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40.55 KB
- 文档页数:6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女性形象分析与教学启示在社会的演变过程中,男性和女性地位的差异已经日渐被淡化,但从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还能够反映出一部分传统价值观念。
在中国学校语文必修教材中,女性形象刻画却是走向传统男尊女卑的倾向,男性形象往往是强大、勇敢、才智、忠诚、智慧等崇高品质,而女性形象则停留在以脆弱、柔弱、服从、臣服为特征的部分,甚至有时还被语文教材赋予了家庭主妇、淫荡妖妇等固定角色,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使之深深的深入到家庭之内,影响家庭内部的和谐状态。
为此,改革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女性形象刻画,构筑女性独立、坚强、勇敢、健康、事业有成的形象,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一是,教师应该加强思想引导,及时向学生提供有关当代女性社会地位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更真实的认识到当前社会中女性所承担的角色,而不是仅仅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所聚焦的传统女性形象。
二是,学生应该思考关于女性形象的课文,分析课文中的传统观念,如女性之所以柔弱,服从等等,同时思考当今社会对女性应有的角色,进行思想上的统一。
三是,教师和学生要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反思,从中体会女性在社会中的各种角色,以及在不同角色下对社会的贡献。
四是,要利用教学中的机会,以“教育不分性别”为教学宗旨,引导学生了解男女平等,培养平等的思想,让学生有正确的认识和看待男女之间的关系。
改革《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女性形象不仅要从教材的内容上落实,更要从教育的实践中落实,真正让学生理解女性角色的重要性,接受和实践女性平等的理念。
通过加强教学管理,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将女性的角色培养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
总之,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可以看出,改善教材中的女性形象符合当代社会的现实需求,也是实现女性的平等和发展的一步,不仅是改革课本上的女性形象,更是改变传统价值观念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教育工作中重要的着力点。
高中教材女性形象群文阅读探究
近年来,关于教材中性别平等问题的争议不断。
女性形象在教材中的重要性备受关注。
因此,本文将探究高中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呈现。
首先,女性形象在教材中的呈现一般是多种多样的。
除了传统的母亲、姑娘等角色外,现代女性形象也开始出现在教材中。
例如,李碧华的小说《青春之歌》中的女主角小丽是
一个勤奋努力、与男性平等竞争的女孩。
教材中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女性形象,有利于学生
了解女性的多彩丰富性,同时有助于增强女性所处社会的地位和重要性。
其次,教材中女性形象存在固有的性别刻板印象。
在一些教材中,女性形象被刻画为
娇柔、依赖男性、以及只能从事传统的家庭角色。
例如,《语文》的读本中出现的《紫藤萝》一文,女性角色小悠呈现出传统女性的软弱无力和柔弱感。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会对学
生的性别观念产生消极影响,增强男性主义和女性劣势感。
然而,目前教材中女性形象呈现的情况也在得到改善。
在一些新版教材中,对女性形
象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呈现出现代女性的独立、自主、自信等特点。
例如,《语文》高中
版第二册的文学名篇《美术馆里的两个女人》中,女性角色丽莎和莉娜呈现出现代女性的
独立、聪明、自主和自信,这种呈现更符合当代女性的形象。
因此,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呈现应该注重消除性别刻板印象,鼓励学生全面了解女性的
特点和地位,拓展女性的角色和可能性。
同时,也应当注重塑造女性形象的时代性和现代性,呈现出当代女性与时俱进的形象和特点。
从而,更好地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地位的提高。
关注语文课本中几位可感的女性形象高石崖初级中学张瑞语文教材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如《祝福》、《闺塾》、《窦娥冤》、《长亭送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篇章,不仅思想内容深邃,艺术形式完美,而且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为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得天独厚和资源。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每每遇到名篇,我都爱不释手,在教学过程中,竭力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如语文课本中的几位可感的女性形象就是一个亮点。
殊途同归——浅析三位女性的反抗特色《窦娥冤》一剧,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较为特殊,民族矛盾异常激烈。
关汉卿在赋予人物反抗性的同时,把矛盾更多指向了腐朽的封建吏治、黑暗的封建制度,由于窦娥的出身不同于莺莺和杜丽娘,所以在性格的体现上就更为直接一些,反抗也更为强烈。
杜丽娘和崔莺莺的性格则较为接近,她俩的出身大致相同,皆为大家闺秀、名门淑媛、知书达理、温顺动人。
但由于各自的经历不同,在具体的行动上就体现了各自的性格。
崔莺莺由于觉醒的似乎更早一点,且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出“越规”的事儿,用行动向封建礼教宣战。
在选文中,可以看到莺莺轻功名、重别离,那种对真正爱情的渴望溢于言表,而杜丽娘的觉醒则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表现得也较为含蓄,直待为爱而死,此时杜丽娘那渴慕自由、渴慕爱情的思想才得以大胆释放。
虽然,三位女性形象各自的经历不同、性格不同,但她们的反抗矛头是一致的,那就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
远近高低各不同——解读葛朗台太太、祥林嫂、窦娥三位女性都不同程度地受着宗教思想的影响,但从她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各异。
“羔羊”一般地葛朗台太太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她相信,只有忍受着现世的苦难,死后灵魂才能上天堂。
因此面对贪婪冷酷而又极端吝啬的守财奴,她表现得那样忍让、善良和超脱,只相信“幸福只有在天上”。
祥林嫂的死亡主要是封建礼教吃人的结果。
在世时,她也曾试图通过宗教拯救自己,以免遭受被“锯开”的痛苦,也希望死后自己的:“魂灵”与阿毛相遇。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女性形象分析与教学启示
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应基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能性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根本出发点,营造良性语文学习氛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根据学习者实际水平,个性化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其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系统分析语文素材涉及到的女性角色和人物形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也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女性地位及女性形象,从而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
下面就高中语文课程中围绕女性形象分析与教学启示作一简要介绍:
一、女性形象分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界学者都在研究社会女性的地位、女性社会的发展、女性形象的价值及其变化等诸多问题,因而出现了“女性思潮”,语文教学中也因此引入了女性文学的内容和研究。
高中语文课程的女性素材也受到普遍重视。
我们可以从文本以及文本背景分析出女性在其中的位置和地位,重点关注女性的角色,以及作者对女性形象的看法。
二、女性形象教学启示。
针对女性在语文素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系统教学,能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语文文本和社会文化背景,也能让学生能了解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女性承担的角色,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女性在文学创作中的伟大作用。
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以女性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为话题开展富有智慧的谈话,从而使学生把握自我,发展自我,真正做到带着思想、提高当代女性素养走出教室,做好未来社会中的各种女性角色。
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分析作者:魏朝忠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09年第02期语文教材中出现了许多中国女性形象,她们个性鲜明,深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
这些充满个性的女性形象,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饱含着丰富的意蕴。
一、表现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及封建社会的黑暗高中教材中许多妇女的命运都带有悲情色彩。
《氓》中的弃妇。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
《祝福》中的祥林嫂则更为悲惨。
为什么在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命运如此悲惨?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封建制度及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扼杀。
“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使得女子只能屈从于男子,失去了独立的人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包办婚姻使妇女没有自己的婚姻自由;封建“节烈”观念也在束缚和摧残着中国古代的妇女。
通过课文中古代妇女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它就如一条毒蛇缠在中国古代妇女的脖子上,使她们无法喘息,它又如一只吃人的猛兽,蚕食着古代妇女的血肉之躯。
刘兰芝、祥林嫂等人都不幸成了封建礼教筵宴上的牺牲品。
二、表现中国古代妇女对命运的抗争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虽然在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的统治及压制下,中国妇女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但她们也不完全是一味地屈从,在层层重压下也不会放弃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杜十娘偷偷蓄下万金,为的是有朝一日脱离被人蹂躏的烟花场馆,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生活,她想方设法让李甲把自己赎出去,但当李甲忘恩负义要把她出卖时,她就不再向封建势力俯首就范了,她以沉宝投江而亡的方式捍卫着自己人格的尊严。
蒙受天大的冤屈的窦娥在临刑前对黑暗社会进行了猛烈的控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这胆敢对天地神权谴责的语句实际上就是对黑暗的封建统治进行彻底的抗争和否定,她临刑前三桩毒誓更是体现了强烈的反抗精神。
即使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祥林嫂,在面对非人的命运时,也会有不自觉的反抗,她以“逃、撞、捐、问”的方式来反抗封建政权、族权、夫权及神权对她的迫害。
高中教材女性形象群文阅读探究高中教材中的女性形象是教师们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女性价值追求和社会地位的反映。
通过对高中教材中女性形象的群文阅读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塑造和认知。
高中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大多呈现出传统女性的美德和特质。
教材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传统的女德和家德,她们善良、贤淑、慈悲,并以母爱和家庭责任为核心。
比如杨绛的《我们仨》中的母亲,在家庭生活中克己奉公,一心为家,表现出对家庭的无私奉献。
这种传统女性形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在封建礼教下的地位和角色。
高中教材中的女性形象也展现了女性的独立和自主。
教材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有家庭角色,也有来自社会和职场的角色。
她们追求独立和自主,通过教育和工作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叶嘉莹的《石钟山记》中,女导游杨敏积极进取,勇敢面对困难,展现了女性的坚强和智慧。
这种女性形象体现了现代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进步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高中教材中的女性形象也展示了女性的思想和情感。
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她们关注社会和人类命运,有自己的思考和情感。
在于维先的《墨池记》中,女主人公雨辰思虑周详,对人类的爱和恨、责任与自由等问题进行深刻思考,体现了女性的智慧和情感表达。
这种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的理性和情感的平衡发展。
高中教材中的女性形象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是传统的文学形象,缺乏对现实生活中多样化女性形象的呈现。
这种局限性可能影响了学生对女性地位和价值的理解。
在高中教育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现代女性形象,包括职业女性、大众女性和平凡女性,以更全面地反映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多样性和发展。
人教版高中语文红楼梦中的众多女性形象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作为一部经典的长篇小说,它塑造了众多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以其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的视角,探讨红楼梦中的众多女性形象。
一、贾母——慈祥的家长女性形象贾母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她是贾府的家长,也是贾蓉的祖母。
她具有聪明、仁慈、宽容的特点,是整个贾府的精神支柱。
贾母擅长管理家庭,富有人情味,善于化解矛盾。
她对待家族成员非常宽容,将贾府视为一个大家庭,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
在处事上,她秉持公允的原则,能够做到公正对待每个人,赢得了家族成员的信任与尊重。
二、林黛玉——才情出众的独立女性形象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为耀眼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天生聪明、才情出众,精通琴棋书画,尤其擅长诗词创作。
她不拘小节,性格独立,不受世俗偏见的束缚。
林黛玉在家族中独特的地位,使得她可以对抗封建礼教和自由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她的敏感和脆弱让她更容易受到伤害,但也正是这样的性格特点,使她成为整个故事中最引人注目的女性角色之一。
三、贾宝玉——情感丰富的复杂女性形象贾宝玉是红楼梦中另一个重要的女性形象,她是贾府的女主角。
贾宝玉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她美丽聪明,但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
她对待感情非常丰富,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对待亲朋好友充满真诚。
在她的一生中,她经历了爱恨情仇,既有快乐和对爱情的向往,也有对自己痛苦和不满的深深刺激。
贾宝玉的复杂性格和深情的爱让她成为整个小说的灵魂。
四、王熙凤——精明能干的聪明女性形象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另一位独特女性形象。
她是贾府里唯一一位受过教育的媳妇,也是一个非常聪明能干的女人。
她善于处理家务事务,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面对困难。
她在整个贾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家庭事务的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她的出色能力和智慧使她成为整个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
五、史湘云——快乐天真的少女形象史湘云是红楼梦中的一位有趣且独特的女性形象。
对现行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思考对现行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女性美越来越成为人类美的主峰”,冰心也曾说“世界上若没有女人,真不知道这世界要变成什么样子。
我所能想象的是: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
”可是,时至今日翻开我们的语文教材,却鲜有女性的铿锵之音,相反,许多女性的命运都蒙上了一层凄惨色彩——几多悲剧人生,数段爱恨情仇。
虽然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让人扼腕,窦娥三桩誓愿感天动地,刘兰芝以死抗争令人心碎……她们,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是封建礼教筵宴上的牺牲品。
她们的命运悲剧虽使我们看清了封建礼教吃人的实质,但从现代意义衡量,这些悲剧仅仅体现了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矛盾——她们的反抗本身就蕴含着许多不彻底的成分,对封建礼教或门第观念缺乏一种正面抗争的勇气,仅仅是以自身的毁灭来作最后的抗议——这只能使认真的读者在她们人格光辉里读出更多的落寞与悲凉。
诚然,漫漫中国封建社会,鲜有哪个民族的女性比中国女性命运更悲惨。
在纲常礼教、君神族夫的层层压迫下,“在家从父,既嫁从夫”的中国女性萎缩于社会的最底层,含辛茹苦。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斩断了多少痴情女子的深闺春梦;一夫多妻的不合理婚姻制度丢失了多少妇女的个人尊严;“女子无才便是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陈腐说教毁掉了多少妇女的一生幸福。
但是,我们不应忽视:社会文明进程在加快,现代女性已以崭新的面貌在诸多领域崭露头角,女性必须依附男性生存的时代已经远去。
然而,我们的教材编写者或许忽略了这一事实。
研究表明,在各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以女性为主要形象的课文不仅篇数少,而且大多依然是封建社会的妇女——性格忍耐、软弱。
与之相反,男性大多坚忍、智慧、奋发进取,对他们的描写也更为丰富全面。
因此,中学语文文本中的女性始终处于弱势与边缘化的地位,仍然呈现出消极、弱化的特点。
笔者认为,这种状况值得深思!首先,从语文的育人功能看,语文教育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教学,也是文学和情感的教学,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与健康成长的教学。
2013-04理论研究一、对新课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进行多元化解读的意义尽管新课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有了改变,但真正丰富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来充分认识女性角色,尽可能地弥补教科书中女性角色单一化的缺陷。
由于学生的社会经历和情趣爱好不同,因而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认识和感悟也有所不同。
教师不能以传统的观念和教材上的“标准”来束缚学生的审美感受,单一地解读文本中出现的女性角色,而应在解读的过程中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审美体验,感悟自己眼中的女性角色。
这样一来,教科书中出现的单一呆板的女性角色就可以因接受者的不同感悟而得以丰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角理解女性角色,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及审美水平而产生差异,人物形象更为鲜活生动。
二、对新课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多元化解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自从被选入各种教材后,主人公林黛玉的形象是《红楼梦》中最璀璨夺目的女性形象,在她身上闪耀着作者曹雪芹理想与智慧的强劲光芒。
孤傲、脱俗、纯真的鲜活个性与对独立人格及价值的追求,使林黛玉成为文学史上所有女性形象中最独特的一个。
对于黛玉的解读,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认识。
有的学生认为: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力,却只有黛玉美得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
“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显了黛玉迷离、病态、柔弱、美丽和气质。
有的学生认为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的才学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身上的书卷气和空灵之气令人惊叹。
人教版必修三、必修四《祝福》人物形象分析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1、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顽强,被封建礼教(夫权、父权、族权、神权)迫害致死的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鲁四老爷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3、柳妈柳妈是个吃斋念佛的善女人,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同情祥林嫂,又把她视为不贞的人加以奚落。
出于善意,她想给祥林嫂寻求解脱的药方,结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持的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悲惨的深渊之中。
柳妈自身的被害与她不经意的害人,从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4、“我”“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
5、四婶四婶只是看祥林嫂能干,把她当工具一样使用,并没有把她当人看。
《老人与海》人物形象分析《老人与海》描写的主人公——老渔民桑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捕不到鱼,后来好不容易捕到了一条重量级大鱼,结果又被鲨鱼吃掉。
事情看起来是劳而无功,甚至自身的身体也受到了损失,但展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热情歌颂了桑地亚哥在即定失败面前毫不气馁,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
高中教材女性形象群文阅读探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主义运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在高中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呈现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通过对高中教材中几篇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教材中的女性形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柔弱、被动和依赖男性,而是具有独立、自主和坚强的特点。
首先,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呈现了多元化。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母和王熙凤等女性形象具有传统的温柔、善良和勤劳,但林黛玉则是一位叛逆的女性,她拒绝了婚姻和社会规范,追求自己心中的自由和真实。
她的形象打破了传统女性形象的桎梏,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的自主和勇气。
其次,教材中的女性形象不再是被动的配角,而是主动的参与者。
例如,在《黄土地》这篇散文中,女性在家庭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她们和男性一样承担着艰苦劳动和养育孩子的责任。
而在《致橡树》中,女性形象则是主动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一方,她们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
这样的女性形象反映了现代女性的自信和独立。
最后,教材中的女性形象也呈现出坚强和勇敢的特点。
例如,在《简爱》中,主人公简爱虽然出生贫寒、受尽折磨,但她始终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
在《倪焕之铜像》中,女性被称为“她”,虽然没有名字,但她的形象却十分鲜明地表达出了抵抗暴力和追求公义的精神。
这样的女性形象反映了现代女性的强悍和勇气。
总之,高中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柔弱、被动和依赖男性的形象,而是呈现出了多元化、自主、坚强和勇敢的特点。
这种转变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也带给了学生更深刻、更真实的生命启示。
Teachingseafaring 教海探航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307高中语文教学中中外传统女性形象的剖析文/王晴摘要:“文学即人学”,语文教材是高中生接触最密切的文学材料,是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在语文教材中渗透性别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至关重要。
基于此,为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中外传统女性形象问题客观地认识,进而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挖掘,本文结合教材内容对此问题展开研究,为更好地发挥其中女性形象的教学价值做出努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女性形象;教学研究1 母性美形象善良与宽容是母性美的核心,善良是因,宽容是果,因与果有一部分取决于与生俱来的“保护欲”“同情心”,但很大程度上是“守护”时所爆发的“拯救”的力量,因为要去拯救,所以选择坚强、包容和默默承担。
在高中语文中塑造了多个母性美形象的女性,从社会地位上看,她们或许极为平凡、极为普通,但她们在家庭、子女的命运中却发挥着“拯救”的作用。
例如,《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母亲,在对待“被命运吓怕”的儿子时,表现出了镇静、睿智、善解人意,也恰是她的正向激励与默默地付出,将身患残疾的儿子冰冷的心渐渐焐热;再如《雷雨》中的鲁侍萍,虽然她被社会地位压迫得喘不过气,虽然她在雷雨的悲剧中有不可抹去的责任,但她本身的正直、善良以及对儿女无私的爱,也为这个冰冷的作品注入了仅有的正常的“爱”。
《陈情表》中的祖母,用自己的隐忍与付出造就了李密,也是母爱的彰显。
这些女性所具有的母爱美,是以亲情为纽带,但同时也都迸发出了为母则刚的光辉,让人动容。
2 爱情美形象爱情是炙热、深沉且美好的人类情感,似乎一直围绕着年轻女性,修成正果的爱情给人憧憬与幻想,无疾而终的爱情让人怜爱和同情。
在中外传统女性的爱情中,总是在自由恋爱外披着一层被束缚、被压迫、甚至被强力否定的色彩,使其所具有的爱情美相对更有震撼与无奈。
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她们都在为自己的爱情而做着抗争,哪怕抗争的方法也显得卑微与隐忍,但同时也都难以逃脱那个时代下爱情的悲剧命运。
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意识及其现实意义作者:刘婷来源:《知识文库》2020年第07期高中教材中有众多女性形象,她们或多或少的都受到社会某些现象的摧残,面对自己的命运她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抗争过,但最终都是以悲剧结尾,本文试图通过三种不同类型的女性来探知她们生命旅程中透露的女性意识及其她们对于现代女性的启示作家冰心说:“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去50%的真、60%的善、70%的美”,可见女性地位的重要。
所以女性也是文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就高中教材中就有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她们或命运凄惨、或忠贞不渝、或敏感多疑、或至死不屈、或纯真善良。
她们生活的时代不同、生活遭遇也不同,所以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中性格鲜明的几位女性人物形象。
一是备受封建压迫而未觉醒的女性形象。
善良本分、命途多舛的祥林嫂———鲁迅《祝福》的主人公。
她受封建礼教毒害之深,以至于从未真正地觉悟到自己做奴隶的命运,作为一个善良而淳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习惯于压抑自己而只求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她被人驱遣、贩卖、嘲笑奚落。
她善良守本、质朴勤劳,是一个纯良克己的女人,这样的女性本可安享幸福,可她的结局却让人不忍卒读。
她一生中最大的“污点”就是“再嫁”,时人所谓“从一而终”的思想,让她们自己也认为再嫁是可耻的。
祥林嫂在被迫改嫁时其实也做了能力范围之内的反抗,她不惜以死来避免因再嫁而带来的“失洁”的后果。
她为什么反抗?反抗因为她自己也认为再嫁就是“不贞”的表现,她要通过“反抗”来维护封建礼教“赐”给她的名分,所以她的反抗不具备自觉意识,这在她第二次反抗之举——撞香案以求死的激烈行为中得到证明。
她撞香案求死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
当祥林嫂“再嫁”之后,她才真正体会到了做妻子与做母亲的快乐。
短暂的快乐让她忘却了曾经的“失节”,所以她才会感叹“交了好运了”。
然而只要封建礼教吃人的性质不变,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就不会发生改变。
她被婆家卖到山里去的时候,祥林嫂面临的恐怖并非是新男人可厌可憎,而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礼教这一魔咒。
人教版高一语文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在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
对于女性的描绘,有时是封建时代残酷现实的反映,有时则是对女性的倾慕和赞美。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古代文学作品,通过这些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代文学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诠释。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成为了一个深受读者喜爱的女性形象。
黛玉聪明绝伦,却因为出生在荣府这个虚荣的家庭中而备受压抑。
她尖酸刻薄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艰辛。
尽管如此,黛玉也展现出了女性的坚强和敢爱敢恨的个性,她对己身的追求与埋葬,以及对情感的无奈和无可奈何都让人动容。
黛玉是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她的迷人之处不仅在于她的遭遇,更在于她坚持追求自我价值的精神。
另一部反映古代女性形象的作品是《西游记》。
在这部作品中,女儿国国王如来佛祖白骨精等形象展示了古代文学中女性的多样性。
女儿国国王代表了女性温婉、善良、温柔的一面;而如来佛祖和白骨精则展示了女性聪明、狡猾、勇敢的另一面。
这些形象的塑造表明,在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并不是单一的,她们既有善良美丽的一面,也有机智勇敢的一面。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还常常与爱情和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史湘云与薛宝钗的情感纠葛,以及《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国王与行者的爱情故事都展示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
虽然古代女性面临着很多的限制和压力,但无论是黛玉还是女儿国国王,她们都在为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而奋斗。
古代女性形象的描绘不仅给读者带来情感上的共鸣,而且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爱情观和家庭观的塑造。
总而言之,在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描写,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命运,还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学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诠释。
这些形象的塑造不仅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艰辛,更展示了女性坚强、自立、勇敢的一面。
高中教材女性形象群文阅读探究
高中教材中女性形象的群文阅读探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女性形象的种类:高中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分为贤惠、孝顺、勤劳、谦虚等类型。
这些类型的女性形象在高中教材中被广泛描述和赞美,以此来鼓励学生们以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来塑造自己的人格。
二、女性形象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形象在高中教材中也发生了变化。
如今,高中教材中不仅仅关注女性的传统角色,还开始描述女性在社会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例如在科学、技术、工程、教育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女性形象的分析:高中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从社会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角度来分析女性形象的发展变化,以及它们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这样,学生们就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女性形象,从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一、《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深明大义捍卫国家,义无反顾奔赴敌营。
胸有成竹、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步步深入。
二、《勾践灭吴》
1、勾践:忍辱负重,善于总结经验,礼贤下士,能够团结国内各种力量。
深谋善政,在战略上英明决策,善待百姓,明耻教理。
2、夫差:亲小人,远贤臣,骄傲轻敌,刚愎自用。
三、《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娴于辞令、足智多谋、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
2、齐王:是一位善于纳谏、广开言路的明君。
四、《触龙说赵太后》
触龙:知难而上的勇气,纵横捭阖的游说技巧,赤诚的爱国之心。
五、《边城》
1、翠翠:单纯的怀春少女。
情窦初开,逐步走向成熟。
渴望爱情。
内心纷乱躁动而孤单,从而依恋爷爷。
对未来有所憧憬和向往。
在懵懂中体验朦胧的爱情,同时保存着自己那一份矜持。
2、祖父:在湘西拉船渡河的老船夫。
对待自己的职务一丝不苟,恪
尽职守,方便过渡人。
时常为自己的孙女着想。
希望她能有个好归宿,过
幸福的生活。
也教导翠翠要坚强、独立、成熟。
是十分爱护孙女的祖父。
3、天保:船总的大儿子。
理解、正视爱情,不苛求。
真实、心胸宽广、重兄弟情,成全真爱。
4、傩送:对爱情执着追求。
以歌求爱,真诚真挚。
向往爱情。
六、《荷花淀》
水生嫂:朴实、勤奋、深明大义、爽朗明快、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妇女。
七、《装在套子里的人》
1、别里科夫:慑于专制政府的恐怖统治,竭力维护旧秩序的知识分子。
自觉成为沙皇政府的卫道士,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反对一切新
生事物,反对社会变革。
2、柯瓦连科姐弟:敢于冲破“套子”束缚的人。
不循规蹈矩,具有
新思想,充满生命活力。
给令人窒息的沉闷生活带来了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给人以冲破黑暗的希望。
八、《鸿门宴》
1、项羽:任人唯亲、刚愎自用、脾气暴躁。
2、刘邦:委曲求全、虚伪狡诈、有心计有野心。
3、张良:足智多谋、忠心耿耿、办事得体。
4、樊哙:智勇双全、直率粗犷。
5、项伯:知恩图报、贪图私利、轻信他人。
6、范增: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九、《卫风•氓》
1、男主角:满肚心机、急躁、粗暴,对爱情不忠贞,三心二意,庸
碌无为。
2、女主角:性格开朗,痴心一片,温顺勤劳,误信情郎而命运多舛。
十、《孔雀东南飞》
1、刘兰芝:是封建社会的一个聪明、善良、勤劳,被封建家长制度
夺去生命的劳动妇女。
她坚强、持重,不为威胁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她在婆婆面前不卑不亢,很有教养。
阿兄逼婚,她外柔内刚,自有主意。
对焦仲卿体贴谅解,忠于爱情。
2、焦仲卿: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反抗,只能消极反抗。
死守孝道,软弱无能。
3、焦母: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
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
年的丑恶本质。
4、刘兄:他性行暴戾,趋炎附势,见利忘义,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5、刘母:一个慈爱温和的母亲,对女儿的遭遇伤心、担忧,体现了
她对女儿的爱。
十一、《记念刘和珍君》
1、刘和珍:进步青年,始终微笑,和蔼,具有反抗精神、正义感和
爱国精神。
2、张静淑和杨德群:沉勇而友爱,临难从容,具有前赴后继的革命
精神。
十二、《阿Q正传》
(一)压迫者:举人老爷、赵太爷、钱太爷
他们识字,有财产,地位高,说话牛,一般老百姓见到了都觉得气短。
他们既占有话语权力,又拥有相当大的财力。
所以,在村里、镇里都是说
一不二的人物。
他们对于旧时代的各种礼仪、陋习都非常习惯,对任何不
符合这种恶习的行为,都特别憎恨。
他们代表了封建势力的习惯性和压迫力。
(二)帮闲:“未庄的闲人们”
帮闲既可以是帮凶,也可以是庸众,没有什么大的主见,永远都是应
声虫,随大流,。
他们构成了“压迫者”的随从众多的表象。
(三)走狗:地保
谄媚权势,欺侮弱小。
他是赵太爷的走狗,并倚仗赵太爷压榨百姓,
从中牟利。
(四)压迫下的扭曲者:王癞胡、小D
一个以丑为美,一个怯懦顽固。
他们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不受人尊敬,生活或低级趣味或饱受欺凌。
并好靠欺负与自己同等地位的弱者获得自尊
与满足感。
(五)小市民:邹七嫂
爱贪小便宜,好起哄,爱炫耀的普通民众形象。
(六)弱者:小尼姑、老尼姑
饱受欺侮却默默承受,毫不抵抗。
她们从某种角度上帮助了权势者甚
至是无聊闲人的气焰,使他们更张狂。
她们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不受尊重
的人。
(七)空虚者:吴妈
好说些家长里短打发时间,却又瞧不起阿Q,自命清高,好哗众取宠。
(八)造势者:秀才、假洋鬼子
他们在群众间具有一定地位,对革命一无所知却在群众间大肆妄谈,
自我夸耀。
他们被迫革命,误解革命,并始终只是担心自我安危。
他们从
某一角度反映了革命并未深入百姓的实质。
他们也是欺负弱小的权势者,
有一定背景。
(九)阿Q
他的“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他的“欺软怕硬”、“自我作践”,都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也是一种“国民性”。
他无背景甚至无姓氏,地位低下,好妄想,在长久的被压迫下自我形成了一套方法自我安慰,是国民性格中卑劣特征的总合。
十三、《变形记》
格里高尔:情感丰厚,爱意浓厚,追求诗意。
然而在工作和生活双重
压力下,他丧失了自由和追求,几乎整日都在惶恐不安中过日子。
他勤勉
善良,胆小软弱,安分守己,是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弱者,一个完全
丧失了自我的悲剧人物。
十四、《等待戈多》
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是人类的象征,剧作在荒
诞背后,深刻地表现了现代文明中的人生处境:人们生活在盲目的希望之中,遥遥无期地等待着一个模糊的希望,到头来只是一场梦幻,只有失望;于是再等待,再失望,在期待中耗尽生命,在失望中饱尝痛苦。
十五、《百年孤独》
1、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他富于幻想,敢于实践,具有惊人的
毅力和智慧。
他带领人们创建了马贡多镇,建立了幸福的生活。
他向往外
来的科学与文明,痴迷于各种科学实验,即使失败或受伤,也从不气馁,
终于靠观象仪证实了“地球是圆的,像一个橘子一样”的科学真理。
在闭
塞落后的马贡多,布恩地亚代表着马贡多人对科学与文明的向往,代表着
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只是这种向往和进取随着布恩地亚后来的发疯而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