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4.62 MB
- 文档页数:108
简述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章:学前教育学的产生学前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近几十年才逐渐形成的。
它的产生源于社会对儿童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以及对早期教育的需求。
1.1 儿童权益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儿童权益的重视逐渐增加。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保障儿童的权益成为了社会的共识,其中包括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
1.2 早期教育的需求随着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关注早期教育对儿童的影响。
他们希望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就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培养健康、积极、自信的个性。
因此,学前教育的需求逐渐增加,促使学前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学前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1 理论基础的建立学前教育学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支持。
通过对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和借鉴,学前教育学建立了自己的理论基础。
比如,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情感发展理论等,为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内容提供了指导。
2.2 教育实践的推动学前教育学的发展与实践相互促进。
通过对学前教育实践的总结和研究,学前教育学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
同时,学前教育学的理论指导也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促进了实践的创新和提升。
2.3 国际交流与合作学前教育学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国内,也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各国之间的学前教育交流与合作,为学前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和资源。
通过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和模式,学前教育学得以更好地迎合社会需求,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
第三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与展望学前教育学的发展不仅对儿童本身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3.1 儿童全面发展学前教育学的目标是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内容,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能够获得认知、情感、社交等多方面的发展,为其日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学习目标:了解学前教育发展阶段的特点识记学前教育学发展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学前教育学形成与发展的阶段一是孕育阶段二是萌芽阶段三是初创阶段四是发展阶段一、孕育阶段(15世纪以前)15世纪以前,学前教育思想散见于各种著作之中1、 中国古代谚语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西汉贾谊《新书》胎教“外像内感”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家教的典范。
知识拓展蒙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
目前,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
蒙学书籍作为古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启蒙教材,是古代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在古代,幼儿开蒙的的年龄在四岁左右(开蒙即开始接受教育)常见的蒙学教材“三百千千弟子规”了,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经典书目。
知识类蒙学教材有《蒙求》《幼学琼林》、《颜氏家训》、《龙文鞭影》、《童蒙须知》等,可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 西方古代(1) 柏拉图《理想国》,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柏拉图的学前社会教育:儿童出生后交给国家特设的养教所,有专门的保姆抚养,母亲去喂奶三到六岁的儿童集中到神庙附设的儿童场院,国家委派优秀的女公民教育他们。
他还提出学前儿童游戏和讲故事活动。
(2)亚里士多德《政治论》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要进行儿童年龄分期教育他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
幼儿期以体育为主;少年期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德智美为主要内容;高年级要学习文法和修辞、诗歌、文学、哲学等,但是重心都应放在发展学生智力上。
他特别强调音乐在培养儿童一般修养上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他不主张只对学生进行严酷甚至痛苦的训练,要教简单的体操和轻巧的武艺,着重于让儿童身体正常发展。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古代的学前教育1、识记:(1)教育起源的三大理论A.生物起源说BC.(1古代宫廷教育制度之一,指宫廷专门选出贵族和官僚大臣中的出类拔萃的男子,负责对太子、王子们的道德、知识、身体训练,即为保傅制度.太保的责任主要是保证太子日常生活举止合乎规范,生活要有规律,要负责太子身体的安全与健康。
太傅从道德和政治方面教育和训练太子.太师负责太子的学业,还要教太子懂得管理国家、统治百姓的道术.(3)《颜氏家训》颜之推撰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对于学前家庭教育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4)性恶论中世纪的一种儿童观,它认为儿童带着原罪来到人世,生来性恶,要听从上帝的训诫,实行禁欲,从幼年期就禁止嬉笑欢闹,盛行体罚,整个儿童教育以宗教教育为中心,教育中取消体育。
(5)预成论是中世纪的一种儿童观,它认为新生儿是作为一个已经制定好了的小型成年人降生到世界上来的,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仅在于身体大小和知识多少,受其影响,教育中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要求整齐划一,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2、领会:(1)教育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同时也是人类自身生产的需要。
我国的教育史学家认为: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它起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形式是儿童公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整个氏族的生存和繁衍,因此儿童教育具有民主平等的性质,没有阶级的差别,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3)奴隶和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4)中世纪儿童观形成的社会原因:中世纪的欧洲受基督教的影响3、简单应用:(1)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①儿童教育采取了公养、公育方式,教育无产阶级性,教育权利平等2②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③以生产劳动为主要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原始简单但又多方面④教育手段和方法原始、简单⑤老人和妇女是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着(2)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前427-前347)是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是《理想国》和《法律篇》,《理想国》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标志着学前公共教育思想的诞生。
学前教育学第一章学前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区别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学的概念。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学难点:学前教育的广义与狭义的区别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什么是教育?今天,“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广义的教育与狭义的教育。
可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和规范的教育,由于学校教育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因而在近现代成为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对其他各种教育起着示范和主导作用。
这是我们讲的广义和狭义的教育,明确了教育的概念后,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学前教育。
第一节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一、学前教育及其年龄划分学前教育:从出生到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现象与教育活动。
通常们认为,3岁前是儿童身心发展比较重要的阶段,从出生到3岁前为婴儿期教育阶段,也称先学前期。
从3岁到6、7岁称为学前期。
由此构成了完整的学前教育阶段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而与。
〜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画技殊的阶段。
学前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泛指一6(7)岁前儿童的教育,包括学前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前社会教育指凡由社会设施或资助,实施或辅导的各种机构或组织。
在我国以托儿所、幼儿园为主。
此外,还有多种形式的家庭托儿站、游戏小组一、咨询所等。
学前教育学: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研究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手段和方法,揭示在儿童和教育者的共同活动中,怎样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促进儿童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几方面主动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二、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和探讨学前儿童教育现象极其规律的一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