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综合检测
- 格式:doc
- 大小:28.74 KB
- 文档页数:10
语文初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答案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州宅堂前荷花范成大①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释】①范成大(1126—1193),今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1)本诗颈联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特点?(2)这首诗前四句是怎样描写“州宅堂前荷花”的?请加以赏析。
2.古诗文阅读画堂春·寄子由①(宋)苏轼柳花飞处麦摇波。
晚湖②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
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
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
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梅花【元】王冕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无人见①,无数梅花落野桥。
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①见(xiàn):出现。
(1)两首诗中,“花”都是自然界中植物的花吗?为什么?(2)从写作特色看,王冕的《梅花》质朴,韩愈的《春雪》灵动,请选择你喜欢的一首,对后两句作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沙湖晚归(元)朱德润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
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滩红蓼①花。
【注释】①蓼(liǎo),开淡绿色或淡红色花的草本植物,也叫水蓼(1)诗题“沙湖晚归”,诗句哪些地方暗示了“晚归”?说说你的发现。
(2)全诗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沙湖傍晚的景色。
说说你发现了哪些角度、哪些层次?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初三上学期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岳阳楼记(节选)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下列句中的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直挂云帆济(jì)沧海/若夫(fū)淫雨霏霏B.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上下天光,一碧万顷(qǐng)C.欲渡黄河冰塞(sài)川/薄暮冥(míng)冥,虎啸猿啼D.多歧(qí)路,今安在/宠辱偕(jiē)忘(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金樽清酒斗十千/气冲斗牛B.沙鸥翔集/集思广益C.至若春和景明/良辰美景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实事求是(3)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B.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月光静静地照着沉在水中的一块玉璧。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D.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批评指责。
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带答案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绝句漫兴(其一)杜甫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①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②,便教莺语太丁宁③。
【注释】①无赖:不讲道理。
②遣:派。
深造次:频频拜访。
③丁宁:嘱咐。
(1)诗中哪两个字是全诗之纲?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诗的最后两句,在情与景表现方面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简要分析。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同李十一醉忆元九①【唐】白居易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梁州梦【唐】元稹梦君②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和《梁州梦》写于同一天。
联系两首诗歌内容,结合“梁州”一词,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
3.古诗阅读南邻杜甫锦里①先生乌角巾②,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③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④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③航:小船。
④柴门:指作者自家的门。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连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出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阅读下列一首诗,完成各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部编版九下古诗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综合测试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及理解默写1、本诗作者为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齐名,世称“高岑”。
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
2、这首诗与巧妙结合,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衬托了之情。
3、巧用对偶,侧面烘托大雪寒威,极写边塞苦寒的句子是。
4、古人写雪,手法不一。
刘义庆《世说新语·咏雪》中的“”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比喻精妙;而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湖上影子,、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则用白描,同样形神兼备。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以春花喻冬雪,构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动人,其名句是:“。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现诗人岑参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7、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被誉为“妙手回春”的名句是:,。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
”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9、.东晋才女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以柳絮喻雪,给人春天般的温暖,被誉为千古名句。
唐朝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10、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的诗句是:,。
二、理解鉴赏1、“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掣”用的妙在何处?---------------------------------------------------------------------------------------------------------------- 3、这是一首送别诗,“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试描述一下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中考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①韦鼎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①百舌:鸟名。
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
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张乔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陈毅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
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5.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6.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2022年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阅读专项综合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芳草地。
太阳的话艾青①打开你们的窗子吧,打开你们的板门吧,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②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③快起来,快起来,快从枕头上抬起头来,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④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打开它们关闭了很久的窗子,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把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1]诗中的“我”指的是___________,“你们”指的是__________。
[2]诗歌的第②节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阳给予人类的美好事物。
把这些事物用“______”画出来。
[3]关于这首诗,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要读出命令的语气B.现代诗歌按表达方式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太阳的话》是一首抒情诗C.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太阳人的语言和思想D.本诗中,太阳代表了光明,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追求和向往2. 阅读。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在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
[1]冰心明知道纸船不可能漂洋过海,为什么还不灰心地叠着?( )A.因为纸船代表着冰心对母亲的爱与思念。
B.因为冰心是个不服输的人。
[2]作者赋予纸船什么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假如诗人的母亲在梦中看到这只船,会说些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暮江吟》,回答问题。
语文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模拟综合检测试卷附答案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C.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D. 甲诗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均较为显性,伤感至豁达、欢乐转忧伤,读者能感同身受。
(4)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甲诗和乙文作者有过被贬谪经历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这两首诗都写到野步所见景色,但其特点不同:第一首诗是春景,第二首诗是的秋景。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拟人手法来写景抒情,请作简要赏析。
(1)生机盎然;萧瑟寒冷(2)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表现出陶醉于春景的怡然之情;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吹走了一年年时光,表达了作者老之将至的感慨。
九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模拟语文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古诗,回答问题同李十一醉忆元九①【唐】白居易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梁州梦【唐】元稹梦君②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和《梁州梦》写于同一天。
联系两首诗歌内容,结合“梁州”一词,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小题。
早秋山居温庭筠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1)请写出体现“山居”生活时间推移的语句:觉寒早→霜气晴→→(2)颈联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请作具体赏析。
(1)窗有日;夜泉清(2)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由此引发居静自乐的闲适心情。
通过描绘“果”飘落,“猿”经过,“鹿”行走动态的景物,反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
或者通过从果落见到猿过,叶干闻知鹿行,可见这儿山深人少,猿鹿才会从容大胆地昼夜出来觅食,反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由此引发居静自乐的闲适心情。
【解析】【分析】(1)题干中问“时间”就是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日”“夜”。
(2)“果落”、“叶干”都是秋天山中的实景,而从果落可推见到猿过,叶干闻知鹿行,可见这儿山深人少,猿鹿才会从容大胆地昼夜出来觅食,山居环境的寥落寂静,便可了然。
用的正是前人“鸟鸣山更幽”的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点评】(1)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4.古诗赏析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体北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空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万重山的围子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挡。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称为“诚斋体”。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1)末句的“放出”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达这个深刻哲理的?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咏菊唐·白居易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①诗歌一、二两句刻画了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绘。
②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苔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二、阅读赏析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解释词语元:但:王师:乃翁:2.这首诗是的绝笔,诗中作者以_______的口吻,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无比渴望。
3.临终前诗人的遗憾是_________________;诗人的遗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句回答)4..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5.写出这首诗的大意。
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几时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熏:_________________醉:____________________2.对画线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描写了杭州的美景和繁华,体现了诗人对杭州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B景物描写,体现出杭州的美丽。
C这两句诗是对统治者糜烂生活的直接描绘,表达作者对他们醉生梦死生活的讽刺。
3.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4.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生气:____________________恃: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抖擞: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试简要分析。
3.请你谈谈对三、四句诗的理解:4这首诗是怎样写离愁的?5.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
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40字左右)参考答案:一、1.宋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2.宋林升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3.清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二、示儿1.本来只朝廷的军队你的父亲2.父亲自己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国家统一3.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4.爱国,希望国家统一。
古诗文阅读综合检测古诗文阅读综合检测(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昔秦缪公兴师以袭郑,蹇叔谏曰:“不可。
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与力之盛,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
今行数千里,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
君其重图之”缪公不听也。
蹇叔送师于门外而哭曰:“师乎!见其出而不见其入也。
”蹇叔有子曰申与视,与师偕行。
蹇叔谓其子曰:“晋若遏师必于��。
”缪公闻之,使人让蹇叔曰:“寡人兴师,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
”蹇叔对曰:“臣不敢哭师也。
臣老矣,有子二人,皆与师行,比其反也,非彼死则臣必死矣,是故哭。
”师过周而东。
郑贾人弦高、奚施将西市于周,道遇秦师,曰:“嘻!师所从来者远矣,此必袭郑。
”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曰:“寡君固闻大国之将至久矣。
大国不至,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
使人臣犒劳以璧,膳以十二牛。
”秦三帅惧而谋曰:“我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备必已盛矣。
”还师去之。
当是时也,晋文公适薨,未葬。
先轸言于襄公,曰:“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
”襄公许之。
先轸遏秦师于��而击之,大败之,获其三帅以归。
此缪公非欲败于�ヒ玻�智不至也。
智不至则不信。
言之不信,师之不反也从此生,故不至之为害大矣。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绝诸侯之地绝:穿过。
B.使人让蹇叔曰让:延请 C.道遇秦师道:在路上 D.晋文公适薨适:刚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其重图之。
其若是,孰能御之。
B.邃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
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C.智不至则不信。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师之不反也从此生。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秦穆公兵败原因的一组是()①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
②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
③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
④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
⑤先轸遏秦师于��而击之。
⑥智不至则不信。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阻,派兵长途跋涉去偷袭郑国,结果遭到对方痛击,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教训惨痛。
B.老臣蹇叔经验丰富,料事如神,断定秦军一定会兵败�ド剑�可惜秦穆公智力达不到蹇叔的水平,不肯相信。
C.郑国商人弦高机智果敢,一边派人回国报信,一边假托王命犒劳秦军,挽救了自己的国家,爱国精神可嘉。
D.先轸善于抓住战机,在�ド阶杞厍鼐�发动攻击,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国的三个主将,是出乎秦穆公预料的。
(二)5.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
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①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
②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10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
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
……释之从行,登虎圈。
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应穷者。
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
释之久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文帝曰:“善。
”乃止,不拜啬夫。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
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
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
”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
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释之治问。
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
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
”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
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
(节选自《史记》)注释: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6.对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岁不得调调:升迁 B.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超:破格,越级 C.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属:牵连 D.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阿:迎合,偏袒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欲以观其能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B.释之久之前曰顷之,上行出中渭桥 C.争为口辩而无其实振长策而御宇内 D.而廷尉乃当之罚金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张释之严正守法、“守法不阿意”的一组是①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②乃止不拜啬失③遂劾不下公门不敬④於是使骑捕⑤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⑥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③④⑥ D.①②④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认为下面仿效上面比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还要快,所以君主的言行一定要谨慎。
B.文帝对啬夫能详细回答他的询问感到非常满意,想提拔任用他,但最终还是听取了张释之的正确意见,放弃了本来的打算。
C.太子和梁王违规乘车经过司马门,张释之不顾太后的包庇弹劾两人,因此得到文帝的器重而被提拔为中大夫。
D.张释之认为作为廷尉就要公平执法,如果执法有所倾斜,大小官吏的用法都将任意轻重了。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译文:(2)民安所措其手足?译文:(三)11.翻译下列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
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也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
”至死不复见。
(1)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2)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
” 译文:(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6题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
以颍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
时颍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
由是英名著于海内。
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
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庾之储,以救邑里之命。
是以宗族称孝,乡党归仁。
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
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益者不自觉,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
门人出入,容止可观,时在市井,行步有异,人皆别之。
州闾成风,咸竞为善。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
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已后将为改过。
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
”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
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
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
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
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
”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数十里,欲至家,置而去,问姓名,不以告。
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之。
至暮,剑主还见之。
前者代担人也。
老父揽其袂,问曰:“子前者代吾担,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
”乃语之而去。
老父以告烈,烈日:“世有仁人,吾未之见。
”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
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
时国主①皆亲骖乘适烈私馆,畴谘政令。
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
会董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乐。
东域之人,奉之若君。
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
(《三国志•魏书十一•裴注》)【注】①国主:指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度。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
秉义:修养正义 B.道成德定,还归旧庐。
旧庐:破旧的房子 C.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
幸无:幸亏没有 D.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
不爱:不吝惜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烈“育人为务”的一组是①诲之以道,使人从善远恶。
②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
③人有以告烈者,烈以一端遗之。
④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
” ⑤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⑥布衣蔬食,不改其乐。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①④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烈为父亲守丧三年,终日以泪洗面,遭遇荒年,王烈拿出自己的粮食分送给乡亲活命,所以本族人称赞他“孝”。
乡亲们称赞他“仁”。
B.王烈非常重视道德教化,既兴办学校,也非常讲究教化方式方法,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甚至能使盗贼改恶向善,最终成为道德榜样。
C.王烈德高望重,当时人闹纠纷打官司都找他评理或者断案,每遇这种情况,王烈都极力调解,从而使这些人的矛盾得到缓和或解决。
D.王烈名望极高,地方最高官员亲自乘坐马车到王烈家中咨询政事;王烈淡于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没去就任。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译文:(2)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译文:(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甘草子柳永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7.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景象:原因: 18.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答:(六)阅读古诗,回答19-20题。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9、有人说,一个“香”字用得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