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人圣贤》之第7980集—《包青天—包拯》(文本稿)
- 格式:doc
- 大小:16.98 KB
- 文档页数:7
100集纪录片《中国古代名人圣贤》100集纪录片《中国古代名人圣贤》(文本稿)《序文人》01.序(上)02.序(下)03.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上)04.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中)05.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下)06.甲古文之父王懿荣(上)07.甲古文之父王懿荣(下)08.百代文宗韩愈《圣贤诸子》01.至圣先师孔子(上)02.至圣先师孔子(中)03.至圣先师孔子(下)04.亚圣孟子(上)05.亚圣孟子(中)06.亚圣孟子(下)07.千古智者老子(上)08.千古智者老子(中)09.千古智者老子(下)10.文哲大师庄子11.乱世哲人荀子12.复圣颜子《古代发明始祖》01.文宗字祖仓颉02.人文始祖黄帝(上)03.人文始祖黄帝(下)04.尝遍百草亦始祖炎帝05.酿酒始祖杜康06.纸圣蔡伦07.科圣张衡(上)08.科圣张衡(下)09.中国科技圣人鲁班(上)10.中国科技圣人鲁班(下)11.治水神工大禹《圣贤宋词》01.中华民族的先祖伏羲02.一代帝王之尧03.古代贤君舜帝04.元圣周公05.相圣伊尹06.词坛正宗李清照(上)07.词坛正宗李清照(下)08.一代词宗之辛弃疾(上)09.一代词宗之辛弃疾(下) 《诗人与墨客》01.诗仙李白(上)02.诗仙李白(下)03.诗圣杜甫(上)04.诗圣杜甫(下)05.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上)06.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下)07.诗坛宗匠王渔洋08.书法家颜真卿09.一代诗宗—宋琬10.宋学泰斗程颢.程颐《书画名家》01.书圣王羲之(上)02.书圣王羲之(下)03.画圣吴道子(上)04.画圣吴道子(下)05.书画之祖顾恺之06.清明上河图张择端07.史圣司马迁08.桃花扇孔尚任09.一代文学大师之蒲松龄(上)10.一代文学大师之蒲松龄(下) 《神医与兵圣》01.中华医学圣祖扁鹊02.一代神医华佗03.医药学家李时珍04.医圣张仲景05.药王孙思邈06.兵家鼻祖吕尚07.兵圣孙子(上)08.兵圣孙子(中)09.兵圣孙子(下)10.兵学亚圣孙膑(上)11.兵学亚圣孙膑(下)《开路先锋与改革家》01.理学大师朱熹02.伟大的航海家郑和03.地理学家徐霞客04.明代思想家李贽05.东渡使者鉴真06.唐代高僧玄奘(上)07.唐代高僧玄奘(中)08.唐代高僧玄奘(下)09.妈祖林默10.雄辩四方晏婴11.养生鼻祖彭祖《忠烈英雄》01.民族英雄于谦02.民族英雄岳飞(上)03.民族英雄岳飞(下)04.民族英雄文天祥05.抗倭名将戚继光(上)06.抗倭名将戚继光(中)07.抗倭名将戚继光(下)08.武圣关羽《贤相忠臣》01.包青天包拯(上)02.包青天包拯(下)03.古代第一贤相诸葛亮(上)04.古代第一贤相诸葛亮(下)05.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上)06.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中)07.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下)08.千古一相管仲09.北宋名臣范仲淹(上)10.北宋名臣范仲淹(下)正文部分第一部分《序文人》序上时空浩渺,无尽广大,泱泱中华,代有贤良。
包拯《包拯千年之谜》主要内容:清如水,明如镜,知民心,通民情,既公正,又廉明,人们呼他为“包青天”。
包拯,生于公元999年,卒于1062年。
享年64岁,乃北宋庐州合肥人民。
28岁考取进士,步入仕途。
在宋仁宗当朝的30多年中,历任知县、州官、府尹,出使过契丹。
还曾在工、刑、兵、礼各部任职,也曾在财政、监察部门任要职,直到仁宗嘉佑六年官至枢密副使,成为中央政府的宰辅,一直在这个官位上辞世。
纵观包拯一生,他在仕途上对朝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惩治贪赃枉法和损公肥私。
从政治改革的角度,他认为“择官人”十分重要。
他曾对仁宗荐言说:“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
”希望仁宗对官吏进行仔细、严格的考察,知人善任。
他还将盛唐名臣魏征的谏疏抄呈仁宗,希冀仁宗能象唐太宗李世民那样“英明好谏”。
包拯对贪官深恶痛绝。
他曾怒不可息地说:“贪者,民之贼也”。
对贪官污吏,“不从轻贷,依法施行,纵遇大赦,更不录用。
”一方面惩治贪官,另一方面谏言皇上要慎重取士、委以重任,讲究效率,并推行朝廷“七十致仕”的退休制度。
”在经济改革方面,他在任三司户部判官等要职时,采取了薄赋敛、宽力役、救饥馑、戎兴作等一系列措施,处处为黎民百姓着想,千方百计保全他们的经济利益。
他还主张“改牧地令佃耕”,使耕者有其田,又主张“改权盐为通商”,放宽“官盐”控制,废“官搬官运,令商人人钱领钞,实行“通商法”。
此外,作为历史名臣的包拯,在军事、处理民族矛盾、阶段矛盾以及法制改革诸方面,均有卓越的建树。
特别是法制方面,他真可谓是“铁面无私”。
我们中国在“人治”与“法治”两种治理国家的争斗中,往往是“人治”多于“法治”。
“人治”观点者,一味强调“为政在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而执“法治”观点者,则强调“法为准绳”,“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包拯是“法治”的捍卫者、执行者。
他特别强调“治国之要,莫大于法”,他把“立法执法”,看作整顿吏治、治理国家”之要务。
法令不可轻改,法立止绝“内降”(即不走内线,不开后门,不讲人情,不批条子,不以上压下等等)。
包青天传说故事包青天铁面无私,执法公正不阿,替民伸冤除害,深得人心。
那你知道包青天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包青天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包青天传说故事篇【1】传说包拯三十岁当了开封府尹。
那时,他已经是个有智有谋的清官,隔着窗棂吹喇叭──响声在外啦!推荐他来京主事的,是当朝大师王延龄。
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齐腰深,还日夜思念着国事。
包拯虽是他推荐的,但是他对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样,还了解的不那么清楚,总想我个机会试试包拯的才能。
这天一早,老太师刚刚起身,漱洗完毕,要仆人端上早点,三个五香蛋。
他一个鸡蛋刚吃完,忽听家人禀报:“新府尹包拯来拜。
”王延龄一听,惊喜异常,一面吩咐:“快请。
”一面脑子转开了:“我何不借此机会当面试试他呢。
” 怎样试呢?王延龄拿着筷子,正要夹第二只蛋时,主意来了。
他赶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对丫环说;“秋菊,你替我办件事好吗?”秋菊说:“老太师尽管吩咐。
”王延龄指着桌上的五香蛋说:“秋菊,你把这两只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问,不管怎样哄骗、威胁、烤打,你都不要说是你吃的。
凡事有我做主,事后再赏你。
”秋菊听了一愣,可是老太师的吩咐又不敢拒绝,只得照吃了。
王延龄看她吃了,就走出内室,到了中堂,见到包拯后寒暄了几句,便说;“舍下刚发生一桩不体面的事,想请包大人协助办理一下。
”包拯说:“太师不必客气,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办。
”“那好。
”王延龄说罢,便起身领着包拯走到内室指着空碗说:“每天早上,我用三只五香蛋当早点。
今日,刚吃了一只,因闹肚子,上厕所一趟,回来时那剩下的两只蛋竟不见了。
此事虽小,不过太师府里怎能容有这样手脚不干净的人?”包拯点点头,问道:“时间多长?”“不长。
头尾半顿饭的时间。
”“这段时间内,家里有没有外人来了又走的?”“没有。
”“老太师问了家里众人吗?”“问了,他们都说未见。
你说怪不?”包拯思索片刻说:“太师,只要信得过,我立即判明此案。
”王延龄双手一拱,说:“那就仰仗也大人了。
包拯的著名故事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
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
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
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包大人走向神坛的一生,是从被“刷黑”开始的。
包大人生就一副书生样,白面净脸、眉清目秀。
至于那张广为流传并被编排成各种段子的黑睑,以及那个犹如贴了标签的月牙胎记,当然只是善意的谎言,不过是为迎合他后来的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形象。
试想,一个书生,本已缺少劈山开路的气场和力度,再加白面,哪里有带着月牙胎记的黑脸来得触目惊心并不怒自威呢?同样遭遇刷黑的,还有包大人的出身。
他非但不是出身贫寒,由嫂子含辛茹苦地抚养成人,恰恰相反,包大人生在官宦人家,父母双全,备受宠爱,幸福指数爆棚,以至于成年后的他很宅、很恋家。
都28岁了,好不容易中了进士,终于可以出去赚钱养家、光宗耀祖了,只因工作地点离家远了点,便托人找关系又换了个地方,结果还是未能如愿靠近家门口,傲娇的包大人竟然辞了官职,弃了前途,把陪伴侍奉父母当事业来做。
这一守就是十年,直到父母病逝、守孝完毕。
38岁这年,老大不小的包大人终于第一次入仕,出任天长县县令。
在这一任上,一起虎头蛇尾的“牛舌案”,将官场菜鸟包大人塑造成了如假包换的神探——一户人家的牛舌被割了,主人来衙门报案。
包大人二话不问,直接吩咐主人回家把牛杀了。
不久有人来状告牛主人(私宰耕牛在宋朝是违法的),圣明的包大人由此断定,这个状告牛主人的人便是凶手,否则便不会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包拯:铁面无私的执法青天包拯(999—1062),即包公,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他的父亲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良好的家庭教育逐渐把小小的包拯培养成为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他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
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只有28岁的他考中了进士。
可是父母身患重症,几经医治均不见效。
包公不忍远去为官,执意要留在家中照顾自己的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父老乡亲们的交口称颂。
几年后,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包公这才在亲友们的苦苦劝说下为官,期间长达10年之久。
包公对父母的孝敬,直到今天也堪为一些素质低下的人的表率。
包公先任天长(今属安徽)知县,后又升为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
两任满后,他刚正清廉的英名已经传遍天下,因此调到了京城,任殿中丞,后来又历任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知谏院,并最终做了开封知府。
这是个很重要的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是很显要的。
包公任职期间,一颗心时刻留心着民间百姓的疾苦,而不是每分每秒都只顾看着上司的脸色,猜度上司的心思,这是包公和许多官吏(包括贪官污吏)的最大区别。
在包公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时,他常常不辞辛劳,深入下层体察民情,救民于水火之中。
江南地区有一年遭遇旱灾,百姓们饥饿得难以生活。
包公了解到情况后,立即下令开仓放粮救济,以解燃眉之急。
开仓放粮是件大事,如果按照当时的惯例,必须事先奏请皇帝,等批准以后方能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但是当时情况紧急,就算派人将文书连夜马不停蹄地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来,估计至少也要几个月的时间,到时候百姓不知又要被饿死多少人。
所以,包公一边派人急奏朝廷,一边果断地做出决定开仓放粮,终于使很多百姓免于灾难。
还有一次,在公元1042年,宋仁宗实行食盐官营专卖制度,出现了很多的弊端。
由于工作非常辛苦,食盐极为沉重,致使很多的差役、士兵、牲畜都不堪重负。
人们纷纷寻找机会逃亡他乡,牲畜也常常累得倒地而亡。
中国历史故事-包青天包拯简介包拯是怎么死的?包拯,民间一般都称之为包青天,又因为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包拯去世之后,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包拯是北宋名臣,著名大清官,断案能手,生于公元999年,去世于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人。
包拯出生在庐阳一个官宦家庭,祖父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父亲包令仪于太平兴国八年考中进士,后来官至刑部侍郎,与文彦博的父亲文洎同供职阁中,遂结为世交。
值得一提的是,包拯还算是名门之后,其祖辈是楚国忠臣申包胥,包拯为申包胥的第三十五代孙。
官宦世家,家境殷实,包拯自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加之兄弟三人,长兄包莹、二兄包颖均早前去世,所以父母更是对其极为重视。
在严苛的教育下,包拯于天圣五年考中进士。
按照当时的制度,中进士就可以当官了,但是包拯是个孝子,硬是等到自己三十六岁父母万股之后,才正式出任天长县知县。
上任不久,就因为断了一个奇案从而声名远播。
庆历元年,包拯调任端州知府。
端州出产砚台,当时端州制造的砚台,每年都要进贡给朝廷。
所以不大不小算是一个肥差,此前的知府大多时候都会在进贡之时,将数目报大,从中克扣不少的烟台,赠送给当朝权贵,谋取私利。
但是包拯上任之后,进贡的数目该是多少就是多少,绝不贪污一方砚台,从而成就清正的名声。
嘉祐六年,任枢密副使。
此后包拯累迁监察御史,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包拯清正廉洁,尤以断案公正,善断奇案闻名百姓。
据说他府衙前有一座鼓,但凡有人敲响这座大鼓,都可以直面包拯,亲自向他陈诉案情,然后包拯必定会公正断案,寻求真相,给报案人一个交待。
包拯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包青天—包拯包拯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他的清正廉洁在当时已名扬天下,后来又成为戏剧舞台上百演不衰的人物。
戏剧舞台上的包拯脸色蚴黑,额头有一轮弯月,这是一种脸谱。
这凝重的色彩象征着铁面无私,在我国的普通百姓中深得人心。
而历史上的包拯是一位面目清秀的白面书生,他姓包名拯字希仁,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29岁时一举考中进士授官知县,然而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不愿远离家乡,包拯便毅然辞去官职,在家奉养双亲。
直到父母去世后,已经39岁的包拯才重新登上仕途。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包拯确实是一位清官,他曾在出产著名端砚的端州任知州三年,不仅从未加征端砚1贿赂朝中权贵,而且离任时连一块端砚也未带走。
1973年在清理他的墓葬时,发现这位喜好书法的大清官的陪葬品中,只有一块普通的砚台。
包拯一生廉洁,他曾石刻家训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包家的坟地上。
据史书记载,包公的子孙都一直恪守家训,居官清廉,深受世人的称赞。
包拯一生为官从政26年,从知县一直做到宰相,包拯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
包拯在担任台谏官期间,继承了古代优秀的谏官传统,对皇帝敢于犯言直谏。
宋仁宗宠妃的伯父才能平庸,却被委以重任,包拯挺身而出,数次弹劾,终于迫使朝廷改变了不合理的任用。
在任地方官时,他的堂舅,丈势犯法,引起公愤。
包拯不顾私情和长幼之礼,下令在公堂上以苔刑。
后来,外孙有理打得舅,逐渐变成一句俗语。
包拯任端州知府时,发现老百姓由于饮用江水身体多病,他就发动群众在端州城内打了七眼水井,百姓改饮井水后,健康状况大为改善。
现在的广东肇庆市还有一口深井,人们仍然称之为包公井。
在包拯的从政生涯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他当过开封府的知府。
当时那是个很重要的职位,相当于现在北京市的市长,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是很显要的。
在这个位置上,包拯为了表示对皇帝向南而坐的尊重,在升堂办公时他就向着北面坐着。
所以后来的戏词中便有了一句包龙图倒坐南衙开封府。
包拯的故事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肥东人),人称“包青天”,应该是中国历史上与民间传说中最负盛名的清官。
包拯曾任知县与监察御史(可弹劾不当官僚),四十五岁时,大胆上疏宋仁宗《乞不用赃吏》,推崇清廉是人们的表率,大力抨击贪赃则是“民贼”。
五十一岁任知谏院,不惧权贵而三次弹劾外戚。
五十八岁时,才任最为人所知的“开封府尹”一职,整治了专横的开封府吏,敢于惩治权贵的不法行为,明辨是非、爱民如子。
短短一年的时间,将号称最难治理的北宋首都开封,治理得并并有条。
六十四岁病殁时,京师吏民无不感伤,而叹息之声大街小巷皆可闻。
由于包拯的民间形象极佳,以至于民间对其高度推崇,形成了今日民间流传甚广的包公故事,其实许多并未见诸正史记载。
例如最为琅琅上口的《铡陈世美》案,包公不畏权势,上铡驸马陈世美,替小女子申冕的故事,显然纯属虚构;《狸猫换太子》、《市乌盆》,也未见正史记载。
似乎由于包公的形象太好,民间“自动”将许多传奇的正面故事,加诸于包公身上,而形成了包拯这位千古难得、最负盛名的清官。
若以今日企业管理观点来看“包拯传奇”,我们或可从这位清官身上,学到一千年后才盛行的蓝海策略民间社会大众对于封建帝国时代的司法制度不信任,普遍对官场印象不佳,“为官清廉公正”不过是官场上的场面话,民众认为真正“不畏权势,伸张正义”的清官少之又少。
当多数官员忙于追求自身利益时,一位与同僚大相径庭、回归清廉本质的包拯,就成了历史潮流中的“蓝海人物”,而形成了“包公”崇高的品牌形象。
可见,“不流俗、不媚俗”回归本质,有时也可能是“蓝海策略”在现代企业竞争中,往往在产品上加诸很多宣传元素,进行整体包装,其中更不乏将品质不合格的产品进行包装出售。
这种恶性宣传与竞争,使消费者更期待“包公”企业的出现。
追本溯源,产品才是企业生存之根本,必要的宣传是锦上添花,切不可为追求一己私利而混淆视听。
历史⼈物包拯的故事 包拯(999年-1062年7⽉3⽇),字希仁,男,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北宋名⾂。
下⾯是店铺带来的历史⼈物包拯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包拯(999-1062)⾃希仁,芦洲合肥⼈(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
出⾝于官僚家庭。
⽣于北宋咸平⼆年(999年)。
他28岁中进⼠,曾先后任天长、端州、赢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知县、知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最初考中进⼠,被授为⼤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
因为⽗母亲年纪都⼤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
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母⼜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
⼏年之后,他的⽗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
有盗贼将⼈家⽜的⾆头割掉了,⽜的.主⼈前来上诉。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杀掉卖了。
”不久⼜有⼈来控告,说有⼈私⾃杀掉耕⽜,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家的⽜⾆还要来控告别⼈呢?”这个盗贼听罢⼜是吃惊⼜是佩服。
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
端州这地⽅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
包拯命令⼯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制造。
⼀年过去,他没有拿⼀块砚台回家。
任满后,调任知端州(⼴东肇庆)。
回京任监察御史⾥⾏,⼜改监察御史,为“⾔事官”,对处事不当,⾏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弹劾。
当时张尧佐被任命为节度使兼宣徽两院使,右司谏张择⾏、唐介和包拯⼀齐对此进⾏辩论,话语⼗分恳切。
⼜曾建议说:“国家每年⽤岁币贿赂契丹,这并⾮防御戎狄的良策,应该训练⼠卒、选拔将领,致⼒于充实和巩固边防。
”⼜请求朝廷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以及废罢和禁铜贪赃枉法的官吏,选拔地⽅长官,实⾏对补荫弟⼦进⾏考试的制度。
当时各路转运使都兼任按察使,往往摘取⽆关紧要的⼩节来上奏弹劾官吏,专门以苛刻的考察来相互标榜、⾃诩⾼明,使得地⽅官吏⼗分不安,包拯于是请求朝廷废罢了按察使之职。
关于中国民间小故事包拯篇包拯是北宋时期一个有名的官员,他也是中国人们耳熟能详的古代官员,包拯一生清廉公正,因此被老百姓称之为包青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中国民间小故事包拯篇_包拯的经典小故事,欢迎借鉴参考。
关于包拯的简介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中国北宋官员,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
其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进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谥孝肃,赠吏部尚书。
其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死后成为地狱第五殿阎罗王。
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黑子”、“包黑炭”。
▼包拯人物评价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
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
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
虽然地位高贵,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曾著家训:“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者,非吾子孙。
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
” 时人也称其“有凛然不可夺之节”,“有所关白,喜面折辱人”,据此可见,包拯的为人已清正刚直得近乎执拗,甚至还有些不近人情,然而,这也正是他与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
包拯做过许多有益于百姓平民的好事,“不爱乌纱只爱民”,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宋代以来,关于包拯的口碑、话本小说、戏剧曲艺乃至当代的电影电视就演义了许许多多他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故事,演义的结果,使包公的形象更丰满,甚至神化、传奇化。
他成了人们寄托、祈望的理想人物。
对包拯形象的塑造和传扬始于其身前。
而源于宋代的话本并红火于元代的包公戏,自明清到近世,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包拯人物简介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或称包文正,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肥东人),中国北宋官员,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
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进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谥孝肃,赠礼部尚书。
其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死后成为地狱第五殿阎罗王。
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黑子”、“包黑炭”。
脱脱(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
元朝末期政治家、军事家。
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
至元六年(1340年)农历十月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
至正三年(即1343年),脱脱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
至正九年(1349年)农历闰七月,复出为中书左丞相,至正十年(1350年)农历四月,脱脱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著,赢得水患灾民的民心,被赞誉为“贤相”。
至正十一年(1351年)修黄河民工起义,组织抗元红巾军。
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职流放云南,后被中书平章政事哈麻假传元惠宗诏令自尽。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复官。
主题原文重现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
包拯(999-1062)北宋著名清官,政治家。
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政治家。
仁宗天圣间进士。
做过知县、知州。
任监察御史时,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
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官至枢密副使。
知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当时称为“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他晚年在家里立了一块石碑,上刻《戒廉家训》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非吾子若孙也。
”遗著有《包孝肃奏议》。
杨行密(852~905年),字化源,庐州府合肥人。
唐末宋初间,曾有“五代十国”这样一种政局剧烈动荡的割据局面。
其中合肥人杨行密于902年被唐封为吴王。
他死后,其子杨溥正式立吴国,杨行密被尊为吴太祖。
杨行密出身农家,为人宽厚仁信,且有智谋。
《新五代史》称赞他:“宽仁雅信,能得士心。
”《十国春秋》推许他:“宽简有智略,善抚御将士,与同甘共苦。
”杨行密(852~905年),字化源,庐州府合肥人。
他少年时即长得高大魁伟,能“手举300斤,日行300里”。
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经过庐州,他应召入伍。
后来,杨行密被唐兵俘获,庐州刺史郑綮见他力大善走,相貌不凡,就释放了他。
杨行密遂被唐庐州府募为州兵,当了队长,带领乡兵戍守朔方;期满刚回到庐州,中和三年(883年)三月,都将又派他再次带队出发。
那时候戍边是很辛苦的事,杨行密觉得不该老派他去,便挺身前往都将住所质问。
都将问他还需要什么,行密大叫:“就少你的人头了!”说时迟,那时快,手起刀落,都将人头落地。
杨行密于是号令诸营,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占了庐州全境,不久,杨行密被唐招抚,封为庐州刺史。
从此他以庐州为根据地,开始了拓土扩张,其势力逐渐向舒州、淮南等地拓展。
经过887年夏的天长之役,杨行密已拥兵近两万人,接着北上屯兵围困广陵(今扬州)。
一个多月后,广陵城中缺粮少柴,最后连草根都吃光了,那些饿急了的兵士则靠杀人充饥。
守将秦彦、毕师铎无计可施,于是夺门突围而走。
包青天包拯的简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
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佑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
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黑炭”。
可谓是所有百姓的福星。
包拯的生平简介:早年至孝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知县。
因父母年迈,包拯辞官不赴任。
受任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许久后,包拯才去吏部接受调选,担任天长知县。
是当时人们孝的榜样者。
清正廉明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知府,又升任殿中丞。
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在任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不久,拜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
当时张尧佐除任淮康军节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包拯一起奏论此事,认为应追夺对张尧佐的任命,或者选择宣徽、节度中的一个授予。
最终,张尧佐辞去了宣徽使、景灵宫使之职。
包拯又曾经建议说:“国家每年向契丹交纳财物,不是抵御戎人的计策,应该操练军队选择将领,致力于充实边境守备。
《中国古代名人圣贤》之第79、80集—《包青天—包拯》
(文本稿)
《中国古代名人圣贤》之第79、80集—《包青天—包拯》(文本稿)
《包青天—包拯》(上)
包拯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他的清正廉洁在当时已名扬天下,后来又成为戏剧舞台上百演不衰的人物。
戏剧舞台上的包拯脸色蚴黑,额头有一轮弯月,这是一种脸谱。
这凝重的色彩象征着铁面无私,在我国的普通百姓中深得人心。
而历史上的包拯是一位面目清秀的白面书生,他姓包名拯字希仁,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29岁时一举考中进士授官知县,然而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不愿远离家乡,包拯便毅然辞去官职,在家奉养双亲。
直到父母去世后,已经39岁的包拯才重新登上仕途。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包拯确实是一位清官,他曾在出产著名端砚的端州任知州三年,不仅从未加征端砚1 贿赂朝中权贵,而且离任时连一块端砚也未带走。
1973年在清理他的墓葬时,发现这位喜好书法的大清官的陪葬品中,只有一块普通的砚台。
包拯一生廉洁,他曾石刻家训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
在包家的坟地上。
据史书记载,包公的子孙都一直恪守家训,居官清廉,深受世人的称赞。
包拯一生为官从政26年,从知县一直做到宰相,包拯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
包拯在担任台谏官期间,继承了古代优秀的谏官传统,对皇帝敢于犯言直谏。
宋仁宗宠妃的伯父才能平庸,却被委以重任,包拯挺身而出,数次弹劾,终于迫使朝廷改变了不合理的任用。
在任地方官时,他的堂舅,丈势犯法,引起公愤。
包拯不顾私情和长幼之礼,下令在公堂上以苔刑。
后来,“外孙有理打得舅”,逐渐变成一句俗语。
包拯任端州知府时,发现老百姓由于饮用江水身体多病,他就发动群众在端州城内打了七眼水井,百姓改饮井水后,健康状况大为改善。
现在的广东肇庆市还有一口深井,人们仍然称之为“包公井”。
在包拯的从政生涯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他当过开封府的知府。
当时那是个很重要的职位,相当于现在北京市的市长,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是很显要的。
在这个位置上,包拯为了表示对皇帝向南而坐的尊重,在升堂办公时他就向着北面坐着。
所以后来的戏词中便有了一句“包龙图倒坐南衙开封府”。
虽然他在开封府知府的任上只有一年零四个月,但是在他的从政史上,却是最为辉煌的一页。
当时的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
以前,不管
谁到这里任职,免不了跟权贵通关节,接受贿赂。
包拯上任以后,彻底整顿了这种腐败的风气。
他不仅为官清廉,而且政绩显著。
他勤政实干,努力兴利除弊,为民造福,为朝廷分忧。
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他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
他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无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权贵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
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的名字,亲切的称呼他为“包特制”。
开封府广为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
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样十分节俭,跟普通百姓一样。
过了五年,他得了重病去世了。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为“包公”、“包青天”。
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故事,还编成包公办案的戏曲和小说。
虽然其中大部分都是虚构的传说,但这也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敬慕之情。
《包青天—包拯》(下)
北宋嘉佑元年即公元1056年的十二月,包拯被朝廷任命为开封府知府,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到三年六月离任,包拯做
了一年有余的开封府府尹。
一年多的时光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显然算不了什么,但正是这段短暂的时光,却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令世人难忘、
开封府历史悠久,名扬中外,为北宋时期天下首府,规模庞大,气势宏伟,威名驰誉天下。
包龙图扶正祛邪,刚直不阿,美名传于古今。
一曲“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令人荡气回肠,引起几多暇思神往。
重建的开封府,位于开封包公湖东湖北岸,占地六十余亩,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气势恢宏,巍峨壮观。
与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互呼应。
同碧波荡漾的三池湖水相映衬,形成了“东府西祠,楼阁碧水”的壮丽景观。
开封府依北宋《营造法式》建造,以大唐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潜龙宫、明礼院、清心楼、天庆观、英武楼、寅宾馆等五十余座古色古香的大小殿堂。
府前照壁蟹豸腾空,府门耸立,低廊曲徊,峰披银瀑,湖潜金鳞,戒碑镇府,冤鼓惊堂。
府内陈列有在此担任过知府和官员的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东坡、司马光、苏颂、蔡襄、宗泽等一大批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的生平事迹。
它们执法严明,清正廉洁,不畏权贵,行政有方,显示出“公生明,清勤慎”的道德
正气,造就了以“清廉刚毅,除暴安良”为鲜明特色的开封府
官衙文化,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
更有意思的是,在开封府,还能够看到“开衙仪式”、“包公断案”、“演武操练”、“喷火变脸”、“太极表演”、“水榭琴韵”以及戏剧、宋宫歌舞等,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让人品味大宋文化之余,充分领略人间正气。
包公祠座落在开封城内碧波荡漾,风景如画的包公湖西畔,原是古人为纪念先贤而建,始建于北宋末年,金、元、明、清以来,祠堂时坏时修。
重建是包公祠占地一公顷,是一组典型的仿宋风格的古典建筑群。
它气势宏伟,风格凝重典雅,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资料最全,影响最广的专业纪念包公的场所。
祠内主要建筑与景观有大门、二门、照壁、碑亭、二殿、回廊、大殿、东西展殿、假山瀑布、石雕百龙图与喷泉、小桥流水、嶙峋奇石。
包公祠正殿器宇轩昂,正门上有一块牌匾写着“公正廉明”,两边大柱上写着“正气塞乾坤,事属公私须有别。
丹心照日月,人归善恶自分明。
”
进入大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中端坐着的包公塑像,高3米多,重达2.5顿。
但见包公蟒袍冠带,正襟危坐,一手扶椅,一手握拳,仿佛要拍案而起,一身凛然不可予夺的浩然正气,这正是集历史、思想、艺术于一体的包公写照。
像两旁陈列着反映包公真实生平和清廉品德的历史文物与典籍。
二殿展有包公的出仕明志诗、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家训、包公书法手迹、墓志铭等。
东西展殿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
展示包公的传说轶闻、历史故事,特别是群组蜡像《铡美案》,与真人大小一样,色彩鲜明,形神俱备,毫发俱现,栩栩如生。
雕塑前边摆放了三口铜铡,中间是龙头铡,铡皇亲国戚,王子王孙。
右边是虎头铡,铡贪官污吏。
左边是狗头铡,铡犯法的平民百姓。
三口铜铡,三个等级,是皇帝御赐,可以先斩后奏。
世传包拯刚正廉直,判案如神。
元、明之后,关于包拯的小说,如《三侠五义》、《包公案》等,戏剧如《秦香莲》、《狸猫换太子》等,可谓是铺天盖地。
传说中,包公上应天星,黑面如锅底,额上有月牙状印记,能够昼察阳间奸佞,夜辨阴司之冤。
又说包公有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和大侠展昭护卫,有钦赐龙头、虎头、狗头铡三口,上到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下到各级官吏,贩夫走卒,凡违法者都可以先斩后奏。
这些传说,反映了在封建社会中了劳动人民长期受欺压荼毒之苦,从而希望有一超脱职权之上,不受官场权势约束的“青天大老爷”为其伸冤鸣屈的强烈愿望。
显然,包公已经成为公理与正义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遗产的一部分。
这一些是包拯能够得到历代人民拥护和赞扬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拯遗迹能够吸引众多瞻仰者的主要原因。
(文本稿为本人根据视频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