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开题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3.77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差异开题报告范文某某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浅析《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差异学校:某某师范大学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一班学号:2022002040学生姓名:某某某指导教师:2022年2月21日一、研究或设计的目的和意义由于《三国演义》是基于史料加工而成的历史演义小说,所以一问世就有人研究它到底有几分真,三百多年来最权威的说法是章学诚的“七实三虚”,已被大部分学者接受。
近年来,在虚实问题上,先后出版了盛巽昌的《三国演义》(补正本)和张国光的《三国演义》(文史对照插图本)最近有人另立高见,认为《三国演义》五分真都不到。
文中言之凿凿,似成一说,但毕竟为一面之词,仅算一家之见。
由于没能分析全书,所以每出一说,均有支持者,不乏反对者。
三国时期是战乱时期的典型代表。
对于不少对三国进行了各种幻想的人们,他们主要是参照《三国演义》的内容来进行幻想的,并不是按照历史来进行的,他们把三国时期的历史过于神化和主观话了,而不是以客观实际的角度去看,这和作为正史的《三国志》的内容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本文着重探讨二者之间在叙事层面、人物形象、历史事件等方面的差异。
二、研究和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新中国成立之初,对《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对比研究,如同其他学术研究工作一样,尚未广泛开展。
从1950年到1953年,公开发表的《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比研究文章仅仅只有一篇。
一九五三年,作家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三国演义》,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注意。
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作家出版社又召开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比研究座谈会。
从此,学术界对于《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开始了比较系统对比的研究。
从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五九年,《三国演义》研究一直稳步地开展,并开始引向深入,在这六年中公开发表的《三国演义》研究文章共达六十九篇。
其中,在一九五九年,以曹操问题为中心,一度掀起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比研究的热潮。
三国演义女性开题报告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这部作品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黄巾起义、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故事。
在《三国演义》中,男性角色常常是关键人物,他们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争夺权力和领土。
然而,女性角色在《三国演义》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的女性角色的形象及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一、女性角色形象1.1 孙尚香孙尚香是孙权的妹妹,她被描绘成聪明、机智和勇敢的女性。
孙尚香在《三国演义》中担任了多个重要角色,包括曹操的妻子、孙权的妹妹和刘备的妻子。
她以她的智慧和才能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对于她的丈夫也有重要的影响。
1.2 貂蝉貂蝉是著名的美女和王允的养女。
她被提及为吕布的妻子,然而,她也被视为权谋的操控者。
貂蝉通过她的美貌和聪明才智来影响政治,在吕布与董卓之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1.3 姜维妻子姜维是蜀国的重要将领,他的妻子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为一个贤淑而坚强的女性。
她一直默默支持着丈夫的事业,为蜀国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女性角色对故事情节的影响2.1 政治影响女性角色在《三国演义》中对政治情节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孙尚香和貂蝉通过她们的智慧和才能在政治上对丈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孙尚香以她的名声在孙权的政权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貂蝉则通过她的美貌和智慧来影响权谋。
这些女性角色的聪明才智在政治决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战争影响女性角色在《三国演义》中对战争情节也有重要的影响。
虽然她们并没有亲自上阵,但她们在后方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比如,姜维的妻子默默支持着丈夫,为他提供精神和情感上的支持。
这种支持为丈夫的战争事业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2.3 社会影响女性角色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也对社会产生了影响。
这些角色展示了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包括智慧、美丽、聪明和贤淑。
这些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对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有所启示,同时也促进了对女性价值观的讨论和思考。
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正文:字体: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5倍)《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它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如曹操、诸葛亮、关羽、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一直为历代人们所传颂。
《三国演义》还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起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它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历史小说蔚然成风。
直到现在,三国都是一部在文学界上享有盛名的历史小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大部分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这其中不无罗贯中的功劳。
近年《三国演义》的研究,有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研究格局。
研究的角度不再局限于某些单一方面,视野更加广阔,学者们纷纷主张从整体上系统的研究《三国演义》第二,研究的系统性、综合性逐步增强。
例如关四平的《〈三国演义〉源流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将《三国演义》的成书、文本与传播作为一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整体,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考察与研究,探求这一文学和社会精神现象的形成机制及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与美学特质,进而总结中国长篇小说演进的某些规律性东西。
这样的著作,就是在吸收前辈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本人潜心钻研而得,反映了研究水准的整体提升。
第三,《三国演义》数字化工程已经初见成效。
几年来,这一方面的实际研究工作已经取得的主要成绩有:一、实现了毛本、嘉靖元年本、叶逢春本、周曰校本、李卓吾评本、钟伯敬评本、黄正甫本、李渔评本等八个重要版本的数字化,包括文字版、图像版和图文对照版三种形式。
《三国演义》开题报告《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东汉末年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国争夺天下的故事。
历年来研究《三国演义》的人不计其数,即使是开题报告,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国演义》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背景:在寒假我看了新《三国》这部电影,同学们也在讨论《三国》中主要任务人物的性格特征,由于我还不具体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就听他们聊。
不一会儿,他们就说了很多,引发了我对他们的性格特征的了解的兴趣。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研究目的研究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二)研究意义:通过对《三国》人物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使同学们更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
三、研究方法(一)文献研究法: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及事例。
(二)采访法:对一部分老人和同学进行采访。
四、实验步骤(一)准备阶段11月13—14日:邀请指导老师参加,首先对研究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再根据每个成员身体情况进行分工,并制定一套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 1月15—17日:小组各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和方案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
1月18—24日,邀请指导老师参加,全组成员对研究过程作一个小结,写下自己的感想。
然后对研究资料进行研究总结,从中分析《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小组进行分析讨论,制定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1月25—26日,小组根据采访得出结论之后,将报告草案完善,总结并写出最后的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1月27日,最后写出的研究报告经指导老师指导修改后,就可以通过学校广播将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推荐给学校学生。
五、预期成果完成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六、条件分析主观条件:全体组员的课题感兴趣,积极参与,团队协作。
客观条件:学校有微机室,家中有电脑,对调查资料提供了方便。
探究方案可行,老师十分配合我们。
经费来源:大家可以自筹解决参考文献:罗贯中—《三国演义》张大可—《三国人物新传》。
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三国演义》与新版电视剧《三国》中两个曹操之比较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曹操是具有双重文化意义的人物形象,“双重文化意义”是指曹操这个任务形象兼具历史和文学两种属性,而被作为一个典型的文化符号,曹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乃至不同的文学形式中都有不同的形象表现。
史书关于曹操事迹的记载基本尊重历史史实,大体相同,但由于各时代作者正统观念差别甚大,史家对曹操褒贬不一,对于史实记载侧重点各异,选材也完全服从其本身的历史观念和编撰思想,甚至遍采野史、笔记、小说和民间话本,进行歪曲演绎。
西晋陈寿坚持正魏寇蜀论,《三国志》中的曹操唯才是举、足智多谋、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基本符合历史事实,到了《三国演义》,则已经融会思想家、史家、民间伪魏正蜀论和拥刘反曹倾向,正史、野史、笔记、小说,兼收并蓄,熔于一炉,曹操成为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随着新版电视剧《三国》的播出,曹操的形象在这个时期和这种影视文学的表现形式下又有了新的展示,不可否认,这样的形象展示有其趣味性、活力性,使得历史上原本静态的形象有了动态的表现,但由于与史实的差异,电视剧中的曹操也会引起对部分观众的误导,从而造成背离历史的负面影响。
如何正确看待电视剧中的曹操形象,如何从影视文学的角度合理的比较出《三国演义》和《三国》中曹操的人物象,从而进一步深入认识曹操,不论是从历史的角度,文学的角度,或是现实的角度,都有其重要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基本内容:一、历史“眼”中的曹操二、《三国演义》与新版电视剧《三国》曹操形象对比(一)跳脱自私残暴,白脸转红脸(二)豪爽洒脱的气质取代虚假伪善的印象(三)更深一层的爱才之心,惜才之情(四)更胜一筹的军事、政治才能三、曹操形象转变的原因分析(一)《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符合时代特征(二)新版电视剧《三国》侧重恢复历史原貌(三)不同文学表现形式带来的差异四、正确看待曹操形象的几点建议(一)尊重历史,辩证分析(二)尊重不同的文学表现形式,全面分析人物形象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对三国演义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总结了解并掌握各学者对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的研究成果。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对古代兵法的继承与发展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小说中的重要篇目之一,包含了丰富的战争描写,涉及了许多古代兵法的内容。
这些战争描写不仅生动具体,描绘了古代战争的形态和特点,也对古代兵法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对古代兵法的继承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兵法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可以为今后的兵法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兵法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探究古代兵法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运用。
同时,研究中还可以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对于今天的军事理论和实践的启示作用,以及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影响的深层次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综合分析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
文献综合分析主要是对《三国演义》中与兵法有关的内容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比较;比较分析则是将古代兵法与今天的军事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探究《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对于今天的军事理论和实践的启示作用。
四、论文结构本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分别为绪论、古代兵法的发展史、《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对古代兵法的继承与发展以及结论部分。
其中,绪论部分介绍了《三国演义》战争描写对古代兵法的继承与发展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研究方法进行了简单概述;古代兵法的发展史部分主要介绍了古代兵法的历史发展和理论体系;《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部分主要分析了小说中的各类战争描写,包括战争策略、武器装备、阵型战术等方面;《三国演义》对古代兵法的继承与发展部分主要探讨了小说中的战争描写对古代兵法的影响和启示作用;结论部分则是对上述内容做出总结和论述,阐述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贡献。
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三国演义》陆逊形象论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大众对于陆逊的了解与研究主要来源于《三国志·陆逊传》与《三国演义》,其主孙权赞他“怀文武之才”、“有超世之功”,朱子彦在《论陆逊》一文中道“陆逊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由此可以看出,其眼中的陆逊对于吴的作用不亚于诸葛亮对于蜀的作用。
金庸评价陆逊是“陆逊文武全才、政治上能忍辱负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流人物”。
目前国外对于《三国演义》中陆逊这一人物形象的研究较少,在此不作介绍。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1、首先自身对于《三国演义》的兴趣,并且比较关注陆逊这一人物,再者在“三国”中,陆逊的军事才华和治国能力都是顶尖的,在我看来在三国时期能与之媲美的也只有诸葛亮和郭嘉了,但是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近乎被神化形象太过耀眼,反而让我望之却步,而郭嘉是英年早逝,其对三国整体局势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我选择了陆逊作为研究对象。
2、整部《三国演义》,由于全书的核心围绕在蜀,诸葛亮那被神化的文才武略,关羽是同样被神化的道德忠义化身,似乎桃园三结义,五虎将才是人们讨论《三国演义》的重点;就算在东吴,陆逊的功绩和才华被太多的掩盖,《三国演义》的最重要一战赤壁之战功劳在周瑜,甚至还被在战前无甚作为的诸葛亮一个“借东风”抢去了太多功劳;夺荆州,擒关羽本是出自陆逊的计谋,但是一个白衣渡江,将功劳缺都归到了当时的东吴大都督吕蒙名下;直到一把“火烧连营”才让陆逊这位才华横溢的将领被人们所惊叹,可以说陆逊是左右三国中期发展的关键人物,也正是他的火烧连营让当时国势如日中天的蜀汉走向衰弱,而其在刘备兵败后的及时撤军更是用他那杰出的洞察力使东吴免去了一场覆国之灾。
分析=陆逊对于战场的把握能力,他对于战局的认知能力,以及他获得这些战场功绩的原因。
3、《三国演义》中陆逊出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名儒将,但是他的儒将才华不仅在于常胜的战场,同样的,在治国之道上,他任海昌屯田都尉时,政绩明显,深受百姓拥戴。
《三国演义》开题报告《三国演义》开题报告一、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描绘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精彩的战争场面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三国演义》的价值和意义。
二、历史背景《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公元184年至280年的中国三国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混乱、战争频繁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英雄人物辈出的时期。
通过《三国演义》,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段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三、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优点,他们的形象描绘了中国古代英雄的形象。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人物塑造的艺术和价值观。
四、政治斗争《三国演义》中的政治斗争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刘备、曹操、孙权等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政治力量,他们之间的斗争和较量展现了权力争夺的残酷和复杂。
通过对这些政治斗争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演变。
五、战争场面《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面是其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
刘备与曹操、孙权之间的战争,张飞与吕布、赵云与曹操之间的战斗,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这些战争场面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战争的策略和战术。
六、文化价值《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它还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
它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观念,如忠诚、义气、仁爱等。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七、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虽然《三国演义》描绘的是古代的故事,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理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例如,刘备的仁爱和谦虚、曹操的智慧和权谋等,都可以给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八、结论《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文学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展现中国古代文化和智慧的杰作。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开题报告
题目:《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人物形象分析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朝作家罗贯中创作。
全书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刘备作为蜀汉的创立者和首任皇帝,其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刘备的人物形象复杂而丰富,他既有仁慈宽厚的君主形象,又有英勇善战的将领形象,同时还具备深思熟虑、机智过人的政治家形象。
他的人格魅力和领导才能,使他在三国历史中独树一帜,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领导者。
因此,对刘备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和文化。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刘备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1. 刘备的个人品质:通过对刘备言行举止的描述,分析他的仁慈、宽厚、英勇、智谋等个人品质。
2. 刘备的领导才能:通过对刘备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前的表现,分析他的领导才能和政治智慧。
3. 刘备的人格魅力:通过对刘备与其他人物的互动,分析他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三国演义》原著的深入研究,结合历史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对刘备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三、预期目标: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刘备的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揭示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领导风格,以期能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也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三国演义》这部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明清说书艺术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以《三国演义》为例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书”一词,在我国出现很早,如《墨子·耕柱》篇中就有“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的记载,但那还是属于瞽矇之伎,主要是指引经据典,为君王提供历史借鉴,不完全与后世说书相同。
唐代出现“说话”之称,宋代出现了不同的家数(是否有“说书四家”暂且不论),但一直未再见“说书”的提法(宋代民间虽有“讲史书”与此有些相似,但不是对说话的泛指),在这样的基础上,经过在民间多年的发展,至金代又重新出现“说书”之称(如《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三引《神麓记》中有“有说书者刘敏,讲演书籍至五代末帝以弑逆诛友珪之事”),元代以后与现代意义相似的“说书”在各地流行,自元末明初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形成以来,又为民间说书艺人提供了规范的演出蓝本,促进了说书艺术向“归路”发展。
但由于清代以前资料较少,只在有些当时人的笔记中能见只言片语,对其说演的具体情况无法知详;自清初以来,在这方面陆续有了一些记载,使我们能够了解比较具体的一些情况。
在说书表面“火爆”的背后,说书艺术的濒危,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他们把说书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
王晨波的《当评书成为往事》描述了评书危机的现状,现在的评书演员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从事评书工作,有的评书演员甚至改行,冲进影视圈,评书的断层不只断了一代,而且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执着态度也很罕见。
王晨波的另一篇文章《田连元:“评书不会死”》B46则让人稍微有点乐观,田连元认为评书主要通过一个人、一人多角的形式讲述故事,这是其它艺术形式所没有的,因而评书具有不可取代性,评书自有它固定的受众群,只要人类存在,评书就会存在,因为人不能不听故事。
吴文科的《中国曲艺——当下困境与发展对策》认为缺少具有经典品格的新节目、缺少高素质的创演人才、艺术传承的传统机制被破坏、对曲艺传统的误读和专业知识的缺失、对曲艺基础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不够、曲艺理论和评论的薄弱等是包括评书在内的曲艺目前面临的大问题,并提出了国家政策扶持、兴办各级各类曲艺学校、营造正确舆论等一系列的措施。
三国演义曹操开题报告一、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一部具有丰富历史背景和深刻思想内涵的长篇小说。
其中,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被塑造成了一个枭雄的形象,对于研究曹操及其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曹操的形象及其在《三国演义》中的角色展开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曹操的领导才能、军事策略以及其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曹操形象的塑造2.1 曹操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将回顾曹操的历史背景,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形象。
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先后建立了一系列政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曹操的形象塑造也受到了历史事件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2.2 曹操的形象特点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被描绘为一个聪明机智、果断勇敢的人物。
他具备出众的军事才能和统治能力,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局势。
同时,曹操的行为也展示了他的冷静、计划和谨慎。
2.3 曹操形象的评价然而,曹操也有一些负面特点。
他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残酷手段,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此外,他也被描写为一个野心勃勃的人物,渴望一统天下。
三、曹操的军事才能与战略智慧3.1 曹操的军事战略曹操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而闻名于世。
他在战争中展现了出色的战略智慧和指挥能力,如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
这些战争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体现了曹操的军事天才。
3.2 曹操的组织与管理能力除了军事方面的才能,曹操还展现了出色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他建立了完善的军事体系,实行严格的军纪,为自己的统治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3.3 曹操的文化素养与其军事才能相辅相成的是曹操的文化素养。
他崇尚文化,推崇文人,并积极参与文化活动。
这一特点使得曹操在政治上具有独特魅力,与其他战争领袖有所区别。
四、曹操的历史地位和影响4.1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统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研究专业:汉语言文学一、选题的背景、意义《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曹操)、蜀(刘备,诸葛亮)、吴(孙权)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矛盾斗争为主线,最后由魏的替代者晋统一全国,国家重归一统。
小说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军事政治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
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
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
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全书写了1798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
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
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
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
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
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三国演义》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它通过对史实、传说等进行融合,以历史的真实背景为基础,加上虚构的方式,描绘恢宏的战斗场面,刻画众多人物形象,为人所称道。
从罗慕士《三国演义》译本看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三国演义》在文学界、历史界以及文化界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而不同版本的翻译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因此,研究译者主体性在不同版本的翻译中的表现及变化,对于深入了解《三国演义》的跨文化传播和接受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
2. 研究现状和问题
在《三国演义》的翻译研究中,已有许多学者关注翻译中的文化适应、政治倾向等问题。
但对于不同版本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尚未有系统性的研究。
因此,本研究将以罗慕士的翻译版为例,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表现及其影响。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以罗慕士的翻译版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不同版本的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表现的差异,以及其可能的原因。
同时,本研究还将运用文本分析等方法,剖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中文化符号、历史语境和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影响。
4. 研究预期成果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探讨不同版本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及其对翻译的影响,对跨文化传播和接受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启示。
同时,本研究还将对《三国演义》的翻译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为相关学科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同时,也为调整社会文化格局提供可供借鉴的观点。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三国演义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篇一:三国演义研究性学习作者:尼泊尔水果刀创建时间:20XX-6-516:34:00《三国演义》研究性学习总结报告《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也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杰出的长篇历史小说。
本次研究性学习我们选择了名为《的研究》的课题,。
经过同学们的研究硕果累累,成果如下。
一.作者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
乐府隐语,极为清晰。
与余为忘年之交。
遭时多故,天各一方。
致正甲辰复会,别后又四十馀年,竟不知其所终。
——贾仲名《录鬼簿续编》罗贯中(约1330年—?年)名本,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著名的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
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鲁迅推断他生活的年代为1330年—1400年。
二.艺术成就1.《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还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
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
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
《三国演义》人才观研究【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三国演义》人才观研究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三国演义》这部杰出的长篇历史小说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矛盾斗争为主线,塑造了数以百计的历史人物,其中吸引我的不仅仅只是雄伟壮观的战争场面以及以奇制胜的谋略,还有政治首脑鲜明的人才观。
三国时期,群雄割据,常年战乱,民不聊生。
但是,三国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一个时期。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纵观三国时代,英雄豪杰纵横四海,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猛将和谋士等,如同天上繁星,灿烂生辉。
三国时期是一个分崩离析的时代,国家四分五裂,诸侯割据。
许多诸侯为了获取天下,成为王者,就想方设法地去笼络人才,正所谓“得人才者得天下”。
但是,不同的诸侯在对人才的管理和使用上的差异,造成了三国英主各自成就的分水岭。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巨作,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并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其中对《三国演义》版本、作者及文本主题等问题的研究较多。
另外,也有一些学者围绕《三国演义》中的民本思想、《三国演义》中的人才问题、《三国演义》与诸子思想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一定的理论成果。
对《三国演义》人才观抑或用人方面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荀子认为,人才是路线、政策、法律这一国家的根本的“总要”,“得之则治,失之则乱;得之则安,失之则危;得之则存,失之则亡”。
墨子认为,尊重人才是为政之本。
《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深知人才的重要,因为千方百计网罗人才,使之为自己建立霸业服务。
周国平在《船山学刊》上发表的《<三国演义>的用人艺术》中指出,三国之善于用人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一、视同手足,珍重人才;二、不拘一格,发现人才;三、广开渠道,罗致人才;四、不惜代价,保护人才;五、知人善任,使用人才。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三国演义》罗慕士英译本的开题报告作为一个译者,罗慕士在他的《三国演义》英译本的开题报告中体现了译者主体性的一些特点。
首先,罗慕士在开头就明确了自己对《三国演义》的态度:“由于它长于普通小说,已收录进与经典同等对待的地位,也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表明罗慕士对《三国演义》这一作品的尊重和重视。
并且,在介绍自己的翻译方法时,他强调了自己的目标是要“传达原著中所含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这些都表明了罗慕士的译文是基于他自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领悟,而不只是机械地转换文字和语法。
其次,罗慕士也在其翻译方法上展现了个人的主体性。
他强调他的翻译不是直译,“没有语言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因此完全的直译仍然不能够完全传达原著所表达的内涵和意义。
”罗慕士也注意到了英语读者对亚洲文化的知识不足,因此他在翻译时会注释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词语和习惯用语,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
这种翻译方法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专业性。
最后,罗慕士在报告中也展示了他对翻译中的伦理问题所持有的态度。
他强调了译者对于传达原著的精神和文化内涵的道德责任。
他认为,如果翻译者为了达到某些商业目的或者追求自己的个人意图而篡改原著,那么就失去了译者的价值。
这些观点显示了罗慕士认识到,翻译是一种传递和传播文化的行为,不能仅仅为了赚钱而丧失其本质。
因此,罗慕士在《三国演义》英译本的开题报告中,不仅展现了他对原著的尊重和热爱,也表达了他的专业知识、翻译方法和伦理观念,都具有明显的译者主体性。
三国演义开题报告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本文将介绍三国演义开题报告。
三国演义开题报告:
“三国人物赏析”开题报告
指导老师:黄明
课题组长:付源
课题成员:付源将涵宇谭旭景陈美吉江雨霜夏中意
一、课题提出背景:
《新三国》热播,三国时代传奇色彩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通过研究三国时代的惊天动地的计谋,兄弟情长,和独具特色的人物性格来反思自己的现实生活。
2、有助于了解中国国代社会的历史,反思自己现实生活。
三、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采访调查法。
四、研究计划:
1、11月6日—11月7日,通过翻阅书籍进行初步了解三国时代的初步局面。
参加人员:付源夏中意
2、11月12日—11月14日,采访调查社区居民,调查三国人物在居民心中的形象。
参加人员:陈美吉江雨霜陈秋冰
3、11月20日—11月21日,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三国时代传奇色彩的主要因素和刘关张三兄弟情长。
参加人员:谭旭景蒋涵宇
4、总结,分析,归纳并制定调查报告,书写读书笔记。
参加人员:付源蒋涵宇陈美吉江雨霜陈秋冰
五、预期成果:
读书笔记和调查报告。
六、条件分析:
1、客观条件:多数同学家中拥有电脑。
2、主观条件:参加人员都对《三国》感兴趣。
主导课题:历史
相关课题: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