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资料 (5)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第⼗⼀章 国民经济⽣产统计 ⼀、名词解释 1、社会产品 是指⼀定时期内社会⽣产劳动的有效成果,是使⽤价值和价值的统⼀体。
这个概念包括以下⼏个特性:劳动性、⽣产性、有⽤性、社会性、时期性。
2、国内总产出 是指⼀定时期内⼀个国家或地区常住单位⽣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被消耗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以及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
3、国内⽣产总值 是指按照市场价格计算的⼀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定时期内⽣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4、⽣产法 是从⽣产的⾓度计算国内⽣产总值,即从⽣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剔除⽣产过程中投⼊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值的⼀种⽅法。
5、收⼊法 是从⽣产过程形成收⼊的⾓度计算国内⽣产总值。
6、⽀出法 是从最终使⽤的⾓度来计算国内⽣产总值。
⼀定时期的最终使⽤具体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净出⼝三个部分。
7、国民⽣产总值(国民总收⼊) 是指⼀定时期内国内⽣产总值与来⾃国外要素净收⼊之和。
8、国内⽣产总值表 是以国内⽣产总值指标为核⼼,对国民经济⽣活与使⽤指标进⾏全⾯系统的核算,综合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结构。
9、国内⽣产总值指数外语学习 是指⽤来描述国民经济⽣产和使⽤总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因素影响的综合指数,具体包括价值量指数、物量指数和物价指数。
⼆、简答题 1、我国2002年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产范围是如何界定的? 我国2002年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产;第⼆、⽣产者⽤于⾃⾝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给性⽣产;第三、⾃主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给性⽣产。
2、国内总产出指标的作⽤有哪些? 第⼀、总产出反映了⼀个国家或地区在⼀定时期内⽣产活动的总成果,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重要综合指标。
第⼆、总产出反映了各个⽣产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
第三、总产出指标是基层统计单位计算增加值的基础指标。
全国20XX年10月自学考试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06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各项中属于流量的是( D )1-14A.外汇储备余额B.存款余额C.固定资产净值D.流动资金增加额2.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是( A )2-19A.普查B.典型调查C.抽样调查D.重点调查3.为了比较职工家庭的生活水平,最应采用的分组标志是( C )2-35A.职工个人总收入B.职工个人的可支配收入C.职工家庭的人均收入D.职工家庭的总收入4.通常情况下,人口死亡率按年龄的分布是( B )2-41A.钟型分布B.U型分布C.正态分布D.均匀分布5.某公司第四季度计划商品流通费用率为4%,实际流通费用率为5%,则流通费用率计划完成程度的算式是( B )3-60A.5%-4%=1% B.5%/4%=125%C.95%/96%=98.96% D.105%/104%=101%6.甲、乙两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分别为4000元和3200元,职工工资的标准差系数分别为0.3和0.25,则两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代表性是( B )3-87A.甲高于乙B.甲低于乙C.甲与乙相同D.无法判断7.若名义工资为4500元,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则实际工资为( A )5-161A.4368.93元B.4411.16元C.4590元D.4635元8.从总体全部单位中直接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单位,使每个总体单位都有同等机会被抽中的抽样形式是( D )6-186A.整群抽样B.等距抽样C.分类抽样D.简单随机抽样9.变化方向一致的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是( A )7-206A.正相关B.负相关C.复相关D.曲线相关10.国民账户体系( A )8-228A.简称SNA B.简称MPSC.又称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D.又称价值平衡表体系11.若10位学生的年龄(岁)分别为:17、18、l8、18、19、20、20、20、20、22,则10位学生年龄的众数是( D )3-71A.18.5 B.19C.19.5 D.2012.下列各项中,不.应计入海关进出口统计范围的是( D )12-365A.加工贸易B.边境小额贸易货物C.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货物D.进出境旅客的自用物品13.货币供应量统计中,狭义货币M1等于( B )13-401A.现金B.现金+活期存款C.现金+活期存款+财政金库存款D.现金+活期存款+财政金库存款+汇兑在途资金14.恩格尔系数是( A )14-422A.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B.食品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C.商品性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D.商品性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15.宏观景气指数是对各行业的景气指数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的综合指数,其中权数是( A )15-450 A.增加值B.总产值C.总产出D.利税总额16.变异指标中受极端值影响最大的是( A )3-78A.全距B.平均差C.标准差D.变异系数17.某时间数列共10项,采用三项移动平均后所得新数列的项数为( B )4-119A.7 B.8C.9 D.1018.依据联合国人口学专家提出的人口类型划分标准,当老年人口和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在10%以上和30%以下时,称该地区的人口类型是( D )9-250A.少儿人口型B.年轻人口型C.壮年人口型D.老年人口型19.居民本期在零售市场上购买商品所支付的货币额是( C )12-363A.本期形成的商品购买力B.本期全部商品购买力C.本期已实现的商品购买力D.本期结余商品购买力20.下列各项指标中,反映物质消耗经济效益的是( C )15-455A.社会成本净值率B.中间投入产出率C.社会生产物质消耗率D.投资效果系数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2011年全国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模拟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可加性的统计指标是()A. 实物量指标B. 标准实物量指标C. 价值量指标D. 劳动量指标答案:C2. 反映总体各个组成部分与总体数量联系的综合指标是()A. 强度相对指标B. 结构相对指标C. 比较相对指标D. 比例相对指标答案:B3. 如果商品的价格上涨10%,销售量下降10%,则商品的销售额()A. 有所减少B. 有所增加C. 没有变化D. 无法判断答案:A4. 如果对总体只选择一个标志分组,则是()A. 简单表B. 简单分组C. 复合分组D. 复合设计答案:B5. 以国民经济资金运动为对象的核算是()A. 国际收支核算B. 资金流量核算C. 资产负债核算D.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答案:B6. 小样本是指样本单位数在()A. 100个以内B. 70个以内C. 50个以内D. 30个以内答案:D7. 下列各项中属于主观指标的是()A. 资金利用率B. 经济增长率C. 劳动生产率D. 群众满意率答案:D8. 财政活动属于社会再生产环节中的()A. 生产环节B. 分配环节C. 流通环节D. 消费环节答案:B9. 下列各项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A. 货物运输周转量B. 职工工资总额C. 产品的产量D. 从业人员数答案:D10. 抽样调查产生的抽样误差可以()A. 事前计算出B. 控制在一定范围内C. 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D. 事前计算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答案:D12. 出口商品换汇成本是指出口某种商品可以换回1个单位的外币(通常折为美元)所需要的()A. 人民币总成本B. 人民币出口费用C. 人民币收购价格D. 人民币出口费用和税金总和答案:A13. 一般情况下,按年龄分组的人口死亡率表现为()A. U形分布B. 正态分布C. 钟形分布D. 对称分布答案:A14. 因素分析法的依据是()A. 指标体系B. 指数体系C. 派氏体系D. 拉氏体系答案:B15. 经济效益是指()A. 利润规模的大小B. 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C. 收益与资金的对比关系D. 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增长答案:B16. 动态相对指标计算公式中作为比较标准的时期,称为()A. 基期B. 计算期C. 报告期D. 标准时间答案:A17. 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流动资产总额由存货和()A. 国外短期金融资产负债净额构成B. 国内金融资产负债净额构成C. 固定资产净值构成D. 国外短期金融资产构成答案:A18. 固定资产折旧、工资、利润和税金等项目都属于()A. 国内生产总值B. 社会净产值C. 国内生产净值D. 国民生产净值答案:A19. 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A. 罚没收入B. 税收C. 折旧基金D. 债务收入答案:B20.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GDP按收入法计算的项目是()A. 劳动者报酬B. 居民消费C. 生产税净额D. 营业盈余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全国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下列选项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是( )A.职称B.受教育程度 C .年龄D.民族 2.相关关系是( )A.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B.现象之间确实存在的,关系值不完全确定的相互依存关系C.现象之间确实存在的,关系值完全确定的相互依存关系D.现象之间的不确定关系3.调查一批电子元件的质量,最适宜的调查方式是( )A.普查 B.重点调查 C .抽样调查ﻩD.典型调查4.加权算术平均数xfx f =∑∑中的f 表示( )A .标志值 B.标志总量 C .各组组中值ﻩD.各组变量值出现的次数5.交替标志的平均数P的取值范围是( )A.P =0 B.P =1 C .P≤1ﻩD.0<P <I6.用最小平方法配合趋势方程的原理是( )A.实际值与趋势值离差平方为最小值B.实际值与趋势值离差平方为零C.实际值与趋势值离差平方之和为最小值D .实际值与趋势值离差平方之和为零 7.已知某资料的最末水平和最初水平,计算其平均发展速度,应采用( ) A.最小平方法 B.序时平均法 C.累计法 D .水平法8.数量指标综合指数0100p qp q ∑∑变形的平均指数形式是( )A. 0000PK p qp q ∑∑ B. 0000q K p q p q ∑∑ C . 00001q p q p q k ∑∑ D. 11111q p q p q k ∑∑ 9.一般来说,在各种抽样组织方式中,若样本容量相同,则抽样误差最大的是( )A.简单随机抽样B.分层抽样 C .等距抽样D.整群抽样1O .下列属于质量指标的是( )A.人口数 B.国内生产总值 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D.商品销售额11.在相关分析中,要求相关的两个变量( )A.都是随机变量B.都不是随机变量C .只有自变量是随机变量ﻩD.只有因变量是随机变量1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本核算表中的中心表是( )A .国内生产总值表B .资产负债表 C.资金流量表ﻩD.投入产出表13.某地区年初人口4100万人,年末人口4150万人,年内死亡人口110万人,计算人口死亡率的正确算式是( )A.1104100B.1104150C.11041004150+ﻩD.110(41004150)/2+14.在联合国人口专家提出的三种人口类型中,老年人口型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 )A.5% B.7% C.10%ﻩD.15%15.广义的国民财富是( )A.物质财富ﻩB.精神财富C.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ﻩD.金融资产16.确定常住单位的基本标志是()A.经济领土 B.经济利益中心C.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D.地理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17.若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其差额称为()A.入超B.出超C.逆差ﻩD.赤字18.财政收入的弹性系数是()A.本期财政收入/本期国内生产总值B.财政收入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C.财政收入增长量/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量D.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量19.按消费对象划分,最终消费可分为( )A.货物产品消费和服务产品消费ﻩB.耐用品消费和非耐用品消费C.市场性消费和自给性消费D.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20.计算国民经济效益综合功效系数的一般方法是( )A.简单算术平均法ﻩB.加权算术平均法C.简单调和平均法ﻩD.加权调和平均法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2011年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资料(15)龙耒为你整理:第十五章国民经济综合统计一、名词解释1、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是指在有关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下,以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科学的统计定量方法,对社会再生产过程或国民经济体系整体进行的综合分析。
2、国民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个因素和各种成分按照一定的序列结合起来的相互关系,它反映国民经济总体的内部状况、内在要素和内在联系。
3、最终产品率是指社会最终产品产值与国内总产出的比率。
4、资金产出弹性系数是资金平均增长速度与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之比率,它反映资金的产出效率。
5、主导产业是指那些在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有快于其他产业的增长势头,正在或已经在产业结构中占举足轻重地位,对影响、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产业。
它的一般特征是:第一、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第二、快速的技术进步;第三、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带动作用,其他产业反过来又将刺激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第四、具有较好的动态比较费用,加速出口的增长。
6、国民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生产成果的增加。
7、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8、宏观景气指数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综合统计指数,以增加值为权数对各个行业的景气指数进行加权计算而得到的综合指数。
9、国民经济效益是以全社会或国民经济活动整体为对象的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反映一定时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要素综合消耗水平,其基本公式为:宏观经济效益=产出量/投入量10、功效系数法是在已设置的国民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给其中每个指标规定两个数值,一个是满意值,一个是不允许值;然后计算各个指标的功效系数,再根据这些单项功效系数加权平均,得到的平均数即为国民经济综合功效系数。
11、综合国力是指对一个主权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资源等方面实力的综合估量,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全国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简答题)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正确答案:(1)确定调查的任务与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与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
涉及知识点: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2.简述在什么情况下存在总方差、组内方差和组间方差,并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正确答案:在分组情况下存在总方差、组内方差和组间方差。
总方差与组内方差平均数和组间方差的关系如下:总方差=组内方差的算术平均数+组间方差涉及知识点:综合指标3.简述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异同。
正确答案: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既有区别又有共同之处。
其区别是:序时平均数平均的是现象总体在不同时期上的数量表现,是从动态上说明其在某一时期发展的一般水平;而一般平均数所平均的是研究对象在同一时间上的数量表现,是从静态上将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抽象化,用以反映总体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般水平。
二者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将各个变量值的差异抽象化。
涉及知识点:时间数列4.简述指数体系的概念。
正确答案:指数体系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从广义上说,指数体系是指由若干个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从狭义上说,指数体系是指不仅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而且具有一定的数量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涉及知识点:指数5.简述指数因素分析法的分类。
正确答案:(1)按分析对象的特点不同,可分为简单现象因素分析和复杂现象因素分析。
(2)按分析指标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变动因素分析和平均指标、相对指标变动因素分析。
(3)按影响因素的多少不同,可分为两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
涉及知识点:指数6.简述回归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答案:(1)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是保证正确运用回归分析的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在确定哪个变量作自变量,哪个变量作因变量之前,必须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充分正确的认识。
2011年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资料(14)龙耒为你整理:第十四章国民经济使用统计一、名词解释1、国民经济使用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最后环节,是对经过分配、流通等中间环节的国民经济活动成果的使用,包括生产使用和生活使用,从而实现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最终消费是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它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3、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中,食品消费支出所站的比重。
恩格尔定律是指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发现,人们的收入水平越高,用于食品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小。
4、资本形成总额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加存货的净变动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
5、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
6、投资形成量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因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而形成的工作量以及与之相关费用的总称。
二、简答题1、最终消费的统计核算必须遵循哪些原则?第一、使用与生产范围相一致的原则第二、消费与货币支出区别开的原则第三、按购买者价格计算的原则第四、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原则上应该分期分摊核算。
2、为什么不能把货币支出与消费支出等同计算最终消费?因为,只有和消费性物品及服务相交换的货币支出,才属于最终消费支出,此外的投资性支出以及分配性支出不是最终消费支出。
同时,构成消费的并非都具有实际货币支出行为,比如各种自产自用的消费,实物分配形成的消费等,应该视为虚拟性货币支出。
3、固定资产投资一般统计分析有哪些指标?这些指标之间有何关系?从不同层面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过程的总量指标有以下西个:第一、投资供给量第二、投资使用量第三、投资形成量第四、投资财产形成量这四个指标之间的关系是:投资供给量≥投资使用量≥投资形成量≥投资财产形成量。
1全国2011年1月自学考试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题和答案课程代码:0006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统计的特点是( )A .数量性和同质性B .总体性和同质性C .数量性和总体性D .总体性和变异性2.下列变量中,属于连续变量的是( )A .职工人数B .机器设备台数C .营业利润D .企业数目3.在企业普查中,每个企业是( )A .调查对象B .调查单位C .调查项目D .调查内容 4.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 )A .确定组距和组限B .确定组数和组中值C .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D .选择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 5.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是( )A .采用基期的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B .采用报告期的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C .采用基期的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D .采用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 6.若p 表示价格,q 表示销售量,则∑∑-0010q p q p 表示( ) A .由于价格变化对销售额的影响B .由于销售额变化对价格的影响C .由于销售量变化对销售额的影响D .由于销售额变化对销售量的影响7.若零售商品价格增长3%,销售量增长6%,则零售商品销售额增长( )A .2.91%B .9%C .9.18%D .18%8.在抽样调查中,由于没有遵循随机原则而产生的误差称为( )A .登记性误差B .实际误差C .系统性误差D .随机误差9.在简单随机重置抽样条件下,当概率保证程度提高,而其他条件不变时,必要样本容量的变动情况是( )A .增加B .减少C.不变D.增加或减少均有可能发生10.相关系数r=0.6,表明两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为()A.无直线相关B.低度相关C.中度相关D.高度相关11.某地区2008年末人口情况为,14岁以下人口200万,15-64岁人口500万,65岁以上人口100万,该地区的总负担系数是()A.20%B.30%C.40%D.60%12.若10位学生的年龄(岁)分别为17、18、18、18、19、20、20、20、20、22,则10位学生年龄的中位数为()A.18.5 B.19C.19.5 D.2013.农业总产出的计算方法是()A.工厂法B.公司法C.部门法D.产品法14.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A.生产概念B.收入概念C.消费概念D.分配概念15.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A.专项收入B.国有企业亏损补贴C.各项税收收入D.其他收入16.表明每增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引起财政收入增加数额的指标是()A.财政收入弹性系数B.财政收入边际倾向C.财政支出弹性系数D.财政支出边际倾向17.已知x与y的回归方程是:yˆ=2.5+3x,在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A.x与y是负相关B.x与y是正相关C.回归直线的斜率是2.5 D.回归直线的截距是318.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过程中四个总量指标之间的关系是()A.投资供给量≥投资使用量≥投资形成量≥投资财产形成量B.投资供给量≥投资形成量≥投资使用量≥投资财产形成量C.投资使用量≥投资形成量≥投资供给量≥投资财产形成量D.投资使用量≥投资供给量≥投资形成量≥投资财产形成量19.假定某地区基尼系数为0.28,表明该地区居民收入分配状况为()A.高度平均B.相对平均2C.相对合理D.差距过大20.居民消费按照消费内容不同,可分为()A.农村消费和城市消费B.物品消费和服务消费C.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D.购买性商品消费和自给性实物消费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2011年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资料第一章总论一、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一)统计的涵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活动是基础)(二)社会经济统计的性质:是从数量方面入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现状及发展规律的一种手段,它是社会认识的最有力武器之一。
(三)社会经济统计认识社会的特点——数量性(基本特点)、总体性(四)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统计活动过程二、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一)与哲学的关系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统计描述和分析、推断才能避免主观性及片面性,才能如实际上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统计的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与政治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形成和发展,要有实质性科学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各门实质性科学也需要运用社会经济统计这一有力的认识武器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发展对实质性科学的充实提高也有积极作用。
(三)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统计在搜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时,需要运用数学原理和数理统计方法。
三、社会经济统计的作用1、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提供信息、实行监督、提供咨询、参与决策2、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提供所需数字信息,分析涉及的数量关系及其发展变化。
3、在国际交流上的作用:统计是提供信息的主渠道,而信息交流在国际交流上占重要地位。
四、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一)国民经济的概念: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总称。
(二)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和特点1、研究范围——全部国民经济现象2、特点——广泛性、研究角度重在宏观五、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1、统计总体: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2、统计单位: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
注意:总体和总体单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研究目的而定。
全国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在总体单位的标志值变动比较均匀的情况下,可以采用()A.异距分组B.简单分组C.复合分组D.等距分组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2.连续变量数列中,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是1000,相邻组的组距为5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A.1050B.9875C.1000D.1025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3.若把全部产品分为合格产品与不合格产品,所采用的标志属于()A.品质标志B.数量标志C.不变标志D.交替标志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综合指标4.若把全部产品分为合格产品与不合格产品,所采用的标志属于()A.品质标志B.数量标志C.不变标志D.交替标志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综合指标5.删定时问数列长期趋势的一种简单、原始的方法是()A.时距扩大法B.移动平均法C.分段平均法D.最小平方法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时间数列6.对某商店某时期商品销售额的变动情况进行因素分析,其指数体系中的指数包括()A.销售量指数B.个体指数C.总平均价格指数D.平均指标指数正确答案:A解析:在指数因素分析法中,如果分析的是复杂现象,则不可能直接计算总体单位数和总平均水平两种指标。
此时,因素指数必须用综合指数形式编制。
根据题意可排除选项C、E。
知识模块:指数7.随机误差是()A.由于主观原因所产生的误差B.由于没有遵循随机原则而产生的误差C.抽样调查固有的误差D.计算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抽样推断8.若各组的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差悬殊,则应采用()A.等比例类型抽样B.不等比例类型抽样C.等距离类型抽样D.不等距离类型抽样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抽样推断9.总体总量指标的点估计值是()A.平均数乘以样本成数B.样本容量乘以样本成数C.样本指标值乘以总体单位数D.样本指标的区间估计值乘以总体单位数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抽样推断10.产品的单位成本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而下降,此种现象属于()A.完全相关B.不完全相关C.正相关D.负相关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11.SNAjE式诞生的标志是()A.1953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公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附属表”B.1960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公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附属表”C.1953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公布了“国民账户体系”D.1960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公布了“国民账户体系”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2.我国1992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以()A.新MPS为基本框架,向国外标准靠拢B.新SNA为基本框架,自成体系C.是MPS与SNA两者结合的框架D.新SNA为基本框架,向国外标准靠拢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3.反映一定时期内常住单位(居民)和非常住单位(非居民)之间发生的交易的是()A.国际投资头寸表B.资金流量表C.国际收支平衡表D.资产负债表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4.人口流动()A.只影响各地现有人口变动,不影响常住人口数B.只影响常住人口数,不影响现有人口数C.既影响现有人口数,又影响常住人口数D.既不影响现有人口数,也不影响常住人口数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人口与劳动统计15.我国目前的就业与失业统计资料主要是通过对_______的抽样调查取得的。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历年计算题答案要求计算:该企业职工月工资水平的中位数。
(2004年10月):且该商业企业2003年3月末的库存额为160万元。
由此计算:该企业第二季度各月的商品流转次数和第二季度的平均商品流转次数。
(2004年10月)35J 亠352一盘#200+240 *220 *_ __ 工=_ —2歸瞅賊I晟^證八依糯:盘:盂拐"'次二舷平阪转好工4 -(2)分别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该企业2003年比2000年工人总的月平均工资变动的原因。
(2004年10月)(2 )在95%的置信概率下,对全省在校大学生人均月生活费支出额进行区间估计(t=1.96 )。
(2004 年10 月)(1)当年形成的居民购买力;(2)当年已实现的居民购买力;(3)当年未实现的居民购买力;⑷当年全部居民购买力。
(2005年1月)36•销售额的变化进行指数因素分析。
(2005年1月)要求:(1)计算乙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和标准差;(2)比较甲、乙两组平均日产量的代表性。
(2005年1月)34•某地区某年购买力与商品供应量资料如下:(1)年初居民货币结余100万元;(2)当年居民货币收入195万元;(3)当年居民非商品支出25万元;(4)当年实现的商品供应量170万元;当年全部商品供应量275万元。
要求计算:(1)本年形成的商品购买力;(2)本年已实现的商品购买力;⑶本年全部商品购买力;⑷年末居民结余购买力;⑸商品供需差率(2005年10月)35•要求:(1)计算各种商品的个体价格指数。
(2)计算全部商品的价格总指数。
(2005年10月)平均人数(人)180 185 187 185 192 193要求计算:(1) 第一、第二季度的月平均劳动生产率。
(2) 第一、第二季度的劳动生产率。
(3) 上半年的劳动生产率。
(2005年10月)37•某企业收到供货方发来的一批电子元件,共有10000件,该企业想通过抽样检验的方法估计该批电子元件的合格率,根据过去的经验,已知该供货方的电子元件的合格率在80% —98%之间,若该企业希望在95%的概率保证下,对该批电子元件合格率的估计误差不超过3%,问需要抽查多少件电子元件?(t=1.96) (2005年10月)34•某地报告年资料如下(亿元)国民生产总值986固定资产折旧62来自国外要素收入净额5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和国民可支配净收入五个指标。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模拟试卷一[单选题]1.股票价格指数,其编制方法一般采用()A.综合指数B.拉氏指(江南博哥)数C.帕氏指数D.道琼斯指数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在各种证券价格指数中,最重要的是股票价格指数,其编制方法一般采用综合指数方法。
如美国最大的证券研究机构标准普尔公司所编制的股价指数——标准普尔综合指数就是采用综合指数的方法。
答案为A。
[单选题]2.现代统计学的核心内容是()A.推断统计学B.应用统计学C.理论统计学D.描述统计学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推断统计学研究如何根据总体中的部分数据(样本指标)去推断总体数据(总体参数)的方法。
推断统计学是现代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它以概率论为理论依据,利用部分数据对总体数据的某些性质或数量特征进行推断和检验。
答案为A。
[单选题]3.下列各项中,属于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是()A.农村信用合作社B.农村商业银行C.财务公司D.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选项A、B、C属于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选项D属于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
[单选题]4.在全距一定的情况下,组距的大小与组数的多少()A.成正比B.成反比C.没有关系D.无法判断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在全距一定的情况下,组数=全距/组距,即组数越少,组距越大;组数越多,组距越小。
由此可以得出,组数的大小与组距的多少成反比。
[单选题]5.狭义的政府单位不包括()A.中央政府C.警察D.社会福利机构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D项属于广义的政府单位的内容。
[单选题]6.下列各项服务中,不应纳入国民经济生产统计范围的是()A.银行的理财服务B.律师的法律服务C.证券公司的证券交易服务D.伺候自己的父母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居民家庭成员在自己家里所进行的各种家务劳动,如家庭主妇在自己家里为家人做饭、清扫卫生、伺候老人、照看孩子等各种家务劳动,不属于市场活动,没有报酬的支付,不纳入国民经济生产统计的范围。
第⼆章 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名词解释 1、抽样调查:是⼀种⾮全⾯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种调查。
2、统计报表:按照国家统⼀规定的调查要求与⽂件(指标、表格形式、计算⽅法等)⾃下⽽上地提供统计资料的⼀种调查⽅式。
国家利⽤它定期地取得全社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国家取得调查资料的⽅法之⼀。
3、空间遥感统计调查法:也是⼀种观察调查法。
也称卫星遥感统汁调查,它是现代⾼科技⽤于统计调查的⼀种⽅法。
具体地说,它是依靠现代测量⼿段,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再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加载不同的卫星遥感信息,最后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所需要的图形及调查数据的⼀种调查⽅法。
4、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科学的调查⽅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社会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5、普查:是专门组织的⼀次性的全⾯调查,⽤来调查属于——定时点上或⼀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
6、频率和变量分布: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与单体单位数对⽐,求得⽤百分⽐表⽰的相对数称为频率,也称⽐重。
按顺序列出各组标志变量(或⽤各组组中值代表)和相应的频率,即成为变量分布,也称统计分布。
7、统计标准化:是指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以实现统计的效益。
⼆、简答题 1、简述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渠道。
答:从使⽤者的⾓度看,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两 种渠道:⼀种是通过直接的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般称之为第⼀⼿或直接的统计数据;另⼀种是别⼈调查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加⼯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通常称之为第⼆⼿或间接的统计数据。
⼀切间接的统计数据都是从直接的、第⼀⼿数据过渡⽽来的。
2、简述统计数据资料的间接来源以及使⽤的注意事项。
答:统计数据资料的间接来源主要来⾃于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或公开报道的各种出版物。
2011年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资料(5)龙耒为你整理:第五章指数一、名词解释1、指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凡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都是指数。
指数作为一种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方法,主要是研究狭义的指数。
从狭义上讲,指数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2、拉氏指数:是德国经济学家拉斯贝尔于1864年首先提出的,称为拉斯贝尔公式,他主张不论是数量指标指数还是质量标指数都采用基期同度量因素(权数)的指数。
3、指数体系:广义的指数体系,是指由若干个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狭义的指数体系:是指不仅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而且具有一定的数量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4、平均指数:是计算总指数的另一形式,它是先计算个体指数,然后将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而计算的总指数。
5、固定权数:就是用某一时期经过调整后的资料,以比重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权数。
6、指数因素分析法:是利用指数体系对现象的综合变动,从数量上分析其受各因素影响的一种分析方法。
7、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就是针对零售商品的价格而编制的指数,以反映其价格水平的变动程度。
8、结构影响指数:是将各部分(组)水平固定在基期条件下计算的总平均指标指数,用以反映总体结构变动对总体平均指标变动的影响。
二、简答题1、简述指数的种类。
答:第一,指数按其反映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当指数表明某单一要素构成现象变动的相对数时,称为个体指数;表明多种要素构成现象的综合变动的相对数时,称为总指数;第二,指数按其所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数量指标指数是根据数量指标计算的,是表明总体单位数、规模等数量指标变动的相对数;质量指标指数是根据质量指标计算的,是表明总体单位水平、工作质量等质量指标变动的相对数;第三,按编制指数时的对比场合不同,统计指数可分为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或称时间性指数和区域性指数)。
2011年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资料(6)龙耒为你整理:第六章抽样推断一、名词解释1、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统计方法。
2、总体:是指包括调查对象所有单位的全体。
它是由许多性质相同的调查单位组成的,一般用大写字母N代表总体单位数。
3、总体成数:是指总体中具有某一相同标志表现的单位数占全部总体单位数的比重,一般用P表示。
4、样本成数:是指样本中具有某一相同标志表现的单位数占样本容量的比重。
5、重置抽样:是从总体抽取样本时,随机抽取一个样本单位,记录该单位有关标志表现以后,把它放回到总体中去,再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第二个样本单位,记录它的有关标志表现以后,也把它放回总体中去,照此下去直到抽选第n个样本单位。
6、抽样误差:就是指样本指标与被它估计的总体相应指标之间数量上的差数。
7、点估计:又称定值估计,就是用实际样本指标数值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8、等距抽样:又称机械抽样或系统抽样。
它是将总体全部单位按某一标志排队,而后按固定的顺序和间隔在总体中抽取若干个样本单位组成样本的一种抽样方式。
二、简答题1、简述重置抽样和不重置抽样方法会产生的三个差别。
答:第一,抽取的样本数目不同,用重置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所能抽取到的样本个数比不重置抽样方法抽取到的样本个数多;第二,抽样误差的计算公式不同;第三,抽样误差的大小不同,在相同的条件下,重置抽样误差大于不重置抽样误差。
2、简述抽样推断的特点。
答:第一,抽样推断是由部分推断整体的一种研究方法。
抽样推断既省时、省力,又经济,并能达到准确认识总体的数量特征这一目的;第二,抽样推断建立在随机概率抽取样本的基础上。
遵循随机原则进行抽样,是对总体进行科学估计和推断的前提;第三,抽样推断是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
利用样本指标来估计总体指标时,在数学上运用的是不确定的概率估计法;第四,抽样推断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能加以控制。
第五章指数 ⼀、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指数的概念 指数是表明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所谓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是指那些由于各个部分的不同性质⽽在研究其数量特征时不能直接进⾏加总或直接对⽐的总体。
例:研究某⼀地区产品产量报告期对基期的综合变动情况。
(⼆)指数的种类 1、按其反映对象范围的不同——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个体指数是表明单⼀要素构成现象变动的相对数。
总指数是表明多种要素构成现象的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例:研究100种不同种类商品的价格变动情况时,分别表明每⼀种商品价格变动的相对数是个体指数,综合反映这100种商品价格变动的相对数是总指数。
另:组(类)指数性质类似于总指数。
2、按其所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的不同——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数量指标指数据数量指标计算,是表明总体单位数、规模等数量指标变动的相对数。
质量指标指数据质量指标计算,是表明总体单位⽔平、⼯作质量等质量指标变动的相对数。
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划分具有相对性。
例:某产品成本总额=产量*单耗*单价 3、按对⽐基期的不同——定基指数和环⽐指数 定基指数是在指数数列中,采⽤某⼀固定时期作基期的⼀系列指数。
环⽐指数是在指数数列中,采⽤各报告期前⼀个时期作基期的⼀系列指数。
(三)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 1、分析复杂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向和程度。
2、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影响的⼤⼩。
——指数因素分析法 ⼆、综合指数 (⼀)综合指数的概念及编制⽅法 1、概念: 综合指数是两个总量指标对⽐形成的指数,在总量指标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将其中被研究因素以外的⼀个或⼀个以上的因素固定下来,仅观察被研究因素的变动,这样编制的指数,称为综合指数。
特点:先综合后对⽐。
2、编制⽅法:⾸先引⼊同度量因素,解决复杂总体在研究指标上不能直接综合的困难,使其可以计算出总体的综合总量;其次,将同度量因素固定,以消除同度量因素变动的影响;最后,将两个时期的总量对⽐,其结果即为综合指数,也就综合地反映了复杂总体研究指标的变动。
第五章指数
一、名词解释
1、指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凡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都是指数。
指数作为一种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方法,主要是研究狭义的指数。
从狭义上讲,指数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2、拉氏指数:是德国经济学家拉斯贝尔于1864年首先提出的,称为拉斯贝尔公式,他主张不论是数量指标指数还是质量标指数都采用基期同度量因素(权数)的指数。
3、指数体系:广义的指数体系,是指由若干个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狭义的指数体系:是指不仅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而且具有一定的数量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4、平均指数:是计算总指数的另一形式,它是先计算个体指数,然后将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而计算的总指数。
5、固定权数:就是用某一时期经过调整后的资料,以比重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权数。
6、指数因素分析法:是利用指数体系对现象的综合变动,从数量上分析其受各因素影响的一种分析方法。
7、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就是针对零售商品的价格而编制的指数,以反映其价格水平的变动程度。
8、结构影响指数:是将各部分(组)水平固定在基期条件下计算的总平均指标指数,用以反映总体结构变动对总体平均指标变动的影响。
二、简答题
1、简述指数的种类。
答:第一,指数按其反映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当指数表明某单一要素构成现象变动的相对数时,称为个体指数;表明多种要素构成现象的综合变动的相对数时,称为总指数;第二,指数按其所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数量指标指数是根据数量指标计算的,是表明总体单位数、规模等数量指标变动的相对数;质量指标指数是根据质量指标计算的,是表明总体单位水平、工作质量等质量指标变动的相对数;第三,按编制指数时的对比场合不同,统计指数可分为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或称时间性指数和区域性指
数)。
所谓动态指数,是反映现象的数量方面在时间上的变动程度。
静态指数反映的是同类现象在相同时间内不同空间(地区、部门和单位等)的差异程度。
2、综合指数的概念及编制综合指数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综合形式,反映复杂总体的综合变动情况。
编制综合指数需要注意的两个要点:第一是引进同度量因素对复杂总体进行综合;第二是将同度量因素固定,消除同度量因素变动的影响。
3、简述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关系。
答: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从区别看:一是在解决复杂总体不能直接同度量问题时的思路不同;二是在运用资料的条件上不同;三是在经济分析中的具体作用亦有区别。
联系: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的权数条件下,两类指数间有变形关系。
4、简述几种常见的股价指数。
答:第一,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又称道氏指数。
它采用不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第二,标准普尔指数;第三,恒生指数;第四,日经指数;第五,金融时报指数;第六,上证股价指数;第七,深圳股价指数。
三、论述题
1、论述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
答:指数是一种重要的统计方法,在经济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基本作用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一,分析复杂经济现泵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
在经济管理与研究中,无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都常常需要了解某些复杂经济现象的变动情况,分析其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
复杂经济现象是由不同类要素组成的,往往在量上不能直接综合,为了分析其总的变动情况,必须利用指数这一方法才能实现。
我国统计实际工作中,经常地向社会提供众多的经济指数资料,诸如工业总产值增长指数(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农业总产值增长指数(农业生产增长速度)、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指数、各种主要的价格指数(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资指数等,为国家指导经济发展、实现宏观调控以及微观经济单位分析市场前景,决定发展的策略,提供重要的依据。
第二,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影响的大小,社会经济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一些现象的发展变化是其他一些现象(因素)变化影响的结果。
在经济管理与研究工作中,有必要从数量上具体了解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一任务可通过
指数方法完成。
这对于分析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挖掘潜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试述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与方法。
答:第一,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要分析的对象及影响因素;第二,根据指标间数量对等关系的基本要求,确定分析所采用的对象指标和因素指标,并列出其关系式;第三,根据指标关系式建立分析指数体系及相应的绝对增减量关系式;第四,应用实际资料,根据指数体系及绝对量关系式,依次分析每一个因素变动对对象变动影响的相对程度及绝对数量,每一个因素的影响是根据相应的因素指数公式及对应的绝对量关系式计算的。
(注意应对每一条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