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与“影视”的联系-最新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电影与戏剧的关系,电影与文学的关系一、电影与戏剧在发展历史上,电影受到来自戏剧的巨大影响。
电影的导演、演员等环节是在戏剧基础上发展而来,戏剧的大量艺术手法被电影借鉴,形成了电影史上的戏剧电影美学。
大多数故事片的叙事模式也是戏剧化的,即: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单位和相对独立的空间场景内部,围绕一个核心事件的矛盾冲突展开叙述,结构闭合而完整。
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电影是用画面来表现内容的,运用的是蒙太奇表现手法,是“视听语言”艺术。
话剧则是运用舞台来表现内容,运用对话设置剧情冲突,场景只能用布景来转换,舞台的空间很小,戏剧属于文学范围。
电视既不属于电影更不属于戏剧,电视是随着电影演变而来,但是跟电影的拍摄方法还是有些差别,电影是用胶片,光感色彩都比较鲜明,表现的事物比较生动。
电影的基本元素是活动的影像,戏剧则是演员、舞台等实体;电影是现代科技催生的大众文化,艺术表现更加自由,传播更加方便快捷,受众面广;戏剧则是古老的现场表演艺术,表现能力和传播均受到一定限制,受众面小。
从创作上讲,电影中导演的工作是第一位的,其关注的核心仍然是影像,他要保证观众看到的各种视觉要素共同组成他希望达到的影像效果,演员只是造就影像的重要手段,不是核心的和唯一的,其表演必须自然真实,因此电影观众的注意力应当更多放在影像上,而非演员。
戏剧则主要依赖演员的语言动作表现,他们的语言、形体动作成为观众欣赏戏剧的主要审美对象,表演有较强的假定性和风格化色彩。
电影个戏剧的关系是及其密切的,首先最为明显的是故事情节剧为俩者共通的表现题材。
电影的叙事性也要叙述故事,描述时间和情景。
戏剧通过舞台演员的表演和假定性来使观众进入剧情。
其次,电影是后来的艺术门类,他在描写事件和演员表现技巧上都是借鉴戏剧的表演手段。
但电影作为新兴的艺术门类,它具有集音乐、美术、戏剧、戏曲于一身的综合表现优势,由于电影的地点的随意性,时空范围就可以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都可以在一段事件内同时表现,而戏剧由于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表现范围的可能性就不如电影。
戏剧与影视艺术第一章概述戏剧与影视艺术是现代娱乐文化中最为重要和受欢迎的文艺形式之一。
戏剧和影视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其始端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戏曲和传统的电影。
但是,它们在当代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戏剧与影视艺术的概念、历史、类型和特点等方面。
第二章戏剧戏剧是一种融合了各种元素的表演艺术,包括文学、表演、音乐和舞蹈等方面。
这些元素的组合在不同的文化中形成不同的类型和形式的戏剧。
例如,中国有京剧、越剧和豫剧等不同类型的戏剧。
日本的能剧和歌舞伎也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类型。
欧洲的戏剧则是独立的文学形式,并通过表演来呈现。
从传统的民间戏剧到当代的舞台表演,戏剧一直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文化内涵深厚的表演艺术。
第三章影视艺术影视艺术是一种以电影和电视为载体的艺术形式。
影视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源于人类追求视觉表现的天性。
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已经成为当代最为重要的文化娱乐方式之一。
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电影是大画幅的制作,而电视则更注重在小屏幕上的呈现。
由于技术和业务的迅速发展,电影制作和电视制作都有了更广泛和更为质量的发展。
影视艺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让我们了解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第四章戏剧和影视艺术的相似之处戏剧和影视艺术都是艺术形式,它们分享共同的目标和特征。
如上所述,他们都是视觉和声音的融合。
不同的是,戏剧形式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声乐来表达,而电影和电视则是靠影像和声音录制来表现。
两者都是借助艺术的方式以及技术的手段来创造情感和情感体验。
如今,电影和电视已经在舞台剧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使得舞台剧的表演更为生动和真实。
第五章戏剧和影视艺术的不同之处戏剧和影视艺术也存在着不同点,首先差异在于形式和表现方式。
不同于文学形式的戏剧,电影和电视则是由当代技术和制作工具完全推动的。
由于采用的是不同的传播平台,观众接受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此外,制作方面的差异也造成了影视艺术和戏剧之间的差异。
影视制作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来完成,从剧本、预算、制作、然后到最终成品后续的宣传和推销。
《戏剧之家》2019年第23期 总第323期121影视观察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都是表演类艺术,同样也是同种类型的艺术。
现如今,一个演员不仅要能够演好影视剧,还要有一定的戏剧才能,这样的演员才能够称得上是一个好演员。
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两者既有渊源又有差异,只有充分了解两者的异同,才能让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只有这样,一个演员才能够成为影视戏剧两把抓的优秀演员[1]。
一、影视剧表演和戏剧表演的差别(一)影视剧表演的内容。
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都是一种艺术形式,影视表演继承了很多戏剧表演中适合影视表演的方式。
影视表演所直接面对的不是观众,而是冷冰冰的摄像机,通过对剧本里角色的理解,和导演、指导老师的帮助,把剧本里写好的故事情境表现出来[2]。
在这一点上,和戏剧表演有着明显的差别,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演员是在舞台上面对着台下的观众表演,并且能够和观众进行一定程度的沟通。
影视表演需要演员有丰富的情感变化,并且在表演的时候需要特别真实。
同时,影视表演拍摄的时候可以实行分镜头拍摄的方法。
(二)戏剧表演的具体内容。
戏剧不是专指戏曲和京剧,而是一种演员直面观众,通过灯光、舞蹈、音乐等配合,把剧本的内容表演出来的艺术形式。
比如我们熟知的《哈姆雷特》《雷雨》以及我国的戏曲都是戏剧。
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因为是直面观众,所以要求演员有强大的专业能力,能够快速进入角色,在舞台上不间断地完成整场戏。
戏剧演员不同于现实生活的人。
他们必须做到声音洪亮、身体灵活,如果演员的声音特别小,那么不能保证全场的观众都能听见台词,如果身体不灵活,就不能扮演各种戏剧角色。
还有,戏剧演员不分年龄,年轻人可以扮演老人,老人也可以扮演年轻人,在戏剧中主要是通过演员的形体动作来判别。
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的内在联系(一)演员准备具有一致性。
不论是影视表演还是戏剧表演,都是根据剧本进行表演创作,所以他们俩之间是有一些相似的。
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两种表演形式在演员的准备方面具有一致性。
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的内在联系及其差异作者:李莹来源:《锋绘》2019年第02期摘要:表演主要是通过演员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表达技巧来为观众展示一个生动形象的艺术人物,通过整个表演的过程来向观众透露作者对于社会生活的思考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我国的多种艺术表演中大致可以分为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等,它们两者在剧本创作,表演方式,表达目的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共同之处。
但是在人物的设定和向观众呈现的形式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的戏剧和影视进行综合分析,向读者阐述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及其差异。
关键词:影视艺术;戏剧表演;联系;差异无论是影视表演还是戏剧表演都是我国现阶段重要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它们之间虽有所不同,但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它们都是通过表演艺术家对于剧本的理解,然后利用一系列的表演技巧向观众呈现出一个真实,生动,形象,的鲜活人物及事件,以此来展示出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片段,引发人们的反思及感悟。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两者的表演形式和演绎方法等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先阐释两种表演方法的特点,然后在深入的论述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
旨在通过对两种表演艺术的分析比较,找到它们的独特优点,为相关艺术家提供一定的艺术借鉴,以此来创造出更加优秀的艺术表演。
1 影视表演和艺术表演的特点1.1 影视表演影视表演是根据剧本设定进行的,影视表演的演员需要仔细理解剧本内容,懂得剧本作者所想塑造的人物形象,做好表演前的准备工作。
除此之外,影视表演是在摄像机的制约之下完成的。
除了深刻理解剧本内容之外,也要懂得如何在摄像机前表达自己情感。
在影视作品的摄制过程中,将会不断的转换镜头场景,给演员表演过程造成了一定的制约,无法连续顺畅表达人物情感,这需要演员具备整体把握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个影视中表现的连贯准确。
1.2 戏剧表演戏剧表演是一种针对剧本的二次创作过程,在舞台上的制约条件也相对较少。
表演人员在演出之前需要深入了解剧本和人物形象,做好准备工作。
戏剧与影视学第一部分:戏剧的历史与发展戏剧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最早的戏剧形式是神话故事的演绎,通过演员的表演形式来展现故事内容,同时也是古代社会的宗教仪式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可以展现人物情感、描述社会生活、批判现实的艺术形式。
在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经历了一次重大革新,文艺复兴早期主张还原古希腊戏剧的传统,后来逐渐走向了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道路。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戏剧表现形式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变化,包括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形式的出现,使得戏剧这一艺术形式更富有多样性和表现力。
第二部分:影视与文化传播影视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播方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影作为一种形式丰富、表现力强大的艺术形式,通过画面、音乐、剧情等方面的完美结合,可以深刻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化传播工具。
随着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影视作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产业,不仅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影视作品,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第三部分:戏剧与影视的关系戏剧与影视作为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分别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和表现方式。
戏剧更注重演员的表演和情感表达,其现场感和互动性使得观众更容易沉浸在故事情节中;而影视则通过影像、音效等技术手段达到更加生动的表现效果,使得观众可以从视觉、听觉上全方位地感受故事的魅力。
然而,随着现代文化的不断融合和交流,戏剧和影视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越来越多的话剧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也被改编成舞台剧,两者之间的互补性与融合性也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可以说,戏剧与影视在艺术表现、文化传播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关系,共同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结语戏剧与影视作为两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戏剧和影视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共鸣和人类精神追求,促进文化交流与交融,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思考与启迪。
“戏剧”与“影视”的联系一、影视借鉴于戏剧1895年,法国摄影师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的一个咖啡馆里,放映了他跟朋友合作拍摄的以《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喝汤》为代表的几段的活动影像。
从此,电影这种崭新的艺术形式诞生了。
卢米埃尔大获成功以后,接着又拍摄了一批记录性短片也极受欢迎。
但是,他的电影仅仅是客观地记录了一些生活和自然的景象,在人们没有了对此的新鲜感的时候,初生的电影艺术也走入了死胡同。
就在这时,是戏剧艺术帮了它的大忙。
这时,一位叫乔治·梅里爱的法国戏剧导演,尝试用摄影机来拍摄一些虚构的、戏剧式的故事和场景,电影被引向了戏剧的道路。
他把戏剧的程式了带到了电影中去,将导演、演员、化妆、道具、服装、布景、冲突等一系列戏剧元素搬入电影,建起了戏剧电影的雏形。
自1900年,他先后制作了《灰姑娘》、《星际旅行》、《月球旅行》、《闹鬼的城堡》等影片,轰动世界。
电影史家通常称之为“影戏”或“活动影戏”,而美国戏剧家劳逊则把它们叫做“艺术电影”。
电影史上,当城市观众习惯了戏剧、歌剧与各种豪华演出的时候,电影在视觉上的新奇就不再能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
所以,电影便不得不转向舞台,也正是舞台戏剧为影视艺术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结构形式和表现技巧,形成了一种“银幕即舞台”的电影观念。
在高科技条件的影响下,当今电影艺术完全可以不依赖传统的摄影机和胶片,而用数字化技术取而代之,这就是电影艺术。
但是不管怎么取代,不论怎么变迁,电影艺术却绝对没有脱离它的“内在戏剧性”。
戏剧(舞台演出)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演员的创作是“三位一体”的、是在观众面前一次性完成的、与观众直面交流的、同在一个物质空间中的、演员与观众共同完成的一个不可间断的仪式过程。
不论影视技术在科技的影响下是如何进步的,它也永远脱离不开上述的戏剧因素。
比如,2010年的冬天,“阿凡达”三个字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无疑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大家争相购买《阿凡达》首映昂贵的电影票,就是为了一睹我们早就听说过的“3D立体电影”的风采。
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的内在联系及其差异作者:黄玉萍来源:《社会科学家》 2017年第5期表演,是一门综合运用表演者的语言,或者肢体动作去营造舞台空间,人(演员)演人(其他社会成员)的一种艺术。
它通过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所拿捏、释放出来的信念感、真实感、分寸感、幽默感、节奏感、形象感,去展示现实生活中人的感情生活,展示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
表演艺术,形式繁多,有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杂技、曲艺、小品、魔术等等。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单就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的内在联系与差异作些议论,一己之拙见,以求抛砖引玉之效果。
一、影视表演的基本特点影视表演,虽然也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者是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人物情绪、情感,进而去表现生活的艺术。
但有其独特的表演特点,是戏剧表演所不具有的:(一)分镜头表演。
分镜头表演,是影视剧表演的特有手法,和一气呵成的戏剧表演比较,所有的影视剧演员都要按照分镜头的剧本进行拍摄(表演)。
所谓分镜头剧本,它是导演将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事件,分解、转换成银幕形象、事件过程的摄制工作台本。
分镜头剧本主要包括:镜号、场景、景别、特技、镜头内容、音乐、音效等。
它是将文字转变成立体视听形象的媒介。
其任务就是根据影视剧本的解说词,根据影视文学脚本的内容来设计相应的画面,设计相应的音乐音效,把握影视片中的节奏和风格等。
所以,影视演员在表演中,要随时随地地考虑到银、屏幕的综合效果,掌握好表演的总体感,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通过综合演技去体现影视文学脚本内容的要求,去展示影视自身所具有的各项特点。
只有这样,影视表演才能达到文学脚本和导演的要求,顺利地进入影视片子的后期制作。
(二)演员的镜头感。
影视表演,演员的场地不是舞台,面对的不是观众,面对的是摄影机或摄像机的镜头。
因此,影视演员在表演时,要找准(对准)镜头的区域,努力地使自己在镜头前入戏,瞬间培养、建立起强烈的镜头感。
镜头感不仅包括演员在镜头面前能娴熟地运用不同的表演手段(着重形体的表现力)、运用不同的动作技巧(如:丰富的内心体验和细腻的面部表情,甚至是一个不易察觉的眼神等等)来体现剧情。
现代戏剧与影视艺术欣赏现代戏剧和影视艺术作为当代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欣赏体验与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现代戏剧与影视艺术的欣赏价值及其对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方面的影响。
一、戏剧与影视艺术的相互关系戏剧与影视艺术作为两个独立的艺术形式,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们同源于现实生活,通过虚构的人物、情节和舞台或画面的表现形式,传递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
在当代社会中,戏剧和影视艺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交融发展。
戏剧剧本的改编成影视剧本,影视作品的舞台剧化,实现了戏剧与影视艺术的有机结合。
二、现代戏剧的欣赏价值现代戏剧作为表演艺术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欣赏价值。
首先,现代戏剧通过对个体、群体及其社会环境的深入剖析,呈现出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人类存在的深沉和无奈,同时也在对照与反思中启发自己的思考。
其次,现代戏剧注重对剧情、角色和舞台表现形式的创新,通过舞台效果、灯光、音效等元素的运用,增强了剧作的艺术感染力,使观众获得更为饱满的艺术体验。
三、影视艺术的欣赏魅力影视艺术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了解和认识世界。
影视艺术既能够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又能够承载社会价值观念,通过故事情节、演员表演、音乐配乐等多方面的表现手法,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同时,影视作品通常可以反复欣赏和消化,观众可以通过重复观看来深入理解和体味其中的细节与内涵。
四、现代戏剧与影视艺术对观众的影响现代戏剧和影视艺术对观众的影响不仅仅在于满足情感和审美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
观众通过欣赏戏剧和影视作品,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艺术形式、风格和表现手法,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品味。
同时,观众还可以通过对戏剧和影视艺术作品的解读与讨论,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总结:现代戏剧与影视艺术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艺术体验。
家乡传统戏剧与影视艺术的关系传统戏剧和影视艺术是两种表演形式,它们在表达方式、传承方式和受众群体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
然而,它们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互动。
本文将探讨家乡传统戏剧与影视艺术之间的关系,分析它们的相互影响和衔接之处。
一、传统戏剧与影视艺术的衔接传统戏剧是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一,它通过舞台表演、音乐和台词等元素,向观众展示了美丽的故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影视艺术则是现代科技的产物,通过电影和电视等媒介将故事呈现给观众。
尽管在形式上有所差异,但两者之间存在着衔接。
首先,传统戏剧为影视艺术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创作素材。
许多影视作品都源于传统戏剧的改编,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这些作品延续了传统戏剧的精神和情节,使观众更好地接触和理解传统文化。
其次,传统戏剧的表演形式对影视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戏曲表演形式独特,讲究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方式。
这种表演形式为后来的电影和电视表演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对象,使得影视艺术也能够借用戏剧表演的优势,使角色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加生动。
再次,传统戏剧与影视艺术在内容传承和创新方面保持了一定的联系。
传统戏剧一直致力于传承历史故事和经典戏曲,这些内容通过影视艺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演绎。
同时,影视艺术也不断在对传统内容进行创新,通过改编和演绎使传统戏剧内容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和审美需求。
二、传统戏剧与影视艺术的互动传统戏剧与影视艺术之间也存在着互动和合作的机会。
一方面,传统戏剧的表演形式和创作理念可以为影视艺术提供灵感和参考。
例如,一些历史剧和古装剧在制作时借鉴了传统戏剧的布景和服化道设计,使得影视作品更加真实和具有历史感。
另一方面,影视艺术也可以为传统戏剧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活力。
随着新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戏剧开始进行电影化或纪录片化的尝试,使得传统戏剧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同时,影视艺术制片方也会邀请传统戏剧演员参与到影视作品的表演中,为影片注入传统戏剧的风采与特色。
2021/1上戏剧艺术的发展历史非常久远,而影视艺术因为技术原因,发展要晚很多,影视表演的很多内容都是从戏剧艺术这一门类中继承来的。
影视艺术包括电影和电视艺术,演员的表演通过机器拍摄、后期剪辑,在荧幕上传达给观众。
而戏剧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它是歌剧、舞剧、话剧等多种表演形式的总称。
戏剧艺术的表演环境是固定的,表演没有重来的机会,而且演员和观众近距离接触,这些对戏剧演员的心理素质要求比较高,戏剧表演从演员踏入舞台开始整个过程是一气呵成的。
观众则借助演员的动作、嗓音判断角色,而演员也不会因为年龄的因素影响自身的戏剧表演生涯。
影视表演的特征尽管在塑造形象上影视表演也是借助人的肢体动作、表情传达人物情感,通过演奏、演唱表现生活。
影视表演的特点包括分镜头表演、演员的镜头感、银屏幕上的逼真性、影视表演的处理等,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既有共同之处,两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分镜头表演。
相较于一气呵成的戏剧表演,影视表演采用分镜表演模式,这是影视表演的特有手法。
导演会用镜头语言讲述文本故事,演员拿到完整的剧本,但是拍摄的场次是采用分镜的形式,根据导演场次的安排,拍摄会打乱剧本的逻辑顺序,有些时候剧情的结局反而会在一开始就完成拍摄。
导演的分镜头脚本是根据自己拍摄需要,包括运镜、音效、构图、机位、演员需要拍摄的内容等,正是因为拍摄的顺序不是剧本的逻辑顺序,因此对演员的要求很高。
在表演上要求演员在整个过程中,借助自身的综合素质来展示分镜头脚本中跳跃的剧情内容,要求演员的情绪收放自如,能瞬间进入既定的剧情情感中。
演员的镜头感。
影视演员不是直接与观众接触,而是直面摄像机,这就要求演员要有镜头感。
镜头感包括几个方面,首先,镜头取景范围有限,拍摄过程有不同景别,这要求演员在导演指导下找准镜头;其次,演员面对没有感情的机器需要表现自己充沛的情感,要在导演喊出开始之后快速进入角色,这对演员的要求很高。
想要培养镜头感,不光是要保持完美的形体,更重要的是表现力以及对于情感的表现。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共性分析论文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共性分析论文艺术媒介决定论”是电影学原理四大基本内容的第一要义。
它的核心思想是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各门类艺术以各自的表现媒介形成根本区别,电影艺术的表现媒介是“运动的声画影像”;第二个层次,艺术媒介的特性决定了各门类艺术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创作方法。
电影表演和戏剧表演在创作思路和方法上一脉相承,有很多相同点,但又有各自的特点,因为电影与戏剧这两种艺术形式在艺术特点以及美学方面的艺术评定标准不一样。
一、艺术媒介与艺术材料在《电影学原理》一书中曾经提到,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在艺术理论层面意义上使用了艺术媒介这个范畴;亚里士多德没有对艺术媒介这个范畴进行形而上的定义,但已经隐含了艺术媒介构成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区别的思想萌芽”.除亚里士多德之外,莱辛也在其着作《拉奥孔》当中论述了关于艺术媒介的“符号化”定义。
其实,《电影学原理》中早就通过严谨的求证和推论,为我们提供了艺术媒介的定义。
艺术媒介,“即艺术的表现媒介,是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的形式表现,是艺术材料在艺术作品中的感性呈现,是某种具体类别的艺术作品的全体对象所构成的集合的总特征”.电影艺术的媒介是“运动的声画影像”,戏剧艺术的媒介是“语言和外部形体动作”.艺术材料即艺术作品是由什么物质材料构成的。
稍微宽泛一点的定义是:艺术材料是指用于艺术创作的物质材料。
艺术材料是艺术媒介的物质载体,艺术媒介要通过艺术材料才能得到体现。
从表演的角度来讲,无论是戏剧艺术还是电影艺术,期间有一种艺术材料是共同作用于两种艺术形式的,那就是演员本身。
二、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共同点戏剧与影视本来就是一脉相承的,在其中演员都充当着三方面的作用,作为创作主体的同时还具备工具材料以及被创作对象的作用,剧本提供的人物形象的创作通过表演这个过程来进行表现,创作过程也结合了演员本人的一些个人感情与个人气质,也就是所谓的三位一体,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表演,演员都同时充当着“创造者”“创作素材”以及“表演的最终呈现者”三个角色。
戏剧与影视艺术的互相影响戏剧和影视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戏剧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而影视艺术则是现代科技的产物。
然而,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创作手法、表现形式和受众接受程度等方面都有着相互借鉴和影响的关系。
首先,戏剧对于影视艺术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戏剧是人类最早的表演艺术形式之一,它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的布景来讲述故事。
在戏剧中,演员需要通过肢体语言、声音和表情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种表演方式对于影视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早期的电影中,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演员无法通过对话来表达情感,而只能依靠肢体语言和表情来传递信息。
这种表演方式与戏剧非常相似,可以说戏剧为电影的表演风格奠定了基础。
其次,影视艺术对于戏剧的创作和演出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影技术的进步,影视艺术在视觉效果、音效和舞台设计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形式,也为戏剧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例如,现代戏剧中常常运用舞台投影、灯光效果和音响设备等技术手段来增强舞台效果,使观众更加沉浸在戏剧的世界中。
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源于影视艺术的发展,为戏剧的创作和演出带来了新的变革。
此外,戏剧和影视艺术在题材选择和故事创作上也相互借鉴和影响。
戏剧和影视艺术都是通过讲述故事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的。
在故事创作方面,两者可以相互借鉴和吸收对方的优点。
例如,一些优秀的戏剧作品被改编成电影,通过电影的视觉效果和音效来增强故事的表现力。
同时,一些成功的电影也会被改编成戏剧,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的布景来重新诠释故事。
这种跨界的创作方式丰富了戏剧和影视艺术的内容,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最后,戏剧和影视艺术在受众接受程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和联系。
戏剧作为一种现场表演艺术,观众可以亲身参与其中,与演员进行互动。
而影视艺术则通过电影院、电视或互联网等媒介传递给观众。
“戏剧”与“影视”的联系一、影视借鉴于戏剧1895年,法国摄影师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的一个咖啡馆里,放映了他跟朋友合作拍摄的以《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喝汤》为代表的几段的活动影像。
从此,电影这种崭新的艺术形式诞生了。
卢米埃尔大获成功以后,接着又拍摄了一批记录性短片也极受欢迎。
但是,他的电影仅仅是客观地记录了一些生活和自然的景象,在人们没有了对此的新鲜感的时候,初生的电影艺术也走入了死胡同。
就在这时,是戏剧艺术帮了它的大忙。
这时,一位叫乔治·梅里爱的法国戏剧导演,尝试用摄影机来拍摄一些虚构的、戏剧式的故事和场景,电影被引向了戏剧的道路。
他把戏剧的程式了带到了电影中去,将导演、演员、化妆、道具、服装、布景、冲突等一系列戏剧元素搬入电影,建起了戏剧电影的雏形。
自1900年,他先后制作了《灰姑娘》、《星际旅行》、《月球旅行》、《闹鬼的城堡》等影片,轰动世界。
电影史家通常称之为“影戏”或“活动影戏”,而美国戏剧家劳逊则把它们叫做“艺术电影”。
电影史上,当城市观众习惯了戏剧、歌剧与各种豪华演出的时候,电影在视觉上的新奇就不再能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
所以,电影便不得不转向舞台,也正是舞台戏剧为影视艺术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结构形式和表现技巧,形成了一种“银幕即舞台”的电影观念。
在高科技条件的影响下,当今电影艺术完全可以不依赖传统的摄影机和胶片,而用数字化技术取而代之,这就是电影艺术。
但是不管怎么取代,不论怎么变迁,电影艺术却绝对没有脱离它的“内在戏剧性”。
戏剧(舞台演出)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演员的创作是“三位一体”的、是在观众面前一次性完成的、与观众直面交流的、同在一个物质空间中的、演员与观众共同完成的一个不可间断的仪式过程。
不论影视技术在科技的影响下是如何进步的,它也永远脱离不开上述的戏剧因素。
比如,2010年的冬天,“阿凡达”三个字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无疑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大家争相购买《阿凡达》首映昂贵的电影票,就是为了一睹我们早就听说过的“3D立体电影”的风采。
“戏剧”与“影视”的联系
一、影视借鉴于戏剧
1895年,法国摄影师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的一个咖啡馆里,放映了他跟朋友合作拍摄的以《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喝汤》为代表的几段的活动影像。
从此,电影这种崭新的艺术形式诞生了。
卢米埃尔大获成功以后,接着又拍摄了一批记录性短片也极受欢迎。
但是,他的电影仅仅是客观地记录了一些生活和自然的景象,在人们没有了对此的新鲜感的时候,初生的电影艺术也走入了死胡同。
就在这时,是戏剧艺术帮了它的大忙。
这时,一位叫乔治·梅里爱的法国戏剧导演,尝试用摄影机来拍摄一些虚构的、戏剧式的故事和场景,电影被引向了戏剧的道路。
他把戏剧的程式了带到了电影中去,将导演、演员、化妆、道具、服装、布景、冲突等一系列戏剧元素搬入电影,建起了戏剧电影的雏形。
自1900年,他先后制作了《灰姑娘》、《星际旅行》、《月球旅行》、《闹鬼的城堡》等影片,轰动世界。
电影史家通常称之为“影戏”或“活动影戏”,而美国戏剧家劳逊则把它们叫做“艺术电影”。
电影史上,当城市观众习惯了戏剧、歌剧与各种豪华演出的时候,电影在视觉上的新奇就不再能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
所以,电影便不得不转向舞台,也正是舞台戏剧为影视艺术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结构形式和表现技巧,形成了一种“银幕即舞台”的电影观念。
在高科技条件的影响下,当今电影艺术完全可以不依赖传统的摄影机和胶片,而用数字化技术取而代之,这就是电影艺术。
但是不管怎么取代,不论怎么变迁,电影艺术却绝对没有脱离它的“内在戏剧性”。
戏剧(舞台演出)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演员的创作是“三位一体”的、是在观众面前一次性完成的、与观众直面交流的、同在一个物质空间中的、演员与观众共同完成的一个不可间断的仪式过程。
不论影视技术在科技的影响下是如何进步的,它也永远脱离不开上述的戏剧因素。
比如,2010年的冬天,“阿凡达”三个字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无疑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大家争相购买《阿凡达》首映昂贵的电影票,就是为了一睹我们早就听说过的“3D立体电影”的风采。
不论是故事性还是矛盾冲突都是以戏剧性为根本的。
二、影视冲击戏剧,更提携戏剧
1.电影和电视艺术的崛起,对戏剧的影响是极大的
电影艺术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成为戏剧艺术的对立者和挑战者。
他们都属于需要观众来关注、支持的大众艺术。
影视是一项高投入伴随着高风险的投资,所以它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必须尽可能地迎合观众的胃口。
可是,观众的艺术消费能力和时间总是有限的,往往选择了电影就要放弃戏剧。
商业戏剧为了对付票房危机,不得不改演娱乐性的音乐喜剧或夹带歌舞的时事讽刺剧,而严肃的戏剧艺术就只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了。
我们把目光锁定剧院方面,电影电视剧的产生与兴盛的确夺
走了原本属于戏剧的大批观众,使得剧院的经营面临困难,举步维艰。
原来剧院门口那种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再也看不到了,特别是电视机的普及,更使“在家”看“戏”成为事实。
许多剧院不得不被迫关门,剧团纷纷面临解散,不少导演和演员也转向影视发展。
原本兴盛的剧院只好放映电影、开舞厅、出租场地,搞多种经营。
2.影视提携戏剧
电影的确通过缤纷多彩而有花样化的技术手段和诱惑力夺
走了大批量的观众。
可是,与此同时影视又是对戏剧有促进作用的,影视把一部分观众分流出去,留下来的“戏迷”多数是具有较高文化修养、较高艺术参透力的,他们对戏剧有更高的精神要求,这也能使戏剧艺术精益求精、不断提高,促进了戏剧艺术的发展和强大。
在如今的戏剧舞台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影视的元素。
有了多媒体的运用,许多舞台空间的转换就都如同影视中摄影机镜头一样,毫无拘束地变化着。
比如有的话剧,影像和人物在舞台上直接对话,这都是电影带给戏剧的崭新的舞台面貌。
现在的许多电影都取材于戏剧,改编于戏剧。
比如,冯小刚将戏剧《哈姆雷特》改编为电影《夜宴》,张艺谋把话剧《雷雨》改编为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些导演大家的改编无疑说明了戏剧帮助了电影的发展,也让原本属于影视的观众进一步了解和重新认识了戏剧的。
戏剧在跟影视艺术的碰撞交流中,也从对方那里吸取了对于自己有帮助的东西,从而大大提高了戏剧本身的艺术表现力。
尤其是电影艺术,对戏剧艺术的影响可能更大。
这种影响最初是由一些影剧两栖导演,从影视剧的拍摄地点带进剧场里来的。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演出时用放映机把跟剧情有关的影像资料,直接投射到银幕上,为舞台艺术提供一个更加宽阔的背景;二是把电影手法移植到舞台艺术中,使戏剧审美电影化。
电影技术和戏剧手法机械结合。
1924年,梅耶荷德导演《拿下欧洲》的时候,舞台正中和两侧的上方悬挂三块银幕,分别用于展示背景,评论剧情,突出某些关键性台词;1927年导演《拉斯普丁》时,舞台的三面都被银幕包围,演员在中间表演,周围都是电影画面。
电影和戏剧更深层次的审美融合。
苏联导演梅耶荷德最早自觉地进行这方面实验。
上世纪20年代初,梅耶荷德在执行《塔连尔金之死》、《天翻地覆》、《柳利湖》等剧时,为了获得电影“特写”的效果,用灯光分切的方法进行舞台调度,突出或削弱某个人物、某个演区。
后来,梅耶荷德进一步把电影蒙太奇手法融入戏剧中的导演构思,打破剧情的自然顺序,重新结构剧本,从各种场景的并列、对比当中产生新的意义。
拿《钦差大臣》举例,这是一部五幕喜剧,只有旅馆和市长家客厅两个场景,梅耶荷德则重新划为15个场景单元。
场与场之间有时顺序连接,有时并列,有时闪回,以极具动感的舞台调度,多方面揭露了社会
生活的荒谬性。
为了快速变换场景,梅耶荷德不仅运用各种光影特技,而且还使用一种叫做“活动墙”的装置,以便灵活地分割与重组舞台空间。
1928年皮斯卡托执导的《好兵帅克》上演,该剧首创了用以迁换布景的“车台”装置,这种装置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大剧场的常备机械。
舞台上由前向后分列着大小不等的三道门,以造成空间上的纵深感。
门与门之间分布着迁换布景的车台轨迹,底幕是一块半透明的银幕。
戏连续进行,场景不停地变换,车台把布景推来推去,幻灯机则配合剧情与布景,把一系列线描式的漫画投影到底幕上。
于是,人物和场景都动了起来,这就突破了近代剧固定布景的局限。
[1]
在影视的成长过程中,它从戏剧得到的滋养和支持是显而易见的。
在古今中外数不胜数的戏剧文学遗产中,有多少为电影的创作源源不断地提供了题材和灵感,又有多少戏剧作品被改编成电影,乃至一遍一遍的翻拍。
与此同时,许多著名的影视剧导演和演员以戏影“两栖”方式存在,或者直接由舞台转向荧幕,“戏剧为电影提供了大量表导和舞美人才”这一说法也就更加
无可厚非。
与此同时,影视对戏剧又是有促进作用的。
自从影视手法融入戏剧,它就推动了戏剧表演的艺术发展。
戏剧又在借鉴电影的观念与手法的同时,提高了戏剧舞台艺术的动态表现力,保持交流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