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简答题》word版
- 格式:doc
- 大小:112.50 KB
- 文档页数:13
六号楼509宿舍打,2010级临床五班1.实验诊断的基本概念?答: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估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包括实验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
2.常用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指标有哪些?答:诊断灵敏度:指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
诊断灵敏度的数学式为所有非病人中获得真阳性结果的百分数诊断特异性:指检验莫项目确定无某种疾病的能力,他的数学式为所有病人中获得真阴性结果的百分数。
诊断确认度连续定量数据分析3.参考范围:参考值是指对抽样个体进行莫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即为参考范围。
医学决定水平:是指不同于参考值的另一些限制,通过观察测定是否高于或低于这些值,,可在疾病诊断中起排除或确认的作用。
危急值: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医生要紧急处理。
4.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有哪些?答:(1)相对性增多: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
(2)绝对性增多:临床上称红细胞增多症,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
A: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
1.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生理性为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
病理性常见肺源性心脏病等;2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与某些肿瘤和肾脏疾病有关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5.简述红细胞染色反应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答:(1)低色素性: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苍白色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
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某些血红蛋白病。
(2)高色素性:红细胞着这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球形细胞也呈高色素性、(3)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色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
实验诊断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不是常规血液检查的内容?A. 红细胞计数B. 白细胞计数C. 血小板计数D. 血糖水平2. 血常规检查中,以下哪项指标通常不用于评估贫血?A. 红细胞压积B. 血红蛋白浓度C. 红细胞平均体积D. 血小板平均体积3. 尿常规检查中,以下哪项指标不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A. 尿比重B. 尿蛋白C. 尿糖D. 尿肌酐4. 以下哪种细胞形态在正常外周血中不常见?A. 淋巴细胞B. 单核细胞C. 嗜酸性粒细胞D. 网织红细胞5. 以下哪种情况会导致血沉增快?A. 贫血C. 低蛋白血症D. 高血压6. 以下哪种酶在心肌梗死时会显著升高?A. 肌酸激酶(CK)B. 乳酸脱氢酶(LDH)C. 谷丙转氨酶(ALT)D. 碱性磷酸酶(ALP)7. 以下哪种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A. 胰岛素B. 甲状腺素(T4)C. 肾上腺素D. 生长激素8. 以下哪种病毒的检测通常用于诊断乙型肝炎?A. 流感病毒B.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C.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D. 风疹病毒9. 以下哪种检查可以评估肝脏的合成功能?A. 肝功能检查B. 肾功能检查C. 心肌酶谱检查D. 血脂检查10. 以下哪种物质的检测常用于诊断糖尿病?A. 血糖B. 血红蛋白D. 血镁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血常规检查中,红细胞计数的英文缩写是________。
12. 尿常规检查中,尿蛋白的英文缩写是________。
13. 心肌梗死时,心肌酶谱中升高最明显的酶是________。
14.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血液中________水平会升高。
15.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是空腹血糖水平超过________mg/dL。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6. 简述血常规检查中红细胞计数的意义。
17. 简述尿常规检查中尿蛋白出现的意义。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8. 论述心肌酶谱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作用。
实验诊断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项不是常见的实验诊断方法?A. 血液学检查B. 尿液分析C. 心电图D. 脑电图答案:C2. 血液学检查中,红细胞计数的参考值范围是多少?A. 3.5-5.5×10^12/LB. 4.0-6.0×10^12/LC. 5.0-7.0×10^12/LD. 6.0-8.0×10^12/L答案:B3. 尿液分析中,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应该含有以下哪种物质?A. 蛋白质B. 红细胞C. 白细胞D. 葡萄糖答案:D4. 心电图检查主要用于诊断以下哪类疾病?A. 呼吸系统疾病B. 循环系统疾病C. 消化系统疾病D. 神经系统疾病答案:B5. 脑电图检查主要用于诊断以下哪类疾病?A. 癫痫B. 肺炎C. 胃溃疡D. 脑炎答案:A二、填空题6. 血液学检查中的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是________。
答案:(4.0-10.0)×10^9/L7. 尿液分析中的尿比重正常范围是________。
答案:1.010-1.0258. 心电图检查中,正常心率的范围是每分钟________次。
答案:60-1009. 脑电图检查中,正常的脑电波频率是________Hz。
答案:8-1310. 血液学检查中,血小板计数的参考值范围是________。
答案:(100-300)×10^9/L三、简答题11. 请简述血液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答案:血液学检查是评估患者血液状况的重要手段,可以检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对贫血、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12. 尿液分析在临床上有哪些应用?答案:尿液分析可以检测尿液中的各种成分,如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尿糖等,对肾脏疾病、泌尿系统感染、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作用。
13. 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哪些心脏问题?答案: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脏传导阻滞等心脏问题,是心脏疾病诊断的重要工具。
实验诊断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实验诊断学中,下列哪项不是常用的检测方法?A. 血液学检测B. 生化学检测C. 免疫学检测D. 影像学检测答案:D2. 在临床诊断中,下列哪项是诊断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指标?A. 白细胞计数B. 红细胞计数C. 血红蛋白浓度D. 血小板计数答案:A3. 以下哪种酶通常用于评估肝脏功能?A. 肌酸激酶B. 乳酸脱氢酶C. 谷丙转氨酶D. 肌酐答案:C4. 用于检测肾脏功能的常用指标是什么?A. 肌酐B. 尿酸C. 胆固醇D. 甘油三酯答案:A5. 用于诊断糖尿病的指标是什么?A. 空腹血糖B. 餐后血糖C. 糖化血红蛋白D. 所有以上答案:D6. 以下哪种检测方法可以用于评估心脏功能?A. 心电图B. 胸部X光C. 超声心动图D. 所有以上答案:D7. 用于诊断贫血的指标是什么?A. 红细胞计数B. 血红蛋白浓度C. 红细胞压积D. 所有以上答案:D8. 用于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指标是什么?A. 甲状腺素(T4)B.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C. 促甲状腺激素(TSH)D. 所有以上答案:D9. 在诊断肿瘤时,下列哪项是肿瘤标志物?A. 甲胎蛋白(AFP)B. 癌胚抗原(CEA)C.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D. 所有以上答案:D10. 用于诊断风湿性关节炎的指标是什么?A. 类风湿因子B. 抗核抗体C. C反应蛋白D. 所有以上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的正常范围是______至______。
答案:4-102. 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是______至______。
答案:男性:130-175,女性:115-1503. 血小板的正常范围是______至______。
答案:150-4004. 肝功能检查中,谷丙转氨酶(ALT)的正常范围是______至______。
答案:7-565. 肾功能检查中,肌酐的正常范围是______至______。
实验诊断试题集及答案1.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实验诊断的常用方法?A. 血液学检查B. 生化学检查C. 影像学检查D. 免疫学检查答案:C2. 判断题:实验室诊断结果总是完全准确的。
答案:错误3. 填空题:在进行血液学检查时,通常需要检测的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______。
答案:血小板计数4. 简答题:请简述生化检查中肝功能检查的常用指标有哪些?答案:肝功能检查的常用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等。
5. 多选题:免疫学检查中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哪些?A.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B. 流式细胞术C. 聚合酶链反应(PCR)D. 免疫荧光技术答案:A、B、D6. 计算题:如果一名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为5.2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1.2mmol/L,计算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估计值。
答案:LDL-C = TC - HDL-C - (TG/2.2),假设TG为1.5mmol/L,则LDL-C = 5.2 - 1.2 - (1.5/2.2) ≈ 3.5mmol/L。
7. 案例分析题:患者,男性,45岁,因发热、咳嗽、咳痰入院,痰液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请问可能的诊断是什么?答案:患者可能的诊断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肺炎。
8. 论述题:请论述实验诊断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
答案:实验诊断在临床诊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能够提供客观的生理和病理信息,帮助医生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
其次,实验诊断可以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
最后,实验诊断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预防,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9. 配对题:请将下列疾病与相应的实验诊断方法进行配对。
A. 糖尿病B. 甲状腺功能亢进C. 贫血D. 肝炎E. 肾病综合征F. 细菌感染配对:A - 血糖检测B - 甲状腺激素检测C - 血红蛋白检测D - 肝功能检测E - 尿蛋白检测F - 细菌培养10. 选择题:下列哪种情况不适合进行骨髓穿刺检查?A. 贫血B. 白血病C.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D. 骨折答案:D。
诊断学第七版简答题(实验诊断部分)试述中性粒细胞增高的病理意义。
2.试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理意义。
3. 试述尿糖阳性临床意义。
4. 试述病理性蛋白尿的临床意义。
5. 试述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的临床意义。
6. 怀疑为原发性肝癌,应做哪些检查?分析可能会出现的结果。
7.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的临床意义。
8. 试述血清钾升高的临床意义。
9. 试述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点。
10. 试述化脓性、结核性及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检查的鉴别要点。
1.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常见于:①急性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为其最常见的原因;②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如严重外伤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等;③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④急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急性铅中毒等;⑤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2.中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①某些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等)、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等)及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②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③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如X线、γ射线等物理因素和氯霉素、抗肿瘤药等化学因素损伤骨髓;④脾功能亢进。
3. 尿糖阳性临床意义:①血糖增高性糖尿:见于糖尿病、嗜铬细胞瘤、库欣(Cushing)综合征、胰腺炎、胰腺癌等。
其中以糖尿病最常见。
②血糖正常性糖尿:由于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功能减退致,又称肾性糖尿。
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家族性糖尿等。
③生理性糖尿,见于大量进食碳水化合物、静脉注射大量葡萄糖后。
④应激性糖尿,见于颅脑外伤、急性脑血管病、急性心肌梗死等。
⑤其他糖尿:因进食或体内代谢失调可出现乳糖、半乳糖、果糖、甘露糖及戊糖等非葡萄糖糖尿。
4. ①肾小球性蛋白尿:为最常见的一种蛋白尿。
常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②肾小管性蛋白尿:常见于肾盂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肾小管损伤及肾移植术后。
简答题:1、什么是管型、管型的形成条件?答: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管型的形成条件:①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T-H 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
②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进蛋白变性聚集。
③仍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时间形成管型,当其重新排尿时,已经形成的管型便随尿液排除。
2、什么是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答: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
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以及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等。
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称为核右移。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或6-巯基嘌呤等。
在炎症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
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说明预后不良。
3、渗出液、漏出液?答:漏出液为非炎性积液,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清蛋白低于25g/L,常见于晚期肝硬化、重度营养不良等;②毛细血管内流体静脉压升高,常见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静脉血栓;③淋巴管阻塞,常见于丝虫病或肿瘤压迫等。
渗出液为炎性积液,炎症时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组织缺氧一级炎症介质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血液中大分子物质如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及各种细胞成分都能渗出血管壁。
4、肿瘤标志物有哪些?答:主要包括蛋白质类、糖类和酶类肿瘤标志物。
①蛋白质类: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组织多肽抗原、前列腺特异抗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②糖类:癌抗原15-3、72-4、50、125、242,糖链抗原19-9。
③酶类: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α-L-岩藻糖苷酶。
实验诊断试题1. CRP(即C■反应蛋白)是人体受微生物等多种因子侵袭后,在血液中快速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一种非常敏感的炎症标记物,可用于补充血常规检测项目(血液细胞分析)的不足。
CRP与白细胞(WBC)计数是诊断和鉴别各种炎症性疾病,以及区分病毒与细菌性感染最常用的检测指标。
CRP定量测定和WBC计数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过程中,两者起着协同诊断作用,但CRP定量测定结果比WBC计数更加敏感。
CRP与WBC计数在一般情况增高时其相关性是非常好的。
对炎症和组织损伤在诊断、预后、疗效观察和部分筛选方面有均作为一个明确和敏感的指标,建议CRP 定量检测,作为实验室常规检验项目,特别是新生儿感染以及手术后是否感染的观察、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
CRP对细菌感染的诊断优于WBC计数,CRP作为细菌感染性指标与WBC计数相比,CRP对诊断更加敏感,主要有以下几点:(1 )感染时反速度:WBC 升高较慢,治疗后变化缓慢;而CRP变化较快,几小时可见升高,随着治愈,1周内恢复正(2)影响因素:WBC易受年龄、日间变化、妊娠与分娩、药物治疗等因素的影响;而CRP不受生理、免疫状态、药物治疗等影响(3 )相关疾病的活动性:WBC量的变化不能反应疾病的活动性;而CRP量的动态变化能反应疾病的活动性。
WBC在做血常规时同时快速检测CRP,通过两个试验结果的互补,综合分析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特别在儿童炎症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更有必要。
2. PCR反应分三步:变性、退火及延伸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昔酸引物。
①模板DNA的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39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 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②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模板DNA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9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配对结合;③引物的延伸: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 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链互补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名词解释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象。
第五章实验诊断第一节临床血液学检验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有核红细胞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正常成人外周血中偶见B.1周内婴儿血涂片中仅可少量见到C.外周血涂片中出现常表示红系增生减低D.巨幼细胞性贫血外周血涂片中不见2. 关于点彩红细胞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A.胞浆中残存RNA变性沉淀而行成B.胞浆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而行成C.红细胞血红蛋白染色异常而行成D.是红细胞胞浆中的中毒颗粒3. 关于网织红细胞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最合适的A.是幼稚的红细胞B.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年轻红细胞C.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细胞D.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未完全成熟的细胞4. 某患者Hb80/L,Hct0.26,RBC3.80*10/L,则这位患者的红细胞属于:A.正常细胞B.单纯小细胞C.小细胞低色素D.大细胞5. 红细胞直径曲线顶峰左移,基底部增宽,表示A.红细胞形态差异不明显B.红细胞大小差异不明显C.红细胞大小不均,差异明显D.患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6. 男,30岁,贫血貌,MCV86Fl,MCH29pg,MCHC34%,其贫血属于A.大细胞性贫血B.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C.正常细胞性贫血D.单纯小细胞性贫血7. 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A.大细胞性贫血B.单纯小细胞性贫血C.正常细胞性贫血D.海洋性贫血8. 红细胞比积的正常范围是A.男50—60容积%女40—50容积%B.男30—50容积%女25-40容积%C.男40-50容积%女37-48容积%D.男60-70容积%,女45-50容积%9. 大细胞性贫血包括下列何种疾病A.恶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C.地中海贫血D.再生障碍性贫血10. 剧烈运动引起中性粒细胞的暂时增加其主要原因是A.神经兴奋B.血管收缩C.骨髓刺激D.体内白细胞重新分布11. 周围血中网织红细胞增多最常见于A.缺铁性贫血治疗后B.溶血性贫血C.淋巴瘤D.巨幼细胞性贫血12.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绝对值增高最常见于A.严重肺心病B.异常血红蛋白病C.尿崩症D.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3. 末梢血涂片中嗜多色性细胞增多,常提示下列哪种细胞数量增多A.网织红细胞B.Heinz小体细胞C.含染色质小体细胞D.靶形红细胞14. 血浆中被认为是最强的促红细胞缗线状聚集的物质A.白蛋白B.纤维蛋白原C.胆固醇D.甘油三酯15. 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使Hb及RBC增高的疾病是A.肝癌B.胃癌C.卵巢癌D.先天性心脏病16. 白细胞计数仅反映了下列哪部分的白细胞数A.分裂池B.边缘池C.循环池D.成熟池17. 在白细胞成熟过程中,最先含有特异性颗粒的是A.晚幼粒细胞B.中幼粒细胞C.早幼粒细胞D.原始粒细胞18.下列疾病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是A.副伤寒B.伤寒C.水痘D.急性链球菌感染19.下列疾病中性粒细胞常减少的是A.脾功能亢进B.尿毒症C.急性溶血D.肺吸虫病20. 关于白细胞核象左移,下列叙述哪项为确切A.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肝状核以上阶段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左移B.外周血涂片中出现幼稚细胞称为核左移C.未成熟的粒细胞出现在外周血中称为核左移D.分类中发现很多细胞核偏于左侧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21. 正常情况下,血涂片经染色后中粒细胞核象哪项较多见A.肝状核B.二叶核C.三叶核D.四叶核22.类白血病反映中性粒细胞型最常见于A.各种感染B.恶性肿瘤骨转移C.急性溶血或出血D.严重外伤或大面积烧伤23. 正常人的血涂片中可见到以下哪种细胞A.浆细胞B.幼稚红细胞C.幼稚粒细胞D.异形淋巴细胞24.在疾病进行期,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常提示A.预后不良B.预后良好C.骨髓造血功能旺盛D.白细胞总数增高25. 早期诊断内出血的参考指标是A.红细胞减少B.红蛋白降低C.血小板减少D.白细胞增多26. 下列哪种情况可引起中性核细胞左移A.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B.急性中毒C.急性大出血D.巨幼细胞性贫血27.淋巴细胞数相对增多见于A.肺结核B.再生障碍性贫血C.淋巴瘤D.风疹28.溶血性贫血患者时常不能见到A.点彩红细胞B.网织红细胞C.红细胞寿命缩短D.显著的缗线状形成29.溶血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不会出现A.涂片中可见幼红细胞B.网织红细胞减少C.血红蛋白减少D.血涂片中出现点彩红细胞30.下列疾病血液粘度均可增高,哪项除外A.肺心病和心肌梗塞B.糖尿病和高血脂症C.恶性肿瘤D.再生障碍性贫血31. 骨髓增生程度主要是以什么标准来判断A.粒细胞:幼稚细胞B.有核粒细胞:成熟红细胞C.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D.粒细胞:成熟红细胞32.正常情况下,成人唯一能生成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场所是A.骨髓B.肝脏C.脾脏D.淋巴结33.属于骨髓穿刺检查的禁忌症是A.巨幼细胞性贫血B.白血病C.血友病D.多发性骨髓瘤34.周围血涂片中出现幼红细胞最可能是A.缺铁性贫血B.再生障碍性贫血C.淋巴瘤D.溶血性贫血35.下列那种疾病糖原染色呈强阳性反应A.尼曼-匹克病B.巨幼细胞性贫血C.红白血病D.骨髓瘤(二)多项选择题:36.外周血嗜碱粒细胞增多,常见于下列哪些疾病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骨髓纤维化C.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D.巨幼细胞性贫血37.余缺铁性贫血有关的指标是A.MCV<80FLB.MCH<27PgC.MCHC<0.32g/LD.外周血成熟红细胞中心苍白区扩大38.免疫性溶血的检验有A.抗人球蛋白试验B.冷溶血试验C.冷凝集试验D.血型检验39.红细胞绝对值增多可见于下列哪些情况A.新生儿B.先天性心脏病C.真性红细胞增多症D.大面积烧伤40.血沉增快可见于下列那些情况A.活动性肺结核B.严重贫血C.妇女月经期D.心绞痛41.异形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下列哪些疾病A.病毒性肺炎B.风疹C.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D.心肌梗塞42.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见于下列哪些疾病A.血栓性静脉炎B.心肌梗塞C.脑梗塞D.糖尿病43.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下列那些疾病A.血小板无力症B.手术后C.血管性假血友病D.糖尿病44.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A.血循环中AT-3活性明显增高B.肝素样物质增多C.FDP增加D.异常珠蛋白增多45.血栓调节素增高见于A.糖尿病B.DICC.SLED.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二、填空题:1.RBC(成人男性参考值) (成人女性)2.WBC(成人男性)(成人女性)3.Hb(成人男性) (成人女性)4.ESR(成人男性) (成人女性)5.粒红比值为与之比。
六号楼509宿舍打,2010级临床五班1.实验诊断的基本概念?答: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估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包括实验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
2.常用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指标有哪些?答:诊断灵敏度:指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
诊断灵敏度的数学式为所有非病人中获得真阳性结果的百分数诊断特异性:指检验莫项目确定无某种疾病的能力,他的数学式为所有病人中获得真阴性结果的百分数。
诊断确认度连续定量数据分析3.参考范围:参考值是指对抽样个体进行莫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即为参考范围。
医学决定水平:是指不同于参考值的另一些限制,通过观察测定是否高于或低于这些值,,可在疾病诊断中起排除或确认的作用。
危急值: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医生要紧急处理。
4.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有哪些?答:(1)相对性增多: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
(2)绝对性增多:临床上称红细胞增多症,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
A: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
1.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生理性为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
病理性常见肺源性心脏病等;2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与某些肿瘤和肾脏疾病有关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5.简述红细胞染色反应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答:(1)低色素性: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苍白色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
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某些血红蛋白病。
(2)高色素性:红细胞着这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球形细胞也呈高色素性、(3)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色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
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
见于增生性贫血,尤以溶血性贫血时最为常见。
6.简述红细胞中常见的异常结构及临床意义答:(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物质,是核糖体。
多见于铅中毒,也可见于骨髓增生旺盛的其他贫血。
(2)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核残余物质,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红白血病及其他增生性环(3)卡-波环:成熟红细胞内细淡紫红色环形,提示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及白血病等(4)有核红细胞:成人出现均属病理现象主要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红白血病、髓外造血7.贫血的实验室检验项目:常规检测(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计数、血红蛋白计数)、网织红细胞检测和红细胞沉降率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深蓝或浅蓝网织状。
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性贫血、急性失血;网织红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贫血。
红细胞有关参数: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映外周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8.什么是红细胞沉降率?病理性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是什么?答:红细胞沉降率ESR:指红细胞在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影响因素a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b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病理性增快:(1).各种炎症性疾病:急性细菌性炎症时,炎症发生后2-3天即可见血沉增快。
风湿热、结核病时,因纤维蛋白原及免疫球蛋白增加,血沉明显加快(2).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则无改变(3).恶性肿瘤:增长迅速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可能与肿瘤细胞分泌糖蛋白、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或贫血等因素有关(4).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时,血沉均可增快,如慢性肾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等(5).其他:部分贫血患者血沉可轻度增快;血中胆固醇高血沉亦见增快9.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是什么?答:①各种感染化脓性;②大量组织坏死和大量RBC破坏:I、大手术;II、心肌梗塞;III、急性溶血;③急性内出血,出血后1~2小时明显增多——诊断标;④急性中毒;⑤恶性肿痛: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病;真性红细胞↑症;原发性PH↑10.中性粒细胞减少常见原因是什么?答:①感染:病毒性流感、革兰阴性杆菌感染②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细菌性伤寒③理化因素:电离辐射、药物④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⑤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休克11.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课发生哪些中毒性变化?其临床意义是什么?答:1.细胞大小不均;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或慢性感染2.中毒颗粒;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和大面积烧伤3.空泡形成;严重的感染ESP败血症4.核变性;严重的化脓性感染5.杜勒小体:严重化脓性感染。
1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答: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等2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3皮肤病,如湿疹等4血液病5某些恶性肿瘤6某些传染病7其他如风湿性疾病13.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答:1感染性疾病,只要为病毒感染2肿瘤性疾病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4移植排斥反应14.异性淋巴细胞分型及增多的临床意义是什么?答:Ι型,又称空泡型。
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
细胞核为圆形、肾形、分叶状,常偏位。
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规则。
胞质丰富、染深蓝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状。
Π型,又称不规则型,或称单核细胞型。
胞体较大,外观常不规则,可有多个伪足。
核形状与结构与Ι型相同,或更不规则,染色质较粗糙致密。
胞质丰富,染淡蓝或灰蓝色,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深,一般无空泡,可有少数噬天青颗粒。
Ш型,又称幼稚型。
胞体较大,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列,可见1~2个核仁。
胞质深蓝色,可有少数空泡。
临床意义:异形淋巴细胞增多可见于:1.感染性疾病,引起淋巴细胞增多的病毒性疾病均可出现异形淋巴细胞,尤其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等,可高达10%以上。
疾病恢复后异形淋巴细胞仍可存在外周血中持续数周、数月才逐渐消失。
也可见于某些细菌性感染、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或原虫感染等疾病。
2.药物过敏3.输血、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术后,可能与细胞肥大病毒又称涎腺病毒感染有关 4.其他疾病如免疫性疾病、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性治疗等15.简述类白血病反应的分类答:1中性粒细胞型2嗜酸性粒细胞型3淋巴细胞型4单核细胞型16.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答:1血小板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17..MPV的临床意义是什么答:血小板平均容积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增多见于①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②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
MPV增加是造血红能回复的首要表现;减低见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有半数白血病患者MPV减低、MPV随血小板数而吃血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之一。
18.简述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学演变的一般规律答:1、细胞体积:随着血细胞的发育成熟,胞体组建由大到校,但巨核系细胞体积通畅是由小变大,早幼粒细胞较原粒细胞稍大。
同时形状随着体积的变化也变化。
2、细胞质①量有少逐渐增多,但淋巴细胞变化不大②染色,有深蓝变浅染,甚至淡红,红细胞系最总变为橘红③颗粒,从无颗粒到嗜天青颗粒再到特异性颗粒,但红细胞质内一般无颗粒。
3、细胞核,①大小,有大到小,有规则变为不规则,甚至分叶,但巨核细胞由小变大②染色质,由细致疏松逐渐变为粗糙、致密或凝聚成块,着色由浅变深③核仁,由有到无,核膜由不明显到明显。
4、细胞核/细胞质比例:有大变小,巨核细胞则相反19.什么是过氧化物酶染色?什么是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临床意义是什么?答:POX:血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能分解试剂中的底物H2O2,释放出新生态氧,使物色联苯胺氧化为蓝色联苯胺,后者与亚硝基铁氰化钠结合形成蓝黑色的颗粒,沉着于细胞质中。
临床意义: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
NAP:使中性粒细胞中的碱性磷酸酶显色的方法,临床意义:有助于鉴别和诊断某些疾病1、感染性疾病 NAP活性增高;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NAP活性减低;3、急性粒细胞白血病:NAP积分值减低;4、再生障碍性贫血:NAP活性增高;5、腺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20.细胞免疫分型的临床应用有哪些?答:①有助于识别不同系列的细胞;②识别不同的淋巴细胞;③有助于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④有助于识别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⑤有助于识别不同功能状态的细胞;⑥有助于对不同系列和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进行分离和研究;⑦可用于各种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分析;⑧可用于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
21.简述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特点答:①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②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幼红细胞百分率常>30%,使粒红细胞比例降低。
红细胞系以中幼及晚幼红细胞为主,贫血严重时,中幼红细胞较晚幼红细胞更多。
③贫血程度较轻使,幼红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
中度以上贫血时,细胞体积减小,胞质量少,着色偏嗜碱性。
有时细胞边缘可见不规则突起,核畸形,晚幼红细胞的核固缩呈小而致密的紫黑色“碳核”。
成熟红细胞形态的变化同血象。
④粒细胞系相对减少,但各个阶段细胞的比例及形态大致正常。
⑤巨核细胞正常22.简述急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骨髓象特点答:①骨髓增生明显减低。
骨髓小粒呈粗网结构空架状,细胞稀少,造血细胞罕见,大多为非造血细胞。
②粒、红两系细胞极度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可达80%以上。
③巨核细胞显著减少,多数病例常无巨核细胞可见。
④浆细胞比值增高。
有时还可有肥大细胞、网状细胞增高。
23.简述巨幼细胞贫血的骨髓象特点答:①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②红细胞系统明显增生、幼红细胞常在40%~50%以上,并出现巨幼红细胞系列,与正常有红细胞系列并存。
③粒细胞系相对减少。
本病早期巨粒细胞先于巨幼红细胞出现,以巨晚幼粒红细胞及巨杆状核粒细胞为多件,分叶核粒细胞有分叶过多显像,又有早期诊断意义。
④巨核细胞数大致正常或增多,也可出现包体巨大,核分叶过多,核质发育不平衡现象。
24.简述急性白血病的骨髓象特点答:血像:(1).贫血:RBC下降、Hb下降;(2).PLT下降;(3).白细胞质和量的改变;(4).RBC 多形态正常。
骨髓像:(1).增生程度活跃;(2).粒红比增大;(3).细胞增大以原始阶段细胞为主,其它细胞均受控制。
25出血性疾病的检测项目答:一期止血缺陷:血管壁和血小板缺陷出血。
选用血小板计数(PLT)和出血时间(BT)作为筛选试验。
二期止血缺陷:凝血因子缺陷或病理性抗凝物质存在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