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司创造知识之理论与经验
- 格式:docx
- 大小:24.83 KB
- 文档页数:12
知识产权文化构建的日本经验与启示-比较法论文-法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知识产权文化内涵知识产权文化是法律文化的一个分支,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进步在西方社会和文化基础上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是当时西方国家社会变革和法律制度变迁自发性的结果,西方国家在接受知识产权法律的过程中虽然立法风格各异,但崇尚自由、崇尚知识、崇尚个利的文化传统却是相同的,[1]我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制度层面的建设开始于20 世纪80 年代,而观念层面的建设正式启动于2008 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经过七年时间,知识产权文化理念已逐渐为社会公众所接受,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初步形成,但知识产权文化的整体环境仍然不能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二日本知识产权文化构建基本经验分析知识产权制度在日本是一个法律移植的过程。
众所周知,日本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日本人人生观表现在他们的忠、孝、情义、仁、人情等德行规定之中[2],重义轻利、克制忍让、以和为本的传统思想对日本法律文化及日本人法律意识的形成有着深厚影响,知识产权文化赖以建立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理性主义[1]的文化基础在日本同样欠缺。
然伴随着知识产权制度在日本一百多年的推进,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知识产权价值理念逐步为日本国民所接受并扎根其心理,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分析日本知识产权文化成功变迁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知识产权文化发展模式及路径的正确选择。
(一)知识产权立国,将知识产权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0 世纪90 年代,日本经济开始陷入长达十年的低迷期,日本将其原因归结为创新、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制度运用的滞后。
为促进创新,重振经济,日本启动知识产权政策,实施由技术立国到知识产权立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型。
2002 年7 月,《日本知识产权战略大纲》颁布,正式确立知识产权立国的目标,将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和高度。
知识产权文化的概念即是日本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过程中提出并逐步实施的。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野中郁次郎(Ichiro Kono)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以他的知识创造理论而闻名于世。
他提出的知识创造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和组织学领域,对于企业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进行浅析。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提出了组织内外知识的创造过程和机制,强调知识的创造是一种集体活动。
他认为,知识创造需要通过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织内外的社会经验交流来实现。
知识的创造并非是个体自身的活动,而是个体之间的互动和协同的结果。
在野中郁次郎看来,知识的创造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社交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
社交化阶段是指个体通过交流和共享知识,从其他成员那里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
外化阶段是指个体通过将内部知识转化为可表达的形式,以便与其他人进行共享和理解。
组合化阶段是指个体通过将不同的知识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知识和理论。
内化阶段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和思考,将外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对于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企业应该重视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为员工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和创造的环境。
企业也应该积极与外部的合作伙伴进行知识共享和创新,通过与外部的资源和知识进行结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日本企业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在企业中我们都需要去相互去帮助,相互学习,多吸取人家优秀的资源,然后回来运用到自己的企业。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日本企业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欢迎大家阅读!大公司推动小公司创新日本人天生是有创业冲动的,怎么讲?你看全世界餐馆哪儿最多,日本最多,全世界的餐馆密度日本是最高的。
对于很多日本家庭,自己开店的成本并不高,开个餐厅或者小美容店,用点心思都会活得不错,你经常能在日本看见延续百年的小旅店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日本人不喜欢创业一定是伪命题,他们的创业冲动远甚中国,只是更加理性。
理性在哪?美国是当下全球的创新中心,所以日本人选择的创新方向一般都会尽量避开美国人的强项,曲线找到自己的机会,在某个细分领域,比如服务做到真正的极致。
而这种现象的根源来自日本产业结构的高度细分。
在日本,很少有一家通吃天下的情况。
一般的情况是:每个产业链上都有非常详细的分工,这样的好处就是:一家公司只要把一件事做好就可以了。
对于这点,我相信国内做互联网的朋友一定都会很有感触。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创业家注:其实,中国大多数行业都存在同样的问题)赚钱太不容易,即使你每天有了1000万的独立IP又能怎么样,一样为生存发愁,归根结底就是产业链太不成熟了。
为什么在日本,一个成熟的产业会形成如此细的分工呢?我的判断是这跟日本的“强协作”体系是分不开的。
表现在哪儿呢?一个业务我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外包给别人,日本人一般会选择外包出去,他会觉得你专门做这件事会比我自己做得好。
我们做互联网总喜欢做大而全,做“全民公敌”,在日本,你几乎看不到这样的情况。
当然,并不是日本企业的道德水准更高,它的背后有着一套完整的体系在支撑。
在日本,一家创新的公司冒出来,大企业看见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是不是也要去做这个业务,而是如何为我所用。
这与成本有关系,日本的人力成本很高,大公司自己做是会有风险的,所以我没有必要自己做,我会尽量与你合作。
日本企业的成功奥秘成功是获得预期的结果,成功是属于执着,刻苦,有信心的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日本企业的成功奥秘,欢迎大家阅读。
日本企业特别是日本制造企业能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功,绝非偶然,秘诀只有四个字:育人育心。
摒弃以知识灌输和技能培训为中心的培养方式,本着“先心后技”的原则,重点培养员工的“诚心、热心与定心”,以此来统领技能传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共进。
日本企业的成功奥秘一:“诚心”的高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往往是企业的主心骨,他们参与制定企业发展的基本方略。
在这一过程中,拥有“诚心”最为重要。
很多日企高管都认为,只有真诚地对待员工、顾客、工作,才能做到不自欺,不欺人,也不会被人欺。
日本企业对高管的“诚心”要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员工以诚相待。
日本企业界认为,人与人一起工作时会产生一个“活力场”,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员工的活力,并且使它们都投入到同一个方向。
日本企业为新入社的员工举行盛大的欢迎晚宴,为连续工作20年的资深员工举办庆典,社长亲自发放功勋奖励……员工真切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认为这样的企业值得他们定下心来努力工作,从而焕发出巨大的创造力。
第二,对顾客以诚相待,要永远怀有一颗感恩之心。
松下幸之助说过:“无论公司发展到多大,都不能失去感谢社会的心。
”基于这一认识,松下电器坚持向顾客、协作部门让利,长期奉行低价经营战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第三,以“诚心”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不断提升。
在日本可以时常听到这句话:用二流的材料制造不出一流的产品,用二流的态度也制造不出一流的产品!日本企业在判断是否进行工作改善时,往往坚持一个根本原则——改善的结果是否对客户有利。
如果改善的结果只对企业有利,而对客户来说没有明显的好处,那就不能改。
这就是“一流的态度”。
一家著名的日本电子制造企业得到市场反馈,一个编码器可能属于不良产品。
该产品按规定先被放入自动性能识别装置做不良品测试,经过三次测试都没有发现问题。
日本经营学知识点总结引言日本经营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融合了西方管理理论和日本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
日本经营学以其注重人本、追求卓越、尊重传统等特点,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企业经营和管理实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系统总结日本经营学的知识点,并深入探讨其核心理念、管理方法和成功案例,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日本经营学的精髓。
第一部分:日本经营学的核心理念1. 持续改进和创新日本经营学强调持续改进和创新的重要性。
企业应该不断地寻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日本企业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实现了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
2. 尊重人本日本经营学强调企业应该尊重员工、顾客和社会。
企业应该以人为本,关心员工的安全和健康,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建立和谐的员工关系,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同时,企业也应该尊重顾客的需求,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顾客的信赖和支持。
在社会方面,企业应该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贡献于社会发展。
3. 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是日本经营学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强调通过消除浪费,提高效率和质量,最大化价值创造。
日本企业通过实施精益生产,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竞争力。
第二部分:日本经营学的管理方法1. KAIZEN 改善KAIZEN 是日本经营学中一个重要的管理方法。
它指的是改善和持续改进的理念。
企业应该通过 KAIZEN,不断地改善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KAIZEN 还强调员工参与,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建议,共同致力于持续改进。
2. 五S五S 是日本经营学中的又一重要管理方法。
它是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企业应该通过五S 管理,提高生产现场的整洁度和有序度,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品质。
3. JIT 精密制造JIT(Just In Time)是日本经营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是指按需生产,及时交付。
在日本企业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日本人天生是有创业冲动的,怎么讲?大公司推动小公司创新。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在日本企业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欢迎大家阅读!大公司推动小公司创新你看全世界餐馆哪儿最多,日本最多,全世界的餐馆密度日本是最高的。
对于很多日本家庭,自己开店的成本并不高,开个餐厅或者小美容店,用点心思都会活得不错,你经常能在日本看见延续百年的小旅店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日本人不喜欢创业一定是伪命题,他们的创业冲动远甚中国,只是更加理性。
理性在哪?美国是当下全球的创新中心,所以日本人选择的创新方向一般都会尽量避开美国人的强项,曲线找到自己的机会,在某个细分领域,比如服务做到真正的极致。
而这种现象的根源来自日本产业结构的高度细分。
在日本,很少有一家通吃天下的情况。
一般的情况是:每个产业链上都有非常详细的分工,这样的好处就是:一家公司只要把一件事做好就可以了。
对于这点,我相信国内做互联网的朋友一定都会很有感触。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创业家注:其实,中国大多数行业都存在同样的问题)赚钱太不容易,即使你每天有了1000万的独立IP又能怎么样,一样为生存发愁,归根结底就是产业链太不成熟了。
为什么在日本,一个成熟的产业会形成如此细的分工呢?我的判断是这跟日本的“强协作”体系是分不开的。
表现在哪儿呢?一个业务我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外包给别人,日本人一般会选择外包出去,他会觉得你专门做这件事会比我自己做得好。
我们做互联网总喜欢做大而全,做“全民公敌”,在日本,你几乎看不到这样的情况。
当然,并不是日本企业的道德水准更高,它的背后有着一套完整的体系在支撑。
在日本,一家创新的公司冒出来,大企业看见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是不是也要去做这个业务,而是如何为我所用。
这与成本有关系,日本的人力成本很高,大公司自己做是会有风险的,所以我没有必要自己做,我会尽量与你合作。
日本社会强调什么?第一,产业链分工。
早期小公司是很容易生存的;第二,大公司要强调后发优势,不强调先发优势。
知识创新型企业被誉为“知识创造理论之父”的著名日本管理学者野中郁次郎在他被称为“ 日本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管理学著作”的《知识创新型企业》(《创造知识的企业:日美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合著,李萌、高飞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4 月出版)中,分析了知识创新企业的管理框架。
他所持的基本观点,就属于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建构主义知识和学习理论。
他认为知识是多元层面的,知识发展,即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创新的本质就是按照一种特别的远景和理想来重塑世界,企业和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进。
在知识创新型企业中,知识创新并不是研发、营销或战略规划部门专有的活动,而是一种生存方式,企业中的每个人都是知识的创造者。
揭示企业中知识和学习发展秘密的SECI 模型和学习环境创设原则首先,野中郁次郎将企业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暗默知)和显性知识(形式知)两类。
所谓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简言之,就是言语无法表达的知识;而显性知识则包括言语能够表达的知识。
他提出,在企业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二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
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野中提出了SECI 模型。
该模型的基本的前提是,不管是人的学习成长,还是知识的创新,都是处在社会交往的群体与情境中来实现和完成的。
正是社会的存在,才有文化的传承活动,任何人的成长、任何思想的创新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的群体、集体的智慧。
SECI 模型认为,因为知识是多元的、多层面、复杂迭代的,因此企业中员工的知识发展可分为共同化(socialization )、表出化(externalization) 、连结化(combination) 、内面化(internalization) ” 四个阶段。
员工的知识一直保持持续的螺旋式扩张发展,只要企业存在,就不存在终点。
日本企业的营销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的企业之间越来越频繁地进行交流和合作。
其中,日本企业因其经验丰富和创新能力强,受到了许多国家的关注和借鉴。
本文将从日本企业的营销经验入手,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并对我们的发展提出启示。
一、日本企业的营销经验1.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握日本企业在市场调研方面有着独特的智慧,能够精准地把握消费者需求和偏好。
例如,苹果公司在推广iPhone时,针对不同的族群,提出了不同的宣传语,比如面向商务人士的“你的全球办公室”和面向个人用户的“一刻始终像初恋”。
这些宣传语准确地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在市场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2.创新营销手段日本企业善于运用创新的营销手段,来吸引消费者。
例如,优衣库的快闪店模式,成为了全球时尚界的样板之一。
同时,日本企业也善于开发特色产品和服务,比如DAISO的100日元专卖,迎合了消费者对物美价廉的需求,成为了家庭必备的购物地点。
3.重视品牌形象的传播日本企业非常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传播。
例如,丰田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投入巨额的广告费用,追求品牌的高端形象。
此外,不少日本企业还运用了营销合作和代言人合作等手段,提升品牌知名度。
比如广告明星国民宝藏级人物北大路欣也就成为了不少日系品牌的代言人,成功地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
二、日本企业营销经验的启示1.精致而精准的市场营销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企业需要更加精细化和精准化的市场营销策略,把握消费者需求,以满足他们的要求。
企业还要注重品牌形象的建设和维护,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在创新营销手段上,企业也应该积极探索和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效、更贴近生活的服务。
2.注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需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进行持续的创新和优化。
如果企业能够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那么消费者必然会对品牌更加认可和信任,从而创造更大价值。
3.加强对品牌的营销和推广品牌意识对企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对品牌的推广和营销。
日本制造业的成功经验与启示作为一个小岛国家,日本在二战后能够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之一,其制造业的成功足以让许多国家学习借鉴。
本文将就日本制造业的成功经验和启示进行探讨。
一、对品质的追求日本制造业的成功离不开对品质的追求,制造商们始终把最高品质的产品作为自己的目标。
为此,他们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创新,投入海量的资金和时间,力求让产品尽可能地完美。
而且,日本企业非常注重细节,从零件的材料到产品组装,都严格要求每一个细节,确保产品的质量。
在日本,制造商们不仅在量产中追求品质,而且在每一件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都将品质视为重中之重。
例如,他们在车间里设置了许多质量检测仪器,确保零件的精度和品质,从而避免了后期的问题出现。
二、精益生产的实践精益生产是一种生产系统,它追求零缺陷且只生产客户所需的产品。
精益生产的实践被认为是日本制造业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日本制造业在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掀起精益生产的热潮。
其中,丰田汽车在汽车制造领域运用精益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成功,被认为是全球企业的典范。
他们通过精益生产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以及保持高品质。
精益生产的原理在制造业领域普遍应用。
“精”是建立在流程有效性和质量管理基础之上的,他们通过对生产过程的改进,控制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浪费。
同时,“益”也指生产产品的同时,节省人力和物力,实现高效益。
三、树立企业文化日本企业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石,更是企业品牌的标志。
日本的企业文化注重员工的自我约束,团队合作,集体目标,以及精益求精。
企业文化在日本是非常深度和广泛的。
丰田汽车是最为著名的企业文化典范之一。
在全世界,丰田被认为是精益生产的实践者,并致力于提升零售商,交通和制造业的工作流程。
丰田的成功,得益于他们的企业文化,他们强调每个员工的责任和群体意识,每个人都有责任、义务和机会参与共同努力。
四、持续产业创新日本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高的竞争力,定期推出新产品和技术可谓是必不可少的。
浅谈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及理论王健良袁海旺美国西肯塔基州大学最近,在党的十五大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加速国营企业股份制的改革进程,从宏观上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营企业采取多种所有制以提高效益、加强市场竞争机制开辟了道路。
我们去年到日本进行了访问,现介绍一些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或可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造的探索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信息。
日本管理体制的最大特点是建立终身雇佣制,也就是类似我国的“铁饭碗”。
其源起于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在企业倒闭和广大职工失业的威胁下,日本企业界提出不裁员,而保证其终身雇佣,但要求工人降低工资,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许多日本企业还从高中毕业生中录取新工人。
新工人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后便开始在该企业里终身就业。
这样做的结果可以说是“一箭双雕”:高中生起薪低,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终身雇佣使企业不必担心这些年轻人一旦成为熟练工后会“人才外流”,甚至“技术外流”。
这一做法为日本克服危机以及战后经济复苏和飞跃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
然而,一些研究日本管理体制的学者认为终身雇佣制也有其不可克服的弱点:第一是工人在一个单位时间太久会渐渐丧失积极性。
低工资和“铁饭碗”换来的是较低的生产率。
况且,随着出生率下降,劳动成本提高,廉价劳动力的来源会愈加枯竭。
第二是日本的“论资排辈”晋升制度。
其理论根据是人越老经验就越丰富,因而领导能力和判断能力就越强,生产力当然也就越高。
其实并非总是如此。
第三个弱点是前二者的产物:工人没有中途调动工作的可能。
难怪遇上难办的事,日本人总爱用“调工作或办公司”来比喻。
调动工作难就难在工人的各项福利如假期和退休金等都和他们所在的企业栓在一起。
人一走,一切全完。
这在一个本来不大重视社会福利的国家说来,后果不堪设想。
在日本不强调“岗位责任制”。
隔两三年工作人员或管理人员就在他们工作的企业里流动一次,一个人很难在一个岗位上成为专家。
日本的企业管理人员避免具体发号施令,不大检查工作进度,也很少提出批评以免给工人制造压力。
日本公司创造知识之理论与经验——创造知识的公司知识工作(knowledge work)有那些重要领域?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什麽?资讯与知识有何关联及差异?知识发展有何趋势及危机?如何评量知识的价值?如何管理知识?如何增进知识创造(knowledge creation)与知识传播(knowledge transmission)?企业应如何善用知识以强化竞争优势?学术界与实务界对知识及其应用的看法有何差距?日本一桥大学Nonaka教授在一个变化莫测的经济中,一切都充满变数。
只有知识是维护持久的竞争优势的一个破切来源。
由于市场不断变化,技术快通普及,竞争者以倍数在增加,而产品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得老套过时,因此必须持续柜的创造新知识,并将它在组织内部广泛的加以传播,而且快通的将它应娟在新技术舆产品上,这是现今成功企业的写照。
这些都是“创造知识”的公司所从事之活动,而“持续创新”则为这类公司唯一的责任。
日本最佳的公司持续地展现优异的创新成果。
这些公司的组织角色、结构及管理实务是值得参考又仿效的典范。
人类的发展由古至今,历经下列各种不同之时代,因而变得愈来愈复杂:石器时代(stone age)、铁器时代(iron age)、铜器时代(bronze age)、理性时代(age of reason)。
启蒙时代(age of enlightenment)、分析时代(age of analysis)、资讯时代(age of information),然後进入知识时代(age of knowledge)。
杜拉克教授曾指出:“知识是唯一有意义的经济资源”。
(Knowledge i s“the only meaningful economic resource”.)现今的企业已开始将知识视为它最有价值的策略性资源。
他们深知,为维护其竞争力,他们必须好好的管理其知识资源与能力(intellectual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事实上,早在1930年代通用汽车的总经理史朗(Alfred Sloan)就很重视商店与市场情报之搜集,以供决策及分配资源之参考。
IBM则率先将它本身变成十足的“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
在现今的企业界,“知识就是市场力量”(In business, knowledge is market Power.)[10]。
鉴於日本公司在知识管理上有其优势及独到之处,其理论与实务经验备受欧美企业与学术界之重视。
例如,日本管理学教授Ikujiro Nonaka与Noboru Konno对日本公司创造知识之策略与创新产品之研究就受到了高度肯定。
此外,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林肯(james R.Lincoln)教授对日式管理中的组织设计与创新(organizational design and Innovation)之研究亦深受瞩目。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探讨日本公司创造知识之相关理论及个案经验,内容包括下列六项:(1)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知识与企业研讨会”,(2)日本人与美国人对知识有明显不同之见解,(3)知识转化与升级的螺旋式演进,(4)创造知识的四种场所(Ba)之特徵,(5)场所的转换:三个日本公司的个案,以及(6)结语。
一、加州大学柏克莱“知识与企业研讨会”(一)研讨会之缘起及研讨内容加州大学柏克莱“知识与企业研讨会” (U.C.Berkeley Forum on Knowledge and the Firm)首届年会於1997年9月23与24日在该校商学院(the Haas School of Business)举行。
富士全录公司(Fuji Xerox Co.Ltd.)为庆祝日本一桥大学(Hitotsubashi University)商学研究所 Ikujiro Nonaka教授荣任加大柏克莱商学院新设的全录知识管理首位杰出教授(Xerox Distinguished Professorship in knowledge)而赞助该研讨会。
全世界各地约40名有关知识与企业之权威先进学者及专家齐聚一堂,共同研讨。
结果十分丰硕,并将研讨会论文於1998年春季在“加州管理评论”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以特刊方式出版(Special Issue on Knowledge and the Firm),成为知识管理这个新兴领域的一个发展里程碑,并藉此表示对Ikuiro Nonaka教授之崇敬,以及纪念加大柏克莱商学院的一百周年(HAAS 100:School of Business,100 years of Leadership)与加州管理评论的40周年庆。
参与研讨的学者们有些事先彼此就曾开会交谈过,有些则早就在研究知识管理方面成就非凡,极富声望,因此,他们大家都相互了解。
他们彼此间拥有一些共识,同时也存有一些歧见,大家对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在见解上既有“凝聚性”(cohesiveness),又有“多样性”(diversity),两者兼具,形成一种“平衡”(balance)。
在研讨过程中,他们彼此交换观点,相互切磋,以便集思广益,并激荡出更新、更有深度之创见及结论。
知识工作(knowledge work)有那些重要领域?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什麽?资讯与知识有何关联及差异?知识发展有何趋势及危机?如何评量知识的价值?如何管理知识?如何增进知识创造(knowledge creation)与知识传播(knowledge transmission)?企业应如何善用知识以强化竞争优势?学术界与实务界对知识及其应用的看法有何差距?这些都是大家极有兴趣而彼此争相讨论之问题。
限於篇幅,本文谨大略简介Ikujiro Nonaka教授,并摘录该次研讨会的部分重点内容於下。
(二)Ikuiro Nonaka教授精研知识之管理日本一桥大学教授 Ikujiro Nonaka热爱学术研究,治学态度谨严,精勤过人。
长期以来,他对企业如何创造、传播及应用知识,公司基层人员与中、高层经理人在知识管理上应扮演何种角色,如何营建有利於知识创造之环境与文化,以及如何发展新产品等之理论与实务详加精研,且获有丰硕、具体之学术成就,因而身价不凡,备受肯定。
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商学院因而授予知识管理杰出教授荣誉,并为尊崇他而举办“知识与企业研讨会”之首届年会。
早在1986年,Ikujiro Nonaka就与哈佛大学教授 Hirotaka Takeuchi共同在哈佛企业评论发表“新新产品之发展游戏”(The New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Game)。
1991年Ikujiro Nonaka又於同一刊物发表“创造知识的公司”(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由於内容精辟、独特,且富实用参考价值,因而获得很高的评价。
在1997年加州大学柏克莱商学院的研讨会中,他与Noboru Konno教授共同发表“场所”的概念:为“知识创造”营建一个基础(The Concept of“Ba”: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对知识创造的过程,以及四类知识创造场所之特徵提出了他们宝贵的创建及研究心得,因而深受赞赏。
二、日本人与美国人对知识有明显不同之见解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 Hirotaka Takeuchi曾与 Ikujiro Nonaka教授密切合作,共同对知识进行研究。
在加州大学该次的研讨会中,Takeuchi指出,由於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日本人与美国人的研究方法与经验有显著之差异,因而对知识之理论与实务之看法有很大的差别。
在美国,大部份有关知识之作业都集中在搜集、发布、重新利用与统计已编制好的知识?与资讯。
知识的负责人经常注视资讯技术,并藉以搜集及传播这种“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通常较注重在市场交易或知识网路合作方面能彼此互惠及获益。
公司对“知识投资”(knowledge investment),会以其in期之经济回收作为评量该项投资是否可行之准绳。
在日本,“知识创造”(knowledge creation)较受重视,特别强调要建立一些条件或环境,以利个别的知识所有人彼此能相互交换“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日本人很重视这项有利新知识发展之“社会程序”(asocial process)。
在一个群体或实验室中本著善意、互信、彼此相爱或抱持慷慨情怀,共同合作来开创知识。
公司希望藉“创新” (innovation)来强化其追求成功的长期能力,并以此来评量其知识管理之成败。
(一)笛卡儿与 Nishida的哲学不同为进一步厘清东西方对“知识”与更广泛的“人生存在价值”(human existence)之歧见,Nonaka教授拿笛卡儿(Rene Descartes,1596-1650)与Kitaro Nishida两人的不同的哲学来加以对照及比较。
笛卡儿是法国的哲学家、物理学家与数学家。
1637年他创建了解析几何学(the science of analytical geometry),并发现几何光学法则(the laws of geometric Optics)。
他虽然在科学研究上有很高的成就,却同样喜爱研究哲学,是一位理想主义者(an idealist)。
他建立了现代玄学(modern meta Physics),并拒斥自中世纪以来将亚里斯多德哲学(Aristotelian Philosophy)与基督的启示(Christian revelation)相结合的欧洲传统思想哲学(Scholasticism)。
他自创一套推理方法与哲学,被称为笛卡尔哲学(Cartesianism)。
他於1637年的著作中表明,他完全放弃所有原先的信念,并凭自我所察觉到的生存事实(the fact of his self-conscious existence)来重建他自己所信得过之信念。
他说:“我疑,故我思;我思,故我在”。
(l doubt,therefore l think;I think,therefore l am.)藉著直觉( intuition)与推论(deduction),他揭示了他自己的存在之真理,并以存在论(或称本体论,the essence of things;the study of being)来解说神的存在(the ontological argument for the existence Of Good)。
(二)东方人与西方人对知识的想法不同Nonaka教授说,笛卡儿将个人视为他所处环境的局外人,个人站在环境之外来评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