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12.50 KB
- 文档页数:18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生态学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课程学分:_____4、课程总学时:_____5、适用专业:_____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一)课程性质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三)课程任务1、使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掌握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3、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生态因子、生态位、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等。
2、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如限制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能量流动定律、物质循环定律等。
3、能够运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如野外调查、实验研究、模型模拟等,开展简单的生态学研究。
4、了解生态学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
四、课程教学内容(一)绪论1、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2、生态学的发展历程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物与环境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2、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4、生物的生态幅(三)种群生态学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2、种群的数量动态3、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4、种群的调节机制(四)群落生态学1、群落的概念和特征2、群落的种类组成3、群落的结构4、群落的演替(五)生态系统生态学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2、生态系统的结构3、生态系统的功能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六)全球生态学1、全球变化的概念和类型2、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生物多样性保护五、课程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讲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生态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它讲述生物圈中各个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各种生态因子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上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生态效应,它讲述环境问题产生的生态学实质和生物在环境改善中的作用机制。
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分析环境保护多个方面的问题,并为环境的生态恢复和治理提出对策。
它的基本要求是:1、了解生物圈中各个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及相互作用与协调关系,环境因子对生物与人的影响和作用,生物在环境改善中的积极作用。
2、掌握生物与各个环境因子之间的生态关系,生物对环境的监测与净化。
3、掌握种群动态规律和种群调节机制;群落演替理论及生态系统原理,了解自然生态退化与恢复的生态机制。
1、掌握生态系统工程在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中的应用。
2、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掌握资源,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途径。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部分认识生态学*生态学概念*生态学的研究目的及其内容*生态学发展的历史*环境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生态学实质要求:掌握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实质第二部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光的生态关系*光污染与生物*生物与水的生态关系* 富营养化水体的生物学机制*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恢复*水污染的生物监测*生物与大气的生态关系要求:掌握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的生态效应第三部分种群生态*种群的特征*种群的增长*种群关系及其调节*人口动态规律*影响人口动态的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要求:掌握种群规律及人口规律第四部分群落生态*群落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群落的分布*群落的演替*群落演替对环境恢复的作用要求:掌握环境生态恢复机制第五部分生态系统平衡与调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功能运行的基本原理*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自我调节*生态系统的演替及其监控要求:掌握生态系统规律和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原则三、实践环节和要求:试验题目:城乡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被的生态功能作用认识(16学时)试验内容:1.居住小区的绿化树种识别和种类的生态习性认识2.湖泊(河道)水生植物种类鉴定及种类生态习性认识3.水生生态系统对COD,BOD的净化率测定(利用水生生态模拟试验装置)要求:1.掌握植物种类的分类鉴定技术2.了解城乡常见的绿化植物种类和生态习性四、教学时数分配:总学时:68 讲授 52 实验 16五、其它项目:六、有关说明:1、教学和考核方式:本课程属考试考查课,考核方式为闭卷。
生态学教学大纲一、导论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课程设置1. 生态学基本概念- 生态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2. 生物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策略-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 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和评价方法- 突发事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威胁4. 气候变化与生态学-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影响- 生态学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策略5. 生态学实践- 生态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野外生态考察和调查方法- 生态学与环境管理的结合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3. 能够分析和评价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4. 具备基本的生态学研究和实验技能;5. 培养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生态学实验和调查,培养其实践能力。
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4. 考察实习:安排学生参与野外考察和生态系统调查,拓展视野。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作业质量和课堂表现等。
2. 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生态学基本知识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撰写关于生态学实践或研究方面的论文。
4. 综合考核:结合课堂表现、考试成绩和实践能力进行评定。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1. 主教材:《生态学导论》(第三版),作者:柯勇等2. 参考书目:- 《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二版),作者:王伟- 《气候变化生态学》(第四版),作者:刘明- 《生态学实验指南》,作者:张强七、教学团队本课程由生态学专业的教师负责授课,辅以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领域的专家参与指导,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权威性。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Ec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二)能力目标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风。
(三)素质目标从思想上明确认识到生物有机体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 1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生态学各研究领域、各组织层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生态学在科技发展、尤其在环境科技和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理解生态学各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原理。
(三)掌握生态学各领域的研究方法、操作步骤和应用程序。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1.生态学的定义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本章小结重点:生态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难点: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思考题:1. 简述生态学的几种主要定义,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2. 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作业:从生态学发展简史入手,谈谈你对该学科的总体认识。
教学方法:多媒体授课第二章生物与环境4学时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生态因子2学时1. 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4. 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第二节生态因子的作用及生物的适应2学时1. 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2.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2 —3. 水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水分的适应4. 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本章小结重点:生物的环境、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因子的生态作用难点:生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与进化。
思考题:1. 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特征、现状的分布与地球历史变化过程有什么联系?2. 在引种驯化中应该注意光照和温度的哪些因素?作业:1. 如何根据工作的需要对生态因子进行分类?生态因子作用有什么特点?如何分析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2. 光在时空上的配置对植物和动物产生哪些影响?3. 低温和高温对生物会产生哪些影响?为什么温度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4. 水生植物如何适应水环境?陆生植物如何适应干旱环境?教学方法:多媒体授课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6学时第一节种群及其基本特征4学时1. 种群的概念2. 种群的基本特征3. 种群的动态4. 种群的空间格局第二节种群调节2学时1. 气候学派2. 生物学派3. 自动调节学说本章小结重点:种群的概念,种群密度的统计方法,空间分布类型,种群统计学参数,指数增长模型与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种群调节理论;难点:指数增长模型与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3 —思考题:1.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种群的不同分布形式对种群的发展各有哪些影响?2. 逻辑斯谛方程中的K,r参数有什么生物学意义?3. 有关种群调节理论有哪些学派,各学派所强调的种群机制是什么?作业:1. 具有什么特点的生物容易出现种群的爆发?2. 什么是最小可存活种群,说明其在生物保护中的应用。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50413课程名称:生态学英文名称: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63学分:3.0适用对象:生物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先修课程: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课之一。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协调和统筹人与自然关系、指导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
本课程主要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等不同层次上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方式,通过理论推介、案例剖析,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形成宏观的生态思维,提高对当前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把握水平。
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生物学基础或环境科学基础,需要配合教师的讲授,积极参与讨论和勤于思考。
Ecology is one of the obligatory courses for the major of Bioscience.Ecology is the main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study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ir environment, harmonizing between mankind and nature, directing mankind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and example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ving beings and it’s environment could be elucidated at the level of individual, population, biocoenosis, ecosystem, and biosphere, respectively, aiming at making the students have the capability to grasp thefundamental knowledge system of ecology and ecological ideology, and improv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nvironment problem.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ecology, should have the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biological or environmental science.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一)课程性质《生态学》是生命科学类、环境科学类专业必选课程之一。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主讲教师:林文雄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生态学》课程(ECOLOGY)(学时60)一、简要说明:本课程对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基地班和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是专业指定选修课,总学时为60学时(理论45学时,实验15学时),课程实习0.5周,共3学分。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知识点多,涉及的交叉学科多(环境工程、水土保持、地理学、植物学,土壤学、经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变化大(从分子生态学到全球生态学),时间跨度长,具有综合性、宏观性、战略性、实用性等特点。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环境问题的出现,诸如世界上出现的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及外来物种和基因工程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都有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
这门课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具备一定的生态观念与环保意识,掌握自然生态现象与过程的观察、分析方法和生态学的基本实验研究技术,能初步利用生态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学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并能运能够利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考虑人类面对的几个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要求生物专业的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掌握生态学中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生态学规律;能初步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从物质、能量运转的本质上来认识、解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生态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本课程采用了课堂多媒体授课,双语教学,学生利用参考教材、网上资料进行自学,实验室和野外实习等方法,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多方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350课程名称:生态学英文名称:Ecology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学时:27学分:1.5适用对象: 非环境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40%,课程论文占60%)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大学本科非生态学专业学生为普及生态学知识,以满足其不断提高的生态环境意识需要而开设的。
它对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
在地球环境强烈变化的今天,公众对人类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的重要性认识程度已有了很大的提高。
中共中央15大文件中已经将生态学作为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要求把生态学知识普及到每一个人。
尽管目前生态这个名词已经在各种媒体上经常出现,但生态学的知识和思想还远远没有普及。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同时,因为生态学研究要涉及到极为错综复杂的关系,生态学特有的宏观思维方式、处理复杂事物的方法甚至是“纯生态学的”理论和事实也在为生物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甚至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文学艺术提供理论、方法论和知识的支持。
非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也将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而获益。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我院园林、生物工程、工商、食品、市场、国贸和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该掌握:(1)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2)全球生命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变化,以及人类在全球系统中的作用和责任;(3)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对外部环境的改造;(4)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结构和动态、种间关系及物种进化对策等;(5)生物个体的结构、功能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6)生态学各个组织层次的共同规律以及生态学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学生发言与问题讨论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研究和解决生态学相关问题的能力。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生态学》是生物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态保护和恢复的策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扎实的生态学基础理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态问题,为后续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和前沿动态。
2、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了解生态保护和恢复的策略及实践。
4、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态学研究的兴趣。
三、课程内容1、生态学概述:生态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和方法。
2、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4、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等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生态保护与恢复:生态保护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生态恢复的原理和技术。
6、生态学前沿:介绍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传授知识。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生态调查、环保行动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5、在线学习:利用网络平台,提供课程资料、视频教程等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五、考核方式1、平时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实验报告等,以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2、期中考试:进行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生态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及教师基本信息注1:平时考核(%)=课程作业(%)+研讨交流(%)+期中考核(%);2:平时考核应占总成绩的40-70%。
二、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2. 学习内容包括课前阅读、课程作业、课后复习、文献综述、课下实验、课程论文等;3.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小幅度调整。
三、推荐教材及阅读文献(包括按章节提供必读文献和参考文献)教材:《生态学》(第三版),杨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阅读文献:第一章:绪论必读文献:《生态学》(第三版),杨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参考文献:《基础生态学》,孙儒泳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第二章:生物与环境必读文献:《生态学》(第三版),杨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参考文献Mackenzie, A., A.S. Ball, S.R. Virde著. 《生态学》.(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译)北京:科学出版社,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2000第三章:种群生态学必读文献:尚玉昌, 蔡晓明编. 《普通生态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参考文献钟章成,曾波.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第四章:群落生态学必读文献:《生态学》(第三版),杨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参考文献:《群落生态学》李振基,陈圣宾编著.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必读文献Integrative ecology : from molecules to ecosystems. Author Woodward, Guy. Call Number Q/1015783 Publisher Edition Publishing Date 2012.参考文献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学原理(美) F. Stuart Chapin Ⅲ, Pamela A. Matson, Harold A. Mooney 李博, 赵斌, 彭容豪等译Author 蔡平, F. S. (Chapin, F. Stuart) 著Call Number P9/12 Publisher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六章:生态系统服务必读文献Costanza R, d Arge R, de-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 e world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 1997, 386 ( 6630 ) : 253-260.参考文献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 t: Biodiversity synthesis report. Washington D C: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2005第七章:生物多样性必读文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钱迎倩. 科学出版社,1994《保护生物学》,李俊清等.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参考文献:《生物多样性》杂志上最近三年的综述类文章第八章:恢复生态学与生态工程必读文献《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恢复卷),李文华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3参考文献《恢复生态学导论》,任海, 刘庆, 李凌浩等编著. 科学出版社,2008.第九章:生态学野外调查必读文献:《陆地生态系统生物观测规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 中国环境出版社,2007.参考文献《普通生态学实验指导》,章家恩主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生态学实验与实习》,杨持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课程负责人(签字):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负责人(签字):学院(系)、部主管领导(签字):学院(系)、部(盖章)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350课程名称:生态学英文名称:Ecology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学时:27学分:1.5适用对象: 非环境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40%,课程论文占60%)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大学本科非生态学专业学生为普及生态学知识,以满足其不断提高的生态环境意识需要而开设的。
它对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
在地球环境强烈变化的今天,公众对人类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的重要性认识程度已有了很大的提高。
中共中央15大文件中已经将生态学作为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要求把生态学知识普及到每一个人。
尽管目前生态这个名词已经在各种媒体上经常出现,但生态学的知识和思想还远远没有普及。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同时,因为生态学研究要涉及到极为错综复杂的关系,生态学特有的宏观思维方式、处理复杂事物的方法甚至是“纯生态学的”理论和事实也在为生物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甚至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文学艺术提供理论、方法论和知识的支持。
非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也将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而获益。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我院园林、生物工程、工商、食品、市场、国贸和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该掌握:(1)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2)全球生命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变化,以及人类在全球系统中的作用和责任;(3)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对外部环境的改造;(4)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结构和动态、种间关系及物种进化对策等;(5)生物个体的结构、功能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6)生态学各个组织层次的共同规律以及生态学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学生发言与问题讨论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研究和解决生态学相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生态学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副生物圈进化生态学化学生态学 GAIA学说等概念;2.熟悉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3.了解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简史,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一、生态学的定义介绍生态学的概念。
应包括不同作者的定义,但应该对最为简单的、最为广泛采用的定义有肯定的赞同。
二、生态学研究历史、对象与范围简单介绍生态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在各个阶段的研究的中心内容。
重点介绍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三、生态学的分支科学、交叉学科1. 分支学科2. 与生物学分支学科的交叉;3. 生态学在生命科学体系中的应用性学科;4. 生态学与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交叉;5. 生态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
四、生态学的发展动态1. 作为基础科学的生态学的发展动态;2. 生态学应用领域及其应用学科的发展动态;3. 生态哲学、生态智慧五、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 生态学的观察、实验3. 生态学如何以小见大:样方技术,取样技术(三)课后练习1、什么是生态学?你认为生态学的本质是研究什么?2、生态学的研究层次有哪些?这些层次在生态学不同的发展时期各有哪些偏重?3、生态学的发展分为那几个时期?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哪些?各时期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4、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如何认识“生态学的社会化、生态学必须科学化”?(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学生发言与讨论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物种(种),种群,环境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主导因子最小因子法则耐受性法则限制因子生态幅适合度指示生物阳性植物昼行性动物光周期现象短日照植物Bergman规律Allen规律三基点活动积温物侯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2.熟悉光、温、水、土——对生物的作用,正常条件下生物如何适应环境;3.了解生物的适应组合;适应辐射。
(二)教学内容本节介绍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的定义。
并解释在环境学中与生态学中“环境”概念上的差异(范围的限定)。
介绍环境因子作用的规律,其中包括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定律(或规律)。
包括许多生态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一、环境、环境因子及其类别1 、环境的概念,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2 非生物因子与生物因子3 、直接因子和间接因子4. 大环境、小环境;内环境与外环境二、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和生物的适应特征1 生态因子作用的综合性生物的适应组合2 非等价性,主导因子3 不可替代性与互补性4 限制作用:最小因子法则/耐受性法则;三基点5 大环境和小环境三、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途径1 、形态适应2 、生理适应:驯化;内稳态机制3 、行为适应:休眠、迁徙、滞育等。
4 适应的遗传基础(稍提即可)环境因子:光一、陆生环境中的光因子1 、光在时间和空间的上的分布特点2 、光强度对植物的生态影响⑴阳性植物、阴性植物⑵光补偿点、饱和点3 、光照强度对动物的影响4 、光的周期性变化对动物和植物的生态效应二、水生环境的光因子1 、水体光的分布特点2 、水生生物对光的适应环境因子:温度一、温度的分布特征与生态意义1 、温度的分布特征2 、温度的生态意义:代谢;分布二、温度对生物分布和生命活动的影响1 、极端低温/高温对生物的影响2 、生物表现的形态适应:动物表现的形态适应—(1)BERGMAN规律;(2)ALLEN规律等3 、生物表现的生理适应: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生理适应4 、生物表现的行为适应5 、温度与生物的发育:(1)有效积温;(2)物候环境因子:水一、水的分布与水因子的生态意义1 、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2 、水的理化性质3 、水的生态意义(组份,代谢介质,分布,形态塑造)二、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1 、水、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1)水生植物(2)陆生植物2 、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1)水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2)陆生动物对干旱的适应(3)适应组合环境因子:土壤及其它非生物因子一、土壤因子1 、土壤的生态意义2 、土壤的物理性质对生物的影响3 、土壤的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4 、土壤环境与动物的适应二、火因子1、火烧的影响及其生态作用2、植物/动物对火因子的适应三、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1 、人类活动对生物的积极意义:(1)选择(2)伴人适应与进化2 、人类活动对环境因子的改变:(1)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2)人类活动对生物的生态影响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表现1、趋同适应与生活型2、趋异适应与生态型再强调: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本章小结:生态因子的特点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方式;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
(三)课后练习1、生态因子一般被分为哪五大类型?哪些是直接作用?哪些是间接作用?生态因子作用有什么特点?2、Liebig的最小因子法则和Shelford 的耐受性法则分别是说明生态因子作用的什么特点?生物的耐受曲线在生态幅宽狭不同的生物中,其图形上有什么特点?3、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对生物的适合度有何影响?请举例说明。
4、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它们分别是对哪些生态条件的适应?具有哪些生态意义?5、内稳态生物和非内稳态生物在适应环境的方式、能力上有何差异?内稳态生物如何保持其稳态机制的?6、举例说明什么是适应组合?生物为什么要出现适应组合?7、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对植物和动物产生哪些影响?它们又是如何适应这些变化的?8、温度有哪些生态意义?低温和高温对生物会产生哪些影响?植物和动物如何在形态、生理、行为上进行适应?为什么温度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9、什么叫有效积温?利用它在实际生产中有哪些价值?10、水环境和陆生环境有哪些不同?植物在适应方式上又有何不同?11、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在对水因子方面的适应中主要面临哪些矛盾?它们又如何适应?12、水体介质及其低氧环境对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及其能量耗散产生哪些影响?13、盐碱土对植物有哪些不利影响?盐土植物对植物的适应方式有哪些?(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学生发言与讨论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种群增长模型(与密度相关的);种群调节方式(假说);繁殖成效亲本投入、繁殖成本;繁殖格局:一次与多次,生活年限和繁殖;繁殖策略:K选择和r选择;R-C-S型生活史式样;生物的性行为:有/无性生殖;性别系统,婚配制度;他感作用;性选择。
种内关系:密度效应——最后产量衡值法则,—3/2自疏法则;种间关系:竞争和生态位。
2.熟悉植物的防卫作用;植物与食草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等。
3.了解种群的遗传变异,物种的形成与分化了解环境的组成与结构;(二)教学内容一、种群的概念种群的定义、种群在不同学科中的称谓。
种群定义所表现的时空、遗传和数量特征。
二、种群的各种参数1 、种群大小与密度2 、种群的分布,种群分布的判断3 、种群概念的扩展: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构件4 、种群的结构特征:年龄结构与性比种群动态一、生命表与种群动态参数生命表的编制;静态生命表与动态生命表;1 、研究种群动态的参数⑴生命表的分析⑵种群增长率r/内禀增长率rm/瞬时增长率⑶周限增长率2 、生存曲线二、种群动态的模型研究1 、指数增长模型2 、LOGISTIC增长模型3 、与密度有关的不连续增长模型4 、具时滞效应的、与密度有关的不连续增长模型三、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化1 、季节性增长2 、周期性波动3 、种群大爆发与种群的灭亡四、种群调节1 、种群调节概念2 、种内竞争动物与植物种内竞争的差异3 、种群调节各学说简介与评价种群的遗传与进化一、种群遗传学基本概念1 、种、种群和进化2 、遗传和变异3 、哈迪—魏伯格原理二、生物的进化要素1 、突变和重组2 、自然选择3 、基因流动4 、随机遗传漂变三、进化中的自然种群1 、种群内遗传平衡多态现象2 、生活史对策(1) r和K对策(2) C、S和R对策四、物种的形成1 、物种形成过程2 、物种形成机制3 、种的形成方式种间关系一、种间竞争1 、种间竞争模型⑴ Lotka-Voltarra模型⑵ Tilman模型2 、竞争排斥原理3 、生态位理论4 、自然种群的种间竞争表现二、捕食关系1 、捕食关系的概念:广义与狭义的概念2 、种间竞争模型3、Lotka-Voltarra捕食模型4 、自然界捕食关系的表现5 、捕食关系在生物控制中的作用:Holling反应的应用三、寄生关系1 、有关寄生的各种概念:寄生、拟寄生、内/外寄生2 、寄生作用与协同进化四、其它种间关系1 、互利共生2 、种间关系的各种表现与实际判断问题种群的行为一、植物种群的密度效应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与-3/2自疏法则二、动物种群的各类社会行为及其生物学意义1 、啄序2 、社群等级3 、领域行为三、行为的适应性和遗传性四、家系选择和集团选择(三)课后练习1、为什么说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和进化单位?2、种群的密度和分布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种群的不同分布形式对种群的发展各有哪些影响?4、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有哪些不同?如果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的发展动态,你认为两种生命表各有何优劣点?5、关键因子分析是怎样反映环境因子对种群发展影响的?6、比较分析种群增长的非密度制约指数增长模型(离散型和连续型)、密度制约增长模型(离散型和连续型)成立的条件和建模的要求,各模型具有哪些生态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