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摄影光线的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20.39 KB
- 文档页数:14
按光的造型作用分类--五光造型方法主光:又称塑型光,是用以塑造人物形象和环境的主要光线。
主光源于环境的主要光源,各种方向的光源,包括正面光、侧面光、侧逆光、逆光、顶光和脚光都可以做主光。
主光对画面影调、色调和气氛起决定作用。
主光又是曝光的依据。
在外景的拍摄中太阳直射光即为主光。
阴天时天空光即为主光。
主光对被摄对象的立体形状、空间形态、质地的表现起决定作用。
内景中透过窗户的光即为主光。
主光的特点是有明确的方向性。
能显示出光线性质,主光如是直射光将产生明显投影。
主光的亮度仅次于轮廓光。
当用明暗光照明的时候,只有一个主光,往往光比过大,不能很好地完成造型任务,故多在副光配合下加以运用。
但有时为追求特殊光效,不加副光,比如造成剪影效果。
副光:又称辅助光,是补充主光照明的光线。
用于照明被摄对象的阴影部分,使对象亮度得到平衡,以帮助主光造型。
副光一般用散射光,副光照明不能形成投影。
外界晴天拍摄,太阳光是主光,天空光和地面反射光就是副光。
在室内拍摄,门窗投入的光线是主光,墙壁、天花板、家俱等反射光即为副光,副光色度由天空光和地面反射光决定。
主光和副光的亮度比叫做光比。
晴天太阳光和天空光光比太大,在拍摄人物近景特写时经常使用人工光进行辅助,以形成合适的光比。
光比是形成影调反差的主要因素。
在影视照明中,一般是先确定主光之后,再调整副光。
其运用原则是不能亮于或等于主光。
副光照明的阴影部分应保持阴影的性质,并使暗部有一定层次。
轮廓光:是相对摄像机方向照射的光线,是逆光效果。
轮廊光起勾划被摄对象轮廊的作用。
当主体和背景影调重叠的情况下,(比如主体暗,背景亦暗),轮廊光起分离主体和背景的作用。
在用人工光照明中轮廊光经常和主光副光配合使用,使画面影调层次富于变化,增加画面形式美感。
环境光:环境光是对剧中人物生活环境照明的光线。
多指内景和实景的人工光线而言,是天片光、后景光、前景光以及大型的陈设道具光的总和。
环境光的处理对美术师提供的环境进行再创作。
影视用光的特点与要领摘要光是影视艺术最原始的、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如何利用光与影的关系来构成影像和影调,创造出高品质的作品,是影视创作的关键。
本文就影视用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阐明了影视用光的特点和基本要领。
关键词影视艺术影像影视用光特点要领摄影艺术、电视艺术和电影艺术都是以视觉画面为主要表现手段,影视摄像的用光,同图片摄影的用光基本上是一致的。
而不同类型的视觉画面对光线的要求不同。
不同类型的节目形态对光线的应用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摄影用光的特点,利用摄影用光的经验和做法。
再讨论影视用光的特点,从这些特点中寻求如何用光的要领。
一、摄影用光的特点摄影离不开光,有光才有影。
摄影就是用光来作画的,如何利用光与影的关系来构成影像和影调,是摄影创作中的关键。
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光来自唯一的太阳光,对于投射在被摄体上的光线,因方向和角度不同,不仅阴影的位置和面积会随之改变,而被摄体的印象、感觉,包括影调和色调也会呈现出明显不同的视觉效果。
所以选择适当的光线及光线方向和角度。
是摄影创作中不容忽视的关键一步。
光线从照射方向分类可以分为顺光、侧光和逆光。
顺光是光线从正面方向均匀地照射在被摄体上,被摄体受光面积大,阴影也比较少,拍摄时测光和曝光控制相对比较容易,即使是使用相机的自动曝光系统,一般也不会出现曝光上的失误。
但因为在顺光的条件下。
被摄体表面不管凹凸不平,因受光情形完全相同的原因,阴影不易显现,因而会造成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贫乏。
对主体的描写也趋于平淡:侧光能使被摄体表面的凹凸呈现出明确的阴影,对于表面被摄体的纹理,质感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光线。
侧光既能勾勒出被摄体的轮廓线,又能体现立体感,是摄影用光时较为常用的光线。
在逆光的情况下被摄体往往会变成剪影,因此对于曝光的把握相对比较困难一些。
逆光能给被摄体轮廓镶上一条夺目动人的金边,处理适当,能创作出一种独特的美感,拍出充满戏剧性效果的光影感觉。
但拍摄逆光照片时,如果按背景测光或者是按自动程式曝光时。
简述影视镜头和基本分类
影视镜头是摄影机或摄像机上使用的光学元件,用于通过聚焦和阻挡光线来进行拍摄和录制影像。
镜头的选择对于影片的视觉效果和叙事手法起着关键的作用。
影视镜头可以根据其焦距、光圈和变焦方式等特性进行分类。
1. 根据焦距:
- 广角镜头:具有较短的焦距,可以呈现广阔的景象,适合拍摄大场景和夸张的近景。
- 标准镜头:具有接近人眼视角的焦距,可以呈现真实的画面,常用于大部分拍摄。
- 长焦镜头:具有较长的焦距,可以放大和拉近远距离的景物,适合拍摄远处的细节和追踪运动。
2. 根据光圈:
- 快镜头:具有较大的开口,能够在较暗的环境下捕捉到更多的光线,适用于拍摄夜景和低光条件下的场景。
- 慢镜头:具有较小的开口,适用于明亮的环境,可以获得较大的景深,适合拍摄需要清晰细节的场景。
3. 根据变焦方式:
- 固定焦距镜头:焦距固定,需要通过移动摄影机或更换镜头来改变画面的大小。
- 变焦镜头:焦距可调节,可以通过调整镜头的变焦环来改变画面的大小,提供更大的拍摄自由度。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功能的镜头,如鱼眼镜头、微距镜头等,用于拍摄特定类型或特殊效果的场景。
不同类型的镜头可以根据需要组合使用,通过镜头的选择和运用,影视制作可以实现各种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表现手法。
影视摄影光线的分类影视摄影中照明物体的光线往往不止一种。
在外景,除了直射的阳光外,还有天空的散射光和环境的反射光;在室内,晚间也会有不同的灯光照明。
许许多多的不同光线构成了环境的光效。
为了模拟自然光的各种光效,为了更好地运用光线去创作,我们必须对每一类光线的性质进行研究,找出他们的特点和异同来,才能灵活地运用它。
对光的分类有三种方法:按光线的来源分、按光线的投射方向分、按光线造型作用分。
一、按光线的不同来源分类一切可以发光的光源,根据其来源可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光两大类。
1启然光天然发光的光源均称为自然光。
从影视摄影的角度讲,可利用的自然光主要是太阳和天光。
太阳是主要发光光源。
太阳光除直接照射到地球上外,一部分光被大气层吸收,透过大气层再照射于地面,此光我们称为天光。
近年来由于胶片的感光度的提高以及增感镜头的出现,摄像机的灵敏度不断提高,有时可直接拍摄月亮和月光下的景物,那么月亮也可以算为自然光了。
此外,在阳光照射下,建筑物、墙壁等的反射光也属于自然光。
自然光的特点:亮度强,照明范围广而均匀。
但它的亮度、照射角度、距离远近、色温等往往不以创作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自然光的强弱随季节、时间、气候、地理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一年中,夏天光照最强,可利用拍摄的时间最长;冬季最弱,可利用拍摄的时间最短。
日照强弱又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分为睛、阴、晦、雾、霾、雨、雪,其光照度也各不同。
地理条件变化对日照强弱的影响也很大,如所处的经纬度不同,海拔高低的不同,其照度、色温也不同。
海拔较高的地区,直射阳光较强,散射的天空光较弱,景物反差较大,天空暗蓝色。
相反,海拔较低的地区,天空散射光较强,景物反差较柔和。
靠赤道越近,日照度越强。
在高山、平地、高空、海底所受光强弱也各不相同。
一天之内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黎明、日出、上午、中午、下午、日落、黄昏、夜晚等各种不同的光线照射情况,不同时期太阳光的特征各不相同。
如图6—3一日之内太阳光的变化情况①日出和日落当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到离开地面15度角之间的时间属于日出时刻;而当太阳西落,从地面15度角降到地平线以下的时刻称为日落时刻。
视听语言•分类:•1、按光源划分:•①自然光:阳光、天空光的照明;•②人工光:灯光的照明。
•2、按光线的性质划分:•①散射光(软光);•②直射光(硬光);•3、按造型的性质划分:•①主光:•A、照明被摄物的主要光线,它决定着该场景中的总的照明的格局;•B、多用硬光,并且它使被摄物有明显的阴影;•3、按造型的性质划分:•②副光:•A、它是辅助主光的光线,它主要用来对主光照明被摄物所产生的明显的阴影提供适当的照明,(注意不应把阴影全部消除,还应使被摄物的阴影部分有一定的造型效果)。
•B、多用软光(散射光)。
•4、按光位划分:•①顺光(正面光)• 优点:被摄体受光均匀,景物没有阴影,色彩饱和,能表现丰富的 色彩效果。
• 缺点:呆板,无变化。
•②侧光:电影中最常用的照明方法。
• 这种方法照明,使被摄物富有层次感。
•③背光:又称逆光,来自被拍摄物的背后。
(剪影)• 强烈的逆光,会使被摄对象突出,可怕;• 柔弱的逆光,会使被摄对象神秘动人。
•④顶光:光源来自被摄体的上方。
• 往往会使被摄对象丑化。
•⑤脚光:光源来自被摄体的下方。
• 往往会使被摄对象显得残暴。
•光线语言•光线构成了塑造银幕空间的重要手段。
•不同照度的光线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不同的作用。
•由光线所形成的明暗、阴影暗示人物、事件的性质。
•1935年,《浮华世界》又译(名利场),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的出现。
从而使色彩真正作为一种元素、手段、风格进入了银幕的世界。
•(一)属性•1,色相• 即色的属相,指色与色之间的主要区别,这是色彩的首要特征,是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最准确的标准,又称色别。
• 从光学意义上讲,色相的特征决定于光源的光谱组成以及有色物体表面反射的各波长辐射的比值对人眼所产生的感觉。
人的眼睛可以分辨出约180种不同色相的颜色。
大致可以分为:配不出来的。
不同比例混合调配产生的颜色。
如红+黄=橙,黄+蓝=绿,红+蓝=紫。
•复色:也叫“三次色”。
影视摄影光线的分类影视摄影中照明物体的光线往往不止一种。
在外景,除了直射的阳光外,还有天空的散射光和环境的反射光;在室内,晚间也会有不同的灯光照明。
许许多多的不同光线构成了环境的光效。
为了模拟自然光的各种光效,为了更好地运用光线去创作,我们必须对每一类光线的性质进行研究,找出他们的特点和异同来,才能灵活地运用它。
对光的分类有三种方法:按光线的来源分、按光线的投射方向分、按光线造型作用分。
一、按光线的不同来源分类一切可以发光的光源,根据其来源可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光两大类。
1.自然光天然发光的光源均称为自然光。
从影视摄影的角度讲,可利用的自然光主要是太阳和天光。
太阳是主要发光光源。
太阳光除直接照射到地球上外,一部分光被大气层吸收,透过大气层再照射于地面,此光我们称为天光。
近年来由于胶片的感光度的提高以及增感镜头的出现,摄像机的灵敏度不断提高,有时可直接拍摄月亮和月光下的景物,那么月亮也可以算为自然光了。
此外,在阳光照射下,建筑物、墙壁等的反射光也属于自然光。
自然光的特点:亮度强,照明范围广而均匀。
但它的亮度、照射角度、距离远近、色温等往往不以创作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自然光的强弱随季节、时间、气候、地理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一年中,夏天光照最强,可利用拍摄的时间最长;冬季最弱,可利用拍摄的时间最短。
日照强弱又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分为睛、阴、晦、雾、霾、雨、雪,其光照度也各不同。
地理条件变化对日照强弱的影响也很大,如所处的经纬度不同,海拔高低的不同,其照度、色温也不同。
海拔较高的地区,直射阳光较强,散射的天空光较弱,景物反差较大,天空暗蓝色。
相反,海拔较低的地区,天空散射光较强,景物反差较柔和。
靠赤道越近,日照度越强。
在高山、平地、高空、海底所受光强弱也各不相同。
一天之内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黎明、日出、上午、中午、下午、日落、黄昏、夜晚等各种不同的光线照射情况,不同时期太阳光的特征各不相同。
如图6—3 一日之内太阳光的变化情况①日出和日落当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到离开地面15度角之间的时间属于日出时刻;而当太阳西落,从地面15度角降到地平线以下的时刻称为日落时刻。
日出和日落时刻光线特征基本相似,因此拍摄技术手段也相似。
此时的光线特征是:太阳透过厚厚的大气层到达地面,绝大部分的短波光(蓝紫光)被大气层吸收并扩散,形成蓝色的天空,所以天空光色温较高,亮度较强,只有波长较长的光线(红橙光)到达地面,所以此时的太阳呈现红橙色,色温较低,直射阳光减弱,温暖而柔和,被摄体的水平面(或者叫背光面)被高色温的天空光照明,垂直面(或者叫受光面)被低色温的太阳光照明,形成冷暖对比,画面色彩多变化;这时刻阳光较低,景物面向阳光的垂直面光线较强,照度较高。
而水平面光线较弱,因此景物照度分配不均匀,形成明暗对比,物体在地面上有一个长长的影子。
这一时刻由于具有以上一些特点,是拍摄彩色片的黄金时间,而且时间比较短,光线变化较快(亮度和色温)不易掌握。
一般只能拍摄一、二个气氛镜头。
所以这一时刻被称作效果光时刻,也被国外一些大师称为“黄金小时”。
②上午和下午当太阳继续升起或下降,它对地面的照射角度为15度到60度之间,分别为上午和下午时刻。
此时光线的主要特征是:光线穿透大气层的行程较短,变化不大,被光线扩散的光线远小于日出日落时刻,因此直射阳光色温较高。
这段时间较长,光线变化缓慢,照度和色温几乎不变,色温大约在5600K左右。
景物中垂直面和水平面都受到均匀的照明,对人物面孔有良好的表现力,不会歪曲人物形象,因此在外景拍摄中把这一时期作为主要拍摄期或叫做正常照明时刻。
③中午时间继续前移,太阳上升,由上午60度角延续到下午60度角之间的时间为中午时间,这一时间近似垂直地照射地面景物,水平面较亮。
垂直面较暗,使被摄体垂直面与天空形成强烈的反差。
传统的照明方法认为,中午的光线不利于拍摄。
此时人物处于顶光照明,容易歪曲形象。
一般情况下,这时不宜拍摄人物近景镜头。
全景镜头只要景物合适,画面有良的层次,选择逆光拍摄还是可以的。
比如,拍摄大面积的麦田,用顶光照明,可以得到良好的层次,只要注意处理好和天空的反差就可以了。
④黎明与黄昏由东方发白到日出之前这段时间称为黎明;太阳落山,地面景物依然可见,称为黄昏。
这段时刻光线的特征是:太阳在地平线以下,阳光把高空的大气层照亮,地面景物被来自天空的散射光照明,景物处于深暗之中,失去了细部层次,只能看到概貌;光线分布不均匀,水平面较亮,垂直面较暗,一切处于朦胧之中;天空是最亮的部分,既是光源又是拍摄对象,这时天空和地面景物形成具大的反差,其亮度范围大大超出了胶片和摄像机的宽容度。
拍摄时如果按天空曝光,地面景物将呈现剪影状态。
此时刻是拍摄夜景画面的理想时刻,摄影师常常用来拍摄夜景和选定气氛镜头。
拍摄外景主要靠自然光,人工光多作为辅助光运用。
由于自然光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以创作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摄影师需要注意观察、掌握自然光的变化规律,以便结合自己要创作的艺术形象选择运用。
2.人工光一切由人加工制造的发光光源均为人工光。
如灯光、反光器(反光板、反光镜)。
影视摄影中常用的灯光有白炽灯、碳弧灯、碘钨灯、卤钨灯、镝灯等。
反光器又有全反射和漫反射等多种。
人工光的特点:发光强度低、照度范围小,因而灯光与被摄物体的距离远近对照射范围与强度大小影响极大,但它的亮度、照射角度、距离与色温完全可以人工控制和调节。
运用人工光创造丰富的画面影调、塑造人物形象和不同的光线效果,可不受季节、时间、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可按创作者的艺术构想从容进行创作。
但运用不当会使影像失真。
二、按光源的投射方向分当被摄主体和摄影机的位置分别确定后,根据光源的投射方向和摄影机之间所形成的角度,可分为顺光、前侧光、侧光、后侧光和逆光五种;以灯光所处垂直面的位置可分为顶光、脚光等。
(见图6—4)图6—4 光线投射方向示意图1.顺光灯光高度与摄影机高度相接近、相处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光线的投射方向和摄影机的拍摄方向相一致,为顺光,也叫正面光。
顺光照明的特点:物体被均匀照明,只能看到受光面(亮面),看不到暗面(背光面),投影被自身遮挡,有利于消除不必要的投影;层次平淡,对象具有暗轮廓形式;画面色调、影调主要由物体自身的色彩和明暗层次所决定,能很好地表达物体的固有色,但这时景物本身色彩的选择、明暗的配置十分重要;能冲淡被摄体的皱折,不能表现出物体表面凹凸不平的结构,不利于表现被摄体的立体感、质感,也不利于拍摄多层景物和大气透视效果,景物空间感不强,画面显得平淡,没有起伏,所以有时又叫做平光。
一般多用散射光做正面辅助光照明,或用小聚光灯做修饰光使用。
有时也做主光用,获得影调柔和的造型效果。
正面光常常用在高调画面的光线处理中。
2.前侧光光源的投射方向和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成45度左右角称为前侧光或侧顺光、斜侧光。
前侧光照明的特点:被摄体具有较大的受光面和较小的背光面,能产生明暗过度的影调层次,既能看到物体的全貌又具有一定的立体感,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和形态感;前侧光照明下景物会产生投影,处理得好可丰富画面构图。
一般多用直射光从侧顺光光位作为处理人物的主光,或修饰景物、人物的局部。
前侧光是摄影艺术中运用最多的光线。
3.侧光光源投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成90度左右角的光线为侧光。
侧光的特点:在侧光照明下,被摄体受光面和背光面各占一半,投影在一侧。
虽然物体看不清全貌,但亮面、次亮面、暗面、次暗面和明暗交界线等五种影调成分显著,画面的立体感较强。
如果被摄体是粗糙的表面,在侧光下可获得鲜明的质感。
有时它能夸大表面粗糙不平的结构,造成强烈的造型效果。
侧光做修饰光使用时,能突出对象局部细节和形态,如修饰服装的光线就是如此。
利用侧光照射景物明暗反差大,缺乏明暗过渡的、细腻的影调层次,一般不用它表现正常的人物肖像,但必要时可以用来拍摄某些特殊光效、创造特定的光线气氛。
侧光的运用要注意受光面和背光面的亮度比值,即处理好光比。
4.侧逆光光源的投射方向和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成135度角左右的光线为侧逆光或者后侧光。
侧逆光照明的特点:被摄体大部分背向光源,受光面呈现为一个较小的亮斑,或勾画出对象的轮廓形态,使之与背景分离,有利于表现多层景物和大气透视,使画面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在造型上能使画面增加一块亮斑,加大景物亮度范围,使画面生动活泼;表现人物时,一般需要加正面辅助光。
若用侧逆光做主光,辅助光不可超过它的亮度,否则会造成虚假的人工痕迹。
5.逆光光源的投射方向和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成180度角左右为逆光。
逆光照明的特点:物体在逆光条件下只能看到背光面而看不到受光面,缺乏立体感和质感表现,但物体有明亮的轮廓光照明,可勾勒景物的轮廓,使景物的轮廓形态鲜明;在造型中,逆光能使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而使主体突出,适合表现多层景物和大气透视效果,使画面空间感加强;拍摄人物肖像时,可用逆光修饰人物;拍摄特定艺术效果的环境或肖像时,正面补助不同亮度的散射光照明可使画面产生不同的明暗对比关系,造成景物的剪影、半剪影等不同效果。
近年来由于胶片的宽容度和摄像机的动态范围的提高,人的面部处在暗部也能表现出皮肤的质感和影调层次,因此人们结合内容使用逆光做主光,拍摄人物肖像可获得更为生动、自然的银幕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逆光条件下的景物背光面主要受蓝色的天空散射光和彩色的环境反射光照明。
在现代的影视技术条件下,可以充分再现出背光面的色彩,所以逆光条件下拍摄能使画面色彩丰富,这也是近年来一些影视作品愿意在逆光条件下拍摄的原因。
6.顶光从被摄体上方投来的光线为顶光,当光源的高度超过60度以上时就成了顶光光效。
顶光照明的特点:顶光下的环境,水平面照度较大,垂直面照度较小,形成较大明暗反差,画面缺少明暗过渡的中间层次,造成硬调效果;拍摄肖像时,头顶、眉弓骨、鼻梁、颚骨、上颧骨等部分明亮,而眼窝、鼻下、两夹处等较暗,眼窝下陷,颧骨突出,形成骷髅形象,丑化人物,造成异常感觉。
非有特定的造型要求,一般要避免使用顶光拍摄人物肖像。
用顶光拍摄人物肖象时,多半都是为表现特定的光效,或烘托某种特定气氛。
如影片《一个和八个》中,多用顶光照明。
顶光是反常的光线,但是在自然光效法中,只要把光比处理的合适,不一定形成反常效果,有时能表现出自然光的真实效果。
(此处联接视频338、339、3310)7.脚光从被摄体下方投来的光线为脚光。
脚光照明的特点:光影结构与顶光相反,能使被摄体形成非正常效果,造成异常效果,同样属于反常光线,丑化人物形象;在自然光效法中,多用于表现特定的光效,如油灯、炉火、烛光等;或用于渲染特殊气氛,如恐怖、惊险,或丑化某一人物造型。
(此处联接视频3311)脚光也可用于作修饰光使用,修饰眼神、衣服或头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