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6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本教案主要围绕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外国诗两首》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外国文学,并培养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以下是本节课的具体教案安排: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外国诗两首》的作者及背景;2. 理解《外国诗两首》的主题与意境;3. 掌握《外国诗两首》的基本语言特点与修辞手法;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 难点: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外国诗两首》的背景及作者,引发学生对这两首诗歌的兴趣;2. 学习《外国诗两首》第一首诗,呈现诗歌全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找出诗歌的主题与意境;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第一首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4. 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拨和总结,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5. 学习《外国诗两首》第二首诗,同样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找出诗歌的主题与意境;6. 分组讨论:再次让学生分组讨论第二首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7. 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8. 总结与展望: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资源与评价:1. 教学资源:教材《外国诗两首》、多媒体设备、小组讨论资料等;2.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将对《外国诗两首》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这堂课中收获知识,感受文学之美。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材背景《外国诗两首》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之一,选自美国文学家爱默生的诗歌。
本单元主要以阅读理解和写作为主线,通过学习两首外国诗歌,引导学生体味文学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的水平。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外国诗两首》的基本意思和主旨;2.熟悉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技巧;3.了解并理解爱默生的文学思想。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美的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2.培养学生对中外名家文学的欣赏和感悟,提高学生对文学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课堂1.听一段悦耳的音乐,让学生放松心情;2.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创作诗歌的灵感来源。
2. 阅读诗歌1.教师分别讲解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教师引导学生破诗歌的结构和意义,分析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3.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和默读,理解诗歌的含义。
3. 文学鉴赏1.学生进行诗歌的分析和鉴赏,通过思考讨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2.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和维度进行鉴赏和解读诗歌。
4. 诗歌创作1.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2.学生自由创作一篇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3.教师指导学生对所写的小诗进行修改和润色,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让学生总结今天课堂的收获和感受;2.教师向学生反馈,肯定学生的发言和表现;3.教师布置课后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外国诗两首》的意义和主旨;2.熟悉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思维。
2. 教学难点1.学生深入理解爱默生的文学思想;2.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外国诗。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三、诗意研讨1、分析诗歌内容,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明确: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
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2、学生品读诗歌: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明确: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
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分析: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
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四、作业布置研讨与练习二。
〖板书设计〗夜叶赛宁河水松林夜莺秧鸡(反复吟咏)溪水月色大河小溪青草静谧、美丽(安适、宁静的心境)教后反思:《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全诗虽是纯然写景,但诗人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时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出了丰富的生命底蕴。
学习结束后,我听了学生的反馈。
在方法上我采用的朗读法学生们很喜欢,这两首诗语言都比较直接,学生们在读过之后一般都能说出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要表达的情感。
调动了孩子们朗读的兴趣,特别是小组竞赛,更是让他们把朗读当作了表演一样,表情、语调、感情,都激发了出来。
外国诗两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爱国爱家的情感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难点: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学习莱蒙托夫的《祖国》1.朗读全诗,初步感受2.续写诗句,体验情感(1)教师示例,如:祖国啊,我爱你那野火冒起的轻烟,因为它们在我的眼里恰似一支优美的小夜曲,是那样美妙动人!(2)学生活动。
(3)师生交流,形成如下句子:祖国啊,我爱你那小山上闪着微光的白桦,它们正像依偎在一起的情侣,亲密无间、坚贞不渝。
祖国啊,我爱你那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从那里飘出的是和美的交响曲,温馨的春之歌。
祖国啊,我爱你那醉酒的农人的笑谈,那笑谈里有着多少丰收的喜悦、生活的和乐啊!祖国啊,我爱你那农人们伴着口哨的舞蹈,舞姿里有着生活的多姿多彩,伴和着生活的甜美怡人!……3.改写诗句,歌唱祖国(1)诗歌的第二节和第三节以分号为限,可分为五小节,任选一节改写成散文,必须用进下列词语:温馨宁静质朴简单美不胜收刻骨铭心(2)教师出示自己的范文,如第四小节,可以改写为:我喜欢这样的温馨宁静....的时刻: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小村的路口,看看那堆满谷物的打谷场,从那里飘来阵阵丰收的馨香;再回头望望那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在暮色中静默无言,是那样和蔼可亲;在那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后,是乡亲们质朴简单....的日子……这样平常而普通的乡村风景,在我眼里美不胜收....地爱着这片土地!....,因为,我刻骨铭心(3)学生活动,交流。
二、学习休斯《黑人谈河流》1.了解背景(1)教师讲解相关知识。
关于黑人:黑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种族。
在现存的几类人种中,黑人是最早在地球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的。
但在近代史上,黑人生存的土地受到殖民地统治者的侵略,许多黑人沦为奴隶,并被贩卖到美洲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肉体和精神都饱受欺凌。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废除奴隶制度,黑人获得自由。
初三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材背景本课文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诗两首,分别是英国诗人威廉·莎士比亚的《春天之歌》和美国诗人卢瑟福·斯图尔特·洛夫莱斯的《森林之夜》。
这两首诗歌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诗歌,其中《春天之歌》表达了春天的美好和希望,而《森林之夜》则描写了森林中神秘的气氛和生命的力量。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学的魅力,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春天之歌》和《森林之夜》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诗歌内容及作者用词的含义•学习诗歌的词汇、句法和语言运用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考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让学生感受外国文学的魅力和文化底蕴•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学习诗歌中的生词、词汇和语言运用•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2.教学难点•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抒发•理解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的不同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散思维,拓展知识面。
例如,通过提出“为什么作者要选择这些词语?”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诗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2.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完成课前阅读的任务或课堂讨论。
通过互动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交流能力。
3.情感体验教学法通过图像、声音、触感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例如,让学生欣赏自然风光的图片或音乐,来提高学生对自然美景的认识和感知。
五、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画、歌曲等多种途径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例如,播放《春之祭》的片段或先给学生播放《春天之歌》的歌曲。
2.阅读让学生在课前识读两首诗,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感受。
课堂上,以小组形式完成诗歌理解和分析,包括生词解释、诗歌大意概括等。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yǔwén)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课文题目:《外国诗两首》课堂(kètáng)类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1.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2.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积累∙欣赏《小池》南宋·杨万里·七绝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翻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
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教师学生批注栏:1、题目解读: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赏析】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
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
★★★【学习路径】☆☆导入课文:盛夏寒冬,时光演变;烈日冷雪,景物变幻,天地有歌,自然如诗,浅吟低唱,慢慢品味。
▲▲▲基础练习:1、济慈,英(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诗歌》。
叶赛宁,俄罗斯(国别)诗人,他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擅长描绘农/乡村大自然的景色。
外国诗两首课文分析:《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
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蚰蚰》一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
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2、写景诗的特点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教学设想1.两课时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I生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教学难点: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第一课时前,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本诗,能够读准字音、停顿。
或者准备好教材配套朗读带,有条件的还可以准备多种背景音乐。
根据学生情况,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
2.第二课时前,查找英文原版诗歌及郭沫若的《静夜》。
学生准备1.第一课时前,分工找蝈蝈、蛐蛐的资料,找诗人、诗作的资料,找背景音乐。
进行朗读,理清诗作中的字词,读通全诗,能够做到读准字音和停顿。
在朗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用笔标示出来。
2.第二课时前,查找英文原版诗歌及郭沫若的《静夜》。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的内容。
(2)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外国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拓宽自己的视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的内容。
(2)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如何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对外国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2)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能力。
(2)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提高文学素养。
(2)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外国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课时本节课需2课时,第一课时用于学习第一首诗,第二课时用于学习第二首诗。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首外国诗的原文及其翻译版本。
2.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生平、创作年代等。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两首诗进行深入剖析。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课设计外国诗两首教师寄语1.认识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色教课 2.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匠心构思目标 3.经过朗读,感觉诗歌形象,领会其感情义蕴4.推断语句,意会诗歌的境界美和声韵美,提升学生的审盛情识.教课赏识和热爱大自然,培育生活的情味 .要点教课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难点教课自主合作研究解析谈论交流方法教学过程【复习发问】7. 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以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出心裁?8.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9.《夜》中传达出诗人如何的心境 ?【问题研究】阅读以下文字,回答文后问题.夜河水静静流入梦幻,阴暗的松林失掉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静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芒,给四周的全部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荒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沉静,大自然陶醉在梦幻 .明月撒下它的光芒,给四周的全部披上银装 .10.你以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如何的心境?11.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原由.12. 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说说这类写法的好处.13.读了这首诗,你还可以联想到哪些诗或诗句?【拓展延伸】阅读以下两首中国诗歌,完成后边的练习.天空于坚天空永久流着从这个世纪到那个世纪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在鹰和闪电的上边在神的上边天空昼夜流着没有岸没有帆也没有波涛星星和萤火虫晓雪远天的星星有时只像萤火虫那样但它毕竟依旧是星星近处的萤火虫有时会像星星那样惹人注视但它终究不过萤火虫14.读过《天空》以后,你能试着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自己对“天空”的感觉吗?15.“诗者,思也”,你以为《天空》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虑?16.《星星和萤火虫》采纳比较手法,经过“远—近” . “星星—萤火虫”的比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17.比较《天空》和《星星和萤火虫》两首诗,你更喜爱哪一首,为何?试写一段赏析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 .(解说:设计“自读思虑”的目的在于:进一步牢固课内掌握的读诗品诗的方法;进一步扩大阅读视线;学会在比较的基础长进行品读赏析. )。
4* 外国诗两首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了解作者。
2.指导学生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指导学生欣赏写景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指导学生欣赏写景诗的意境。
教学设想1.从田园诗的角度,对两首诗的具体内容、景物描写、语言特点、感情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
2.欣赏《蝈蝈与蛐蛐》一诗,可根据它上下两部分相互呼应的特点,让学生感受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所表现的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
欣赏《夜》一诗,要抓住夜景的静谧、美丽的特点,体会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
3,重点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
在关键处点拨,多让学生自己用心领悟。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学习理解《蝈蝈与蛐蛐》。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蝈蝈与蛐蛐》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段内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蝈(guō)蛐(qū)栖息(qī)沉醉:大醉,多用于比喻沉浸于某事物或状态中程度很深。
消逝:消失。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二、整体感知1.划分层次,理解大意盛夏——蝈蝈的乐音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严冬——蛐蛐的歌儿2.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第二步,朗读课文,深入理解1.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2.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明确: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
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3.蛐蛐和蝈蝈的鸣叫象征着什么?明确:象征着对生活的热爱,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4.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主旨?明确: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第三步,选读课文,个性解读1.你对《蝈蝈与蛐蛐》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2.学了本诗你有怎样的收获?总结固趣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布置作业精读《夜》,列出不懂之处。
第2课时教学目标学习《夜》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田园派诗人。
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外祖父养育。
191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当一名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
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
1916年春入伍,退伍后与赖伊赫结婚。
1925年12月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
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段内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喧响(xuān)微漾(yàng)沉浸(jìn)撒手(sā)撒播(sǎ)幽暗:昏暗。
喧响:声音喧闹响亮。
沉寂:十分寂静。
秧鸡:幼小的鸡。
沉浸:浸入水中。
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二、整体感知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静谧、美丽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小结: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
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学生完成后交流师生评点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解读1.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明确: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2.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明确:宁静和谐3.你从诗中哪些地方读出了这样的“夜”?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节,然后概括:明确: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
既有白天、夜晚的鲜明对比,又有听觉、视觉的多层描述。
“悄悄”为叠词,读来具有音乐美;“幽暗”符合夜晚的特色;“失去”意为“原有的不再具有”,与第四句的“不再”呼应;白天“喧响”、“欢嚷”,夜晚却“沉寂”,与第一句“悄悄”相呼应,拟人手法的运用更见夜的深沉,万籁俱寂,虽不言静而静自现。
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节,然后概括:明确: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尤其是“只”更显其静(把“只”去掉读读看有何不同?把“只”改为“却”读读看有何不同?);“明月”、“光辉”由听觉转入视觉,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节,然后概括:明确:第三节抓住特定背景下的意象“大河”,“小溪”,“原野上的青草”,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好,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大”与“小”相对,“星”与“波”相映,“万点”的似是璀璨星空,“微漾”的仿佛和风而舞。
“也”则呼应了第二节中“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师问:想象文字展现的画面,你能用散文的笔触把它描绘出来吗?指导学生第四节然后概括:明确: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以反复的吟咏形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4.叶赛宁在《夜》里抒发了什么情感?明确:对夜的宁静美好的喜爱之情,陶醉于自然之中以及诗人此时宁静恬适的心境。
第三步,选读课文,个性解读1.你对课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2.学了本诗你有怎样的收获?总结固趣俄罗斯诗人叶赛宁是一位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通过对夜景的描绘,传递了自己的情感与对生命的体会。
诗歌写出了夜静谧、美丽的特点。
布置作业预习《敬业与乐业》,列出不懂之处,上网搜集有关资料。
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约翰·济慈简介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济慈画像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6年发表处女作《哦,孤独》。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像”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约翰·济慈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杰出的英国诗人作家之一,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济慈才华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
他去世时年仅25岁,可他遗下的诗篇誉满人间,他的诗被认为完美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特色,济慈被人们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在济慈青少年时期,他的父母便相续去世。
虽然两个兄弟和一个姐姐非常照顾他,但那种过早失去父母的悲伤始终影响着济慈。
在埃菲尔德学校,济慈接受了传统正规教育,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济慈受到师长克拉克的鼓励。
年轻的济慈非常钟爱维吉尔,14岁时,他将维吉尔的长诗《艾涅阿斯纪》翻译成英语。
1810年,济慈被送去当药剂师的学徒。
五年后济慈考入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但没有一年,济慈便放弃了从医的志愿,而专心于写作诗歌,他早期的作品多是一些仿作。
1817年济慈的第一本诗集出版。
这本诗集受到一些好评,但也有一些极为苛刻的攻击性评论刊登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杂志《Blackwood's magazine》上。
济慈没有被吓倒,他在来年的春天付印了新诗集《恩底弥翁》。
随后他令人惊讶的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圣艾格尼丝之夜》、《夜莺颂》和《致秋天》等名作。
1820年3月,济慈第一次咳血,之后不久,因为迅速恶化的肺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