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
- 格式:pdf
- 大小:84.77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土地整理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作用本文对在当前土地管理工作中既要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又要保障建设用地供地的矛盾中,提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土地整理。
通过土地整理进而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又推进了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土地整理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措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
目前,武义县正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的关键时期。
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在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下,用地矛盾日益突出。
每年建设用地实际需求量在4000亩左右,而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从1996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只有4100亩,光靠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已满足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如何在保护耕地和加快建设用地供给的两难中求平衡求发展,我们通过土地整理来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行了积极的偿试。
一、土地用途管制与经济建设用地的矛盾转换。
1、“吃饭”与“建设”矛盾是一对长期的矛盾,保护耕地与保证建设用地供应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新《土地管理法》实施后,我国土地管理进入用途管制制度时代。
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成为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重大战略和艰巨任务。
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个新的战略目标,事关子孙后代和长远利益。
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必须要求我们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统筹考虑“吃饭”与“建设”的需要,在切实保护耕地的前提下,进行各项建设,发展各项事业。
2、开展土地整理是解决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保障经济建设用地这对矛盾的双刃剑。
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农村居民点布局整理建设的路径探讨摘要:在分析潘塘街镇域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村庄空间布局的原则,农村居民点布局整理路径,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复垦节约的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最后,提出近期建设的实施措施,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推进农村居民点整体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布局整理,复垦土地,集约配置1.前言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人地关系的表现核心,是农村人口生产和生活等综合功能的承载体,是农村土地利用重要组成部分[1]。
武汉农村居民点规模小,数量多,土地利用率低,集约利用非常迫切。
目前,这种粗放方式土地利用,已对生态环境、粮食安全和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诸多领域产生了不利影响,制约了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2]。
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建设,及时的土地复垦,有利于高效配置城乡土地资源,缓解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综合绩效,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我们在承担武汉市新洲区潘塘街镇域村庄布局规划规划设计中,在城乡统筹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做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2.项目概况潘塘街地处武汉市新洲区东北部,距新洲区城关邾城36公里。
东南与徐古镇接壤,西南接三店街,北部与麻城市相连。
潘塘街境内多丘陵岗地,夹杂一些小块平原,地势北高南低。
规划范围是潘塘街的行政管理范围,总面积60.9平方公里,辖潘塘街镇区和28个行政村,共207个自然村。
3.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浪费:农村居民点分布极不均匀,人口规模差异很大,部分基层村不到50人,而有些基层村600-700人。
居民点平均规模小,宅基地占地面积大,各行政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多在110㎡/人以上,农业用地与村庄建设用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面积仅3亩,土地利用分散、无序,利用率低。
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服务设施滞:由于村湾布局分散、单个规模较小,不利于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配置和规模化发展;建设村庄农田水利设施普遍老化,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灌溉沟渠年久失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镇域文、教、卫、商等公共设施简易老化,医疗条件不能满足村民基本卫生需要;镇域内缺乏村民体育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镇域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和环卫设施。
菏泽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探讨秦鸿芹(菏泽市土地变更调查所,山东菏泽274000)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监督与管理机制,我国农村居民点普遍存在布局散、用地乱、环境差等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村居民点建设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其布局、用地结构依然没有根本转变,且规模快速增加,一户多宅、宅基闲置、空心村等现象普遍存在。
菏泽作为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多,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大,研究农村居民点的归并整理,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耕地具有重大意义。
1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分析2005年更新调查结果显示,菏泽市农村居民点用地130927.33hm2,农业人口7133925人,人均占地183.53m2,若按国家《村镇规划标准》最高限150m2/人计算,人均超占33.53m2,全市村庄共超占23920.05hm2。
近年来,随着城市和建制镇规模不断扩大,农村人口快速向城镇转移,剩余人口逐渐减少,人均用地面积不断增大,且土地利用率低下。
通过归并、改造、整理,原址有90%可整理成农用地,其中60%可整理成耕地,全市耕地面积可增加14352.03hm2。
整理之后,通过盘活集体存量建设用地,可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2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存在的问题(1)越权批地现象普遍,耕地浪费严重。
《土地管理法》第62条规定,农村村民建住宅,需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多年来,菏泽市农村宅基地完全按法律规定权限审批的为数不多,绝大部分由村委会或乡(镇)政府批准,经县(区)级政府审批的非常有限。
因此,“建新不拆旧、村庄外延、一户多宅、内空外撑、弄虚作假”等现象比较普遍,农民建房用地失控,耕地浪费严重。
(2)缺乏规划,容积率低。
菏泽市共有6864个行政村,13940个自然村。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虽然有1830个村庄编制了规划方案,但实际按照规划建设的不足50%。
由于多数居民点缺乏村庄规划,少数有规划的,其规划期也已超过时限,因此宅基闲置、布局杂乱无章、房屋参差不齐、面积大小不一、宅基地超标等状况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