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黔之驴》教案设计4(示范文本)
- 格式:docx
- 大小:49.51 KB
- 文档页数:9
七级语文下《黔之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黔之驴》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模仿、创作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黔之驴》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掌握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
2. 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黔之驴》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黔之驴》的作者柳宗元及其文学地位。
(2)介绍课文《黔之驴》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僻字词。
(2)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阐述主题思想。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风格,进行小练笔。
(2)选取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5. 总结拓展:(1)总结课文《黔之驴》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黔之驴》,巩固学习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柳宗元的其他作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语文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和学生作品,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3. 学习态度: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表现,包括认真程度、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级语文下《黔之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能力。
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法来理解文章深层含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增强民族自豪感。
懂得“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培养谦虚谨慎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生僻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难点:领悟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学会通过分析来深入理解文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
互动式教学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创造力。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四、教学准备:课文文本《黔之驴》。
多媒体教学设备。
与课文相关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作者柳宗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黔之驴》。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
3. 学习字词:学生自主学习生僻字词,组内交流。
教师选取重点字词进行讲解。
4. 分析课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5. 寓意探讨:学生分组探讨课文的寓意,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领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朗读与表达:评估学生在朗读时的发音准确性、语调、表情等,以及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表达清晰度。
3. 字词掌握:通过课后练习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僻字词的掌握情况。
4. 寓意理解: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结,检验学生对课文寓意的理解和内化程度。
语文教案《黔之驴》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3)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理解课文所传达的道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教育学生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努力学习。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如查阅字典、翻译句子等。
3.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理解课文所传达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2. 课文中的一些难句的翻译和理解。
3. 运用课文中的道理,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采用提问、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3. 教师讲解生字词,解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
4. 学生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所传达的道理。
5.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提问回答等环节,评价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运用能力。
3. 通过学生的价值观表达、行为表现等,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情况。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原文和相关注释,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3. 准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黔之驴》教案设计4一. 教案背景与目标教案背景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黔之驴》这篇课文。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将了解黔之驴的形象和特点,探讨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情感和道德教育。
教学目标1.了解黔之驴的内容和主题。
2.通过阅读黔之驴,培养学生对美和善的感知能力。
3.培养学生品尝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
二. 教学准备教学材料1.电子设备(投影仪、电脑)。
2.黔之驴的课文材料。
教学环境1.教室内有投影仪和合适的座位布局。
2.教室内环境整洁舒适。
学生准备1.学生需要提前阅读黔之驴的课文材料。
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黔之驴的内容和主题,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2. 阅读黔之驴(25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黔之驴的课文材料,让学生一起阅读。
教师可以分段展示课文,每段阅读后进行简单的讨论,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含义。
3. 分析黔之驴(20分钟)教师启发学生讨论黔之驴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对应的道德观念。
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评价。
4. 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情节和人物的形象,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可以通过一些细节的描述和感悟,引导学生对美和善的感知。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
5. 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四.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质量、对课文的理解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学生作业评价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黔之驴相关的作业,如读后感、续写故事、描述人物形象等。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多方面思考和表达。
3. 反思与改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反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言文《黔之驴》的寓意,体会作者对事物认识深刻、批判犀利的表达。
2.掌握重点字词、句式和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黔之驴》的寓意,掌握重点字词、句式。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对寓意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论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黔之驴这样的事情,引导学生思考。
2.简要介绍《黔之驴》的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根据注释,学习重点字词。
三、课堂讲解1.讲解重点字词、句式,如“黔之驴”、“技止此耳”等。
2.分析文章结构,理解寓意。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黔之驴的寓意。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黔之驴的寓意是什么?二、深入讲解1.讲解黔之驴寓意背后的哲学道理。
2.分析黔之驴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的联系。
三、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现实生活中类似黔之驴的故事,进行讲述。
2.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黔之驴寓意的小论文。
第三课时一、作业展示1.学生展示课后作业,分享自己的观点。
二、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1.讲解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阅读一篇文言文。
三、课堂小结2.强调黔之驴寓意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深入理解黔之驴的寓意,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生活。
2.阅读一篇文言文,积累重点字词。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黔之驴的寓意对你有什么启示?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黔之驴寓意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后作业展示1.学生展示课后作业,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2.强调黔之驴寓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2.阅读一篇文言文,积累重点字词。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黔之驴》中“黔驴技穷”这一成语的由来及其含义。
初中语文《黔之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黔之驴》。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寓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明白“知人善任”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黔之驴》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学习。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对课文寓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入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黔之驴》的作者、背景及寓意。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和古文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课堂练习:(1)教师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
(2)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寓意,联系实际生活。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朗读并背诵课文《黔之驴》。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寓意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文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黔之驴的描绘,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课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2)文言文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法特点。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3. 写一篇关于《黔之驴》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表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黔之驴》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理解课文《黔之驴》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主题。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例子,分析和归纳文章的观点和态度。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中的幽默和讽刺,培养学生的幽默感和讽刺意识。
理解并领悟课文中的道理和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黔之驴》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讽刺和幽默的理解和领悟。
课文中的道理和哲理的深入理解。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什么是讽刺和幽默,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2. 课文阅读与理解:学生自读课文《黔之驴》。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讨论,分析和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3. 生词和重点句子学习:教师讲解和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学生通过例句和练习,巩固和运用生词和重点句子。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黔之驴》。
2. 学生选择一个生词或重点句子,制作例句和练习,与同学分享和交流。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个人观点和感受,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共同分析和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主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性格,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2024年关于黔之驴教案四篇黔之驴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__,结合注释,能口译全文。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理解放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步骤:一、从成语入手,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________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
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________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
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
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三、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强调以下内容:1.课后练习三所列的词语要—一落实,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以为以为且噬己也认为以为神把(它)当作②之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放之山下虎见之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它,代词,代驴。
③然庞然大物也愁愁然都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
3.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
名词充当状语。
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
(蹄,踢。
这里作动词用。
)四、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
教师可巡回指导。
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一)明确:可分为六个层次。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课文描写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明确: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
关于黔之驴教案四篇黔之驴教案篇1学习目标:1、理解语言的深广含义2、通过标注对老虎的动作和心理的描写、对驴的形象分析,从而得出肯定的寓意。
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黔之驴进行了翻译,这节课,我们一起走入驴和虎,去了解一下他们的形象。
二、复习检测1、你还记得吗?〔说明字词〕船:名词作状语,用船。
那么:却。
以为神:把它当作神,把…当作稍出近之:慢慢出来接近它?慭慭然:当心谨慎的样子。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句子:〔1〕虎见之,硕大无朋也,以为神。
老虎看见它,〔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作神。
〔2〕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老虎〕慢慢又靠近〔驴子〕,立场更加亲近而不庄重,碰撞它,靠近它,冲击它,冒犯它。
〔3〕驴不胜怒,蹄之。
驴子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
〔4〕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于是老虎一下跳跃过去,大声怒吼,咬断了驴子的喉咙,吃光它的`肉,才离开。
三、研读课文1、讲故事:师:你能在翻译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把它当做故事讲出来么?2、形象分析:〔1〕请同学们快速阅览课文,画出描写驴的句子。
硕大无朋〔形状〕、驴一鸣〔叫声〕、蹄之〔动作〕师:那么,如此一个硕大无朋,最终的结果是什么?生:断其喉,尽其肉师:那我们来思索一下,外表如此强大的驴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下场?没有什么非常的本事;没有老虎的本事大;无异能师:这篇寓言中的驴代表了哪一类形象?生:徒有外表实那么虚弱无能,外强中干师:从驴的角度来看,本文揭示了一个怎样的寓意?生:徒有其表,无真本事是行不通的。
〔2〕我们再来找一找文中描写虎的动作、心理的句子,画出来。
动作: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远遁;往来视之;又近出前后,荡倚冲冒;断其喉,尽其肉心理:慭慭然,莫相知;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虎因喜师:那么虎对驴的立场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惧驴——识驴——吃驴师:老虎为什么可以把驴吃掉?生:认识了驴不过是外表强悍,实那么内里虚弱。
师:这里虎代表了哪一类形象?生:本身本事强大;擅长观测;有勇有谋,敢于斗争,擅长斗争师:我们从老虎取得成功中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启示?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老虎的行为:刚开始“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特别当心谨慎,又近出前后,荡倚冲冒,究竟了解了驴子,最末吃了驴子。
《黔之驴》教案设计4-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黔之驴柳宗元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1 教时教学目的: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翻译文言文。
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
掌握本文的成语。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翻译文言文。
难点: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
掌握本文的成语。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前面我们已学过一则寓言,今天我们再来学一则。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用比喻性的故事寄托一些道理,具有短小精悍,讽喻性,劝诫性等特点。
我们在阅读本文时要理解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作家作品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属山西省)人,世称柳河东。
因终官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代文学家。
和韩愈合称为“韩柳”,被誉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其作品多为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残,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
本文是一篇寓言,选自《柳河东集》。
是其《三戒》之一。
《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
作者认为这三则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古称“三戒”。
二正课1.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黔qián 窥kuī 骇hài 遁dùn噬shì 狎xiá 踉liáng 憖yìn憖2.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载”:用船载。
以:连词,相当于而。
“放之山下,虎见之”两个“之”是代词,指驴。
“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
“他日”:有一天“甚恐”“甚”:很“益习其声”“益”:更加“终不敢搏”“终”:始终“稍近”:渐渐靠近“蹄之”“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脚踢。
3.学生巩固,齐读课文.4.小结一词多意然, 莫相知(……的样子)然然往来视之(然而,但)以为且噬己也(将要)且且焉置土石( 况且)以为神(把……当作)以为 。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黔之驴》。
(2)理解课文《黔之驴》的主要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黔之驴》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黔之驴》。
(2)学会通过课文《黔之驴》来了解古代寓言故事的写作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从课文《黔之驴》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黔之驴》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黔之驴》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课文《黔之驴》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黔之驴》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古代寓言故事的写作风格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黔之驴》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黔之驴》,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咨询教师,解决课文中的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黔之驴》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教师重点讲解课文《黔之驴》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黔之驴》的朗读和背诵。
(2)学生进行课后习题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课堂:(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
2. 写一篇关于课文《黔之驴》的读后感。
3. 选择一篇古代寓言故事,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其写作风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习题和读后感,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的学习产生期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标记。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和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后访谈: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及学习收获。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黔之驴》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的介绍3. 图片素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插图或图片4. 视频资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片段5.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课堂教学七、教学步骤1. 朗读课文: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黔之驴教案黔之驴教案「篇一」《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
《三戒》含《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
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真本领的人最终会被别人识破,不要成为外强中干的人。
2.吸取“驴”的教训,努力增长才干,学习“虎”的'勇气和智慧。
二、学法引导学生自读全文,实施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迁移,联系上学期学习的《<伊索寓言>两则》作比较阅读,把握寓言的特点,再用反向思维去多角度解读寓意。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直译)。
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感知,再加上教师的讲解。
2.难点:理解这篇寓言所讽刺的人情世态,并从中得到启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四、课时安排l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①重点字词;②《成语词典》对“黔驴技穷”的解释;③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强化诵读训练,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同的含义。
2.准确直译文章,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掌握重点实词,准确直译文章。
3.理解这篇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并解题。
2.教师范读文章,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下列字音:(三)教学过程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教师补充说明。
2.教师板书重点词及复杂句对学生进行再次训练。
船--用船。
蔽--隐藏。
窥--偷看。
稍--渐渐地。
然--小心谨慎的样子遁--逃走。
且--将要。
噬--咬。
异能--特殊的本领。
习--习惯、狎--亲近而不庄重。
计--盘算。
(口阚)--怒吼。
跳踉--跳跃。
蹄--踢。
《黔之驴》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理解课文《黔之驴》的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 掌握生词和重点词语的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默读能力,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力。
2.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黔之驴》是一篇寓言故事,出自《庄子·秋水》。
故事讲述了一只黔驴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吓跑了老虎,却因为自己的局限性而被老虎吃掉。
故事寓意着人要认清自己的局限性,不要夸大自己的能力。
2.2 教学重点1. 生词和重点词语的学习。
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情节,推理故事寓意,培养批判性思维。
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黔驴的行为和后果,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黔之驴》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故事寓意。
4.3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黔驴的行为和后果,推理故事寓意。
4.5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从《黔之驴》中得到的启示的短文。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思考能力。
5.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5.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故事推荐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以便学生进一步了解寓言故事的特色和寓意。
6.2 文化背景介绍介绍《庄子》一书的背景和作者庄子,让学生了解寓言故事背后的哲学思想。
七年级语文阅读课黔之驴教案范例一次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在日常的语文课程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仅仅是简单地让学生“读一遍、背一下”显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阅读材料和教学方案,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热情。
本次教学中,我选用了一篇名为《黔之驴》的文章进行阅读教学。
一、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朗读古文,了解一些古代俗语和成语的含义。
2.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当地风俗和生活习惯。
3.能够提取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述。
4.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对文章中的情节进行分析和评论。
二、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在教学之前,我准备了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以加强学生对于黔之驴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此外,我还为学生们编写了一些与故事有关的词汇和成语,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章中的语言。
2.教学内容(1)朗读和理解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们朗读故事,以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和朗读能力。
随后,我通过一些生动的图片和视频来介绍当地的风俗和生活习惯,引导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2)提取关键词语和句子在学生朗读和理解故事之后,我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让他们设法提取出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要点和内容,并帮助他们进一步分析和评价文章。
(3)分析和评论我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讨这个故事中所揭示的智慧和价值观。
此外,我还让学生们针对故事中涉及的人物和情节进行分析和评论,以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效果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并能够更顺畅和准确地朗读古文。
此外,学生们也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同时,他们还能够灵活运用文章中的语言和词汇,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和评论。
这些都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预期效果。
黔之驴教案是一次非常有效的阅读教学实践。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学生们能够全身心地沉浸在这个故事中,领略到广袤的贵州山川、人民的淳朴和浓厚的地域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故事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和价值观。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教案设
计4(示范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教案设计4(示范文
本)
黔之驴
柳宗元
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1 教时
教学目的: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翻译文言文。
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
掌握本文的成语。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翻译文言文。
难点: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
掌握本文的成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前面我们已学过一则寓言,今天我们再来学一则。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用比喻性的故事寄托一些道理,具有短小精悍,讽喻性,劝诫性等特点。
我们在阅读本文时要理解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作家作品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属山西省)人,世称柳河东。
因终官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代文学家。
和韩愈合称为“韩柳”,被誉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其作品多为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残,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
本文是一篇寓言,选自《柳河东集》。
是其《三戒》之一。
《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
作者认为这三则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古称“三戒”。
二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黔 qián 窥 kuī骇 hài 遁 dùn
噬 shì狎 xiá踉 liáng 憖 yìn
憖
2.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载”:用船载。
以:连词,相当于而。
“放之山下,虎见之”两个“之”是代词,指驴。
“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
“他日”:有一天“甚恐”“甚”:很“益习其声”“益”:更加“终不敢搏”“终”:始终“稍近”:渐渐靠近“蹄之”“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脚踢。
3.学生巩固,齐读课文.
4.小结
一词多意
然, 莫相知(……的样子)
然
然往来视之(然而,但)
以为且噬己也(将要)
且
且焉置土石( 况且 )
以为神 (把……当作)
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 (认为)
虎因喜 (因此)
因
因跳踉 (于是)
特殊用法
稍出近之(接近)
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
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只,仅)
尽其肉,乃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某地去)
学生齐读,试着背诵
作业:1.课后练习三并补充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正课
1.段落
一、黔驴的来历及虎初见驴的心态。
二、故事的主体。
写虎逐步摸清驴的底细,终于吃掉驴。
(分三层)
①反应
②试探
③吃驴
2.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分为六个层次,请找出各层次中表明虎的心理和动作的词语。
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
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技止此耳
生动描绘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推动情节发展。
文中写虎动作的词
蔽、窥急于摸底好奇害怕
大骇、遁恐惧
近之、视之、近出一再试探生性胆大
荡倚冲冒工于心计
跳踉、断、尽、去干脆利落志得意满
3.黔驴有何技?
一鸣;一蹄
形象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之下的平庸技能。
所以,它被老虎吃掉也就不足为奇了。
4.关于“窥”字,请从词语运用,心理活动描写,形象塑造三个方面品味本文的美点妙处,每人用一句话说明一个“妙点”。
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
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
5.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请几位同学造句。
黔驴之技: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黔驴技穷:喻仅有的一点本领用完了。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造句略
6.本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试着讲给你的弟弟妹妹听。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请学生复述课文.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7.分析文中塑造的两个形象,并思考文章是如何来塑造的.
驴:貌似强大,实际无能
虎:善于观察,机智勇敢
文章写驴又写虎,写驴,仅“庞然大物”四个字就生动地画出了驴的蠢像,稳重主要通过写虎来衬托驴的特点。
写虎,不仅刻画其
行动,神态,还描写其心理活动,其中写虎与驴斗的动作和心理尤为出色。
8.背诵课文
三.作业
1. 背诵课文
2.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黔之驴
柳宗元
(驴)庞然大物 (虎)见、窥、近莫相知过程具体
黔驴之技
一鸣闻、骇、遁、恐、视、习相知衬托
不胜怒,蹄之狎、荡倚冲冒、计、阚、
(黔驴技穷)断、尽结果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
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