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字与文化论文

汉字与文化论文

汉字与文化论文
汉字与文化论文

汉字与文化小论文

中文1138班卢月竞 29号

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印证了中国的全部发展过程。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从狭义上说,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这里所涉及到的文化是作比较宽泛的理解的。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汉字作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另外汉字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的图景,通过现代的汉字形体等我们可推测出古代汉字的形体,而由于我国创字之处都是象形字,故通过这些汉字的古形体我们能多多少少的看到古人生活的影子,汉字的形体保留并折射出来我国先辈门的生活,而在这些折射出中能看到的生活是方方面面的,比如通过汉字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饮食的习惯,服饰的样子,婚姻状况,宗法制度,甚至是古人们的平时的起居生活

等等。

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各项活动和一切社会交流,都是依靠语言传授,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观念活动、言语活动可以借助文字这样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成为肉眼看得见的生动形象,巩固了人类一代又一代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可以说各种民族文字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不例外,它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古老的汉字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就是因为它与汉语、汉文化紧密联系,建立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文字体系。在古人心目中文字的创造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关于汉字创造流传着很多种说法,其中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最广,在古代的著述中有多处记载。如《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领独传者,一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黄帝之史仓颇,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意思是黄帝的史官仓颇,看见地上的鸟兽脚印斑驳,这些纹理可以区别事物,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汉字。这个行动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连老天也感动得投下了大米白面。可见在老百姓眼里汉字的创造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也给汉字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可能就是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吧。关于这点,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也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对汉人来说,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在他们看来,文字就是第二语言。足以证明汉字在汉人心目当中的地位之重。特别是2008年8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导演把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最直观的代表元

素推上了舞台,让世界感受到了汉字文化的魅力。甚至有人直接说汉字是汉文化的根,这说明汉字的产生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汉字与文化发展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其他子系统的互相影响和制约,使汉字这种世界文字中使用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字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显得更为亲密。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汉民族文化的研究,汉字,尤其是古汉字,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人们一方面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如对汉语发展的促进与限制,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对汉民族思维方法、认识模式的深刻影响等;另一方面可以用文化的眼光来考察汉文化对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影响和规约,探讨汉字系统中隐含的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文化因素,从个体字符的构形上获取其所携带的物质文化信息、精神文化信息和方式文化信息。如:

1.汉字与古代物质文化汉民族文化是汉民族历史发展中的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产物,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具有与其它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特征。由于汉民族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本文所探讨的汉民族文化的特征实际上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对此,学者们也是各

有见解。

2、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货贝而宝龟”意即以贝为货币以龟为宝物。《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郑玄笺:“古者货贝,五贝为朋。”“百朋”即五百枚贝。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汉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贝在中国古代的货币身份还清楚地固化在汉字形体之中,以至于汉语中与财物有关的词,其书写符号大多以贝为形符,构成一个以贝为形符的字形系统。拿《说文解字·贝部》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例如:贿,财也;财,人所宝也;货,财也;资,货也;赈,富也;贺,以礼物相奉庆也;贡,献功也;贷,施也;赂,遗也;赠,玩好相送也;赉,赐也;赏,赐有功也;赐,予也;赢,贾有余利也;贮,积也;贸,易财也;赎,贸也;费,散财用也;败,买贱卖贵也;贵,物不贱也;贱,价少也;贪,欲物也;贫,财分少也;购,以财有所求也。上述字都从贝,都有财富义或与财富义相关。甲骨文从贝之字有贮、宝、买、得等等,可见商代已用贝为货币,作为贮存和交换流通的手段了。

3.汉字与古代精神文化。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甲骨文“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甲骨文“龠”,像口吹原始的排萧形,排萧为竹制口吹的乐器,古书上说其小者只有三孔,大者有六孔。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形式的音乐。

4.汉字与古代民俗文化。傩,作为民俗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出现得很早,从汉文化看,大约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其实质是一种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进行时要设傩坛,戴面具,作一系列的跳傩表演,由巫师主持,以逐恶鬼。甲骨文“鬼”字,像戴有面具的人形,以示非人面而似鬼。甲骨文“畏”字,像鬼执杖之形,以示可畏。上述甲骨文字形表明,商代的确有戴面具驱鬼的傩祭、傩仪,古代中原地区的确盛行过这一巫术活动。

甲骨文“妻”字,像以手抓妇女长发形,此为上古掳掠妇女以为婚配之形,后世以为女性配偶之称。甲骨文“娶”字,从女从取,以表取妇。甲骨文“安”字,从宀从女,像女子居于室内之形,以表安全,因可避免被抢婚,故平安无事则又有安静义。

5.汉字与数字文化。中国的数字,一、二、三和大写的壹、贰、叁等,随着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灿烂的历史发展已经成为汉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语中,用数字造词或构成各种俗语不少。这些有的表示实在的数目,有的则转化为别的意义,给人新鲜的感觉,增强人们的印象。例如有些词语全用数字构成。“三七”是止血的中草药,“六六六”是杀虫剂,“一零五九”是剧毒农药,“二百二”是红药水,“二百五”是指缺心眼的或莽撞的人,至于“一五一十”则比喻清楚、无遗留。用数字和其他词构成的词语就更多了。“一言堂”原来是指商业买卖不还价的意思,后来逐步演变成比喻缺少民主作风,不能听进群众的意见。口语中称鲁莽的人叫“二愣子”,称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为“二流子”,用“二五眼”指能力差的

人。人们听了这些词语,并不去考虑“一”“二”“五”的数字,只是比喻某些事物和人觉得十分形象生动。“四不像”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像,运用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八面光”是大滑头。这里的“三”“四”“八”全转化为虚词用法,相当于“任何”。不少地区往往把“四”作为死的谐音字表示不吉利,还有些地区往往会把“八”作为发的谐音字表示吉利。

数字还可以把许多事物概括在一个词语中,起到语言精练的作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把几种谷物和几种家畜概括为“五谷”“六畜”两个词,一直运用到今天。目前我们仍然采用这种办法造词。在成语或谚语中包括数字的现象是相当多的。“三令五申”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意思是再三地命令和警告,这里的“三”“五”表示多。“三令五申”的成语在今天用得十分广泛。对于两个相近的性状,要想去强调它,往往用“一”和“二”镶嵌其间:例如“一干二净”强调一点也不剩;“一穷二白”是强调基础差,落后,穷;“一清二楚”说明很清楚,很明白。“七”和“八”在成语中出现往往是表示多而杂,例如“七零八落”“七嘴八舌”“七拼八凑”“乱七八糟”都表示这个意思。一般说来,“三、九、十、百、千、万”总是表示多的,“半、一、二”总是表示少的意思。

汉字文化渊源流长,数字在汉字文化中的艺术魅力,是其他文字无法替代的,数字在汉字文化宝库中是一朵美丽的奇葩。

6.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汉字是书法艺术的符号载体,书法是汉字的审美艺术化。中国书法文化寓清新刚健的人生意识和个性自由于现代性阳刚之美中,将现代人独特的审美风范和审美趣味融注在自由充沛的自我中。书法将汉字美化雅化,使得

汉字从那种简单传达意思、记载语言的工具变成一门玄妙的艺术。这是东方艺术中的一个奇观。

7.汉字与隐语。隐语指的是在民间一些团体中流行的一种特殊的秘密语言,它集语言、文化、文学、民俗于一体。隐语往往给人以神秘莫测、捉摸不透的感觉。例如旧时江南,行话隐语在各行各业中都有独特的内容。有了行话,就可以分清行内行外,防止冒充的“二混子”抢生意,还可以保住一些机密。行话大都通过口头,有时用手势或动作表示,现以工匠、商家为例。木匠的行话是以手指锛,“盘道”探询。鞋匠的行话为手势语,搭话者以右手指端触摸额头,相互确认后,才进一步攀谈。石匠的对话风趣生动,如“哪山而来?”“高山而来。”“来了几个?”“哥儿四个。”“四个是啥?”“脐大,方圆,留青儿。”这里脐大指磨脐,方指磨扇上几块垄台,略呈方形,圆指上下磨扇,留青儿指磨扇上的条条垄沟,运用行话问答就知道对方是搞磨的。如来者有意在此干活,可问:“打了食儿给吃不给吃?”对方若答“同样”,来者可以放下行李拿起工具一起干活。若答话走样或支吾含混,对方会认为是没师傅的冒牌货,就要没收锤子、凿子,再把人赶走。

汉民族文化特征

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概括汉民族文化的外在特点是:

(l)统一性。虽然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跌宕起伏,分分合合,但是始终还是保持着完整和统一,而且形成了以汉民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国内其它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如以象形因素为约的特点几千年不变,始终不脱离以形知意。如“ 国”字 , 甲骨文即“ 或”字,字中“ 戈” 表示兵

器,“ 口” 家城邑形,放在一起表示守城。而“ 国” 之繁体

“ 國” 在原有的“ 或” 字外边再加一个大框,表示周围有界,被围之意,这一演变蕴含了人民持戈守城,继而划定疆界,圈固城郭 , 从而表达了国家统一、不可侵犯的丰富内容。其他字“ 发”、“ 共”、

“ 合”、“ 同” 等,从字形字意都可看到整体统一等观念的影

响。

(2)连续性。中国和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都是古文明的发源地,但是只有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中断过,自始至终都保持文化的延续。

(3)包容性。中国文化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中心,兼收并蓄,吸收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还有扬有弃的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特色。

(4)多样性。由于中国地域广天,56个民族,再加上外来文化的传播,所以在保持统一性的同时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至于汉民族文化的内在特征,一直以来也是众说纷纭,传统的有冯友兰的“哲学特性说”、李泽厚的“美学特性说”、梁漱溟的“伦理特性说”,最近又有专家提出新的观点,突出中国文化的“人文性”、“和谐性”、“乡土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规章制度、语言文字、教育等等,使汉民族文化的特征在汉字当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此我们要意识到汉字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记录和保存民族文化中的巨大作用和奇异功能,注重把汉字与民族

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