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的日
数为179天。分析北半球夏半年比冬
半年多出7天的原因。
B
由于地球绕日公转速度随日地
距离不同而略有变化造成的,在(北
半球)夏半年,公转速度较慢,用时
多;而冬半年公转速度较快,用时
较少
春分(A):3月21日前后,
A
此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Hale Waihona Puke 冬至(D):12月22日前后, 此时阳光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变化规律
①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自北纬23°26′向南 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南纬23°26′即南回 归线。②冬至日到次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自南纬 23°26′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北纬 23°26′即北回归线。
23.5°N
夏至6.22
春分3.21
23.5°S
冬至
秋分9.23 次年春分
1、昼夜长短空间变化
①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
“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与
南半球相同纬度的 相等。
②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
度越高,昼越 。另一半球昼短夜长,
且纬度越高,夜越 。
③赤道处全年昼夜 ;纬度越高,
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
④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
的纬度。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
冬至12.22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长短变化——时空分布
●昼长和夜长:晨昏线将所有纬线分成两部分,即昼弧和夜弧,昼弧长度代 表昼长,夜弧长度代表夜长 ●纬度相同的地方昼夜长短相同 ●纬度相同的地方日出、日落的地方时相同
1. 30°N地区昼长14小时,则 30°S地区昼长_____,夜长 ______。 2. 30°N地区昼长14小时, 50°N地区昼长_____(>或<) 14小时。 3.赤道地区终年昼夜____,___ 点日出,___点日落。而极圈地 区昼夜长度变化幅度较______ 4.太阳直射点(75°E,15°S), 出现极昼的范围是________, 出现极夜的范围是________。 5.判断题 太阳直射点南移时, 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