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一二轮复习备考浙江专用: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学案2
- 格式:pptx
- 大小:2.88 MB
- 文档页数:29
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学案2文言虚词常考的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考查形式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
客观题通常是要求考生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
主观题主要是将虚词的考查糅合到翻译题中。
浙江高考历年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课内课外知识相结合。
对该考点的考查大都是以课外知识的考查带动课内知识的考查,即命题时采用选文中的句子与课文中的句子相结合的形式。
(2)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考查并重。
每个虚词都既考查其意义,又考查其用法,二者并重。
翻译题中对虚词的考查更侧重的是综合运用。
(3)考查的高频虚词均为课内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
如“而”“以”“乃”“之”“其”等。
真题呈现(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琅嬛福地记[明]张岱晋太康中,张茂先【注】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
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
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
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
”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
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
”又至一室,藏书愈富。
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
”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
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
”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
”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
茂先爽然自失。
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再访,纵观群书。
”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
甫出,门石忽然自闭。
茂先回视之,但.“异日裹粮..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
学案2 联想积累,语境推断——五类实词译到位学案引语“得实词者,得翻译之天下。
”信哉斯言!作为文言翻译中最重要的“分点”——实词,它有哪些具体实词需要关注的,又如何将它们翻译得准确无误。
这,不仅是文言文一轮复习,更是当前二轮复习乃至三轮复习不变的主旋律。
该学案试图强化你的实词分点意识,帮助你解决五类重要实词的翻译到位,让你成为一个会临场解决问题的聪明学习者。
自学在前自我诊断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张守约,字希参,濮州人。
欧阳修荐其有智略、知边事,擢知融州。
峒将吴侬恃险为边患,捕诛之。
修复荐守约可任将帅,为定州路驻泊都监,徙秦凤。
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
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夏人张两翼来,守约挺身立阵前,自节金鼓,发强弩殪其酋,敌遂退。
迁西上阁门使、知镇戎军,徙环州。
慕家族颉佷难制,摇动种落,勒兵讨擒之,余遁入夏国。
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
(选自《宋史·张守约传》,有删改) (1)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张守约)挑选五百名骑兵迎战,寡不敌众,阵势稍微后退。
解析要点:“简”(动词,挑选),“逆”(动词,迎战),“侔”(动词,匹敌),“小”(副词,稍微),“却”(动词,后退)。
(2)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张守约在边境上驻扎军队,下军令追捕不舍,过了几天,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
解析要点:“檄”(名词活用为动词,下军令),“置”(动词,放弃),“居”(动词,停留,引申为“过了”),“械”(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枷锁拘捕),“斩于市”(状语后置,“于市斩”)。
赏析古诗抒情艺术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怀江为①迢迢江汉路,秋色又堪惊。
半夜闻鸿雁,多年别弟兄。
高风云影断,微雨菊花明。
欲寄东归信,裴回②无限情。
注①江为:公元950年前后在世,字以善,五代时建州人,其先宋州考城人,曾避乱外地。
②裴回:徘徊,彷徨。
1.本诗中所写的秋色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个场景。
2.本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羁旅愁怀的?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花诗归庄①江南春老叹红稀,树底残英高下飞。
燕蹴莺衔何太急,溷多茵少②竟安归?阑干晓露芳条冷,池馆斜阳绿荫肥。
静掩蓬门独惆怅,从他江草自菲菲。
注①归庄:明代著名文学家归有光的曾孙,顺治二年在昆山起兵抗清,事败亡命。
这首诗作于清朝统治逐渐巩固的时期。
②溷多茵少:喻指恶浊的环境多,干净的环境少。
溷,粪坑;茵,华美的座席。
3.请就颈联的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第十篇冉氏烹狗记·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冉氏烹狗记[清]崔述县人冉氏,有狗而猛。
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
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
如是者数矣。
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故置之。
刘位东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
群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面吠焉。
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
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狗乃止。
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
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
居数日,冉氏之邻至。
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
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
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
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闾里间,或窜名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行于市,人皆遥避之,怒则呼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士然。
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
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犹震震相击有声;发火器,再四皆不然。
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
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
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之,庸可留乎?石勒欲杀石虎,其母曰:“快牛为犊,多能破车,汝小忍之!”其后石氏之宗,卒灭于虎。
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尚不可,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然而妇人之仁,今古同然。
文言文阅读导教案1.识记 A 默写常有的名句名篇2.理解 B(1)理解常有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有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有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剖析综合 C( 1)挑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重点,归纳中情意思;(3)剖析归纳作者在文中的看法态度。
4.鉴赏谈论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谈论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看法态度。
一、实词“理解常有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 B 级,是指依照详细语境理解常有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所谓“常有实词”是指:(1) 纲领规定的120 个实词; (2) 语文课本和读本中出现频次较高的 340 个常用实词。
所谓“在文中”,即指语境。
实词考察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常常是确立的意义,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照语境理解辨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考察重点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此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察是重中之重。
从词性上说,主要重视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一)、通假字1.通用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邻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能够写这个,也能够写那个。
如“知”和“智”。
2.假借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邻近、意义绝不相关的字,古代有时也能够借代。
这有两种状况:一种是本无其字,语言中已有某词,于是借音近或音同的他字以代之。
如语言中已经有第二人称代词 r ǔ,却没有创建出表达的字体,于是借用“男女”的“女”字,或借用“汝水”的“汝”字。
所以“三岁贯女”中的“女”通“汝”。
另一种状况是本有其字,但是写的人一时写了别字,尔后商定俗成,别字和本字也就通用了。
如“甚矣,汝之不惠”的“惠”,就同“慧”。
2019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考点: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阐析: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
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
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含义: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
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
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文言实词的复习一不要离开原文(语言环境),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推断实词的含义是最有效的方法。
文言实词主要有三个特点:通假性,单音性,多义性把握古代汉语实词主要通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1.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
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
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
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
(核按钮336页)1、文言文的单音性:1.注意文言文词语以单音为主的特点壁有瑕,请指示王今其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第九篇毛颖传·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毛颖①传韩愈毛颖者,中山人也。
其先明眎②,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
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
”已而果然。
明眎八世孙羺,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姮娥、骑蟾蜍入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
居东郭者曰,狡而善走,与韩卢争能,卢不及。
卢怒,与宋鹊谋而杀之,醢其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
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
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
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
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
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
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市井货钱注记,惟上所使。
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斯、中车府令高,下及国人,无不爱重。
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
虽见废弃,终默不泄。
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
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
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谢。
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
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
吾尝谓中书君,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
”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
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
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
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
2019 届高考语文第二复习文言文考点专题教学设计XX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专题文言文阅读专项打破近三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剖析一览表:年份体裁选材考察角度 XX 人物列传《宋史·朱昭传》理解实词,重点归纳,归纳中情意思,翻译句子。
XX 人物列传《明史·花云传》理解实词,重点归纳,归纳中情意思,翻译句子。
XX 人物列传《宋使·何灌传》理解实词,重点归纳,归纳中情意思,翻译句子。
命题特色 1. 从选文体裁看,选文以人物列传为主。
2.从选文篇目上看,不选作者特别著名的篇目。
它最大限度地防止了猜题、押题。
从选文的体裁特色上看,整体趋势是稳固的。
3.选文的可读性较强,思想内容踊跃健康,内容相对陌生,表现了考试材料的公正性。
4.从考察的形式上看,题型稳固,一般为 3 个单项选择题加一道翻译题。
设题形式比较固定,考点各有重视,试题仍旧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考察内容主要波及实词、虚词、理解和剖析、挑选与归纳、句子翻译等。
5.主观题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翻译题仍旧备受喜爱;重视考察文言文知识的迁徙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剖析、归纳能力。
对“言”的重视本质是考察文言知识的迁徙能力,对“文”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最后一题显然趋势于主观题,主要考察对文言文内容重点的归纳,即考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
基于上述特色, XX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仍会以史传文为主,适合关注散文。
题型趋于稳固,分值的变化也不大。
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文意理解和翻译仍将是考察的重点。
第一节文言翻译【备考攻略】一、文言文翻译的四个步骤(一)审。
在翻译以前,第一要审清文言词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
能够先在底稿纸上抄下要注意的重要词句,而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惹起自己的注意。
(二)切。
将文言词句以词为单位逐个切分开来,而后逐个地加以解说。
(三)连。
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个解说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用“信”“达”“雅”的标准去要求它。
专题2.1 文言文阅读《考试大纲》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具体要求包括:(1)理解层级(B级)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级)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E级)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于文言文阅读来说,主要具备B级和C级两种能力。
一、快速有效地读懂一篇文言文如何在紧张的考场上快速读懂一篇文言文,解答好题目?有没有一些实用的快速的简便的方法?现将一种切实有效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三读法”简介如下:1、初读,整体感知,以“文”会意(1)看内容是什么文言文的阅读,整体感知是非常重要的。
整体感知包括: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写了哪些人、哪些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品质。
(2)看题注有什么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尾注、出处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
整体感知,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及尾注,看这些为整体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
之所以这样读,在于文言文本身是“文”。
从高考试题来看,无论实词、虚词都强调根据语境答题,更不用说信息的筛选和文意的分析概括。
2、再读,圈点勾画,以“词”疏意为了读懂文言文,我们可以采取圈画关键词的方法。
那么,圈画什么?怎么圈画呢?一是知人。
传记文的写作对象就是人。
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
具体地说,文章主要人物是谁,这个人有哪些性格特征;次要人物有哪些,和主人公之间有什么关系。
因此第一步先圈画出人物的姓名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二是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
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
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