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溶液
- 格式:docx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17
电解质溶液的电解与电解质浓度电解质溶液是由离子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质。
电解是指溶液中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移动并与电极发生反应的过程。
而电解质浓度则是指溶液中电解质的浓度。
一、电解的基本原理电解是通过外加电场的作用,在电解质溶液中发生的。
电解质溶液中的正离子会向阴极(负极)移动,而负离子则会向阳极(正极)移动。
这是因为在电解质溶液中,正离子带有正电荷,受到阴极的吸引;而负离子带有负电荷,受到阳极的吸引。
在电解质溶液中,当外加电场的电势差大于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迁移能力时,离子会被迫移动。
正离子移动到阴极后,接受电子,还原为中性物质;负离子移动到阳极后,失去电子,氧化为中性物质。
这样,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就通过电解得到了还原或氧化,从而发生了化学反应。
二、电解质浓度的影响电解质浓度是指电解质在溶液中的质量或体积百分比。
电解质浓度的变化会影响电解的结果。
1. 浓度和电流强度的关系浓度越高,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越大,离子的迁移速度越快。
在外加电场下,离子在电解质溶液中的移动速度与电流强度成正比。
因此,当电解质浓度增加时,对应的电流强度也会增加。
2. 浓度和电解速度的关系电解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电解质离子的迁移距离。
浓度越高,离子的浓度越大,离子间的相互碰撞次数也越多,从而增加了电解速度。
因此,电解质浓度的增加会加快电解的速度。
3. 浓度和产物的关系电解质在电解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浓度的变化会影响反应产物的生成速率和产量。
一般来说,浓度越高,产物的生成速率越快,产量也会增加。
四、总结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受到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浓度的增加会增加电流强度、电解速度和产物的生成速率,达到更快的电解效果。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调节电解质溶液的浓度来控制电解过程的速度和效果。
通过研究电解质溶液的电解与电解质浓度的关系,不仅可以深入了解电解现象的本质,还可以指导实际应用中的电解过程的优化和控制。
电解质溶液的配制与性质调节方法电解质溶液是由电解质溶质在溶剂中形成的溶液,其具有很多重要的应用,如电池、化妆品、药品等。
在实际应用中,电解质溶液的配制和性质调节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配制方法和性质调节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电解质溶液的配制方法1. 选择合适的溶剂配制电解质溶液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溶剂。
常用溶剂包括水、醇类、酸类、酮类等。
其中水是最常见的溶剂,因为其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热传导性。
水基电解质溶液的配制方法相对简单,通常只需将电解质溶质加入水中搅拌即可。
2. 注意配比和溶解度电解质溶液的配比至关重要,过高或过低的浓度都会导致溶液的性质发生变化。
在配制过程中,要根据所需的浓度要求进行精确计量,并控制好溶解度。
溶解度过低时,可以通过加热或加压的方式提高溶解度;溶解度过高时,可以通过稀释或加入其他溶剂进行调节。
3. 考虑离子强度和pH值不同的电解质溶液具有不同的离子强度和pH值。
离子强度可以通过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和带电离子的电荷数来衡量,而pH值则影响着溶液的酸碱性。
在配制过程中,要根据具体应用的需要,调节溶液的离子强度和pH值。
这可以通过添加其他化合物或调节溶液的浓度来实现。
二、电解质溶液的性质调节方法1. 调节电导率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是一个重要的性质指标,它反映了溶液中离子的活性和移动性。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要求调节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
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改变溶液中电解质的浓度,增加浓度可以提高电导率,减少浓度则会降低电导率。
此外,还可以通过溶剂的选择、温度的变化等方式进行调节。
2. 调节溶液的稳定性在某些应用中,要求电解质溶液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不容易发生沉淀、析出或电极腐蚀等现象。
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可以通过添加络合剂、调节溶液的pH值、控制溶液的温度等方式进行调节。
这些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解质溶液的稳定性。
3. 调节溶液的酸碱性有些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对于特定的应用至关重要。
例如,某些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要求溶液中的pH值保持在特定的范围内。
电解质溶液的电解实验电解质溶液的电解实验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实验方法,通过在电解质溶液中通电,使溶液中的离子被电解成原子或原子团,从而观察电解质溶液的化学性质和电学性质。
电解质溶液是指在溶液中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解质,如酸、碱和盐。
在电解实验中,一般使用两个电极:阳极(正极)和阴极(负极)。
阳极在电解过程中是电流流入的地方,通常是由石墨或铂金制成;而阴极是电流流出的地方,常用的材料是铜或银。
将电解质溶液放置在容器中,将阳极和阴极插入其中,并将它们连接到电源上,通电后,阳极会因为氧化反应而发生化学变化,阴极则会因为还原反应发生变化。
这是因为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解质在电解过程中会分解成正离子和负离子。
正离子会向阴极移动,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负离子则会向阳极移动,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通过电解质溶液的电解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
例如,当我们将纯水(不加任何溶质)进行电解实验时,我们会发现气泡从两个电极上冒出来。
这是因为水在电解过程中会分解成氢离子和氧离子。
氢离子会向阴极移动,在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
氧离子则会向阳极移动,在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气。
通过观察气泡的性质和数量,我们可以推断出纯水的电离程度和电导率。
除了纯水的电解实验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电解各种电解质溶液来研究它们的化学性质和电学性质。
例如,当我们电解氯化钠溶液时,会观察到氯气从阳极产生,氢气从阴极产生。
这是因为在氯化钠溶液中,钠离子会向阴极移动,在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钠金属,氯离子则会向阳极移动,在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氯气。
通过观察气体的产生和观察溶液中的反应物浓度的变化,我们可以判断出反应的进行程度和电解质的浓度。
另外,电解质溶液的电解实验还可以用来研究电解物质的电化学行为。
通过测量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解电位和电流强度,我们可以得到物质在电解过程中的电荷转移情况、电化学等效物质的含量和电解物质的稳定性等重要参数。
总的来说,电解质溶液的电解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实验方法,通过观察电解质溶液在电解过程中的化学和电学变化,可以研究电解质的化学性质、电学性质和电化学行为。
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解质浓度计算电解质溶液是指在溶液中能够电离成带有电荷的离子的物质。
电解质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电解质的数量,通常用摩尔浓度(mol/L)来表示。
在实际的化学实验和工程应用中,准确计算电解质溶液中电解质的浓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电解质溶液浓度的定义电解质溶液浓度一般是指溶液中电解质溶质的摩尔浓度。
摩尔浓度(C)的定义如下:C = n / V其中,C表示溶液的摩尔浓度(mol/L),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mol),V表示溶液的体积(L)。
二、电解质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1. 已知溶质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如果已知电解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可以直接使用上述公式进行计算。
例如,如果知道电解质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为1 mol,溶液的体积为0.5 L,则可以计算出电解质的浓度如下:C = 1 mol / 0.5 L = 2 mol/L2. 已知电流和电解质的电离度在一些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可以通过测定电流和知道电解质的电离度来计算电解质溶液的浓度。
电离度(α)是指溶液中能够电离的电解质离子的比例。
浓度(C)和电离度(α)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C = K * α其中,K表示电离常数。
不同的电解质有不同的电离常数。
根据等离子体理论,电离常数与离子的电荷数和溶液温度有关。
通过测定溶液中的电流,可以得到电解质的电离度。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电导率仪器测定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从而推算出电解质的电离度。
3.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浓度计算在电解质溶液中,电离度高的称为强电解质,电离度低的称为弱电解质。
对于强电解质而言,可以假设其完全电离,直接根据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计算浓度。
而对于弱电解质,其电离度较小,不能忽略电离度的影响。
对于弱电解质,需要根据其电离度和溶液的总体积进行浓度计算。
具体的计算方法根据离子的电离平衡和溶液的电中性原理进行推导。
4. 离子间相互作用对浓度的影响在计算电解质溶液浓度时,有时需要考虑溶液中的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对浓度的影响。
电解质溶液定义什么是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是指在溶剂中,溶解了一定量的电解质物质的溶液。
电解质是能够在溶液中离解成带电离子的物质,包括无机盐、酸、碱等。
在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能够在溶液中自由移动,形成电流,因此电解质溶液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电解质溶液的特点1.离解性: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解质物质能够离解成带电离子,这些离子能够在溶液中自由移动。
2.导电性:由于电解质溶液中存在带电离子,因此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当两个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相连时,离子会在电场的作用下向电极移动,形成电流。
3.质量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解质物质在离解时质量守恒,溶质在溶液中的质量与其溶解前的质量相等。
4.电中性:电解质溶液中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的数量相等,总电荷为零,因此电解质溶液是电中性的。
电解质溶液的分类根据离子的离解程度,电解质溶液可以分为强电解质溶液和弱电解质溶液。
1.强电解质溶液:在溶液中,几乎所有的电解质物质都能够完全离解成离子,形成高浓度的离子溶液。
例如,盐酸、硫酸等。
2.弱电解质溶液:在溶液中,只有一小部分的电解质物质能够离解成离子,形成低浓度的离子溶液。
例如,醋酸、碳酸等。
电解质溶液的应用电解质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电解质溶液在电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电解是利用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使其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例如,电镀、电解制氢、电解制氧等。
2.电解质溶液在药物和医疗领域中也有应用。
例如,生理盐水是一种电解质溶液,常用于输液、洗伤口等。
3.电解质溶液在冶金、化工等工业领域中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电解铝是一种重要的冶金工艺,电解法可以制取氯气、氢气等化学物质。
4.电解质溶液还在电池、电容器、电解槽等电子器件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
总结电解质溶液是指在溶剂中溶解了一定量的电解质物质的溶液。
它具有离解性、导电性、质量守恒和电中性等特点。
根据离子的离解程度,电解质溶液可以分为强电解质溶液和弱电解质溶液。
电解质溶液知识简介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1.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
但不同种类的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不同。
电解质溶液之所以能导电,是由于溶液里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溶液导电性强弱不同,说明在溶液里所含离子的多少不同。
电解质可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一)强电解质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在溶液里几乎能完全电离成离子,溶液里几乎没有分子存在。
这种在水溶液里几乎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叫做强电解质。
强电解质的电离是不可逆的,其离子方程式用“f”表示。
如HCb>H+CLNOH>N+OHNCl f N+CL强酸强碱大多数盐都是强电解质。
(一)弱电解质醋酸和氨水在溶液里只有很小部分电离成离子,大部分仍以分子状态存在。
像醋酸这样在水溶液里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叫做弱电解质。
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其电离方程式用“=”表示。
如HAc = H+Ac"NH・H O = NH"+O H弱酸弱碱都是弱电解质。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㈠电离平衡与电离度醋酸在溶液里的电离方程式为正过程HAc = H ++Ac"逆过程在醋酸开始电离时,主要是醋酸分子的电离,正过程速度较大。
随着醋酸分子的电 离,溶液里醋酸分子的浓度不断减少,而H 和AL 浓度不断增加,因正、逆过程速度相 等时,溶液里醋酸、H 和Ac —的浓度不再改变,体系处于平衡状态。
弱电解质分子和离 子的浓度不再改变。
这时弱电解质所处的状态叫做电离平衡。
我们把达到电离平衡时已电离的溶质分子数和电离前溶质分子总数的比值(或已电离的溶质的物质的量和电离前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叫电离度,用a 表示。
已电离溶质分子数电离前溶质分子数(3—1).•…(3—2)从上述观点来讲,强电解质的电离度应是00%但是在强电解质溶液里,由于离子 浓度较大,离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比较显著影响了离子在溶液里的自由运动。
因而实验测 得的电离都小于100%不同的弱电解质,其电离度大小不同。
电解质溶液的实验报告电解质溶液的实验报告引言:电解质溶液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可以探究电解质溶液的性质和行为。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和离子迁移率,以及探索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和温度对导电性的影响。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电解质溶液的特性和相关理论。
实验一: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首先,我们准备了一系列的电解质溶液,包括NaCl、KCl、CuSO4等。
在实验室中,我们使用了电导仪来测量这些溶液的电导率。
实验结果显示,这些电解质溶液都具有一定的导电性。
导电性的大小与电解质的种类和浓度有关,较高浓度的电解质溶液通常具有更高的导电性。
这是因为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越高,离子迁移的速度越快,从而导致更好的导电性能。
实验二:电解质溶液的离子迁移率为了研究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迁移率,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首先,我们选择了KCl溶液作为研究对象,并在实验室中使用了电解槽和电导仪。
实验过程中,我们改变了电解槽中的电场强度,并记录了电导仪的读数。
实验结果显示,当电场强度增加时,电导仪的读数也随之增加,表明离子的迁移率随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这是因为电场强度越大,离子受到的电场力越大,从而加速了离子的迁移速度。
实验三: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对导电性的影响在这一实验中,我们研究了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对导电性的影响。
我们选择了NaCl溶液作为研究对象,并准备了一系列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电导仪来测量这些溶液的电导率。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增加,电导率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溶液中的离子浓度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导致更好的导电性能。
实验四:电解质溶液的温度对导电性的影响最后,我们研究了电解质溶液的温度对导电性的影响。
我们选择了CuSO4溶液作为研究对象,并在实验室中使用了电导仪。
实验过程中,我们改变了溶液的温度,并记录了电导仪的读数。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溶液温度的升高,电导率也随之增加。
一、实验目的1. 熟悉电解质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电解质溶液的配制方法。
3. 学习用电解质溶液进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电解质溶液是由电解质溶解于溶剂中形成的溶液。
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电离,产生带电的离子,使溶液具有导电性。
本实验主要研究电解质溶液的性质、配制方法及化学实验操作。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玻璃棒、量筒、电子天平、玻璃电极、饱和甘汞电极、酸度计、电极夹、导线等。
2. 试剂:NaCl、KCl、KNO3、AgNO3、HCl、NaOH、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电解质溶液的配制(1)称取0.1g NaCl,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
(2)用电子天平准确称取0.1g KCl,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
(3)用电子天平准确称取0.1g KNO3,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
2. 电解质溶液的性质实验(1)用玻璃电极和饱和甘汞电极组成原电池,测定电解质溶液的电动势。
(2)用酸度计测定电解质溶液的pH值。
(3)观察电解质溶液在电解过程中的现象。
3. 化学实验操作(1)学习正确使用玻璃电极和饱和甘汞电极。
(2)学习正确使用酸度计。
(3)学习正确操作烧杯、玻璃棒、量筒等实验仪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电解质溶液的配制NaCl、KCl、KNO3溶液均配制成功,透明无色。
2. 电解质溶液的性质实验(1)原电池电动势:NaCl溶液电动势为1.05V,KCl溶液电动势为1.04V,KNO3溶液电动势为1.06V。
(2)pH值:NaCl溶液pH值为7.0,KCl溶液pH值为7.0,KNO3溶液pH值为7.0。
(3)电解现象:在电解过程中,NaCl溶液产生气泡,电极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KCl溶液产生气泡,电极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KNO3溶液无明显现象。
3. 化学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正确,仪器使用规范。
六、实验结论1. 电解质溶液是由电解质溶解于溶剂中形成的溶液,具有导电性。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8 电解质溶液一、选择题1.(2017·全国卷Ⅲ·12)用0.100 mol·L-1 AgNO3滴定50.0 mL 0.050 0 mol·L-1 Cl-溶液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根据曲线数据计算可知K sp(AgCl)的数量级为10-10B.曲线上各点的溶液满足关系式c(Ag+)·c(Cl-)=K sp(AgCl)C.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为0.040 0 mol·L-1 Cl-,反应终点c移到aD.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为0.050 0 mol·L-1 Br-,反应终点c向b方向移动【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意在考查学生利用所学沉淀溶解平衡知识解决数形结合题型的能力。
【解析】选C。
选取横坐标为50 mL的点,此时向50 mL 0.050 0 mol·L-1的Cl-溶液中,加入了50 mL 0.100 mol·L-1的AgNO3溶液,所以计算出此时溶液中过量的Ag+浓度为0.025 mol·L-1(按照银离子和氯离子1∶1沉淀,同时不要忘记溶液体积变为原来的2倍),由图示得到此时Cl-浓度约为1×10-8mol·L-1(实际稍小),所以K sp(AgCl)约为0.025×10-8=2.5×10-10,所以其数量级为10-10,故A说法正确;B项在坐标图中曲线表示沉淀溶解平衡曲线,每个点都满足K sp=c(Ag+)×c(Cl-),故B正确;C项若c(Cl-)=0.04 mol·L-1,则滴定终点是AgNO3体积为20 mL处,而图中a点对应的横坐标AgNO3体积为15 mL,故C错误;D项AgCl 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AgBr,故滴定终点时横坐标相同,而-lg c(Br-)>-lg c(Cl-),即在c点的上方,故D说法正确。
【考场支招】解答图表题目的方法(1)这类题目的特征是以图表、图象的形式将一些相关量给出,把习题中的化学原理抽象为数学问题,旨在考查学生从图表、图象中获得数据和处理、应用数据的能力以及对曲线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之间对应关系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
(2)解读图象信息时,一要看清楚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二要注意曲线的形状、走向和高低、拐点出现的先后,三要看最高点、最低点和交叉点,而且还要与相应的化学原理相结合。
沉淀、气体、离子的图象题的交叉点(又称为拐点)是恰好反应的点,依照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分析。
(3)解读图表信息时要找出数据间的关联点,与所学化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判断选项的正误。
2.(2018·北京高考·8)下列化学用语对事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硬脂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 C17H35COOH+ C2H518OH C17H35COOC2H5+H218OB.常温时, 0.1 mol·L-1氨水的pH =11.1: NH3·H2O N H4++OH-C.由Na和Cl形成离子键的过程:D.电解精炼铜的阴极反应: Cu2++2e-Cu【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常见化学用语,旨在考查学生对酯化反应的实质、弱电解质的电离、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电解原理的应用等的理解。
【解析】选A。
酯化反应的实质是酸去羟基醇去氢,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17H35COOH+ C2H518OH C17H35CO18OC2H5+H2O,A错误;常温时,0.1 mol·L-1氨水的pH =11.1<13,说明一水合氨不能完全电离,是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为NH3·H2O N H4++OH-,B正确;由 Na和Cl 形成离子键的过程:,C正确;电解时阳离子在阴极放电,阴极反应为Cu2++2e-Cu,D正确。
【教材回扣】氯化钠的形成过程:;P76乙酸乙酯的制备反应方程式:+H—O—C2H5+H2O。
3.(2018·北京高考·11)测定0.1 mol·L-1 Na2SO3溶液先升温再降温过程中的pH,数据如下。
时刻①②③④温度/℃25 30 40 25pH 9.66 9.52 9.37 9.25实验过程中,取①④时刻的溶液,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做对比实验,④产生白色沉淀多。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a2S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S O32-+H2O HS O3-+OH-B.④的pH 与①不同,是由于S O32-浓度减小造成的C.①→③的过程中,温度和浓度对水解平衡移动方向的影响一致D.①与④的K w值相等【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盐类的水解及水解平衡、水的离子积的影响因素及Na2SO3易被氧化的性质,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选C。
Na2SO3属于弱酸强碱盐,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S O32-+H2O HS O3-+OH-,A正确;④的pH 与①不同,是由于S O32-被O2氧化生成S O42-,浓度减小,水解平衡左移,OH-浓度减小,B正确;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水解平衡右移,pH应当升高,而①→③的过程中pH下降,说明温度和浓度对水解平衡移动方向的影响不一致,C错误; 离子积常数K w值只受温度影响,①与④的温度相同,故K w值相等,D正确。
4.(2018·天津高考·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某温度下,一元弱酸HA的K a越小,则NaA的K h(水解常数)越小B.铁管镀锌层局部破损后,铁管仍不易生锈C.反应活化能越高,该反应越易进行D.不能用红外光谱区分C2H5OH和CH3OCH3【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金属的防腐、活化能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解析】选B。
一定温度下,一元弱酸HA的K a越小,说明其酸性越弱,其NaA的水解程度越大,K h越大,A错误;铁管镀锌层破损后,锌作原电池的负极,铁管不易生锈,B正确;反应的活化能越高,反应物需要的能量越大,该反应不易进行,C错误;CH3CH2OH、CH3OCH3所含的官能团的种类不同,可以用红外光谱区分,D错误。
【教材回扣】可以用红外光谱测定有机物含有何种化学键或官能团的信息,而用核磁共振氢谱测定有机物中含有氢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5.(2018·天津高考·6)LiH2PO4是制备电池的重要原料。
室温下,LiH2PO4溶液的pH随c初始(H2P O4-)的变化如图1所示,H3PO4溶液中H2P O4−的分布分数δ随pH的变化如图2所示[δ=c (H 2PO 4-)c 总(含P 元素的粒子)]。
下列有关LiH 2PO 4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中存在3个平衡B.含P 元素的粒子有H 2P O 4-、HP O 42-、P O 43-C.随c 初始(H 2P O 4-)增大,溶液的pH 明显变小D.用浓度大于1 mol ·L -1的H 3PO 4溶液溶解Li 2CO 3,当pH 达到4.66时,H 3PO 4几乎全部转化为LiH 2PO 4【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电解质溶液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和对电解质溶液中微粒与pH 关系的分析比较能力。
【解析】选D 。
在LiH 2PO 4溶液中,有水的电离平衡、H 2P O 4-的水解平衡、H 2P O 4-的两步电离平衡,共4个平衡,A 错误;含磷元素的微粒有H 3PO 4、H 2P O 4-、HP O 42-、P O 43-,B错误;根据图1可以看出,开始随着c初始(H 2P O 4-)增大,溶液pH 逐渐减小,但c (H 2P O 4-)大于10-1 mol ·L -1时,pH 保持4.66不变,C 错误;c 初始(H 2P O 4-)大于1 mol ·L -1,溶液pH=4.66,此时图2中,H 2P O 4-的分布分数为0.994,H 3PO 4几乎全部转化为LiH 2PO 4,D 正确。
6.(2017·江苏高考·13)根据下列图示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图甲是CO(g)+H2O(g)CO2(g)+H2(g)的平衡常数与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说明该反应的ΔH<0B.图乙是室温下H2O2催化分解放出氧气的反应中c(H2O2)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说明随着反应的进行H2O2分解速率逐渐减小C.图丙是室温下用0.100 0 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某一元酸HX的滴定曲线,说明HX是一元强酸D.图丁是室温下用Na2SO4除去溶液中Ba2+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溶液中c(Ba2+)与c(S O42-)的关系曲线,说明溶液中c(S O42-)越大c(Ba2+) 越小【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平衡常数、化学反应速率、酸碱中和滴定以及沉淀溶解平衡的图象分析,难度中等。
【解析】选C。
A项,图甲中,温度升高,lg K减小,即K减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正确;B项,图乙中,曲线的倾斜减小,说明反应速率在减小,正确;C项,图丙中,没有滴入NaOH溶液时,0.100 0 mol·L-1HX的pH 约为3,则HX为一元弱酸,错误;D项,图丁中曲线上的点为沉淀溶解平衡的点,c(S O42-)与c(B a2+)成反比,正确。
7. (双选)(2018·江苏高考·14)H2C2O4为二元弱酸,K a1(H2C2O4)=5.4×10-2,K a2(H2C2O4)=5.4×10-5,设H2C2O4溶液中c(总)=c(H2C2O4)+c(HC2O4-)+c(C2O42-)。
室温下用NaOH溶液滴定25.00 mL 0.100 0 mol·L-1H2C2O4溶液至终点。
滴定过程得到的下列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A.0.100 0 mol·L-1H2C2O4溶液:c(H+)=0.100 0 mol·L-1+c(C2O42-)+c(OH-)-c(H2C2O4)B.c(Na+)=c(总)的溶液:c(Na+)>c(H2C2O4)>c(C2O42-)>c(H+)C.pH=7的溶液:c(Na+)=0.100 0 mol·L-1+c(C2O42-)-c(H2C2O4)D.c(Na+)=2c(总)的溶液:c(OH-)-c(H+)=2c(H2C2O4)+c(HC2O4-)【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