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 格式:doc
- 大小:28.87 KB
- 文档页数:5
教科(2023秋)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8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课件(30张ppt+视频)(共30张PPT)科学概念目标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观察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
2.能够根据资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1.意识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象员们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2.天气预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制作过程越来越精密。
2.随着社会的进步,气象学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对天气的预测将会越来越准确。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体会科技的发展。
难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科版三上《天气》单元3000多年前,商周时期我国早期医学经典十分重视疾病与气候的关系。
西汉时期张衡相风铜鸟晋代相风木鸟轻便灵活唐代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
宋朝《梦溪笔谈》《数书九章》元代现存最早的观象台明朝清朝郑和钦天监一、聚焦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天气特征进行推测,还可以借助科学的、精确的方法准确的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天气预报。
1了解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了解我们所知道的天气预报中所包含的信息,将获得的信息填写在班级记录表中。
我们所知道的天气预报信息(班级记录表)明天后天1.天气状况2.温度3.风向4.风速5.降水量……晴21~30℃25~35℃西南西1~2级2~3级3毫米0毫米日期:6月19~20日温度、降水量、风向、风速等信息都是基本的信息,是天气预报的必要内容。
有些天气预报还会加入空气质量、穿衣建议等项目。
一、聚焦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的?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天气预报的常用工具和技术,以及如何从天气数据中分析和预测天气变化。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身边的自然现象产生好奇。
但学生在科学知识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天气预报的常用工具和技术,学会观察和分析天气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从天气数据中分析和预测天气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关注身边的自然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预报的常用工具和技术,以及从天气数据中分析和预测天气变化的方法。
2.难点:如何准确地从天气数据中分析和预测天气变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实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天气预报的资料和视频,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
2.准备一些关于天气的图片和数据,供学生分析和预测。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标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些关于天气的趣味性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如“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突然下雨的情况?你们觉得天气预报准不准?”等问题。
然后引入本课的主题,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制作天气预报。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天气预报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常见形式和内容。
同时,介绍一些天气预报的常用工具和技术,如气象卫星、雷达、气象仪器等。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些关于天气的图片和数据。
让学生根据这些图片和数据,尝试分析和预测天气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邀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分析和预测结果,让其他学生评价和讨论。
第三单元第8课《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
2.能够根据资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象员们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制作过程越来越精密。
【教学重点】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教学难点】
简单掌握天气预报常识,并对未来天气进行预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
学生准备:气象观测的相关资料、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相关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学会简单的天气预报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模拟天气预报制作过程,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关注天气预报,增强对气象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学会简单的天气预报方法。
2.难点:正确理解并模拟天气预报制作过程。
三、教学准备1.教具:天气预报制作工具(如气象数据、地图等)、教学课件。
2.学具:学生自带记录天气预报的表格。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天气预报,引出课题《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2.了解天气预报制作过程:教师讲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学生了解并学习。
3.学习简单的天气预报方法:教师讲解并示范简单的天气预报方法,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模拟天气预报制作:学生分组模拟天气预报制作过程,教师指导。
5.记录和分享天气预报:学生记录自己的天气预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和讨论。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注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7.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尝试制作一份天气预报,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学会简单的天气预报方法。
在模拟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中,学生能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天气预报,增强对气象科学的兴趣。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小结这学期同学们取得的点点滴滴的进步都离不开你们的努力,我们既要会欣赏自己的进步,也要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正确看待自己、看待别人,使自己不断进步。
只要你们努力去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勤奋刻苦、充满自信的过好每一天,雏鹰总会凌空翱翔。
3.8《天气预报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经过前7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天气及重要的气象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了观察记录和分析汇总天气信息的经验。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及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本课以查询天气预报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到天气预报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在探索过程中,设计了2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天气预报图,知道天气预报包含的天气信息。
第二个活动是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这个活动中可以先给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天气预报(节气、谚语)及世界天气预报的发展历程,再讲解现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天气预报的复杂过程。
在研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大大提高,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参考意义。
【学情分析】经过上一节课整理天气日历,发现天气变化规律后,有的学生已经可以想到利用天气变化的规律对后续天气作出预测,而且学生有过从电视、广播、网站等途径获取天气预报信息的经历,对天气预报并不陌生,但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却不了解。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介绍与天气预报相关的仪器和先进技术,让学生感受科技发展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制作天气预报要经历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测、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五个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知道制作天气预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意识到天气预报对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知道随着科技发展,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精度越来越高。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难点:根据资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材料准备】天气预报图、天气预报制作过程资料。
【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情境:外面正在下暴雨,小明同学邀请朋友周末一起户外活动,如果周末也像今天一样下暴雨,就去不了了,你能帮帮他们吗?学生思考回答。
第8课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材P58~59)探索二: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气象站目前正在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图片。
)介绍部分仪器,如能见度仪、激光云高仪、雪深传感器、雨量传感器等。
2.提问:了解了天气观测仪器的知识后,请大家想一想天气预报是怎么制作出来的?(预设: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根据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观测仪器收集到的信息制作而成。
)3.展示:播放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视频。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9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的相关资料。
4.布置任务:先请学生汇报制作天气预报要经历哪些阶段,再指导学生准备一篇气象播报稿,为大家播报天气预报,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5.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小组研讨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集体汇报帮助卡主持人:在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阶段?小组1: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中,经历了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五个阶段。
主持人:天气预报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小组2:天气预报信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如:有利于安排旅游等活动;天气转凉,可以提前加衣服,防止感冒等。
主持人:其他小组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请小组代表回答。
其他小组:没有。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知道当前真正的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让学生担任天气小主播,可以激发他们对天气内容学习的兴趣,使整理课生动有趣,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天气内容的掌握。
教学反思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一直在观察、记录天气情况,一部分学生已经有意识地关注天气预报,并与自己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对比。
本课是单元内容的拓展与延伸。
所以,在聚焦环节,通过自由交流,激发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兴趣。
在探索环节,出示某地当天的天气预报图,并引导学生与自己制作的天气日历进行比较,发现有哪些相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内容,从而引出气象学家是如何把天气预报制作出来的,使学生认识到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气象专家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来预测天气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天气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天气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天气,了解天气变化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方法。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2.如何观察天气,了解天气变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天气预报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天气预报实例。
2.准备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图。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图,并简单讲解每一步骤。
同时,通过展示具体的天气预报实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观察天气,分析天气变化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天气预报实例,按照制作流程图,尝试制作属于自己的天气预报。
教师在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制作方法。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自己的制作过程,教师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天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如:为什么会有天气变化?科学家们是如何预测天气变化的?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观察、分析天气变化的。
教科(2023秋)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8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天气这一章节的第8课《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主要介绍了天气预报的制作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以及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天气预报的定义和作用。
b. 掌握天气预报的制作方法。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天气预报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具备基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对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和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入天气预报的话题。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天气预报吗?它有什么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天气预报的作用和重要性。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张天气预报图,解释图中的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如太阳代表晴天,云朵代表多云等。
2. 教师简要介绍天气预报的制作方法,如观察天气现象、收集气象数据、分析数据等。
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例如教师可以说:“气象工会观察云的形状、风的方向和力度,还会测量温度和湿度等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来制作天气预报。
”第三环节:实例分析1. 教师选取一天的天气预报数据,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份天气预报表格,包括日期、温度、天气状况等信息。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天气图标、温度、风向等信息,并解释这些信息是如何得出的。
例如,教师可以说:“当我们看到太阳的图标,就知道是晴天;当看到云朵的图标,就知道是多云;当看到雨滴的图标,就知道是雨天。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如气象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利用各种仪器和数据来预测天气的。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
他们善于观察,喜欢动手操作,但对于复杂的科学原理还处于理解阶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生动的例子、直观的图片和简单的语言来帮助他们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2.难点:科学家们是如何利用各种仪器和数据来预测天气的。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相关资料。
2.天气预报实例。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有趣的天气预报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预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预测天气的。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天气预报实例,分析实例中科学家们是如何制作天气预报的。
学生可以借助教材、资料,也可以请教老师。
4.巩固(5分钟)各组汇报分析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教师总结,强调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天气预报有哪些局限性?如何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改进措施。
6.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强调学生要关注科学、关注生活。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收集近期的天气预报,分析其实例中科学家们是如何制作天气预报的,并结合实际生活,提出改进意见。
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7篇课文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将近一个月的《天气》单元学习,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和简易工具,收集了大量关于天气的信息,完成了“天气日历”的记录和整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和了解目前气象部门是怎样收集数据和制作天气预报的。
聚焦板块,提出本课核心任务——“预测未来天气,制作天气预报”。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本单元内容进行了延伸与拓展。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天气预报是如何做出来的,也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对研究天气的兴趣。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资料阅读,帮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包含哪些信息,制作天气预报需要经历哪些环节,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综合所学的天气知识,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学生们已对天气预报并不陌生。
但是天气预报究竟是怎么样制作出来的,三年级学生几乎都是不知晓的。
学生学完本单元前7课气象学内容的基本知识后,脑海中对天气的观测方法认知基本就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加上校园气象站条件有限,很多先进的仪器无法引入,因此气象学涉及到的前沿科技,学生了解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
2.能够根据资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意识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象员们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2.天气预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制作过程越来越精密。
2.随着社会的进步,气象学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对天气的预测将会越来越准确。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体会科技的发展。
难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稿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1.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和记录天气。
那怎么知道我明天出门是否需要带伞呢?(预设:看看天气预报。
)
2.是的,天气预报就在预测未来的天气。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很热衷于研究如何预测未来的天气。
①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人们会在乌龟壳上面写一些天气,然后把乌龟壳放在火上烧,烧着烧着龟壳会裂开,裂缝指着哪种天气,比如雨,古人就预测明天要下雨了。
如果裂缝指着晴,那就预测明天晴。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准吗?为什么?(预设:不准。
)
②我国早期的医学经典《皇帝内经》十分重视疾病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③西汉时期,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一种测定风向的仪器——候风仪,又叫相风铜鸟。
它可以随着风转动,风吹来时,鸟头也会转过来,迎着风,展开翅膀,就好像要飞翔的样子。
这简直就是风向标了。
我们国家真了不起!后来欧洲也出现了类似的仪器,但是比我国的相风铜鸟晚了1000多年呢。
到了晋代,人们将铜鸟改为了木鸟,更轻便,转动也更灵活了。
④唐代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
他根据风对树木的影响,给风定了10个等级。
1000年后,英国学者把风划分为0到12级。
⑤到了宋朝,人们对气象的认识就更加丰富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了闪电、冰雹、气候带等,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列了四道测雨雪的算式,可以用来测算平地雨雪的深度。
⑥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并制造了现存最早的观象台,这个观象台在我国河南省。
⑦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中西方气象学研究成果开始融合。
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他的船队设有专门观测气象的人员。
到了清朝成立了类似我们现在的气象部门,叫做“钦天监”。
3.揭示课题:那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天气预报究竟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板书)
二、探索: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位同学一张稿纸、学生活动手册]
1.这是气象站目前正在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
介绍部分仪器。
2.提问:那天气预报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谁来说一说?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老师带来了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4. 大家都看过天气预报节目吧!请大家根据老师的资料(建议:当地前几天的气象资料),准备一篇气象播报稿。
然后小组内先来轮流播报,再请小组内最佳天气小主播来台上,为我们播报天气预报。
学生准备,小组练习,上台展示。
三、研讨:天气预报未来的发展(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1.提问:准确的天气预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请设想一下未来的天气预报会有哪些发展和改变呢?说说你的推测和理由。
2.天脸介绍
我们气象部门正在借助人工智能的算法,让“天脸”像“人脸”一样变得可被识别。
这是目前正在尝试的天脸摄像头,它能自动识别云状、云量、结霜等天气现象,让天气要素能更实时、精准地被观测。
【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先请学生看书本图片说一说,填一填天气预报的基本流程。
2.交流学习后,再对照刚才自己的填写,进行修正。
【作业设计】
1.在卫星云图中,绿色区域表示( B )。
A.海洋
B.陆地
C.云区
2.全球不同的地区放飞探空气球的时间应该( A )。
A.全球统一
B.由国家决定
C.由地区决定
3.(多选)气象员对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天气做出预报需要结合哪些信息?( ABC )
A.地面观测站的仪器获取的观测资料
B.超级计算机做出的数值天气预报
C.当地的天气和气候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