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正性社会强化功能的行为干预
- 格式:ppt
- 大小:497.00 KB
- 文档页数:38
儿童行为心理学与行为干预方法儿童行为心理学与行为干预方法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的分支,旨在研究儿童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行为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和方法。
儿童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到儿童的情绪发展、认知发展、社交发展和行为发展等多个方面。
在心理学领域中,有许多理论和方法用于解释和干预儿童行为问题,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儿童行为干预方法。
一、正向强化正向强化是一种通过增加积极刺激来增加特定行为的干预方法。
这种方法基于心理学中的奖励理论,认为给予积极的奖励可以增强儿童的积极行为表现。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给予赞扬、物质奖励或其他感官刺激来加强儿童所期望的行为,从而鼓励他们继续表现出这种行为。
例如,家长可以在儿童完成作业后给予一定的奖励,如赞美、小礼物或额外的娱乐时间,以增加他们对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通过正向强化,儿童可以建立起积极的行为模式,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行为疏导行为疏导是一种通过教育和引导来减少或消除儿童不良行为的干预方法。
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帮助儿童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行为,并将其与积极的代替行为相联系,从而逐步改变不良行为。
行为疏导通常通过以下步骤进行:首先,识别和观察儿童的不良行为,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其次,与儿童进行沟通,引导他们认识到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并提出替代性的积极行为;最后,逐步引导儿童实践积极行为,并通过正向强化来奖励和加强这种行为。
三、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结合认知和行为理论的干预方法,旨在通过改变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来调整他们的行为问题。
该方法认为,儿童不良行为背后往往存在一些错误的思维方式,通过帮助他们改变这些思维方式,可以改变他们的行为表现。
认知行为疗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帮助儿童认识到他们的不良行为与错误的思维方式之间的联系;其次,引导他们从积极的角度重新评估事件和问题,并找到更合理和积极的解决方案;最后,通过实践和反复强化,帮助儿童巩固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在对孤独症孩子行为干预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用到“强化”的方式。
但是如果家长无形中犯了一些错误,就会助长孩子的”负面强化“!案例一:艾伦是一名三岁的典型ASD儿童,他身上的“行为特征”表现比较突出。
公共场合想要别人的玩具会直接过去抢,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能简单的说几个词语或者是短语,但是没有办法表达出完整的句子。
艾伦的家长对此很苦恼,孩子是家里唯一的宝贝,平时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比较严重,但是又不忍心说孩子,所以每一次都是自己向别的孩子赔礼道歉,以求得别人的原谅。
之前询问过很多家长,在设法控制和提升孩子的行为问题上,家长一贯的做法就是立即妥协。
比如你在给孩子发出一个指令之后,孩子或者因为逃避或者是其他原因不愿意配合,才采取了他所谓的“解决方式”,即用动手来解决自己的困境。
那么很多家长会在第一时间立即停止了对孩子的指令和要求,并且哄孩子:“好了好了,我们不那样了”!然而,我们却发现在对孩子的干预中,自己的“好意”却往往起不了好的作用。
有的时候,孩子的“行为问题”会变得愈发的严重!请注意,在上述事例中,孩子的表现只是一个方面,但是从本质原因来讲,孩子选择用自己不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孩子想要满足自己的要求,但是碍于自身的交际障碍,所以选择这样不恰当的方式;第二,孩子对你的指令和言语不配合,对他来说,这是一种逃避的方式;而我们在干预的同时,要着重去分析孩子的行为,懂得ASD儿童自身的“语言”和表述方式,理解他们,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减少孩子的“行为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孩子的行为特点和组成部分:一般分为前提,行为和后果三个部分,即我们经常说的ABC。
案例二:约翰情绪有些不稳定,家长在一次训练中,让孩子把自己的书包捡起来背到肩上,孩子抗拒,直接坐到了地上,似乎很崩溃又很无奈。
见此状,家长只好扶起孩子,将书包捡了起来,背到孩子的肩膀上!A:主要指的是前提,即孩子发生行为问题之前的催化剂和原因,比如上述案例中你的前提就是对孩子发出”捡起书包“的指令!B:主要指行为,即在你的指令和前提发出之后孩子做出的反应。
行为主义干预注意事项引言:行为主义干预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学方法,它通过改变个体的行为来改善其生活质量。
然而,在进行行为主义干预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建立明确的目标在进行行为主义干预之前,我们需要确立明确的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是具体、可衡量的,并且与个体的需求和愿望相一致。
例如,如果我们希望帮助一个人戒烟,我们可以设定一个目标,让他每天减少一支香烟的数量,直到最终戒掉。
二、使用正向强化行为主义干预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使用正向强化来增加期望的行为。
正向强化可以是物质奖励,比如给予奖励或赞扬,也可以是非物质奖励,比如提供支持和鼓励。
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正向强化,都应该与个体的需求和偏好相一致。
三、提供清晰的指导在进行行为主义干预时,我们需要提供清晰的指导,以帮助个体理解期望的行为。
指导应该简单明了,并且配有具体的示例。
例如,如果我们希望帮助一个儿童学会自己整理玩具,我们可以给他展示如何正确地将玩具放回指定的位置。
四、逐步引导逐步引导是行为主义干预中的一个重要技巧。
通过逐步引导,我们可以将一个复杂的行为分解成一系列简单的步骤,并逐步引导个体完成这些步骤。
逐步引导可以帮助个体逐渐掌握复杂的技能,而不会感到过度压力。
五、建立积极的环境行为主义干预的成功还依赖于建立积极的环境。
一个积极的环境可以提供支持和鼓励,促使个体更容易展示期望的行为。
在建立积极的环境时,我们可以考虑提供适当的资源和工具,以及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
六、监测和评估在进行行为主义干预时,我们需要定期监测和评估个体的行为变化。
通过监测和评估,我们可以了解干预的效果,并及时调整干预策略。
监测和评估可以是定期的观察、记录和反馈,也可以是使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研究。
结论:行为主义干预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学方法,可以帮助个体改变不良行为,提升生活质量。
在进行行为主义干预时,我们需要建立明确的目标,使用正向强化,提供清晰的指导,逐步引导,建立积极的环境,以及监测和评估个体的行为变化。
针对三种功能特点的问题行为的干预策略从功能评估角度上讲,儿童问题行为具有三种功能特点:正强化、负强化和感觉调整。
针对问题行为的三种不同功能,行为干预的策略也不尽相同。
一、正强化行为的正强化功能指个体的行为为其他人给予的、满足其期望的强化物。
如果问题行为的功能是正强化,那么必然会在评估中发现,儿童表现出问题行为后照顾者给予了儿童期望的刺激物,而每一次刺激物的给予都是对儿童问题行为的进一步强化。
因此若要开展行为的干预, 至少要做到停止对该问题行为的强化。
对以正强化为功能的问题行为的干预,包括使用无条件强化和区别性强化消除问题行为的动力、培养合适的替代行为以及停止对问题行为的关注等。
所有这些干预方法,目的是要消除与正强化相关问题行为的动力因和目的因,并且培养替代问题行为的适应性行为。
使用无条件强化法,是一种改变前在事件的策略,可以使儿童获得一定程度上的饱和感, 从而消除问题行为的动力因。
无条件强化具有对问题行为的预防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在实施无条件强化的过程中,有些问题行为可能无意地得到强化,并且它只是消除儿童某些问题行为的动力因,却没有交给儿童任何适应性行为。
区别性强化方法是指对儿童的行为进行有选择的强化,只强化合适行为不强化问题行为。
包括区别性强化非目标行为(只要一定时间内没出现问题行为就给予强化)、区别性强化不相容行为(强化与问题行为不能同时发生的合适行为)和区别性强化替代行为(只强化替代行为不强化问题行为)。
在实际操作上,区别性强化的方法常常与无条件强化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在问题行为的干预中,培养合适的替代行为是很重要的。
教会儿童用与问题行为起同样功能的适宜的行为来实现目的。
功能性沟通策略是一个较好的良好行为替代策略,通过训练个体合适的表达要求和与人互相对话的行为,发展个体合适的沟通能力。
减少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必要时也可采用积极忽视法,但并不是直接的冷处理,忽视是不让其问题行为达到目的,积极是要一直在关心和观察儿童。
行为干预课程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行为干预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行为干预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 能够应用行为干预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行为干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行为干预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 行为干预技术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内容1. 行为干预的概念和原理行为干预是一种通过改变个体行为来影响其心理状态和情绪的方法。
其原理在于通过对个体行为的引导和塑造,来达到改变其心理状态和情绪的目的。
行为干预的基本原理包括正向强化、负向强化、惩罚和消除。
2. 行为干预的基本技巧和方法(1)正向强化:通过给予奖励或者称赞来增加某种行为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2)负向强化:通过消除某种不愉快的刺激或者给予奖励来增加某种行为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3)惩罚:通过给予不愉快的刺激或者取消奖励来减少某种行为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4)消除:通过削弱某种行为的刺激来减少其频率和持续时间。
3. 行为干预技术的实际应用(1)行为管理:通过建立明确的规则和奖惩制度来引导和塑造个体的行为。
(2)认知重构: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方式和思维习惯来影响其行为。
(3)情绪调节:通过教授情绪管理技巧和方法来帮助个体控制情绪和行为。
四、教学过程1. 知识导入:通过案例分析或者故事讲解引入行为干预的概念和原理。
2.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行为干预的基本技巧和方法,重点讲解正向强化、负向强化、惩罚和消除的原理和应用。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行为干预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或者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行为干预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
5. 案例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并讨论如何应用行为干预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行为干预的原理和方法。
2.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3.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行为干预技术的应用场景和效果。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4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持久性的困难;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
2、稳定地理解,自然的后果体验。
3、负面情绪;恐惧成分。
4、引起焦虑的环境;情境。
5、身心伤害,适当性。
6、自己行为。
幼儿自己的经验。
7、消费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
8、群体行为;更实用、更方便。
9、实物或象征性;实用功能。
10、制定指导方案,指导研究设计。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一般认为,幼儿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初生的婴儿是一个情绪的存在,他们总是想哭则哭,想笑就笑。
学习情绪的正确表达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个不能恰当表达自己情绪的孩子会给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带来困扰。
但要注意的是正确的情绪表达并不意味着总是顺应环境的要求,有时环境对情绪的过分压抑会导致对儿童健康的损伤。
正确的情绪表达意味着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真诚的表现自己。
(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
即与个体的行为与所处的同类群体的常模行为进行比较后发现并无明显特殊之处。
如一个5岁幼儿的某方面的行为长期显示与3岁幼儿的行为类似,那么就可以判断该幼儿存在行为问题。
(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
同伴互动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途径,学会与同伴正确相处也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学习正确处理同伴关系是他们学习更复杂的社会规范的基础。
(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
社会是一种群体的生活,在群体生活中为了共同的协作需要种种纪律与规则,幼儿应在学习中掌握基本的团体规则与规范。
(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习俗,这些习俗维系着当地人的共同生活,幼儿生活于这样的文化共同体中,也需要内化这些文化习俗以适应当地的共同生活。
当然对文化的适应并不意味着对文化的无条件的认同,对一些不适应时代的习俗,则需要通过教育来加以改变,引导幼儿学习新的文化习俗。
强化与正强化一、强化的概念(一)强化的定义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便会发现自己的行为是受一定的规律控制的。
我们为什么喜欢去某个地方就餐、为什么常常与某些人一起活动,都可以找到一些理由。
就餐是因为那个地方饭菜价廉物美,环境幽雅;与那些人一起活动是因为有共同的喜好,趣味相投。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常常就是这样被自然地强化着,慢慢地演变成一种习惯。
另外,行为之所以出现的另一个理由是因为那是父母、教师或者其他人希望个体做的。
若表现出这些行为,个体往往能够从这些关键性的人物那里获得奖励,有时,所给与的奖励甚至是精心设计过的,但也因为如此,个体也逐渐养成了某些行为习惯。
不管是自然的强化,还是精心设计的强化,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个体发出某种行为之后获得了某个结果,而这个结果使得行为增加了,这一过程可称之为“行为被强化了”。
在行为矫正领域,所谓强化(reinforcement),指的是“某种行为发生之后,所跟随的结果能够导致将来该行为发生概率增加的过程”。
行为的增加通常指的是行为的发生次数、持续时间或者强度得到了增强。
从这一定义可看到,强化实际上指的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行为所获得的结果与行为增加具有密切的关系,即行为的结果使行为得到了加强。
(二)强化的分类根据行为的结果,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
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使行为增加的行为结果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行为出现之后获得了奖励,另一种则是逃避或者回避了某些讨厌、害怕的东西。
这两种过程都可称之为强化,但两者有所差别。
其中,行为结果为获得强化物的过程为正强化,而行为结果是逃避或者回避的过程为负强化。
在行为矫正领域,正强化与负强化都是很重要的技术。
本章我们将详细地介绍正强化,下一章则将介绍负强化。
根据行为之后是否每次都给予强化,强化可以分为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如果个体行为每次发生之后都会有强化,那么就是连续强化,如果并不是每次都有强化而是偶尔地给予强化,那么就是间歇强化。
社会心理的行为干预《社会心理的行为干预》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这些压力和挑战可能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心理的行为干预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旨在帮助人们调整心态、改变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应对生活中的困难。
社会心理的行为干预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
它不仅仅关注个体的心理状态,还将个体置于社会环境中进行考量。
通过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和干预,来促进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首先,我们来谈谈社会心理行为干预的重要性。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日益普遍。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一定的负担。
例如,一个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人可能无法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与同事和家人的关系也可能变得紧张。
通过行为干预,可以帮助这些人识别和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生活满意度。
社会心理的行为干预方法多种多样。
认知行为疗法是其中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方法。
它通过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负面思维模式,并引导其用更积极、合理的方式思考问题,从而改变行为。
比如,一个总是过度担心失败的人,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能够学会看到事情的积极面,不再一味地自我否定,进而更勇敢地去尝试新的事物。
行为激活也是一种常用的干预手段。
对于那些因为情绪问题而变得退缩、缺乏活动的人,行为激活鼓励他们重新参与到有意义的活动中。
比如,制定日常活动计划,包括运动、社交、学习等,通过积极的行动来改善情绪状态。
另外,社会支持系统在社会心理行为干预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人、朋友和同事的理解、关心和支持,可以为个体提供情感上的依靠和实际的帮助。
比如,当一个人遭遇挫折时,家人的陪伴和鼓励能够帮助他更快地走出困境。
在实施社会心理行为干预时,需要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和需求。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都不尽相同,因此干预方案也应因人而异。
比如,对于性格内向的人,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来建立信任关系,干预方式也应相对温和;而对于性格外向的人,可以采用更直接、互动性更强的干预方法。
关于行为治疗中正性与负性、强化与弱化概念的认识发表时间:2010-12-01T14:44:32.670Z 来源:《心理医生》2010年第10期供稿作者:霍万海[导读] 强化疗法是斯金纳发明的,他认为一种行为能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所强化,如果改变其结果,行为也将改变。
——行为治疗在戒酒中的应用霍万海(山西省朔州市复退军人精神病院山西怀仁 038300)【中图分类号】R7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0)10-086-02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由于社会转型,造成社会竞争激烈,导致人们精神紧张而采取的各种不良的应对行为,如酗酒—“借酒浇愁”;这种不良行为带来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借酒浇愁,愁更愁”。
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矫正其不良行为,提出了弱化的概念。
强化是使行为增加,弱化是使行为减少;正性是奖励,负性是惩罚。
正性强化是增加行为给予奖励,负性强化是增加行为避免惩罚;正性弱化是减少行为给予奖励,负性弱化是减少行为避免惩罚。
为了叙述方便,便于理解,本文以酗酒为例。
【关键词】正性负性强化弱化行为治疗一词最早于1954年由斯金纳等人首次提出,行为治疗又称行为矫正治疗或条件反射学习治疗,是现代心理治疗的一种重要形式或流派。
它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按一定的治疗程序去治疗病人,消除或矫正异常的或不良适应性行为的一整套行为矫正治疗技术方法和原则的集合。
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是:如同人的正常的适应性行为一样,人的异常的不适应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因而人们就可以通过学习来改造或消除它们,也可以建立新的良好的行为来取代它们。
来自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观察的大量研究结果已经证明这一假设是正确的。
斯金纳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认为行为的后果直接影响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多寡,提出正强化、负强化等行为心理学的概念,为行为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1]。
正强化的分类和实施步骤引言正强化是一种行为心理学中广泛应用的技术,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增加自我控制能力,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正强化的分类和实施步骤是学习正强化的关键,本文将对正强化的分类以及实施步骤进行详细介绍。
正强化的分类正强化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进行分类,根据目标行为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社会正强化:社会正强化是指通过他人的反馈来增加某种行为的频率。
这种正强化包括夸奖、赞扬、鼓励等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感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例如,一个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称赞,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2.物质正强化:物质正强化是指通过物质奖励来增加目标行为的频率。
这种正强化可以是一种经济利益或实际的物品奖励,例如津贴、奖金、礼物等。
物质正强化通常用于组织中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3.自我正强化:自我正强化是指通过自我给予奖励来增加目标行为的频率。
这种正强化可以是一种内在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也可以是一种外部的奖励机制。
自我正强化对于个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正强化的实施步骤实施正强化的过程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设定明确的目标:在实施正强化之前,需要明确目标行为是什么。
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衡量,并设置适当的时间限制。
例如,如果目标是提高学习效果,可以设定目标为每天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2.选择适当的正强化方式:根据目标行为的性质和个人的偏好,选择适合的正强化方式。
社会正强化适合需要他人认可和支持的情境,物质正强化适合需要物质激励的情境,自我正强化适合需要内在满足感和成就感的情境。
3.设计奖励计划:根据目标行为的重要性和困难程度,设计适当的奖励计划。
奖励计划可以包括短期奖励和长期奖励,通过阶段性的奖励激励个人保持目标行为。
同时,奖励计划应该根据个人的喜好和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增加正强化的效果。
4.实施正强化:根据设计好的奖励计划,开始实施正强化。
需要及时准确地给予正强化,确保正强化与目标行为紧密关联。
积极行为支持的正强化功能干预技巧在对问题行为进行功能分析之后,干预者就可以根据这一分析来制定积极行为支持的行为干预方案并进行实施了。
下面介绍用于正强化功能的干预策略。
在大多数情况下,问题行为的正强化功能是合理的。
因此,在设计干预方案时,要注意采取恰当的措施来满足个体对强化物的需求。
1.停止对问题行为进行强化。
如果个体的问题行为是为了获得强化物,那么停止对这些问题行为进行强化是必要的。
因此,在设计和实施干预方案时,要考虑运用消退的技术来停止或者减少问题行为的出现。
2.将原来用于问题行为的强化物用来强化良好行为。
停止对问题行为进行强化,但是要将原来用来维持问题行为的强化物用于强化良好行为上。
因此,在设计干预方案时,要仔细分析在所处的环境中个体有哪些良好行为需要用强化物维持,并在实际生活中对之进行强化。
特别当所强化的良好行为是原有问题行为的不相容行为时,策略的效果将会更佳。
比方,同学们教莫娜“停止〞的手势,莫娜就不可能用手去拉同学了。
3.教个体适当的良好行为。
有一些个体之所以用问题行为的方式来获得强化物,其原因在于不知道什么是恰当的行为。
因此在实际的干预中,要教他们什么是适当的良好行为,告诉他们什么该做,而不是告诉他们什么不该做。
比方,如果个体不恰当的举止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那么教会他说“老师,我做得怎么样?〞假设此时老师的答复是一种鼓励性的答复,那么这一措施显然比批评其不恰当的举止要有效得多。
4.表现出问题行为时,引导其表现出良好行为,并对该良好行为进行强化。
干预者要对个体的行为保持适度的关注与警觉,以便能够在问题行为刚刚出现且程度很轻的时候,积极引导其表现出良好行为,并对其良好行为给与强化。
这种方式能够将问题行为所产生的后果降到最低。
但是要对如何引导进行仔细的设计,可以有多种引导的方式,比方口头提醒、用手指着行为标准或者日程表、轻轻拍拍他的身体等,这些动作不仅仅是要让个体停止他们的问题行为,而是要提醒他们应该做出什么恰当的动作来满足他们自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