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途径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家国情怀是指对家庭和国家的深厚感情,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是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
一、启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教师应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给学生讲述历史故事以及观看历史相关影视作品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历史遗迹,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深远,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二、深化学生对祖国历史的了解了解祖国历史是培养家国情怀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祖国古代和现代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可以通过讲授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民族精神。
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等,增强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三、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家国情怀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上的,更需要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观革命纪念馆、参加社区服务、参与环保活动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民族的凝聚力,培养起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
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是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分析历史事件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也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成就和历史问题,让学生明白祖国曾经的荣耀和辉煌,也要了解祖国曾经的困苦和磨难。
通过正确的历史观,学生才能更好地培养起家国情怀。
五、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教师应该激励学生明白,祖国的繁荣富强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是一门关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学科,它承载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承,也承载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荣辱与命运。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目标。
家国情怀是指对家庭、国家的感情、热爱和责任感,是一种爱国情怀、家国情感和家国荣誉感。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其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成为了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一、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深入讲解,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国家历史及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关于中国的古代文明、科技、文化、历史事件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祖国的历史文化产生强烈的自豪感。
并设法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所积淀下来的灿烂历史和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还可以通过各种课外拓展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古迹等地,亲身体验并感受历史的厚重感,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高中历史教学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资源和案例,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居住的国家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国家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面貌等等。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了解自己的国家,尊重国家的制度、法律和社会公德,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
还可以通过国家相关政策、法律等内容的了解,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提高他们的国家荣誉感和国家责任感。
高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学内容和案例展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社会热点问题,并培养其爱民、善事的思想情感。
历史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述一些社会民生问题、历史事件、社会改革等内容,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懂得社会责任,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志愿活动中,从实践中感受社会责任,锻炼社会参与能力,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兴衰起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除了传授历史知识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是指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是高尚的情感品质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培养高中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有利于他们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更有助于他们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积极发展。
本文将探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一、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要培养高中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先必须通过历史教学,渗透家国情怀。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当注重选取一些富有家国情怀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来进行教学。
在20世纪初,中国饱受列强侵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人民争取了民族独立和民主共和制度,这些都是极富家国情怀的历史事件。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这些事件和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对祖国充满敬畏和责任感。
还可以通过一些历史名著和经典文献来渗透家国情怀,比如《红楼梦》中的“宝钗爱国”、“贾政回乡”等情节,都可以引发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思考和感悟。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利用一些历史文物和遗迹来渗透家国情怀。
历史文物和遗迹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载体,它们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
通过参观和解读这些历史文物和遗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祖国的博大和悠久,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通过参观故宫、长城等历史文化遗迹,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古代王朝的兴盛和繁荣,激发他们对祖国历史的向往和热爱。
在历史教学中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和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观纪念馆,参与志愿服务等,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祖国的发展和变迁,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和自豪感。
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纪念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加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参观和学习,组织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祖国的伟大和强盛,并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核心素养背景下“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培养思考1. 引言1.1 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备受重视的概念。
核心素养包括了文化素养、思维素养、实践素养和情感素养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
情感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当今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情感素养中的家国情怀,已经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和责任。
通过历史课堂中的教育和引导,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得到有效地培养和提升,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家国情怀的意义家国情怀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家乡和国家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意识。
家国情怀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一种情感表达,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
家国情怀植根于历史文化之中,是每个人应当具备的一种素养和情感。
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培养家国情怀不仅可以增强他们对家乡和国家的认同感,更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在当今社会,家国情怀的培养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更是社会民族精神建设的需要。
通过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可以引导他们深刻领会国家传统和文化的价值,增强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为祖国献身的情怀。
家国情怀的培养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更有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未来的发展。
2. 正文2.1 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必要性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必要性是至关重要的。
家国情怀是国家凝聚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之一。
通过历史课堂的教育,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所处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从而在国家面临挑战和困难时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应对。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爱国观和国家意识。
在历史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国家的辉煌历史和民族的英雄事迹,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激发他们为国家献身的热情和勇气。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阈下“家国情怀”的培养学习历史是对思维的培养和对社会人情感知最好的方法。
新时代青年学生只学习历史知识,是无法真正获得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感的。
加强历史学科五大素养在教育活动中的融入,引导学生在家国情怀、道德修养的感召下延承中华历史文明,可以为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良好基础。
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阈下“家国情怀”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标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阈下;家国情怀;培养引言伴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启,以往以“三维教学目标”为最终教学目的的时代已然过去,“核心素养”正在以绝对的优势在各个学段及学科的教学中崭露头角。
“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不仅体现了不同素养价值的追求目标,还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价值体现,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情感,并培养了其国家的高度使命感、归属感、认同感与责任感。
对此,历史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的研究,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家国情怀教育的概述想要历史老师培养学生这样的家国情怀,其本质上就需要历史要有大历史的情怀。
家国情怀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也可以是“位卑犹敢忘国”。
没有一个大的格局,就不会有这样一份情怀。
只有拥有对历史教育的高度认知,才能够让这些知识伴有温度。
在古代的历史上,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最小社会组成单位。
远古时期是以母系为主,到夏商周大多数是以父系社会为主,并一直延续至今。
由于我国是单一的农业经济国家,所以也就助长了我国的专制封建社会。
并且在古代的历史上也是涌现出了很多的爱国英雄,并且是以汉族、异族区分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家国情怀,是由单一民族形成的家国情怀。
在现代经过两千多年的土地战争(也被叫做王朝更替),民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新的政权建立,不再是帝王专制;而在此背景下现代的家国情怀就是专指自己的祖国与家庭,母系重回社会的舞台,而父亲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家庭成员也互相关心。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学生的爱国精神、国家意识、历史使命感以及对家国发展的责任感。
下面将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校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教材内容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基础。
历史教材应该包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鼓励学生对国家的历史和发展有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教材可以通过选取一些具有家国情怀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
可以通过教授中国近代史中的抗战胜利,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那段惨烈而光辉的历史,激励他们对国家的深深热爱和责任感。
教材还可以通过讲授一些国际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自己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
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知识传授为重,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
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爱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课堂演讲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
在讲授关于国家建设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分析国家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激发他们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和参与热情。
学校文化建设也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来加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
可以组织学校的团队参加社区的志愿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快乐与责任;可以定期举办爱国主题的讲座或演讲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热爱。
学校还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在晨读环节中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国家历史和经典红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之一。
家国情怀是指对家乡和国家的热爱、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国家意识和人民意识的具体表现。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不仅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培养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重要性1. 增强国家认同感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了解祖国的发展变迁和伟大成就,可以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热爱家乡之情。
2. 增强国家责任感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曾经遭受的屈辱和挫折,以及祖国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
通过历史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国家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使命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3. 塑造良好的公民意识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公民道德和公民意识,让学生理解国家的荣誉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观念,为未来成为有担当的公民奠定基础。
1.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渠道。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名人事迹、文化传统等,让学生深刻领会祖国的伟大历史和文化传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 通过课外拓展活动培养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的幸福和繁荣,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1.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史料、文献的感悟,加深对祖国的理解和热爱。
2. 多媒体手段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丰富的历史素材,让学生从动听、视觉的方式感受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3. 实施多元评价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实施多元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发展能力,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对家国的热爱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理解和珍视自己所属的家族和国家,为家族和国家的发展献出力量,并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对家国的关心和关注。
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家国历史的教育和宣传。
家国历史是学生了解家族和国家历史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教授家族和国家历史的重大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家族和国家的伟大,从而激发他们对家国的热爱和关注。
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教材、纪录片、故事等多种形式,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示家族和国家的发展历程,让他们从中体会到家族和国家的较量、困难和挣扎,进而引发他们对家族和国家的关心和自豪感。
要强调家族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家族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每个家族和国家的灵魂和标志,是家族和国家发展的基石和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家族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如孝、忠、诚、信、和平、团结等,让学生了解它们的重要性和内涵,并引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践行这些价值观。
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述一些关于家族和国家传统文化的案例或故事,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文化是如何贯穿于家族和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的,以此引发学生对家族和国家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社会责任感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品质,也是每个人对家国的关注和关心的具体表现。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对家族和国家的责任感和关心。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与家族和国家发展相关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家族和国家的关注和关心。
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校园实践活动,如参观纪念馆、举办家国节等,让学生亲自参与从而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感受到知识的也能够亲身参与增强对家族和国家的感知和关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到过去的荣光和启迪,也可以让我们通过反思和总结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而激发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渠道,应当注重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知历史的厚重,增强对家国的认同和热爱,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家国情怀的核心,是一个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热爱。
历史教学要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和爱国诗文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千年文明和悠久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和革命历史遗迹,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的伟大和艰辛,从而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国家意识的培养。
国家意识是指个人对国家和政治权力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是一个人作为国家公民所具备的基本素养。
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和国家法律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案例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政治构架和法律体系,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培养学生作为国家公民的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
通过交流讨论和辩论等课堂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国家的一份子,懂得依法行事、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引导学生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关注国际事务,培养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化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人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是一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道德素养。
历史教学应当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历史上一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物和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善良心灵和社会担当意识。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家国情怀素养,是指学生对于自己的家庭和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孕育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索如何通过历史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家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一、强化国家历史教育家国情怀的培养首先需要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了解国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文化。
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强化国家历史教育,让学生通过历史教育了解国家的兴衰更迭、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
通过了解国家的历史,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身处的国家曾经经历过的荣辱成败,从而树立起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以及国家的发展脉络,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轨迹和历史文化。
也可以通过史料分析和历史文献阅读,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浓厚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时事家国情怀的培养还需要学生关注国家的时事动态,了解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最新发展,从而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时事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参与感。
三、开展家国情怀主题教育活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高中历史教学可以开展一些家国情怀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家国的重要性。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国家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爱国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在家国情怀主题教育活动中,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深入感受国家的伟大和美好,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家国责任感。
历史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途径初探
2017-06-27 19:14:32 教师·上2017年6期
郭善勇
摘要:历史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其中,“家国情怀”伴随着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而走到今天,以“人”为核心、以追求人的积极向上发展为终极目标。
当今我国形势复杂多变,追求“家国情怀”的道路坎坷。
因此,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家国情怀”显得十分迫切。
文章以此为背景,深入探讨“家国情怀”的有效培养途径。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含义;培养途径
一、“家国情怀”的含义
所谓“有家而有国,次亦是人文化成……化家而成国,家国一体”,所以,“家国一體”就是“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
从先秦时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当代的“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以说,“家国情怀”始终是我国民族永远追求的目标。
纵观我国各朝代历史,遥看我国文化艺术,缅怀历朝历代的无数民族英雄,无不以国、以家为中心,“家国情怀”就是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走向今天的。
“家国情怀”的出现绝非偶然,它始终是人民歌颂的主旋律,它是人民对自己国家和同胞所表现的博深大爱,是对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康幸福的不断追求。
作为一种无比高尚的情怀,“家国情怀”既是对祖国的一种高度爱戴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又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底蕴,它是人们不断奋斗、不断攀登、不断努力的精神支柱。
因此,“家国情怀”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长久、最珍贵的精神宝藏[1]。
二、“家国情怀”的培养途径
1.丰富“家国情怀”的内容
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家国情怀”的内容一般只局限于书本,而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有所偏离。
此外,许多与“家国情怀”有关的教育内容陈旧老套,并不切合人们的实际生活,导致有些人对该类教育活动产生厌烦情绪。
为了改变该现状,加强“家国情怀”的培养,我们既要做好该理论的教育基础工作,又要视察国内外形势,对“家国情怀”进行“去粗取精”,做到教育也要与时俱进。
因此,一方面,教育者要突破传统教育形式的桎梏,拓宽思想教育的内容,提高“家国情怀”的影响力。
在全球化的形势之下,有关“家国情怀”的教育以国际局面为基础,将热爱祖国与热爱世界、铭记历史与展望未来统一起来;另一方面,不仅要把握好“家国情怀”中的民族意识,还要探索出常被人们忽视的“家国情怀”,分析被社会发展淘汰的内因,不得回避有些经典的“家国情怀”内容。
在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时,又要结合当代发展状况增添新的元素,以丰富我国“家国情怀”的实质内容[2]。
2.创新“家国情怀”的教育方法
“家国情怀”的教育形式往往局限于传统的“说教式”,教育者只停留于说教的层面上而忽视了人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导致在进行相关教育时,一方面教育者只顾自身的宣传教导;而另一方面受
教育者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实为尴尬。
为此,为了增强“家国情怀”教育的影响力,教育者在教育形式上要懂得突破创新,改变陈旧的理论“灌输式”,寻求多种符合人们思想状况的活跃方式,让人们真正认可“家国情怀”精神。
一方面,教育者可以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今人们对“家国情怀”的态度及他们所希望的宣传模式,调查实际情况,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营造出平等民主的教育气氛;另一方面,教育者善于利用科技媒介,灵活生动地进行教育活动。
在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在培养“家国情怀”素养时教育者要懂得应用网络媒介,以活跃自然的形式来进行该素养的培育。
3.改变“家国情怀”的培养理念
“家国一体”是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发展而来,难免会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
这样的局面会导致“重情感、轻理性”的情况。
在这种具有封建色彩的思维情形下,理性做出改变,而不是一味地顺从、迁就。
因此,当人们在大力宣传“家国情怀”素养的时候,教育者应当适时转变“家国情怀”的教育理念,既要注重个体的实际发展,又要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念及方式武装自己的头脑。
只有这样,“家国情怀”才能真正走入人们心中,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是一项复杂工程。
在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时,人们不管想得多仔细,做得多到位,总会有些不到位的地方。
但是,我们应当始终坚持“家国情怀”培养教育,深入探讨培育的有效途径,以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乔天宇,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政治参与意愿——“家国同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见解[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2]付咏燕,刘思姣,毛章妍.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表现的研究[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理论版),2011(12).
(作者单位:贵州省印江民族中学)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