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秋瑾的家庭与个人生活秋瑾,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女性革命家之一,她的家庭与个人生活是我们探究她事业背后支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家庭背景、婚姻和子女、对家庭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1. 家庭背景秋瑾出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她的父亲是湖南长沙人,母亲则是来自福建。
尽管秋瑾的家庭并不富裕,但她在家庭中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父亲秉承着先进的思想,鼓励女儿接受教育,并努力培养她的才智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种家庭教育为秋瑾后来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婚姻和子女秋瑾在18岁时与郭嵩焘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婚后不久,秋瑾就积极投身到民主革命运动中,对她的家庭生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由于秋瑾经常外出参与革命活动,她的丈夫郭嵩焘负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他支持妻子的事业并尽力维系家庭的稳定和支持。
3. 对家庭的影响秋瑾的革命事业给家庭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使得她的家庭成为了革命的坚实后方。
秋瑾在政治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通过她的努力,她开始了解并关注妇女权益,积极参与和倡导妇女教育和解放。
她对于家庭的牵挂并没有阻碍她为妇女事业奋斗的步伐,相反地,她的家庭成为了她坚持事业的精神支柱。
4. 个人生活尽管秋瑾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她的个人生活却并不顺遂。
她所热爱的事业带给她忧愁和痛苦,她屡屡被捕入狱,经历了数次困境。
这些挫折和磨难使得她的个人生活备受打击,但她从未放弃。
她的坚持和牺牲精神为后来的革命家树立了榜样。
综上所述,秋瑾的家庭和个人生活在她的革命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她的家庭背景为她的成长和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婚姻和子女的存在使得她对革命事业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责任感。
虽然她的事业给她的家庭生活带来了冲击,但家庭也成为了她持之以恒的动力。
秋瑾的个人生活也经历了艰辛和打击,但她从未屈服,一直坚持战斗,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鉴湖女侠、革命党人——秋瑾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
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中文名:秋瑾别名:秋闺瑾(原名),鉴湖女侠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出生日期:1875年11月8日逝世日期:1907年7月15日职业:革命家毕业院校:青山实践女校主要成就:创办《中国女报》策划皖浙起义祖籍:浙江绍兴就义之地:浙江绍兴轩亭口参加组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丈夫:王廷钧子女:儿子王沅德,女儿王灿芝目录人物概述人物介绍投身革命从容就义后人评价生平年表生年新考秋瑾诗选月梅(其一)梅(其二)读书口号望乡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鹧鸪天赤壁怀古去常德州中感赋秋海棠杜鹃花残菊红毛刀歌满江红(小住京华)如此江山翠楼怨剑歌泛东海歌对酒宝刀歌(1907)题芝龛记满江红(肮脏尘寰)菊秋瑾精神纪念舞剧《秋瑾》基本信息剧情介绍编创演职人员影视剧《秋瑾》1、1984年版电视剧《秋瑾》2、1983年版电影《秋瑾》3、1953年版电影《秋瑾》2011年电影《竞雄女侠·秋瑾》越剧《秋瑾》1959年越剧《秋瑾》1995年越剧电视剧《秋瑾》秋瑾与婆家双峰秋瑾故居秋瑾墓在线观看人物概述人物介绍投身革命从容就义后人评价生平年表生年新考秋瑾诗选月梅(其一)梅(其二)读书口号望乡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鹧鸪天赤壁怀古去常德州中感赋秋海棠赋柳杜鹃花残菊红毛刀歌满江红(小住京华)如此江山翠楼怨剑歌泛东海歌对酒宝刀歌(1907)题芝龛记满江红(肮脏尘寰)菊秋瑾精神纪念舞剧《秋瑾》基本信息剧情介绍编创演职人员影视剧《秋瑾》1、1984年版电视剧《秋瑾》2、1983年版电影《秋瑾》3、1953年版电影《秋瑾》2011年电影《竞雄女侠·秋瑾》越剧《秋瑾》1959年越剧《秋瑾》1995年越剧电视剧《秋瑾》秋瑾与婆家双峰秋瑾故居秋瑾墓在线观看展开编辑本段人物概述秋家自曾祖起世代为官。
秋瑾的生平与事迹秋瑾(1875年-1907年),字叔微,江苏无锡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革命家。
她勇敢地参与了中国晚清时期的革命运动,为争取民主与平等做出了卓越贡献。
本文将以时间线的方式,介绍秋瑾的生平及其重要事迹。
1. 秋瑾的早年生活(1875年-1896年)秋瑾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官宦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位官员,家境并不富裕。
她从小聪慧好学,对社会的不公与贫困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
尤其是在她上学的时候,她亲眼目睹了中国农民在封建制度下的苦难生活,这使得她对社会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秋瑾的革命启蒙(1896年-1898年)1896年,秋瑾从无锡教会学校毕业后,她被派往日本留学。
在东京,她接触了许多进步思想,受到了思想启蒙。
她开始关注国家的政治状况,了解到中国正处于国家衰落和西方列强侵略的危机之中。
这让她意识到,为了挽救国家,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
3. 秋瑾的反清起义(1898年-1900年)1898年,秋瑾回到中国后,积极参与了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
她组织并参与了许多示威游行,呼吁政府进行改革。
然而,由于清政府的反动和封建势力的阻挠,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秋瑾的家人也因参与运动被清政府逮捕,并遭受压迫。
4. 秋瑾的崛起与逝世(1901年-1907年)尽管戊戌变法失败,但秋瑾没有放弃她的信念。
她积极投身于革命组织,成为中国同盟会的核心成员。
她利用自己的人脉和知识,为革命运动筹款,组织和宣传。
她也连续出版了许多揭示清政府罪行的文章,引起了不少人民的关注。
1907年,秋瑾因被叛徒出卖,遭到清政府的逮捕。
她经受了长时间的拷打和折磨,最终不幸牺牲,壮烈成为中国民主革命史上的烈士。
5. 秋瑾的遗志与影响秋瑾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意志和勇气激励着后来的革命者,成为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的先驱。
她的牺牲与付出也使人们对民主和平等的追求更加坚定。
总结:秋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革命家,她不畏艰险,为了争取中国的民主与平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秋瑾的生平与革命经历秋瑾,中国现代女性革命家,曾参与辛亥革命,为中国妇女争取平等权益做出了杰出贡献。
本文将介绍秋瑾的生平以及她在革命事业中的经历。
一、早年生活秋瑾于1875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村家庭。
尽管家境贫寒,但秋瑾一直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
她自幼聪明好学,尤其对于兄长的政治讨论和书信往来表现出浓厚兴趣。
这为她日后的革命思想埋下了伏笔。
二、求学经历秋瑾在十几岁时,经过家人努力争取,得以进入当地一所女子私塾学习。
她在学校表现出色,很快成为老师眼中的得意门生。
这段求学经历不仅丰富了她的知识,也增强了她对社会不公的反思和改变的渴望。
三、参与革命活动秋瑾在诗词中宣泄对社会不公的愤懑,她的作品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于是,她利用自己的文学才华,积极参与宣传革命思想的文学刊物。
此举让她成为了社会上备受瞩目的知识青年,也使她与其他志同道合的革命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四、与孙中山的相识与合作秋瑾在一次政治讨论会上结识了当时正在倡导革命的孙中山。
两人不仅一见如故,还发现彼此身上都具备着对革命的执着和献身精神。
秋瑾决定与孙中山一起投身到推翻清朝统治的辛亥革命中。
五、秋瑾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爆发后,秋瑾积极参与了许多革命活动。
她用自己的文笔宣传革命思想,并且组织妇女们积极参加示威和抗议活动。
她坚信妇女应该与男性一样享有平等的权益,这种坚持也成为她一生追求平等的精神象征。
六、秋瑾的牺牲与影响秋瑾短暂的生命中,经历了许多坎坷和困难,但她从未放弃她的信念。
然而,命运对她并不宽容,她被清朝政府逮捕并处决。
尽管秋瑾在生命短暂的时间里无法亲眼目睹她所追求的平等社会的实现,但她的牺牲激励了许多人,继续为妇女权益和中国的独立与解放而奋斗。
七、秋瑾的遗产和纪念秋瑾的牺牲为中国妇女争取平等权益的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她被誉为“中国革命的女杰”,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纪念她的贡献,许多学校、街道和公共建筑都以她的名字命名,让人们能够铭记她的革命事业和精神。
秋瑾中国近代女性解放运动的标志性人物秋瑾:中国近代女性解放运动的标志性人物中国近代历史上,女性解放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一长期的历史中,有许多杰出的女性担任了关键角色,其中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就是秋瑾。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女权主义者,秋瑾为中国女性争取平等权益,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早年生活及教育背景秋瑾生于1875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她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教育家,母亲则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秋瑾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她自小就显示出聪明才智和对社会不公的敏感。
二、参与维新运动19世纪末的中国正值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兴起时期。
秋瑾积极参与了这一运动,她致力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她追求知识,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并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
她经常参加各类维新团体的活动,与一些著名维新人士保持密切联系。
这些经历不仅扩展了她的眼界,更坚定了她为妇女争取平等权益的决心。
三、妇女解放思想的发展秋瑾在思想上的独立和开放,使她能够看到妇女问题的重要性。
她意识到,在一个传统封建社会中,妇女被剥夺了许多权益,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各种限制。
为此,她开始撰写文章,开设演讲会,推动妇女解放的思想传播。
她提出了“男女平等,共同进步”的口号,呼吁妇女要勇敢地为自己的权益而斗争。
四、秋瑾与戊戌变法1898年,秋瑾参与了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
这次改革企图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使中国摆脱落后状态,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迎头赶上西方国家。
秋瑾作为戊戌变法的积极参与者,倡导妇女解放,主张给予女性平等的教育和就业权利。
她写了许多文章,发表演讲,呼吁妇女加入到改革运动中来。
然而,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变法派遭受到康梁政权的迫害。
秋瑾也因为参与变法运动而受到迫害,流亡海外。
五、海外活动及早逝流亡期间,秋瑾坚持与同志们保持联系,积极争取外国政府和组织的支持,推动中国妇女争取权益的运动。
秋瑾一位伟大的女性革命家秋瑾(1875年-1907年),字秋菊,号秋瑾,江苏江阴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革命家。
她以不畏强权、勇于追求平等和公正的精神,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秋瑾在中国历史上被赞誉为“现代中国第一位女政客”。
一、早年经历秋瑾生于清朝末年,成长于一个贫苦家庭。
尽管家境拮据,但她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后来,她通过勤奋努力,成功考入南京女子师范学校。
在校期间,秋瑾接触到了一些进步思想,对于妇女的地位和社会不公感到愤懑。
二、投身革命事业秋瑾毕业后,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的行列中。
她加入了兴中会,并积极参与到反清复明的行动中去。
秋瑾深受孙中山等革命家的影响,认识到了国家独立和民主权利的重要性。
秋瑾意识到,为了改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必须先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主。
在她看来,中国需要一个真正民主的政治制度,才能保障妇女的解放。
于是,秋瑾投身革命事业,呼吁妇女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
三、女子救亡会的创立秋瑾认为,妇女要参与革命,必须先脱离束缚妇女的枷锁,提升自己的地位。
为此,她创立了女子救亡会。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子政治团体,旨在组织妇女实现解放。
女子救亡会的成立对于当时社会来说是一次重大的突破,也让更多的妇女改变了对自己地位的认识。
会上,秋瑾组织了一系列的讲演和培训活动,为妇女们提供政治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
秋瑾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唤醒更多的妇女的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
四、秋瑾的最后岁月然而,秋瑾的理想并没有得到实现就临近破灭。
她因参与南社事变大量女革命同志被捕,被日本人强行流放到台湾。
在台湾,秋瑾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但她仍然坚忍不拔,奋斗不息。
她积极组织妇女工人,争取他们的合法权益。
然而,1907年秋瑾年仅32岁就英年早逝。
她的离世使全国哀悼,人们纷纷为她投来敬佩和崇敬的目光。
秋瑾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女性先驱者,她为后来的女性争取了平等和机会,为中国的革命铺平了道路。
五、秋瑾的影响秋瑾虽然逝去已久,但她的精神和事业永远镌刻在中国历史上。
秋瑾的英雄事迹简短(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合同协议、学习总结、生活总结、工作总结、企划书、教案大全、演讲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 learning summary, life summary, work summary, plan, teaching plan, speech, composition, work plan, other information, etc.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秋瑾的英雄事迹简短秋瑾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是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秋瑾最著名的十首诗1、《对酒》清·秋瑾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2、《满江红(小住京华)》清·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3、《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清·秋瑾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4、《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清·秋瑾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
关山万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5、《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清·秋瑾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
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珑。
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惭未有功。
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
6、《残菊》清·秋瑾岭梅开后晓风寒,几度添衣怕倚栏。
残菊犹能傲霜雪,休将白眼向人看。
7、《秋海棠》清·秋瑾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
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8、《赤壁怀古·潼潼水势向》清·秋瑾潼潼水势向江东,此地曾闻用火攻。
怪道侬来凭吊日,岸花焦灼尚余红。
9、《赋柳》清·秋瑾独向东风舞楚腰,为谁颦恨为谁娇?灞陵桥畔销魂处,临水傍堤万万条。
10、《杜鹃花·杜鹃花发杜》清·秋瑾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
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
秋瑾生平简介想知道鉴湖女侠的故事吗?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秋瑾生平简介”,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
秋瑾生平简介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卯时生于福建厦门,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璇卿,号旦吾,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人物生平秋瑾出1875年生于绍兴的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
秋瑾兄妹四人,秋瑾稍大即入家塾,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等,但她爱读的却是诗词、明清小说和笔记传奇。
在很小的时候就写下这样的诗句:“今古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莫重男儿薄女儿,始信英雄亦有雌。
”她从小不仅仰慕英雄豪杰,而且还立志要做巾帼英雄那样的人。
1904年,她只身东渡日本求学。
在日本,秋瑾积极地投入了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斗争。
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后,她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
秋瑾还联络当时留日的女同学,组织“共爱会”,自己任会长。
清政府勾结日本政府,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压迫留日学生,秋瑾愤然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
1906年,她由徐锡麟介绍,加入了光复会。
她和一些同志在上海设立革命机关,并主持《中国女报》,第一个提出创建“妇人协会”的主张,为近代妇女解放吹响了第一声号角。
1906年,秋瑾返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
大通学堂原为徐锡麟、陶成章等创办,是光复会训练干部、组织群众的革命据点。
在大通学堂,秋瑾为了进一步训练革命力量,成立了“体育会”,招纳会党群众和革命青年,进行军事操练,并积极联络浙江各地会党,组成“光复军”,推举徐锡麟为首领,秋瑾任协领,积极地进行起义的筹备工作。
1907年5月,徐锡麟准备在安庆起义,秋瑾在浙江等地响应。
但徐锡麟起义计划泄露。
7月6日,徐锡麟仓促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在安庆发动起义,由于准备不足,起义很快失败,徐锡麟也被捕牺牲了。
安庆起义的失败,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区起义计划完全泄露,形势十分危急,同志们劝她暂避一时,她决心做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坚决留在大通学堂与前来包围的清军作殊死战斗。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璇卿,自号鉴湖女侠。
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积极投身革命。
《满江红小住京华》一词写于1903年,是秋瑾冲破封建礼教藩篱,走向革命的标志性作品。
词中,充分表现了她走向革命之前的些许苦闷、满腹激情和勇敢的抗争。
一、不再“强派作娥眉”。
秋瑾生于一个封建家庭,自幼就由父亲将她许配给湘潭富家公子王廷均为妻。
但两人志趣并不相合,婚后情同冰炭。
就这样,他们在浙江一起熬过了将近八年,“八年风味徒思浙”,这“八年风味”,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但实际上“奴仆不如”。
因此词人说:“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他们苦苦地想让词人做一个贵妇人,其实,词人是多么的不屑啊!词人需要的是自立,是自由,是像男儿一样的建功立业。
这“强派作娥眉”的八年,让词人是那么的不堪和痛苦!现在,即将将这“峨眉”的身份埋葬,心中是那样的澎湃!那样的激动!二、已经“四面歌残终破楚”。
如果说浙江“八年风味”期间,词人还抱有幻想的话,1903年“小住京华”期间的一件事,就让秋瑾不再彷徨。
是年中秋佳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丈夫用武力惊醒了秋瑾的痴梦,“四面歌残终破楚”,词人在四面楚歌中最终痛下决心,选择了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但,这份选择并非容易。
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要冲破家庭牢笼,是何其艰难!秋瑾最终选择冲破家庭牢笼,犹如一场战争的胜利,因此,词人才借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获得独立和自由。
也因此,词人也为自己冲破家庭藩篱,不再“强派作娥眉”而感到高兴——尽管在中秋佳节,尽管是亲人离散,尽管掩饰不了忧伤,词人还是写到“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词人用这样的美景,来表达自己重获新生的欢悦。
三、只是“何处觅知音”。
平日里,秋瑾常为他人怀着一颗热心,肝胆与共,“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可是,又有谁能理解她呢?可是,又不幸偏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俗夫胸襟谁识我”。
做一个家庭主妇,做一个普通人,就知音难求。
如今,一个女子,要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走出家庭,投身革命,会有多少人的理解和支持?这知音岂不更是难寻?词人深知其中的艰难,“必知音之难遇,更同调而无人”,于是,发出了“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的感叹,不禁让泪水打湿了青衫。
四、“我”当“心却比,男儿烈”。
秋瑾就是秋瑾,犹豫和彷徨只是暂时的,不管有没有人理解和支持,她都将像男儿一样,投身革命,建功立业。
于是,她说“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却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词人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的不同,来表达她的胸襟和志向。
词人也深知,这样的选择,做英雄的举动,并非易事,因此,词人写到:“英雄末路当折磨”,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词人做好了迎接艰难、面对孤独、遭遇不幸的准备。
于是,怀着“心却比,男儿烈”的壮志,秋瑾于1904年春,最终做出了冲破封建藩篱的决定,离开了共同生活8年的丈夫,把儿女送回绍兴娘家母亲照养,自己独自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五、“鉴湖女侠”秋瑾,在封建家庭的藩篱前,在知音难寻时,在民族复兴大业需要时,以《满江红》一词为宣言,走出矛盾和彷徨,以满怀的激情、高昂的斗志和大无畏的精神,踏上了新的人生征途,开始了一番轰轰烈烈的新的革命事业。
此后,她在日本她结识了陈天华等进步人士,参加了同盟会,得到孙中山的器重,成为辛亥革命最杰出的一位女革命家,死时年仅33岁。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作者简介: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二、问题导学1. 注意《满江红秋瑾》中的典故: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2、概括文章的内容上片:回顾过往生活下片:思虑未来前途3、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苦闷忧愁: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折磨。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4、总结: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5、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中考链接: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中“终破楚”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比喻自己冲破家庭的牢笼,表达了作者冲破家庭的牢笼的喜悦心情。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
6.诗词鉴赏: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
“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
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
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
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
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
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因她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
7.作者简介: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号竞雄,华夏杰出女先烈,别署鉴湖女侠。
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
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
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
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
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
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1897年6月生下儿子王沅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