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上数学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45
第1章 平行线§1.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问题:平面上两条直线有哪两种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 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相交的关系:像∠1与∠5,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 l 3 的同旁,并且分别位于直线l 1,l 2 的相同一侧,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同位角:∠1和∠5 ∠4和∠8 ∠2和∠6 ∠3和∠7像∠3和∠5分别位于第三条直线l 3 的异侧,并且都在两条直线l 1 与l 2 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内错角:∠3和∠5 ∠4和∠6像∠3与∠6都在第三条直线l 3 的同旁,并且在直线l 1 与l 2 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同旁内角:∠4和∠5 ∠3和∠6例1 如图,直线DE 截直线AB ,AC ,构成8个角。
指出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练一练:1.如图,直线AB ,CD 被直线EF 所截,请找出一对同位角,一对内错角和一对同旁内角。
2.(1)如果把图看成是直线AB ,EF 被直线CD 所截,那么∠1与∠2是一对什么角?∠3与∠4呢?∠ 2与∠4呢? (2)如果把图看成是直线CD ,EF 被直线AB 所截,那么∠1与∠5是一对什么角? (3)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2与∠5是同位角?(直线AB 和CD 被直线EF 所截)合作学习:如图1-3:两只手的食子和拇指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构成的一对角可以看成是什么角?类似地,你还能用两只手的手指构成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吗?例2 如图,直线DE 交∠ABC 的边BA 于点F 。
如果内错角∠1与∠2相等,那么同位角∠1与∠4相等,同旁内角∠1与∠3互补。
请说明理由。
小结: 变式图形,图中的∠1与∠2都是同位角。
图形特征:在形如字母“F ”的图形中有同位角。
变式图形:图中的∠1与∠2都是内错角。
图形特征:在形如“Z ”的图形中有内错角。
3l 1l 2l 1234567812345678A B C D E E FA B DCP Q 12345A BC DE F 1234A BC D E F变式图形:图中的∠1与∠2都是同旁内角。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有理数及其运算1.1 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1.2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1.3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1.4 有理数的乘方与开方2. 第二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2.1 整式的乘法法则2.2 乘法公式2.3 整式的因式分解3. 第三章分式及其运算3.1 分式的概念及性质3.2 分式的乘法与除法3.3 分式的加法与减法4. 第四章轴对称与中心对称4.1 轴对称图形4.2 中心对称图形5. 第五章数据分析5.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5.2 方差与标准差5.3 频数分布表与频数分布直方图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有理数、整式、分式的概念及性质,掌握相应的运算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2. 掌握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学会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对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和推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因式分解、分式的运算、数据分析的方法。
2. 教学重点:理解概念、掌握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理论知识,结合例题进行解析。
3.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学生互相讨论,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洁、直观的板书,突出重点和难点。
2. 采用图表、示例等形式,使板书更具条理性和系统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一章:有理数运算练习题;第二章: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练习题;第三章:分式运算练习题;第四章: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练习题;第五章:数据分析练习题。
2. 答案:根据练习题,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一些拓展性练习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重点关注章节和内容的逻辑顺序,确保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够循序渐进,避免知识点的跳跃。
浙教版数学八上电子版
浙教版数学八上电子版
第一章整式与分式
本章主要介绍整式的性质以及加减乘除的规则,其中包括同类项的概念,因式分解的方法,多项式乘法公式等内容。
此外,本章还介绍了分式的概念以及分式的加减乘除法则,引导学生了解分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1 整式的概念及性质
1.1.1 整式的定义
1.1.2 同类项与合并同类项
1.1.3 多项式的加法与减法
1.1.4 多项式的乘法
1.1.5 多项式除法的基本概念
1.2 因式分解
1.2.1 因式分解的定义
1.2.2 提公因式法
1.2.3 公式法
1.2.4 分组(重根)法
1.2.5 十字相乘法
1.3 多项式乘法公式
1.3.1 二次差公式
1.3.2 二次和差公式
1.3.3 立方差公式
1.3.4 立方和差公式
1.4 分式
1.4.1 分式的概念
1.4.2 分式的基本性质
1.4.3 分式的加减法
1.4.4 分式的乘法与除法
1.5 分式的应用
1.5.1 分式的应用一:时间、速度、距离的关系1.5.2 分式的应用二:比例、合作、增长与衰减1.5.3 分式的应用三:百分数、利率、本利和。
浙教版⼋年级上册数学第⼀章《三⾓形的初步知识》知识点及典型例题浙教版⼋年级上册数学第⼀章《三⾓形的初步知识》知识点及典型例题考点⼀、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形考点⼆、求三⾓形的某⼀边长或周长的取值范围考点三、判断⼀句话是否为命题,以及改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考点四、利⽤⾓平分线、垂线(90°⾓)、三⾓形的外⾓、内⾓和、全等三⾓形来计算⾓度考点五、利⽤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形来计算线段长度考点六、证明三⾓形全等,以及在三⾓形全等的基础之上进⼀步证明线段、⾓度之间的数量关系考点七、画三⾓形的⾼线、中线、⾓平分线,以及基本图形的尺规作图法考点⼋、⽅案设计题,求河宽等问题例1、已知两条线段的长分别是3cm 、8cm ,要想拼成⼀个三⾓形,且第三条线段a 的长为奇数,问第三条线段应取多少厘⽶?1、某⼀三⾓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5,则该三⾓形的周长的取值范围为() A 、10≤a <16 B 、10<a ≤16 C 、10<a <16 D 、2<a <82、能把⼀个三⾓形分成⾯积相等的两部分是三⾓形的()A 、中线B 、⾼线C 、⾓平分线D 、过⼀边的中点且和这条边垂直的直线 3、已知⼀个三⾓形的三条⾼的交点不在这个三⾓形的内部,则这个三⾓形()A. 必定是钝⾓三⾓形B. 必定是直⾓三⾓形C. 必定是锐⾓三⾓形D. 不可能是锐⾓三⾓4、△ABC 的三个不相邻外⾓的⽐为2:3:4,则△ABC 的三个内⾓的度数分别为。
例2、如图,已知△ABC 中,BE 和CD 分别为∠ABC 和∠ACB 的平分线,且BD=C E ,∠1=∠2。
说明BE=CD 的理由。
【设计意图】本例主要考察了⾓平分线和三⾓形全等的条件和性质,要说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法可以通过说明三⾓形全等来解决。
例3、已知AE ,AD 分别为△ABC 中BC 边上的中线和⾼线,且AB=7cm ,AC=5cm ,则△ACE 和△ABE 的周长之差为多少厘⽶?△ACE 和△ABE 的⾯积之⽐为多少?【设计意图】本例主要考察了三⾓形中线、⾼线的性质,重在格式的书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