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薛谭学讴翻译

薛谭学讴翻译

薛谭学讴翻译
薛谭学讴翻译

薛谭学讴翻译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选自《列子·汤问》)

薛谭学讴翻译: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彻底掌握秦青的歌唱技艺,就自以为学尽了,于是告辞回去。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设宴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唱着慷慨雄壮的歌。歌声振动了林木、止住了流动的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想要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生也不敢再说要回去。

薛谭学讴读后感:

这篇古文告诉人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有成功就骄傲自满的心态,不要浅尝辄止的学习,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犯错误不要紧,知错就改才是最重要的。

或许我们也可以引申一下,在躁动的外界环境下,保持自己的定力,专注自己的所长,则“善歌”就离你越近。

在曾经的一份工作上,因为当前时期岗位发展有比较大的阻碍因素,同事离职率比较高。在一次例行培训会上,我们可敬的领导、友爱的老师针对这个问题专门给我们讲起这一课,分享他的经验,分析他的看法。一个人不管走到哪,要做一行专一行,鼓励我们在目前的岗位上保持定力,练好基本功,蓄积力量,才能抓住机会,创造价值。而且在发展趋势上,这个地区,这个岗位也是有很大的空间。事实也很快验证了这种趋势。如今,在老师的耕耘下,成百上千的学生已经在各行各业的新岗位上,默默奉献着力量,助力打造出了全国的“行业”标杆!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或答人简札 ..( ????)(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 ???)方(??? ?)欲(??? ?)还:(????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 三、日攘一鸡 【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字: 是.非君子之道.(??????? ?)(?????????? ?)以待.来年然后已.(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文: 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 四、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

文言文翻译

《郑人买履》译文 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他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拿尺码。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译文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里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幼时记趣》译文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私下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成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看作土山,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打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庞然大物,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样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我那时年龄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等我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用鞭子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峡》译文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隙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蔽了蓝天和太阳。除非正午,看不到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丘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是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不如船行得快啊。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影。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他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确实是趣味无穷。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鸣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当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我的眼泪就沾湿了衣裳。” 《梵天寺木塔》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

《薛谭学讴》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练习 薛谭学讴 薛谭①学讴②于秦青③,未穷④秦青之技,自谓⑤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⑥于郊衢⑦,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⑧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注释】 ①薛谭:秦国著名歌唱家,师从秦青。②讴(ōu):唱歌。 ③秦青:秦国著名歌唱家。④未穷:没有学完。穷,尽,完。 ⑤自谓:自己认为。⑥饯(jiàn):设宴送别。 ⑦郊衢(qú):城郊的大道。⑧遏(è):阻止。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彻底掌握秦青的歌唱技艺,就自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去。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设宴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声歌唱悲歌。高昂的歌声振动了林木,美妙的嗓音响彻了云霄。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想要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至死也不敢再说要回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薛谭学讴于.秦青:②未穷青之.技: ③遂.辞归:④秦青弗.止: ⑤求反.:⑥终身不敢言.归: 2.文言文中,很多词语的意思和现在不同,请你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文中“薛谭乃谢”中“谢” 的意思是()。 A.感谢。 B.道歉。 3.对成语“响遏行云”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秦青的歌声太悲壮了。 B.秦青的歌声由于声音很大,天空中的云都被镇住了,不能流动了。 C.形容秦青的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 法。 4.薛谭为什么要“辞归”回家? 5.薛谭身上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果有,是什么? 6.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薛谭学讴于.秦青:向②未穷青之.技:的 ③遂.辞归:于是,就④秦青弗.止:没有 ⑤求反.:通“返”,返回⑥终身不敢言.归:说,提出 2.文言文中,很多词语的意思和现在不同,请你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文中“薛谭乃谢”中“谢” 的意思是(B)。 A.感谢。 B.道歉。 3.对成语“响遏行云”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秦青的歌声太悲壮了。 B.秦青的歌声由于声音很大,天空中的云都被镇住了,不能流动了。 C.形容秦青的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

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打印版,绝对完整,精心

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打印版,绝对完整,精心编辑)七年级上册8 1《郑人买履》2《刻舟求剑》3《幼时记趣》4《三峡》 5《以虫治虫》 6《梵天寺木塔》 7《论语八则》 8《狼》 七年级下册6 9《赵普》 10《黄鹤楼》11《于园》 12《黔之驴》 13《爱莲说》 14《两小儿辩日》 八年级上册5 15《晏子使楚》16《人琴俱亡》17《小石潭记》 18《记承天寺夜游》 19《治水必躬亲》 八年级下册7 20《马说》21《陋室铭》22《活板》23《核舟记》 24《口技》 25《送东阳马生序》 26《山市》 九年级上册7 27《陈涉世家》28《桃花源记》29《与朱元思书》30《捕蛇者说》 31《岳阳楼记》 32《醉翁亭记》 33《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 九年级下册8 34《曹刿论战》 35《邹忌讽齐王纳谏》36《鱼我所欲也》37《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38《愚公移山》 39《出师表》 4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1《田忌赛马》

七年级上册课文 1《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他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去拿尺码。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看

新初一初二古文翻译练习及内容默写

(2018初三复习)初一初二古文词语解释和重点内容默写练习 (初一上): 一、《刻舟求剑》词语词释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4、”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5、人曰:“何不试之.( ).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二、《楚人有涉江者》词语解释(通假要写明通哪个词): 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遽.()契.( )其舟,曰:“是.()吾剑之.() 所从坠。”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 )此,不亦惑.( )乎? 三、回答问题: 请写出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 ---------------------------------------------------------------- 《幼时记趣》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 秋毫 ..(本义:比喻:) 2、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3、故.()时有物外之.()趣。 4、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5、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6、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7、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8、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9、果如鹤唳.()云端,怡然 ..()称快。 10、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11、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12、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13、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 14、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15、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16、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方()欲()还()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 三、日攘一鸡 【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字: 是非君子之道()() 以待来年然后已()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文: 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 四、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边。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 ②秦青弗止() ③响遏行云() 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五、眉、眼、口、鼻四者,毕有神①也。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能与诸君厮②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选自罗烨《醉翁谈录》) [注释] ①神:灵性。②厮:相互。 1.请用“ / ”给下面句子断句(两处)。 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2.下列句子中的“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 A.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B.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C. 不足为外人道也。 D.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文言文翻译技巧六字诀:对、换、留、删、补、调。 1.“对”,即对译。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例:①“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学”可对译为“学习”,“习”可对译为“温习”;②“一狼径去”(《狼》)中“径去”可对译为“径直离去。” 当然,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双音词,对译时要注意根据语境选择使用。2.“换”,即替换。 一种情况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 例:“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幼时记趣》)中的“明”,译为“眼力”。 另一种情况就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文言文中,有时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叫做古字通假。通假,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在翻译时,先要换成本字,再作解释。 例:《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一句中的“诎”同“屈”,“屈”是本字,意思是弯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横”,“横”是本字。 3.“留”,即保留,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 4.“删”,即删除不译,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 例:“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只起引发议论的作用;“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中的“之”,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也可删去不译;

另外,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中的“云”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用翻译。 5.“补”,即补充。 一种情况是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抚尺罢了”。 另一种情况是指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翻译时要补充完整,有以下4种情况: (1)省主语。例《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在“具答之”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在“便要还家”之前省略了“村人”,翻译时要增补进去。 (2)省略介词或介词宾语。 例:“放之山下”(《黔之驴》)的意思是“把它放到山下”,可见原句中省略了“于”(应为“放之于山下”),“于”译为“到”。再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句中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可译为‘此”,“这”,指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省略动词的宾语。例如上文提到的“便要还家”一句,动词“要”同“邀”,其后省 略了宾语“渔人”。 (4)省略动词谓语。如《登泰山记》中“极天云一线异色”,省略了“呈”,即为“极天 云呈一线异色”,可译为“呈现”。总之,这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一定要充实完整。6.“调”,即调整,文言文有和现代汉语的语序、词序不同的,翻译时要对原文语序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课外古文阅读翻译及答案(11—20)

十一.王冕苦学 王冕者,诸暨(jì)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lǒng)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则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踏田者,父怒,挞(tà)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níng)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王冕传》) 【译文】 王冕,诸暨人。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到地里放牛,(他)却偷偷的到私塾去,听学生念书,听过之后,就默默的背诵。黄昏回去的时候,却忘了(带)他的牛(回来)。一个人牵着牛问是谁家的(牛)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非常生气,打了他,事后还是这样。王冕母亲说:“儿子喜欢读书,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王冕因此离开,去寺院居住。晚上偷偷出来,坐在佛像膝上,手执简策映着长明灯读书,书声朗朗直到天亮。佛像大多是土烧制的,狰狞(使人感到)害怕,可怕。王冕当时年幼,平静得好像不知道。安阳韩性听说王冕后对他感到惊异,就收他为弟子。王冕努力学习于是成为当时的大儒。 【答案】 1.①田埂、田畔高地②早晨 2.(1)王冕听完后,就默默地记住了。 (2)安阳的韩性听说他苦读的事,认为他与众不同。 3.学舍偷听读书;寺庙借长明灯读书。围绕“学习成才”这一中心言之成理即

可,如: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条件差,只要努力,照样能成才;逆境出人才等。 十二、文征明习字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zhá),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明朝书法家文徴明临摹《千字文》,每天以十本为标准,书法于是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不马虎,有时回复别人的书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要再次更改,不怕麻烦。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就更加精致巧妙。【答案】 1.终于对于有时书信 2.稍微有些不满意,一定再三修改,不怕麻烦。 3.文征明勤奋习字,获得很大的进步。 十三、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ōu)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qú),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边。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自己就以为学完了,于是便告辞离开。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树木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停住了。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

苏教版七上语文 第7课《幼时记趣》校本作业1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幼时记趣 班级:姓名: 一、积累与运用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自编A) 微风吹过,湖面上泛起层层liányī;风过后,小雨xīlì下过不停,湖中的荷花在微风和小雨中摆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自编A)()A.今天打扫卫生的是一二组。 B.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 C.船在动,星也在动,他们是这样的低,真是摇摇欲坠呢! D.《幼时记趣》节选自《浮生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的一项是(自编A)()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 ... A.如果学习方法运用恰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 。(七上P36) B.他在台上作报告、台下的听众们很有兴趣地听得津津有味 .... 的襄阳古护城河,那真是惬意无比啊! C.在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时节,泛舟风光旖旎,美不胜收 .... (七上P37) D.他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 。(七上P42)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选编B)()A.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B.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 C.这种盆景最好放在案头上比较合适。 D.在“最炫文言风”的热潮中,使一些流行语和英语被翻译成了文言文,颇添语言美感。5.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 分,①一④每题1 分,⑤一⑥每题2 分)(自编A) ①多行不义,。②,吾贼也。 ③江山代有才人出,。④梅雪争春未肯降,。 ⑤《次北固山下》中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诗句是:,。 ⑥冰心的小诗《成功的花》中形象地表现出成功的原因的两句经典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7分)(选编) 初一年级将开展“我爱文学”之“走进诗歌”读书周活动。 【活动一:最美创意】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方()欲()还:()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答: 三、日攘一鸡 【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字: 是非君子之道()()以待来年然后已()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文: 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 四、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边。 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任元受事母尽孝文言文翻译 练习试题及答案

任元受事母尽孝 【南宋】陆游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参考译文】 任元受侍奉母亲孝顺到了极点,他的母亲年老多发疾病,他从未离开过母亲身边。任元受自己说:“我的老母生病了,她生病的由来,或许因为饮食不当,或许因为天气燥热潮湿,或许因为说话稍微多了些,或许因为情绪波动稍微大了些。我都早晚侍奉,没有任何细微的地方我考虑不到,母亲的五脏六腑的各种问题我都能看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用等到切脉之后才知道,所以我用药都必定会生效,即使是名医也比不上我。”张魏公当都督的时候,想要征召他到自己府中。元受坚决推辞道:“我正在侍奉我的母亲,假如我得到了一个可以使人长命百岁的神丹,我一定

拿来献给我的老母,不会拿来献给您。哪里还能舍弃老母而来参与您的军政之事呢?”魏公叹息着答应了他。 【补充资料】 任元受,宋代医生。名尽言。精于医术,事母至孝,亲尝汤药,并由此于医理颇见长进,医名亦噪一时。 练习试题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思。(4分) ①未尝离左右() ②或以语话稍多() ③尽言方养亲() ④必持以遗老母() 【参考答案】①身边;②稍微;③正;④给。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参考答案】D。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虽名医不迨也 【参考答案】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魏公太息而许之。(2分) 译文: ⑵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2分) 译文: 【参考答案】 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盛的原因。

初中文言文译文

初中文言文译文 郑人买履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有个郑国人想买双鞋子,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就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他去市场时,发现忘记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子,于是就说:?我忘带量好的尺码了。?他只好返回家中去取尺码。等到他回到集市上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直接用自己的脚试一试??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察今》(又名《吕览》)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幼时记趣 (清)沈复《浮生六记》

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细心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高兴得直喊痛快。 在低洼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边,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凝神细看。把繁茂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把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打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庞然大物,像搬开大山撞倒大树一样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然后两只虫就全被癞蛤蟆吞进肚里。我当时年龄正小,正在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等我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用鞭子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峡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三峡两百千米中,两岸连绵不绝的高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叠的山峰,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见月亮。(合叙句)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紧急召见,最快早晨就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一千二百多里的路,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不像这样快。 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则是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

文言文的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名师指导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期中阅读理解组合训练现代文+文言文+诗歌鉴赏+非连续文本 (优质)

二〇二〇年秋部编版期中复习阅读理解组合训练 现代文+文言文+诗歌鉴赏+非连续文本 1.阅读百花园 泥土赞 …… 泥土不仅对万事万物的生存来说功不可没,而且它那默默无闻的无私精神更是难能可贵的。用泥土铺路,富人可以走,穷人也可以走;有身份的人可以走,普通百姓也可以走。在泥土上种植,香花可以生长,野草可以生长;大树可以生长,荆棘也可以生长。用它打坯烧成砖瓦盖房,可以用来办公、生产、也可以给所有人居住……无论用泥土做什么,它都一样尽职尽责,无私奉献。泥土是那样平凡,又是那样伟大。 由泥土我们想到了人。那些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登上领奖台的时候,又是鲜花,又是掌声,又是奖牌,不仅个人风光,而且受人尊敬。自然,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模范之所以成为模范,都与他们本身的努力、奋斗、拼搏分不开的,但是他们背后无不有众多默默无闻的人在支持他们,帮助他们。就拿体育运动员来说,在世界大赛中顽强拼搏夺金摘银的运动员,为国家争得荣誉,应该称赞。而他们周围的领队、教练员、医生和其他工作人员对他们的陪练、指导、帮助、关怀、不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吗?世界冠军是光荣的,那些像泥土一样默默无闻的培育冠军、服务冠军的工作人员,同样应该受到尊敬,应该得到赞扬。 我赞扬无私奉献的泥土,更赞扬像泥土一样无私奉献的人!愿这样的泥土多一些,更多一些。那样,我们的社会会发展得更迅速,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1)写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并将其改为陈述句。

反问句:________ 改为陈述句:________ (2)泥土对万事万物有哪些贡献? (3)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4)“愿这样的泥土多一些,更多一些。”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威尼斯之夜 威尼斯蓝天的妩媚和夜空的可爱是无法用语言来描绘的。在那明净的夜晚,河面水平如镜,连星星的倒影也不会有丝毫颤动。泛舟河上,四周一片蔚蓝、宁静,真是水天一色,使人如入绮丽的梦境一般;空气是那么清澈,透明。抬头望去,这儿的星星似乎远比我们法兰西北部夜空中的星星要多。夜空到处布满星星,那深蓝的夜色都变淡了,融入了一片星辉。 如果你想领略一番这儿独有的清新和恬静,你可以在这迷人的夜晚去皇家花园附近,沿着大理石台阶往下,直到运河边上。要是那镀金的栅栏已经关上,那你可以乘坐一种名叫冈多拉的风格独特的威尼斯小艇,缓缓荡去,到那夕阳余温尚未散尽的石板小路旁,那里就不再会有人来打扰你的宁静。晚风从椴树顶上轻轻吹过,把片片花瓣洒落到水面上,天竺葵和三叶草淡淡的芳香一阵阵向你袭来。圣玛利亚教堂那雪花石膏的圆顶和螺旋形的尖塔在夜空中高高地耸立着,周围的一切,包括作为威尼斯三绝的碧水、蓝天和色调明丽的大理石,都给抹上了一层薄薄的银辉。当圣马可大教堂顶楼上的钟声在空中徐徐回荡时,就会有一种难以言传的平静感透入你的灵魂使你觉得整个身心都已溶化在那足以忘掉一切的安谧和静止之中了。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安谧——________矗立——________ (2)第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 (3)威尼斯的三绝是:________。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一 一、文言文翻译”六字诀‘详解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留”、“换”、“补”、“增”、“删”、“调”。 1.留 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如: 原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译句: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郡守。 原句中的“庆历”、“滕子京”、“巴陵郡”等年号、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译。 2.直 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例如: 原句: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捕蛇者说》) 译句: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原句中的“更”、“役”、“赋”可分别译为“更换”、“差事”、“赋税”。

3.补 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例如: 原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 4.删 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例如: 原句: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译句:打仗,是靠勇气的。“夫”为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删去。 原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译句: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好拿来夸耀自己的功劳?选 原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译句:山北面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 以上两例加点的“之”与“而”,只起语助和连接的作用,无实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薛谭学讴长春版

《薛谭学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3.感受这则寓言告诫人们的道理,读书、学习浅尝辄止的人,不可能有大 成就。学识技艺,是永远没有穷尽的。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列子》,是在五年级学习文言文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再 次与文言文相遇,除了新鲜感,恐怕也有一些畏难情绪。文言文语言表达形式、语法等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加之隐藏在古代诗文中的微言大义,又增加 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薛谭学讴》一文篇幅短小,文字比较浅显,课文有注释,降低了学习难度,拉近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本课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帮 助学生在丰富语感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借助书下注释,查找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文中每句 话的大意。 教学难点: 部分句子的理解,以及通过品词析句感受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巧妙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谁能给大家唱几句?(指名唱)你是怎么会唱 歌的?想知道古人是怎么学习唱歌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打开书翻到 86 页)这个故事选自《列子》。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列子》? (相传为战国时期的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 故事和民间故事。) 2.齐读课题。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就是薛谭学习歌唱)“讴”就是歌唱。

3.再齐读课题。理解了意思,再来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 1.练读。学古文,读通是第一步,课前预习了吗?课文读得怎么样了?自己先练习着读一读!(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谁愿意先来读一读?(指名读课文) 我们一起来认读这几个字,跟我写。(板书饯衢遏)谁会读?齐读。把这几个字送回古文的句子中,读一读。同桌互相听听他读得准不准。 3. 范读。古文的朗读,除了要读准确外,还要读出韵味,怎样才能读出韵 味呢?(注意停顿才能读出韵味,还要根据它的意思断句。)这样,老师也想给你们读读,可以吗?(你也可以在文中用斜线做一个停顿提示?)好吗?(师范读) 4.练读。老师相信你们能比我读得更好,能做到吗?自己练习读一读。 5.指名读。读得非常认真,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6.齐读。读得很好!还有谁想读?这么多同学,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三、读懂课文。 (一)课文读通了,第二步是读懂。怎样弄懂古文的意思,你有什么好办法?(看注释、读课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确实,这些都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法宝,下面就让我们先在小组里合作弄懂课文的意思。 (二)谁来读一读自学提示?(自学,小组讨论) (三)汇报交流。 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吧,这样,咱们一块对着注释来理解句子,你们边说老师边把它打在大屏幕上好不好?我们一句一句地来说吧。谁来说? 第一句: 1.生说。 2.觉得他有没有没说清楚、具体、明白的地方? 3.补充、修改。有没有要补充的地方?(生补充) 评价:你能推敲语言,这就叫字斟句酌。真是精益求精啊! 4.重点理解:于、向、跟。为什么不说“薛谭于秦青学讴”?

幼时记趣(重点字词解释以及译文)知识分享

幼时记趣(重点字词解释以及译文)

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节选自《浮生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沈复(1763—1826),字三白,苏州人,清代作家,著有《浮生六记》. 2、【余】我.。 3、【童稚(zhì)】童年。稚:幼小。 4、【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5、【藐(miǎo)】小。 6、【必细察其纹理】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7、【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8、【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拟,比。 9、【心之所向】心中所想的景观(鹤舞)

10、【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11、【之】这里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12、【项为之强()】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强,同"僵",僵硬。 13、【素帐】白色的蚊帐 14、【徐喷以烟】用烟慢慢地喷(它们) 15、【作青云白鹤观】当做青云白鹤看。 16、【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 17、【怡然】喜悦的样子。 18、【称快】喊痛快。 19、【凹凸】高低不平。 20、【丛杂】多而杂乱。21、【其】这里指自己。 22、【以丛草为林】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以……为……,把……当做…… 23、【邱】同“丘”,土山。 24、【壑】山沟。 25、【神游其中】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 26、【观之正浓】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的时候。 27、【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28、【拔山】搬开土山。拔,移,搬开。 29、【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30、【呀然】哎呀地(惊叫一声)。 文章概括:三件趣事: 1、观蚊如鹤 2、神游“山林” 3、鞭驱蛤蟆 文章中心:通过记叙童年时三件物外之趣的事,表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以及抵制强暴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古诗幼时记趣翻译赏析

古诗幼时记趣翻译赏析 文言文《幼时记趣》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注释】1、节选自《浮生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2、【余】我。3、【童稚(zhì)】童年。稚,幼小。4、【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5、【藐(miǎ)】小。6、【必细察其纹理】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纹理,这里泛指花纹。7、【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8、【私】私下9、【纹理】这里泛指花纹。10、【心之所向】心中所想的景观(鹤舞)11、【昂首观之】抬头观看这奇妙的景象。之,代词,指群鹤舞空的景象12、【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13【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

是【以烟徐喷】的倒装句。徐:慢慢的。以:用14【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拟,比。15【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16【素帐】白色的蚊帐。17【项为之强】脖子因为这样都僵硬了。强,同僵,僵硬【翻译】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细心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我仰起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高兴得直喊痛快。在低洼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边,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凝神细看。把丛聚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把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间相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搬开大山撞倒大树一样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他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就被它都吞下去了。我那时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等心神定下来,就捉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他驱赶到别的院子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