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下册复习提纲
- 格式:pdf
- 大小:532.46 KB
- 文档页数:10
2024年高二化学下册考试知识点总结一、无机化学1. 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性-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组织- 元素周期表中各个区块的特点和特性- 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的概念和变化规律- 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和电子亲合能的概念和变化规律- 周期性规律的原子结构解释2. 元素的化学性质及反应- 元素的氧化还原性和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反应- 元素的硫化性和卤素化性- 元素的氮素化性和氧化性- 元素的碱性和酸性3. 键的构成和化合价- 钢钉模型和路易斯模型及相关原理- 配位原理和休-谢尔法则- 键的类型和特性- 共价键的构成和形成原则4. 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化学性质及反应- 阴离子和金属阳离子的化学性质- 阴离子和非金属阳离子的化学性质- 阴离子及其与阳离子之间的反应5. 离子共存和化学平衡- 相对稳定性和离子共存规律-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表达式- 平衡常数和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 应用化学平衡的相关实验方法二、有机化学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分类和结构特点-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和命名规则- 饱和和不饱和碳氢化合物的命名方法2.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反应- 有机化合物的燃烧和加氢反应- 有机化合物的取代和加成反应-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 共轭体系和共轭结构的影响3. 有机合成和反应机理-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条件- 反应物的选择和反应机理的分析- 氧化和还原反应的机理和条件- 有机反应过程中的催化剂和条件4. 有机化合物的功能和应用- 烃及其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和应用- 醇、酮、醛和酸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有机酸和酯的酸碱性和功能- 醚、胺和酚的结构和反应性三、化学计量和化学反应1. 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法-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设立- 化学计量法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溶液浓度和稀释计算方法- 化学方程式和计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2.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规律- 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关系- 化学反应的平衡和平衡常数3. 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描述- 平衡常数和平衡条件的计算- 平衡常数和反应物浓度的关系- 平衡常数和温度的关系4.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和热力学-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定律和反应焓变- 化学反应的放热和吸热过程- 化学反应热力学计算方法- 化学反应的生物和工业应用四、酸碱和盐类1. 酸碱概念和性质- 酸碱的定义和属性- 酸碱的强弱和离解度- 酸碱的饱和度和酸碱度计算- 酸碱对环境的影响和应用2. 酸碱中和和酸碱稳定性- 酸碱滴定和指示剂选择- 酸碱中和反应方程式和计算- 酸碱稳定性和阴离子效应- 酸碱盐和酸碱中和的应用3. 酸碱理论和pH计算- 酸碱理论的跨度和解释- pH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强酸弱碱和强碱弱酸的分类- 酸碱计算在实验中的应用4. 盐类的化学性质和应用- 盐类的分类和命名方法- 盐类的溶解度和溶液的离子平衡- 盐类的晶体结构和晶体化学- 盐类的应用和功能五、化学实验与技术1. 基本实验操作和操作安全- 试剂和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实验器材和实验条件的安全注意事项- 实验操作的正确顺序和方法- 实验数据记录和实验结果分析2. 测量与计算- 实验中常用的测量方法和仪器-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计算方法-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推理- 实验误差和数据处理技巧3. 实验控制和实验方法- 实验条件的控制和调节方法- 实验所需条件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实验结果的验证和实验原理的解释- 实验过程的改进和实验设计的方法4. 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 实验记录的内容和格式要求- 实验数据和结果的正确记录和整理- 实验报告的撰写和结构要求- 实验报告的评价和改进建议以上是2024年高二化学下册考试的知识点总结,总字数约为____字。
无机化学第四版知识点复习资料无机化学第四版知识点教材大纲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无机化学(三)》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药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培养药学专业的应考者系统地学习《无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高素质的药学专业的人才。
现代无机化学是对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碳氢化合物除外)的制备、组成、结构和反应的实验测试和理论阐述。
本课程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基础化学原理(第二章至第十一章)和元素化学(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
化学基本原理包括稀溶液的依数性(第二章)、动力学(第三章)、热力学基础(第四章)、四大平衡:化学平衡(第五章)、酸碱平衡(第六章)、沉淀平衡(第七章)、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第八章)、原子结构(第九章)、分子结构(第十章)本课程用现代化学理论和观点阐述基本化学原理,反映本学科的前沿内容和发展趋势,同时将基本化学原理渗透到元素化学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掌握和熟练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化学原理,领会元素的主要性质。
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勤于思索,流利地回答问题和解答习题。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熟练掌握溶液的渗透压;2、熟练掌握动力学关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热力学关于反应热的计算、用吉布斯能变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3、熟练掌握四大平衡:酸碱、沉淀、氧化还原和配位平衡,及其相关的计算;4、熟练掌握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掌握多电子原子结构,认识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联系;5、熟练掌握分子结构的现代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间作用力;6.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掌握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学习这门课之前,你要有一定的中学化学基础:元素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原子、分子、化合物的命名和性质,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溶液浓度的计算,数学中对数、对数、根、指数的运算和计算器的使用。
化教专业“无机化学(下)”课程复习大纲第七章元素通论1.重点掌握p区元素的氢化物的熔沸点(色散力)、热稳定性(键能)、酸性(键能)和还原性(给电子能力)的定性变化规律以及用学过的理论定性解释这些变化规律;(说到底,都是半径与电负性)2.重点掌握定性判断含氧酸的酸碱性大小的方法。
(5M-7,离子势)3.重点掌握定性判断含氧酸的氧化性大小的方法。
(结合电子的能力,稳定性)4.重点掌握定性判断含氧酸及其盐的热稳定性大小的方法-离子极化现象。
(看阴离子的稳定性和阳离子的极化能力)5.掌握对角线规则和6s惰性效应的概念以及其典型表现。
(低氧化态稳定,Pb,Bi,Tl)6. 掌握稀有气体的化合物空间构型的判断。
第八章非金属元素1. 重点掌握硼酸H3BO3是几元酸以及其显酸性的机理;(一元酸,路易斯酸,与水的OH 结合)2. 掌握乙硼烷分子的成键情况和分子结构;(3c-2e硼氢桥键)3. 掌握CO、CO2的结构和性质(CO偶极矩小是因为电负性和配建抵消了)4. 掌握H2CO3,HCO3-的CO32-的结构和稳定性大小及理论解释。
(双键成分)5. 碳酸盐的性质:(1)溶解性;(2)水解性;(3)热稳定性:学会定性判断盐的稳定性高低(铁铝铬是氢氧,铜锌镁铅是碱式碳酸。
极化能力)6. 掌握SiO2和硅酸盐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硅氧四面体)7. 掌握SiX4的水解性质(硅酸和卤酸,氟硅酸是特别的)8. 掌握氨及其衍生物(联氨,羟氨)和叠氮酸的结构和性质(碱性、还原性)以及应用所学理论进行定性解释(OH比NH2比H更容易吸引H,从而抵消了N的负电荷,)9. 掌握氮的含氧化物的性质:a.NO、NO2 (π33)和HNO2及其盐的结构和性质;b.HNO3 (π34)和NO3—(π46)的结构以及酸的氧化性和盐的稳定性;(H导致的电级电势)10. 磷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白磷(黄磷),红磷和黑磷的结构及其稳定性(2)P4O6和P4O10的水解反应(3)As4O6和As4O10的性质(酸碱性、氧化还原性)(4)砷的硫化物As2S3和As2S5的性质(酸碱性、溶解性、氧化还原性)(5)H3AsO3和H3AsO4的性质(酸碱性、氧化还原性)(6)卤化物NF3, NCl3、PCl3、PCl5的水解反应(7)磷酸及其盐的溶解性(8)焦磷酸的性质(与磷酸比较)(9)偏磷酸及其盐的性质:(10)亚磷酸H3PO3的结构和性质(几元酸、强还原性)(11)次磷酸H3PO2的结构和性质(几元酸、强还原性)11。
2024年高二化学下册考试知识点总结一、无机化学1.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建和结构,掌握元素周期表上各种重要信息的表达方式。
-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如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的变化。
2. 元素的性质和反应- 理解和掌握单质的性质和反应,如氧气、氮气、氢气等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反应。
- 了解和掌握主要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和反应,如钠、铜、硫、碳等的性质和反应。
3. 酸碱与盐- 理解和掌握酸碱的定义、性质和反应,如盐酸、醋酸等的酸性强度和中和反应。
- 了解和掌握酸、碱和盐的制备、性质和用途,如氢氧化钠、硝酸等的制备和性质。
- 了解和掌握酸碱指示剂、酸碱中和的计算等相关知识。
4.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理解和掌握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反应,如金属的氧化反应、金属的醇醛反应等。
- 了解和掌握金属的腐蚀性及其防腐蚀的方法,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涂层等。
- 了解和掌握金属的提取和加工,如铁的冶炼、铝的提取等。
5. 氧化还原反应- 理解和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电子的失得与转移、化学计量关系等。
- 了解和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如电池的工作原理、电解质的电导性等。
- 了解和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和方法,如金属的氧化、金属的还原、过氧化物的分解等。
二、有机化学1. 碳及其化合物- 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如碳的杂化、离子共振、共价键和极性等。
- 了解和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分类,包括碳骨架的命名、官能团的命名和定位等。
-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如醇的性质和反应、醛的性质和反应等。
2. 烃及其衍生物- 理解和掌握烃的分类和命名,包括烃的饱和度、链状度和环状度的判断。
- 了解和掌握烃的性质和反应,包括烃的燃烧反应、卤代烃的取代反应等。
- 熟悉并掌握烃衍生物的性质和反应,如醇的氧化反应、醚的水解反应等。
3. 功能性有机化合物- 了解和掌握重要的功能性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性质,如酮、酯、羧酸、酰卤等。
最新工科无机化学下期末复习资料完美版第十章氢、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一、1、氢气的制备:实验室:Zn+2HCl=ZnCl2+H2↑军事上:CaH2 +2H2O → Ca(OH)2 + 2H2↑2、氢化物氢化物共分为离子型、共价型、过渡型离子型氢化物是极强的还原剂:TiCl4+4NaH Ti+4NaCl+2H2↑LiH能在乙醚中同B3+Al3+Ga3+等的无水氯化物结合成复合氢化物,如氢化铝锂的生成。
4LiH + AlCl3 乙醚Li[AlH4] + 3LiCl氢化铝锂遇水发生猛烈反应Li[AlH4]+4H2O=LiOH↓+Al(OH)3↓+4H2↑二、碱金属与碱土金属(铍、镁除外)元素溶于液氨,生成溶剂合电子和阳离子成具有导电性的深蓝色溶液。
碱金属M(S) + (x+y)NH3 M+(NH3)x + e-(NH3)y碱土金属M(S) + (x+2y)NH3 M2+(NH3)x + 2e-(NH3) 2KNO3+10K=6K20+N2↑碱土金属氧化物也可以由他们的碳酸盐或硝酸盐加热分解得到。
CaCO3CaO+CO2↑2Sr(NO3)22SrO+4NO2+O2↑过氧化物与超氧化物过氧化物是含有过氧基(—O—O—)的化合物,可看作是H2O2的衍生物。
除铍外,所有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都能形成离子型过氧化物。
2Na+O2Na2O2除锂、铍、镁外,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都能形成超氧化物。
K+O2=KO2臭氧化物在低温下通过O3与粉末状无水碱金属(除Li外)氢氧化物反应,并用液氨提取,即可得到红色的MO3固体:3MOH(S)+2O3(g)=2MO3(s)+MOH·H2O(s)+1/2O2(g)三、氢氧化物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氧化物(除BeO、MgO外)与水作用,即可得到相应的氢氧化物,并伴随着释放出大量的热:M2O+H2O=2MOHMO+H2O=M(OH)2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的碱性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氢氧化物[除Be(OH)2外]均成碱性,同族元素氢氧化物碱性均随金属金属元素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强。
⽆机化学复习提纲⼆、原电池及电极电势原电池是借助于氧化还原反应⽽产⽣电流的装置,是⼀种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在理论上和实际应⽤中原电池都有重要意义。
任⼀⾃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原则上都可以被设计(负极和正极上)发⽣,两个半电池之间⼜有适当联系(如盐桥等)的情况下才能产⽣电流。
盐桥的作⽤是接通电路和保持溶液的电中性。
例如,原电池(g)│Pt(+)(-)Zn│Zn2+(aq)││H+(aq)│H2如果把电极反应都写成还原反应则电池反应是正极反应与负极反应相减得到的原电池之所以能产⽣电流是由于正、负极的电极电势不同。
原电池的电动势等于在原电池内⽆电流通过时正极的电极电势减负极的电极电势电极电势是电极与溶液界⾯形成扩散双电层⽽测得的⼀个相对值。
电动势和电极电势均受温度、压⼒、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当系统中各物种都处于标准状态下(通常为298K),相应的电动势、电极电势分别为标准电动势和标准电极电势。
则有这⾥的标准电极电势是标准还原电极电势,它是某电极与标准氢电极所组成原电池的电)=0.0000V,故测得的数值,即为,符号取决于组成电池极电势相对值,因(H+/H2中该电极为正极还是负极。
电动势和电极电势的关系与电池反应和电极反应的关系是相对的。
必须牢记,在使⽤还原电极电势时,电极反应必须按还原半反应来写。
3、氧化剂与还原剂相对强弱的⽐较电极电势代数值越⼩,则该电对中的还原态物质还原能⼒越强,氧化态物质氧化能⼒越弱;电极电势代数值越⼤则该电对中还原态物质还原性越弱,氧化态物质氧化性越强。
电极电势较⼤的电对中氧化态物质可以电极电势较⼩的电对中的还原态物质。
将同⼀元素不同氧化值各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的这种关系以图的形式表⽰出来,构成了元素电势图。
利⽤元素电势图可以从已知的,求未知的,⼜可以⽤它判断某些物种能否发⽣歧化。
因为当某物种(右)>(左),该物种正好是⼤的电对的氧化型⼜是⼩的电对的还原型,即可以发⽣⾃⾝氧化还原反应,⼜称为歧化反应。
《无机化学》10~23章复习提纲《无机化学》10~23章复习提纲第10章: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1.能用K sp θ比较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溶解度大小,K sp θ~S 的换算。
2.同离子效应、盐效应对S 的影响。
3.离子积(Q i )的求得,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典型习题:P 398例10-11、例10-12,P 409习题19、22,P 929习题10第11章:氧化还原反应1.能用离子—电子法配平水溶液中的氧化还原方程式。
2.理解电极电势? 的意义,能用Nernst 方程计算电极反应的? ,特别注意沉淀的形成、配离子的形成对离子浓度的影响,离子浓度、酸度对? 的影响。
3.列举? 的应用,如何应用? 说明无机化学问题?典型习题:P 467习题3、8、9、10,P 765习题13,P 856习题8,P 930习题13, 1028-10293+2+2626A 3+2+3636B 3-4-66B P [C o(H O )][C o(H O )] 1.84V [C o(N H )][C o(N H )]0.1V [C o(C N )][C o(C N )]0.83Ve e e ??θθθ+=++=++=- :如何理解下列电极电势的变化:第12章:卤素1.掌握卤素单质及其含氧酸的氧化性强弱规律,并能用电极电势解释它们参与的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特别是Cl 2、Br 2、I 2及低氧化数含氧酸根在碱性溶液中的歧化反应。
2.掌握卤素单质、NaClO 、KClO 3的制备方法。
3. 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存在状态、颜色)差异应如何说明?4.从结构上看,影响含氧酸氧化性强弱的因素是什么?对(HO)m RO n ,一切影响R-O 键强度(是否易断裂)的因素都会影响含氧酸的氧化性强弱,诸如:中心原子R 的离子势φ 大小(包括非羟基氧的多少)、弱酸及浓酸中羟基氧上H +的反极化作用等。
典型习题:P 558习题2、5、9、19等补充习题:(1)如何解释浓H 2SO 4的氧化性强于稀H 2SO 4及H 2SO 3;(2)对稀酸,如何解释HNO 2的氧化性强于HNO 3、H 2SO 3>H 2SO 4、HClO >HClO 4。
无机化学期末复习大纲第一章溶液1. 溶液的浓度重点掌握几种常用的浓度表示方法,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间的换算,溶液的稀释。
2. 掌握渗透、半透膜、渗透压等概念,重点掌握渗透压定律及其计算,掌握渗透浓度的计算,掌握等渗、高渗和低渗溶液的概念。
了解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3.稀溶液定律,掌握稀溶液定律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1.化学反应速率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了解有效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掌握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 掌握活化能,活化分子的概念。
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能用活化分子、活化能的概念解释浓度、温度、压力、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 掌握化学平衡及其特征,化学平衡常数及其物理意义;温度、浓度(压力)和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 熟悉掌握化学平衡和化学平衡移动的有关计算。
第三章电解质溶液1.掌握弱电解质的特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电离度及其影响因素。
3.掌握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的PH 值的计算。
4.掌握一元弱酸和一元弱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和溶液pH值的计算。
5.掌握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的含义。
6.掌握缓冲溶液酸碱度的计算。
8、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和溶度积常数的概念,二者之间的关系。
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溶度积的有关计算第五章氧化还原与电极电势1、掌握氧化值和氧化态、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的概念;掌握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2、掌握原电池的组成和符号,明确电极反应与电池反应的关系。
3、熟练掌握Nernst方程进行的有关计算,会利用电极电势的大小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第六章原子结构1、熟练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和取值规则。
2、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所遵循的一般规律,能熟悉的写出元素的原子和简单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能用一组量子数正确表示它们的电子结构。
3、掌握核外电子组形态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周期、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