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10
概述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研究一、菲利普斯曲线的产生及其发展(一)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最早是由菲利普斯(Phillips,A.W.)1958年在英国《经济学》杂志发表了题为《联合王国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和失业的关系:1861—1957年》的著名文章中提出,他认为英国的失业率和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建立了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的研究表明工资的增长率是失业率的递减函数即通常所说的原始菲利普斯曲线。
从图形上看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为以失业率为横轴、工资增长率为纵轴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一条负斜率曲线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二者呈负相关关的变动关系。
当失业率上升时工资增长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工资增长率则上升。
由于模型体现为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通常被称为“失业——工资”的菲利普斯曲线。
图1-1(二)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加拿大经济学家李普希就菲利普斯的研究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他在1960年的著作《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的进一步分析》中提出了过度需求理论。
他通过供求理论来解释劳动市场,当劳动需求超过劳动供给时工资上升,并且需求相对于供给越大工资上升越快;反之需求相对于供给越小工资下降越快,即他认为工资变动是由劳动市场失衡引起的。
李普希的基本思想是:工资的增长可以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过度需求来解释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过度需求又由失业率来近似地表示。
这样工资增长率的变动和失业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就在该模型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在经过利普西从理论上加以阐释后如何为经济政策所用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在这一点上萨缪尔森和索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1960)在《达到并维持稳定的价格水平问题: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中提出了“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萨缪尔森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一、西方经济学图形之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1.不含通货膨胀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若设u*表示自然失业率,则菲利普斯曲线可表示为:π=-ε(u-u*)式中,参数ε衡量通胀率对失业率的敏感度。
方程描述的是,当失业率超过自然失业率,即u> u*时,价格水平就下降,当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时,价格水平就上升。
不含通货膨胀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组合。
例如,或者通过高通货膨胀率来维持低失业率,或者通过高失业率来维持低通货膨胀率。
换言之,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种“替换关系”,即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的增加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的减少,或者,用后者的增加来减少前者。
2.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现代菲利普斯曲线或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为:π= πe-ε(u-u*)其中,πe表示预期通货膨胀率。
附加预期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仍存在着替换关系。
由此,向右下方倾斜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就是,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
换句话说,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
(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在以失业率为横坐标,通货膨胀率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
而且,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因而,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即经济政策在长期中无效。
(三)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可以用图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移动,进而形成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过程。
第一章引言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吸引了一些重要经济学家的关注。
在一定的时间社会往往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
如果财政政策决策者货币政策制定者和货币政策制定者扩大总需求,使得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那么在短期内可以扩大总需求并增加就业,但这样却会导致更迅速的物价上涨。
如果决策者通过减少总需求,使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下移动,就可以降低通货膨胀,但需要以短时间的低产量和高失业为代价。
而菲利普斯曲线正是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一条曲线[1]。
稳定物价和降低失业率是政府经济决策者的主要目的。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如何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保持更加适当的短期平衡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一味的追求高GDP增长率,虽然可以增加就业,但必然会导致高通货膨胀率。
对于我国目前而言正处于高通胀与高失业双重压力下,如果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就业压力虽然可以有所缓解但物价会持续上涨,人民生活压力将会变大。
因此我国要从当前基本国情出发,适当放缓经济发展速度,稳定物价,提高就业。
因此,只有在依据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对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才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第二章菲利普斯曲线概述2.1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一、菲利普斯曲线概述菲利普斯曲线刚开始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
它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实际情况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1]。
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而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相关关系的曲线。
如图1所示。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的相关关系[2]。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最初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ips)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的一条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后经萨缪尔森、索洛和奥肯①等学者的不断深入探索研究,现今人们一般认为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三种指标的两种相互关系:一是通货膨胀率(INF)和失业率(UNE)之间此消彼长,二是GDP增长率和失业率(UNE)之间呈反方向变动。
然而菲利普斯曲线并不是个绝对的真理,其对现实中很多经济事实解释无力,存在着菲利普斯曲线失灵。
西方学者对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第一次深刻体验就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出现的经济“滞胀”现象,即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失业增加交织在一起,这与上述菲利普斯曲线规律得出的结论是截然相反的。
而事实上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也正面临着新一轮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即“高经济增长、高通胀压力和低就业矛盾”。
因此,结合新一轮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在保证经济增长、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的前提下,进行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政策重点。
1 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中国实证检验1.1失灵的初步检验从1998年至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一直呈高速增长,但由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手段调控滞后、经济体制改革和转轨等诸多因素,就业和通货膨胀压力也日渐沉重,菲利普斯曲线失灵日益凸显。
根据表1中的数据,运用EXCEL软件绘制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图1)和产出—失业菲利普斯曲线(图2)。
我们发现1998—2006年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形状是呈异状的,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且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并不符合INF与UNE(用UUR代表)、GDP与UNE之间均呈相互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规律。
这就意味着在这几年间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和失灵的。
菲利普斯曲线失灵与我国目前所真正面临的失灵程度是有差距的,实际上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程度远甚于此。
1957年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英国近100年的资料作出了一条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通货膨胀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这条曲线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
这就是说,在失业率低而通货膨率高时,采用紧缩性财政与货币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反之,在失业率高而通货膨胀率低,采用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
这样,可以把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接受的水平之内。
三种菲利普斯曲线:(一)表明三对经济变量关系的三种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有三种表达方式,表明三对经济变量的关系。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
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A〃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
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见图1中实线)。
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
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
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
于是,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左上方向右下方移动的曲线环.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左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
“向左上方倾斜”,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为反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左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的变动幅度不大。
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于1960年提出的。
萨缪尔森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
简述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内容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内容是: 1,在给定一组固定点和一组相应的数据(变量)时,这组数据对应的不同的观测值(实际值); 2,无论观察值是否重复出现,在随后的每一个新的观察值,当它们分布于随机数的概率都等于常数。
2。
菲利普斯曲线:从y轴上取一定数值的点( x=0),它的坐标点的所有值均在它周围呈随机分布,而且在离它越远处,随机分布越不明显。
但在y轴正半轴的两边,与x=0相对应的各点之间具有明显的分界线。
随机取走两边界值附近任意两点的差值,则随机分布在该点与其右侧各点的概率都相等。
这种分布图形,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3。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对于点P0在[0, 2]上,其斜率为δ(p),纵截距为b(p),点P到任意给定的固定的目标的最大距离为c(p),当点P发生变化时,点P与这些固定点之间的距离也随着发生变化,但这些点的轨迹是一条通过P0的平滑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条曲线称为“菲利普斯曲线”,或者说,它是以P0为原点,与固定点连接成一个圆锥曲线。
4。
菲利普斯曲线假设变量是随机变量,而且每一个元素服从正态分布。
5。
菲利普斯曲线的优点是简单易懂,结果清晰。
运用方便,缺点是统计分析较困难,且存在平均数与中位数问题。
6。
根据图像可知,点与直线和x轴交于平衡点(即抛物线顶点),其平衡位置为点P(在直线上,不考虑抛物线的极点)。
此外,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也可将其表示为二维抛物线,如果将x=0作为抛物线的焦点,那么一个焦点在x=0的抛物线称为标准抛物线。
菲利普斯曲线的特点是:当观察值是否为常数时,曲线趋向于原点,且在正半轴两边,每隔固定的距离随机变化的点组成的轨迹称为非对称菲利普斯曲线,是抛物线的特殊情况。
7。
例如在y=4处, z=0处,只要你把它看成是y=-4处的左下角或右下角的情况,就会得到相同的答案。
6。
简述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内容,然后介绍描绘此曲线的方法。
经济学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菲利普斯曲线是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揭示了通货膨胀水平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者是经济学家阿爵·菲利普斯(A.W. Phillips),他在1958年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
菲利普斯曲线为经济学家和决策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权衡关系。
本文将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经济学概念。
1. 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概念菲利普斯曲线是描述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和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之间关系的一个曲线。
通常来说,这条曲线呈现出一个负相关的关系,即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权衡关系。
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往往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往往较低。
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形式是一个倒U 形曲线,它直观地反映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关系。
2. 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菲利普斯曲线的形成是由一系列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是因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决定的。
当失业率较低时,劳动力市场处于紧张状态,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为了维持利润,不得不提高产品价格,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而当失业率较高时,劳动力市场处于宽松状态,企业利用竞争,降低产品价格,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率较低。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也会导致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
政府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财政支出来影响经济运行,就会影响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3. 菲利普斯曲线的局限性然而,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
由于现实经济中存在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菲利普斯曲线的形态和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当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能源价格快速增长、或者国际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因素的影响,都会导致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因为现代发达经济并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存在很多垄断企业或者劳动力市场的非完全竞争性性质,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并不是很精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简述菲利普斯曲线及特征
菲利普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是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
关系的经济学曲线。
它最初由经济学家William Phillips于
1958年提出,通过观察英国的失业率和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
系发现了这一现象。
菲利普斯曲线的特征是在经济状况良好时,失业率较低但通货膨胀较高;而在经济状况不佳时,失业率较高但通货膨胀较低。
这一曲线的出现可以归因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
在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时,企业往往会提高工资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导致通货膨胀;而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失业率上升,企业在劳动力较多的情况下难以提高工资,通货膨胀率下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菲利普斯曲线的实际效果开始减弱。
这可能是因为经济体系的变化,例如全球化、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增加等因素。
因此,菲利普斯曲线在现代经济学中被视为一个参考工具,而不是一个准确的经济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种经济现象与政策之间的关系模型,它描述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反向关系。
本文将介绍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背景,以及其在经济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菲利普斯曲线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的。
他在研究英国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而当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较低。
这一现象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当经济运行在正常水平时,即劳动力市场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通货膨胀率会增加。
因为劳动力市场紧张,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员工,会提高工资,进而导致成本上升,最终推动价格上涨。
相反,当失业率较高时,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得不降低工资,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变化,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性逐渐减弱。
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国家出现了“滞涨”现象,即通货膨胀与失业同时上升。
这违背了菲利普斯曲线的预测,引发了学术界对其有效性的质疑。
面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局限性,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扩展模型和解释。
其中一种是所谓的“期望适应性菲利普斯曲线”,它考虑到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根据这个模型,当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他们会要求更高的工资,从而推动通货膨胀率上升。
因此,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和位置取决于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菲利普斯曲线的应用在经济政策制定中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影响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平衡。
例如,在经济复苏时期,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但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
相反,在经济过热时期,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导致失业率上升。
总之,菲利普斯曲线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它描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虽然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性受到质疑,但它仍然在经济政策制定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经济学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菲利普斯曲线的定义和含义
2.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原理
3.菲利普斯曲线的应用
4.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议和局限性
5.菲利普斯曲线的现实意义
正文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定义和含义
菲利普斯曲线是经济学中著名的一种曲线,它反映的是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该曲线最早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 1958 年提出,其目的是为了表达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逆向变动关系。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原理
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原理是,当失业率减少时,货币工资增长速度趋向上升;反之,当失业率增加时,货币工资增长速度趋向下降。
这意味着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即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三、菲利普斯曲线的应用
菲利普斯曲线为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政策分析工具。
通过观察菲利普斯曲线,政府可以了解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关系,从而制定出合适的经济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的目标。
四、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议和局限性
尽管菲利普斯曲线在经济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它也存在着一些
争议和局限性。
例如,由于石油危机和滞胀等原因,菲利普斯曲线在 20 世纪 70 年代受到了质疑。
此外,菲利普斯曲线还忽略了其他一些重要因素,如汇率、利率和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等。
五、菲利普斯曲线的现实意义
尽管菲利普斯曲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为政府提供了一个了解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工具,有助于政府制定合适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章引言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吸引了一些重要经济学家的关注。
在一定的时间社会往往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
如果财政政策决策者货币政策制定者和货币政策制定者扩大总需求,使得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那么在短期内可以扩大总需求并增加就业,但这样却会导致更迅速的物价上涨。
如果决策者通过减少总需求,使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下移动,就可以降低通货膨胀,但需要以短时间的低产量和高失业为代价。
而菲利普斯曲线正是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一条曲线[1]。
稳定物价和降低失业率是政府经济决策者的主要目的。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如何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保持更加适当的短期平衡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一味的追求高GDP增长率,虽然可以增加就业,但必然会导致高通货膨胀率。
对于我国目前而言正处于高通胀与高失业双重压力下,如果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就业压力虽然可以有所缓解但物价会持续上涨,人民生活压力将会变大。
因此我国要从当前基本国情出发,适当放缓经济发展速度,稳定物价,提高就业。
因此,只有在依据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对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才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第二章菲利普斯曲线概述2.1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一、菲利普斯曲线概述菲利普斯曲线刚开始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
它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实际情况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1]。
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而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相关关系的曲线。
如图1所示。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的相关关系[2]。
二、理论模型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通货膨胀率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预期的通货膨胀;实际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背离(即周期性失业)以及供给冲击。
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周期性失业)+供给冲击上式中是表示通货膨胀周期性失业反映程度的参数,负号说明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反向变动的。
2.2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和理论发展1967年以费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提出了自然失业率假定。
费里德曼认为从长远看失业率终归会回到自然失业率,因此从长远来看菲利普斯曲线指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直线。
根据适应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可以分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短期中通过适当提高通货膨胀率可以降低失业率,也就是说在短期中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
而在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直线,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变化的关系。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如图2所示。
费尔普斯于1968年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质疑,他指出失业率不仅与通货膨胀率有关,也与企业和雇员对价格和工资增长的预期有关。
费尔普斯认为不管失业率处于怎样的水平,如果人们和企业预期通货膨胀会上涨,他们就会希望获得更高的工资,或把商品价格定得更高一些。
如此一来,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就会成为现实,导致的结果是失业率不会继续下降,但是通货膨胀却会上升。
费尔普斯提出的这个经济学模式,被称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这一理论也在随后得到了证实。
2.3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假设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通过研究1861年—1957年间英国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情况数据资料而得出的。
而这一时期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也发展成熟,有此可发现菲利普斯曲线成立有以下基本假定。
1、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菲利普斯曲线成立的首要条件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是完全均衡的,价格由市场自发调节,价格变动幅度可以客观的反应市场供需情况。
由于要素市场最主要的就是劳动力市场,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反应劳动力市场是否均衡的指标失业率与反应市场整体价格水平的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这种联系正是菲利普斯曲线所反映的内容。
2、工业化完成是菲利普斯曲线成立的重要条件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
传统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产业结构有很强的季节性,而且往往是劳动者直接拥有生产资料,并没有成熟的劳动力市场。
这一特性也就决定了农业中很难有明确的雇佣关系,即使有失业也往往是隐性失业。
工业与农业有截然不同的特性,工业生产是以雇佣关系为主。
劳动力也是一种商品,劳动力市场是整个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织部分。
资本家通过劳动力市场雇佣工人,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资本家会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失业人口减少,在经济衰退期则会有很多工人失业。
在有明确的雇佣关系的劳动中,失业人口就可以很容易被统计出来,由此可以计算出失业率指标。
因此只有在进入工业社会后才得出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经济现象。
西方在工业革命后已经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具备了上述条件,因此菲利普斯曲线所阐述的经济现象在西方国家得以验证。
随着经济发展传统菲利普斯曲线也不能准确描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家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指出菲利普斯曲线只在短期有效,在长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没有直接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并垂直于自然失业率的直线。
第三章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与就业情况分析宏观经济中,一定的时间内,一个国家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的物品与劳务产出的总支出用GDP来衡量。
GDP由四部分组成: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与净出口,他们之间存在如下恒等式[1]:Y=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NX(净出口)(3.1)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不仅影响GDP,对失业率、通货膨胀率也有直接的影响。
3.1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情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不断增长,中国经济实现了30多年的持续的高速的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
我们国家也成为了世界上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我们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得到了巨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国家也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从图3可看出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2亿元,到2014年已经突破了600000亿元,达到了636463亿元,增长了174.6倍。
“十二五”期间通过不断深化改革,调整产业模式,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从以制造业为主逐步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
产业结构也逐渐趋向于合理。
由上图可以看出我们国家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自1978年以来第三产业发展良好。
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2013年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2014年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达到了49%。
说明我们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效。
第三产业已经逐步开始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
虽然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毕竟发展时间不长,其中存在很多问题[4]:1、收入差距过大。
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匀,少数人占有了绝大部分的社会财富。
另外不同地域收入差距也很大,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速人均收入水平较高,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因素发展缓慢,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2、能源消耗过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消耗大量的资源但并没有带来应有的经济效益,反而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3、人均GDP处于较低水平。
虽然2014年我国的GDP总值已达到636463亿元,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GDP与发达国家比存在很大差距。
人均GDP反映了各国生活水平。
自2000年以来我们国家经济增长迅速,人均GDP从2000年的949.2美元到2014年的6747美元,人均GDP增速为5.73%。
我门国家GDP增速较快,总量较大,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我么国家人口基数较大,人均的GDP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2014年我国人均GDP排名为84位,德国的人均GDP是我国的6.7倍,美国的人均GDP 是我国的6倍。
4、“三农”问题成为制约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多农村地区依旧延续着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为低下,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因此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处理好农村农民的问题,推动城市化进程,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影响。
3.2 我国目前就业形势虽然现阶段我国经济仍旧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速,但是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
我国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高经济增长率与高失业率并从。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的GDP一直在持续增长,但高速的经济增长率并没有缓解就业压力,反而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如果长此以往必然会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影响社会稳定。
我国当前会出现高经济增长与高失业率并从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岗位竞争激烈,就业问题严峻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的粗放型产业模式也逐渐向集约型产业模式转变,就业问题更为严重。
我国人口较多,劳动力市场普遍供过于求,在加速工业化进程中,很多传统的行业如制造业已经开始向集约经营的模式转变。
企业要寻求发展就要转变经营模式,导致大量的劳动力要素被资本、技术要素替代。
同时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不少企业特别是对外出口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产量减少,相关产业所需人员大幅减少,岗位竞争加剧。
二、高失业率与用工荒并从现象由于国家宏观政策、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各种资源多向中东部地区倾斜,加之中东部地区地理环境较为优越,经济发展水平较快,因此吸引了大批务工者前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求职,加之我国的高等院校在中东部地区也比较密集,大批高校毕业生也选择在中东部地区就职,反观西北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自然条件恶劣,大批当地劳动者也选择了到外地去求职。
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对西北地区加大了扶持力度,给与了更优厚的就业政策,但是西部地区仍旧劳动力匮乏,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
三、高校毕业生每年增多,就业更加困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教育改革,民办高等院校兴起,大学逐年扩招,我国本科入学比例从1977年的4.8%逐渐升高,到2010年已经达到了69%。
研究生人数更是出现“跨越式发展”,招生人数2010年已经增加到51.7万人,相比于1994年的4.2 万人提高了12倍。
高等教育早已不是以前的精英化,而是全面走向了大众化。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2015年相比于去年毕业生人数增加了22万人,达到了74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更是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使得“就业难”得到了毕业生、家长以及媒体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