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言文》(八年级)2-7单元的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27.96 KB
- 文档页数:10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翻译】
慈爱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为游子缝制身上的衣服。
在临行前,母亲密密地缝补,担心游子迟迟不能归来。
谁说小小的草的心,能报答得了春天的温暖阳光?
【注释】
1. 慈母手中线:慈爱的母亲手中拿着针线,指母亲在为儿子缝制衣物。
2. 游子身上衣:游子,指离家在外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身上衣,指穿在身上的衣服。
3. 临行密密缝:临行,指即将离开。
密密缝,指母亲在缝补衣物时非常用心。
4. 意恐迟迟归:意,心意;恐,担心。
母亲担心儿子在外漂泊,迟迟不能归来。
5. 谁言寸草心:谁言,谁说;寸草心,指小草的心。
这里比喻儿子对母亲的爱。
6. 报得三春晖:报得,能够报答;三春晖,指春天的阳光。
这里比喻儿子希望自己的孝心能够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这首诗通过描述母亲为游子缝衣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诗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两句,描绘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意;“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两句,则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早日归来的期盼和担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以小草比喻儿子,表达了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激。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同时,这首诗也揭示了亲情、孝道等主题,具有较高的教育意义。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和古诗词6《小石潭记》柳宗元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词句注释:1.从:自,由。
2.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3.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4.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鸣,使……发出声音。
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7.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8.伐:砍伐。
9.取:这里指开辟。
10.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
见,看见。
下,向下。
11.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澈。
尤,格外,特别。
冽,凉。
清冽,清凉。
12.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
以,把。
为,当作。
13.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近,靠近。
岸,岸边。
卷,弯曲。
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14.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岩,悬崖。
15.翠蔓:翠绿的藤蔓。
16.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17.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
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8.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
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
八年级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汇总(全册)上册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送友人》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黄鹤楼》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早寒江上有怀》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野望》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长歌行》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游山西村》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渡荆门送别》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归园田居》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石壕吏》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春望》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望岳》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大道之行也》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核舟记》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爱莲说》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陋室铭》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三峡》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浣溪沙》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鲁山山行》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秋词》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翻译(可下载)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塞翁失马》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唐雎不辱使命》下册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翻译:《山坡羊·潼关怀古》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翻译:《水调歌头》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满井游记》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醉翁亭记》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岳阳楼记》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小石潭记》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送东阳马生序》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相见欢》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相见时难别亦难》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送元二使安西》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登幽州台歌》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赠从弟》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己亥杂诗》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初二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初二语文古诗文翻译:《行路难》初二语文下册文言诗文翻译:《饮酒》初二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西湖游记二则》初二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周处》初二语文古诗文翻译:《使至塞上》初二语文文言文课文翻译:《滥竽充数》初二语文文言文课文翻译:《买椟还珠》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画蛇添足》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观潮》初二语文古诗文翻译:《过零丁洋》初二语文古诗文翻译:《赤壁》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马说》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五柳先生传》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与朱元思书》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桃花源记》相关资料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赵普》初中课外文言文翻译:《郑燮传》初中语文《强项令》原文及译文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终南山》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秋登万山寄张五》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黄生借书说》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捕蛇者说》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古诗文复习:八年级上册初中语文复习修改病句练习题初中语文文言文成语精选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君子于役》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蒹葭》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关雎》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日喻》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养鱼记》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曹刿论战》初中语文《龚遂治渤海郡》译文初中语文古文翻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李将军列传》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汉江临泛》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少年中国说》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及赏析:《鱼我所欲也》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翻译(可下载)初二语文文言文要句翻译精选。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原文译文21.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选自陶渊明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a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 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注释: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下船”丢弃;舍弃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向:①寻向所志原来②眈眈相向看得:①便得一山出现②得其船找到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问有此人听说22.短文两篇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着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居住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1.之:①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无丝竹之乱耳②倒装标志,不译:何陋之有2.往来:①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3.是:①判断词,是:斯是陋室②这个、那个:当是时口技4.名:①着名:有仙则名②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名其一处也独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有的版本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 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a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里、陆地上各种草草木木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的陶渊明独爱菊花;自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不显得妖艳,它的茎里面是中空的,外面则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越是离得远越觉得香气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不庄重地去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注释: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23.刻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译文: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注释:一次多用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手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是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右端”2.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木:1.能以径寸之木木块 2.以至鸟兽、木石树木者:1.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2.居右者椎髻仰面 ......的人曰: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作 2.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是扇:1.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扇,量词 2.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扇子启: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 2.天启壬戌秋日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而: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并且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转折,但是以:1.能以径寸之木用 2.以至鸟兽、木石甚至语:1.如有所语说话 2.此中人语云告诉24.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通“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⑽;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wèi己;是故⒀谋闭而不兴xīng,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译文: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赡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抚育自己的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注释:修——讲信修睦学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长为——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雕刻天下为公是能——选贤与能能人能以径寸之木能够分——男有分职业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闭——某闭而不兴杜绝故外户而不闭关闭归——女有归女子出嫁归来见天子回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杜甫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戌,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烟;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译文:望岳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由于大自然的偏爱,给了这儿神奇秀丽的景色,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层层云升腾,心胸荡然,极力张大眼睛把飞鸟归山映入眼帘;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俯瞰群山会是多么渺小春望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花都感伤时事而落泪,鸟都怅恨而叫得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很难得到;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石壕吏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壮丁;老翁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查看情况;差役吼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可怜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打仗,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后,我踏上前行的路,只能同老翁一个人告别说明老妇已经被县吏抓去服役了;注释1.吏:小官,这里指差役;2.石壕村:今河南三门峡东南;3.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4.投:投宿;5.逾:越过;翻过;6.一何:何其、多么;苦:凄苦;7.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致:对......说;8.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9.戍:防守 ; 念shù10.附书至:捎信回来;11.且偷生:苟活;且:苟且;姑且;12.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已经,这里引伸为完结13.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孩子;14.去:离开,这里指改嫁的意思;15.完裙:完整的衣裙;“裙”古代泛指衣服,多指裤子;16.老妪:老妇人;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犹得:还能够;妪:读yù17.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18.请从:请求跟从;从:跟从,随从的意思;19.夜久:即“半夜”的意思;20.绝:断绝,没有;21.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22.登前途:前面的路;23.闻:听;24.犹得:还能够;25.应:应征;26.独:惟独,只有27.新:最近;28.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29.偷生:苟且活着;30.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31.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2.走:逃跑;33.室中:家中;34.更:再;35.衰:弱;36.啼:哭啼;37.未:没有;38.备:准备;39.炊:早饭;三峡郦道元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yán叠嶂,隐天蔽bì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zhāo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jiàn肃,常有高猿长啸xiào,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文: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没有一点缺口;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日月的;到了夏季,江水上涨,淹没丘陵,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绝;有时遇到皇帝命令急需传达,早上从四川的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湖北的荆州;这中间相隔一千二百多里,即使是乘御快马疾风,也没有这样迅疾;在春冬季节,则有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之上,大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松柏;悬在空中的泉水和瀑布在峰峦间飞速冲荡,更显出水清山峻,草木茂盛;这情景给人带来无限的情趣;每逢到了天气放晴或降霜的早晨,在凄清的林木、静寂的涧谷中,常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的叫声,凄厉异常,绵延不息;那叫声在空谷中鸣荡,哀婉凄切,久久不绝;所以,打鱼的人往往唱道:“巴东三峡哦,巫峡最长;听那绵绵不息的猿猴叫声哦,不禁泪湿衣裳;”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着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文言词语通假字阙通“缺”,空缺;一词多义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②绝巘多生怪柏极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词类活用奔御风飞奔的马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③回清倒影清波常见短语略无毫无;略,几乎;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亭午正午,中午;亭,正当;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良多很多;良,很;属zhǔ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其他词语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襄xiāng上;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或有时;宣传达;虽即使;御驾,乘;疾快;素白色;回回旋;巘yǎ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shù冲刷;旦早晨;肃寂静;哀悲哀;转zhuǎn婉转;沾沾湿;三表示概数;整体把握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结构提纲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分特点: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重写水:四季不同,风景各异;短文两篇原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原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想要睡觉,月光照进门内,我高兴地起来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一起玩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内的地面像水一样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原文:观潮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译文: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壮观的;当潮水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列两岸;不久水军的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山崩塌一样;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就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波而去;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鼓足勇气,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满眼都是穿着华丽的服饰的观众,车马堵塞道路,吃喝等各种物品的价钱比平时要高出很多倍;但是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原文: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以后大约八点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译文1:《秦庭燎原》
秦朝东击赵国,烽烟四起。
一时间,天下大乱。
在这混乱中,
有一个叫陈胜的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带领农民起义。
他打败了秦军,进军都城咸阳,宣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然而,因为内部的分裂和
外部的围剿,陈胜的起义最终失败了。
译文2:《董卓的野心》
东汉末年,董卓是个野心勃勃的宦官,他唆使汉少帝杀害了大
将军何进,掌握了朝政大权。
董卓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迁都洛阳,加强了自身的兵力。
他极度残暴,任意妄为,引发了各地民众的不满。
最终,义军联合起来推翻了董卓的统治。
译文3:《刘备的演说》
东汉末年,刘备是一个仁德之人,他希望能够平定天下,建立
安宁的社会。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与诸葛亮一起努力,先后组建
了蜀国和蜀汉政权。
在一次重要的演说中,刘备表达了他对民众的
关怀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他的演说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支持,为他
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译文4:《文学修养》
在古代,文学修养是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标志。
通过学习文学,人们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素养。
文学作品也
是人们思想和感情的表达。
因此,我们应当注重文学修养,多读经
典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提升自己的修养。
【走进文言文(9)】【第一单元】1、《华佗巧治》又有一名郡守得病,华佗认为这人极其愤怒就好了,于是多次接受他的礼品而不加以医治;没有多久弃他而去,留下书信辱骂他。
郡守果然大怒,命人追赶捕杀华佗。
郡守的儿子知道情况,嘱咐使者不要追赶。
郡守大怒得更厉害了,吐黑血数升而痊愈。
2、《谢缙敏对》解缙曾经跟从皇上游内苑(大概是御花园吧)。
皇上登上桥,问解缙说:“这该怎么讲?”解缙回答说:“这叫一步一登高。
”等到下桥,皇上又问他,解缙回答说:“这叫后边又比前边高。
”皇上非常高兴。
有一天,皇上对解缙说:“你知道宫中夜来有喜事吗?你可作一首诗来.”解缙于是说:”君王昨夜降金龙.”皇上于是说:”是个女儿.”解缙便说:“化作嫦娥下九重。
”皇上说:”已经死了.”解缙又说:“料是世间留不住。
”皇上说:”已经把她投到水里了.解缙又说道:“翻身跳入水晶宫。
”皇上本来打算用诡辩的话难住他.等听到这诗,深深叹服解缙的才思敏捷.(这场君臣对话,充分表现了解缙出口成章,应付自如,正因为如此,才使避讳之语得以巧妙妥帖的解释。
)3、《天谷雨》汉宣帝的时候,长江淮河一带遇上了荒年,饥民遍野,人吃人,死去的人接连不断。
一连三天天上落下稻谷。
不久,魏地向朝廷禀奏,说他们那里丢失了两千顷谷子,人们对这种现象都感到很奇怪。
4、《攘鸡者》孟子说:“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一只鸡。
有人劝告他说:‘(做)这种事情,不是有道德的人该有的行为。
’那个偷鸡的人说:‘(好吧),请允许(我)减少一点儿,每月偷一只鸡,等到了明年再停止。
’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乎礼义,这就要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5、《穿井得一人》宋国有一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灌溉,经常要派一个人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就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得到了一个力。
”有听到这话便到处传播消息的人说:“丁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讲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就派人到丁家去问这件事丁家的人回答说:“打井获得了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呀!读后感想:不要为盲从,以讹传讹;要调查研究;凡事要动脑筋想一想,多加分析,以辨真伪。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第二单元阅读字期清爽有医人工于草书者,医案[病史记录]人或不识,所系尚无轻重;至于药名,则药铺中人岂能尽识草书乎?孟浪者[鲁莽的人]约略撮[抓]之而贻误,小心者往返询问而羁延[(羁jī)耽搁时间],可否相约同人[相同职业的人;此指医生],凡书方[药方]案,字期清爽,药期共晓。
(节选自《吴医汇讲》)[译文]有的医生擅长写草书,病史记录有人不识,关系还不大;至于药名,药店里的人怎能个个识草书?鲁莽的(职员)大约抓一把药便会留下错误,小心谨慎的(职员)就要因此往返询问而耽搁时间,可否医生间有个约定,凡是写病史与药名,字希望要清楚,药名希望人人都看得懂。
训练1张丞相好草书张丞相[宋人张商英]好草书而不工,时人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指笔画曲折乖僻的地方],侄罔然[迷惑的样子]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仔细)视久之,亦不自识,诟(ɡòu,骂)其侄曰:“胡(何)不早问,致余忘之。
”【译文】张丞相喜欢写草书(草体字),但是不工整。
当时的人都讥笑他,他固执己见﹐依然如故。
一天,他获得了诗句,索要笔墨快速地写了下来,整张纸上的字像龙在飞腾蛇在游动,(然后)让侄儿誊写他所写的诗句。
侄儿抄到笔画曲折乖僻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拿着(张丞相)所写的字问“这是什么字?”。
张丞相仔细看了好久,自己也认不出写的是什么字,(就)责骂侄儿说:“你为什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致我也忘了它是什么字。
”2宋太宗学书太宗朝[指宋太宗赵炅执政时期]有王著者学右军[王羲之]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指翰林院,如同皇帝的人才库]。
帝听政[处理政务]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此指太监]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好),太宗遂刻意临(临摹)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有人)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立刻)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
”其后,帝笔法精绝(极),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勉励]益[得益]也。
初二下第七单元文言文翻译《桃花源记》译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长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甚异之。
渔人感到很诧异。
复前行,欲穷其林。
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隐约好像有光亮。
便舍船,从口入。
(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
初极狭,才通人。
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外族的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自由快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村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具答之。
(渔人)详尽的回答了他。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中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向他们)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和古诗词21《与朱元思书》吴均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词句注释: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俱,全,都。
净,消散尽净。
3.共色:一样的颜色。
共,一样。
4.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
从,顺,随。
5.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6.自:从。
7.至:到。
8.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9.独绝:独一无二。
独,只。
绝,绝妙。
10.皆:全,都。
11.缥(piǎo)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
12.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3.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4.急湍(tuān):急流的水。
急,迅速,又快又猛。
湍,水势急速。
15.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胜过,超过。
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16.若:好像。
17.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18.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19.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
竞,争着。
上,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20.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向高处伸展。
邈,向远处伸展。
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
21.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指,向,向上。
22.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23.激:冲击,拍打。
走进文言文(67)(1——10单元译文走进文言文(6、7)(1——10单元译文【第一单元译文】杨修啖酪: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
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王戎识李:王戎小时候很聪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动。
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其他小孩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诸葛恪得驴: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纸写在驴的脸上,写上:诸葛子瑜。
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
”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
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
”在场的人都笑了。
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谢道韫咏絮: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曹冲称象: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第二单元译文】黄香温习: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
当时才九岁,但他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22单元译文【第二二单元】姚坦直言“血山”【原文】王?,帝?五子元杰也,尝作假山,召僚属?置酒,众皆褒美,坦独俯(低下)首。
王强使视之,坦言:“但(只)见血山,安(哪儿)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督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
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时帝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jí,立刻、马上)毁之。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注释】?王:指益王赵元杰。
?帝:指宋太宗赵匡义。
?僚属:部下官员。
?上下相急:朝廷与州县逼迫百姓(缴租税)。
?楚:痛。
【译文】益王,是宋太宗第五个儿子赵元杰,他曾经筑假山,召僚属们设宴招待,大家都赞美(假山),只有姚坦低着头不看。
赵元杰硬要让他看假山,姚坦说:“只看见血山,哪儿是假山~”赵元杰惊讶地问其中缘故,姚坦说:“我在乡间时,看见州官县官督促缴税,朝廷与州县上下逼迫百姓,父、子、兄、弟被鞭打得痛苦不堪,血流满身。
这假山都是百姓的租税筑成的,不是血是什么,”当时宋太宗也在筑假山而尚未成功,听到姚坦的话后立刻毁掉了假山。
, 何充直言不讳【原文】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藉。
王敦?护其兄?,故(特意)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确凿)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
”时何充为敦主薄?,在坐,正色(表情严肃)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
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安适)神意自若。
【注释】?庐江:古地名,今江西境内。
?王敦:东晋大豪强。
?兄:指王含。
?主薄:官职名称,主管文书印章等。
?反侧:担心,不安。
【译文】王含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污,声名狼藉。
王敦袒护他的哥哥,特意在很多人在座时声称:“我的哥哥在庐江郡确实好,庐江郡的人士都称赞他。
”当时何充担任是王敦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也)在座,表情严肃地说:“何充就是庐江人,所听到的与这种说法不同。
”王敦没话可说。
其他人都为何充担心。
而何充坦然,神情姿态跟平时一样。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
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
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
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
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
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罢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走进文言文》参考答案(八年级)第一单元1.刘裕诫子孙(1)①已经②有的③治理④对君主的尊称(2)①吩咐收藏地位低微时所用的农具用来给子孙观看②哪里知道已去世的皇帝(刘裕)极高的品格,(以及)耕种收获的艰难呢2.田父遗产(1)①自小失去父母;贫穷②亲自③救济;帮助④留⑤木箱子⑥开⑦罢了⑧毕(2)①三十岁才成家②我不久将死去(行,不久;就,走进;木,棺材)③希望你们一生勤劳(3)唯3.包拯家训(1)①教;说②做官③贪污④死⑤刻⑥告(2)①不听从我的愿望,不是我的子孙②珙就是包拯的儿子包珙(3)③(4)做官要清廉,或做官要不贪污(5)北宋4.不肖子有“三变”(1)①共②蛀虫③留下④是;极(好)(2)①卖掉庄园的土地与房屋而靠它吃喝②都是由于他祖上不用诗书仁义教育他所造成的5.蔡京子孙(1)①众②耕种;收获③回答(2)①你们每天吃饭,给我说说米是从哪儿来的?②原来京城运米是用草席织成的袋子装的,所以这么说(3)肉;精米;富贵人家第二单元1.张丞相好草书(1)①好,精②誊写③拿着④仔细看⑤责骂⑥为什么⑦以致(2)找来笔迅速写下(3)刻;放弃;坚持不懈2.宋太宗学书(1)①好②专心;临摹③有人④立刻⑤极(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字给王著看②又把(写的字)问王著(好不好)③字本已(写得)好了(3)王羲之;因他曾任右军将军,故称(4)好了还要争取更好3.农夫杀牛(1)①总是②触③憎恨④追赶⑤分解、剖开(2)①瞪大眼睛对着耕者,想要吃他②贪谗的口水掉到地上然后离去③不知道刚才发生的情况(3)①醒②感到4.欧阳修不喜释氏(1)①读书人②有人③把④佩服;同“辩”(2)①一定神情严肃地看着对方②而为什么用“和尚”给儿子取字?③因为(故意要)轻视它5.义犬报火警(1)①瘦弱②到③拉④蹲;(兽类)叫⑤成灰⑥常(2)①狗连续嗥叫也不醒②那人就跟他亲近的人说(3)①蔓延②邀请③延长(4)上文本:彼日厚享其人之食而不顾其患难者,其视犬为何如耶?在那些日子里,有人丰厚地享受对方(提供的)吃喝而不顾对方的忧患与困难,他们看到这狗的行为有什么感想呢?第三单元1.木屑竹头(1)①曾经②铺③存(2)①陶侃吩咐(下属官吏)都把它登记并且掌管好②人们都不理解(陶侃这样做的)原因(3)振奋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好2.董遇论“三余”(1)①用,利用②有人③随时(2)①有人(想要)跟随(董遇)学习②文章读了一百遍,它的含义自然会显露出来(3)冬季是农闲季节,故有时间可读书3.桓荣勤学不倦(1)①早年;遇到②穷困③讥笑④回答⑤等到⑥遗憾(2)①然而桓荣读书不停②只是自讨苦吃罢了,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处呢③哪知读书的好处竟像这样啊(3)则仕4.晋平公游于河(1)①回答②罢了③因为④大概(2)①怎么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并跟他一同享受这欢乐呢②不要担忧没有贤能的人(来)(3)随便;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5.黄公好谦卑(1)①低下(认为自己低下)②传布,流传③整个④这事;以后⑤故意;女儿⑥说(2)①因为她们美丽,经常谦虚地贬低她们,说她们丑陋②过了结婚的年龄,冒失地娶了她③名称与实际相违背(3)不对;不实事求是,过于谦卑(4)做事有法,符合规定;形容有条理,丝毫不乱第四单元1.人有亡铁者(1)①丢失;猜度②脸③另一天(2)(邻人之子的)行为神态没有不像偷斧头的样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第一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文: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两岸连山,略无缺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略无,毫无。
阙,通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奔,飞奔的马。
疾,快。
素湍,白色的急流。
回请,回旋的清波。
绝巘,极高的山峰。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引,连接不断,属,动词,连接。
引,延长。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①,猿鸟乱鸣。
黄香温席汉朝时,有一位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
他九岁时,已懂得了孝敬父母的道理。
每当炎炎夏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安心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体温使父母的被子暖和,让父母睡得舒服。
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①“江夏”:古地名,在今湖北境内。
②“方”:才,刚刚。
③“令”:使。
④“寝”:睡安:舒服的,安心的。
⑤“至于”:到了。
⑥“京师”:京城;国都。
⑦待:等待。
⑧播:传播,流传,散布。
⑨则:连词,表示因果,相当于现代汉语“就”,“便”,“那么”。
⑩暖:属词类活用的词,这里形容词作动词用。
⑴帷帐: 帐子。
⑵蚊蚋:(ruì)吸人血的小虫。
⑶衾:被子。
陈遗贮焦饭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
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
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
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
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粮食,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
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回报。
1.铛(chēng):一种铁锅。
贮录:贮藏。
2.孙恩:东晋末,孙恩聚众数万,攻陷郡县。
后来攻打临海郡时被打败,跳海死。
袁府君:即袁山松,任吴国内史(诸侯王封国内掌民政的长官,相当于太守)。
3.未展:未及。
4.主簿:县令的属官,负责文书及印章等。
5.斗:旧时量器。
6.至:非常7.溃:逃散8.遁:逃9遗:送给 10釜:锅11囊:袋子哑孝子“哑孝子”生下来就喑哑,品行很孝顺,乡里人称赞他为“哑孝子”。
他不仅天生喑哑,而且左手蜷曲,靠做佣工来养活父母,并且出入都一定会给父母请安。
后来乡里发生了一次大饥荒,他在外行乞,别人怜悯他,就给他吃剩的食物,但是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竹篮中留着,自己则去挖掘野草来吃。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翻译1. 求翻译 < > 八年级8~15单元的【八】1、《王安国直言》王安国(亮?)性格直率,疾恶如仇。
王荆公(疑为王安国字?)一开始职务为参知政事,闲暇的时候因为阅读晏元献公的词而笑着说:“做宰相怎能做这种小(志气)的词?”平甫回答:“晏元献公也只是偶尔因为得意之事而这样,在工作上哪能如此。
”当时吕惠卿作为馆职(疑为招待意)也坐在一旁,正经说到“为政必须先端正自己的言词,何况(不详)”平甫正色道“发表不正经言词,还不如小人。
”吕惠卿因此认为和这两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疏远二人。
2、《陈章侯蔑视显贵》陈章侯性格怪僻,喜欢游玩喝酒。
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
尤其喜欢为贫穷不得志的人作画,以周济他们的贫困。
依靠他而生活的贫寒士人,一共有几十以至几百家之多。
如果豪绅贵族等有势力的人向他要画,即使送他千金他也是不会提笔的。
有一个人品卑劣的显达者,引诱他进入船内,正在让他鉴赏宋元人的笔墨。
船开了以后,就拿出画绢强迫他作画。
章侯摘掉帽子,脱掉衣服,大骂不止。
那个显达者不听从他的。
于是章侯自己从船上跳落入水。
显达者非常生气,于是甩袖而去了。
后来托了别人代为求画,章侯最终还是没有用一下笔墨。
3、《王翱秉公》王翱的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的一个官员为妻。
王翱的夫人非常疼爱女儿,常常迎接女儿回家,女婿坚持不放走,愤怒地对妻子说:“你的父亲是选拔官吏的长官,把我调到京城做官,那么你可以整天陪侍你的母亲。
况且调动我轻易的就像振落树叶,吝啬什么呢?”于是女儿将想法寄给了母亲,夫人在一天傍晚准备了酒菜,跪着禀告王翱,王翱非常生气,拿起几案上的器具打伤了夫人,出去坐马车住到朝房里,十天后才回家,女婿最终没有被调职。
4、《次非斩蛟》楚国有个名叫次非的人,在一次旅游时来到吴国干遂这个地方,得到了一柄非常锋利的宝剑,高高兴兴地回楚国去。
次非在返回楚国的途中要过一条大江,便乘船渡江。
当渡江的小木船行到了江中心时,忽然从水底游来两条大蛟,异常凶猛地向这条小木船袭击过来,很快地从两边缠住渡船不放,情况非常危急,所有乘船过江的人都吓呆了。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第二单元阅读字期清爽有医人工于草书者,医案[病史记录]人或不识,所系尚无轻重;至于药名,则药铺中人岂能尽识草书乎孟浪者[鲁莽的人]约略撮[抓]之而贻误,小心者往返询问而羁延[(羁jī)耽搁时间],可否相约同人[相同职业的人;此指医生],凡书方[药方]案,字期清爽,药期共晓。
(节选自《吴医汇讲》)[译文]有的医生擅长写草书,病史记录有人不识,关系还不大;至于药名,药店里的人怎能个个识草书鲁莽的(职员)大约抓一把药便会留下错误,小心谨慎的(职员)就要因此往返询问而耽搁时间,可否医生间有个约定,凡是写病史与药名,字希望要清楚,药名希望人人都看得懂。
训练1张丞相好草书张丞相[宋人张商英]好草书而不工,时人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指笔画曲折乖僻的地方],侄罔然[迷惑的样子]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仔细)视久之,亦不自识,诟(ɡòu,骂)其侄曰:“胡(何)不早问,致余忘之。
”【译文】张丞相喜欢写草书(草体字),但是不工整。
当时的人都讥笑他,他固执己见﹐依然如故。
一天,他获得了诗句,索要笔墨快速地写了下来,整张纸上的字像龙在飞腾蛇在游动,(然后)让侄儿誊写他所写的诗句。
侄儿抄到笔画曲折乖僻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拿着(张丞相)所写的字问“这是什么字”。
张丞相仔细看了好久,自己也认不出写的是什么字,(就)责骂侄儿说:“你为什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致我也忘了它是什么字。
”2宋太宗学书太宗朝[指宋太宗赵炅执政时期]有王着者学右军[王羲之]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指翰林院,如同皇帝的人才库]。
帝听政[处理政务]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此指太监]持书示着,着每以为未善(好),太宗遂刻意临(临摹)学。
又以问着,对如初。
或(有人)询其意,着曰:“书固佳矣,若遽(立刻)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
”其后,帝笔法精绝(极),超越前古,世以为由着之规[勉励]益[得益]也。
【译文】宋太宗执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着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深深领会王羲之书法的精髓,在翰林院当侍书(即:侍奉帝王、掌管文书的官员)。
皇帝处理政务的闲暇时间,还注重练书法,好几次派太监拿自己写的书法给王着看,王着每次都认为不好,于是太宗就专心的临摹学写。
(后来太宗)又拿(自己的)书法来询问王着,王着的回答像先前一样。
有人问王着(这样做)的意图,王着说:“(皇上的书法)本来已是(写得)好了,如果立刻就说好,恐怕皇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了。
”那样以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代古人,世人都认为是因为王着的勉励而得益的。
?3农夫杀牛华州村,往岁有耕田者,日晡(bū申时)[古代时间段名称,相当于15时至17时]疲甚,乃枕犁而卧。
虎自林间出,眈眈相向,欲啖之。
屡前,牛辄(总是)跨立耕者之上,左右以角抵(触)虎,虎不得近,垂涎至地而去。
其人则熟寝,未之知(未知之)也。
虎行已远,耕者觉,见牛跨立其上,恶(wù)之,以为妖,因杖牛。
牛不能言而奔,逐之,愈觉其怪。
归而杀之,解(分解、剖开)其体,食其肉,而不悔。
【译文】华州村里,以前有个耕田的人,(活干到)太阳落山时(已经)很疲劳了,就枕着犁睡觉。
老虎从在林子里出来, 凶狠地盯着耕田人,想要吃他。
(老虎)屡次上前,牛总是跨开两脚站立护着主人的身体,用角(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触虎.老虎不能靠近耕田者, 贪谗的口水掉到地上然后离去。
那个人却睡得很熟, 不知道刚才发生的情况。
老虎已经走远了,耕田的人醒来,看见牛伸开两腿跨立在自己身体上面,就厌恶它,以为这只牛不正常,于是用棍棒打它。
牛不会说话就奔跑,(主人)就追赶它,(越追越跑,耕田人)更觉得牛不正常,回家后就把牛杀了,剖开了它的身体,吃了它的肉,却不知后悔。
4欧阳修不喜释氏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他死后谥“文忠”]不喜释氏[佛教,因为佛教创始人为印释迦牟尼,故称释氏]。
士(读书人)有谈佛事者,必正色视之,而公之幼子字“和尚”。
或问:“公既不喜佛,而以和尚名子何也”公曰:“所以贱之也,如今人以牛驴名小儿耳。
”问者大笑,且伏[通“服”]公之辨[通“辩”]也。
【译文】欧阳修不喜欢佛教,读书人有谈佛教的,欧阳修一定神情严肃地看着对方,而欧阳修的小儿子字是“和尚”,有人问:“你既然不喜欢佛教,却给儿子取的字是‘和尚’为什么呢”欧阳修说:“因为(故意要)轻视它,像现在用牛、驴的命名小孩罢了。
”提问的人大笑,而且佩服他的辩解。
5义犬报火警城之东,民家畜一犬,甚羸(léi,瘦)。
一夕,邻火卒(同“猝(cù)”)[突然]发,延及民家。
民正熟寝,犬连吠不觉。
起曳(yè,拖)其被,寝犹如故。
复踞床以口附民耳大嗥,民始惊。
视烟已满室,急呼妻子出,室尽烬矣。
民遂谓所亲曰:“吾家贫,犬食恒不饱,不谓今日能免我四人于难也。
彼日厚享其人之食而不顾其患难者,其视犬为何如耶”【译文】城的东面,一普通老百姓家里养了一条狗,非常瘦弱。
一天晚上,邻居家突然着火了。
(火势)蔓延到了这一人家。
这家的人睡得正熟,狗连声大叫也不醒。
(狗)就过去拉他们的被子;(他们)还像原来一样睡着。
(狗)又蹲在床上用嘴对着那个人的耳朵大叫,那人才惊醒过来。
看到烟已弥漫了整个房屋,急忙喊妻子孩子出来,屋子却全烧成灰烬了。
那个人就对他的亲近的人说:“我家穷,狗经常吃不饱,没想到今天能救我们一家四口免于灾难。
在那些日子里,有人丰厚地享受对方(提供的)吃喝而不顾对方的忧患与困难,他们看到这只狗的作为有什么感想呢第三单元阅读陶侃惜分阴陶侃(kǎn)在广州[指陶侃在广州任刺史],无事辄朝(zhāo,早晨)运百甓[甓(pì):砖]于斋[书房]外,暮运于斋内。
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意为尽力收复中原;时晋朝已偏安江南,北方为外族占领],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常语(yù)人云:“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岂可但逸游荒醉[沉湎(miǎn)于宴饮],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译文】陶侃在广州(任刺史),(如果)无公事处理,就早晨把一百块砖搬到书房外,晚上把它们搬进书房内。
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回答说:“我正尽力收复中原,(如果)过分安逸,恐怕(日后)不能肩负战事,所以自己先吃点苦。
”……他常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却爱惜每一寸光阴,至于普通的人,应当爱惜每一分光阴。
怎么可以只管享受,活着对社会没有好处,死了后人也记不起他,这是自暴自弃!”训练1木屑竹头尝(曾经)造船,其木屑竹头[指竹的根部],侃皆令籍(登记)而掌之。
人咸(都)不解所以。
后正会[指农历正月元旦],积雪始晴,厅事[官府办公的大堂]前余雪犹湿,乃以木屑布(铺)地。
及桓温[桓(huán),东晋大将]伐蜀,又以侃所贮(存)竹头作钉(dīng)[指竹钉]装[装配]船。
【译文】曾在造船的时候,那些木屑和竹子的根部,陶侃命令人(把它们)都登记造册并把它们掌管好。
人们都不理解(陶侃这样做的)原因。
后来在正月初一,地面积雪,天刚放晴,厅堂前有没融化完的积雪,地面还湿滑,(陶侃)就用木屑铺在地面上。
等到桓温攻打四川时,又用陶侃贮存的竹头的根部作竹钉来装配船。
2董遇论“三余”人有从学者,遇[董遇,三国时人]不肯教,云:“必当先读百遍。
”言[董遇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xiàn)。
”从学者云:“苦于无日。
”遇言:“当以(用,利用)‘三余’。
”或(有人)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随时)之余也。
”【译文】有人请董遇讲学,董遇不肯就讲,董遇说:“在这前一定应先读百遍。
”说“文章读了百遍,它的含义自然会显露出来。
”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
”董遇说:“应当利用‘三余’时间。
”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季农闲是一年的空余时间,夜晚(不便下地劳动)是白天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出门干活)随时都有空余的时间。
”3桓荣勤学不倦桓荣[桓(huán),东汉人]初值(早年;遇到)仓卒[社会动乱],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è,穷困),而荣诵读不辍(chuò),元卿哂(shěn )[讥笑]之曰“但自苦尔,何时得施用乎”荣笑而不应(回答)。
及(等到)荣为太常[朝廷中负责礼乐及选拔人才的官职名称],元卿恨(遗憾)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有利若是哉!”【译文】东汉桓荣当初遇到社会动乱,与同族的叫桓元卿的同处于饥饿穷困之中,但桓荣勤学不止,元卿讥笑他说:"你只不过是自己苦苦地化费气力罢了,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处啊!"桓荣笑着不回应他。
等到他做了太常官后,元卿遗憾地说:"我就象农家人一样,哪里料想到读书有益像这样啊!"4晋平公游于河晋平公游于河而乐曰:“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船人盍(hè)胥[胥(xū),人名]跪而对(回答)曰:“主君[对国君的尊称]亦不好士耳(罢了)。
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昆仑山],无足而至者犹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大概)主君无好士之意耳,无患乎无士也。
”【译文】晋平公在黄河畅游觉得快乐,说:“怎么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度这种快乐”船夫盍胥跪拜回答说:“国君也是不喜好有才能的人才罢了,那珍珠出产在江海中,玉石出自昆仑山上,(它们)没有脚而能到(国君这里),还是因为国君的喜好;有才能的人有脚不能到(国君这里),大概是国君没有喜好有才能的人的意愿罢,(只要国君喜好)不要担心没有有才能的人啊。
5黄公好谦卑齐有黄公者,好谦卑(低下(认为自己低下))。
有二女,皆国色[一国中最美的人]。
以其美也,常谦词毁之,以为丑恶。
丑恶之名远布(传布,流传)。
年过[超过了订婚的年龄]而一(整个)国无聘[订婚]者。
卫[卫国]有鳏夫[鳏(guān),老而无妻的人],失时[过了正常的婚娶年龄],冒娶之,果国色。
然(这事)后曰:“黄公好谦,故(故意)毁其子(女儿),谓(说)不美。
”于是争相聘之,亦国色也。
国色,实也;丑恶,名也。
名实相违也。
【译文】齐国有位黄公,喜欢谦虚认自己低下。
(他有)两个女儿,都是一国中最美的女子,由于她们美,黄公就常用谦辞贬低她们,(人们)以为她们丑陋。
丑陋的名声远扬,(以致)超过了订婚的年龄而整个国家中没有人来(上门)订婚。
卫国有位年老没有妻子的人,已是过了正常的婚娶年龄,不顾流传的把他的一个女儿娶去,(不料)果然是一国之中最美的人。
这以后就说:“黄公喜欢谦虚,有意贬低他的女儿,说(她们长得)不美。
” 于是人们争着聘娶,(另一个女儿)也是位国色(的美人)。
国色是事实,丑陋是名声,这是名声和事实相反啊。
第四单元读音鈇(鈇fū)馐(xiū)鸲鹆(qú yù)狙(jū)芧(yù)捽(zuó)阅读蓄蝎为戏管子客[旅居在外]商丘,见逆旅[旅店]童子有蓄蝎[(xiē),俗称蝎子,尾刺内有毒腺]为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