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际组织的演变 (《国际组织概论》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26.66 KB
- 文档页数:32
国际格局的演变一战后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产生背景: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对世界的角逐回到会议桌上。
2、确立标志:①巴黎和会1919.1—1919.6性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主要参加者:英(劳合·乔治)、法(克里孟梭)、美(威尔逊)。
签订包括对德《凡尔赛和约》在内的一系列和约。
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凡尔赛体系形成。
②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美日九国中心议题(目的):协调美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其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影响: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毛泽东:“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作用: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体系形成。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构成一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
3、存在矛盾:①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②、分脏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
③、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结束:二战的爆发。
附:慕尼黑会议1938.9参加者:英(张伯伦)、法(达拉第)、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
主要内容:英法德意背着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强割苏台德区给德国。
影响: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二战后国际格局:雅尔塔体系,冷战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附:①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26日主要参加者:美国总统F.D.富兰克林·罗斯福、英国首相W.L.S.温斯顿·丘吉尔和中国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
内容:加强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协调行动,讨论制定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
《开罗宣言》声明: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地区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
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盟”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盟” (League of Arab States -- LAS),是阿拉伯世界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组织,也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地区性组织之一。
1944年9月,在埃及倡议下,阿拉伯各国外长在亚历山大港举行会议,拟订了《亚历山大议定书》,并决定成立阿拉伯国家联盟。
1945年3月22日,埃及、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和约旦7个阿拉伯国家代表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拟订并通过了《阿拉伯国家联盟宪章》,宣告阿盟正式成立。
阿盟的宗旨是:密切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协调彼此间的政治活动,捍卫阿拉伯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全面考虑阿拉伯国家的事务和利益;各成员国在经济、财政、交通、文化、卫生、社会福利、国籍、护照、签证、判决的执行以及引渡等方面密切合作;成员国相互尊重对方的政治制度,不得诉诸武力解决彼此之间的争端,成员国与其他国家缔结的条约和协定对阿盟其他成员国不具约束力。
阿盟宪章规定,阿盟总部的永久地址设在开罗。
由于埃及与以色列签订和约,1979年3月31日,阿拉伯国家外交和经济部长会议决定,将阿盟总部迁往突尼斯。
1990年10月31日,阿盟总部迁回开罗。
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阿盟首脑会议)是阿盟的最高权力机构,也是阿盟和阿拉伯国家的最高级别会议,主要商讨地区性重大问题。
阿盟的领导机构是由全体成员国代表组成的理事会,每年3月或10月各举行一次例会,也可应两个以上成员国的要求随时召开特别首脑会议。
理事会由成员国轮流主持。
理事会形成的决议对所有成员国均有约束力。
它下设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社会、法律、阿拉伯石油专家、新闻、卫生、人权、行政和财政事务等机构。
秘书处负责执行理事会决议,设秘书长1人,由副秘书长和秘书长顾问组成的委员会协助其工作。
阿盟其它组织机构还有:联合防御理事会,经社理事会等。
现任秘书长埃及人阿姆鲁·马哈茂德·穆萨(Amr Mahmoud Moussa) 。
1、最惠国待遇:一成员将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领域给予任何其他国家(无论是否是世贸组织成员)的优惠待遇,立即和无条件地给予其他各世贸组织成员方。
2、全球性国际组织:指那些组织宗旨涉及世界性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一般由主权国家政府参加的国际组织。
3、协定性组织:特指由政府间条约或协议(即组织法)而成立的国际组织,是组织机构完善并有实际运作能力的组织,也是在国际法上享有主体资格的组织。
4、论坛性组织:主要表现为国家间定期会议的论坛形式,用以协调成员国的立场,制订共同的规则或政策,但通常不具备有操作能力的组织机构,一般也缺乏条约性的组织章程。
5、国际组织的行政体制:是指行政机构设置、行政职权划分和行政权力运行所构成的有机体系。
6、沟通理论:在相互依存的国际关系条件下,传播与交流是国际组织的“黏合剂”;靠传播与交流,一个社会集团就能有共同的思想、共同的视角和共同的行动。
7、纵向的权力分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以及在环境保护、打击犯罪、遏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方面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权力开始从民族国家向国际组织转移。
8、横向的权力分流:各国人民要求民主的呼声不断上升,政府对社会的管制大幅度放松,政府的权力开始向社会让渡。
9、专业性国际经济组织:主要是指原料生产国和输出国组织。
其共同任务是:保护生产国和输出国的民族利益、稳定世界市场的价格和供需平衡,从自然资源的开发中取得公平合理的收益,以便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
10、连带危机:挑起战争的一方在战争准备或战争期间与第三方发生的危机。
这种危机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为了自己的安全而迫不得已采取的行为。
11、国际组织的特点:(1)没有固定的居民和领土。
固定的居民和领土是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而国际组织是由于共同的利益或目标而组合起来,没有固定的居民和领土。
(2)非主权性。
国际组织是主权国家创造的产物,是主权国家间的组织,它本身没有主权。
(3)非强制性。
国际组织的非主权性决定了国际组织的非强制性,它主要依靠成员国的自觉执行和国际舆论的压力。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 ASEAN)的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3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
1967年8月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4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盟成立。
【东盟的宗旨和目标】本着平等与合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建立一个繁荣、和平的东南亚国家共同体奠定基础,以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东盟成员国】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文莱(1984年)、越南(1995年)、老挝(1997年)、缅甸(1997年)和柬埔寨(1999年)5国先后加入该组织,使东盟由最初成立时的5个成员国扩大到10个成员国。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东盟观察员国。
东盟10国总面积444万平方公里,人口5.76亿,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5062亿美元,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区域性组织。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ropean Union -- EU)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ies) 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独联体是独立国家联合体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 CIS) 的简称,是苏联解体时由多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一个地区性组织。
1991年12月8日,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三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白俄罗斯别洛韦日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
同月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苏联其他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和《关于武装力量的议定书》等文件,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及苏联停止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