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河流域中下游“水-能-粮-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37.17 KB
- 文档页数:2
黄河上中游地区水资源利用、低碳排放和绿色发展协调性目录一、内容概览 (2)二、黄河上中游地区水资源概况 (2)1. 水资源分布特点 (3)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三、水资源利用与低碳排放的关系 (5)1. 水资源利用对碳排放的影响 (6)2. 低碳排放的水资源利用途径 (8)四、绿色发展现状及挑战 (8)1. 绿色发展现状 (10)2. 面临的主要挑战 (10)五、水资源利用、低碳排放与绿色发展的协调性 (12)1. 协调性的重要性 (13)2. 协调性的现状分析 (14)3. 协调性提升策略 (16)六、黄河上中游地区实践案例分析 (17)1. 案例一 (18)2. 案例二 (20)3. 案例三 (21)七、提升黄河上中游地区绿色发展协调性的对策建议 (22)1. 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率 (23)2. 推动低碳排放,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 (25)3. 加强绿色技术研发与推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6)4.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绿色发展保障 (27)八、结论与展望 (28)1. 研究结论 (29)2. 研究展望 (30)一、内容概览水资源利用现状与挑战:分析黄河上中游地区水资源总量、分布、质量等方面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挑战,为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政策提供依据。
低碳排放现状与目标:梳理黄河上中游地区能源消耗结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分析低碳排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降低碳排放的目标和措施。
绿色发展现状与路径:评估黄河上中游地区的绿色发展水平,分析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绿色发展瓶颈,提出推动绿色发展的路径和建议。
二、黄河上中游地区水资源概况黄河上中游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富集区,拥有相对丰富的水资源。
这一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对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资源总量受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出一定的时空分布不均特征。
青藏高原大通河流域气候要素时空演变特性分析刘赛艳;黄强;刘登峰;解阳阳;高弘扬【期刊名称】《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年(卷),期】2015(0)3【摘要】以青藏高原大通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将流域内及周边5个气象站1960-2012年的年降水、年均气温及年潜在蒸散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气候倾向率法、Mann-Kendall法、滑动平均和小波分析法对各气候要素的演变特性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大通河流域水电站梯级调度运行、减轻旱涝灾害及其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结果表明:153a以来,大通河流域年降水以0.60 mm/a线性趋势不显著增加,年均气温以0.03℃/a的线性趋势显著增加,而多年潜在蒸散发却以0.94 mm/a线性趋势不显著减小;2流域年降水受祁连山及季风的影响,在东西方向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在流域的中游达到最大;受海拔的影响,年均温度的空间分布东高西低,南低北高,最高温度出现在流域中下游;而流域年潜在蒸散自西南向东北呈现带状相间的分布规律;3该流域年降水、年均气温均未出现突变,流域年潜在蒸散发在1970及2008年出现突变;4周期分析显示,流域年降水序列周期为17、28 a左右,年均气温周期为8、15 a左右,年潜在蒸散发序列周期为18、30a左右。
【总页数】7页(P24-29)【关键词】降水;年均气温;潜在蒸散量;演变特性;大通河【作者】刘赛艳;黄强;刘登峰;解阳阳;高弘扬【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P333【相关文献】1.黄河流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候要素敏感性分析 [J], 刘勤;严昌荣;何文清2.青藏高原大通河流域气候干湿状况时空分布研究 [J], 刘赛艳;王义民;刘登峰;解阳阳3.渭河流域气候要素演变特性分析 [J], 雷江群;黄强;畅建霞;刘登峰4.中亚阿姆河跨境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J], 莫贵芬;冯建中;王中美;白林燕;李华林5.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J], 朱艳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通河流域水能水资源开发对河流水文过程和环境的影响黄维东;牛最荣;马正耀;李计生;王毓森【期刊名称】《冰川冻土》【年(卷),期】2013(35)6【摘要】根据水文观测和引水与水电开发资料,分析了大通河流域水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对河流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区域用水和跨流域引水,使大通河中下游河道的水量减少,水环境容量减小,其中,青石嘴、天堂、连城(二)站3-11月平均流量分别减少0.6%~9.6%、0.5%~3.8%、1.7%~52.9%.自1994年引大入秦工程建成跨流域引水后,连城(二)站年径流量开始减少,1994-2010年平均径流量比1977-1993年减少了5.7%;引大济湟工程建成通水后,加上引大入秦和引硫济金工程,引水总量将达到12.33×108 m3,占大通河多年平均径流量28.16×108 m3的43.8%,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十分显著.至2011年,大通河上已建成梯级电站34座,洪水期电站同时泄水会瞬间加大河道流量,枯水期蓄引水又使减水河段水量减少.梯级水电站群无序蓄放水使洪水过程由天然的平稳状态转变为人工干预的剧烈变化状态,上下游洪峰不对应,对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产生极大威胁.过度的水能水资源开发,使大通河中下游部分自然河段出现淹没、断流,水生物和两岸的植物萎缩,水环境污染加重,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建议实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对梯级电站下泄水量统一调度,在减水河段预留必须的生态基流,确保河道内外生态用水;加强河道水位、流量、泥沙、水环境、水生物监测,为流域防汛、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决策依据.【总页数】9页(P1573-1581)【作者】黄维东;牛最荣;马正耀;李计生;王毓森【作者单位】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43.9【相关文献】1.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及防治对策2.浅谈大通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条件3.大通河流域水电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及管理对策4.大通河流域水资源外调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黄柏河流域水能水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流系统结构与功能耦合修复研究》篇一一、引言河流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河流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破坏问题。
因此,对河流系统结构与功能耦合修复进行研究,对于保护河流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河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分析河流系统修复的必要性,并探讨耦合修复的方法和效果。
二、河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河流系统结构是指河流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空间分布关系。
而河流系统的功能则是指这些组成要素在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
河流系统结构与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到功能的发挥,而功能的改变也会对结构产生影响。
具体而言,河流系统的结构包括水体、底泥、生物群落等要素。
其中,水体是河流系统的主体,底泥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生物群落则通过食物链和生态位关系相互联系。
这些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相互关系构成了河流系统的结构。
而河流系统的功能则包括水源供给、水质净化、生物栖息地等。
这些功能的发挥需要依靠结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协同。
三、河流系统修复的必要性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河流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破坏问题。
例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物的排放,导致河流水质恶化;河道整治、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变。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出现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因此,对河流系统进行修复,恢复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耦合修复的方法和效果针对河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耦合修复,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其中,生态工程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通过生态工程的手段,可以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水质改善: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控制污染源等措施,改善河流水质。
水资源-能源-粮食-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及驱动力分析作者:杨明明朱永楠赵勇杨文静樊煜来源:《人民黄河》2024年第03期摘要:为加深对我国水资源、能源、粮食、生态系统协同演变趋势的认识,构建水资源-能源-粮食-生态多维系统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2005—2020年水资源-能源-粮食-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并采用多因素归因分析法进行驱动力分析。
结果表明:我国水资源-能源-粮食-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从2005年的0.55增长到2020年的0.84,各地区耦合协调度从勉强协调发展水平过渡到中级协调发展水平,各子系统对耦合协调度上升的驱动分别经历了由粮食子系统到生态子系统再到水资源子系统主导的过程;能源子系统的贡献率虽然比较小,但是未来可能是各地区提升水资源-能源-粮食-生态系统多维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突破口。
关键词:水资源-能源-粮食-生态;耦合协调度;多因素归因分析;驱动力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4.03.011引用格式:杨明明,朱永楠,赵勇,等.水资源-能源-粮食-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及驱动力分析[J].人民黄河,2024,46(3):58-63.0引言水资源、能源、粮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物质基础和战略资源[1]。
人口增长、城市化等因素驱动下,人类社会对水资源、能源和粮食等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加之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成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2]。
我国资源禀赋、生产能力和消费规模之间存在不匹配、不平衡的问题,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日趋加大,因此有必要对水资源、能源、粮食各系统间协同演变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为促进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水资源-能源-粮食纽带关系一词最早源于2011年德国联邦政府对水安全、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关系总结,认为3种资源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联系[3],大致表现为人类对水资源的取、用、耗、排都离不开能源的支持,能源的开采、加工、冷却等均需要水资源的参与,粮食的生产、加工、运输等同样需要水资源和能源的投入[4-5]。
2023年7月水 利 学 报SHUILI XUEBAO第54卷 第7期文章编号:0559-9350(2023)07-0829-14收稿日期:2022-12-18;网络首发日期:2023-05-18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1882.TV.20230517.1108.003.html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2240223);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08085US16,2108085QE254,2208085US03)作者简介:张礼兵(1972-),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水资源系统工程研究。
E-mail:zhanglibing777@163.com通讯作者:金菊良(1966-),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结构水资源学研究。
E-mail:JINJL66@126.com供需双侧调控下水稻灌区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评价与优化研究张礼兵1,2,康传宇1,金菊良1,2,白亚超1,章启兵3,陈小凤3(1.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2.合肥工业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09;3.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蚌埠 233088)摘要:对于水资源主要消耗用户和粮食重要生产基地的大型灌区,进行供需双侧调控是缓解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区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揭示灌区水-能源-粮食复杂的协调关系,针对性地开展系统优化调控。
首先基于系统评价理论构建大型灌区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再基于灌区水资源系统模拟模型,以灌区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度最大为目标,以灌区主要作物水稻种植比例、水库分级分期旱限水位、水稻需水关键期限制供水比例作为优化调控变量,结合加速遗传算法,开展基于水资源供需双侧优化调控的灌区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评价与优化调控研究。
杭埠河灌区应用结果显示:优化调控确定的灌区水稻种植比例、水库分级分期旱限水位、水稻需水关键期限供比例,相较于灌区运行现状能提高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双季稻种植面积一定程度恢复使粮食产量明显提高,优化的水库旱限水位及水稻需水关键期水库限供比例,可在提升灌区干旱年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较好地降低粮食作物因旱减产损失。
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恢复引言:河流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过度开发,很多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功能下降,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评估河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并寻求恢复方法,需要结合工程专家的经验和专业性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第一部分: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河流自然状况下所提供的各种生态服务,包括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调节、洪水控制等。
为了评估河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可以采用多个评估指标,如水质指标、生物多样性指数、水量调节能力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可以评估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状况和健康程度。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比较。
例如,可以通过监测水质参数、调查河流生物群落组成和分布等来获得必要的数据。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需要专业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工程专家可以提供相关的技术方法和建议。
第二部分: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方法针对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破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恢复方法,以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和生态功能。
其中,工程措施在河流生态系统恢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河流生态恢复工程河流生态恢复工程是指通过人为干预,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和生态功能。
例如,可以采取岸边绿化、湿地修复、生态护岸等方式,提高河流的水质和生物多样性。
工程专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和实施这些工程措施,并进行性能评估和监测。
2. 河流水资源管理河流的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重要依赖,因此,在河流生态恢复中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例如,可以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提高河流的水量调节能力和洪水防御能力。
3. 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进行长期的监测和评估,以了解恢复效果和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工程专家可以参与监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建议,并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大通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问题探讨摘要通过对大通河流域生态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指出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是该流域生态与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针对现状,就植树种草方面提出了生态系统恢复的相关措施以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恢复措施;大通河流域大通河流域发源于祁连山区海西州天俊县境内岗噶肖合力峰,由西向东流经天俊、祁连、刚察、门源、互助、天祝、永登、红古区、民和等县(区),与湟水汇合后注入黄河,全长554km,是华热地区最大的河流之一,对黄河水源涵养及黄河源生态系统的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其流域总面积432.64 km2。
该流域具有降水量小、蒸发量大、降水分配不均等特点,是西北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较为严重的区域。
1现状1.1水源涵养功能减弱互助县北山地区森林植被和山区草地是大通河流域主要水源涵养区,由于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经营粗放、开发过度以及大量放牧,造成林农、林牧、林矿矛盾突出,致使灌木林下线比20世纪60年代上移39m,林地减少,草场退化,植被覆盖率降低,水源涵养能力持续下降。
1.2防风固沙功能下降从20世纪70年代起,天然林的梭梭林出现衰败、枯死,到2007年已有2.93万公顷死亡或接近死亡,人工灌木林中有0.75万公顷死亡。
防风固沙体系退化,引起防风固沙功能下降,导致下游固沙植被由湿生向旱生演替。
2生态退化原因2.1大量截留引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的不断开发,耕地面积随着增大,中上游地区不得不大量截留引灌,导致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下游北部1.3万公顷耕地因缺水而弃耕导致了又一次沙化。
2.2过度开采地下水中下游地区大量开采利用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逐渐稀疏,直至大面积生态衰退、死亡,地表裸露。
大通河流域生态变迁过程明显表现出了随着水资源的减少而退化这一特征。
3生态恢复措施3.1区位划分大通河流域按照海拔、降水量、湿润指数、年均气温、生长期、植被状况等,可分为4个生态区位:湿润生态区、亚湿润干旱生态区、半干旱生态区、干旱生态区。
“双碳”目标下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配额两阶段分配模型作者:吴凤平韩宇飞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3年第11期摘要黄河流域是中国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战略区域。
在2030年碳减排目标要求下科学制定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配额方案,明晰沿黄地区碳排放限额的目标与责任,是黄河流域顺利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所在。
现有研究多要求减排地区缩减碳排放额,忽视了黄河流域在碳达峰目标节点前仍有碳排放新增需求,“激进式”降碳会对沿黄地区的经济安全造成隐患。
该研究以2030年碳减排目标任务下的黄河流域碳排放总量为控制目标,基于既保障地区公平发展又促进全局效率优化的视角,以“基础配额+新增配额”的分配思路,构建黄河流域沿线城市碳排放配额两阶段分配模型。
第一阶段:根据碳排放现状基数确定基础配额;并综合考虑地区减排能力、潜力、责任以及发展需求方面的差异特征,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分配碳排放可增长空间,预留新增配额以保障减排地区安全运行发展。
第二阶段:为确保配额方案的分配效率,构建前沿技术异质性分组的零和博弈-DDF模型,在控制减排幅度、预留新增配额的同时,获得效率优化分配方案。
研究发现:①面对2030年减排任务目标,沿黄地区仍有碳排放新增的需求与权利;同时为避免碳排放盲目冲高峰,各地区应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
其中高能耗高排放地区承担的减排压力相对较大。
②碳排放低效地区通过碳减排提升效率时,应把握降碳的幅度力度,确保减排方案有序执行。
③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碳排放配额分配具有空间差异性。
上游地区生态保护责任繁重,应承担较高的限额责任;中下游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和能源结构短期调整困难,应分配相对较高的碳排放配额确保其平稳转型。
关键词黄河流域;碳达峰;碳中和;碳排放配额;熵权-TOPSIS方法;零和博弈-DDF模型中图分类号 X511;X22;F2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23)11-0033-14 DOI:10. 12062/cpre. 20230135大力推进减排降碳、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阻止全球变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政治目标、技术追求和社会责任[1]。
河流中有机碳的环境效应及其研究方法概述
李俊鹏;郭英燕;张亚雷;周雪飞
【期刊名称】《四川环境》
【年(卷),期】2011(030)006
【摘要】有机碳是地表各种环境介质中的重要化学组分,是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循环的重要介质。
有机碳作为河流榆移的主要物质,榆运过程中对周围环境产生的效应不容忽视。
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动态,探讨并总结了河流作为碳源/汇角色的作用,有机碳对重金属迁移过程和水体生产力产生的影响;指出随着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河流有机碳正发生着显著变化,并影响到我们自身的生活;总结了传统的研究有机碳的方法,并对正在发展的研究方法做一下探讨。
【总页数】5页(P144-148)
【作者】李俊鹏;郭英燕;张亚雷;周雪飞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22
【相关文献】
1.硝态氮在河流渗滤系统中的环境效应 [J], 李金荣;杨振放;吴耀国
2.城市污水厂中水补给河流生态流量环境效应评估 [J], 许衡;陈雅倩;黄亮;罗昊
3.城市水源水库及入库河流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和黑碳的时空分异及其对多溴二苯醚的影响 [J], 韩文亮;刘豫
4.河流污泥中砷的积累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 [J], 翁焕新
5.苯胺在河流渗滤系统中的环境效应实验研究——以硝酸根电子受体为例 [J], 李金荣;李桂荣;邱成;李云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流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河流流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提供了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水资源供应、水质净化、洪水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河流流域生态系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保护和管理河流流域生态系统,评估其服务功能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评估河流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首先需要了解其组成部分。
河流流域包括了地表水体、岸边湿地、河床、附属生态系统等多个组成元素。
这些元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网络。
水资源供应是河流流域最重要的服务功能之一。
河流通过地下水补给、降雨和融雪等方式,向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淡水资源。
这些水资源被用于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工业用水等多个方面。
除了水资源供应,河流流域生态系统还能够净化水质。
河流流域中的湿地和植被能够吸收和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减少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污染。
这种净化作用对于保护水源地的水质至关重要。
此外,河流流域生态系统还能够调节洪水。
通过湿地的吸收和储存,河流流域能够缓冲洪峰流量,减少洪水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河流流域生态系统也承载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河流流域以其独特的水生生物和湿地植被而闻名。
这些生物不仅构成了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关键环节,也能够为人类提供食物、药物和其他生物资源。
因此,保护和维护河流流域生态系统对于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了解河流流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只是评估的第一步。
评估还需要考虑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例如,农业过程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会对水质产生负面影响。
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水污染和河岸开发也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评估河流流域服务功能的核心是找到一种平衡,既满足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又能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
评估河流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还需要考虑到长期的变化。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累积效应会给生态系统带来长期的影响。
因此,评估需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这些策略应该基于科学的研究和全面的社会参与,以确保河流流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郝弟;张淑荣;丁爱中;潘成忠;许新宜
【期刊名称】《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年(卷),期】2012(010)001
【摘要】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河流的过度开发破坏了河流的生态过程,导致河流严重污染、水量大幅减少,河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严重退化,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论述关于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进展,包括分类方法、价值评估方法,并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深入分析影响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驱动因素,提出今后应以下几方面加强研究:①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认识;②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过程的认识,③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异质性;④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与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
【总页数】6页(P106-111)
【作者】郝弟;张淑荣;丁爱中;潘成忠;许新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X523
【相关文献】
1.白龙江上游水电梯级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J], 杨远祥;申文金;杨占彪;朱雪梅;邵继荣
2.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评价方法初探 [J], 张德锋
3.神农架林区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评估 [J], 苗纪法;叶晶;张雯娜;陈涛;;;;
4.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评价方法探析 [J], 宋小飞
5.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评价方法探析 [J], 宋小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碳”目标下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的动态演进与收敛特征何妮;姚聪莉;张畅
【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24)3
【摘要】“双碳”目标下推进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提升,是推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在农业减排固碳的发展要求下,以落实农业“双碳”目标为着力点,运用超效率SBM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检验方法,测度2006-2021年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序演进、空间差异和收敛特征。
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整体农业生态效率水平偏低,形成了“下游领跑、中游追赶、上游落后”的空间格局;黄河流域内农业生态效率差异逐渐扩大,差异主要源自超变密度,区域内差异由低到高依次为上游、下游和中游;黄河流域整体及上、中、下游的农业生态效率不存在σ收敛现象,但都存在显著的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种植业产值、机械化水平、农业产业集聚度、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等因素对β条件收敛的影响具有异质性。
【总页数】12页(P149-160)
【作者】何妮;姚聪莉;张畅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相关文献】
1.“双碳”目标下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收敛性
2.“双碳”目标视角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测度及其时空特征——以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为
例3.黄河流域能源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研究——基于“双碳”目标的探讨4.双碳
背景下四川省农业生态效率动态演进研究5.农业生态效率的演变特征与空间收敛——基于黄河流域47个城市的实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水分利用效
率的影响
韩再惠;陈燕;吴志俊;任黎;苗平;马红丽
【期刊名称】《水利规划与设计》
【年(卷),期】2024()2
【摘要】准确估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对于流域碳水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采用PEST模型参数优化后的Biome-BGC模型,模拟了2003—2019年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研究了GPP、ET和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降水和温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GPP、ET和WUE在年尺度上呈现不显著增加趋势;温度和降水联合增加情景对GPP、ET/WUE的影响大于温度或降水单独增加情景。
该结果可为流域碳水循环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总页数】7页(P38-43)
【作者】韩再惠;陈燕;吴志俊;任黎;苗平;马红丽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水利事业发展中心;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河湖保护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32
【相关文献】
1.降水量变化对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
2.氮添加对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
3.不同灌溉量对内蒙古人工草地主要牧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基于通量观测数据的玉米水碳交换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析
5.南昌工程学院科研项目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水分利用效率和碳—水耦合机制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通河流域中下游“水-能-粮-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
化研究
大通河流域,位于中国甘肃省东南部、陕西省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之一。
该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也是重要的水能资源集中区域。
同时,由于大通河流域工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可避免,该地区也面临碳排放的挑战。
因此,对大通河流域中下游“水-能-粮-碳”生
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水资源是大通河流域最关键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一。
大通河作为黄河的分支,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水资源的供给不稳定。
因此,优化水资源利用是保障大通河流域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
通过建设水库、调水工程等水利设施,以及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可以实现对大通河流域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农田灌溉效率,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同时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其次,能源是大通河流域中下游的重要资源,也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通河流域水能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电潜力。
通过充分利用大通河水能资源,建设水力发电站和电网,可以实现清洁能源的稳定供应,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大通河流域可持续发展。
再次,粮食是大通河流域的重要农产品。
优化粮食生产是保障大通河流域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通过改进农业技术,推广高效节水农业模式,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品质,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最后,大通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产业结构多样,工农业活
动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碳排放。
为了降低碳排放,需要加强碳排放管理和技术创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通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减少工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可以降低大通河流域中下游的碳排放水平。
综上所述,对大通河流域中下游“水-能-粮-碳”生态系
统服务功能进行优化研究对于实现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充分利用水资源、能源和农业资源,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绿色经济,可以实现水、能、粮、碳的良性循环,保障大通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大通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水-能-粮-碳生态系
统服务功能的优化研究对于实现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充分利用水能资源,建设水力发电站和电网,实现清洁能源的稳定供应;优化粮食生产,提高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碳排放管理和技术创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实现水、能、粮、碳的良性循环,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环境影响,促进大通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举措将为该地区提供清洁能源、粮食安全和碳减排的保障,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