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传人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3
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2011级13班学生曾文彬指导老师文航生[摘要] 两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
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注重对儒、道的吸摄,既经历过兴盛,也遭受过严重的打击 ,同时佛教的传播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佛教传播中国化儒教道教吸摄冲突影响Abstract:Han Buddhism into China. Buddhism in China of the process, focusing on Confucianism, Taoism suction intake, both experienced flourished, also suffered a serious blow, while the spread of Buddhism in all aspects of Chinese society had a profound impactKeywords Buddhism Spread In China Confucianism Taoism Suction intake Conflict Affect前言佛教因为不排斥低等种姓的人入教,教义通俗易懂,讲道深入简出、对信徒既不要求花费大量的金钱从事祭祀,又不要求从事折磨自己的苦行,因而能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一个新教派。
到释迦牟尼去世后的一、二个世纪,佛教不但在次大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且也传播于南亚次大陆以外的广大地区,以后又逐渐传入中国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中国佛教源于印度佛教,它既是对印度佛教的继承,又是对印度佛教的发展。
佛教在传入中国内地之前,它已在西域地区广泛流传。
自汉武帝时期开辟对西域的交通后,西域各国对中国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十分频繁,从而为印度佛教的传入准备了条件。
但是佛教传入内地的准确时间,至今说法不一。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张骞出使西域时,自大月氏那儿“始闻浮屠之教”。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自东汉时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国扎根、发展,并迅速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信仰的宗教,长盛不衰。
两千年来,群众基础深厚的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思想、文学、艺术、语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熏陶,有了积极的发展和进步。
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分别说明。
一、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中国哲学从产生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相互斗争的历史。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其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禅宗把佛教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在此过程中,儒佛道三家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在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结为一体。
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也是在批判佛教哲学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和发展起来,到明清之际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可以说汉唐以后的中国哲学史离不开佛教思想史,而且成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浩瀚的佛教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故事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像文殊问疾,拈花微笑都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素材。
而有的则成为现在耳熟能详的成语:聚沙成塔、刀头舐蜜等。
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
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
以艺术风格而论,般若和禅宗思想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
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在宋之问的别墅,优闲自在,吃斋奉佛,更被最后世尊为“诗佛”。
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
著名的如寒山、皎然、文莹、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佛教对中国艺术,尤其是绘画和雕塑的影响。
1、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中国的石窟艺术是它们的继承和发展。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在中国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并以其智慧,对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学、哲学、语言、艺术以及民俗民风等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
中国哲学深受佛教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经过冲突后融合:老庄学者取义佛经;而佛徒也常引用老庄语句阐明观点。
帝王多有奉佛,儒家为保封建正统思想地位而吸收佛教思想。
唐宋时期,佛教发展到顶峰。
各大佛教宗派雨后春笋般崛起同时,儒佛、、道三教合流,朱程理学、陆王心学的参悟方法也受到佛教的极大影响。
时至今日,国人仍深受佛教思想影响:佛教宣扬的修身养性、生死轮回等思想还深深影着许多中国人。
文学方面,佛教离尘恬淡的观点在文学界形成了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如“诗佛”王维的诗画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以反映其内心宁静。
除王外,李白、苏轼、白居易等人号的“居士”二字便是佛教用语,代表恬淡安逸。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的故事。
故事本身使用了许多幻想、夸张的手法,这是佛学的特点;另一部名著《红楼梦》也极大融入了佛学思想。
难怪鲁迅曾说:“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语,几乎占了史上外来成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 艺术方面,尤其是美术、音乐、建筑方面,佛教文化留下了丰富而优秀的作品。
就美术而言,佛教典故成为画家的创作源泉,吴道子、顾恺之等画家皆擅佛画;敦煌壁画不仅画工优秀,而且反映了许多佛学道理。
就音乐方面,佛教音乐如《大悲咒》流传广泛。
至于建筑,各地的寺庙、石窟自然是佛教建筑的精华,寺庙多建于山中,因地制宜,浑然天成,给人超凡脱俗之感;石窟中的雕塑和笔画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还给人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深刻感悟。
中国是北传佛教的中心,佛教也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化财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上增加了浓重的一笔。
佛教作为反省人心的哲学思想对于躁动的现代人而言,无疑是一剂保持内心平静的良药。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佛教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中,不仅是宗教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本文将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文化艺术的传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元素。
无论是佛教寺庙的建筑搭建、壁画雕塑的艺术创作,还是佛经的翻译传抄和音乐艺术的发展,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艺术精品,不仅体现了佛教信仰的内涵,也展示了中国艺术的长处。
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多元化和包容性。
2. 思想观念的渗透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佛教的教义中,强调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和慈悲善良的重要性等核心理念。
这些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相契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民对于仁爱和博爱的追求。
佛教的思想观念也为中国人的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提供了借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1. 与儒家文化的互补佛教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而佛教侧重于个人修行和解脱。
这两者的结合,实现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关怀。
佛教的慈悲和儒家的仁爱相辅相成,互补了彼此的不足,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实现了双向的交流与融合。
2. 与道家文化的交融佛教与道家文化有着同样的出发点,即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理解。
佛教强调的缘起性空、无我境界,与道家注重的自然和谐、无为而治相契合。
两者均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解脱的目标,共同塑造了中国人民独有的精神风貌。
佛教与道家的交融,形成了中国人民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以来,一直与中国文化产生了许多的融合和冲突,尤其在唐朝以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也因此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重点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的相关问题。
一、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儒道佛三教融合的历史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文化主要分为儒、道两大流派。
佛教与中国的结缘始于汉朝,从此开始了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很大,在中国之前,没有这种阿塞罗摩道的安住法,以及轮回转世的观念,这都是当前已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深根植的。
佛教一传入中国,就跟中国文化进行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儒、道、佛的三教融合逐渐形成。
儒家中的性善论、社会责任、尊老爱幼等思想,与佛教中的慈悲心、舍得、戒律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佛教三宝中的戒、定、慧,真正实现了三教融合,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不仅只在文化理念上的交流,它还给中华文化艺术带来了新的灵感,佛教文化在中国创造了众多灿烂的文化艺术,如:佛教艺术、语言、书法、绘画、音乐等等。
佛教经文中富含精神修养、礼仪、礼节等方面的教导,这些教导的内容都为后来中国的礼仪文化、宗教信仰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中国的茶道、园林等文化中,同样有着佛教文化的影响。
正是有了佛教的传入,中华文化后来才演变出茶道、庭院等,这些艺术在佛教文化的启发下,创造了中国独特而雅致的文化风貌。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与中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冲突。
佛教理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外来性,尽管在三教融合的时候,佛教也进行了中国化的改进,但是它与中国的文化没有完全融合。
1、佛教的异端佛教的传入,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尤其是在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内部纷争不断,上山下乡、苦行者、不可轻视人间欲望等,都是佛教内部的畸形表现,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是一个重要而广泛的话题。
佛教作为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宗教与哲学体系,自公元1世纪开始传入中国,并在中国迅速发展和融合。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佛教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所带来的转变与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是由印度经由中亚、西域及丝绸之路传入的。
在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及南北朝时期的动荡与分裂阶段,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和人们对于精神寄托的需求成为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背景。
二、佛教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1. 音乐艺术:佛教音乐艺术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重要成果之一。
佛教音乐作为一种神圣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和演变开辟了新的道路。
2. 绘画艺术:佛教绘画艺术是佛教文化在中国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佛教艺术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绘画的题材和风格,还促进了高度写实主义绘画的发展。
3. 文化交流:佛教的传入推动了印度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并将其与印度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印文化交融之处。
三、佛教的转变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断的变革与发展。
一方面,在传入中国初期,佛教更多地侧重于修行和教义传播;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土地上,佛教也吸收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因素,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特有的体系和教派。
1. 深化为人信仰:佛教通过传播普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中国各个社会阶层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人信仰的重要来源之一。
2. 译经传道: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大量佛经被翻译并广泛传播。
通过佛经的译介,佛教教义深入人心,并与中国传统思想相融合,形成独特的中国佛教。
3. 佛教艺术的转变:佛教造像艺术也在中国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和形态,佛教艺术成为中国绘画、雕塑和建筑的重要来源。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话题。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体系。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最初传入中国的是印度的大乘佛教。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教义吸引了众多的信徒,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的影响1. 去世俗追求内心净土佛教教义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净化与解脱。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隐居山水”为乐,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与佛教的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2. 和谐与平衡佛教主张“中道”和“无我”,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3. 慈悲与仁爱佛教强调慈悲与仁爱,倡导以悲心为本的情感伦理,这种价值观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亲情、友情、师生之间的情感,重视和谐相处。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1. 诗词创作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的佛教诗人们以其唯美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佛教题材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
2. 绘画与雕塑艺术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佛教造像和壁画多以佛陀和菩萨为题材,它们以其精巧的技艺和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佛教的思想和教义。
四、佛教对中国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影响1. 法律与道德观念佛教教义强调世间法的制约和反思,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佛教的价值观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强调慈悲、善良和谦逊。
2. 葬礼与丧葬制度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葬礼和丧葬制度产生了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生死观的变化和轮回转世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和丧葬习俗。
试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它的存在与发展对整个人类精神和气质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了长远而巨大的影响。
就中国而言,佛教传入近两千年以来,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以其基本教义,对中国人的思想形态、文学艺术、语言习惯、生活方式等各个领域都产生深远影响,构成了中华民族集儒、佛、道为一体的精神气质。
关键词:佛教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一、佛教的传入及其教义1、佛教传入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1内)。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法号为释迦牟尼。
在我国,佛教又叫“释教”,人们称和尚为“释子”。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人们把它当做一种神灵,类似于神话里的老子和黄帝。
佛教初传入中国内地的确切时间,历史上很难考证,一般认为在西汉哀帝时。
东汉以来,佛教被看作黄老道术的一种,曹魏早期佛教受到了限制。
但到了魏国中期,这种禁令便松弛下来。
魏少帝嘉平(249~254)以后,昙柯迦罗、康僧铠、昙谛等僧人又先后来到洛阳,从事译经和传教活动。
东吴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的佛教是由南下和北上两路传入的。
东吴佛教的开创,在中国宗教发展史中意义重大。
佛教从东吴一开始,便与江南学风之间有了微妙的联系,与儒学靠拢的倾向也很明显。
例如佛教“五戒”与儒家“五常”有着对应的关系:仁是不杀生、义是不偷盗、礼是不邪淫、智是不饮酒、信是不妄语。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东晋“佛儒合明”、北朝的“洞窟佛光”、南朝四百八十寺,发展到唐代时期,可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唐太宗对佛教虽不热心,但他有许多扶植、利用佛教的表现。
如我们今天还津津乐道的“十三棍僧救唐王”以及“唐僧取经”。
随后的宋王朝总结了历史上灭佛和崇佛两方面的教训,一方面适当扶持佛教,“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另一方面又注意对佛教加以约束和限制,使其不致脱离政权的束缚。
宋代佛家世俗化加剧,在思想领域体现为“三教合一”思想和对君主权威的信奉;在庙宇管理上体现为“五山十刹”的划分。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对汉语的影响?1 佛教文化的传入及发展:佛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一。
它源于古印度,约在公元一世纪两汉交替时从印度通过西域传入我国内地"佛教在我国影响颇大,不仅波及政治与经济领域,而且广泛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文学,音乐,绘画,舞蹈,建筑等。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极其深远,佛教翻译自东汉到唐代,近千年达两万卷,造成汉语的重大变化。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对汉语语音理论的影响。
二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极其深刻。
三对汉语的文体和修辞也有一定影响。
一对汉语语音理论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汉语语音的影响很大,汉魏以后,中国音韵学上所受外来拼音学理论的影响可谓至深。
东汉人们发明了反切的注音方法,唐朝人发现了汉语的三十六母(指辅音声母),建立了声母概念,这些都和佛教文化有密切关系。
佛家对中国音韵学的影响主要有四声、字母、等韵图表、反切等。
1反切:古代注字解经一般是用“譬况,读若”的直音方法,不是用两个字切成一个音。
反切的方法,是到了汉代末年才形成的。
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人以后,逐渐在民间流传起来。
许多印度高僧也来到中国传经说法。
佛经是用梵文写成,而梵文是一种拼音文字。
中国人要学习佛经,首先要学会梵文,印度高僧要宣讲佛经,也要学习汉语。
在这种文化交流中,中国的沙门和学者在印度梵文拼音方法的启发和影响下创造了反切法。
2、四声:四声、当然是中国语言固有的特点,但是,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并明确地定为平、上、去、入,则是受了印度的影响,四声学说起于齐梁之间.《南史陆厥传》说:“永明末.盛为文章。
……汝南周歇善识声韵.(沈)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
”陈寅洛先生《四声三问》认为:在南齐永明年代,住在建康(今南京)的外国人很多.他们用自己本来娴习的声调来转读佛经。
建康的土著和尚学习了这一套本领.成为善声沙门。
同时在建康居住的审音文士也受了这种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沈约和周歇·而他俩恰是四声的确定者。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门源于古印度的宗教,充满着智慧和教诲。
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佛教就以其深远的影响力深入人心,并在中国长期繁荣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与其对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巨大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背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的东汉时期。
当时,丝绸之路成为了中国与西方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
正是通过这条古代丝绸之路,佛教的传教士们将佛教经典和教义带入中国。
在汉朝末年,由于内忧外患,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多矛盾和动荡。
这种背景使得中国人渴望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佛教的好消息迅速传遍了中国各地,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与支持。
二、佛教的传播与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
中国道教、儒家思想和民间信仰都与佛教发生了深入的交流和融合。
这种融合使得佛教在中国土地上扎根,并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相互渗透的情景。
佛教的独特教义和修行方法深深吸引了中国士人和学者的注意。
他们努力将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佛教学派,如华严宗和禅宗。
这些学派代表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并对中国文化与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宗教信仰上,还涉及了社会伦理观念和道德标准的塑造。
佛教思想强调修行、慈悲和舍己为人的精神,这对中国社会起到了令人瞩目的改变作用。
在古代中国,佛教徒发起的修建寺庙和僧院为贫困人们提供了无私的帮助与物质支持。
佛教的传播和兴盛使得佛教徒在社会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并且,佛教在积极推动和弘扬文化教育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佛教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在中国展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充满着宗教和哲学的智慧。
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和佛教雕塑艺术成为了中国建筑和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雄伟壮观的佛塔、精美绝伦的佛像以及壁画和石刻作品,直观地展示了佛教的信仰和审美观念。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佛教,其创始人为释迦摩尼,创建时间及地点为公元前6世纪晚期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作为一个世界性宗教,它对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在各个时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中国亦是一个佛教大国,自两千年前传入至今,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碰撞,使得其在中国拥有最多的信徒与最广泛的传播,这更促就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思想情操,亦或是名物名迹,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关键词:佛教,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正文]一.前言: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拥有悠远灿烂的历史,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信奉佛道两教的民族。
佛教中的许多佛理都与儒家,道家文化相思,在不断的矛盾冲击与辩论结合之下,佛教最终汇入了中华灿烂文化长河里,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其群众基础深厚,由古至今长盛不衰。
一.佛教的传入与教义1.关于佛教的传入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其后,学术界经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为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
佛教初入中国时,人们将其视作一种类似于黄帝炎帝的神灵,以求庇佑。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东晋“佛儒合明”,北朝的“洞窑佛光”,唐代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也在于隋唐,及至宋代,佛家世俗化加剧,在思想上体现为“三教合一”思想以及对君主权威的信奉,庙宇管理上体现为“五山十刹”的划分。
在金,元两代藏传佛教盛行,元太祖鉴于元朝崇奉喇嘛教的流弊,转而支持汉地传统佛教,因此喇嘛教在内地渐衰,但随着满清入关,藏传佛教再度盛行。
2.佛教的意义及其最高真理是指“四谛”,谛就是真理的意思。
四谛即苦,集,灭,道。
苦谛是说世间所存在的一切皆是种种痛苦的表现;集谛是说明痛苦的原因或根据;灭谛则是指出消灭痛苦的方向是超脱生死轮回;道谛标明消灭痛苦,超脱轮回,证得的途径或方法。
二.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只限于宗教,而是于宗教之外,如文学、思想、艺术等等,均有显著的影向,兹分述于后:(一).佛教与哲学思想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而盛于战国,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倡其说,使中国哲学思想极盛一时。
简述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征?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时,中国本土文化已十分繁荣,儒、道等思想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积淀为社会心理和民族心理。
佛教与儒、道等本土文化,是宗教与非宗教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在理论思维上互有高下。
一般说来,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以及两者的文化元素之间具有相通不相通、兼容不兼容、互补互斥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佛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撞击、交涉过程中,与中国文化发生联系的机制主要是佛教思维,其内容和形式就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这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交涉的重要根源,也是佛教渗透、转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重要原因。
佛教价值观念的主要内容是人生解脱论。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多种原因和条件构成,并处于不断变化、流动的过程中。
人生也是如此。
人有生老病死的自然变化,有对自由、幸福、永恒的强烈追求,有从自我出发的无穷欲念。
由于与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相矛盾、相冲突而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人生是痛苦的。
中国僧人说,人的脸形就是「苦」字形,是一副苦相:眼眉是草字头,两眼和鼻子合成十字,嘴就是口字。
佛教还认为,人要根据生前的行为、表现,死后转生为相应的生命体,这叫做「生死轮回」,轮回是无休止的。
这样人就陷于不断的生死轮回的痛苦深渊中。
佛教认为,人的理想、目标是解除痛苦、超脱生死轮回,就是「解脱」。
解脱的境界称为「涅盘」,涅盘梵语原意为「火的息灭」。
涅盘作为佛教所追求的一种解脱境界,是通过佛教修持,息灭、超越一切欲念、烦恼、痛苦和生死轮回而达到的理想境界。
人生现实是痛苦的,这是现实性,人生理想是涅盘,这是超越性,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又要超越现实生活求得解脱,就是要由现实性转化为超越性,从而达到更高的主体性--理想人格。
应当承认,佛教对人生所作的价值判断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人生确有欢乐的一面,但也有痛苦的一面,佛教看到了人生的痛苦,是符合现实的。
佛教强调人生是痛苦,这是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表达了人的心灵深处的基本忧虑,这也是人的一种觉醒、自觉,对于人们清醒认识人生是有一定意义的。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几千年来,佛教思想与信仰逐渐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对社会风俗、文学艺术、哲学道德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思想的渗透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最早在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当时中国正处于东汉末年的混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传统宗教信仰渐生疑惑。
佛教作为一种新兴的思想和信仰体系,迎合了人们对内心解脱和世俗苦难的渴望,因此开始在中国受到一些知识分子的关注和追随。
二、佛教思想的渗透1. 以般若、涅槃为核心的哲学思想般若观念是佛教思想的核心之一,它倡导通过超越表象和看似现实的事物,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涅槃则是指超越生死、解脱轮回的境界。
这一思想在中国深深影响了哲学思想,例如唐代玄奘以般若、涅槃为主题的翻译佛经的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
2. 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佛教强调人的内心修炼和修行的重要性,鼓励人们通过禅定和敬畏生活中的一切,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觉悟。
这种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尊师重道等思想与佛教的修行观念相契合,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体系。
三、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影响1. 文学艺术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代盛唐文化时期,佛教与诗歌、绘画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例如唐代的佛教壁画和佛经文学的出现。
这些艺术形式反映了佛教思想的内涵,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2. 社会风俗的影响佛教强调慈悲、无私和平等的精神,对中国社会风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佛教的普渡活动推动了中国的济世行善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救济众生”的观念。
此外,一些佛教仪式和节日,如盂兰盆节和佛诞节等,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文化活动。
中国传统佛教文化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历史上,佛教在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佛教的起源与传入、佛教的发展与传播、佛教对中国社会与人民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的起源与传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创始人为释迦牟尼佛,他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北部弘扬佛法。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汉代,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传统佛教文化。
佛教经过丝绸之路的传播方式,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并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学说、道教、民间信仰等相互融合。
二、佛教的发展与传播在中国,佛教经历了历史上的鼎盛与衰落。
佛教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佛教、中期佛教以及晚期佛教。
早期佛教主要是通过译经活动,将佛经从印度翻译成中文,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中期佛教则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各地的寺庙建设迅速增加,佛教教义得到更加深入的传播。
晚期佛教则是佛教的黄金时期,佛教的影响力达到顶峰,寺庙遍及全国各地,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传播的途径不仅限于译经和寺庙建设,佛教艺术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方式。
在佛教艺术中,佛像、壁画、石窟等形式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些艺术作品生动地表现了佛教教义与哲学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佛教对中国社会与人民的影响佛教对中国社会与人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信仰与精神追求:佛教崇尚智慧、慈悲与无私,提倡个人修养和心灵追求。
这种宗教信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得他们更加关注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清净。
2. 社会建设与慈善事业:佛教寺庙往往承担着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活动,包括救助贫困人群、养老院的建设等。
这种精神体现了佛教慈悲的核心价值,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文化积淀与艺术创作: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义融入了中国文化中,影响了中国绘画、雕塑、诗词等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宗教与宗教领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诸多宗教的传入和发展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宗教和宗教领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宗教和宗教领袖。
一、佛教与释迦牟尼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左右,但真正开始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是在东汉时期。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于公元前5世纪在印度创建了佛教。
佛教主张以慈悲和智慧来摆脱生死轮回,追求解脱和内心的平静。
在中国,佛教深受文人、士人和民众的推崇,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经典的翻译、佛教寺庙的建设、僧尼的修行和弘法活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道教与老子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之一,其核心思想是追求符合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并追求长寿和不死。
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他在战国时期创立了道教。
道教主张放弃功利心和执着,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我修养。
道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教经典的编纂与传抄、道教寺庙的兴建和修缮、道教仪式的举行等方面。
道教在中国社会发挥了调节人与自然关系、塑造人的价值观念等重要作用。
三、儒教与孔子儒教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一门学说,也是一种思想、道德和教育体系。
儒教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经典《论语》中所陈述的仁德之道,追求人的修养、道德行为和社会治理的完善。
儒教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儒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自秦汉以来,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社会各个阶层都接受了儒家经典中的思想理念。
儒家思想推崇忠诚、孝敬、谦和、礼仪等传统美德,对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商人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主要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交通进入中国的沿海地区。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先知穆罕默德,他的教义以《古兰经》为主要依据。
伊斯兰教主张信仰真主,遵守《古兰经》的教义和规范。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佛教是一种古老的宗教,起源于印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过程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但真正起到推动作用的是东晋时期。
当时,中国正处于动荡的时期,社会上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危机。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社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安抚。
佛教中强调的“解脱人生苦难”的理念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从而迅速在中国社会中扎根。
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的普及不仅仅是学习佛经,更是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佛教强调自我修行与慈悲为怀,这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关注个人修养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相契合。
佛教的中心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为中国人民提供了生活的指导原则和价值观。
三、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与作用佛教在中国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宗教信仰多元化的格局。
在中国境内,佛教与道教、儒教等传统信仰并存,形成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多元共生。
其次,佛教通过僧侣的慈善活动和慈善事业的开展,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以“利他”为宗旨,倡导慈悲与善行,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援助和帮助。
最后,佛教的文化艺术对中国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艺术以其独特风格和美学价值,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领域的发展。
四、佛教在中国社会的保护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社会的保护与发展,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与支持。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保护佛教遗址、寺庙和文物,同时鼓励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社会上也有不少佛教文化保护组织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到佛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为佛教的发展与繁荣努力奋斗。
总结起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是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简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摘要:佛教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比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更早。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法号为释迦牟尼(意为仁慈的人、清静寂默的人)。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未,自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理念里德行善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
关键词:佛教禅宗中国文化当佛教从发源地印度向中国传播时,中国已有丰富的文化积淀,随着文化的碰撞调合,它也会创新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佛教大量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的传统文化正经历着变革。
“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
自西汉以来,社会各阶层曾极力推崇的儒学,正处于衰弱状态,文人开始追求玄学中返自然,无拘无束的生存方式。
随着儒学礼教渐渐失势,玄学之风为文人创造比较开放的环境,也同时为佛教和禅学、般若学敞开了大门。
如此儒、玄、佛三家在激烈的碰撞、调合中也达找到了契合点。
于是到南北朝时代,中国文化中的玄学与印度佛学中的禅学极其自然地走到一起。
禅宗获得了借以扎根的土壤,为后来禅宗在中国大地上变革、创新直到真正形成作了重要准备。
一种外来文化移植到另一个地方和当地文化接触时,可想而知它的影响是双方面的。
印度佛教禅学在传入中国时,我们未知它的影响,但是作为印度佛学的一个部分,我们自然欣欣向之。
禅宗在中国植根、开花、结果的过程自然是离不开印度禅学那样一个温床,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经历了三个阶段,才结成今天的硕果。
首先,印度式的“坐禅”时期,禅作为一种修行方法可追溯至古印度婆罗门教和其他外道的瑜珈功。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就曾修习四禅、四无定色, 并结合瑜珈等修持方法创建了佛教自己的禅法。
最初, 它作为一种入定的方法, 并没有多少理论价值。
随着原始佛教的不断演化发展, 原始禅法也分化成大乘禅法和小乘禅法, 它们都有各自理论体系的禅经。
禅宗的最初形态——印度禅法也在同一时期随着禅经的译介传入中国。
佛教的传人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他的传人对于中国当时甚至至今都有重大的意义。
佛教以其特有的宗教性质深深影响着中国的政治、文化、艺术、习俗,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关键词】:佛教的起源,佛教传人中国,佛教与中国政治,佛教与中国文学,佛教与中国艺术,佛教与中国民间习俗
佛教及其起源
佛教,亦称“浮屠教”“大教”“佛道”等,以佛为最高教主,以佛崇拜为最基本信仰,以解脱众生的烦恼、痛苦、生死、启导众生转迷开悟为根本的宗教、学派中学籍最丰富、体系最庞大的派别,其历史悠久内部派别纷繁,各具异彩,并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由约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古代北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王子释达多.乔达摩,即释迦牟尼创立。
释迦牟尼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据传其生来相貌端庄,天资聪颖,父亲净饭王对其寄予厚望,但释迦牟尼本人对政治不感兴趣,不愿做政治的统治者,一心专注人生真谛的探索于人生痛苦的解脱。
相传在其14岁时一次外游看到农夫耕种的艰苦和受病痛折磨的病人,心灵大受打击深感人生一切都无法避免生老病死的痛苦。
后来一位憎人告诉他出家修道可以从生老病死中解脱,在29岁时释迦牟尼毅然放弃王子的高位,离别妻儿,到深山中求师修道。
经过六年的禁欲生活,苦行生活,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就正觉,获得解脱,从此他就开始宣言自己的学说,普度众生。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活动主要有两方面,即构建、宣扬教法和建立、推行僧伽生活,其教法的主旨是苦、集、灭、道“四谛”,即阐述人生痛苦、痛苦原因、痛苦的消灭、和灭除痛苦的方法。
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于发展
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内地路线主要有两条。
一是陆路,经中亚西亚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再深入内地。
另一条是海路,经由斯里兰卡、瓜哇、马来半岛、越南到达大多通过陆路抵华,走海路的比较少,这可能是海路开辟比较晚的原因。
最早传入历史说法不一,今天难以考证。
主要存在两种说法:一是西汉哀帝时传入,二是东汉明帝永明时传入。
谓明帝在位时,曾派人赴西域求法,请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携佛经到洛阳。
综合这两种说法,佛教的初传在两汉之际,约公元前一世纪左右。
在中国佛教的传播与佛教的经典译介同步进行,佛经只有译为中文才能被中国人接受,所以从这一时期开始来华的僧人都十分重视译经的工作。
从安息来华的安世祖译出《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等经典。
三国西晋佛教的初步流传
一、三国两晋佛教初步传入
佛教开始传人中国时,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史载,魏明帝曹壑曾兴建佛寺,陈思王曹植也喜欢读佛经,吴国孙权曾建寺塔,号建初寺。
在奉佛的影响下佛教信仰在民间开始流传据《悉氏稽古略》记载,西晋时以洛阳和长安两京为中心,修修建佛寺180多所,有僧尼3700余人。
这时期佛殿翻译事业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在众多的译师中最著名的是支熸的弟子支谦,他译出了重要的典籍有《维摩诘经《大明度无极经》和《太子端应本读经等》,他还为自已的译的《了本生死经》作注释,为经作早之作。
另外。
康僧会和早期西晋时得竺法护地也做出了不少贡献。
三国魏废帝嘉平二年,中印度学沙门县柯迦罗游洛阳,译出了戒律《僧祗戒九》,并举行受戒。
这是佛教戒条开始。
二、东晋十六国佛教的隆盛
东晋十六国时代,中国南北分立,乱战濒仍。
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提倡佛教,百姓则期望在从求神拜佛中解除苦难,在这种形势下佛教得到繁荣的生机和蓬勃的发展。
在这个时代佛教的发展和以下几个人是分不开的。
北方的道安和鸠摩罗什。
道安一身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翻译、整理、阐述经典、创立以“本无”为宗旨的学派;二是弘化南北,建立僧团,宣扬佛法和培养弟子,此外道安还提倡废除出家和尚个人姓氏,勒定僧律,制定僧尼赴清,礼忏等礼仪规范,为佛教僧尼共同遵循,佛教丛林制度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位伟大人物鸠摩罗什,他主要的贡献是译经,在这之前佛经只有零星的翻译,初步具体有了大乘,他译出了《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等35部经典第一次经典介绍了般若空中学说,对于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弘扬和移植有极有极重要的作用。
三、南北朝佛学派的涌现
南北朝出现了几位重要的翻译家,他们对佛教的弘扬和传播同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在南朝梁末陈初真谛带240梵文来华,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译出大量佛经,把南朝翻译事业向前推进一步。
另外从中印来的跋罗也译出若干重要典籍。
北朝,菩提流支,携带众多梵本从印度经西域来到洛阳,较系统翻译了大乘瑜伽行的典籍,影响很大。
四、隋唐宗派佛教的创立和繁荣
到了隋唐时期,译经工作基本已经政治化,由国家官员完成。
国家设立译经馆或指定寺院,组译场,延请译人翻译。
唐代译经工作成绩可观,无论在译经数量或质量都远远超越前人,总译出佛典372部,2159卷,至此,印度大乘佛经要典基本已翻译了过来,由于译籍不断增多需要统一的篇目以便翻阅,诵读,隋代的《人寿众经目录》和唐代的,《开元释教录》都是那时出现的重要记录。
隋唐时期南北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国际文化交流活跃这些情况为佛教内部组织异说,求同求通的整合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南北各学派有的开始演变成新学派,主要宗派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
禅宗、等几个宗派。
佛教是对中国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宗教,从佛教的传人,兴盛,弘扬,经历数朝数代,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也是无处不在的
佛教与中国政治
印度传人的佛教各派,对政治持有不同态度,小乘佛教追求了断生死和个人解脱,认为政治是一种妨碍个人解脱的系束。
大乘佛教兴起以后,宣扬佛祖慈悲救世普度众生,把出世,入世融入在一起。
中观学派龙树著《宝行王派》,专门对统治者进行说教,宣讲治理国家,亲近佛教的道理。
后来瑜伽行派则因为统治者不尊重佛教而作《王法正理论》,要求国王给予保护。
印度佛教大小经典混杂在一起传人中国,所以佛教避世厌世,出世的态度,要求国王外护的依赖思想以及护法、护国的主张,都为中国僧人所接受和奉献。
佛教在中国发展到东晋时期,由于开始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势力而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自此佛教与统治阶层的政治关系日益密切,客观上成为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政治工具。
从统治者角度而言,往往是利用佛教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帝王都十分重视佛教名僧,力求借宗教力量来稳定政局,也有一些统治者利用佛教理论来弥补自身的缺陷,唐代武则天利用佛经中天女的故事说明女子也可以为王来臣服朝中大臣和平民百姓,以达到称王的目的。
明成祖朱棣假托皇后梦见菩萨授经,来表明自己的“靖难之役”并非叛逆。
从佛教角度,除了为帝王势力的发展,政治统治,政局稳定提供助力之外,佛教还起了其他一些作用,首先它巩固了民族团结,增进了对外交往,外,佛教曾被利用为号召和组织农民起义的工具,比较典型是弥勒菩萨的信仰,弥勒信仰被深入人心后“弥勒降生”的故事被下层民众认为是救苦救难的福音。
隋唐年间,唐玄宗开元年间,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及元末曾多次出现过借弥勒降生起义。
佛教与中国文学
随着佛典在中国的翻译和流传,僧人与文人名士交流的增多,寺院讲经方法的普及,佛对
于中国文学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古典小说方面,小说的体裁与内容都与佛有密切关系,如同中国四大小说之一的《西游记》,志怪小说《搜神记》等这些小说里面的人物,故事情节都蕴含大量的佛教因素。
在音韵学和诗歌方面,佛教起十分巨大的作用。
齐梁时代文学家沈约在佛梵音影响下把字音声调高低分为平去入四声,用于诗的格律。
在古代评理方面,佛教的言语道断说“顿悟”为严玉的妙语说和王士稹的“神韵”说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语言文学方面佛教中不少优美典故和俱有艺术美的新词语被引用到文学作品中,大大丰富了我国文学语言宝库,有的甚至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
比如说,因缘、三昩、烦恼、三生有幸、五体投地、大千世界、痴人说梦等。
佛教与中国艺术
佛教的宣传重视调动艺术上的形象思维,塑造佛菩萨等艺术形象,以引起人们的惊奇、敬畏、崇拜和信仰。
这往往采取艺术夸张的手法,把佛,菩萨形象极度神秘化,理想化,如千手观音的形象百变就引起人们对佛无限庄严伟大的神秘化,和美感。
佛教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以寺院建筑为中心,雕塑、绘画、音乐、为辅助的整体艺术环境。
佛教建筑包括佛殿、佛塔、经幢。
而佛教雕塑包括寺院和石窟中的雕刻,塑造的雕像以及各种石、陶、瓷等器皿的艺术雕塑。
代表作有乐山大佛、敦煌、云冈、龙门石窟雕像等
佛教与中国民间习俗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人中国后,两千多年延绵不断各类民间习俗不同程度受到它的影响,首先是各类的民间节目,如傣族的“泼水节”据说是纪念佛祖的诞生和成道之日,其次是佛教受重视的腊八,据说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成道,七月十五的盂兰节,是先人下了地狱之后每年的这天都获得释放,回到人间与世上亲人团聚。
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观念对民间习俗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人们烧香拜佛,供奉果品,布施斎僧,广作法事,以种种方式来表示对佛、菩萨的崇拜。
佛教的传人及其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在政治、文化、艺术、习俗、个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其融入中国的本土,深深影响数百代人的思想,生活。
参考文献:《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中国鬼神》《中国佛教史》《佛教与传统文化》《宗教研究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