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之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1)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明月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引言:明月古诗群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支重要派别,其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闻名。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同时也要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的兴趣。
本篇文章将围绕明月古诗群文的阅读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熟悉明月古诗群的代表作品及其创作背景;2. 掌握古诗文的基本鉴赏技巧;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选择了明月古诗群中的两首代表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分别是《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为了激发学生对明月古诗群文的兴趣,可以选择播放诗歌朗诵的录音,然后与学生共同欣赏。
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加学习的乐趣。
2. 讲解诗歌背景通过简介明月古诗群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背景等,让学生对该群体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分析诗歌结构和语言以《静夜思》为例,分析其诗歌结构(四句一体,平仄对仗)和语言特点(简短而质朴),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4. 阅读诗歌并进行鉴赏学生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诗歌的朗读和独立阅读。
然后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诗中的明月象征了什么?”、“你能从诗中感受到什么情绪?”等。
5. 探讨诗歌主题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6. 对比鉴赏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比《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从中发现两者在写作风格和主题上的差异和共同点,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
7. 结束课堂对于学生的表现,老师可以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醒他们继续研究古诗文的学习,包括拓展阅读和欣赏其他经典作品。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在教学结束后,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测验或问答来评估学生对于明月古诗群文的理解情况。
同时,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感想或小结,展示他们对于这一学习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明月之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明月寄情——不同月亮不同情感授课年级:六年级一、教学内容:古诗词《出塞》《山居秋暝》、《暮江吟》、课外选材《中秋月》《汴京元夕》二、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习抓住诗人笔下的月亮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情感的方法。
2、指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诗人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学习积累古诗。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探究,能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月亮的不同,层层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阅读教师:课件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内容:(一)初步交流,出示议题1、谈话:孩子们,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组古诗。
2、请学生朗读,正音。
先试着读读这三首诗。
现在,我几位同学来朗读古诗,请你们尽量读得正确、流利。
3、问:通过朗读,你们发现这些古诗的内容有一个什么共同点?(都和月亮有关)过渡:在中国诗词中,“月”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审美意象。
皓月当空,长风拂面本是自然景象,但经诗人的妙笔生花,便成为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明月寄情。
(板书:明月寄情)4、出示议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不同的月亮寄托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板书:不同月亮不同情感)接下来,我们就透过月亮来体会诗人的内心。
(二)阅读探究,指导朗读1、自主阅读,感知月亮(1)寻找月亮1用笔勾画出每首古诗中直接描写月亮的诗句。
2根据勾画出的诗句内容在下面批注:这是()的月亮(2)品读月亮1根据批注,读出你心中月亮的形象!2读给同桌听一听。
(3)品读展示表达要求:我勾画的是(古诗题目)这首诗中的(诗句),我感受到这是(什么样)的月亮。
例:我勾画的是《静夜思》这首诗中的“床前明月光”,我感受到这是一轮月光皎洁的月亮。
2、深入阅读,诵读“月亮”指导理解、朗读《出塞》(1)感受不一样的月亮1结合整首古诗,补充:这是()的月亮。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明月之诗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让他们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和审美水平。
明月之诗作为经典的文学作品之一,其美妙的意象和深刻的意境,是非常适合用来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
本文将针对明月之诗,设计一个具体的群文阅读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内涵。
教学目标:1. 掌握明月之诗的基本意思和情感表达。
2. 能够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
3. 培养学生对明月之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教学准备:1. 明月之诗的文本材料。
2. 教师准备相关诗歌解读的资料和素材。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月亮的美丽和神奇之处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明月之诗的好奇心。
2. 朗读与理解:教师可以对明月之诗进行朗读,让学生仔细聆听,并配以简单的解读,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3. 分析意象与修辞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和修辞手法。
例如,明月之诗中使用了“皎洁明月”的形容词短语,通过对比,展现了月亮的美丽和光芒,引起读者的共鸣。
4. 阅读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阅读活动,如填空、判断题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明月之诗的理解和记忆。
5. 创作与表达: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明月之诗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一些创作活动,如写一篇小短文,或者用绘画表达自己对明月之诗的理解。
6. 欣赏与评价:教师可以放映一些与明月之诗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让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成果,让他们思考自己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对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评价,包括对明月之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听取学生的欣赏和评价,了解他们对明月之诗的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延伸:1. 探究其他与明月之诗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群文阅读教学。
明月之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明月之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景观,以其浪漫、恬静的意境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旨在设计一节群文阅读的教学课程,通过对明月之诗的阅读和欣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文学中明月之诗的特点与魅力;2. 学习欣赏明月之诗的技巧和方法;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4.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明月之诗的阅读和欣赏。
选取多首明月之诗,包括古代经典之作以及现代优秀的创作,通过学习诗歌的形式和语言特点,感受明月之诗的深刻意境。
2. 教学安排(1)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明月的美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阅读与欣赏:选择一首典型的明月之诗进行阅读和欣赏,引导学生抓住诗中与明月相关的意象、情感和内涵。
(3)分析与讨论: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对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探究诗歌的内在意义。
(4)创作与表达: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一首关于明月的诗歌或表达自己对明月的感悟。
(5)展示与欣赏: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并提供反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明月的美景,提升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2. 课堂讨论与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思考、创造和表达能力。
3. 个人创作与表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和反馈:1. 小组讨论和合作评价:鼓励小组成员对彼此的表现给予评价和建议,促进互动和交流。
2. 教师评价与指导: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欣赏和表达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3. 展示与反馈:学生之间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六、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明月之诗的创作比赛,或是安排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在自然环境中感受明月的美丽与魅力。
“明月之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明月寄情
——不同月亮不同情感
授课年级:六年级
一、教学内容:古诗词《出塞》《山居秋暝》、《暮江吟》、
课外选材《中秋月》《汴京元夕》
二、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习抓住诗人笔下的月亮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情感的方
法。
2、指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诗人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学习积累古诗。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探究,能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月亮的不同,层层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阅读
教师:课件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内容:
(一)初步交流,出示议题
1、谈话:孩子们,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组古诗。
2、请学生朗读,正音。
先试着读读这三首诗。
现在,我几位同学来朗读古诗,请你们尽量读得正确、流利。
3、问:通过朗读,你们发现这些古诗的内容有一个什么共同点?(都和月亮有关)
过渡:在中国诗词中,“月”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审美意象。
皓月当空,长风拂面本是自然景象,但经诗人的妙笔生花,便成为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明月寄情。
(板书:明月寄情)
4、出示议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不同的月亮寄托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板书:不同月亮不同情感)接下来,我们就透过月亮来体会诗人的内心。
(二)阅读探究,指导朗读
1、自主阅读,感知月亮
(1)寻找月亮
1用笔勾画出每首古诗中直接描写月亮的诗句。
2根据勾画出的诗句内容在下面批注:这是()的月亮
(2)品读月亮
1根据批注,读出你心中月亮的形象!
2读给同桌听一听。
(3)品读展示
表达要求:我勾画的是(古诗题目)这首诗中的(诗句),我感受到这是(什么样)的月亮。
例:我勾画的是《静夜思》这首诗中的“床前明月光”,我感受到这是一轮月光皎洁的月亮。
2、深入阅读,诵读“月亮”
指导理解、朗读《出塞》
(1)感受不一样的月亮
1结合整首古诗,补充:这是()的月亮。
提示:可以从诗人观月的时间、地点、角度、季节,诗人的心情等方面补充。
2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这是千百年来照耀着边关的月亮!
这是戍边将士和亲人共同仰望的月亮!
这是寄托了思念之情的月亮!
(2)体会不一样的情感
1根据批注,结合古诗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填写“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2朗读古诗,读出你的理解。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表达要求:这是()的月亮,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3、合作阅读,感悟“月亮”
小组合作阅读
(1)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从月亮入手,深入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情感。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小组展示。
(相机完善板书不同的月亮不同的情感)
4、激情诵读,积累古诗。
(1)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尝试把古诗背下来。
(3)诵读展示。
(三)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感知了不一样的月亮。
同样一轮月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形象呢?因为它寄托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月亮在中国古诗中还有很多别样的风采别样的韵味,请大家在课外找到更多有关月亮的古诗,继续阅读,继续感悟。
七、板书设计:
明不同月亮
月苍凉、皎洁、可爱……
寄
情不同情感
思念、洒脱、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