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中唐诗坛.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46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部分)初唐部分唐诗繁荣的原因:内因(文学自身的因素):1、诗歌传统到汉魏古诗、乐府直到南北朝新体诗的萌芽,中国诗歌已经走过一千多年的历程,各种题材、风格、体式基本都已经出现,有的已经接近成熟;2、南北朝文学的成就对唐诗的繁荣有积极的作用,即唐诗对南北朝文学成就的继承与发展。
外部:1、社会经济因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十分繁荣;2、思想文化因素,儒释道三家并存而且兼取其长,三家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为唐诗的繁荣提供了思想基础;3、社会风气与生活方式,唐朝以诗取仕;4、其他因素,党争,贬谪等。
杨炯诗歌成就及其特点:杨炯诗才出众,擅长五律,尤以写边塞战争诗作最为上乘,诗中洋溢着为国立功的战斗豪情,气势雄放,风格豪壮。
其他唱和、纪游之作则未脱尽绮艳之风。
四杰的价值与地位:1、具有改革绮艳诗风的自觉意识,并有明确的审美追求;2、开拓了诗歌视野和题材;3、昂扬的诗歌感情基调;4、对歌行与五律两种体式的探索,也为唐诗在体制上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吴中四士:初唐诗人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五姓七家: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博陵二崔、陇西赵郡二李。
律诗体制的发展过程:1、永明体: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所形成的诗体。
其特点是强调声律,对近体诗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其诗又名“新体诗”。
2、初唐:唐太宗、唐中宗及武后时期的宫廷文人多身居高位,亲近皇帝。
他们所创作的诗歌主要内容有谏规、应致、颂美、娱乐等。
内容多为台阁文学,主要成就在于发展了声律学,使律诗走向定型。
如上官仪总结六对、八对,虽较繁琐,但对于规范律诗对仗探索其内在规律有一定贡献。
3、文章四友及四杰:四友以杜审言为代表,五、七律诗及排律、绝句创作杰出。
四杰分别在五律和歌行两方面有建树。
4、沈宋:沈宋完善了诗歌音律法则:即“回忌声病,约句准篇”,要求诗歌创作遵守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使律诗进一步定型规范化并得到时人认可。
盛唐部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1.诗中有画:王维的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具有色彩美、布局美、意境美。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部分重点知识点隋朝:薛道恒:被认为是隋朝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
吕思道的作品《过去的盐》:他的杰作《参军》;杨苏的代表作《走出国境》初唐诗坛:贞观后期,上官义形成了上官体。
王绩散文作品《野望》成为唐代最早的合律诗。
初唐四大英雄:王勃、杨炯、卢兆麟、罗斌旺。
提倡齐梁的诗风。
歌曲风格:李白、杜甫、陈子昂、爬山幽舟之歌、刘喜一、白头翁一代、张若旭、春江花、月夜盛唐诗坛: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宿建德江》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鸟鸣涧》田园诗《渭川田家》王维孟浩然并称为“王孟”边疆诗人:高适:成就最高《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七绝圣手”《出塞》十分著名,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李颀:《古从军行》,盛唐诗坛上把难以名状音乐描绘生动具体第一人。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登x雀楼》崔颢:唐人七律第一,《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王翰:《凉州词》二首,葡萄美酒夜光杯。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道路艰难”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登高”是“沮丧”中唐诗坛:袁杰:强调诗文的“美政治”,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先驱,被认为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谷匡,刘长清:芙蓉山的主人在每一场雪中都称自己为“五字长城”。
魏义武:滁州西溪大历十才子:卢纶成就最高。
代表风格是羁旅、赠别和山水景物诗。
李益:中唐边塞诗代表,代表作《塞下曲》白居易与袁真: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秦中音》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是《新乐府歌》50首、《秦中音》10首,以及感伤诗《长恨歌》和《琵琶行》。
寓言诗:“卖木炭的人”元稹:《连昌宫词》,最具特色的是艳情诗和悼亡诗。
《离思五首》其四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张籍:《野老歌》《山头鹿》王健:既有新的乐府,也有古老的乐府。
李绅:与传统古题乐府区别开来是第一人。
《悯农》三首。
韩愈和孟郊被称为韩孟诗派。
孟郊:《游子颂》,奇险难思。
韩愈:“岳阳楼,不要让窦思志”,奇怪而危险。
中唐的两大诗派——中唐时期的诗坛中唐时期,就是从唐代宗大历六年到文宗大和末年(公元771·—835年)的60年。
中唐前期,即大历年间(公元771—779年),是唐诗发展的低潮。
这时,新一代的文学巨匠还没有出现。
活跃在诗坛上的,是以“大历十才子”(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炜和夏侯审)为代表的一个诗人群体。
这些人大都对战乱造成的社会破坏有一定的亲身感受,并在诗中作了某些反映。
但他们更多的表现个人伤时哀世、悲欢离合的心曲。
他们的山水诗以意境幽冷、狭窄为特征,艺术技巧圆熟,描写逼真,工整精炼。
他们在艺术上有所追求,但尚难开一代风气。
当时还有以元结、顾况、戎昱、戴叔伦为代表的另一批诗人,继承杜甫的批判精神,写了一些揭露社会矛盾的作品。
在大历诗坛上艺术成就较高、影响也较大的诗人是刘长卿和韦应物。
他们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疾苦。
刘长卿(公元?—约789年)有一些抒写政治失意、反映动乱现实、揭露社会黑暗的优秀作品,如《长沙过贾谊宅》、《送从军六首》、《平蕃曲》、《疲兵篇》、《穆棱关北逢人归渔阳》等。
他的五言绝句和律诗造诣很高。
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短短四句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山村雪夜的图景。
韦应物(约公元737—约791年),写了较多讽刺豪门贵族的奢侈享乐和同情劳动人民的贫困痛苦的乐府诗。
他的七律《寄李儋元锡》有“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之句,诚恳地披露了当官清廉正直,同情人民,敢于自我反省,历来受到赞扬。
他更以山水田园诗著称。
如《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是唐代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中唐前期这些诗人的创作活动,为中唐中期诗歌的复兴作了良好的准备。
唐德宗贞元到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785—820年),社会比较安定,出现了短暂的回升现象。
唐诗发展的有一个高峰出现了。
它的标志就是两大诗歌流派的崛起。
初唐诗坛和盛唐诗坛1、唐诗分期初唐:唐开国至玄宗先天元年(618-712)盛唐:玄宗开元元年至天宝十四载(713-755)中唐:肃宗至德元年至敬宗宝历二年(756-826)晚唐:文宗大和元年至唐亡(827-907)2、初唐诗坛(1)上官仪和上官体:约605~664年,唐诗人,字游韶。
其诗绮错婉媚,对仗精工,辞藻华美,时人称之“上官体”。
归纳六朝以来对仗之法,创“六对”和“八对”之说,于律诗的发展颇有贡献。
上官体:指以初唐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
其特征为多应制奉和之作,以写宫廷生活为主,辞藻华美富艳,对仗精工匀称,然不脱齐梁余风,内容较空洞。
(2)王绩:字无功,隋名儒王通之弟,尝居东皋,号东皋子。
故其诗多以嗜酒为题,盛赞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
诗风质朴自然,脱尽六朝以来浮靡浓艳之气,生活气息浓厚,开唐代诗风之先。
形成了唐代最早的近体律绝。
后人辑有《东皋子集》五卷。
(3)王梵志、寒山、拾得:初唐民间通俗诗人,侧重于佛教思想的宣传。
(4)初唐四杰:王杨卢络。
卢照邻、杨炯、王勃、骆宾王。
他们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
……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从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到了王杨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四人的诗文虽未尽脱齐梁绮丽余风,但题材较广,风格也较清峻;其骈文亦与时有别,呈灵活飞动之态,对唐代文风转变起了一定的作用。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其风格虽未脱尽六朝藻饰余习,但流丽婉畅之中也有宏放浑厚的气象。
其诗颇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不得意的不平之鸣,亦有不少其它方面的写景抒情篇章。
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采莲曲》、《滕王阁序》等。
原有集,已轶。
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杨炯(650~692),华阴(今属陕西)人。
显庆四年(659)举神童。
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
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
如意元年(692)迁盈川令,世称杨盈川。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在诗歌创作上,他们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王孟: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的并称。
二人都善用五言诗描写自然景物,诗歌艺术风格也相似高岑:唐代诗人高适、岑参的并称。
二人都长于写边塞诗,风格相似温韦:温庭筠和韦庄,都是花间派的代表词人,故并称为“温韦”。
但二人词风不尽相同。
温词浓艳、缜密、含蓄;韦词清丽、疏淡、直率。
唐传奇:唐代文言小说,小说的内容、情节往往离奇曲折,故称之为传奇。
唐传奇是文人有意识创作小说的开始,标志着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其代表作有《柳毅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花间派:后蜀赵崇祚编辑了一个词集,名为《花间集》,其中收录了十八位词人的五百余首词作,后人称其中的作家为“花间派”。
该派继承了温庭筠的词风,重要词人有韦庄、欧阳炯等。
词风多为浓艳香软,内容多为离别相思和男欢女爱上官体:唐初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其特色为“绮错婉媚”。
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重视诗的形式,追求诗的声辞之美,在唐诗发展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诗学李商隐,艺术特征是整饰典丽。
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等。
“西昆”之名是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诗集称《西昆酬唱集》稼轩体:一种在宋代词坛别开生面,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以豪放悲壮为主导风格的词。
代表人物是具有英雄气慨的词人辛弃疾,号稼轩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
中唐时期,以韩愈、柳宗元等为代表,以儒学复古为号召,反对骈文,力倡古文,一改六朝以来文风之浮靡。
主张文章要能够做到“文以明道”、“不平则鸣”、“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
新乐府运动:以白居易、元稹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有感于中唐以后藩镇割据、政治腐败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要求改革政治,用诗歌宣传自己的主张。
第五章中唐诗歌概述中唐诗歌的历史范围(766-836):文学史上的中唐,一般是指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历代、德、顺、宪、穆、敬、文宗七朝,共71年。
766年左右,先后逝去的著名诗人有王维(761)、李白(762)、高适(765)、杜甫(770)、岑参(770)等,盛唐诗坛由此冷寂。
中唐诗风的转变:时代精神的转变:由盛唐的自由浪漫转为冷静思考,由干时用世转为忧时拯世。
审美趣尚的转变:由盛唐的兴象玲珑、风骨端翔、意境浑融转为大历十才子的清新淡远、韩孟的险怪、元白的平易通俗。
写实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中唐诗歌的分期:中唐诗家辈出,风格多样,上承杜诗,下启晚唐和两宋诗风。
前期:自大历到贞元年间,主要有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李益、大历十才子等人。
后期:自贞元到长庆年间,主要有韩孟诗派、元白诗派、李贺以及刘禹锡、柳宗元等。
第一节大历诗坛概况一、士人共同的心态:他们在繁盛的盛唐度过青春时光,又都目睹了安史之乱及乱后的破败萧条。
安史之乱八年,催垮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
疲倦、衰顿、苍老、冷淡的内心代替了盛唐士人狂放、慷慨、豪迈、昂扬进取的精神。
二、总体诗风:通过描写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表现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
诗歌幽隽、闲雅,重清丽的韵致。
诗体上:工五言。
有句无篇。
语言上:省净、精炼、流丽。
山水诗,多静态描述,缺乏灵动与飞扬之气。
边塞诗,多了些哀怨低沉,少了些慷慨与悲壮。
胡应麟:“气骨顿衰”(《诗薮》)“过渡”阶段——盛唐到元和的过渡。
三、主要诗人1、大历十才子——钱起、卢纶、韩翃等大历,唐代宗时年号,766年—779年,共14年。
概念:文学史(P220)钱起被公认为十才子之首,《省试湘灵鼓瑟》、《暮春归故山草堂》为其名作,前为试帖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二句尤为传诵。
卢纶以边塞诗著称,《塞下曲》六首为其名作,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