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护理观察记录(2020年10月整理).pdf
- 格式:pdf
- 大小:132.07 KB
- 文档页数:1
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的护理与观察[ 08-06-23 16:43:00 ] 编辑:studa20作者:张志芳延建英乔瑞芬【关键词】心肌梗塞(AMI)溶栓护理急性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引起部分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性坏死。
是一种较常见并危及生命的严重心脏疾病,其早期病死率最高。
临床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四肢发冷发绀,血压下降,濒死感和心电图异常的改变。
因此,一旦确诊应紧急处理,保护濒死心肌,缩小梗塞范围,改善预后,静脉溶栓治疗其方法简便易行,费用低廉,疗效确切显著,是大多数医院采用的主要干预手段。
而溶栓治疗的获益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密切相关,溶栓越早,挽救的心肌就越多。
缩短病人至入院和入院至溶栓开始的时间是提高溶栓获益的重要措施。
我院2006年收治AMI患者15例,进行急诊溶栓,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溶栓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15例患者,男13例,女2例,年龄41~70岁,平均57岁。
急性广泛前壁梗塞6例,下壁梗塞1例,正后壁梗塞2例,前壁加前间壁梗塞1例,下壁正后壁梗塞4例,前间壁梗塞1例。
再通13例,失败2例,再通率为87%。
起病至开始溶栓治疗的时间最短1.19小时,最长6小时。
2 溶栓的护理2.1 溶栓前的护理2.1.1 环境立即置病人于抢救室或CCU病房,保持相对安静,专人护理,床边备多参数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吸引装置、呼吸机均处于备用状态;急救车内备齐各种抢救药品。
2.1.2 吸氧采用鼻导管给氧,流量4~6L/min,吸氧对休克或心功能衰竭的患者特别有益,并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有助于减轻疼痛[1]。
2.1.3 心电监护持续进行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的监测,密切观察心律、心率、血压和心功能的变化,必要时每15~30分记录心电图1次,为治疗方案提供客观资料。
2.1.4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至少2条一条选用静脉留置针,供溶栓及输注药液;另一条静脉通路可根据血管情况选择,方便多渠道补液及随时应用抢救药物,以备病情变化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提高抢救成功率。
静脉溶栓护理
1、溶栓前准备
1)病情评估(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抽血、
2)建立静脉通道(选择血管,避开下肢)采用留置针
3 )心电监护
4)陪伴去做CT
5)患者、家属的宣教及心理护理
2、溶栓用药(本科室用药)r(3小时内)剂量:0.9mg/Kg/次最高剂量不超过90mg 用法:加入生理盐水中,10%剂量在1-2分钟内立即iv ,90%在60分钟静脉滴完毕,输注完毕后生理盐水冲管。
用药注意事项:药品应放冰箱冷藏、避光保存药液应现配现用保证药物的剂量、用法正确保证药物在规定时间内输注
3、溶栓时及溶栓后的观察及护理
1)生命体征:血压的监测:
每15分钟监测一次,持续2小时
每30分钟监测一次,持续6小时
每60分钟监测一次,持续16小时
发现异常遵医嘱处理。
护理记录及时、准确、客观、真实、完整
2)意识、肌力: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3)出血征象:皮肤及粘膜有无皮下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注射部位有无渗血、胃出血、便血、血尿、颅内出血|
4)血常规、凝血功能监测溶栓后1h、溶栓后2、溶栓后4h 、次日进行抽血化验。
5)头颅CT【意识加深、头颅CT检查(用药24小时后复查)】
4、溶栓后护理的注意事项
防止损伤与出血:避免不必要的触及病人
尽量减少肌肉、动静脉注射次数
药物注射完毕局部按压5-10分钟。
注意注射部位有无发红、疼痛,
24小时内绝对卧床、避免插胃管,用药30分钟内尽量避插尿管。
仔细聆听病人主诉:如腹痛(肠系膜上静脉栓塞)四肢局部疼痛、肿胀
周围做好健康宣教。
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的护理观察体会分析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而医疗的快速进步使得我国的社会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这种形式下,我国的慢性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而脑血管疾病作为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疾病之一。
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对当前的超急性脑梗塞疾病的静脉溶栓治疗以及护理治疗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标签: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护理体会急性脑梗塞,是由于患者的脑动脉血管被血栓堵塞多导致,对于该疾病,其具有发病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无法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导致患者的神经系统受到一定损伤。
而采用溶栓治疗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且通过该方法能够使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具有更大的恢复希望,对患者的损伤较小。
1.急性脑梗塞疾病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1.1病理特征对于急性脑梗塞疾病,其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脑动脉出现粥样硬化,从而导致患者大脑局部组织无法进行正常的血氧供应。
对于脑动脉来说,其具有一定的自我代偿功能,因此,在急性脑梗塞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其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特征。
但在该疾病发作后,由于人脑对血氧的需求要求较高,仅4-6 min,患者就会出现不可逆的脑损伤,。
为了能够对该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将该疾病分为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期以及脑组织损伤期。
1.2临床表现对于该疾病,其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群中,且男性患者的人数要多于女性患者。
患者往往合并有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等,在该疾病发作之前,其并没有明显的特征,可能有些患者会出现头昏或者无力等短暂性的脑缺血症状,但由于这些症状的持续时间较短,且对患者没有较大的影响,往往会被患者所忽略。
该疾病的发生主要是在休息过程中,而当患者发病几个小时之内,该疾病的病情会发生急剧的恶化。
2.急性脑梗塞疾病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药物对于急性脑梗塞疾病,当前的治疗主要是采用静脉溶栓对患者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法能够对患者的病变位置进行动脉疏通,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血氧供应。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观察与护理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观察与护理杜莉群王玉蓉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21)05―0153―02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痉挛等而形成血栓导致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的心肌细胞发生持久而严重的缺血缺氧甚至坏死,是心内科急诊。
起病急骤,病死牢高,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
随着心血管疾病治疗技术的提高,溶栓疗法的开展使得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也逐年下降。
急性心肌梗死一旦确诊,在无条件开展急诊PCI的医院,如无溶栓禁忌症者,在发病6h内需立即进行溶栓治疗。
而目前多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
其特点是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从而发挥溶栓作用。
对新形成的血栓起效快,效果好。
但由于增加纤溶酶活性,溶栓后常伴随出血,血管再通后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等危险以及患者可能出现再次梗死等并发症。
因此,溶栓治疗及溶后需严密监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视。
1 临床资料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83例急性心急梗死并溶栓治疗的病人,其中男性53例,女性3O例,年龄在41~70岁,平均年龄55岁,均在发病6h内就诊,经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无溶栓禁忌证均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
梗死部位,前壁28例,前间壁23例,下壁l5例,下壁及正后壁17例,均为溶栓后冠脉再通病人,均痊愈出院。
2 护理方法2.1急性期住院病人的护理:患者均收住CCU病房,给予特级护理;医护人员即刻完成:(1)立即进行心电、血压、监护、持续低流量吸氧2~4升,分;(2)常规检查18导联心电图,并用龙胆紫定位,便于观察心电图动态变化;(3)抽血做血常规,肾功,电解质,血糖,凝血四项,心肌酶,肌钙蛋白等实验室检查;(4)即刻一侧肢体建立静脉通道使患者在病情变化时能够得到及时的药物治疗为患者赢得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另一侧上肢用于监测血压;(5)予波立维300mg,拜阿斯匹林300mg嚼服,其它治疗按常规;(6)应用国产尿激酶(UK)150万单位加入100毫升生理盐水中于30min内静脉滴注;(7)备好出除颤器及抢救车置于抢救状态。
肺炎患者静脉溶栓护理常规
摘要
本文档介绍了肺炎患者静脉溶栓护理的常规要点。
静脉溶栓是一种用于治疗肺栓塞的重要治疗方法,患者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时需要特殊的护理和监测。
护理常规
1. 阅读并熟悉医嘱:在开始静脉溶栓治疗之前,护士应仔细阅读和理解医生的医嘱,并确保正确执行。
2. 记录基础信息:在开始溶栓治疗之前,护士应记录患者的基础信息,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
3. 监测生命体征:在溶栓治疗期间,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
4. 观察出血情况:静脉溶栓治疗可能会导致出血的风险增加,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包括皮肤、黏膜出血、伤口渗血等,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5. 管路护理:护理人员应做好静脉溶栓治疗的管路护理工作,包括静脉通路的选择与护理、药物的配制与输注等。
确保溶栓药物的顺利输注和管路畅通。
6. 疼痛管理:静脉溶栓治疗可能伴随着一定的不适和疼痛,护士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情况,及时给予疼痛管理和舒适护理。
7. 治疗效果评估:在治疗过程中,护士应定期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症状改善情况,及时记录并向医生汇报。
8. 安全措施:在溶栓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措施,包括正确使用防护装备、避免交叉感染等,确保患者和自身的安全。
结论
肺炎患者静脉溶栓护理需要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出血情况和治疗效果,并做好管路护理和安全措施。
护士应在医生
的指导下,认真执行护理常规,确保溶栓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心绞痛患者静脉溶栓护理常规概述:心绞痛是一种疾病,伴随着心肌缺血的症状,可能会导致心肌梗死。
对于心绞痛患者,静脉溶栓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本文档将介绍心绞痛患者静脉溶栓的护理常规。
护理常规:1. 溶栓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溶栓药物。
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和尿激酶(urokinase)等。
2. 患者观察:溶栓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
特别注意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情况等。
3. 密切监测心电图:进行心电图监测,及时观察是否出现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
如果有心电图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评估。
4. 血常规检查: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指标等。
早期发现异常情况,有助于及时干预和调整治疗方案。
5. 出血风险评估: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包括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等因素。
针对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出血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6. 皮肤护理:静脉溶栓治疗通常需要插入静脉导管,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保持导管通畅,定期更换敷料,观察是否有感染迹象。
7. 安全防范:对患者进行宣教,告知患者溶栓治疗期间要注意安全,避免剧烈活动和受伤。
同时,护理人员也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安全风险。
结论:心绞痛患者静脉溶栓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通过遵循上述护理常规,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配合医生,定期进行评估和沟通。
参考文献:[1] 杨静, 石冰莹.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M].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2] 柯志明, 赵胜利, 姚培均. 内科护理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观察和护理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静脉溶栓治疗进行观察和护理,总结出其临床特点和护理方法。
方法:对164例AMI患者分为溶栓(治疗组)和非溶栓(对照组)两组,对两组心律失常类型、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对比分析和护理,并总结观察、护理体会。
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优质的护理能更好的降低死亡率,最终治疗组治愈61例(78.21%),对照组治愈47例(60.25%)。
结论: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早期溶栓治疗是简单易行且疗效较佳的治疗方法,可更好的促进AMI恢复,挽救生命,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护理中图分类号R33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1-0088-02目前,静脉溶栓仍是治疗AMI简单易行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静脉溶栓的治疗也依然存在着风险。
对2006年2月-2012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164例AMI静脉溶栓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和护理,现将溶栓治疗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观察对象为2006年2月-2012年2月收治抢救的AMI患者164例。
心肌梗死的区域多发于左心室,其中梗死部位在下壁的有52例,前壁57例,高侧壁以及下臂共37例,前壁以及下臂共18例。
将78例病发6 h之内符合溶栓治疗的病例设为治疗组,男45例,女33例,年龄31~71岁,平均60.8岁。
另外78例患者发病在6 h以上的设为对照组,男48例,女30例,所观察治疗的病例均符合AMI诊断和溶栓标准,没有溶栓治疗的禁忌证。
1.2方法两组均先检查以下指标:血型、出血凝血时间、血常规及血小板计数。
给予护理及抗凝、镇痛等药物治疗。
治疗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片300 mg[1],滴注尿激酶(UK)150万U,若体重低于50 kg,给予100万U,经0.5 h静滴完全。
待溶栓之后,皮下注射肝素钙5000 U,每隔约12 h注射一次,一个疗程为6~10 d,其他治疗AMI药物和方法按常规继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