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数学平行线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识别和判断平行线。
2. 培养学生运用平行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所成的角相等。
3. 平行线的判定: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 平行线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求平行线的方程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2.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2. 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平行线的特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场景,如公交站牌上的线路图,引出平行线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结合多媒体动画展示,让学生直观理解。
3. 练习:布置一些判断平行线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5. 应用: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知识解决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行线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7.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平行线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平行线定义、性质和判定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平行线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数学家或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分享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竞赛,提高他们对平行线知识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九年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掌握正数和负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 掌握常用的比例关系,并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正数和负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解一元一次方程;- 比例关系的应用。
2. 教学难点:- 正数和负数的概念理解和表示方法的掌握;-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将比例关系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三、教学过程1. 概念与基础知识讲解正数和负数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学生首先需要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如温度的正负,盈亏的正负等。
接下来,教师可介绍正数和负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进行运算练习。
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需要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在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说明方程的意义,如“一个数加上5等于12,这个数是多少?”等。
通过操纵和移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并进行相关练习。
3. 比例关系的学习与应用比例关系是数学中常见的数学关系之一,学生需要学会识别和建立比例关系,并能够运用比例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在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含义和运算。
接着,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应用比例关系进行解答,并进行实际操作和讨论。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和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一一、案例实施背景本节课是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第七周笔者在长青中学的多媒体教室里上的一节公开课,课堂中数学优秀生、中等生及后进生都有,所用教材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科学记数法,它是在学习乘方的基础上,研究更简便的记数方法,是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记数法的方法,能将一些大数写成科学记数法。
2、过程与方法:在寻找科学记数法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记数法的总结,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2、难点:正确掌握10的幂指数特征,将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成原数五、案例教学用具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图片六、案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学:1、展示学生收集的非常大的数,与同学交流,你觉得记录这些数据方便吗?2、展示课本第63页图片,现实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比较大的数,如世界人口数、地球的半径、光速等,读写这样大的数有一定的困难。
弧长和扇形面积教学内容24.4弧长和扇形面积〔2〕.教学目标1.了解母线的概念.2.掌握圆锥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并会应用公式解决问题.3.经历探索圆锥侧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开展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教学重点1.经历探索圆锥侧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2.了解圆锥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并会应用公式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圆锥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大家见过圆锥吗?你能举出实例吗?生:见过,如漏斗、蒙古包.师:你们知道圆锥的外表是由哪些面构成的吗?请大家互相交流.生:圆锥的外表是由一个圆面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师:圆锥的曲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呢?应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本节课我们将解决这些问题.二、新课教学1.圆锥的母线.圆锥是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几何体,如图,我们把连接圆锥顶点和底面圆周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锥的母线.2.探索圆锥的侧面公式.思考: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如何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如何计算圆锥的全面积?〔1〕如图,沿一条母线将圆锥侧面剪开并展平,容易得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2〕设圆锥的母线长为l,底面圆的半径为r,那么这个扇形的半径为l,扇形的弧长为2πr,因此圆锥的侧面积为πrl,圆锥的全面积为πr(r+l).3.利用圆锥的侧面积公式进行计算.例蒙古包可以近似地看作由圆锥和圆柱组成.如果想用毛毡搭建20个底面积为12 m2,高为3.2 m,外围高1.8 m的蒙古包,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毛毡〔n取3.142,结果取整数〕?解:右图是一个蒙古包的示意图.根据题意,下部圆柱的底面积为12 m 2.高h 2=1.8 m ;上部圆锥的高h 1=-=1.4(m). 圆柱的底面圆的半径r =π12≈1.945(m),侧面积为2π××≈22.10(m 2).圆锥的母线长l =224.1945.1+≈2.404(m),侧面展开扇形的弧长为2π×≈12.28(m),圆锥的侧面积为21××≈14.76(m 2). 因此,搭建20个这样的的蒙古包至少需要毛毡20×+14.76)≈738(m 2). 三、稳固练习教材第114页练习.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该掌握:探索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形状,以及面积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五、布置作业习题24.4 第4、5、7题.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 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照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 x x x x 22)242(2+÷-+- 〔2〕)11()(ba a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四、〔1〕2x 〔2〕b a ab- 〔3〕3 五、1.(1)22y x xy - (2)21-a 〔3〕z 1 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法.教具准备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生:硬纸、剪刀.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师]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局部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Ⅱ.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AICABI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接AB、BC、CA,那么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生乙]在甲同学的做法中,A 点可以取直线L 上的任意一点.[师]对,按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按自己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用课本探究中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按照我们的做法,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师]有了上述概念,同学们来想一想. 〔演示课件〕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生甲]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师]同学们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生乙]我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折叠后,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生丙]我把等腰三角形折叠,使两腰重合,这样顶角平分线两旁的局部就可以重合,所以可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生丁]我把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中线对折,可以看到它两旁的局部互相重合,说明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生戊]老师,我发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师]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直线吗?大家来动手折叠、观察. [生齐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师]很好.现在同学们来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生]我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局部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师]很好,大家看屏幕. 〔演示课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师]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生甲]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底边BC 的中线AD ,因为D CA B,,,AB AC BD CD AD AD =⎧⎪=⎨⎪=⎩所以△BAD ≌△CAD 〔SSS 〕. 所以∠B=∠C .[生乙]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顶角∠BAC 的角平分线AD ,因为,,,AB AC BAD CAD AD AD =⎧⎪∠=∠⎨⎪=⎩所以△BAD ≌△CAD .所以BD=CD ,∠BDA=∠CDA=12∠BDC=90°.[师]很好,甲、乙两同学给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的证明,过程也写得很条理、很标准.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演示课件〕[例1]如图,在△ABC 中,AB=AC ,点D 在AC 上,且BD=BC=AD , 求:△ABC 各角的度数.[师]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题.[生]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ABD ,∠ABC=∠C=∠BDC ,•再由∠BDC=∠A+∠ABD ,就可得到∠ABC=∠C=∠BDC=2∠A .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 的三个内角.[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对我们以前学过的定理也很熟悉.如果我们在解的过程中把∠A 设为x 的话,那么∠ABC 、∠C 都可以用x 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课件演示〕[例]因为AB=AC ,BD=BC=AD , 所以∠ABC=∠C=∠BDC . ∠A=∠ABD 〔等边对等角〕.设∠A=x ,那么∠BDC=∠A+∠ABD=2x ,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 中,有∠A+∠ABC+∠C=x+2x+2x=180°, 解得x=36°.在△ABC 中,∠A=35°,∠ABC=∠C=72°.[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稳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Ⅲ.随堂练习〔一〕课本练习 1、2、3. 练习1. 如图,在以下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D CABDC A B(2)120︒36︒(1)答案:〔1〕72° 〔2〕30°2.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 ,∠BAC=90°〕,AD 是底边BC 上的高,标出∠B 、∠C 、∠BAD 、∠DAC 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D CAB答案:∠B=∠C=∠BAD=∠DAC=45°;AB=AC ,BD=DC=AD .3.如图,在△ABC 中,AB=AD=DC ,∠BAD=26°,求∠B 和∠C 的度数.答:∠B=77°,∠C=38.5°.〔二〕阅读课本,然后小结.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课后作业〔一〕习题13.3 第1、3、4、8题. 〔二〕1.预习课本.2.预习提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Ⅵ.活动与探究如图,在△ABC 中,过C 作∠BAC 的平分线AD 的垂线,垂足为D ,DE ∥AB 交AC 于E .求证:AE=CE .EDCAB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D C A B性质. 结果:证明:延长CD 交AB 的延长线于P ,如图,在△ADP 和△ADC 中,12,,,AD AD ADP ADC ∠=∠⎧⎪=⎨⎪∠=∠⎩∴△ADP ≌△ADC .∴∠P=∠ACD . 又∵DE ∥AP , ∴∠4=∠P . ∴∠4=∠ACD . ∴DE=EC .同理可证:AE=DE .∴AE=C E .板书设计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三、例题分析 四、随堂练习 五、课时小结 六、课后作业 备课资料 参考练习1.如果△ABC 是轴对称图形,那么它的对称轴一定是〔 〕 A .某一条边上的高 B .某一条边上的中线 C .平分一角和这个角对边的直线 D .某一个角的平分线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00°,它的顶角的度数是〔 〕 A .80° B .20° C .80°和20° D .80°或50° 答案:1.C 2.C3. 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比底边多2 cm ,并且它的周长为16 cm .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边长.解:设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 cm ,那么其腰长为〔x+2〕cm ,根据题意,得 2〔x+2〕+x=16.解得x=4.所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4 cm 、6 cm 和6 cm .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E DC A B P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 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照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 x x x x 22)242(2+÷-+- 〔2〕)11()(ba a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四、〔1〕2x 〔2〕ba ab- 〔3〕3 五、1.(1)22y x xy - (2)21-a 〔3〕z 1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
第1章直角三角形1.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Ⅰ)第1课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1.掌握“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并能利用“两锐角互余”判断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重点)2.探索、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在小学时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同学们可以用手上的三角板和量角器作直角三角形,并和小组成员一同探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如图,AB∥DF,AC⊥BC于C,BC与DF交于点E,若∠A=20°,则∠CEF等于()A.110°B.100°C.80°D.70°解析:∵AC⊥BC于C,∴△ABC是直角三角形,∴∠ABC=90°-∠A=90°-20°=70°,∴∠ABC=∠1=70°,∵AB∥DF,∴∠1+∠CEF=180°,即∠CEF=180°-∠1=180°-70°=110°.故选A.方法总结:熟知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并准确识图是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探究点二: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已知AB∥CD,∠BAF=∠F,∠EDC=∠E,求证:△EOF是直角三角形.解析: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解答有关角的问题时最常用的定理,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本题欲证△EOF是直角三角形,只需证∠E+∠F=90°即可,而∠E=12(180°-∠BCD),∠F=12(180°-∠ABC),由AB∥CD可知∠ABC+∠BCD=180°,即问题得证.证明:∵∠BAF=∠F,∠BAF+∠F+∠ABF=180°,∴∠F=12(180°-∠ABF).同理,∠E=12(180°-∠ECD).∴∠E+∠F=180°-12(∠ABF+∠ECD).∵AB∥CD,∴∠ABF+∠ECD=180°.∴∠E+∠F=180°-12×180°=90°,∴△EOF是直角三角形.方法总结: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的和为90°,可知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探究点三: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如图,△ABC中,AD是高,E、F分别是AB、AC的中点.(1)若AB=10,AC=8,求四边形AEDF的周长;(2)求证:EF垂直平分AD.解析:(1)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DE=AE=12AB,DF=AF=12AC,再根据四边形的周长的公式计算即可得解;(2)根据“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证明即可.(1)解:∵AD是高,E、F分别是AB、AC的中点,∴DE=AE=12AB=12×10=5,DF =AF =12AC =12×8=4,∴四边形AEDF的周长=AE +DE +DF +AF =5+5+4+4=18;(2)证明:∵DE =AE ,DF =AF ,∴E 是AD 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F 是AD 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EF 垂直平分AD .方法总结:当已知条件含有线段的中点、直角三角形等条件时,可联想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连接中点和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进行求解或证明.探究点四:直角三角形性质的综合运用 【类型一】 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关系如图,在△ABC 中,AB =AC ,∠BAC =120°,EF 为AB 的垂直平分线,交BC 于F ,交AB 于点E .求证:FC =2BF .解析:根据EF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联想到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因此连接AF ,得到△AFB 为等腰三角形.又可求得∠B =∠C =∠BAF =30°,进而求得∠F AC =90°.取CF 的中点M ,连接AM ,就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证明:如图,取CF 的中点M ,连接AF 、AM .∵EF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AF =BF .∴∠BAF =∠B .∵AB =AC ,∠BAC =120°,∴∠B =∠BAF =∠C =12(180°-120°)=30°.∴∠F AC =∠BAC -∠BAF =90°.在Rt △AFC 中,∠C =30°,M 为CF 的中点,∴∠AFM =60°,AM =12FC =FM .∴△AFM 为等边三角形.∴AF =AM =12FC .又∵BF =AF ,∴BF =12FC ,即FC =2BF .方法总结:当已知条件中出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时,通常会运用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个性质,使用该性质时,要注意找准斜边和斜边上的中线.【类型二】 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图所示,四个小朋友在操场上做抢球游戏,他们分别站在四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A 、B 、C 、D 处,球放在EF 的中点O 处,则游戏________(填“公平”或“不公平”).解析:游戏是否公平就是判断点A 、B 、C 、D 到点O 的距离是否相等.四个直角三角形有公共的斜边EF ,且O 为斜边EF 的中点.连接OA 、OB 、OC 、OD .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可知,OA =OB =OC =OD =12EF ,即点A 、B 、C 、D 到O 的距离相等.由此可得出结论:游戏公平.方法总结:题目中如果出现“直角三角形”和“中点”这两个条件时,应连接直角顶点与斜边中点,再利用“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解题.【类型三】 利用直角三角形性质解动态探究题如图所示,在Rt △ABC 中,AB =AC ,∠BAC =90°,O 为BC 的中点.(1)写出点O 到△ABC 的三个顶点A 、B 、C 的距离的数量关系;(2)如果点M 、N 分别在线段AB 、AC 上移动,移动中保持AN =BM .请判断△OMN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解析:(1)由于△ABC 是直角三角形,O 是BC 的中点,得OA =OB =OC =12BC ;(2)由于OA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因此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CAO =∠B =∠45°,OA =OB ,又AN =MB ,所以△AON ≌△BOM ,所以ON =OM ,∠NOA =∠MOB ,于是有∠NOM =∠AOB =90°,所以△OMN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解:(1)连接AO .在Rt △ABC 中,∠BAC =90°,O 为BC 的中点,∴OA =12BC =OB=OC ,即OA =OB =OC ;(2)△OMN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AC =BA ,OC =OB ,∠BAC =90°,∴OA =OB ,∠NAO =12∠CAB =∠B =45°,AO ⊥BC ,又AN =BM ,∴△AON ≌△BOM ,∴ON=OM,∠NOA=∠MOB,∴∠NOA +∠AOM=∠MOB+∠AOM,∴∠NOM=∠AOB=90°,∴△MO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方法总结:解决动态探究性问题,要把握住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不变量,比如角的度数、线段的长和不变的数量关系,比如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三、板书设计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性质一: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性质二: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2.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方法二:两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通过练习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利用已知条件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这一考点比较容易上手一些,而往往忽略在直角三角形中告诉斜边上的中点利用中线这一性质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让学生不断强化提高这一点.第4课时“斜边、直角边”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斜边、直角边”.(重点)2.经历探究“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的过程,能运用“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解决有关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2)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对应相等,于是他就肯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相信他的结论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应用“斜边、直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如图,已知∠A=∠D=90°,E、F在线段BC上,DE与AF交于点O,且AB=CD,BE=CF.求证:Rt△ABF≌Rt△DCE.解析:由题意可得△ABF与△DCE都为直角三角形,由BE=CF可得BF=CE,然后运用“HL”即可判定Rt△ABF与Rt△DCE全等.证明:∵BE=CF,∴BE+EF=CF+EF,即BF=CE.∵∠A=∠D=90°,∴△ABF与△DCE都为直角三角形.在Rt△ABF和Rt△DCE中,∵⎩⎪⎨⎪⎧BF=CE,AB=CD,∴Rt△ABF≌Rt△DCE(HL).方法总结:利用“HL”判定三角形全等,首先要判定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然后找出对应的斜边和直角边相等即可.探究点二:“斜边、直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运用【类型一】利用“HL”判定线段相等如图,已知AD,AF分别是两个钝角△ABC和△ABE的高,如果AD=AF,AC=AE.求证:BC=BE.解析:根据“HL”证Rt△ADC≌Rt△AFE,得CD=EF,再根据“HL”证Rt△ABD≌Rt △ABF,得BD=BF,最后证明BC=BE.证明:∵AD,AF分别是两个钝角△ABC 和△ABE的高,且AD=AF,AC=AE,∴Rt△ADC≌Rt△AFE(HL).∴CD=EF.∵AD=AF,AB=AB,∴Rt△ABD≌Rt△ABF(HL).∴BD=BF.∴BD-CD=BF-EF.即BC=BE.方法总结:证明线段相等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作为“HL”公理就是直角三角形独有的判定方法.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最多,使用时应该抓住“直角”这个隐含的已知条件.【类型二】利用“HL”判定角相等或线段平行如图,AB⊥BC,AD⊥DC,AB=AD,求证:∠1=∠2.解析:要证角相等,可先证明全等.即证Rt △ABC ≌Rt △ADC ,进而得出角相等.证明:∵AB ⊥BC ,AD ⊥DC ,∴∠B =∠D =90°,∴△ABC 与△ACD 为直角三角形.在Rt △ABC 和Rt △ADC 中,∵⎩⎪⎨⎪⎧AB =AD ,AC =AC ,∴Rt△ABC ≌Rt △ADC (HL),∴∠1=∠2.方法总结:证明角相等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类型三】 利用“HL ”解决动点问题如图,有一直角三角形ABC ,∠C=90°,AC =10cm ,BC =5cm ,一条线段PQ =AB ,P 、Q 两点分别在AC 上和过A 点且垂直于AC 的射线AQ 上运动,问P 点运动到AC 上什么位置时△ABC 才能和△APQ 全等?解析:本题要分情况讨论:(1)Rt △APQ ≌Rt △CBA ,此时AP =BC =5cm ,可据此求出P 点的位置.(2)Rt △QAP ≌Rt △BCA ,此时AP =AC ,P 、C 重合.解: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 可知:(1)当P 运动到AP =BC 时,∵∠C =∠QAP =90°.在Rt △ABC 与Rt △QPA 中,∵⎩⎪⎨⎪⎧AP =BC ,PQ =AB ,∴Rt △ABC ≌Rt △QPA (HL),∴AP =BC =5cm ;(2)当P 运动到与C 点重合时,AP =AC .在Rt △ABC 与Rt △QPA 中,∵⎩⎪⎨⎪⎧AP =AC ,PQ =AB ,∴Rt △QAP ≌Rt △BCA (HL),∴AP =AC =10cm ,∴当AP =5cm 或10cm 时,△ABC 才能和△APQ 全等.方法总结: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关键是找对应边和对应角,由于本题没有说明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因此要分类讨论,以免漏解.【类型四】 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如图,CD ⊥AB 于D 点,BE ⊥AC 于E 点,BE ,CD 交于O 点,且AO 平分∠BAC .求证:OB =OC .解析:已知BE ⊥AC ,CD ⊥AB 可推出∠ADC =∠BDC =∠AEB =∠CEB =90°,由AO 平分∠BAC 可知∠1=∠2,然后根据AAS 证得△AOD ≌△AOE ,根据ASA 证得△BOD ≌△COE ,即可证得OB =OC .证明:∵BE ⊥AC ,CD ⊥AB ,∴∠ADC =∠BDC =∠AEB =∠CEB =90°.∵AO 平分∠BAC ,∴∠1=∠2.在△AOD 和△AOE 中,∵⎩⎪⎨⎪⎧∠ADC =∠AEB ,∠1=∠2,OA =OA ,∴△AOD ≌△AOE (AAS).∴OD =OE .在△BOD 和△COE 中,∵⎩⎪⎨⎪⎧∠BDC =∠CEB ,OD =OE ,∠BOD =∠COE ,∴△BOD ≌△COE (ASA).∴OB =OC .方法总结: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除“HL ”外,还有:SSS 、SAS 、ASA 、AAS.三、板书设计“斜边、直角边”1.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记为“斜边、直角边”或“HL ”.2.方法归纳:(1)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常用方法是“HL ”,除此之外,还可以选用“SAS ”“ASA ”“AAS ”以及“SSS”.(2)寻找未知的等边或等角时,常考虑转移到其他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进行证明.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分组讨论、操作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等方式来进行.在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斜边、直角边”时,要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寻找未知的等边或等角时,常考虑将其转移到其他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进行证明.此外,还要注重通过适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七年级上册初中数学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5篇七年级上册初中数学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
本课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应用。
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二:学情分析:(说学法)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初中十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并掌握梯形和圆的面积公式。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能力,能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
3. 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归纳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2.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注意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中存在数量关系,进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梯形和圆的面积公式。
2. 新课讲解:教师通过讲解梯形和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公式。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
3. 实例演示:教师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梯形和圆的面积公式进行解决。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公式。
4. 练习巩固: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梯形和圆的面积公式进行总结,强调公式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6.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是否积极思考、提问等。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其对梯形和圆的面积公式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查看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次公开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教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梯形和圆的面积公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初中公开课优质课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包括线段、射线、直线、角、三角形、四边形等,并能正确识别和描述这些图形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内容1. 平面几何图形的概念及特点2. 平面几何图形的识别与描述3. 平面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平面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概念及特点,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各种图形的特征。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进行讲解和归纳,重点讲解各种图形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动手画图并回答问题,检验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拓展与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三角形帐篷,使帐篷的面积最大。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并提出疑问。
教师进行解答,为学生课后学习提供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拓展与应用:评价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创新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平面几何图形,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2. 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注重课堂练习,及时反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初中数学的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5篇关于初中数学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y=kx+b,当b=0,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1、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3)的函数解析式为:2、直线y=—2X—2不经过第象限,y随x的增大而。
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4、已知正比例函数y=(3k—1)x,,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是: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6、若正比例函数y=(1—2m)x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7、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时,y=—4。
8、直线y=—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
9、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
(1)求线段AB的长。
(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相关推荐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
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
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
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
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
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初中数学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5篇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二)整体感知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练习题为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四)总结与扩展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四、布置作业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五、板书设计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2一、教材分析(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中考考纲中规定的必考内容,它对整章节教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梯形会有举一反三、以一当十的作用。
21.2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1.正确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重点)2.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概括出图象的特点;(重点)3.掌握形如y=ax2的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并会应用;(难点)4.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一、情境导入我们都见过篮球运发动投篮,你知道篮球从出手到落入篮圈内的路线是什么图形吗?它是如何画出来的?我们把篮球从出手到落入篮圈内的曲线叫抛物线,你还能举出一些抛物线的例子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类型一】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以下函数的图象:①y=12x2;②y=2x2;③y=-12x2;④y=-2x2.根据图象答复以下问题:(1)这些函数的图象都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对称轴是什么?(2)图象有最高点或最低点吗?如果有,最高点或最低点的坐标是什么?解析:要画出四个函数的图象,需先列表,因为在这些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故应以原点O为中心,对称地选取x的值,列出函数的对应值表.解:列表:描点、连线,函数图象如以下图.(1)这四个函数的图象都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都是y 轴;(2)函数y =2x 2和y =12x 2的图象有最低点,函数y =-12x 2和y =-2x 2的图象有最高点,这些最低点和最高点的坐标都是(0,0).方法总结:(1)画形如y =ax 2(a ≠0)的图象时,x 的值应从最低(或最高)点起左右两边对称地选取.(2)连线时,一般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将点连接起来,一定注意连线要平滑,不能画成折线.(3)抛物线的概念:二次函数y =ax 2(a ≠0)的图象是抛物线,简称为抛物线y =ax 2.(4)抛物线的特点:①有开口方向;②有对称轴;③有顶点——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抛物线的顶点也是它的最低点或最高点.【类型二】同一坐标系中两种不同图象的判断当ab >0时,抛物线y =ax 2与直线y =ax +b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大致是( )解析:根据a、b的符号来确定.当a>0时,抛物线y=ax2的开口向上.∵ab>0,∴b>0.∴直线y=ax+b过第一、二、三象限.当a<0时,抛物线y=ax2的开口向下.∵ab>0,∴b<0.∴直线y=ax+b过第二、三、四象限.应选D.方法总结:本例综合考查了一次函数y=ax+b和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因为在同一问题中相同字母的取值是相同的,所以应从各选项中两个函数图象所反映的a的符号是否一致入手进行分析.探究点二:抛物线y=ax2的开口方向、大小与系数a的关系如图,四个二次函数图象中,分别对应:①y=ax2;②y=bx2;③y=cx2;④y=dx2,那么a、b、c、d的大小关系为()A.a>b>c>dB.a>b>d>cC.b>a>c>dD.b>a>d>c答案:A方法总结:抛物线y=ax2的开口大小由|a|确定,|a|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a|越小,抛物线的开口越大.探究点三:二次函数的图象与几何图形的综合应用二次函数y=ax2(a≠0)与直线y=2x-3相交于点A(1,b),求:(1)a,b的值;(2)函数y=ax2的图象的顶点M的坐标及直线与抛物线的另一个交点B的坐标;(3)△AMB的面积.解析:直线与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交点坐标可利用方程求解,而求△AMB的面积,一般应画出草图进行解答.解:(1)∵点A (1,b )是直线y =2x -3与二次函数y =ax 2的图象的交点,∴点A 的坐标满足二次函数和直线的关系式,∴⎩⎪⎨⎪⎧b =a ×12,b =2×1-3,∴⎩⎪⎨⎪⎧a =-1,b =-1; (2)由(1)知二次函数为y =-x 2,顶点M (即坐标原点)的坐标为(0,0).由-x 2=2x -3,解得x 1=1,x 2=-3,∴y 1=-1,y 2=-9,∴直线与二次函数的另一个交点B 的坐标为(-3,-9);(3)如以下图,作AC ⊥x 轴,BD ⊥x 轴,垂足分别为C 、D ,根据点的坐标的意义,可知MD =3,MC =1,CD =1+3=4,BD =9,AC =1,∴S △AMB =S 梯形ABDC -S △ACM -S △BDM =12×(1+9)×4-12×1×1-12×3×9=6.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题目,最好画出草图,利用数形结合,解答相关问题.探究点四:二次函数y =ax 2的性质【类型一】二次函数y =ax 2的增减性作出函数y =-x 2的图象,观察图象,并利用图象答复以下问题:(1)在y 轴左侧图象上任取两点A (x 1,y 1),B (x 2,y 2),使x 2<x 1<0,试比拟y 1与y 2的大小;(2)在y 轴右侧图象上任取两点C (x 3,y 3),D (x 4,y 4),使x 3>x 4>0,试比拟y 3与y 4的大小.解析:根据画出的函数图象来确定有关数值大小比拟,是一种比拟常用的方法.解:(1)图象如以下图,由图象可知y 1>y 2;(2)由图象可知y 3<y 4.方法总结:解有关二次函数的性质问题,最好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在草稿纸上画出抛物线的草图,进行观察和分析以免解题时产生错误.【类型二】二次函数y =ax 2的最值函数y =(1-n )xn 2+n -4是关于x 的二次函数,当n 为何值时,抛物线有最低点?并求出这个最低点的坐标.这时当x 为何值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解:∵函数y =(1-n )xn 2+n -4是关于x 的二次函数,∴⎩⎪⎨⎪⎧n 2+n -4=2,1-n ≠0.解得n =2或n =-3.∵抛物线有最低点,∴1-n >0,即n <1.∴n =-3.∴当x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方法总结:抛物线有最低点或最高点是由抛物线y =ax 2(a ≠0)的二次项系数a 的符号决定的;当a >0时,抛物线有最低点;当a <0时,抛物线有最高点.而此题常错误地认为n >0时,抛物线有最低点.正确的答案应为1-n >0,即n <1时,抛物线有最低点,因为二次项系数是(1-n ).探究点五:利用二次函数y =ax 2的图象和性质解题 【类型一】利用二次函数y =ax 2的性质解题当m 为何值时,函数y =mxm 2-m 的图象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当x 为何值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这个函数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这个值是多少?解:由题意,得m 应满足⎩⎪⎨⎪⎧m <0,m 2-m =2,解得m =-1.当x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这个函数有最大值,最大值是0.方法总结:此题主要考查函数y =ax 2(a ≠0)的有关性质.当a >0时,图象开口向上,函数有最小值0;当a <0时,图象开口向下,函数有最大值0.当a <0且x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类型二】二次函数y =ax 2的图象和性质的实际应用如图,是一座抛物线形拱桥的示意图,在正常水位时,水面AB 的宽为20m ,如果水位上升3m ,水面CD 的宽为10m.(1)建立如以下图的坐标系,求此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2)现有一辆载有救援物资的货车从甲地出发需经过此桥开往乙地,甲地距此桥280km(桥长忽略不计).货车正以每小时40km 的速度开往乙地,当行驶了1h 时,突然接到紧急通知:前方连降暴雨,造成水位以每小时的速度持续上涨(货车接到通知时,水位在CD 处,当水位涨到桥拱最高点O 时,禁止车辆通行).问:如果货车按原来速度行驶,能否平安通过此桥?假设能,请说明理由;假设不能,要使货车平安通过此桥,速度应超过每小时多少千米?解:(1)设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为y =ax 2(a ≠0),拱桥最高点O 到水面CD 的距离为h m ,那么D (5,-h ),B (10,-h -3).∴⎩⎪⎨⎪⎧25a =-h ,100a =-h -3,解得⎩⎪⎨⎪⎧a =-125,h =1.∴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为y =-125x 2; (2)水位由CD 处涨到最高点O 的时间为h ==4(h),货车按原来速度行驶的路程为40×1+40×4=200<280,∴货车按原来速度行驶不能平安通过此桥.设货车速度提高到x km/h ,即当4x +40×1=280时,x =60.∴要使货车平安通过此桥,货车的速度应超过60km/h.方法总结:一般地,求二次函数y =ax 2的表达式时,只需一个点(坐标原点除外)的坐标即可.而此题由于点B ,D 的纵坐标未知,故需设出CD 到桥顶的距离h 作为辅助未知数.三、板书设计二次函数y =ax 2的图象和性质⎩⎪⎪⎪⎨⎪⎪⎪⎧图象⎩⎪⎨⎪⎧画y =ax 2图象y =ax 2图象的形状、特点性质⎩⎪⎪⎨⎪⎪⎧a >0⎩⎪⎨⎪⎧当x <0时,函数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0时,函数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0时,函数取得最小值,y 最小值=0,且y 没有最大值,即y ≥0a <0⎩⎪⎨⎪⎧当x <0时,函数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0时,函数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0时,函数取得最大值,y 最大值=0,且y 没有最小值,即y ≤0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操作中探究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体会数学建模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第2课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1.理解并掌握科学记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的方法;(重点)2.能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复原为原数.一、情境导入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为a m÷a n=a m-n,有一个附加条件:m>n,即被除数的指数大于除数的指数.当被除数的指数不大于除数的指数,即m=n或m<n时,情况怎样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类型一】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2021年6月18日中商网报道,一种重量为千克,机身由碳纤维制成,且只有昆虫大小的机器人是全球最小的机器人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A×10-4×10-5×10-5D.106×10-6解析:×10-4.应选A.方法总结:绝对值小于1的数也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般形式为a×10-n,其中1≤a<10,n为正整数.与较大数的科学记数法不同的是其所使用的是负整数指数幂,指数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类型二】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复原为原数用小数表示以下各数:(1)2×10-7; ×10-5;×10-3; ×10-1.解析: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即可.解:(1)2×10-7×10-5=0.0000314;×10-3=0.00708;×10-1=0.217.方法总结:将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a×10-n复原成通常表示的数,就是把a的小数点向左移动n位所得到的数.三、板书设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一般地,一个小于1的正数可以表示为a×10n,其中1≤a<10,n是负整数.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结合了多种教学方法,既有教师主导课堂的例题讲解,又有学生主导课堂的自主探究.课堂上学习气氛活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在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的同时,又有效地保证了课堂学习质量。
第1篇一、课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建立方程。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白板。
2. 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准备好小组合作所需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旅行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教师总结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性质及解法。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3. 教师展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方程,并解答。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拓展延伸1. 教师提出一个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展示。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六)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尝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拓展延伸等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这一知识点。
在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在初中数学中,方程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通过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方程的方法,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方程打下基础。
1.2 教学目标(1) 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特点;(2)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3) 能够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特点2.1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1) 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的方程。
(2) 一般形式:ax + b = 0(a, b 为常数,且a ≠0)2.2 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1) 线性:方程的图像为一条直线;(2) 单调性:随着未知数的增大,方程的解也增大或减小;(3) 有唯一解。
第三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3.1 移项将方程中的常数项移到等号的一边,未知数项移到等号的另一边。
3.2 合并同类项将方程中同类项合并,简化方程。
3.3 系数化为1将方程中的系数化为1,便于求解。
第四章: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4.1 问题的提出通过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4.2 问题的解决(1) 分析问题,找出未知数;(2) 列出方程;(3) 解方程;(4) 检验解。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特点和解法。
5.2 拓展思考:如何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找一些实际问题,尝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
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案例分析6.1 案例一:购物问题问题描述:小明购买了一些苹果,每千克3元,一共花费了15元。
问小明购买了多少千克的苹果?解题步骤:(1) 设小明购买的苹果为x千克;(2) 根据价格列出方程:3x = 15;(3) 解方程得到:x = 15 / 3 = 5;(4) 检验解:5千克的苹果,每千克3元,总共15元,符合题意。
6.2 案例二:速度问题问题描述:甲乙两地相距120千米,甲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乙车以8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
初中数学-九年级数学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案例《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案例《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案例[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3节一、教学目的: 1、在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并能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实录:(铃响,上课)教师:在an这个表达式中,a是什么?n是什么?当an作为运算时,又读作什么?学生:a是底数,n是指数,an又读作a的n次幂。
教师:(多媒体投影出示习题)用学过的知识做下面的习题,在做题的过程中,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互相研究,看看能发现什么。
计算: (1) 22 × 23(2) 54×53 (3) (-3)2 × (-3)2 (4) (2/3)2×(2/3)4 (5) (- 1/2)3 × (- 1/2)4 (6) 103×104 (7) 2m × 2n (8)(1/7)m×(1/7)n (m,n是正整数) (学生开始做题,互相研究、讨论,气氛热烈,教师巡视、指点,待学生充分讨论有所发现后,提问有何发现)学生A:根据乘方的意义,可以得到:(1) 22 × 23 = 25 (2) 54 × 53 = 57 (3) (-3)2 × (-3)2 = (-3)5…… 教师:刚才A同学说出了根据乘方的意义计算上面各题所得结果,计算是否准确?学生:计算准确。
教师:通过刚才的计算和研究,发现什么规律性的结论了吗?学生 B:不管底数是什么数,只要底数相同,结果就是指数相加。
教师:请你举例说明。
学生B到前边黑板上板书:22×23=(2×2)×(2×2×2)=2×2×2×2×2=25 底数不变,指数2+3=5 教师:其他几个题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特别是后两个?学生:都有这样的规律。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为了更好地探讨和交流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数学教研组决定开展一次公开课活动。
本次公开课旨在展示教师的教学风采,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其他教师提供一个学习、借鉴和反思的平台。
二、活动目的1.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3. 探索适合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4. 增强教师对教材、教法和学法的深入理解。
三、活动主题《探索图形的奥秘——勾股定理》四、活动时间2022年10月15日(星期五)上午第三节课五、活动地点学校多功能厅六、活动内容1. 教学展示2. 互动交流3. 评课议课七、活动流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备课:针对本次公开课主题,教师进行充分备课,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2)学生预习: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提前预习相关内容,为公开课做好充分准备。
2. 教学展示(1)教师按照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2)其他教师和学生在旁认真观摩。
3. 互动交流(1)教师自我反思:课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2)同行评价:其他教师对本次公开课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3)学生反馈:学生分享自己在公开课中的学习感受和收获。
4. 评课议课(1)教研组长对本次公开课进行点评,总结优点和不足;(2)教师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感悟;(3)全体教师围绕本次公开课进行讨论,共同探讨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八、活动总结1. 通过本次公开课,教师们对勾股定理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 教师们在互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3. 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为我校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九、活动效果1.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2.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3. 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效果明显提升。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
科目数学年级七年级课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教学目标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继续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通过观察、类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情简析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整个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解题正确率不高。
教法发现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回顾旧知
例题赏析
巩固练习趣味数学: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小明每
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小
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碰
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向小
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跑了多
少路?
温故知新
1.路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路程问题中的两种基本题型:
例1:一列慢车从某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千米,45分钟后,
一列快车也从该站出发,与慢车同向而行,如要1.5小时追上
慢车,快车每小时需行多少千米?
过程展示:
相等关系:
快车路程=
慢车先行路
程+慢车后
行路程
解:设快车每小时行x千米,由题意得
1.5x=48×3/4 +48×1.5
解得:x=72
答:快车每小时需行72千米
练习1:小红和小明家距离300米,两人沿同一条路线出发去
某地,小明每秒跑4米,小红骑自行车每秒行10米,若小明
在小红的前面,则小红多长时间可追上小明?
引导观察
提问
提出问题
讲解分析
个别指导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计算
计算
走进生活
巩固练习
导入题目求解开拓发展
小结练习2: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军事野营训练,以5千米/时的速
度行进,走了12分钟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通知传给队
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14千米/时的速度,按原路
追上去,通讯员用多少时间可以追上学生队伍?
在一次环城自行车比赛中,已知最快的运动员每小时行30千
米,最慢运动员每小时行10千米,环城一周为60千米,则速
度最快的运动员第一次遇到速度最慢的运动员需用多少小
时?
1、和小明每天绕1个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练习跑步,小彬
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4米,若二人同时同地同向跑步,经
几秒后首次相遇?
若二人同时同地反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2、两站间路程384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速度为48千
米/时,慢车开出30分钟后,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速度为72
千米/时,两车相遇需多长时间?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小明每
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小
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碰
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向小
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跑了多
少路?
1、火车用26秒的时间,通过一座长为256米的隧道(即从车
头进入入口到列车车尾离开出口),这列火车又用16秒的时
间通过了一座长96米的桥,求火车的车长?
2、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
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0千米,摩托车从甲地出
发,每小时行45千米,运货车从乙站出发,每小时行35千米,
————?(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
道作业题补充完整,并列出方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困惑?
完成学案中其它练习。
反馈纠正
引导分析
启发提问
引导分析
启发引导
拓展提问
观察思考
计算
合作交流
思考讨论解
答
思考解答
思考总结
作业
教后记
本节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由于复习课重视的是知识的系统和提高,练习密度大,学生往往感到单调,所以本节课我通过一道趣味数学题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放在最后求解达到首尾呼应效果,借此题还复习了间接设法,一题多用。
在知识的复习上围绕两种基本题型展开,着重分析等量关系,在讲解追及问题的特例---环城自行车比赛问题时,我设计了动画演示使学生轻松得到了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讨论法,将一些较难问题如求火车长放手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将问题轻松愉快地解决,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但在一些个别问题的处理上,我有些急于功成,不能大胆的放手给学生;题目形式的设计过于单一,各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凑,今后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并及时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