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指南和共识
- 格式:docx
- 大小:19.29 KB
- 文档页数:4
检验危急值专家共识及指南
1. 引言
危急值是指具有潜在危及生命或需要立即医疗干预的检验结果。
及时准确地识别和报告危急值对于患者安全和临床决策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实验室和医疗机构提供危急值管理的专家共识和建议。
2. 危急值定义和识别
2.1 危急值定义
危急值是指超出正常参考区间的检验结果,且可能导致严重临床后果,需要立即医疗干预。
2.2 危急值识别
实验室应根据检验项目、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如年龄、性别)、临床状况等因素,制定危急值的标准和识别规则。
3. 危急值报告和沟通
3.1 报告时限
实验室应尽快向临床医生报告危急值,建议在发现危急值后30分钟内完成报告。
3.2 报告方式
报告方式应包括电话、短信、电子病历系统等多种渠道,确保信息及
时传达。
3.3 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应包括患者身份信息、检验项目、结果值、测量单位、参考区间等关键信息。
4. 质量保证和持续改进
4.1 定期审核
实验室应定期审核危急值标准、报告流程和反馈情况,确保管理措施的有效性。
4.2 持续教育
实验室和临床医疗人员应接受定期培训,提高对危急值管理的认识和执行能力。
5. 结语
本指南为临床实验室和医疗机构提供了危急值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建议。
各机构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具体规程,确保危急值得到及时识别、报告和处理,从而提高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
2024胫骨横向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专家共识与临床指南(完整版)胫骨横向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被提出来已经有很长时间,虽然被广泛的采用但是一直没有临床的指南等,最近经过专家的探讨达成了一个共识,并除了临床指南,下面山东君泰安德外固定架将为大家分享胫骨横向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专家共识与临床指南,希望能帮到大家。
胫骨横向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专家共识与临床指南(附图)胫骨横向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被提出来已经有很长时间,虽然被广泛的采用但是一直没有临床的指南等,最近经过专家的探讨达成了一个共识,并除了临床指南,下面山东君泰安德外固定架将为大家分享胫骨横向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专家共识与临床指南,希望能帮到大家。
背景概述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不同程度的下肢血管病变和局部神经异常所致的踝关节以远的皮肤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1,2]。
其流行病学呈现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花费的特点。
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约为6.3%,不同国家和地区差异较大,介千1.5-16.6%之间[3,4]。
严重的糖尿病足通常伴有一系列局部并发症,如坏疽、深而大的溃疡、骨髓炎、感染和慢性创面。
患者还可能患有其他全身性疾病,例如心脏病、败血症或肾衰竭。
截肢是治疗严重糖尿病足的最常见方法。
目前在Wagner III或以上的糖尿病足患者中,90%的人最终将被截肢[5,6]。
中国最近的研究显示,45%的糖尿病足为W agner3级以上;总截肢率介千18-28%[7-9]。
糖尿病足的死亡率比大多数癌症还高,其死亡率最高达11%。
我国天津地区的调查发现糖尿病足患者5年死亡率为32.7%[11]。
此外,糖尿病足医疗费用高,2017年全球糖尿病医疗费用高达7270亿美元,中国为1100亿美元[12],故糖尿病足也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对千严重肢体缺血的糖尿病足患者,尽管目前微创腔内内介入治疗、血管旁路手术两种血管重建手术作为缺血性足部溃疡的首选治疗方案,但仍有40%的患者不符合介入或外科血管重建的治疗指征,故很多病人最后被认为截肢是最好的选择。
急诊科专家共识及指南内容
1. 急诊科诊疗原则
- 以患者利益为中心,提供及时、高效、人性化的急诊医疗服务。
- 遵循"先抢救,后治疗"的原则,对危及生命的病情予以优先处置。
- 采取团队合作模式,急诊科医生、护理人员、医技人员密切配合。
- 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确保患者顺利转诊。
2. 急性疾病处理流程
- 病史采集、体格检查
- 根据病情判断危急程度,制定先后处置顺序
- 抢救生命体征异常患者
- 辅助检查
- 明确诊断
- 制定治疗方案并实施
- 继续观察病情
- 出院或转科
3. 常见急症处理原则
- 心肺复苏
- 休克的处理
- 创伤救治
- 中毒救治
- 严重感染的处理
- 急性心脑血管病的处理
- 其他急症的处理
4. 转科标准
- 病情稳定,需长期住院治疗
- 需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 需手术或其他专科介入治疗
5. 出院指导
- 病情好转,生命体征平稳
- 对出院后注意事项进行健康教育
- 建议门诊随访或转入其他医疗机构
以上是急诊科专家共识及指南的主要内容框架,具体细节需要结合临床实践并经过专家论证。
这些共识和指南旨在规范急诊科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指南与共识| 局麻药全身毒性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局麻药在临床应用的非常广泛,使用者包括麻醉科医师、其他专业医师、牙科医师和护理人员。
虽然在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局部麻醉药全身毒性(LAST)反应仍是临床较常见的严重不良事件。
其风险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局麻药中辅剂、阻滞部位、注射技术、局麻药种类、局麻药总剂量(浓度×容积)以及发现处理的及时程度[1]。
LAST是区域阻滞麻醉中造成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LAST产生的索赔额占区域阻滞麻醉相关死亡或脑损伤索赔额的三分之一[2]。
因此所有实施局部麻醉医护人员均应具备防范意识,并接受相应防治的专业培训。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伦理原因,LAST相关临床证据难以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中获得,故目前有关LAST处理意见的证据等级均非来自RCT的数据,但这些建议,仍是临床实践中应当遵循的处理原则。
一、流行病学由于国内尚无相关数据库用以统计LAST发生情况,目前数据资料均源于国外数据库,发病率与国内临床实际可能存有差异,但可供参考。
1、发生率由于数据统计时,各文献分别将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轻度循环并发症、惊厥发作、心搏骤停或脂肪乳剂应用等、不同层次的毒性反应临床表现作为诊断标准,导致了所统计的发生率各异。
如果以惊厥发作或心脏骤停作为诊断标准,LAST发生率约为0.004%[3],但这可能低估了它的发生率。
众多学者认为,手术当天使用脂肪乳剂,可作为数据库提取这一诊断的标记。
有证据显示,如果将上述诊断标准均纳入评判,周围神经阻滞中LAST的累积发生率可达0.18%,同时可见脂质乳剂的使用频率在不断增加[4],这说明临床在处理LAST的初期症状时,既已经在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
如果以此标准判断LAST,重度并发症患者约占20%,其中惊厥发作者为8.1%,严重的心脏并发症占6.8%[5]。
2019指南与共识|结直肠癌围手术期营养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肿瘤报告“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显示,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810万例,其中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发病率占10.2%,居第3位[1]。
2018年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CRC每年发病约37万例,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第3位[2]。
50%CRC病人可出现体重丢失,20%出现营养不良[3]。
营养不良导致CRC病人错过最佳手术时机,降低辅助治疗效果,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病人经济负担,并导致病人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上升[4-6]。
CRC病人的营养治疗已成为其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有效地提供营养治疗对改善CRC病人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7-9]。
为了更好地规范我国CRC病人的临床营养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营养支持学组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参考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及中国和国际营养相关学术组织的指南和专家共识,综合我国专家意见,最终形成本共识。
1 CRC病人的全程营养管理营养摄入不足与癌症病人的体重减轻有关;肌肉蛋白质的丢失是癌症恶液质的主要特征,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对治疗的耐受性;肿瘤病人常存在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并不同程度地影响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的代谢[10]。
CRC常引起营养不良,反之营养不良会影响CRC的手术、放化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效果,并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影响病人整体康复与预后。
2015年美国外科医师协会与国家外科质量改善项目(ACS-NSQIP)报道一项大型多中心研究,CRC病人术后病死率与术前低白蛋白血症、低体重和体重指数(BMI)<18.5显著相关,仅低白蛋白血症一项即可预测术后并发症[11]。
营养治疗在CRC病人整个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指南与共识|胃癌4K腹腔镜手术操作标准专家共识(2020版)完整版关键词胃肿瘤;手术标准;4K腹腔镜;淋巴结清扫;神经保护;共识胃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排名第2位,病死率排名第3位,每年新发及死亡病例数均接近全世界的50%[1-2]。
胃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核心的综合性治疗,手术的彻底性,手术操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都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我国胃癌患者主要以进展期为主,胃癌D2淋巴结清扫术作为患者治疗的标准手术方式已广泛开展[3-4]。
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在胃癌外科领域得到持续发展。
第4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将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作为Ⅰ期胃癌患者的常规手术方式[5]。
韩国《胃癌实践指南》针对早期胃癌患者,优先推荐腹腔镜手术治疗[6]。
中国也先后发表《腹腔镜胃癌手术操作指南(2016版)》和《中国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质量控制专家共识(2017版)》[7-8]。
上述指南和共识的发布确立了腹腔镜技术在胃癌手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微创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规范化与标准化治疗已成为提高胃癌患者整体治疗水平的关键环节。
4K超高清内镜系统的问世,为腹腔镜更精细、更规范的手术操作提供技术平台。
目前,中国在腹腔镜胃肠道肿瘤手术的技术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但在手术规范化与标准化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和普及。
日本通过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为全世界胃癌领域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9-10]。
在医师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培养上,日本也有比较严格的制度和实施细则[11]。
由于在医师管理体制上的相似之处,日本的医师标准化培养对中国有直接借鉴意义。
由《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举办的“4K时代中日胃肠微创手术标准解读交流会”系列学术活动,目的在于推进中国胃肠微创手术规范化,提高手术质量。
在此基础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机器人与腹腔镜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腹腔镜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组织国内经验丰富的相关领域专家,经过反复论证,共同制订《胃癌4K腹腔镜手术操作标准专家共识(2020版)》(以下简称共识),旨在为从事胃肠外科的临床医师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其临床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指南和共识这两天,关于国内医学界的「专家共识」远比「指南」更多的现象,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讨论。
点击本文最后的「阅读原文」,可以看到丁香园公众号今天发的一篇推送。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事情的缘由来自于去年10月Lancet杂志(柳叶刀)发表的一篇来自中国循证医学专家蒋立新教授的论文。
在这篇论文中,主要讲的就是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发表的专家共识要比指南多出了许多,以心血管领域为例,请看下图:注:AHA: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美国心脏协会ESC: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欧洲心脏协会NICE: the UK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英国国家医疗卫生与临床优选研究所其实,不仅在心血管领域,在肾脏病界,这一现象同样存在。
本账号曾在2013年6月专门就此问题写过一篇文字,今天白天回过头来看,里面多多少少还是有些问题和错误,现在简要修改一下,重新发表。
在循证医学已经逐渐成为医务工作者必修课的今天,各种指南、专家共识什么的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之中。
在肾脏病界,比较公认权威的指南包括美国的K/DOQI和KDIGO指南。
比如,2015年,K/DOQI就更新了针对透析充分性的指南(点击蓝色字体文字,可跳转)。
除此之外,来自欧洲、日本等国家的指南也不定期发表。
可以说,这些指南的发表,对规范我们的临床工作,理顺临床思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形之下,我们国家的专业协会在近几年也专门就一些临床问题颁布了很多具有指南性质的文献,但是,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我们颁布的更多的是叫做“专家共识”,而非指南。
比如,2014年发表的《中国血液净化用血液透析通路专家共识(第一版)》。
指南和共识,这两者虽然都是指导临床医生对临床问题做出指导的文献,其共同点是什么?又有哪些区别呢?先说共通之处。
急诊科专家共识及指南内容1. 急性胸痛评估和诊断
- 胸痛的分类和危险因素评估
- 心肌梗死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
-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评估
2. 呼吸系统急症处理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评估和管理
- 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
-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处理
3. 神经系统急症处理
-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时间窗口
- 颅内出血的识别和初步处理
- 头部外伤的评估和管理
4. 创伤和损伤处理
- 创伤分级和初步评估
- 止血和伤口处理原则
- 骨折和关节损伤的临时固定
5. 中毒和药物滥用处理
- 常见中毒物质的识别和解毒措施
- 药物滥用的评估和初步干预
- 酒精中毒的处理
6. 儿科急症处理
- 婴儿和儿童的生命体征评估
- 发热和感染的处理
- 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纠正
7. 产科和妇科急症处理
- 产程异常的识别和初步处理
- 异常子痫的管理
- 子宫外孕的诊断和初步处理
8. 老年人急症处理
- 老年人生理变化的评估
- 跌倒和骨折的预防和处理
- 谵妄和认知障碍的评估和初步管理
以上内容涵盖了急诊科常见的急症类型和处理原则,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具体的诊断和治疗还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并根据最新的医学证据和指南进行调整。
儿科指南及专家共识汇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健康可是头等大事啊。
说到儿科,大家可能会想到那些小小的病症,像是感冒发烧、肚子疼之类的。
儿科不仅仅是应对这些“小问题”,更是全方位关心孩子的健康,像是一个贴心的保姆,关注他们的饮食、心理、发育,甚至是玩耍的安全。
这就像是给孩子撑起一把大伞,雨下得再大,他们也能安然无恙。
咱们聊聊饮食。
这可是孩子健康的基础啊!大家都知道,孩子的胃口时好时坏,就像天气一样,变化无常。
有的日子,饭菜好像美味的诱惑,孩子吃得津津有味;有的日子,哪怕是他最爱的小鸡腿也可能被冷落到一边。
别着急,家长们,别把心情都压在孩子的饭碗上。
要知道,孩子的成长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像是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等。
让他们尝试不同的食物,就像在给他们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可能会让他们爱上新口味,真是意想不到的惊喜啊。
再说说运动,嘿,这可是孩子们的“欢乐时光”!总听见有人说,孩子就是一个小精灵,永远充满活力。
是啊,他们天生就是运动员,跑跳玩耍,简直没个停啊。
多鼓励他们出去晒晒太阳,跑跑步,骑骑自行车,像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由翱翔。
这不仅能增强他们的体质,还能让他们的心情愉悦,快乐地成长。
可别忘了,家长也得加入进去,一起去公园溜达溜达,做个“运动小达人”!再提到心理健康,这可是个重要的课题哦。
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五彩缤纷的花园,可能会有开心、难过、生气、害怕等各种情绪。
这些情绪就像是天气变化,时而晴空万里,时而乌云密布。
作为家长,我们得像个耐心的园丁,细心照料孩子的心理健康,倾听他们的小心事,帮助他们理解这些情绪,教会他们如何表达。
偶尔来点亲子游戏,分享快乐,建立良好的沟通,让孩子觉得家是个温暖的港湾,安心又舒心。
说到健康检查,家长们可不能掉以轻心哦。
定期去医院做检查,就像给孩子的健康“打个卡”。
这不仅是对孩子身体的关注,更是对未来的负责。
医生会根据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提供专业的建议,确保他们在健康的轨道上飞奔。
科学认知临床实践指南和专家共识(全文)临床实践指南(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与专家共识(expert consensus)是医学实践中重要的指导性文件,能够帮助规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降低医疗成本。
随着近些年循证医学的快速发展,此类指导文件的数量也日益增多,在医学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国内部分医务工作者对这些文件的概念及认知仍存在一定误区。
为此,本文将从两者概念及相互关系入手,以心血管或/和影像学角度举例对这两种常见指导性文件浅谈拙见,以供参考。
一、临床实践指南随着近些年临床医学尤其是循证医学的发展,临床实践指南的定义也在不断更新。
美国医学科学院、世界卫生组织、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等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对临床实践指南有不同的定义,其中美国医学科学院在2011年更新的临床实践指南定义影响力最大、应用范围最广。
简言之,临床实践指南(简称指南)是针对患者的特定临床问题,基于系统评价形成的证据,并权衡不同干预措施的利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能够为患者提供最佳医疗干预方案的指导意见[1]。
WHO将指南定义为由WHO制定的任何包括了推荐意见的临床实践指南以及卫生保健政策,这些推荐意见告诉指南的使用者如何在特定的临床情景下单独或协同做出最佳临床决策,帮助改善患者健康及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2]。
蒋朱明等[3]在《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基本方法及程序》一文中对指南的定义为针对特定的临床情况,系统制订出帮助临床医师和患者做出恰当处理的推荐意见。
指南制定的基础是该领域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临床研究,也就是循证医学证据。
通常为多个行业学会和协会分会联合发起,由专业领域具有最高学术成就的专家群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起草制定。
指南委员会成员往往包括各个不同相关领域内的专家,从多学科的角度,全面完整地阐述某一疾病医疗实践中的推荐策略选择,旨在规范临床应用以此减少临床医务人员因个人经验差异导致的非优化策略选择,科学性和可信度高。
急诊科专家共识及指南内容1. 急诊科医生处置急危重症患者的基本原则
- 快速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识别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 - 启动急救和抢救程序,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 及时查明病因,制定诊疗方案
- 必要时安排患者转入相应科室继续治疗
2. 常见急危重症的诊断和处理流程
-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去除心脏骤停原因
- 严重外伤:止血、固定、输液、预防感染
- 中毒:解毒、支持治疗
- 严重感染: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
- 脑卒中:降压、溶栓、神经保护
- 休克:补液、升压药、纠正原发病因
3. 重症监护治疗原则
-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 纠正器官功能障碍
- 预防和治疗继发并发症
-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4. 转运准备和途中监护要点
- 评估转运风险,选择合适转运方式
- 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 准备好应急药物和设备
- 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随时准备救治
以上是急诊科专家共识及指南的主要内容概括,具体细节和操作规范以实际指南文件为准。
指南与共识|结直肠癌4K腹腔镜手术操作标准专家共识(2020版)完整版关键词结直肠肿瘤;手术标准;4K腹腔镜;淋巴结清扫;神经保护;共识结直肠癌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全世界女性肿瘤中居第2位,男性肿瘤中居第3位。
该肿瘤在多数发达国家高发,而在发展中国家,其总体发病率近年来持续上升,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9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结直肠癌估算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数分别为38.8万和18.7万,分别居第3位和第5位[2]。
手术是治疗结直肠癌的重要手段。
过去30年,腹腔镜在结直肠外科的应用持续迅猛发展。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ESMO)、日本大肠癌研究会(JSCCR)发布的治疗指南均推荐腹腔镜技术用于结肠癌根治,确立了腹腔镜技术在结肠癌手术治疗中的地位[3]。
近年来,COREAN、COLOR Ⅱ、ACOSOGZ 6051、ALaCaRT 等多项高级别循证医学研究也充分证实腹腔镜手术应用于适应证内直肠癌患者安全、可行[4-7]。
规范化的手术及治疗方法是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的前提。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的提出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标准[8-9]。
TME可以显著降低直肠癌患者的局部复发率,改善患者的远期生存,目前已被视为直肠癌根治术的规范化手术方式广泛应用[1,10]。
CME清晰地定义结肠癌手术入路的解剖层次和淋巴结清扫范围,可以降低局部复发,为结肠癌规范化手术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举办的“4K时代中日胃肠微创手术标准解读交流会”,目的在于推进我国胃肠微创外科手术规范化和精细化[11]。
在此基础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机器人与腹腔镜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腹腔镜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经过反复论证,共同制订《结直肠癌4K腹腔镜手术操作标准专家共识(2020版)》(以下简称共识),旨在为我国结直肠癌微创手术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依据。
2020版: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基本概念与制定规范(全文)一、基本概念指南原意为指向南方,引申为指导等含义。
古代指南有指南针、指南车等,寓意为引导者,是辨别方向的依据。
现代指南指某一领域最权威的指导,如旅游指南、居民饮食指南和临床指南等。
临床指南顾名思义指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关的指南,是规范临床各种活动的依据。
专家共识指多个学科专家代表组成团队,针对具体临床问题的诊疗方案达成共识,其在指南制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
在我国,临床专家共识多由医学会分会学组或某专家牵头,带领一个专家团队就某临床问题或疾病诊疗达成共识。
二者的目的均是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提供某一特定临床问题的指导性建议(推荐意见),从而减少临床差错、降低医疗成本、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性。
临床指南基于系统评价的证据,总结不同干预措施的利弊之后形成能够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服务的推荐意见[2]。
我国临床指南一般由专业分会某专科学组牵头,带领各专家经过严谨且规范的步骤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质量指南。
临床指南作为综合当前最佳研究证据,指导临床实践的文件,是确保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3]。
当新发公共卫生问题或需要新的紧急医疗措施时,常需及时组织专家制定相关指南及时为临床提供指导[4]。
如2003年发生非典型肺炎,2008年发生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卫生部及时组织专家制定了《儿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诊断标准和诊疗方案(试行)(案语) 》[5]和《与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相关的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诊疗方案》解读[6]。
临床指南是多学科合作的结果,涉及不同专业知识和观点。
在组建临床指南起草小组时,要考虑纳入本专业领域专家、方法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确保所有相关领域专家的参与,并考虑成员在年龄、性别、技能、专业知识、价值观和对地区考虑因素的认知方面的平衡。
为了避免制定指南共识的过程中存在偏倚,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独立撰写指南,指南出现专利产品信息需要受到相关规定的限制,以避免涉嫌商业利益;②组织小组会议讨论和交流并达成共识;③所有指南制定参与者都需要进行利益声明,并严格评价、管理和公开报告利益冲突。
指南和共识
这两天,关于国内医学界的「专家共识」远比「指南」更多的现象,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讨论。
点击本文最后的「阅读原文」,可以看到丁香园公众号今天发的一篇推送。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事情的缘由来自于去年10月Lancet杂志(柳叶刀)发表的一篇来自中国循证医学专家蒋立新教授的论文。
在这篇论文中,主要讲的就是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发表的专家共识要比指南多出了许多,以心血管领域为例,请看下图:
注:
AHA :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美国心脏协会
ESC :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欧洲心脏协会
NICE: the UK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英国国家医疗卫生与临床优选研究所
其实,不仅在心血管领域,在肾脏病界,这一现象同样存在。
本账号曾在2013年6月专门就此问题写过一篇文字,今天白天回过头来看,里面多多少少还是有些问题和错误,现在简要修改一下,重新发表。
在循证医学已经逐渐成为医务工作者必修课的今天,各种指南、专家共识什么的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之中。
在肾脏病界,比较公认权威的指南包括美国的K/DOQI和KDIGO指南。
比如,2015年,K/DOQI就更新了针对透析充分性的指南(点击蓝色字体文字,可跳转)。
除此之外,来自欧洲、日本等国家的指南也不定期发表。
可以说,这些指南的发表,对规范我们的临床工作,理顺临床思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形之下,我们国家的专业协会在近几年也专门就一些临床问题颁布了很多具有指南性质的文献,但是,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我们颁布的更多的是叫做“专家共识”,而非指南。
比如,2014 年发表的《中国血液净化用血液透析通路专家共识(第一版)》。
指南和共识,这两者虽然都是指导临床医生对临床问题做出指导的文献,其共同点是什么?又有哪些区别呢?
先说共通之处。
很显然,这两者都是建立在循证医学理论体系思路之上的。
何谓循证医学?所谓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 ),包括认识论上的EBM 和实践性的EBM ,前者强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反应出的统计概率,后者则以指南作为指导,并考虑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本与收益。
来自某百科的关于循证医学的定义是: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又称实证医学,港台地区也译为证据医学。
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即病人的处理,治疗指南和医疗政策的制定等)应在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研究依据基础上作出,同时也重视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
单纯看这个定义,可能很多人还是摸不到头脑,事实上,在刚刚接触这个概念时,也是同样摸不到头脑,为什么?因为不理解这一概念提出来的意义何在。
从临床医学角度,医生在接触患者之后所要做的事情,首先是问病查体以及各项检查、化验什么的,然后,根据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做出可能性最大的诊断,并根据该诊断进行合理的治疗。
这是没有任何医学常识的老百姓都知道的诊疗过程。
但是,这里面是有着一些问题的:医生如何判断哪项治疗对患者是有益的?哪项是无效的?哪项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一般的,这一知识的来源可以来自于课本,也可以来自于带教老师,因为他们就是这么操作过来的。
对于绝大多数临床问题,老医生的经验似乎就足够了,但是,一个人的经验再多,毕竟也是有限的。
而循证医学的理念,就是要集合尽可能多的经验,而且这个经验最好是通过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得出的结论,从这个角度上看,这就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区别。
举个栗子:
针对IgA肾病患者慢性扁桃体是否需要摘除的问题,单纯从IgA肾病的致病机理上来看,慢性扁桃体炎时,溶血性链球菌大量蓄积在扁桃体部位,很有可能在发作时加重肾脏疾病的病情。
因此,从这个道理上讲,应该把扁桃体切除掉。
但是,K/DOQI关于这一问题的指南中,却并不推荐把扁桃体切除做为常规手段,因为从总体预后来看,切不切似乎没有太大影响。
当然,如果在临床上发现IgA
肾病患者病情和扁桃体炎发作相关,也是可以考虑切的。
所以,我理解的循证医学的理念,就是把个人的经验的证据水平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更高层面的,大家共同的,经过临床验证的「间接经验」。
我们所看到的各种指南,无疑就是基于这样一种理论和思想之下建立起来的。
在阅读指南是,大家可能会发现:在这些指南之中,具体每一条指南都会附有一个数字和字母的组合,如1B,2C之类的。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数字和字母的组合指的就是这条证据的强度。
其中,阿拉伯数字1和2指的是推荐的强度,标明1的指南,一般描述中会说
「我们推荐(we recommend...)」,而标明2的,则会说「我们建议(we
suggest...)」。
推荐强度分级
涉及人群
分级
i=h
患、者临床工作者保险方
1级(强烈推存):表述
为“我们推荐”绝大多数患者人群在此种情况下
都需要根据此类推荐意见执行,
只有极少数患者不需^<。
绝大多数患者应接受此类推荐
意见。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此
类意见可采纳为保险政
策。
2级(根据情况推荐或建议):表述为“我们建议”大部分患者人群在此种情况下需
要根据此类建议执行,但还有很
多患者不需要。
需要针对不冋的患者米取不同
的选择。
每一位患者都需要帮
助,从而做出与患者价
此类意见可能需要更大
量的资料以及利益相关
人员参与其中方
而字母ABCD指的就是这条指南本身的证据强度。
比如,A级证据一般来自于大规模的高质量的RCT
研究;而来自专家的意见,仅仅处于D级证据。
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专家共识,在指南中,仅能算作D级证据而已。
一般来说,越是有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的指南,其力度也就越强。
相反,一些没有足够临床证据,但是很多专家都认为应该如何如何处理的意见,其证据力度就相对差一些。
因为虽然是专家的意见,正确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毕竟是有可能出错的,在未来临床证据充分之后是有可能被推翻的。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专家共识的由来吧。
为何我国更多的是专家共识?而非指南?因为我国的循证医学发展还不够完善,很多临床问题尚没有组织专门的临床试验去加以验证。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专业
委员会还想指导临床医务工作者更好的,更规范的开展工作,也必然要出台各种类似于指南性质的文件。
只不过,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所出台的文件不好意思叫做指南,只好叫做专家共识了。
当然了,咱们的专家共识也并非一无是处,毕竟很多内容都是充分借鉴了国外的证据和指南的,因此,总的说来还是比较靠谱的。
而且,具体到某些共识里面,可能还会结合咱们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国外的指南适当加以中国化的处理。
随着我国的循证医学的发展,慢慢的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咱们国产的指南,到时候, 就不用什么都唯美帝和欧洲的马首是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