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课外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学课外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学课外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学课外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学课外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站

这是一个在北方山区常见的小站。月台正面有一张红榜,上面用大字标明了二百四十一天安全无事故的记录,贴着竞赛优胜者的照片。红榜旁边是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白粉笔写着今早广播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出站口的旁边贴着一张讲卫生的宣传画。月台上,有两三个挑着箩筐的农民,正准备上车进城。几步之外,站上的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商量着什么。

月台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喷水池,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喷水池中间堆起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栽着一棵尺把高的小树。喷泉从小树下面的石孔喷出来,水珠四射,把假山上的小宝塔洗得一尘不染。

月台的两头种了几株杏树,花开得正艳,引来一群蜜蜂。蜜蜂嗡嗡地边歌边舞,点缀着这个宁静的小站。

1.解释加粗的词语。

一尘不染——

2.用“点缀”造句。

点缀——

3.写出第一段的六个意思。

4.这三段文字都介绍了小站的月台,叙述顺序是:先介绍月台的_____________,再介绍月台的_________,最后介绍月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月台正面有一张红榜,上面用大字标明了二百四十一天安全无事故的记录,贴着竞赛优胜者的照片”。这句话要告诉人们的真正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几段课文总的讲了什么意思?

《小驴儿的理想》答案

1.①小驴儿设想能滑下能往上走的滑梯。

②小驴儿听了燕子、小猴子、喜鹊说出对自己的打算心里美滋滋的。

③小猴和其他动物见小驴这样发怒都给吓跑了。

④过了一年又一年,小驴儿理想中的房子始终没盖成。

2.放心勤劳

3.心里很高兴

4.略。

5.略。

小站发生的事

初春的一天下午,小站里来了一位军人,要求托运两箱医用X光胶片。()站太小了,()连两位年过半百的老师傅都从没办过这样的事。‖

怎么办呢!“请示上级车站!”电话接到南口货运室,又接到康庄货运室,得到的回答都干脆极了,胶片、胶卷一样,全是易燃品,不能运。‖

军人鼻子上沁出了汗珠。他连说带比划,想对老师傅们说明他托运的()易燃品,()安全胶片。

显然,军人的情绪感染了老师傅,为了对国家负责,也对旅客负责,老师傅们认真地思索着。忽然,一位老师傅从胶片的包装上得到了启发,电话听筒又一次被拿起。电流在几百里干线上掠过,通到了胶片产地保定。

“保定车站货运室吗?请回答……”

“……这是安全胶片,可以托运!”

小事的结果充满了喜悦!‖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2.填空。

(1)“保定车站货运室吗?请回答……”这句话中,老师傅要求保定车站货运室回答的问题是:

(2)全文已分成三段,请写出每段的段落大意。

3.下面哪一句话正确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思想,请在句后的括号里画“√”。(1)本文歌颂了铁路工人千方百计为旅客解决困难的精神。()

(2)本文歌颂了铁路工人遵守制度,对国家负责的精神。()

(3)本文歌颂了铁路工人为国家、为旅客负责的精神。()

《小站》答案

1.一点灰尘也没有。

2.略。

3.①这是一个小站②讲月台正面的红榜

③讲红榜旁边的小黑板④讲讲卫生的宣传画

⑤讲等车的农民⑥讲站上工作人员。

4.叙述顺序是:正面,中间,两头。

5.小站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很高。

6.讲了小站工作人员,对月台进行了精心地布置,表现了小站工作人员为旅客服务的高度责任感。或:小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工作人员精心设计布置小站,等。

幸福的回忆

我真幸运,7岁时就见到了全国人民敬爱的邓小平爷爷,还与他老人家合影留念。那张大照片,一直挂在我家客厅里。每当我看到那张照片,我就会想到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星期天早上,我和妈妈去展览馆参观。一路上,我蹦呀跳呀,挺高兴的。突然,我们发现前面有很多人纷纷汇聚拢来,而且似乎都很兴奋。妈妈跑上去一打听,原来邓小平爷爷来了,“妈妈我要看邓爷爷,我要看邓爷爷!”妈妈马上背起我,加快步伐赶上去。

我爬在妈妈背上,伸长脖子往人群里瞧,使出吃奶的劲也没看到邓爷爷。我忍不住大声嚷起来:“邓爷爷,邓爷爷,您在哪儿?我要看看您!”在场的人听了都笑起来,让出一条缝。我从妈妈背上跳下来,挤进人群中。“小朋友,来!我在这儿。”听到这个亲切的声音,我更加使劲往里挤。只见前面站着一位老人。个儿不高,宽宽的肩膀,花白的头发,红光满面,正笑眯眯地看着我。他不就是邓爷爷吗?邓爷爷走过来,握着我的手,亲切地问:“小朋友,叫什么名字?”“我叫马千里。”“哦!千里马儿日行千里,你跑得真快呀!”“是呀!要不怎能见到您呢?”我调皮地做了一个鬼脸。“你这小嘴真甜呀!”说着,一把将我抱起,轻轻地亲了一下我的脸。“千里马儿在哪儿读书?”“在育才小学读书。”“可要听老师的话,不能调皮。好好读书,头脑里多装点知识,那才是真正的千里马!”我听了,兴奋得直点头。

“千里马,和爷爷照张相好不好?”我太高兴了!连忙转身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和爷爷照相!我要……”“千里马的妈妈也一起来!”邓爷爷向妈妈招手。妈妈挨过来了,周围的人也挨过来了。我紧靠着爷爷,甜甜地一笑,“咋嚓”,在这幸福的时刻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1.用“~~~~”在短文中画出和短文第一句相照应的句子。

2.在短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幸福——()高兴——()

3.摘抄描写邓爷爷外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邓爷爷的外貌是为突出邓爷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概括三、四自然段的段意。

5.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邓爷爷亲切接见作者,并和作者合影的事,赞扬了邓爷爷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站发生的事》答案

1.因为……所以……不是……而是……

2.(1)安全胶片是否可以托运。

第一段:写初春的一天下午,小站里来了一位军人,要求托运两箱医用X光胶片。

第二段:请示上级车站,回答是:胶片、胶卷全是易燃品,不能运。

第三段:写负责的师傅们,又一次打电话给保定车站货运室,得到的回答是:安全胶片,可以托运。

3.(3)(√)

字字皆辛苦

唐朝的李绅,自幼丧父,家境贫困。母亲为了把他教育成人,就亲自教他读书作文。李绅天资聪明,又十分好学,因此,15岁的时候就能写出挺不错的诗来。‖

为了读书,李绅寄居在一个环境幽静的寺庙里。李绅常常独自坐在庙前的石阶上,面对满山的苍松翠竹诵读古诗,或者用树枝作笔,在地上练习写诗,写了又改,改了再写。后来,因为他在佛经没有字的纸页上写诗,被和尚赶出了庙门。

李绅离开了寺庙,无处可归,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他有时在山下的竹林里露宿,有时在湖边的渔船上过夜。低矮的土地庙,露天的破牛棚,都曾经当过他的住所。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读诗和写诗。‖

李绅的写作态度很认真。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十几遍,甚至几十遍地诵读、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其中《悯农》诗就是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才写成的。李绅从小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亲眼看到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于是他决心写一首诗,来表达对农民的同情,他苦苦思索了三四天,经过十几次修改,才写成《悯农》诗。他写《悯农》诗时,正值酷暑盛夏,天气闷热,蚊蝇叮人。人们都摇扇乘凉,唯有李绅坐在蒸笼似的小屋里埋头写作。他脸上、身上满是汗水,衣衫全湿透了,两只细瘦的胳膊被蚊子叮了一个又一个疙瘩。然而他把这一切全置之度外想啊改啊改啊想啊悯农诗终于写成了其中一首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很快就流传开了。人们在赞美这首诗的同时,对李绅刻苦认真写作的态度更是赞叹不已,说他写的诗“字字皆辛苦”。‖[悯(m!n):同情。]

1.给短文第三段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按文中“‖”所划分的段落,概括段意。

3.李绅写《悯农》诗的原因是:

人们说李绅写《悯农》诗“字字皆辛苦”的原因是:

4.概括短文的中心思想。

《幸福的回忆》答案

1.和第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我紧靠着爷爷,甜甜地一笑……珍贵的照片”。

2.幸运兴奋

3.个儿不高,宽宽的肩膀,花白的头发,红光满面,正笑眯眯地看着我。和蔼可亲,精神焕发

4.第三段段意:写“我”见到邓爷爷时的兴奋与激动的心情。

第四段段意:写“我”紧靠着邓爷爷在一起合影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5.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对邓爷爷的无限崇敬和爱戴的品质。

家乡的小河

在我家院子的后面,流淌着一条清澈的小河。

小河是娴静的,宛如明镜一般,倒映着红色的花、绿色的树;她又是活泼可爱的,层层鳞浪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在舞蹈,舞姿优美得就像天空的七彩绸。

小河的早晨是迷人的。绚丽的晨曦中,刚刚苏醒的小河揉了揉眼睛,好奇地张望着她周围的新鲜东西。这时水绿得像玉,霞红得似胭脂,袅袅上升的雾气像洁白的羽纱,轻掩着小河姑娘那羞涩的脸蛋。

太阳爬上了树梢,把自己的身躯映在河水中,欣赏着火红的脸庞。一群白鹅开始了“曲项向天歌”“红掌拨青波”的嬉戏。鱼儿凑趣地跳跃着,翻起了一个个跟头,顿时河面上鳞光闪闪。

夕阳西下,太阳把余辉洒在河面上,小河里这处是红,那处是绿。又一阵风来,倒映着两岸和成排的桑树、桃树,都乱成灰暗的一片,像醉汉,可一会儿又站定了。

小河的夜晚可静啦,喧闹了一天的小河带着倦意入睡了。她像凝固了一般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清清的明月,悄悄爬到空中,对着小河照镜子。这时,寒风任意地扫着河岸上的小草,发出一阵窸(x9)窸窣窣(s&)的声响。远处,偶尔传来几声汪汪的狗叫声,此时的小河更静、更清。

家乡的小河啊,你真美!

1.联系上下文给下面词语中加粗的字选择确切的解释,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凝固①结实,牢固;②坚硬;③坚决地;④本来。()

轻掩①遮盖;②关;③乘人不备。()

2.文章的主要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作具体说明。

3.给文章分段(用“‖”在原文中表示)并写出段意。

4.文中哪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写下来。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

6.读第二自然段文章。

用“____”画出描写小河动态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小河静态的句子。

用“()”括出一句比喻句;用“[]”括出一句拟人句。

7.读第三自然段文章。

这段文章是围绕“____”这句话写的其中“____”这个词是重点词。

这段文章通过对____等事物的描写,写了小河“____”这一时间的景象。

8 读下面的话,想一想,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最正确的答案后的括号里打“√”,不正确的打“×”。

“袅袅上升的雾气像洁白的羽纱,轻掩着小河姑娘那羞涩的脸蛋。”这句话运用了:

A.比喻方法()B.拟人方法()C.比喻和拟人方法()

《字字皆辛苦》答案

1.,!、、、,《》,:“,。,。”

2.①写李绅15岁就学会了写诗,

②写李绅在寺庙里,在漂泊流浪的生活中坚持读诗和写诗。

③写李绅写《悯农》诗的原因和经过。

④写人们称赞李绅的诗“字字皆辛苦”。

3.表达对农民的同情李绅写《悯农》诗刻苦认真,经过千锤百炼才写成的。

4.赞扬了李绅勤奋好学的精神,刻苦认真的写作态度及对劳动人民具有深厚的感情。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1.阅读《花钟》选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七点,睡莲从;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张开________ 发现________ 怒放________ 艳丽________ (3)照样子写两个。 鲜花朵朵:________ ________ (4)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横线把这句话画出来。 (5)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一个拟人句。 (6)选文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这样写会让读者体到 ________ (7)我能仿照选文写一种鲜花的开放。 【答案】(1)绽开了笑脸;从梦中醒来;欣然怒放 (2)展开;发觉;开放;美丽 (3)生机勃勃 ;白发苍苍 (4)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5)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6)拟人;鲜花的争奇斗艳,生机勃勃。 (7)略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从给出的词语“鲜花朵朵”来看,是ABCC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二个字是一样的,第三个字和第四个字是一样的。 (4)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第二句。 (5)、(6)拟人句: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7)本题旨在考察学生表达能力,仿照短文中的句子,发挥想象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评价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评价 背景 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是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如果没有对课外阅读进行相应的督促和评价, 而只是一个劲儿要求多读课外书, 那么, 提倡和要求多读课外书最终将成为一句空谈。因此, 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评价是重要的一环。 所谓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而课外阅读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采取各种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对课外阅读的价值做出判断,并寻求改进其途径的一种活动。 课外阅读评价应通过合理、科学、发展观、个性化的评价, 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 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它具有导向性与激励性的作用, 实施有效的课外阅读评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意志,又能帮助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成效。了解学生的阅读取向,更有利于抓好课外阅读指导。能促使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 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正文 一、进行量化评价。 1.时间标准。一切评价改革的基础, 均来源于一个关键因素: 时间。传统的课外阅读, 只读不评, 学生因而把课外阅读当成是“软任务”, 可读亦可不读。新的课外阅读观念是: 把评价纳入主动阅读的

一部分,从布置阅读开始, 即进行阅读评价, 让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中来。因此,对时间的掌控, 成为课外阅读的一个抓手, 一旦抓住时间, 便意味着赢得了课外阅读的空间, 便于学生在文学与科学的王国中畅游。 2.读物标准。我们可以按不同的年级给学生推荐书目,对课外读物的规定, 可以帮助学生减少择书的时间,赢得充足的阅读时间, 更实惠的是有老师带他们导读,同学之间也方便交流。 我们可以要求每位学生从开学起,每天最少挤15分钟时间, 用于读自己选择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制定“课外阅读总量表(一周)”。 二、进行形成性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动态行为评价。给学生布置真实性任务,通过收集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各种准确的数据。按照认知规律对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形成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以评价信息来指导新的教学过程。在语文课外阅读中注重阅读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既可以促进阅读活动的长期开展,也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练习10篇(含答案)

1、种辣椒 常识课上,老师对植物的讲解,把我带到植物世界里.听完课,我动了心,决心种点什么,仔细观察它的生长过程. 回到家,我找到了两个花盆,满心欢喜地种下了辣椒籽.下种后,我每天都要给它浇些水,盼望种子早些发芽.一天中午,弟弟告诉我花盆里出小苗了,我飞一样地跑到窗台前,只见一棵小嫩芽拱出土,又过了两天,好几棵小芽出来了.小芽越来越多,我给小辣椒间苗,把太密的小苗小心翼翼地拔掉了一些. 到了盛夏,每株辣椒已有半尺多高了,它们的茎上都缀满了欲放的花苞,几天后,一朵朵雪白的小花,先后开放了.大约又过了四五天,辣椒就开始结果了,出现了青绿的椭圆形的小辣椒,一个个缀在茎上,真惹人喜爱. 秋风吹进窗来,带进一股香气,辣椒开始由青变红,看上去更让人喜爱.一个个两寸多长的小辣椒挂在枝头对我微笑,感谢我对它们的辛勤培育.收获的时节到了,我满怀欣喜地把成熟的辣椒一个一个摘下,竟收了小半筐. 我看着筐里的辣椒,心想:这多有意思呀!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又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找出文章中点明中心的句子,在下面画横线 2.把文章分成三段,在段尾用“‖”表示,并写出段意.

3.读下面句子,在括号里写出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小辣椒挂在枝头对我微笑,感谢我对它们的辛勤培育.() ②我飞一样地跑到窗台前.() 2、蒙蒙的小雨 蒙蒙的小雨正落着,陈红骑着自行车悠然于柏油路上.她没有穿雨衣,因为她觉得在这样细雨中骑车很浪漫.她望着路两边来去匆匆的行人,心想:这些人真是的,干嘛要东躲西藏的. 忽然迎面一辆的士飞驰而来她猛地拐向路边但车把挂在树干上她摔倒了小妹妹没事吧一个小伙子站在她身边问道陈红白了他一眼,没有理他.心想:谁是你的小妹妹?她一翻身想站起来,可左腿的剧痛却使她不得不重新坐在地上,她接连两次试图站起来,都没成功.最后,只好放弃了努力.小伙子一笑,“别逞强了,还是送你上医院吧.”接着,拉起陈红的车子,又扶陈红坐到车架上,推起车子向医院走去.温柔如丝的春雨淅淅沥沥地落着.陈红已不再潇洒,只感到沉重.她坐在车上,望着前面推车的小伙子,不知该说些什么. 她发现小伙子走路不太自然,仔细观察,只见小伙子左腿的袜端与裤腿之间不时地露出一段刺目的棕色.那是什么?啊,他装着一只假腿.陈红想问问他的腿,却不愿张嘴.这时,只听到小伙子自言自语地说:“三年前,我也喜欢在细雨中骑车,那的确很潇

小学语文阅读训练100篇(附参考答案)

1.快乐与感触 依稀记得在我两三岁的时候,我天天跟着妈妈到学校里玩耍,那时妈妈在学校里给幼儿班代课。课间一群比我大点的孩子们总是围着我说啊、笑啊、眯眯眼做做鬼脸什么的,也有不停地给我手中或嘴里塞干粮的。他们一听到铃声嘴里“ 哦———” 着飞也似的进了教室。于是我便一人悠闲自在地在校园里溜达:一步一步地踱到东边看看美丽的花儿;爬到西边的球台上翻着晒晒太阳;听到南边教室里悠扬的歌声,于是又跑到窗户下踮着脚使劲儿地仰起头向里看;仰倦了头嘴里嘟嘟地哼着,若无其事的来到北面那两块瓷砖镶嵌的大地图下,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条条块块,也不知道是些什么。 如今,我已是那时年龄的四倍了,仍在这熟悉温暖的校园里,那时一切不懂的,今天都明白了。那时的快乐依在,那时的天真依在。不过现在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感悟的比那时多得多了。 清晨的校园,阳光钻透东边茂密的柳林,斑驳的光点印在绿绿的草坪上。无数只鸟儿横着或倒挂在柔柔的柳条上凑响清脆的晨曲。在通向教师办公大楼的水泥道上,陆陆续续晃过一群高大的身影———我们的老师,他们又上班去了。 当校园正中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时,悦耳的歌声和朗朗的读书声早已把校园装点得生机勃勃。我再不需要像过去那样踮脚仰头地去向往了。我尽心地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聆听着老师的教诲,享受着群体的温暖与关爱。 课间,我们三三俩俩去拉着或牵着幼儿班的那些小娃娃,说啊、笑啊、眯眯眼做做鬼脸什么的,也有不停地给他们手中或嘴里塞泡泡糖的。有一天,我把三四个小娃娃牵到北面那两块瓷砖镶嵌的大地图下,学着老师的样子摇头晃脑、指着地图比比划划地讲:“这是中国,这是长江、那是黄河……,我们的学校在这里,要记住,别忘记。看我的手好大,把一个省都罩住了。” 小娃娃们叽叽喳喳地笑个不停,我也笑得前俯后仰。 上课铃响了,我们“哦———”着飞也似的进了教室。那天我们进了教室,唱完了一首长长的歌,没见老师来,于是我站起来对大家说:“大家先读读书吧,我去办公室看看”。话音刚落,只见李老师一瘸一拐地走进教室。同学们注视着他的脚。原来他脚上缠着一圈大大的药纱布。我们明白他的脚受伤了。他开始给我们讲课,和往常一样站着,不时还转去转来。一会儿,我从他变化了的语调中感到:他的脚疼痛难忍了。我忍不住环视一下四周,发现所有同学的眼里都水晶晶的,此刻我心头一热,眼泪夺眶而出。这天我在日记中写道:“在我们快乐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也许正痛苦着;在我们获取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正在奉献着;在我们成长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正在消亡着。” 太阳依旧从东边升起,灿烂的阳光总是洒满校园。当我的年龄到了是现在的若干倍的时候,我会依然记起今天的快乐与感触。 1、作者的感触是什么?(4分) 答: 。 2、在文中找出拟人的一句话写在下面。(1分) 3、用“~~~”标出文中照应的句子。(2分) 4、在文中找出三对反义词写在下面。(3分) 、、 5、“ 哦——”中的“ ———”号起作用。(2分) “一群高大的身影———我们的老师,” 中的“ ———”号起作用。(2分)6、把你对“陆陆续续晃过一群高大的身影”的理解写在下面。(4分)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40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 五花山 春天的山是绿色的,那绿色淡淡的,许多树叶刚冒出芽来,还带着嫩嫩的黄色呢。 夏天的山也是绿色的,那绿色浓浓的,一片片树叶,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像被绿油彩涂过,连雨点落上去,都给染绿了。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还有的树林变处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的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只有松柏秋霜,针一样的叶子还是那么翠绿。 秋天的山一片金黄,一片火红,一片翠绿……人们给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花山”。……” 1、这篇短文共写了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季节时候的山,重点写了______季的山的景色。(4分) 2、秋天的山有______、______、______等颜色。(3分) 3、画出第四自然段中的比喻句。(3分) 2. 夏季的小兴安岭 夏天的小兴安岭,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山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向箭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真象个美丽的大花坛。……” 1、这是一段写小兴安岭——————的景色。 2、这一段共有—————句话。先写—————,接着描绘————,然后描写———,最后写—————。 3、这一段话有二个比喻句。一句把————比作————,另一句把————比作———。

40篇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3. 三个和尚(sh a ng) 传说古时候,一个活泼伶俐(I i ng l 1)的小和尚来到山上的一座庙(mi a o)里。开始,他勤快地挑水,不但自己够喝,还往菩萨(p u s a)手中的净瓶里灌水,净瓶里的柳枝活了。不久,来了一个瘦和尚。他与小和尚为了喝水和挑水的问题发生了争执(zh i),谁也不愿意吃亏(ku 1),于是,两人商量一起抬水。后来,又来了一个胖和尚。 三个和尚都要喝水,但都不愿意多挑水。没过两天水缸露底 了。净瓶里的柳枝也因没水而开始枯萎(w e i )了。 一天夜里,三个和尚都在打盹(d u n)的时候,一根正在燃烧的蜡烛掉在香案上,小庙起火了。危机之中,三个和尚争先恐后地挑水救火,一场大火很快被扑灭了。 大火过后,三个和尚似乎明白了什么。从此,水缸里的 水又满了,三个和尚高高兴兴地捧着大碗喝水,净瓶里的柳枝又恢(hu 1)复了生机........... ” 1、联系上下文,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2分) 争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争先恐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 ,故事中出现的人物 是__________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_ 。(2分)3、第一自然段是按__________ 的顺序写的。文中表示这个顺 序的词语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三个和尚明白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5、净瓶里的柳枝又恢复了生机,是因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

小学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与方法 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粗心是学习的大忌,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不例外。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粗心的同学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有的同学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后,又多此一举地在错误的句子后打上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题的时候要仔细认真。 二、熟读全文,整体把握。 一般来说,做题时,我们要先把文章读一遍,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开始做题。如果没看懂,还要再读,直到弄懂为止。当然,读第二遍前,可以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因为后面的问题中有时会隐匿着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对我们理解文章很有帮助。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信息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从而整体把握全文,做到对解题心中有数。 要向学生强调,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倘若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就会导致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三、确定区域,深入思考。

在文章有了整体感知后,我们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 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深入思考,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1、对于选择题 选择正确选项方法有三: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直选法,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适合于一目了然的题目。答案是自己一下子能确定的。 1 排除法,通过排除不合要求的选项,将正确的答案显露出来。 类推法,通过合理推断迅速排除某些选项,或根据已知情况推断未知情况,迅速确定答案。 2、对于一些问答题、概括段落大意等题目 准确解答这类题目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 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这就需要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处理,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这就能准确解答。 3、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意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 (1)字不离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 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先生,您认错人了” 有一家外资企业很大的在中国招聘雇员,条件很非常苛刻。前往应聘的都是拥有高学历的人。 当第一位应聘者走进房间时,主考的美国人立即露出兴奋之色,像他乡遇故知一样。这个美国人热情地说:“你不是哈佛大学某某专业的研究生吗?我比你高一届,你不记得了吗?” 应聘的年轻人心里一震:“他认错了。”在此时,承认自己有哈佛大学的学历对应聘绝对有好处。但这个青年冷静地说:“先生,您认错人了。我没有到美国学习过,我只有中国大学的学历。”说话的时候,他已做好了不被录用的心理准备。 没想到,主考的美国人脸上露出惊喜之色。他说:“很好,刚才就是我们考试的第一关。下面我们进行业务考试……” (1)短文第2自然段有两处语病,你来当医生吧! (2)说“先生,您认错人了”这句话的人是________。 (3)当第一位应聘者走进房间时,主考的美国人立即露出兴奋之色是因为________;当第一位应聘者回答之后,主考的美国人脸上露出惊喜之色是因为________。 (4)这次招聘考试第一关考的是________,第二关考的是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你懂得了什么? 【答案】(1)有一家很大的外资企业在中国招聘雇员,条件非常苛刻。 (2)第一位接受应聘的中国年轻人(第一位应聘者、应聘的中国年轻人)(3)他想让应聘者相信他说的话;他对应聘者的回答很满意 (4)应聘者的品格;业务 (5)坦诚做人。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之诱而占便宜,这样便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即使走上了工作岗位也会一事无成。踏踏实实做人,靠自己的真本事来奋斗才是真正的成功人士。 【解析】【分析】(1)病句表示不遵守语法规则的句子,或者是逻辑上矛盾的句子。通常情况下病句体现为语序不正确,或者成分残缺、多余,或者词语使用不当等等。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成分残缺或赘余;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搭配不当。本句属于语序不当和重复啰嗦。 (2)仔细阅读语段,找出本句所在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即可找到答案。 (3)做题时要仔细阅读文章,抓住文章关键性的语句进行理解。 (4)仔细阅读语段,根据语段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5)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文章,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解答。 【点评】(1)修改病句,首先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之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2)本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一般这种题的答案都在该句的前后文。 (3)(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先理解题意,

(完整版)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外阅读题专项训练题库

1.羊妈妈收菜 羊妈妈带着小羊到菜园去收菜。 他们走到萝卜地里。羊妈妈拔了一个萝卜。小羊要吃萝卜叶子。羊妈妈说:“萝卜的根最好吃。” 他们走到白菜地里。羊妈妈拔了一棵小白菜。小羊要吃白菜的根。羊妈妈说:“白菜的叶子才好吃呢!” 他们走到西红柿地里。小羊要吃西红柿的叶子。羊妈妈说:“要吃西红柿的果实呀!” 1、读拼音写词语。 c ài yu án lu ó bo x ī h óng sh ì gu ǒ sh í ( ) ( ) ( ) ( ) 2、短文共( )个自然段。 3、羊妈妈带着小羊到了哪些地方? (1)(2)(3) 4、填空。 (1)西红柿的好吃。(2)萝卜的好吃。(3)白菜的好吃。 2.猴山 动物园猴山上的猴子真多!有的蹲(d ūn )在地上摆弄小石子,有的互相打闹(n ào ),跳来跳去,还有的在打秋千。猴妈妈一只手搂(l ǒu )着小猴子,一只手给小猴抓痒(y ǎng ),小猴依(y ī)偎(w ēi)在妈妈怀里,好像在说:“真舒服!” 1、这段话共有句。用“~~~”画出最主要的一句。 2、找出文中的动作词,用“○”画出。(4个以上) 3、用“有的……有的……还有的……”造句。 4、看到了这些猴子,你最想说的话是。 3.蜗牛和蚯蚓 绿油油的菜地里,一只蜗牛在墙角边爬。蚯蚓看见了,问:“蜗牛哥,你到(那里、哪里)去呀?”蜗牛说:“我要到墙顶上去,看看远处有些(什么、怎么)。”蚯蚓突然笑了起来,“哼!你也想到墙顶上去吗?不要幻想了吧!你可是爬得慢慢腾腾的呀!”蜗牛不(理、里)它。慢慢地爬上了墙壁。蚯蚓觉得蜗牛太可笑了,就去睡觉了。蚯蚓一觉醒来。

(再、在)也看不见蜗牛了,原来蜗牛早已爬上了墙顶了。 1、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字词。 2、照样子写词语。 绿油油慢慢腾腾 3、蜗牛先是在爬,后来慢慢爬上了,最后爬到 4、蚯蚓一觉醒来看不见蜗牛是因为 5、短文的寓(yù)意是:(在正确的括号里打“√”) a、蚯蚓太骄傲了。() b、蚯蚓瞧不起蜗牛。() c、做任何事,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一定能做到。() 4.孝鸟 乌鸦全身是黑色的,不怎么好看,它的叫声也不好听。可是它很可爱。它还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孝鸟”。 乌鸦爱它的爸爸妈妈。当爸爸妈妈老了的时候,飞不动了,也找不到东西吃了,小乌鸦就天天飞出去,到处找东西给爸爸妈妈吃。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乌鸦都不怕,照样飞出去找吃的。找到吃的东西以后,自己从来都不先吃。叼(diāo)回来,一口一口喂给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吃饱了,它自己再吃。乌鸦多孝敬父母啊!难怪人们叫它“孝鸟”。乌鸦真可爱! 1、为什么乌鸦被称为“孝鸟”?它是怎样做的?用“——”在短文中画 出来。 2、我们应当向乌鸦学习什么? 3、我能用词语来形容乌鸦这种孝敬的行为。 5.神笔马良 从前,有个叫马良的穷孩子,特别爱画画。 一天夜里,马良梦见一个老爷爷送给他一枝画笔。第二天醒来,手里真的握(wò)着一枝画笔。 马良特别高兴,他在墙上画了只公鸡,公鸡竟然“喔喔(wō)”地唱起歌来。原来,这是一枝神笔!从此,马良就为穷人画画。穷人缺什么,马良就画什么。 贪心的县(xiàn)令知道了这件事,就让马良画金银珠宝。马良在墙上画了座金山,又马上在金山周围画了一条大河。县令命令马良画船,带着衙(yá)役(yì)驾(jià)船直奔(bèn)金山而去,说:“让船快些!”马良又画了几笔风,顿时江面狂风大作,船被掀(xiān)翻了,县令和衙役都被淹死了。 马良又回到了穷人中间,为穷人画画了。

【10篇】新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10篇】新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1.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①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 很快,我就发现自己了祸。因为这样随意乱剪,头发长长短短,这儿翘起,那儿却短得不到一厘米 “哎呀!”我叫起来,“坏了! 小沙连忙摸耳染,看它们还在,就无所谓了。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我剪掉了几根翘起的长发,又把头发修了修,可惜越修越糟,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②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1)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②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句①形象地说明________;句②形象地说明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对划线的句子“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 顾客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小沙主动让“我”剪头,并且非常配合“我” B. 小沙总是怒视剃头师傅,还骂他是“害人精”,对“我”却不是这样。 C. 在小沙的心里,只要耳朵还在,其他的都不重要。这也与前文小沙不受剃头师傅的欢迎相呼应,充满趣味性。 (3)你喜欢文中的“我”吗?请对“我”进行简单的评价。 【答案】(1)比喻;“我”剃得快,剃得多。;“我”根本不会剃头 (2)C (3)喜欢。文中的“我”胆子大,敢于尝试,调皮、乐观 【解析】【分析】(1)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①把“姑父的睡衣”比作“一张熊皮”形象地说明“我”剃得快,剃得多,这是比喻。②把“我理的头”比作“层层梯田”形象地说明“我”根本不会剃头,这是比喻。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划线句子,比较判断正误。 (3)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比喻;“我”剃得快,剃得多;“我”根本不会剃头;(2)C;(3)示例:喜欢。文中的“我”胆子大,敢于尝试,调皮、乐观 【点评】(1)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考查对划线句子的理解能力。 (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2.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裁缝说:“那么,您要是在别的季节拿到新棉袄,也不得不由着性子穿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15篇

(一)盲道 周末,带女儿出去逛街,阳光很好,所以人特别多。走在人行道上,忽然女儿脚下踉跄了一下,我忙拉住她,她低头看了看,问:“爸爸,这窄窄的一条带有条纹的路是什么呀?”我也低头看了一眼,说:“这是盲人走的路,上面有凹凸不平的条纹,盲人走在上面就不会改变方向,不会撞到人或什么东西!”女儿点了点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脚步渐渐偏离了盲道。走了一会儿,她皱着眉又问我:“爸爸,盲道允许正常人行走吗?”我说:“盲道是给盲人准备的,一般正常人是不在上面行走的,再说上面也不平,走起来不舒服。”女儿忽然挣脱开我的手,跑到盲道那里,拦住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问:“阿姨,你知道你脚下是盲道吗?就是盲人走的路!”那女人愣了一下,脸红了红,冲女儿笑笑,离开盲道,大步消失在人群中。女儿接着又拦住了几个中学生,问:“哥哥们,你们知道这是盲道吗?”那几个学生怔了怔,没有理会女儿,打闹着在盲道上跑远。 我没有阻止女儿,女儿又问了几个人之后回到我身边,我安慰她说:“没事,现在也没有盲人走路!”女儿摇摇头,说:“就是给盲人准备的嘛!大家都上去走,盲人出来了,该走哪里呢?”想到刚才我也心安理得地走在盲道上,脸忽然就发起烧来。女儿默默地和我走着,脸上似带着一丝与她年龄不相符的沉重。看着那条盲道湮没在许多人的脚下,我的心里也是无由地感慨。在人们的心中如果没有留出一条盲道,这世上就算修有千万条盲道,盲人也是寸步难行的。 1、请你用“”画出文中表现人心里惭愧、内疚的句子。 2、给下列字注音: 瞻()磕()绊()硌() 3、第一自然段中写道:“女儿点了点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请联系上下文,写 写此时她的心里在想什么? 4、女儿的脸上为什么会“带着一丝与她年龄不相符的沉重”? 5、请你写一写对短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二)雪

【小学语文】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

【小学语文】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 案) 常识课上;老师对植物的讲解;把我带到植物世界里。听完课;我动了心;决心种点什么;仔细观察它的生长过程。 回到家;我找到了两个花盆;满心欢喜地种下了辣椒籽。下种后;我每天都要给它浇些水;盼望种子早些发芽。一天中午;弟弟告诉我花盆里出小苗了;我飞一样地跑到窗台前;只见一棵小嫩芽拱出土;又过了两天;好几棵小芽出来了。小芽越来越多;我给小辣椒间苗;把太密的小苗小心翼翼地拔掉了一些。 到了盛夏;每株辣椒已有半尺多高了;它们的茎上都缀满了欲放的花苞;几天后;一朵朵雪白的小花;先后开放了。大约又过了四五天;辣椒就开始结果了;出现了青绿的椭圆形的小辣椒;一个个缀在茎上;真惹人喜爱。 秋风吹进窗来;带进一股香气;辣椒开始由青变红;看上去更让人喜爱。一个个两寸多长的小辣椒挂在枝头对我微笑;感谢我对它们的辛勤培育。收获的时节到了;我满怀欣喜地把成熟的辣椒一个一个摘下;竟收了小半筐。 我看着筐里的辣椒;心想:这多有意思呀!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实 践又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找出文章中点明中心的句子;在下面画横线。 2.把文章分成三段;在段尾用“‖”表示;并写出段意。 3.读下面句子;在括号里写出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小辣椒挂在枝头对我微笑;感谢我对它们的辛勤培育。() ②我飞一样地跑到窗台前。()

2、蒙蒙的小雨 蒙蒙的小雨正落着;陈红骑着自行车悠然于柏油路上。她没有穿雨衣;因为她觉得在这样细雨中骑车很浪漫。她望着路两边来去匆匆的行人;心想:这些人真是的;干嘛要东躲西藏的。 忽然迎面一辆的士飞驰而来她猛地拐向路边但车把挂在树干上她摔倒了小妹妹没事吧一个小伙子站在她身边问道陈红白了他一眼;没有理他。心想:谁是你的小妹妹?她一翻身想站起来;可左腿的剧痛却使她不得不重新坐在地上;她接连两次试图站起来;都没成功。最后;只好放弃了努力。小伙子一笑;“别逞强了;还是送你上医院吧。”接着;拉起陈红的车子;又扶陈红坐到车架上;推起车子向医院走去。温柔如丝的春雨淅淅沥沥地落着。陈红已不再潇洒;只感到沉重。她坐在车上;望着前面推车的小伙子;不知该说些什么。 她发现小伙子走路不太自然;仔细观察;只见小伙子左腿的袜端与裤腿之间不时地露出一段刺目的棕色。那是什么?啊;他装着一只假腿。陈红想问问他的腿;却不愿张嘴。这时;只听到小伙子自言自语地说:“三年前;我也喜欢在细雨中骑车;那的确很潇洒;可是我却重重地跌倒了;像你一样。不;还不如你。”“噢;你的左腿——?”停了一会 儿;小伙子说:“就在那次跌倒时被后面的汽车轧断了。”听了这话;陈红陷入了沉思??医院到了;小伙子搀着陈红进了急诊室。“我去通知你父母;你知道他们的电话吗?”陈红把号码告诉了他。不一会儿;陈红的父母风风火火地赶来了。见到女儿腿上雪白的绷带;忙问这问那。陈红把经过告诉了他们;又说;“要不是那位大哥哥;我真不知该怎么办好;哎;他呢?”这时;只听护土小姐说:“那个小伙子;看见你爸妈来后;他就 离开医院了。”陈红怔住了:“我还不知他叫什么呢!” 父亲背起陈红;母亲在旁边扶着;一家人走出医院的时候;他们多么希望在人流中再次寻到那小伙子的身影。 1.给第二自然段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逞强—— 风风火火—— 3.用“~~~~”画出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一个句子。 4.在第二自然段中用“”画出比喻句;这句是用____比喻____。 5.写出第二、三自然段段意。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历年课外阅读含答案

课外阅读 一:变 ①马市长放下手里的茶杯,望着女儿说道:“现在农村的条件的确差些,有些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和前途,不愿到农村去,而这个女大学生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舍弃自己的利益,她这种精神很值得表扬,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 ②“有什么事就说吧。” ③“我们单位有个刚分配来的大学生,放着清闲的工作不干,偏要到农村搞什么乡镇企业,您说她是不是太傻了?” ④马市长吃罢晚饭,在客厅里悠闲地品着香茶。女儿笑吟吟地走过来:“爸,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 ⑤“什么?”马市长顿时收敛了笑容,“你怎么能这样,这绝对不行!” ⑥“哦,那么她爸爸是谁?”马市长问道。 ⑦“就是您老人家呀!” ⑧女儿神秘地笑了笑,说:“不对,我认为应该表扬她爸爸,因为她爸爸十分支持她。” 1、这篇文章的顺序被打乱了,请将正确的顺序,按序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文中突出表现马市长“变”的一对词语是和。 3、文中女儿向父亲“请教”的目的是 4、文中第⑤句里的“这样”的含义是: (1) (2) 5、你认为文中的马市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走进书里去 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影)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④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 古时候,宋代举行绘画比赛,画题是一句诗“踏花归去马蹄香”。这诗句的意思很明白,人们在春天骑马赏花,游玩后,马蹄由于踩着了飘落在地上的花瓣,使蹄儿也变香了。许多画家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有的画家画是画了,但从正面着想,画了满地的落花,再 画一个骑马扬鞭人。这并没有把“香”字6、“此幅画被大家公认为成功的作品”假如你 当时也在现场,你会这样评价这 幅画 表现出来。画题是很难,但仍有一个聪明的画家画出来了。这个画家只画了一匹马, 再在蹄旁边加上几只飞舞的蝴蝶,此外没有别的东西了。蝴蝶为什么绕着马蹄飞舞?不是 因为马蹄上沾着落花的香气吗?马蹄上怎么会沾着落花的香气?不是这匹马刚从满地落花 的地方踏过来的吗?这样,他用几只蝴蝶把看不见的香气具体地表现出来了。此幅画被大 家公认为成功的作品。 1、本段的结构是关系。 2、读文思考,从下面的文题中选一个恰当的,填在文前的横线上。 ① 绘画比赛② 赛马③ 难题④ 聪明的画家 3、抓耳挠腮的“挠”用音序查字法应该查大写字母();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字典里有三种解释:① 轻轻地抓;② 阻止;③ 弯曲,比喻屈服。这 里应用第()中解释。 4、文中两次用了引号,前一处引号的作用是();后一处引号的作用是()。 5、文中一连用了四个问句,这四个问句之间的关系是(),分别运用了()和()两种修辞手法。我想也来试一试,依葫芦画瓢地连写四个问句 7、这位聪明画家的成功启示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应该这样去做 1、江南三大名楼是黄鹤楼、岳阳楼和() A滕王阁 B 八角楼 C 烟雨楼 2、下面,灰姑娘她们找不到家,请你帮忙吧(填上序号)。(4分)①灰姑娘②海的女儿③狼和小羊④丑小鸭⑤小红帽⑥拇指姑娘⑦白雪公主⑧农夫和蛇⑨龟兔赛 跑 格林童话: 安徒生童话: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痛苦的是,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这还不算,老师傅眼神差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你想想,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 最让小沙耿耿于怀的是,每次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给“害人精”。 (1)查字典填空。 “惯”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它在字典中的意思有:①纵容(子女等)养成不良习惯或作风;②习以为常,积久成性。“惯”在“习惯”一词中的意思是________,我能用它的另外一个意思组词:________。 (2)老师傅剃头时________让小沙吃尽苦头,小沙因为________而痛,又因________而痒。小沙剃头时的感受我们可以用“________”这个成语来概括。 (3)用画线的词语写一句话。 (4)文中“害人精”指的是谁?为什么这样称呼他? 【答案】(1)G;guan;②;娇惯 (2)推剪;常常咬住一绺头发不放;碎头发掉在脖子里;如坐针毡 (3)小弟弟喜怒无常,一会儿哇哇大哭,一会儿哈哈大笑。 (4)文中“害人精”指的是老剃头师傅。这样称呼他是因为老剃头师傅剃头时让小沙感到很痛苦,还收取双倍的钱。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汉语拼音、音序、字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惯,音节 guàn ,音序为G,应先查字母G,再查音节guan。习惯的惯,应该是习以为常的意思。可以用纵容这个义项,组词为惯坏、娇惯等。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小沙的头发被推剪夹住,所以剃头让他吃尽了苦头,碎发落进脖子里,又让他感觉很痒,根据头发像针一样刺,可以用“如坐针毡”来形容小沙的剃头感受。 (3)一会儿……一会儿……,这个关联词表示并列关系,用于描述不定时地先后发生的两件事。可以写:小弟弟喜怒无常,一会儿哇哇大哭,一会儿哈哈大笑。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G、guan、②、娇惯(2)推剪、常常咬住一绺头发不放、碎头发掉在脖子里、如坐针毡(3)小弟弟喜怒无常,一会儿哇哇大哭,一会儿哈哈大笑。(4)文中“害人精”指的是老剃头师傅。这样称呼他是因为老剃头师傅剃头时让小沙感到很痛苦,还收取双倍的钱。 【点评】(1)本题考查用音序法查字典的能力。先根据所查字的音节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找到所在的音序,然后找到汉字的音节所在的页码,即可找到所查的字。根据字典正文对汉字的解释,可以得到字义、组词等帮助信息。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

小学课外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学课外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站 这是一个在北方山区常见的小站。月台正面有一张红榜,上面用大字标明了二百四十一天安全无事故的记录,贴着竞赛优胜者的照片。红榜旁边是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白粉笔写着今早广播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出站口的旁边贴着一张讲卫生的宣传画。月台上,有两三个挑着箩筐的农民,正准备上车进城。几步之外,站上的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商量着什么。 月台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喷水池,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喷水池中间堆起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栽着一棵尺把高的小树。喷泉从小树下面的石孔喷出来,水珠四射,把假山上的小宝塔洗得一尘不染。 月台的两头种了几株杏树,花开得正艳,引来一群蜜蜂。蜜蜂嗡嗡地边歌边舞,点缀着这个宁静的小站。 1.解释加粗的词语。 一尘不染—— 2.用“点缀”造句。 点缀—— 3.写出第一段的六个意思。 4.这三段文字都介绍了小站的月台,叙述顺序是:先介绍月台的_____________,再介绍月台的_________,最后介绍月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月台正面有一张红榜,上面用大字标明了二百四十一天安全无事故的记录,贴着竞赛优胜者的照片”。这句话要告诉人们的真正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几段课文总的讲了什么意思? 《小驴儿的理想》答案 1.①小驴儿设想能滑下能往上走的滑梯。

②小驴儿听了燕子、小猴子、喜鹊说出对自己的打算心里美滋滋的。 ③小猴和其他动物见小驴这样发怒都给吓跑了。 ④过了一年又一年,小驴儿理想中的房子始终没盖成。 2.放心勤劳 3.心里很高兴 4.略。 5.略。 小站发生的事 初春的一天下午,小站里来了一位军人,要求托运两箱医用X光胶片。()站太小了,()连两位年过半百的老师傅都从没办过这样的事。‖ 怎么办呢!“请示上级车站!”电话接到南口货运室,又接到康庄货运室,得到的回答都干脆极了,胶片、胶卷一样,全是易燃品,不能运。‖ 军人鼻子上沁出了汗珠。他连说带比划,想对老师傅们说明他托运的()易燃品,()安全胶片。 显然,军人的情绪感染了老师傅,为了对国家负责,也对旅客负责,老师傅们认真地思索着。忽然,一位老师傅从胶片的包装上得到了启发,电话听筒又一次被拿起。电流在几百里干线上掠过,通到了胶片产地保定。 “保定车站货运室吗?请回答……” “……这是安全胶片,可以托运!” 小事的结果充满了喜悦!‖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2.填空。 (1)“保定车站货运室吗?请回答……”这句话中,老师傅要求保定车站货运室回答的问题是:

【10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10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走在回家的路上 桂文亚 有一年暑假,我们每天上午到学校补习,下课后,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自己玩“闭着眼睛走路”的游戏。 我仰着脸,闭着眼,让太阳暖烘烘地晒着。这时候,眼前是一片猩红,而这一大片猩红里,又出现了一个会跑的小黑点,我闭着眼睛“看”着这个小黑点,小黑点开始逃走,我追着它,一会儿追到上面,一会儿追到下面,脚步也开始加快,我觉得自己快要跌倒了,赶快睁开眼睛,哈!直直的一条路,被我走歪了。 我试着把手平平地向左右两边伸齐,假装自己像马戏团里的小丑一样正走着高空钢索,一头披着乱发的大狮子正张着嘴,等着我掉进它的嘴里,当作美味午餐——我想得紧张悬疑,眼见大狮子吃不到又香又嫩的小人肉了,脚下忽然一阵踉跄,不好!我跌进了什么黑洞,怎么软绵绵湿漉漉的? 原来,我闯进了一堆绿油油的秧田里!老天,我的鞋子!我叫了起来,鞋子陷进了烂泥里,失踪了!我焦急地弯下身子,用手在浑浊的泥水里摸,摸了半天,却什么也没有。 (1)在短文中找出ABB式词语,积累下来。 (2)“我”是怎样闭着眼睛,追眼前的小黑点的?请把相关的句子用“________”画出来。 (3)“我”假装自己在走高空钢索时,想象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用通顺的话写一写。 【答案】(1)暖烘烘、软绵绵、湿漉漉、绿油油 (2)我追着它,一会儿追到上面,一会儿追到下面,脚步也开始加快。 (3)“我”想象一头大狮子想要吃“我”,结果“我”走进了秧田里,丢了鞋子。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题干要求找ABB式结构的词语,即第二个和第三个字是一样的。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暖烘烘、软绵绵、湿漉漉、绿油油(2)我追着它,一会儿追到上面,一会儿追到下面,脚步也开始加快。(3)“我”想象一头大狮子想要吃“我”,结果“我”走进了秧田里,丢了鞋子。 【点评】(1)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