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修改建议类(四)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6
高考历史试卷中41题的认识和解题技巧认识:该试题分值固定、属于开放性试题。
它的开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材料开放、问题开放、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
解题技巧指导: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步骤二:细读材料提炼观点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观点,表述时用词一定要确定。
比如我认为……正确、我同意……等。
(2---3分)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7---8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观点,尽量要做到史论结合。
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第三段:评论部分。
(2---3分)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
(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
)具体解题技巧一、题型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2 、从材料陈述看一类是材料观点直接给出另一类是观点间接(观点隐含)给出3、设问类型看:包含评述,评价,评论三种(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2)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3)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注意:(1)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述类偏重于叙述史实;评论侧重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者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2)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如:评价、简评、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历史人物评价:(1)定性评价即整体评价;(2)定量评价,即以史实说明。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四、修改建议类高考历史41题主观题越来越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利用正确的史观,做到论从史出才是解答的关键。
既然是修改,就可以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
但这只是基础思路,更重要的是以下几个绝招。
1.(2014·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解析】从“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可以看出编者站在革命史观上分析问题。
所谓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因此在目录中编者加大对中共的肯定和对国民党的否定,如“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我们知道国共合作,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可以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从淞沪会战的历史地位来分析即可;也可以删除“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一目,可列举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等史实来说明;还可以删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一目,可从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开展民主运动,主要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来说明。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四、修改建议类高考历史41题主观题越来越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利用正确的史观,做到论从史出才是解答的关键。
既然是修改,就可以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
但这只是基础思路,更重要的是以下几个绝招。
绝招一:运用史观1.(2014·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解析】从“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可以看出编者站在革命史观上分析问题。
所谓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因此在目录中编者加大对中共的肯定和对国民党的否定,如“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我们知道国共合作,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可以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从淞沪会战的历史地位来分析即可;也可以删除“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一目,可列举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等史实来说明;还可以删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一目,可从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开展民主运动,主要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来说明。
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四)——史料比较类比较类试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有效应对全国卷第41题“史料比较类”试题,必须把握出题规律,掌握技巧,通过在平常练习中掌握方法和规律。
典例(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答题思路解析: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比较两个目录,指出一处不同,并说明原因。
第二步,抓关键信息——目录A 世界近代史开端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目录B 以16世纪世界为开端;目录A摘编自1972年版,目录B摘编自2011年版。
第三步,确定比较点——目录A与B以不同时间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
第四步,分析原因——之所以认识不同是因为目录A编写于文革时期,目录B出现于改革开放后。
第五步,组织答案——先指出不同,然后分析原因。
要有条理性,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答案仅供参考)示例1 不同: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
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2分)原因: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
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
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
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
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10分)示例2 不同:目录A反映的内容主体便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而目录B既关注了西方,也关注到东方;既关注政治斗争,也关注经济变化与思想文化。
(2分)原因: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
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第41题解题要领一、观点评论(析)题解题方法第一、提取材料观点。
第二、表明态度及看法。
用词一定要确定。
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
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自己的观点表述清楚。
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
(关键词可以抄下来)第三、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内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思路五:主观、客观。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第四、总结升华。
回扣观点,升华总结。
例1(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例2(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高考历史试卷中41 题的认识和解题技巧注意:〔 1〕价偏重于从史中得出;述偏重于表达史;认识:分固定、属于开放性。
它的开放表在以下四个方面: 材料开放、开放、重于运用史或者唯物史,说明自己史事件、人物、点的(2) 价、述一般含有志性的,答案开放、学生的思开放。
如:价、、述、明、、如何解、你、你的看法、你的点、如何理解等解技巧指 :史人物价:步一:看、明要求、确定象〔 1〕定性价即整体价;步二:材料提点〔 2〕定量价,即以史明。
在提点的候一定要做到言意并要用表述。
〔 3〕一分二和看主流相合。
步三: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序号化〕史事件或象价:在答案要分三段:第一段点局部。
在一局部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言写出你〔 1〕根据要求放到特定的史境中行价。
从材料中提出来的点,第二步亮明你的点,表述用一定要确定。
比方我⋯⋯正确、〔 2〕需要合背景、特点、作用、影响等等,看价角度。
我同意⋯⋯等。
〔 2---3分〕二、解步第二段:史合局部〔7---8 分〕第一步:完整的材料,提点在一局部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次运用史来你的点,尽量要做到史合。
提点 , 弄清几个:用史来个点。
史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的客象者的主是什么?思路一:政治、、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有几个点?思路二:外因、外因。
各点之是什么关系?思路三:国因素、国内因素。
区:了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材料,断章取,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当成目思路四:与事件有关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等。
要的点,致全皆。
不同的适用不同的思路,在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与注意:①如果是:材料中某某的某某点,只能同意。
点要密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表述要准确,次要清晰。
②提出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左右的在大构思如何表有利于你接下来第三段:局部。
〔 2---3 分〕,而不是按照你的初衷去表。
用理来个点或写性言。
〔个一定要合道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史唯物主第二步:述点并点行判断表和相关的史史以及史展的等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
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
四、修改建议类
高考历史41题主观题越来越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利用正确的史观,做到论从史出才是解答的关键。
既然是修改,就可以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
但这只是基础思路,更重要的是以下几个绝招。
绝招一:运用史观
1.(2014·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
【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解析】从“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可以看出编者站在革命史观上分析问题。
所谓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因此在目录中编者加大对中共的肯定和对国民党的否定,如“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我们知道国共合作,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可以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从淞沪会战的历史地位来分析即可;也可以删除“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一目,可列举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等史实来说明;还可以删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一目,可从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开展民主运动,主要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来说明。
【答案】
答案示例1:(“示例”只做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答案示例2:增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内容。
理由: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对最后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起了决定性作用。
答案示例3:增加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理由:增加该内容,可以反映出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
中国抗战,减轻了苏美英等国的压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卓绝贡献,中国赢得了世界尊重,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示例4:压缩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内容.理由: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国民党反共高潮或黑暗统治不是主流。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积极抗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国军且战且退,但一直顽强抵抗到抗战胜利。
调整该内容,才符合抗日战争的事实。
绝招二:紧扣题眼
2.(2016•东北名校2016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学者撰写“辛亥革命讲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六章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第七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清起义和群众自发斗争
第八章晚清的立宪运动
第九章保路风潮
第十章黄花岗起义
第十一章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
第十二章“南北和谈”和南京临时政府
第十三章辛亥革命的失败
第十四章余波——为挽救共和国而斗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
【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题眼为“辛亥革命讲义”,由此可知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第一小问修改建议,“辛亥革命讲义”未涉及武昌首义,这明显不合理,可把第十章“黄花岗起义”改为“武昌首义”;第二小问,修改的理由:首先,黄花岗起义出现在第九章保路风潮之前;其次,“第十一章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发生在武昌首义之后。
【答案】建议:将第十章“黄花岗起义”改为“武昌首义”
理由:黄花岗起义就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发动的广州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影响巨大,但以失败而告终,且出现在保路运动之前。
从第十一、十二章标题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已进入高潮——这是武昌起义之后革命形势发展的结果。
因此,改为“武昌首义”从时间、内容上与前后两章相衔接。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变式训练】
1.(2016•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28)(12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版《世界史》一书中有关“工业革命”内容的目录摘编。
根据上述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两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
【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修改建议可结合目录内容,利用工业革命的相关成就和史实,适当加以说明即可。
【答案】建议1:在“1.什么是工业革命”目录下增加“英国社会工业发展环境的具备”一子目。
(2分)
修改理由:工业革命是英国社会环境中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具备的产物,(2分)没有对这些社会环境知识的了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2分)
建议2:在“7.荒芜的村庄”目录下增加“喧闹的城市”一子目。
(2分)
修改理由: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的大发展,(2分)城市的空前繁荣和扩大是工业革命成就的主要体现之一。
(2分)(注: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2015·湖北荆门高三1月调研·41)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全一册”部分目录。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第一节五代十国
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第五节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
第六节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七节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元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本小问考查学生史学观念和史学方法,同时涉及历史论述能力考查,答题模式为先呈现修改建议,然后用史实论述,思路较广,答案多元化,角度一据材料目录可知该目录重视政治史,忽略经济史,章名中“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内容过少,相应理由论述可参考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成就突出,城市和乡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完成南移,对宋元社会以及后世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教材受传统史学观念的影响,偏重政治,增加经济史比重更利于全面把握历史发展进程,角度二结合必修二经济史和史学观念可知,在材料“03版教科书目录”中经济部分,社会史观体现不足,可考虑增加宋元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一目,相应理论论述可参照宋元时期,封建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发展,城市和乡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市民阶层扩大,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人们的衣、食、住、行及习俗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市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增加该部分内容,更能反映宋元社会演进的全貌。
【答案】修改建议: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建议合理,统合目录。
(4分)
修改理由:一等:观点正确,理由充分,史实准确给7—8分。
二等:观点正确,理由欠充分,史实基本准确给4—6分。
三等:观点基本正确,理由不充分,史实不清给1—3分。
四等:观点不正确,不符合基本史实得0分。
【参考示例】
建议1:增加宋元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一目。
(4分)
理由:宋元时期,封建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发展,城市和乡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市民阶层扩大,各民
族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人们的衣、食、住、行及习俗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市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6分);增加该部分内容,更能反映宋元社会演进的全貌(2分)。
建议2:增加宋元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缩减政治史内容。
(4分)
理由: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成就突出,城市和乡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完成南移,对宋元社会以及后世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6分)。
该教材受传统史学观念的影响,偏重政治,增加经济史比重更利于全面把握历史发展进程(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