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故人庄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六年级上册语文《过故人庄》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过故人庄》,内容包括诗歌的全文解析,重点词汇、句式及诗歌背景的讲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诗歌《过故人庄》,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3. 了解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讲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过故人庄》。
2. 朗读课文: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课文:对课文进行逐句解析,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解析诗歌背景。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置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a. 请解释“过故人庄”的含义。
b. 课文中有哪些重点词汇?它们的意思是什么?c. 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故人庄》2. 诗人:孟浩然3. 重点词汇:鸡黍、故人、绿树、青山4. 句式:邀我至田家,把酒话桑麻5. 课文主旨:友谊、思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课文《过故人庄》。
c. 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 答案:a. 见附录。
b. 见附录。
c.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查阅孟浩然的生平事迹,了解他的创作特点,提高对古诗文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对词汇、句式及诗歌背景的讲解要求。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提到的词汇、句式及情感理解。
3. 教学过程中的随堂练习和作业设计。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对课堂互动和拓展活动的建议。
一、教学目标中的重点解析1. 词汇、句式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应详细讲解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过故人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故人庄》。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珍惜友情,懂得感恩。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和表达手法的分析。
2.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过故人庄》的课件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过故人庄》的配乐朗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诗的意境。
2. 学习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翻译诗文,解答学生的疑问。
(2)学生讨论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了解诗人(1)教师介绍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4. 分析诗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学生合作探讨,分享自己的见解。
5. 欣赏与朗读(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的美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诗文。
(2)写一篇关于《过故人庄》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教师也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促进教学相长。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过故人庄教案孟浩然过故人庄教案【篇一】过故人庄教案过故人庄教学设计[正式使用]《过故人庄》孟浩然教学目标1、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怀,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
2、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全诗大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起承转合】,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过故人庄》的诵读、理解教学难点指导初步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起承转合)--------------------------------------------------------------------------一、导入(10分)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古诗《过故人庄》。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诗歌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
他和王维等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 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明代文学家陈维崧的《过故人庄》以及其背后的故事;2.理解《过故人庄》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3.通过学习《过故人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4.通过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给学生讲解《过故人庄》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带领学生分析《过故人庄》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3.组织学生分组阅读,加深对诗词的理解;4.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过故人庄》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向学生介绍《过故人庄》的背景以及明代文学家陈维崧的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课文(20分钟)详细解读《过故人庄》的诗句,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选择这样的描写方式,以及作者在诗中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
3.小组阅读(3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分配一段诗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理解诗句的含义。
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他们所分析的诗句,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
4.讨论和表达(30分钟)展开全班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过故人庄》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进行引导:- 你能否理解作者为什么选择“庄前的小径无人行”作为开头?- 你在诗中感受到了哪些情感和意境?- 你觉得《过故人庄》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五、巩固与拓展(20分钟)请学生根据自己对《过故人庄》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文章进行表达。
可以是对其中某个诗句的深度解读,也可以是对整首诗的总体感受和评论。
六、作业布置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上述的表达题,并带到下堂课上进行展示和讨论。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陈维崧的《过故人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组织讨论和表达,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思考和写作,拓宽自己的思维和文学素养。
《过故人庄》教案-徐汇教育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故人庄》。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的内容和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怀念故人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故人庄》。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总结古代诗歌的特点。
(2)介绍《过故人庄》的作者徐霞客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过故人庄》,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诗下注释,自主解释生僻词语,理解诗的意义。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享自己的理解。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对诗的意义和情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简介:《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徐霞客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诗人怀念故人的情感和访问故人庄园的情景。
2. 教学内容安排:(1)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2)第二课时: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探究诗的意境和情感。
(3)第三课时:朗读和背诵《过故人庄》,总结古代诗歌的特点。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过故人庄》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过故人庄》。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诗歌背景了解,生字词学习,诗歌意境体会,以及诗歌结构分析。
涉及教材的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一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生字词,了解《过故人庄》的背景及诗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体会,作者情感的把握。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诗歌结构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黑板。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课堂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关友谊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友谊的思考,进而引入课文。
2. 课文朗读: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生字词学习: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并解释词语意思。
4. 诗歌背景了解: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及《过故人庄》的背景。
5. 诗歌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起承转合,理解诗歌的结构美。
6. 诗歌意境体会: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指导。
7.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一首类似的诗歌,讲解如何鉴赏古典诗歌。
8.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堂所学,进行诗歌朗读、生字词认读、诗歌意境体会等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过故人庄》2. 生字词:若干3.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4. 诗人情感:怀念、思念七、作业设计a. 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b. 课后查找一首描写友谊的诗歌,分析其结构,体会其意境。
c.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2. 答案:a. 生字词答案略。
b. 描写友谊的诗歌答案略。
c. 关于友谊的短文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诗歌意境的体会,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故人庄》。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作者孟浩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人、故土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友情,懂得感恩和回报。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过故人庄》。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作者孟浩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诗文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3)作者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的讲解。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孟浩生和诗文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过故人庄》,激发学生对故人、故土的思绪。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自行解决诗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文内容,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2)教师讲解作者孟浩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5. 课堂实践:(1)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等实践活动,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提高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过故人庄》。
2. 结合诗文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孟浩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六年级上册语文《过故人庄》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过故人庄》。
教学内容包括:学习《过故人庄》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特点;掌握生字词,学习古诗的朗读和吟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和吟诵《过故人庄》,理解全诗的意思,掌握生字词,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感知、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朗读和吟诵,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回忆起与好友分别的场景,引发学生对友情的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过故人庄》,理解诗意,了解诗歌背景。
3. 课堂讲解: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特点,讲解生字词,指导学生朗读和吟诵。
4.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类似的古诗,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意,进行诗歌朗读和吟诵展示。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过故人庄》2. 生字词:邀、炊、鸡黍、话桑麻、还3.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4. 朗读和吟诵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过故人庄》的诗意,并尝试吟诵全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古诗,提高古典文学素养。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作业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吟诵,注意语气、节奏、韵律等方面的把握;2. 通过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3. 针对生字词进行详细讲解,确保学生掌握。
优质课《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优秀4篇优质课《过故人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过故人庄》。
2、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浓浓情谊,培养学生珍惜朋友之间情谊的美好情感。
3、在整体感悟全诗的基础上,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片断练习。
4、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学会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1、检查《古诗两首》之一《赠汪伦》的掌握、背诵情况。
2、板书课题:过故人庄指导学生写好“过”、“庄”两字。
齐读课题。
二、读一读1、出示古诗《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自由练习读。
读准“黍shǔ”、“圃pǔ”等字音。
3指名读,齐读。
(达到熟练为止)三、悟一悟(过渡:同学们,德国大思想家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同样,我们也可以说读一首好诗,就好像在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
认真地读一读这首古诗,仔细地看一看这幅插图,用心地听一听,你会听到大诗人孟浩然正在对我们深情地诉说呢。
)1、学生自由进行整体感悟,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去。
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2、组织学生大组交流。
(预设:诗人在说:“老朋友真是热情好客!”这从“具鸡黍”、“邀我”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老朋友所住的地方太美了!”这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我们相处得可真愉快!”这从“把酒”、“话桑麻”等词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我很喜欢这里!”这从“待到”、“还来”等词可以体会出来……)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
如“具鸡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朋友之间情谊的美好情感。
四、背一背(过渡:同学们听得真用心,我想如果大诗人孟浩然听了你们的这番话,一定会视你们为知己。
那你们能将你们所感受到的,通过读表达出来吗?)1、学生齐读。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8篇过故人庄教学设计8篇过故人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排比句,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2.了解分号的用法。
3.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4.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排比句,正确使用分号。
2.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难点理解《过故人庄》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以《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为例,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
2.从读中感悟排比句、分号的用法和作用。
教具准备文章《蟋蟀的住宅》教学过程:一、对比阅读教学(一)对比阅读,完成练习1.我们刚刚学习了《草虫的村落》这篇文章,大家一定对文章的内容记忆深刻。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文章中让你印象最深的部分(黑甲虫回到村子受到欢迎;甲虫音乐家们在大树下演奏;“村民们辛勤劳动”。
)2.我们以前还学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蟋蟀的住宅》,同学们还记得吧谁能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中的什么内容让你记忆犹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蟋蟀的住宅布置合理;蟋蟀建住宅的时间;蟋蟀建住宅时很辛勤,不怕苦不怕累。
)3.现在,我给大家打印了《蟋蟀的住宅》这篇文章,发给大家。
今天我们来把这篇课文和《草虫的村落》放在一起让大家阅读,阅读后完成老师发给大家的表格,好吗(学生分小组,先自己读文章,然后共同完成表格所填写的内容。
表格内需要学生完成的项目:题目、描写对象、主要内容、写作手法、情感表达、我的发现。
)(二)汇报交流,教师指导1.各小组上交完成的表格。
2.【出示课件2】教师评价并指导:(1)两篇文章都是描写昆虫的。
(2)在内容上:《蟋蟀的住宅》主要写了蟋蟀建住宅时的选址、住宅特点、建造时间和蟋蟀辛勤地建造自己的住宅等内容,《草虫的村落》主要写了作者追随黑甲虫一次游历的过程,其中包括甲虫迷路、回到村子、看到甲虫音乐家演奏及劳动等情节。
(3)在写作手法上,《蟋蟀的住宅》是作者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具体写住宅的情形;《草虫的村落》则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拟人手法,把一次神奇的游历写得充满情趣。
过故人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基本字词掌握,如黍、斜、圃、还
2、基本注释掌握、基本释义
3、感悟本诗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诗基本大意;
难点: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表演法、讨论法、讲解法、朗读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是九月九日重阳节。
这个季节,家里农田忙活得怎么样了呢?【学生各自回答】
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与田园有关的诗。
诗的作者还是我的本家呢!这首诗是——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全体背诵《过故人庄》(检查预习情况)
2、出示PPT、展示注释、字音
(1)、字音:黍shu/斜xia 圃pu 还huan
(2)、注释:过:造访;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具:准备;合:环绕;轩:窗户;就:接近;黍:黄米饭;桑麻:泛指庄稼
3、解题:
孟浩然,唐代诗人,本命浩,字浩然。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孟诗绝大部分是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这首诗是作者早年隐居鹿门山时,应故人邀请到农舍做客时所写,描述了田园生活的乐趣。
4、合作讨论本诗大意,并且由学生表演情景(将话桑麻的对话自由发挥补充出来)
大意:老友备好了丰盛的饭菜,邀我到他的田舍做客。
村外绿树环绕,村子的四周青山斜立。
打开窗子面对打谷场和菜园,把酒对饮畅谈农事。
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来饮酒赏花。
(三)、品读诗作:
1、学生自读,合作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与故人的真挚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2、诗中描写田园生活的是哪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本诗中还有没有同样修辞手法的诗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对偶。
(如果学生答不上来,可以再举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四)、总结中心思想:
本诗描绘了农村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恬淡闲适的农村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朋友情谊的重视。
(五)、作业:
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描绘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所展示的画面。
(六)、板书设计: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