压缩、仿写、图文转换)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一、补写语句(48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7个字。(6分)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① 。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文明变得多彩而丰富。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
② ,就算这种花再美,那也是单调的。文明是平等的, ③ 。承认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的平等性是前提,否则难以发现其他文明的美。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解析. ①处前文说到“交流”,后文有“交流”“互鉴”这两个关键词,所以应填写关于“互鉴”的内容。②处前文说到“多彩”,后文有“就算这种花再美,那也是单调的”,所以应填写关于“一种花”的假设。③处前文有“文明是平等的”,后文有“承认……平等性是前提”,所以应填写“平等”“交流互鉴”“文明”之间关系的句子。
答案. 示例:①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②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
③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从机器翻译到智能教育,从“刷脸”支付到无人驾驶……
① ,并不断刷新人们的想象力。人工智能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领域, ② 。未来,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如在线客服、速记翻译、驾驶员等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不过,人们不必对此过于担心,人工智能在替代一些人类职业的同时, ③ 。就像自动集装箱出现以后,搬运工人担心会失业,在港口却出现了很多吊桥工人。
解析. ①处前文列举人工智能涉及的领域,后文有“人工智能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领域”,所以应填写关于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的渗透的内容。②处前文说到人工智能与生活,后文有“重复性的工作”,所以应填写关于人工智能涉及工作领域的内容。③处根据后文的举例,应填写人工智能并不会让人们都失业之类的内容。 答案. 示例:①人工智能已全面走进人类生活(人工智能已渗透人类生活各领域) ②还将影响到人类的职业领域(还将替代人类的某些工作) ③也会催生一些新型职业(并不会让人们都失业)
2022492
- 1 - 第2讲 压缩语段、扩展语句
突破点一 压缩语段
“压缩语段”是指考生按照命题者所给出的语言文字或图表数据等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材料中相关的信息进行筛选、提取,最后归纳概括为符合命题要求的语言表达形式。压缩语段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提炼、概括、压缩及表述能力.
新闻类压缩
新闻类压缩语段题旨在考查辨识、筛选、提炼所给新闻材料重要信息的能力。它是一种实用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语言表达题,涵盖了多方面的知识点,体现了多方面的能力,并且较好地反映了高考命题贴近时代生活的走向。
(一)提炼关键信息
[解题技法]
提炼关键信息“3步骤”
2022492
- 2 -
1.(2020·全国卷Ⅰ)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于4月24日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在启动仪式上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将依次编号.据介绍,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体现了探索自然和宇宙空间的文化传承,寓意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而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
[解析] 第一步:切。材料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第一句,是导语,介绍新闻的主要内容,即4月24日(时间),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人物/对象+事件)。第二层为第二句,分别介绍了启动仪式的主要内容,没有主次。第三层是第三、四、五句,分别介绍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2022492
- 3 - 名称及寓意、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标识及寓意。第二步:寻。从语段中心内容看,下列语句很关键:“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于4月24日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第三步:组.在上面两步的基础上,可概括出关键信息: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4月24日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天问一号”和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在仪式上公布。
百份模拟百份题(语言文字运用7:121-140)
★★★★★★★★★★★★★★★★★★★★★★★★★★★★★★★★★★★★★★★★★
【121】(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属于孩子们的纯真夏日是 的。刘仁杰的《夏至》中,孩子抬着头,若有所思,身后的老人埋头劳作,屋檐下酣睡的黄狗正享受着夏日的宁静。画面中,地里的菜叶儿、盛开的花儿、飞舞的蝴蝶以及孩子的脸庞,都沐浴着日光,闪耀着温暖的光芒。
夏至正是莲花初放的时节,“赏莲”便成了夏日里一项极具风雅的活动。莲花素有“水宫仙子”的雅称,大家熟知的宋代文学家周敦颐,就在他的府衙中栽种莲花,千古名篇《爱莲说》 ,“出淤泥而不染”的名句更是 。赏莲既要看莲花娇艳,也要看荷塘碧绿。离开了骄阳,夏日夜晚的莲花也同样娇媚可人。陈孟昕的工笔画作品《夏塘风轻花落迟》描绘了一片夏夜的莲池幻境。画面中,蓝紫相交的夜空、女子素雅的粉红衣衫、白净通透的莲荷,似有皓月普照,清透明亮。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播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的充满诗意和遐想无限的夏夜画面。
夏至之景,有阳光熠熠,有 ,更有宁静闲适的温柔面孔,它交织着多样的情绪,也是生活热度自然的延绵。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高枕无忧 应运而生 传颂至今 疾风骤雨
B. 高枕无忧 水到渠成 传诵至今 疾风劲草
C. 无忧无虑 应运而生 传诵至今 疾风骤雨
D. 无忧无虑 水到渠成 传颂至今 疾风劲草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播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了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
B. 画家以独特色彩,传递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了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
1 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新闻语段压缩训练
(胡白杨整理编辑)
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
清代文献记载,明将杨展在岷江伏击张献忠船队,张献忠大败,于是在江口沉银千船。江口沉银遗址一期考古共出水文物3万余件,证实了记载。二期考古探测面积是首次探测面积的数十倍,考古探测队绘制出覆盖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3D藏宝图,此图为三期考古古河道准确定位提供科学依据。截至2020年4月,江口沉银遗址三期考古共发掘文物10000余件,最重要发现是一枚重约16斤的“蜀世子宝”金印。
【答案】:
清文献记载岷江口沉银,一期考古证实,二期扩大探测面积,绘制藏宝图,三期发现“蜀世子宝”金印。
【详解】解答新闻压缩题,可以从新闻的“六要素”分析,首先确定新闻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具体的要求拟写答案。这则新闻的六要素体现在:事件(江口沉银遗址考古)经过(一期考古共出水文物3万余件;二期考古探测面积是首次探测面积的数十倍;三期考古最重要的发现是一枚重约16斤的“蜀世子宝”金印)。最后根据字数要求拟写答案即可。
2.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 个字。(5 分)
春联又称“春贴”、“桃符”,是过年喜庆元素“年红”中的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家门口贴年红(春联、福字、窗花等)时,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无论城乡,家家户户都要把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
1 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发展为春联,表达了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答案】:
①春联来源于过年喜庆元素“年红”及古时春贴;②它对仗工整、简洁精巧。③它意味着春节开始,人们以之表达美好的愿望。
【详解】说明对象春联的关键信息。⑴种类: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的一种;⑵来源:古时春贴;⑶特点:工整、简洁精巧;⑷作用:增加节日喜庆气氛,人们以之表达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