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1《运动与静止》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第一节运动与静止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现象,认识机械运动的概念。
2.通过对机械运动的分析,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参照物的定义,会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推断选取的参照物。
3.通过参与实验,体会物体运动的相对性,了解“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的哲学观点。
4.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体会当参照物的选取不同时,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5.知道机械运动可以按运动路线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6.通过列举运动相对性在文学、生活、电影等方面的应用,认识到物理学渗透在生活中,形成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原理的探索愿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与参照物的选取。
教学难点: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三、教学过程1.教学引入(1)观看视频:卡车广告。
引发学生对静止与运动学习的兴趣。
(2)看一看:通过蜗牛爬行与自行车运动员比赛的图片。
引出问题:我们如何确定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2.“知识点”教学●位置建立情景:在学校开放日,你的表弟想要到学校参观。
由于他是第一次来这所学校,所以他坐车到了某个车站后,给你发短信,希望你能够到车站接他一下。
他写道:“我到距离学校500 m左右的车站了。
”那么他可能在哪里呢?给出所在学校附近的地图,并标出周围的车站。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距离学校500 m左右的车站有很多。
所以,只知道距离难以确定一个明确的位置。
所以,你发短信问他:“你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他回道:“我在学校的西北方向。
”从而,学生确定他在地图左上方的车站。
教师总结,想要在平面上找到一个明确的位置,需要通过距离和方向两者共同确定。
●参照物与机械运动教师展示两张连续拍摄的照片,提出系列问题:(1)图中有几辆汽车?(2)哪些车运动了,哪些车是静止的?(3)你是如何判断出这几辆车运动了而那几辆车是静止的?(4)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判断物体运动与否的方法:(1)选定一个参考的物体——参照物。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运动和静止教案第一篇: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运动和静止教案第一节运动与静止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与参照物而言的。
3.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参照物的选取与判断问题。
教学难点:运动相对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飞机、鸟儿在空中飞翔,船只在江河湖海里航行,车辆行驶,行人再陆地上行走......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运动,宇宙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
我们要怎么判断汽车、轮船、飞机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运动与静止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1.参照物提出问题:我(教师)在教室中从前向后走,让学生判断我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思考你是怎样判断的?学生交流讨论:学生总结:以课桌为标准,我是运动的。
介绍参照物的概念:在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时选择的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提出问题:观看图片,司机说乘客没动,而路边的小红说乘客运动的真快,到底谁说得对?学生交流讨论:归纳总结:两个人说得都对,因为他们选择的参考物不同。
交流讨论:观察书上的图片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景,火车窗外的树木等景物真的向后退了吗?江两岸的青山真的向后移了吗?这些现象怎样解释呢?怎样来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标准又是什么?我们要怎么样准确地描述这些运动呢?①乘客座在行驶的列车上,通过窗口看到窗外的树木风驰电掣般的向后运动,是相对于行驶的列车窗口而言的。
②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巍巍青山两岸走势相对于漂流的竹排而言的。
介绍机械运动的概念: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
交流讨论:参考物是否可以任意选取?你把选取的参考物看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参考物能选物体自身吗?归纳总结:参考物的特点:可以任意选取;参考物假定是静止的;参考物不能选研究物体本身。
《运动与静止》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参照物的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2.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机械运动的实例,培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2.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尊重证据。
2.通过对运动情况的描述,增强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概念,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2.物体运动的分类。
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观看行驶中的汽车、飞奔的猎豹,飞行的鸟儿,划过夜空的彗星等。
学生讨论:刚才我们看到的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当你在行驶中的汽车里时,你感觉你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教师总结:对于运动和静止我们应该怎么去判断?运动又分为哪些类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运动的定义教师讲述:我们的校园很美丽,我们生活的这个大千世界更是五彩缤纷的,形形色色的物体将我们的生活装扮得绚丽多彩,刚才我们也通过大屏幕看到了一些运动与静止的物体。
接着我们再来观察一些生活中的物体,请同学们找出他们的共同点。
出示课件:飞奔的汽车,路上的行人等。
师:谁来说?生:这些都是运动的物体。
师:对,下面我请一名同学像刚才的行人一样到前面来跑一跑,谁想来?生跑。
师:这名同学运动了吗?你为什么说他动了?(引导生说出相对地面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相对于桌子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相对于黑板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让生拿一个凳子再跑一次)师:现在这句同学运动了吗?你为什么说他运动了?生说。
师:可是老师却说他没有运动,有没有同学同意老师的观点?想想老师为什么会这么说?师:看他手中的凳子,刚才他在凳子的左面,跑完了他还在凳子的左面,所以我说他没有运动。
老师是相对于什么说他没有运动?(凳子)他还相对于什么也是不动的?(指导生说出相对于衣服,相对于鞋子)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什么是运动,如何来判断物体的运动呢。
3.1运动与静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3)知道机械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机械运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运动相对性在相关领域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通过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科书从学生熟悉的“坐在行驶的列车上,树木风驰电掣般向后运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等运动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然后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就必须选择参照物。
最后在学生学会利用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基础上,引入了机械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三、学情分析机械运动现象是最普遍、最简单,也是学生最为熟悉的一种现象,在生活中,学生经常要接触有关的运动和静止现象,因此学生对这些现象并不陌生,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展开物理学习。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高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
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 千米=_____ 厘米。
(答:2×104 厘米)500 微米=_____ 米。
(答0.000 5 米)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实际长度。
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
巩固上章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1.新课的引入组织同学阅读课本第40页图3-4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八年级物理学科导学案课题:运动与静止(第 1 课时)【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3)知道机械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机械运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运动相对性在相关领域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通过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
目标达成: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会判断物体运动情况。
学习流程:【课前展示】【创境激趣】同学们我们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呢?【自学导航】同学们,请仔细阅读课本59页的内容,看课本图并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机械运动:(1)什么叫机械运动?(2)举例说明你周围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3)课桌、黑板、篮球架是否在做机械运动?为什么?(4)能举出绝对不动的物体例子吗?【合作探究】◆参照物:叫做参照物。
通常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就是看所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了位置的变化。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
通常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卡车和联合收割机。
(2)田径运动中接力比赛。
(3)宇航员在舱外工作。
(4)空中加油机正在加油。
(5)乘坐自行车时需要跑的速度与车接近。
(6)地球同步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
【展示提升】典例分析知识迁移学生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子上,课本上放一块橡皮,推动课本使它在课桌上缓慢移动,思考回答:(1)选取橡皮为标准,桌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2)选取课本为标准,橡皮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的?(3)选取课桌为标准,橡皮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强化训练】1、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如运动的火车上坐着一个人,以路轨为参照物,人是,火车是;以火车为参照物,人是的。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⑵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机械运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及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⑵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游戏提出疑问,引入新课(二)、合作探究进行新课[展示照片,提出问题:]这几张照片是人在台阶上行走、水从高山流下、火车在轨道上行驶。
通过观察这几张照片总结它们的位置相对另一个物体在照片上的位置是否变化。
总结:(1)我们所说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1、机械运动概念: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继续出示图片假山静止在花坛中、静止在教室里的课桌。
通过观察这几张照片总结它们的位置相对另一个物体在照片上的位置是否变化。
(2)我们所说物体的静止,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3)我们把另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2、参照物(1).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时,被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
(2).参照物的选取(3)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步骤:a.确定研究对象;b.选择参照物;c.对比两者的位置关系。
跟踪练习:1、人乘坐电梯时,人相对于电梯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教师音乐提出问题:在这首歌曲里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
问:竹排、青山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各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4)总结归纳:参照物的选择方法:a.任意的b.通常: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
c.不选研究对象自己随堂练习:(1)有一句歌词:“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一描述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的?(2)在《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的,而沉在河底的剑相对于河岸是()的。
“运动与静止〞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参照物的观点。
(3〕学生能够判断物体是运动仍是静止的,而且指明参照物。
2.过程与方法(1〕经过平时生活中常有的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议论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
(2〕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总以此外一物体作为标准,这标准我们称之为参照物。
(3〕让学生举例:同一物体相对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状态不同样。
3.感情、态度和价值观(1〕经过教课活动使学生乐于察看生活中的现象,研究此中的道理。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辨证的对待事物。
(3〕学会从生活中的现象概括它们的实质。
【教课要点、难点】要点:判断物体运动仍是静止;对参照物的理解。
难点:运用参照物的观点解说生活中的现象。
【教课方案思想】从平时现象中下手,教会学生从中思虑、剖析、概括出物理知识。
教课过程中踊跃调换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他们自主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
【教课过程】教课教课教课活动活动时间设计企图内容环节〔大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提1、从生活出中的现象问引入课题题分析2、运动和学静止的概生念例子关3、理解键参照物部分4、用参照难物的观点点解说现象2分钟5分钟108分钟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看到有些物体是动的学生自己举出一些带着疑问进入课有些物体倒是静止例子,总结他们判题,惹起学生的的。
如何判断它们是断的方法。
学习兴趣。
静止仍是运动的呢?对学生举的例子学生思虑,理清自做剖析,剖析他己的思路。
总结判为后边参照物的们的思路,引出断物体运动和静止观点理解做铺垫运动和静止的观点的方法察看书上的图:讨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论哪些物体是运动时总以另一事物作为的哪些是静止的,标准,这标准我们把选择的参照物是什经过学生自己的它称为‘参照物’。
么。
判断和举例领会同一事物会由于参照参照物的观点物的选择不同,其运举例子:同一事物动或静止的判断不因参照物不同能够同。
说它是运动又能够说它静止提出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解说。
3.1运动与静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与参照物而言的;(3)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重点难点重点:参照物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物体运动与静止的具体判断。
教法选择讲授法、合作交流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时数第 1 课时备课总数第 16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桥头。
”二、新授1、物质的运动性一切物质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一切:1)宏观: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2)微观:物体内部分子运动。
问题:怎样确定物体是运动的?2: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1)定义: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2)判定方法:①选一个物体做参照物(任意)。
②看它们之间有无位置变化。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自然界物质的运动性,说出身边的物体运动情况。
解释什么是宏观、什么是微观。
指导学生初步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在那里?教师准确刻划物体在位置变化上的特点,从而引出物体是否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标准——参照物。
观看视频,画面上的内容有:公路上有停着汽车和行驶的汽车;.学生:1、以公路边的树或楼房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的汽车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的汽车时静止的.2、相对于岸边的码头位置改变的轮船是运动的,相对于3)要点①:要运动都运动,要静止都静止。
要点② :参照物的选定要根据问题的需要和研究的方便而选定。
3:机械运动:两物体间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结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运动的分类1)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2)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弯曲的运动。
三、总结四、当堂练习5:完成书--P40的作业。
运动与静止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4.会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
5.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判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一把抓过来,竟然是一颗飞行的德国子弹!什么情况下飞行员能轻易地抓住飞行着的子弹?
推进新课
1.参照物
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先选择一个标准物体作为参照,这个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课件)(1)观看多媒体动画:
①以树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
②以人为参照物,树是运动的。
提出问题:如何判定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对于参照物来说位置发生变化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变化就说是静止的。
(2)提出问题:你知道如何选择参照物吗?
选择参照物的方法:
①对于这个物体来说,位置发生变化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它的参照物。
②我们选定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就假设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③选择参照物时,要根据需要,选择其中最简单的,但不能选择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
总结归纳
①运动是绝对的。
②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③静止是相对的。
2.机械运动的分类
提出问题:上面我们所看到的这些运动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1)机械运动的概念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随时间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课件)(2)观看多媒体课件:
①火箭升空;②过山车。
提问:这些运动的路线有什么不同?
提问:你能说出什么是直线运动,什么是曲线运动吗?
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是曲线运动。
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直线运动。
(3)提问:你能举出生活中所见到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例子吗?
3.个性练习开拓思维
(课件)播放课件:蹦极
(1)蹦极是一种新兴的勇敢者的运动,当你从台上下落到最低位置时,向上反弹。
向上反弹过程中,你感觉台上的观察者是怎样运动的?
(2)我国自1984年4月8日发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以来,已经陆续发射了多颗这类卫星。
这类卫星绕地球转动,但是地球上的人却觉得它静止不动,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