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天挺明史讲义》(附详细目录)
- 格式:doc
- 大小:15.95 KB
- 文档页数:7
师表垂后世史才写探微──读《郑天挺先生百年诞辰纪念论文
集》
方裕谨
【期刊名称】《历史档案》
【年(卷),期】2001()1
【总页数】3页(P129-131)
【关键词】百年诞辰;历史系;纪念;教授;雕像;探微;明清;99年;中国社会;单位
【作者】方裕谨
【作者单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6;K825
【相关文献】
1.郑天挺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暨逝世八周年纪念会在天津召开 [J], 陈茂山;方广岭;
2.史学大师郑天挺——纪念郑天挺先生诞辰百年 [J], 林延清
3.纪念郑天挺先生诞辰120周年暨第四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 [J], 张传勇
4.“纪念郑天挺先生110周年诞辰暨中国古代社会高层论坛”在天津举行 [J], 苏新红
5.一本简明而富于创见的清代史——读郑天挺教授的《清史简述》 [J], 周远廉;朱诚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研结合的典范-《郑天挺明史讲义》述论秦丽(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350)摘要:《郑天挺明史讲义》在性质上兼有教学和科研的双 重特征,不仅适应明史教学的需求,也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专门论著。
该书内容宏富、体系严整,初步建立了现代明史学术体系的基本框架,书中蕴含的治学方法和学术观点亦对后学启发良多。
深入挖掘《讲义》的学术价值,一方面能将明史研究推向深入,另一方面也能借助该书更全面地认识、评价郑天挺的史学成就与地位。
关键词:郑天挺明史讲义学术贡献郑天挺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
他一生学术成就卓 著,治学尤以明清史见长,郑先生的清史成就早已为世所瞩目,但由于他 的明史著述大多未经发表,其在明史领域的精湛造诣与深邃思考,长期隐 而不彰。
2017年11月,《郑天挺明史讲义》皇皇三巨册出版问世,为我们 了解郑先生的明史成就与贡献提供了充分的资料依据。
®展卷细读,可发 现该讲义体系严整、内容宏富,已初步具备明朝断代史的规模与框架,且 书中案语提纲挈领、洞见迭出,读罢令人受益匪浅。
以下仅就笔者的一些 粗浅感想略做申说。
①郑天挺:《郑天挺明史讲义》,孙卫国等整理,中华书局,2017。
以下简称《讲义》。
296史学理於^史学史学刊一教学研究,相得益彰郑天挺生平“以学术为己任”,在日常的读书、备课过程中,他以原始资料为基础,加以摘录、考辨、评议,形成了大量读书札记和学术卡 片。
《郑天挺明史讲义》(以下简称《讲义》)的形成即与其明史研究和教学息息相关。
郑氏从20世纪30年代初便慨然有志于明清史研究,加之经年从事明清史教学工作,在几十年的科研与教学中,明史卡片日积月累,终成巨帙。
从卡片最初的性质来看,兼有授课材料和读史札记的双重特 征。
郑天挺从1939年开始在西南联大讲授明清史,联大期间是其明史卡片迅速扩充的时期。
郑氏早期的日记较多反映了他对这些明史卡片的定位。
其言:“读明人笔记,摘录并考订之,以备讲述之需,兼作《明史》札记初稿,此时但作卡片,尚未登之簿册也。
鄭天挺先生與二十世紀的明史研究孫衛國2012-09-18 09:46:57 来源:《中国文化》2012年01期鄭天挺(1899-1981)是中國著名的明清史專家,翻開任何一本有關中國20世紀明史研究概况的著作,①幾乎無一忽視鄭天挺的重要地位。
但他對明史學界的獨特貢獻,在明史領域的獨到見解,即使回顧與總結性的著作,以及關注鄭氏史學成就的論文,也鮮有詳細介紹。
②在明史研究領域,鄭天挺既没有在清史領域像《清史探微》③那樣的標志性專著,甚至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文亦不多。
可是,却無人否定他對於中國20世紀明史研究的重要貢獻。
這實際上是一個矛盾。
本文試爬梳相關資料,尤以鄭天挺多年的明清史講課學術卡片和尚未出版的日記爲據,結合時人的回顧與研究,對此問題略作探討。
一孟森傳人及其明史教學之歷程20世紀的中國學術,大體可以1949年和1977年爲界,分爲三個時期,明史研究的發展階段也基本如此。
④該世紀我國最重要的明史專家,誠如黄冕堂所言,“老一輩學者吴晗(1909-1969)、鄭天挺(1899-1981)、謝國楨(1901-1982)、傅衣凌(1911-1988)、王毓銓(1910-2002)、黄雲眉(1897-1977)等追踪前哲,博覽精研,碩果纍纍,爲今日我國的明史學奠定了基礎。
新一代繼起治明史者許大齡(1922-1996)、洪焕椿(1920-1989)、李洵(1922-1995)、韋慶遠(1928-2009)、韓大成(1925- )以及近年不斷脱穎而出的中年俊秀,學風篤實,已初步顯示出實力。
”⑤這話是二十多年前所説,已不足反映整個20世紀的情况,“老一輩學者”中,尚應加上孟森(1869-1937)、朱希祖(1878-1944)、柳亞子(1886-1958)和王崇武(1911-1957)、梁方仲(1908-1970)。
在這些“老一輩”明史專家中,只有鄭天挺、謝國楨、傅衣凌、王毓銓四人的學術生涯跨越20世紀的三個學術階段,而鄭天挺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明清史學科化與專業化的建立過程中,上承孟森,在後來明清史學科進一步發展過程中,廣育門生,地位更顯重要。
读《明史讲义》这本书主要按照讲述了大明帝国的建立及灭亡二百多年的故事。
本书的开头现介绍了明史在史学上的位置以及明史体例,接下来才开始正式介绍明史。
明史部分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诞、天崇两朝乱亡之烔鉴、南明之颠沛。
本书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将各个朝代的历史事件连接起来,并给予大量历史事件阐明作者观点。
开国分为太祖起事之前提、太祖起事至洪武建元以前、明开国以后之制度、洪武年中诸大事。
这一章主要介绍太祖年间发生的事,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孟森对太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太祖起事之前提这一节孟森认为元朝是“马上得之,马上治之”,不知礼法刑政为何事。
元灭亡在于没有一定的政治制度维持统治。
针对这一观点,我查阅其他资料以及问老师得知此观点有些片面。
沈一民等著《大明的崛起—日月恢宏紫禁城》提出“元末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冲锋陷阵已不再是蒙古贵族的首选,他们更加痴迷于宫廷斗争,从中寻求快感。
”因此“正是元统治者的内斗使得元末农民起义军有可乘之机。
”通过上课讲的元朝历史以及询问老师得知元朝当时也是有一定的制度作为支撑的。
太祖起事至洪武建元以前主要介绍了太祖建立国号以前的事件。
这一节主要介绍太祖如何在群雄并起的时代斗智斗勇最终夺取政权的。
明开国以后之制度是这一章的重点,本书在此节中介绍了太祖在建国后所做出的一系列贡献。
孟森认为“国之兴亡系于财之丰耗,阜财者,民也;耗财者,军也。
民生之与国计为维系不亡之根本。
”因此这一节首先介绍了太祖制定的民事军事制度,以及采取的一些利民措施。
民事制度主要有黄册之制、鱼鳞图册、计民授田、设司农司以及减免赋税兴修水利等一系列劝课农桑休养生息的政策。
民事制度主要介绍了黄册之制和鱼鳞图册。
以鱼鳞图册为经,凡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凡赋役之法定焉。
在民事上,太祖计民授田,设司农司,劝课农桑,作养廉俭,对于灾区地区,多次免租税。
太祖认为“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因此制定了定役法、均功夫图册。
明史学习书目明史书目一、参考文献:1.《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2.《明实录》,台湾史语所校印本。
3.(清)谈迁:《国榷》,中华书局点校本。
4.(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点校本。
5.《明会要》,中华书局点校本。
6.(明)焦竑:《国朝献征录》,中国史学丛书初编本。
7.(明)陈子龙、徐孚远等:《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点校本。
8.(明)张居正:《张太岳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9.(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10.(清)查继佐:《罪惟录》,四部丛刊本。
11.佚名《崇祯长编》,上海书店本。
12.(清)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中华书局点校本。
13.(明)张岱《石匮书后集》,中华书局点校本。
14.《明会典》,商务印书馆1936年。
15.(明)王圻《续文献统考》,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
16.(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四部丛刊本。
17.(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点校本。
18.(明)叶盛《水东日记》,中华书局排印本。
19.(明)何良俊《四有斋丛说》,中华书局排印本。
20.(清)叶梦珠《阅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1.(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排印本。
2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23. 郑天挺主编:《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开明书店1952年版。
24.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三联系书店1959年版。
25. 王国平、唐力行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6. 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业会馆碑刻选编》,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27. 郭厚安:《明实录经济资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8. 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二、今人论著:1.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2.孟森:《明清史讲义》(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篇一:明清史研究状况四、明清史研究概况(一)明史研究百年来的明史研究状况,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和一个非常时期。
第一个阶段为1901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个阶段为1949年到1966年“文革”运动爆发;第三个阶段为1976年粉碎“四人帮”至20世纪末。
一个非常时期为第二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之间的“文革”十年时期。
这三个阶段和一个非常时期的明史研究,各有不同的处境和特色。
今天讲的这个问题相对比较专一些,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简单回顾明史研究的历程;二是国内明史研究的基本格局及其变革;三是明史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
四是明史研究的发展趋势。
认清学术的流变和问题,对我们以后进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明史研究的发展历程明史研究,以明代包括南明的300年历史为主要内容。
明代有三个划时代意义的开端:一是中国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二是与世界融为一体的全球化开端,三是封建统治达到高度集权的时代的开端。
因此,在今天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加大研究明史力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确实地说,明史研究开始于清代(姜胜利《清人明史学探研》),但现代意义上的明史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初叶。
纵观20世纪以来的明史研究,其突出特点是与中国社会现实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大致出现了四个高潮:第一次高潮:清末至民初。
当时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西方近代思想大量传入,推翻清朝统治成为社会现实中的重要任务,因此形成了明史研究的第一个高潮,这是明史研究从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的转型时期。
1905年梁启超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旨在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提出中华民族在世界史上地位的探讨,同时开启了中西比较研究的先河。
第二次高潮:20世纪30至40年代末,成为明史研究的重要奠基时期。
当时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深重的民族危机,激起了抗战热潮。
针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明代东北地区以及满族先世历史研究成为重点。
●史家丰碑郑天挺史学成就述略吴 雯 郑天挺(1899———1981),原名庆,字毅生,福建长乐人。
1917年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
1921年毕业后,参与筹建厦门大学。
1922年入北大文科研究所国学门读研究生,并参加整理明清档案,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1952年后任教于南开大学。
1933—1937年任北大秘书长,主持校务工作。
西南联大期间,任北大文科研究所副所长,兼联大总务长。
自1946年北大复原至1950年,任史学系系主任及校秘书长等职。
1952年奉调南开大学,先后任历史系系主任、明清史研究室主任,并曾任南开大学副校长、校顾问,全国人大第三、五届代表等职。
1961年兼任全国高校文科教材历史组副组长。
晚年当选为中国史学会执行主席、第一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组组长及《中国历史大辞典》主编等。
学术著作有《探微集》、《清史探微》、《清史简述》、《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等。
主编与合编教材有《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史学名著选读》、《明清史资料》、《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宋景诗起义史料》等。
(一)郑天挺一生学术成就斐然,其中以清史成就尤为卓著。
促使他走向清史研究道路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他在北京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从家人和亲友处耳闻目睹许多清代掌故和官场作风,对清代的许多逸闻轶事多有了解,奠定了他对明清史兴趣的根基,且对他后来在明清史方面的成就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像同时代的其他学者一样,郑天挺也有着十分深厚的国学根柢,但他在继承乾嘉余绪的同时,亦反对沉迷于考据、脱离社会的风气,讲求史学“经世致用”功能。
可以说,儒家“因时而变”的学术精神在他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他四十年代以后著述文章的指导思想。
此外,对明清档案的整理和运用,则大大推动了他对明清史的研究,使他的研究成果多具开创之功。
上述数者相结合,致使其在四十年代后的学术研究渐渐走出乾嘉学术传统而步入爱国主义的史学轨道,其史学研究日渐贴近时代而为现实服务。
郑天挺谈学习明史宋太宗认为"开卷有益",他说:"朕性喜读书,颇得其趣,开卷有益,岂徒然也〉"(《宋实录》)但是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两个有谁说得对呢?抑或都对呢?"开卷"是对"不开卷"而言,读书总比不读书好,宋太宗说得有道理。
"尽信"对"不信"而言,一般来说,书可信,但不能尽信,孟子说的也有相当道理。
我们的看法是要读书,但不能乱读,要有选择地去读书,再说书很多,所谡"浩如烟海",不选择怎么读法!选择,就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看这种书对我们的工作用或无用。
我们史学工作者读书,要根据历史科学的任务进行择,即要选读与我们的专业、研究方向、长远的或当前的任务有关的书籍。
按照研究方向选择读物,要挑选那些好书来读,要读那些史料价值高的书籍。
我们所说的好书,就古人遗留下来的史籍讲,指有见解、有事实、首尾一贯的书。
我们不是要求它有正确的见解,而是要有明确的观点,并用在碍的历史材料加以说明的观点。
古人有言:"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镛之开,不如一户之明。
"(《淮南子·说林训》)观点不一定多,但一定要能一以绩之,不自相矛盾。
我们对古书的要求是:系统分明,"提纲挈领";叙事祥实。
能"穷源竟委",大事不漏(然非事事毕聚),关键分明,重点突出。
研究明代的历史,清人著的《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书,都是属于我们所说的"好书"那一类的,是要认真读的书。
下面对它们略作评介,对阅读这些书籍的方法,也介绍一下。
一《明史》《明史》的纂修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1645年(顺治二年)五月,清军刚攻下扬州,清廷就设晨史馆命内三院大学士冯铨、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等充撰修官。
明史讲义白话文版《明史讲义》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撰写的一部较为晚期的明代史书,全书共40卷,收录了明代历代君主以及朝代更迭的内容。
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明代的历史事件、社会风貌、人文之美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描述。
以下是对《明史讲义》的白话文版的简要概括:冯梦龙在《明史讲义》中首先描绘了明朝建立的历史背景。
他通过对明太祖朱元璋的生平事迹的讲述,强调了朱元璋从一个贫苦农民到建立了明朝的伟大成就。
冯梦龙对朱元璋的智勇才略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并用较为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他斩杀三千余名贵族的情景。
然后,冯梦龙着重介绍了明成祖的治理。
他称赞了明成祖英勇果决、善于制定法律,使得明朝官员不敢贪污受贿。
冯梦龙还描述了明成祖的御驾亲征,向读者展示了明成祖所具备的统治能力和军事才能。
接着,冯梦龙详细描述了明英宗朱祁镇与外族势力的斗争。
他讲述了明英宗与蒙古势力的战争,并着重强调了明英宗的勇气和智谋。
冯梦龙还揭示了明英宗与明英宗后宫之间的纷争,以及在庙堂政治中发生的政治阴谋。
在此之后,冯梦龙描述了明代初期一段重要的历史事件——靖难之役。
他以叙事的方式展示了靖难之役的历程,以及明英宗被宦官王振软禁等事件。
他通过描写宦官势力的残暴和执政者的软弱来说明明朝政治上的问题。
随后,冯梦龙以《太监李自成封燕王》为题,叙述了李自成起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他详细描述了李自成起义军队的形成和情况,并讲述了李自成攻占北京的过程。
冯梦龙通过对李自成的描绘,强调了他的军事统帅才能和反抗明朝的勇气。
最后,冯梦龙以明朝亡于清军入侵一事作为全书的结束。
他对清朝入侵明朝的过程进行了叙述,并描述了明朝官员个人的心理和世态人情。
冯梦龙通过对明朝的覆亡进行了总结,表达了对明朝的遗憾。
《明史讲义》作为一部白话文的历史著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叙述了明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通过该书,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朝的历史背景、皇帝的治理方式、朝野风貌等方面的内容。
它不仅为学术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本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历史读物。
明史讲义总论《明史讲义》是由清朝学者茅坤编纂的一部著名史书。
本书的撰写目的是为了总结并介绍明朝的历史,对于了解明代历史和明代政治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共分为纪传、志、表、列传、诸臣年表等五个部分。
其中,纪传是整个书籍的主干,记述了从明太祖朱元璋到崇祯帝朱自清的明朝君臣的生平和事迹。
这些君臣包括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宰相、将帅等重要人物,通过对他们一生的追述,展现了明朝历史的光辉篇章。
志部详细介绍了明朝的制度和政策。
其中包括明朝的官制、法制、礼制等各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制度和政策的深入解析,读者可以有助于对明代政治制度的认识与理解。
表部主要记载了明朝历代帝王的事实和年号。
它以年代为单位,对各个历代帝王的重大决策和政绩进行了概要的描述。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表部,一目了然地了解到明朝各个时期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发展。
列传则是对一些重要人物的生平和事迹进行了单独的介绍。
这些人物既包括历代的君主,也包括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文人、将领等。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了解,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明朝时期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及其所取得的成就。
诸臣年表则是对明朝历代各朝政要的生平和职位任免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通过对这些朝臣的生平事迹的研究,读者可以了解到明代各朝政权的组成和变迁,以及各个朝代的重大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总的来说,《明史讲义》是一部生动、全面且有指导意义的著作。
它不仅详细记载了明朝历代帝王和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还对明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进行了深入介绍。
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读者可以对明代历史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关政治制度和历史经验的启示。
无论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对明朝历史的了解与研究的角度,本书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书籍。
作者: 陆申
出版物刊名: 史学集刊
页码: 72-74页
主题词: 明清史;郑天挺;满族;努尔哈赤;源流;皇太极;清代;八旗制度;历史现象;学术观点
摘要: <正> 著名历史学家、已故明清史专家郑天挺先生主编的《清史》上编,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清史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一件可喜之事。
郑先生生前受教育部委托,亲自组织写作班子,并拟定编写大纲,逝世后,在副主编南炳文、郑克晟、林树惠同志主持下,圆满地完成了编著任务。
《清史》上编,追述满族先世的发展源流及满族的兴起,叙述和评析自努尔哈赤建立后。
明清史书单入门
以下是明清史入门书单:
《明史讲义》孟森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
本书为明清史研究开拓者孟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
全书分为二编:第一编总论明史在史学上的地位和明史体例;第二编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七章,对明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高度概括,见识高远、考证翔实、轮廓清晰,在明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传》吴晗著,三联书店,1965年。
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生动活泼的文笔,将朱元璋从农民起义的领袖到封建帝王的一生作了全面阐述。
作者试图通过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使读者领悟一个历史人物的升降沉浮,并了解有明一代初期的历史。
代表作有《朱元璋传》,先后写作四稿,投入了毕生精力,是明史研究的权威经典之作。
《明代粮长制度》(校补本)梁方仲著。
《明清史讲义》孟森著。
以上书籍可以帮助你了解明清时期的历史,阅读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
南开学术名家志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郑天挺
佚名
【期刊名称】《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4
【摘要】郑天挺(1899~1981),原名庆灶,字毅生,原籍福建长乐,生于北京。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
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组负责人,中国档案学会顾问,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
【总页数】1页(PF0002-F0002)
【关键词】历史学家;郑天挺;教育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民主促进会;名家;学术;西南联合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3.2
【相关文献】
1.南开学术名家志著名翻译家、历史学家——黎国彬 [J],
2.南开学术名家志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杨生茂 [J], 无
3.南开学术名家志著名历史学家——雷海宗 [J], 无
4.南开学术名家志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吴廷璆 [J], 无
5.南开学术名家志:著名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张克志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郑天挺明史讲义》(附详细目录)
出版信息
作者: 郑天挺著/ 孙卫国等整理出版社: 中华书局出版年: 2017-12页数: 1393定价: 258.00元装帧: 平装ISBN: 9787101125580 作者简介郑天挺(1899—1981),又名郑庆甡,字毅生,福建长乐人,生于北京。
1924年起,任教
于北京大学。
抗日战争爆发,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总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南开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副校长。
郑天挺在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明清史领域卓有建树,主持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大学等校工作数十年,培养了大批文史人才,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
内容简介《郑天挺明史讲义》是根据郑天挺先生20世纪30年代—70年代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南开大学历史系开设“中国史下·元明清部分”“明清专题”“明清史讲座”等课程时的卡片、讲稿等资料整理而成。
全书三册,140万字,体大思精,集中反映了郑天挺先生对明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以及边疆史地、民族关系的研究成果,同时体现了郑天挺先生对历史教学的深入思考。
该书的出版必将大大推进中国的明史研究。
目录整理说明
第一编绪论一、民族之解释二、国史教学
第一章明清史之特点一、明清史之特点二、近古
史与中古史之不同——吕思勉三、明清史与前代之异同四、明清两代对于近代之影响五、明清史在历史上之地位六、清史特点七、对于明清史应具之认识八、明清史中几个可注意的问题
第二章明清史之分段第一节明史分段一、明史分段私见二、明代十六帝三、明代版图四、年代、世系、制度,注意其因果关系
五、明史的教学与研究六、明代史目录第二节清史分段一、明清年代二、清之年代
三、清史之地位与难易四、近人研究清史之方法五、清史分段私见六、清史之分段——《孟森清史讲义》目录第三节为讲述便利之分段一、明清史分段私见二、明清史之分段——吕思勉《白话本国史》目录
第三章明清史之参考书第一节明史史籍
一、《明史》及《明史》源流二、纪传体明史
三、编年体明史四、纪事本末体明史五、明代实录六、明代政书、典章、宫史、典故
七、明人传记第二节明史史料一、诗文集及奏议二、私家记载三、国外著述《朝鲜实录》
第二编自元末至明武宗
第四章元末之丧乱与明太祖一统第一节元末之衰乱一、元末之社会二、元末明初之白莲教三、山东燕南之乱四、元末东南丧乱第二节明太祖之创业一、明太祖二、平定群雄三、明太祖经略西南四、北征伐元五、元之遗惠(附元顺帝与瀛国公)第三节明初之内政一、开国之政治二、明初正统观念与《元史》撰修三、分封诸子四、削藩五、燕王之起兵与即皇帝位六、建文逊国之传说七、高煦之叛八、海外贸易
第五章明中叶前之文治与武功第一节明代军制与边防一、军制二、屯田与边防第二节对外军威之宣耀一、征服朔漠二、征服安南第三节土木之败及其影响一、瓦剌入寇二、土木之败三、景帝之守御四、英宗南还与复辟五、鞑靼复兴与河套问题六、孟森论蒙古与明之关系——蒙古与汉族之关系第四节
学校与选举一、府州县学二、国子监三、考试四、任官第五节礼制与刑制
一、明代制礼之沿革二、议律、定律与律例
三、五刑四、法司第六节内乱之勘定
一、明中叶前之政治背景与经济状况二、唐赛儿之
乱——山东三、邓茂七、叶宗留之乱四、刘千斤之乱五、麓川之役六、朱宸濠之乱第三编自明世宗至清一统
第六章明中叶后政治经济之变革第一节大礼议
一、世宗之立二、议礼之争三、大礼议之影响第二节内阁事权之浸盛一、明初中书省二、内阁政制之演变三、内阁与宦官四、首辅与明代名相五、嘉靖时首辅权重之祸害
六、土司制度第三节田赋制度之改定一、明代土田二、户籍与户口三、丁与役
四、田与赋五、赋役制之改革第四节明代思想之解放与西学之东渐一、明代之学术思想
二、明代文学三、耶稣会士携来之西洋学术会士
第五节明代工商业一、雇佣与租佃二、明代奴仆与胥吏三、明代手工业四、明代商业第六节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二、明代城市三、徐一夔与《织工对》第七节钞法、关市与盐法一、钞法
二、明代茶马市三、明代盐法
第七章明季之衰乱第一节满洲之崛起一、清代之先世二、后金建国三、明清之战争第二节东南之倭寇一、明与日本之关系
二、倭寇之起三、倭寇之攻掠与平定四、日本侵朝鲜与中国赴援第三节宦官乱政一、明初宦官制度二、宦官权势之造成三、明代权阉第四节门户之争一、晚明之朝政
二、门户之起(附万历末之朝政)三、东林
四、齐浙诸党第五节党争诸案一、争国本二、楚宗案三、妖书案四、京察五、梃击案六、红丸案七、移宫案八、熊廷弼案九、三案之影响第六节流贼
一、流贼之起二、流贼之转掠与明廷之抚剿第七节明之灭亡与清之统一一、思宗殉国
二、剿灭李自成三、剿灭张献忠
第八章明之复兴运动第一节福王政权一、福王之立二、史可法督师三、四镇之争四、清军之南下第二节鲁王与唐王一、鲁王、唐王分立浙、闽二、鲁王入海与唐王之亡
三、张煌言、郑成功之规复四、日本乞师第三节桂王政权一、桂王之播迁二、何腾蛟、孙可望、李定国之规复
第九章明代皇陵附录一读史札记一、新书录要
二、古史札记三、唐宋史札记四、元史札记五、史料学札记六、墨
附录二中国史下(元、明、清)教学大纲与讲义一、1949年春季学期北京大学“中国史二下”教学大纲二、1952年春季学期北京大学史学系“中国史四”教学大纲
三、1952年秋季学期南开大学“中国史第三段”教学大纲
四、1954年南开大学“明史专题”讲义五、1957年南开大学“明代的社会与政治”讲义六、1955—1958年度南开大学“中国史三明清部分”讲义七、1956年度南开大学“中国史明清部分”提纲八、史料学与年代学讲义九、1961年10月24日北京大学历史系“朱元璋和红巾起义”演讲提纲十、1959年4月12日在天津师范学院“中国历史分期问题”演讲提纲十一、谈如何编写中国史讲义
附录三明史试题一、口试甲类二、口试乙类三、口试丙类
附录四郑天挺明清史讲义现存卡片原顺序目次明清
史讲义一明清史讲义二元末起兵明太祖明清史讲义三太祖创业明清史讲义四明初政策
明清史讲义五明代分封靖难迁都明清史讲义六建文传说明清史讲义七海外贸易明清史讲义八土木之败复辟鞑靼复兴河套明清史讲义九军制土木之败复辟学校刑制平内乱明清史讲
义十明代学校与科举明清史讲义十一礼制与刑制
明清史讲义十二内乱之勘定明清史讲义十三明中叶
后政治经济之变革明清史讲义十四明清史讲义十五明代户籍户口明清史讲义十六明清史讲义十七明代田赋富户佃户漕运明清史讲义十八明代赋役改革一条鞭财政明清史讲义十九明代工商业矿监税使明清史讲义二十明清史讲义二十一明季之衰乱明清史讲义二十二耶稣会士明清史讲义二十三明末农民起义明清史讲义二十四南明明清史讲义二十五明陵筚路蓝缕开生面,呕心沥血育英才——郑天挺先生的明史研究与明史教学(代整理后记)
信息采集:郭玉春媒体编辑:房晓月文字编辑:卢俊丞朱志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