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三十六计共45页
- 格式:ppt
- 大小:4.10 MB
- 文档页数:45
《三十六计》全集目录
第一套胜战计
第1计瞒天过海
第2计围魏救赵
第3计借刀杀人
第4计以逸待劳
第5计趁火打劫
第6计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
第7计无中生有
第8计暗渡陈仓
第9计隔岸观火
第10计笑里藏刀
第11计李代桃僵
第12计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
第13计打草惊蛇第14计借尸还魂第15计调虎离山第16计欲擒姑纵第17计抛砖引玉第18计擒贼擒王第四套混战计
第19计釜底抽薪第20计混水摸鱼第21计金蝉脱壳第22计关门捉贼第23计远交近攻第24计假道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
第25计偷梁换柱第26计指桑骂槐第27计假痴不癫第28计上屋抽梯第29计树上开花第30计反客为主第六套败战计
第31计美人计第32计空城计第33计反间计第34计苦肉计第35计连环计第36计走为上。
三十六计图片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再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译: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一、胜战计1、瞒天过海2、围魏救赵3、借刀杀人4、以逸待劳5、趁火打劫6、声东击西二、敌战计1、无中生有2、暗渡陈仓3、隔岸观火4、笑里藏刀5、李代桃僵6、顺手牵羊三、攻战计1、打草惊蛇2、借尸还魂3、调虎离山4、欲擒故纵5、抛砖引玉6、擒贼擒王四、混战计1、釜底抽薪2、混水摸鱼3、金蝉脱壳4、关门捉贼5、远交近攻6、假道代虢五、并战计1、偷梁换柱2、指桑骂槐3、假痴不癫4、上屋抽梯5、树上开花6、反客为主六、败战计1、美人计2、空城计3、反间计4、苦肉计5、连环计6、走为上第一计瞒天过海【计名探源】事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宁东土。
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
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声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
帝大喜,就便率百官随这豪民老人来至海边。
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
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
室内更是绣幔锦彩,茵褥铺地。
百官进酒,宴饮乐甚。
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动摇,良久不止。
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己,一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里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于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老人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设计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效果。
第二计围魏救赵【计名探源】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
公元前 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报,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
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即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绝版图【精品收藏】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绝版图
第一套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
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渡陈仓第九计隔岸观火
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借尸还魂第十五计调虎离山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计混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颠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原汁原味《三⼗六计》全⽂「图⽂并茂」《三⼗六计》【檀道济】南北朝·宋总说六六三⼗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空,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按语】解语重数不重理,盖理,术语⾃明;⽽数,则在⾔外,若徒知术之为术,⽽不知术中有数,则术多不应,且诡谋权术,原在事理之中,⼈情之内。
徜事出不经,则诡异⽴见,诧世惑俗,⽽机谋泄矣。
或⽈:三⼗六计中,每六计成⼀套,第⼀套为胜战计,第⼆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
三⼗六计【胜战计】第⼀计‧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按语】阴谋作为,不能背于秘处⾏之。
夜半⾏窃,僻巷杀⼈,愚俗之⾏,⾮谋⼠之所为也。
第⼆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按语】治兵如治⽔,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
故当齐救赵时,孙⼦谓⽥忌⽈:「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为解⽿。
第三计‧借⼑杀⼈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以损推演。
【按语】敌象已露,⽽另⼀势⼒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以毁敌⼈。
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辨智、果敢之⼠,尽书姓名,择郐之良⽥赂之,为官爵之名⽽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埋之,衅之以鸡豭,若盟状。
郐君以为内难也,⽽尽杀其良⾂。
桓公袭郐,遂取之。
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围樊、襄,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得志,权⼼不愿也。
可遣⼈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释。
曹从之,⽻遂见擒。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按语】此即致敌之法也。
兵书云:「凡先处战地⽽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不致于⼈。
」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择地以待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变应⼤变,以不动应动,以⼩动应⼤动,以枢应环也。
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不战,⽽实备之,战⽽⼤破匈奴。
《孙子兵法》36计完整版:值得永久收藏,终生研读孙子兵法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典故】公元583年,陈叔宝当了陈朝皇帝。
他整日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奸臣乘机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搞得民不聊生,陈朝危在旦夕。
当时,隋文帝统一了北方,国力强盛,斗志正旺。
他分析局势,深知陈朝国力空虚,已不堪一击,便派兵南下,想一举攻灭陈朝。
可是,隔着一条滔滔长江,如何进攻才能万无一失?老臣高颖悄悄向他献了一条妙计。
隋文帝依着高颖的计策,一声令下,几路大军浩浩荡荡一齐进攻,首先切断了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军的联络,使他们不能相互照应。
与此同时,隋朝大将贺若弼帅大队人马向陈朝国都健康进军。
兵马来到长江北岸驻扎下来。
只见帐篷林立,军旗飘扬,人喊马嘶,一派战前景象。
江南陈朝将领见这阵势,以为隋军即将渡江攻城,顿时紧张起来,召集全部人马,抖擞精神,准备与隋军决一死战。
谁知剑拔弩张地等了几天,隋军不但没有渡江攻城,反而撤了回去,渡口只留了一些破旧小船。
陈朝将士以为隋军水上力量不足,不敢轻易进攻,上上下下都松了口气。
可是不久,隋军又集结江北,安营扎寨。
陈军慌忙再度备战。
这样反复折腾了几次,弄得陈军人困马乏,加上粮食又被隋军间谍烧毁陈军更是人心惶惶,进退两难。
就在这时,隋军突然发起总攻。
浩浩长江之上,万船齐发,金鼓震天,陈军哪里还有还击之力?连陈后主也乖乖地当了俘虏。
隋文帝笑逐颜开,重奖有功将士。
他夸赞高颖道:“好一个瞒天过海之计!若不是如此麻痹敌军,我们怎会不费吹灰之力轻易取胜?姜,到底还是老的辣嘛!”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典故】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
《三十六计》全文《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
'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
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
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
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
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
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
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