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脑-肠互动异常的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68.42 KB
- 文档页数:4
PAR-2的活化致肠易激综合征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许鏸文;雷源;何婷;李娟娟;宋姗姗;古巧燕
【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年(卷),期】2024(33)2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其主要特征包括下腹痛、排便性状、习惯改变等。
由于IBS极大降低患者生
活质量并给患者造成巨大经济压力,其发病机制及治疗已成为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
被认为是内脏敏感性、胃肠动力异常、肠道感染、精神心理障碍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近年有研究表明,蛋白酶激活受体2(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 2,PAR-2)与IBS 密切相关,PAR-2通过其活化以及信号通路等多种方式影响IBS的发生发展,本文就以PAR-2与IBS发生的关系进行综述。
【总页数】4页(P197-200)
【作者】许鏸文;雷源;何婷;李娟娟;宋姗姗;古巧燕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
【相关文献】
1.神经-免疫调节在肠易激综合征腹痛发生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2.合募配穴针刺对肠
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PAR-2、TRVP1及相关致敏细胞因子表达的
影响3.肠易激综合征内脏感觉过敏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4.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5.Nesfatin-1致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发生机制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在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崔佳瞿1, 2 陈启仪1, 2 李宁1, 2[1.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结直肠病专科);2. 同济大学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上海 200072]摘要 肠-脑轴在维持机体内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肠道微生物群在肠道和大脑的双向沟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故学者们建立了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这一概念。
肠道微生物群可通过神经、免疫、神经内分泌和代谢途径对宿主产生影响,包括神经发育、传递和行为,并参与多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
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结合本中心的临床经验,对肠道微生物群、肠道、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在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发生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以肠道微生物群为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治疗靶点的肠-脑轴干预策略进行讨论,以期为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治疗提供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群 肠-脑轴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中图分类号:R363.21; R45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3)01-0014-05引用本文崔佳瞿, 陈启仪, 李宁. 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在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 上海医药, 2023, 44(1): 14-18.Research progress of gut microbiota-gut-brain axis in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CUI Jiaqu1, 2, CHEN Qiyi1, 2, LI Ning1, 2[1. Intestinal Microenvironment Treatment Center (Department of Colorectal Disease ), Shanghai Tenth People’s Hospital;2.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Digestive Diseases,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China]ABSTRACT The gut-brain axis and gut microbiot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homeostasis and the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gut and the brain, respectively. Therefore, scholars established the concept of a gut microbiota-gut-brain axis. Gut microbiota may affect the host through neural, immune, neuroendocrine, and metabolic pathways, including nerve development, transmission and behavior, and participates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 variety of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s.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ed the interaction among gut microbiota, gut and brain, the role of gut microbiota-gut-brain axis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s including depression, anxiety,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lzheimer’s disease, Parkinson’s disease 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the intervention strategy of gut-brain axis with gut microbiota as therapeutic target for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s 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the center, so as to provide som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s.KEY WORDS gut microbiota; gut-brain axis;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肠道中有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它们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
基于脑肠轴论治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作者:江苏敏赵艳钧李媛媛杨勤来源:《世界中医药》2020年第21期摘要最新的罗马Ⅳ标准强调了神经胃肠病学和脑肠互动异常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以脑肠轴理论治疗肠易激的研究因此也受到广泛关注。
西医认为脑肠互动异常与脑肠肽分泌紊乱可导致肠易激综合征腹痛,精神紧张等症状,中医上多把脑肠轴紊乱与肝郁脾虚型泄泻相关联。
基于该机制研究肠易激的中西医疗法的也得到了一定的进展,同时脑腸肽的多样性与肠易激其他发病机制如肠道菌群、肠道高敏感性也存在相关性,因而基于脑肠轴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仍有很大空间。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脑肠轴;中西医;脑肠肽AbstractThe latest Rome IV standar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 abnormal brain-intestine interac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so the research on the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with brain-intestinal axis theory has also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Western medicine believes that abnormal brain-intestinal interaction and disturbance of brain-intestinal peptide secretion can lead to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mental tension and other symptoms.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isorders of the brain-gut axis a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diarrhea of liver depress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The research on irritable bowel based on this mechanism has also made some progress.At the same time,the diversity of brain-gut peptides is also related to other pathogenesis of irritable bowel,such as intestinal flora and intestinal hypersensitivity.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for the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based on the brain-gut axis.Keywords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Brain-gut axis;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rain-gut peptide中图分类号:R256.3;R25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0.21.030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在消化系统里较为常见的胃肠功能异常的疾病,其在肠道疾病的就诊率高达20%~50%[1],在全国IBS的发病率高达12%。
伴焦虑抑郁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作者:王丹李慧田耀洲潘程宇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年第07期摘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消化系統常见疾病之一,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其沉重的经济负担,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与疾病本身相互作用,恶性循环。
近年来,中医药干预治疗伴有焦虑抑郁的IBS-D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IBS-D 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关系密切的身心疾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参与IBS-D的发病,IBS-D 的胃肠道症状也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情绪的异常,但目前IBS-D与情绪相关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专方治疗及外治法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具有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但目前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辨证分型标准尚未统一,存在临床研究的样本量较小,疗效评价患者主观性影响较大等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进一步完善。
通过对近年的文献学习,对中医药干预的伴焦虑抑郁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诊疗现状进行探讨。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焦虑;抑郁;中医药中图分类号:R256.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7-0093-04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IBS-D)作为肠易激综合征最常见的亚型之一,以腹痛为主要症状,伴排便频率的改变[1]。
近年来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精神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在本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明显。
2020年一项针对IBS患病率的meta分析表明,基于罗马IV诊断标准下的全球发病率分别为3.8%[2],其中IBS-D占IBS患病率的35%,另一项全球调查性研究发现,基于互联网及入户调查两种模式,我国IBS发病率分别为2.3%及1.4%,仅25%的患者到医院就诊[3],另一项meta分析显示抑郁和焦虑状态在IBS中的发生率分别为36%和44%。
·综述·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70545)作者单位:300052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康复医学科(鲍杰);300052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孙悦、曹海龙)通信作者:应激相关脑-肠轴失调在炎症性肠病中作用的 研究进展鲍 杰 孙 悦 曹海龙【摘要】 炎症性肠病(IBD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性疾病。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应激与IBD 之间关系密切,应激可通过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导致IBD 发生和发展。
该文就应激与IBD 的关系,以及应激通过调节脑-肠轴促进IBD 发生和发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应激;脑-肠轴;微生态;炎症性肠病DOI: 10. 3969/j. issn. 1673-534X. 2022. 04. 001炎症性肠病(IBD )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肠道炎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 )和溃疡性结肠炎(UC )[1]。
IBD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由遗传、环境、肠道菌群和免疫等因素相互作用所致[2]。
近年来,全球的IBD 发病率不断升高,尤其是在亚洲和南美洲的新兴工业化国家。
IBD 发病率升高的原因被认为是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生活方式的西方化[3]。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使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并且使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环境,增高了IBD 的发生风险。
应激对消化系统疾病的影响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4]。
早在20世纪50年代,IBD 就被定义为一种心身疾病[5]。
既往研究表明,应激与IBD 关系密切,应激被认为是IBD 的关键诱发因素之一[6-7]。
应激与IBD 的发生、进展之间通过肠道微生态和脑-肠轴进行互动和交流。
研究表明,应激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及微生物代谢等途径调节胃肠道功能,从而影响IBD 的发生和发展[8-9]。
本文就应激通过调节脑-肠轴促进IBD 发生和发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应激概述20世纪30年代,加拿大病理学家Hans Selye 首次将“应激”的概念从物理学领域引入生物医学领域,创建了应激学说,其被定义为机体应对外界或内部各种刺激(应激源)所发生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10]。
NatureReviews:2022年肠易激综合征研究三大进展编者按2022年发表的多篇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肠道微环境的改变以及肠-脑互作在肠易激综合征(IBS)中的重要性,并为IBS患者提出了有效的新治疗方法。
今天,我们特别编译发表在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杂志上关于IBS的年度回顾文章。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的产业人士和诸位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关键要点1、由肠道细菌产生的组胺可引起腹痛,因此,细菌来源的组胺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腹痛症状的一个潜在治疗靶点。
2、在IBS初级护理中,基于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低FODMAP饮食干预方法的改善效果优于解痉剂,证实了其能够作为IBS初级护理的一线治疗方案3、在一项为期8周的大型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中,一种容易获得的非处方药——肠凝胶(聚甲基硅氧烷多水合物)被证明可改善腹泻型IBS患者的腹痛和腹泻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最常见的肠-脑互动异常疾病(DGBI)之一,这类疾病先前被称为功能性胃肠道疾病。
目前,对于IBS的主要症状——腹痛和大便性状改变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这为IBS患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带来了阻碍1。
随着IBS官方诊断标准——罗马IV标准的更新,新的术语“肠-脑互动异常疾病”被引入,充分反映了IBS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间的相关性,更体现出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异常相互作用是该疾病的核心。
过去几年间,在不断探索IBS复杂的病理生理学的过程中,肠道微环境因素对IBS症状产生的重要性逐渐被揭示。
这些研究进展直接导致了专门针对异常肠道微环境的新型治疗策略的诞生,包括抗生素、益生元、益生菌、合生元、胆汁酸结合剂、肠道吸附剂、粪菌移植、饮食干预等1, 2。
肠道细菌如何诱发IBS腹痛2022年发表的不少研究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肠道微环境在IBS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其中,有研究提出了新颖、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加深了我们对肠道微生物与疼痛信号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情绪障碍调查及其发生机制研究王军;张宝玉;孔令斌;杨景玉【期刊名称】《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2(20)3【摘要】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抑郁、焦虑发生情况及其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对50例IBS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抑郁自评(SDS)、焦虑自评(SAS)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并将抑郁、焦虑评分与局部脑血流灌注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IBS患者抑郁发生率为76%,以中度抑郁为主;焦虑发生率为46%,以轻度焦虑为主;对照组无抑郁发生,轻度焦虑10.6%.抑郁评分与左侧屏状核,左侧豆状核、右侧直回、右侧钩回血流灌注呈负相关,与左侧楔叶、两侧楔前叶、左侧枕上回、右侧缘上回、右侧顶下小叶血流呈正相关.焦虑评分与左侧屏状核、左侧岛叶血流呈负相关.结论 IBS患者存在明显抑郁、焦虑情绪;大脑血流灌注异常可能是其发生情绪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总页数】2页(P447-448)【作者】王军;张宝玉;孔令斌;杨景玉【作者单位】272100,山东省兖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济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济宁医学院;山东省消化病防治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4【相关文献】1.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情绪障碍观察 [J], 许峰;刘东升2.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情绪障碍及机制探讨 [J], 孔令斌;杨景玉;张宝玉;黄承明3.地震灾区(汶川)中学生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焦虑性情绪障碍状况分析 [J], 郑仕诚;付万朝;董晓薇;刘忠;周骥;王一平;张强4.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情绪障碍和治疗 [J], 靖大道;徐敏;陈志青;张晶璟;汪佩文;蒋海飚;周怡和;王兴鹏5.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情绪障碍及治疗 [J], 靖大道;徐敏;汪佩文;周怡和;王兴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