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源动力
- 格式:docx
- 大小:32.85 KB
- 文档页数:13
儿童学习培养好奇心的重要性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好奇心对于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好奇心是儿童探知世界、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本文将探讨儿童学习培养好奇心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用建议。
一、好奇心促进儿童学习好奇心可以促使儿童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和发现新知识。
好奇心引发了他们的兴趣和动力,使他们更愿意投入精力去学习。
当儿童对某个主题或问题产生好奇时,他们会主动去寻找答案,这种探索的过程帮助他们增长见识、扩展思维,进一步激发好奇心。
因此,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二、好奇心促进儿童发展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好奇心不仅帮助儿童主动学习,还是培养他们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通过好奇心驱动的探索与实验,儿童可以发现和尝试新的方法和观点,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儿童在充满好奇心的探索过程中,常常能够提出新颖的想法和创意,从而培养出独特的创造力。
同时,培养好奇心还可以帮助儿童在面对问题时勇于挑战和尝试,培养他们的冒险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好奇心促进儿童社交与沟通能力好奇心不仅有助于儿童个体发展,也对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起到推动作用。
好奇心使得儿童愿意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同时也希望从他人那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见解。
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互动中,儿童可以通过提问、探索和讨论加深对问题和主题的理解,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交和沟通能力。
通过与他人分享和合作的过程,儿童不仅能够从别人身上学到更多,也能够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递给他人,促进双方的共同成长。
四、培养儿童好奇心的实用建议为了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家庭和学校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实用的方法。
1. 创建探索性环境:为儿童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和材料,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和欲望。
2. 鼓励提问:鼓励儿童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原因和答案,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鼓励。
3. 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让儿童接触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培养他们多样化的兴趣和学习方式。
3-6岁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部分)科学是指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科学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然界中的事物、现象和规律,为他们发展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提供支持。
1. 培养好奇心好奇心是探究世界的动力,是学习科学最基本的动机。
孩子们希望知道为什么事物会发生,观察并思考,提出问题,找寻答案。
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各种材料,让他们自由地观察,探究是什么,为什么,如何。
例如,你可以带孩子去自然博物馆、生物博物馆等地,让他们观察各种生物,了解它们的外形、生活习性、食物来源等等。
家长也可以买一些科学实验套装,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科学实验。
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他们了解科学的基本原理。
2. 培养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孩子们认识世界和学习科学的基础。
给孩子提供各种观察事物的机会,帮助他们发现各种规律。
例如,当孩子在公园里玩耍时,家长可以让他们仔细观察周围的植物和动物。
让孩子了解植物的身体结构和生命过程,可以自己种花或者观察昆虫蜇扎叶子破坏植物。
3. 提供实验机会实验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种科学原理和理论,去思考科学背后的机制。
例如,让孩子尝试制作橡皮筋飞行器、简单的电路模型等等,会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科学中的力学、磁学和电学等方面的概念。
4. 鼓励孩子提出疑问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为什么天会下雨、云朵为什么会变化等等。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解答这些问题,并鼓励孩子提出各种疑问。
在3-6岁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在发展中,所以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5. 培养孩子的科学修养除了帮助孩子学习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方法,家长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科学修养,包括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如何正确地解决问题,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等等。
例如,并不是一件事情看起来就是对还是错,很多事情是有取舍的,批判性思维是成功的科学家都必备的通问。
怎样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对宝贝们提出的问题我们老师一一给做了解答,可见孩子们对蚕宝宝是充满好奇心的,也很喜欢蚕宝宝!好奇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
幼小的孩子可以说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究。
好奇心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和内驱力,是幼儿探索科学的奥秘,是将来创造的种子。
因此,我们必须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
幼儿对周围的客观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汽车笛笛,他会跑出来看看;见到冰块,他会好奇地摸一摸;看到蚂蚁搬家,一看就是一个小时,这种好奇心是孩子思维发展的基础,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源动力。
有些家长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时窘迫不堪,手足无措,匆匆敷衍了事;有些家长遇到孩子接二连三的发问就容易失去耐心,甚至因此厌烦呵斥孩子:“不准再问了,讨厌!”或者加以嘲笑:“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懂,真笨!” 岂不知也许就是这么一句话,导致了孩子今后羞于启齿,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埋葬了他们勇于质疑的精神。
因此,不管孩子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孩子的见解显得多么荒唐离奇,教师和家长也不要置之不理,或讥笑他们。
应该满腔热情地对待孩子,然后再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引导孩子正确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
孩子本身就具有好奇、探索的本性。
比如幼儿新买来的玩具,他们不仅玩不释手,甚至会把玩具拆开,想看看什么东西使小汽车自动地跑,什么东西使小闹钟定时响。
这时作为成人千万不要认为孩子是在故意搞破坏、捣蛋,来硬性制止孩子。
孩子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才会有这样的探究行为,因为在这种探索中可能会有牛顿、爱迪生的智慧,也可能是孩子未来科学思想的开端与起源。
所以家长和老师尽量为幼儿提供方便,不要因怕弄坏东西而粗暴制止,应引导孩子将物品的零件装配起来,恢复原样,同时告诉孩子什么东西不可以拆,什么东西可以拆,什么东西不可以乱摸乱尝(电器,药品)让危险远离孩子。
这样才不至于把孩子宝贵的探索精神泯灭,他们的求知欲才会得到满足。
对于幼儿的好奇心,教师和家长都应采取积极的态度,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小学科学是一门对儿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它不仅能够传授科学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包括好奇心、质疑精神、实证意识、合作与交流等多个方面,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呢?一、激发好奇心好奇心是儿童探索世界的源动力,也是科学态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首先,利用有趣的科学现象和实验。
例如,在讲解“浮力”时,可以让学生观察鸡蛋在不同浓度盐水中的沉浮情况;在学习“电路”时,让学生亲手组装简单的电路,使灯泡发光。
这些直观、生动的实验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想要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其次,引入科学故事和科学史。
讲述科学家们的探索历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爱迪生发明电灯等,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科学家们的执着精神,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向往和好奇。
再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例如,“为什么月亮会有阴晴圆缺?”“植物是怎么喝水的?”这些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培养质疑精神质疑精神是科学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科学态度的核心要素之一。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即使学生的问题看起来有些幼稚或错误,也不要轻易否定,而是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错误或模糊的环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
例如,在实验操作中,故意给出不完整或不准确的步骤,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
同时,要教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质疑。
让他们明白质疑不是盲目否定,而是要有依据、有逻辑地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寻找答案。
三、强化实证意识实证意识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态度的重要体现。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培养学生好奇心好奇心是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培养学生好奇心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
本文将探讨培养学生好奇心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培养好奇心的重要性1. 激发学习兴趣:好奇心是学生主动探索的源动力,可以让学习变得有趣和有意义。
有好奇心的学生会积极参与课堂和课外活动,不断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2.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好奇心可以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培养好奇心,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探索精神:好奇心使得学生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
通过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好奇心的方法1. 创设启发性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实验、活动和故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2. 素质教育课程:开设素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开设诸如科学探究、创新设计等课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践和探索。
3. 鼓励学生提问: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提问,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鼓励。
教师可以提供解答或者引导学生自行探索,让学生感受到提问的重要性和乐趣。
4.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展览、实地考察等方式来拓宽眼界和激发好奇心。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鲜事物。
5. 培养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他们习惯于提出问题、验证假设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6. 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学生参与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可以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好奇心。
7.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教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大班科学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科学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大班阶段,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探索世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大班科学教育中有效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一、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孩子主动学习的动力之一。
大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1.引入新的课题和实验: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与孩子生活相关的课题或实验,引起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2.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和探索。
例如,观察周围的环境,问孩子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树叶会变颜色等等。
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愿望。
3.鼓励孩子提问: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鼓励孩子提问问题,并给予积极回应。
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孩子好奇心的需求,还能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二、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探索精神是指孩子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和发现世界的能力。
在大班科学教育中,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几个有助于培养孩子探索精神的方法:1.提供开放性任务:给予孩子一些开放性的任务,让他们有机会自由探索和发现。
例如,在课堂中给孩子一些简单的材料,让他们自由组合和探索,观察他们在探索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2.鼓励小组合作:组织孩子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这种合作可以激发孩子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探索精神。
3.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包括书籍、实物模型、多媒体等。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孩子展开自主学习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创设丰富多彩的科学环境创设良好的科学环境可以为孩子的科学学习和探索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空间。
以下是几个创设科学环境的建议:1.建立科学区域:在教室中划分出专门的科学区域,陈列一些与科学相关的实物,如植物标本、科学仪器等。
好奇心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源动力广通庙山小学教师:史和彩主要内容:好奇心是探究事物、事件内在规律并且演绎新发现的内在规律取得成就的心理过程。
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从事科学探究的源动力。
一、什么是好奇心?天文学家卡尔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
”其实,孩子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引导得法,我们会发现科学无处不在,许多科学发现就是源于生活的。
瓦特在烧水时受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在苹果树下,受苹果落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受到启发,发现了浮力定律,……可见,科学就在身边。
二、为什么说好奇心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源动力1、教材的编排特点决定好奇心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源动力,“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好奇心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
三年级科学教材开篇第一课《科学是……》教学中,教材提出“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教材精心设计导语,引入新课,一语激起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教材让学生通过看看各行业科研成果,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图片中的各行业科研成果介绍吸引过去了,此时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经历,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为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争先恐后地都想说说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这样就为学生学习第二课《做一名小科学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这种用儿童好奇心理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安排还有很多,我们只有认真研究教材,便不难发现小学科学教材的这种编排特点。
2、科学学科的本身特点人类的好奇心,渴望了解未知的事物?世界上还有许多现象、问题暂时还无法解释或暂无法回答的问题有很多,一类是关于地球,比如地球的寿命?生命的产生?物种的起源?宇宙最初的形成等等;一类是关于人的问题.比如人类的正常的生存时间?可以改变吗?地球变暖?人类现在应该做什么才能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寿命延长?环境?科技?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人本身的形成等;三是社会工业时代之后是什么时代的开始?科技时代?现在社会里有哪些行业是无价值的?对未来社会无意义的?针对未来社会,人类应该做哪些准备?人类是否应该把所有现有资源(文明产生的)用在宇航上?科学领域的很多不解之谜,始终充满着神秘,人们对科学的不解之谜或暂无法解决的问题始终怀有十分好奇的心里,科学学科教材中始终体现着科学自身的这种神秘特点,用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态度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培养科学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科学态度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解决问题,还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态度呢?首先,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探索科学的源动力。
孩子们天生就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我们要善于保护和引导这种好奇心。
例如,当孩子问“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月亮会有阴晴圆缺?”时,不要简单地给出一个答案,而是和他们一起探索,查阅资料、做实验或者观察自然现象。
可以带着孩子去科技馆、博物馆,让他们亲身感受科学的神奇和魅力。
在家里,也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望远镜、化学实验套装等,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去发现和探索。
其次,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也非常重要。
科学始于观察,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发现问题和规律。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观察身边的事物,比如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季节的更替、动物的行为等。
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孩子如何细致、全面地观察,如何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比如,可以让孩子写观察日记,用文字和图画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
同时,要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对于他们的问题,要认真对待,和他们一起探讨,帮助他们寻找答案。
再者,要培养孩子的实证精神。
科学是基于事实和证据的,让孩子明白任何结论都需要有证据支持。
当孩子提出一个观点或假设时,鼓励他们通过实验、调查等方式来验证。
例如,如果孩子认为糖在热水中溶解得更快,那就和他们一起做实验,分别在热水和冷水中放入等量的糖,观察溶解的速度。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学会如何设计实验、控制变量,还能培养他们严谨的思维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另外,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也是关键。
让孩子学会质疑、思考和评估所接收到的信息,不盲目相信权威。
当孩子看到一些科学报道或者听到一些科学观点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是否合理。
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些有争议的科学话题,如转基因食品、气候变化等,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幼儿学习培养好奇心的重要性好奇心是幼儿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品质之一。
它不仅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动力,还是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探讨幼儿学习中培养好奇心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具体的方法。
一、好奇心对幼儿学习的重要性好奇心是幼儿认知发展和学习的基石。
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开始对周围的世界感到好奇,不断提出各种问题,试图了解事物的原理和运作方式。
好奇心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学习。
首先,好奇心推动幼儿主动学习。
当孩子们对某个主题或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自发地开始主动探索并寻找答案。
这种主动学习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了积极的学习态度。
其次,好奇心引发幼儿思维发展。
在满足好奇心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思考和推理,尝试理解和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活动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好奇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好奇心的培养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丰富了他们的认知结构。
同时,好奇心还激发了幼儿的探索精神、创造力和社交能力,使他们在多个方面得到综合发展。
二、如何培养幼儿的好奇心为了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教育者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创造一个开放、接纳和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为幼儿提供各种学习材料和资源。
例如,在幼儿园和家中设置探索区域和游戏角落,安排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观察和实践。
鼓励提问和思考:鼓励幼儿提出各种问题,并试图回答他们的问题。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利用故事、图书、实验和观察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并寻找答案。
给予自主探索的机会:为幼儿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行探索和实践。
例如,在户外活动中,让孩子们自由地探索自然环境,观察植物和动物,发现身边的奇迹。
提供互动合作的机会:组织幼儿之间的小组活动,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和合作。
互动和合作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儿童学习的五大关键学习是儿童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决定着孩子们的学业表现和未来的发展。
在儿童学习过程中,有五个关键要素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这五个关键要素,并探讨如何帮助儿童获得有效的学习经验。
1.好奇心好奇心是儿童学习的重要推动力。
好奇心驱使着孩子探索新事物、追求新知识。
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是十分关键的。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孩子的兴趣,开设让他们感兴趣的课程,鼓励他们提出疑问和探索答案的方法,帮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2.专注力专注力是儿童学习的基石。
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集中精力、保持专注。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个安静、有序的学习环境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减少外界干扰和提供适当的时间安排,如定时休息,有助于儿童保持专注。
3.自我激励自我激励是儿童学习中的关键要素之一。
教育者和家长可以通过树立目标和奖励机制来激励儿童自觉学习。
鼓励孩子设立小目标,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扬,可以帮助儿童培养自我激励的能力,并坚持学习。
4.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对于儿童的学习影响重大。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如制定学习计划、整理笔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等。
通过教授实用的学习方法,帮助儿童更有效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5.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是儿童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学习,儿童可以相互倾听和交换观点,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教育者和家长可以鼓励儿童参与合作学习活动,如小组讨论、团队项目等。
此外,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与他人积极交流,儿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总结:儿童学习的五大关键要素分别是好奇心、专注力、自我激励、学习方法和合作与交流。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重视这些要素,并通过激发好奇心、培养专注力、激励自我激励、教授学习方法以及鼓励合作与交流来帮助儿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只有在这些关键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儿童才能够有效地学习,全面地发展。
好奇心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源动力广通庙山小学教师:史和彩主要内容:好奇心是探究事物、事件内在规律并且演绎新发现的内在规律取得成就的心理过程。
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从事科学探究的源动力。
一、什么是好奇心?天文学家卡尔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
”其实,孩子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引导得法,我们会发现科学无处不在,许多科学发现就是源于生活的。
瓦特在烧水时受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在苹果树下,受苹果落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受到启发,发现了浮力定律,……可见,科学就在身边。
二、为什么说好奇心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源动力1、教材的编排特点决定好奇心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源动力,“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好奇心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
三年级科学教材开篇第一课《科学是……》教学中,教材提出“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教材精心设计导语,引入新课,一语激起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教材让学生通过看看各行业科研成果,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图片中的各行业科研成果介绍吸引过去了,此时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经历,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为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争先恐后地都想说说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这样就为学生学习第二课《做一名小科学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这种用儿童好奇心理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安排还有很多,我们只有认真研究教材,便不难发现小学科学教材的这种编排特点。
2、科学学科的本身特点人类的好奇心,渴望了解未知的事物?世界上还有许多现象、问题暂时还无法解释或暂无法回答的问题有很多,一类是关于地球,比如地球的寿命?生命的产生?物种的起源?宇宙最初的形成等等;一类是关于人的问题.比如人类的正常的生存时间?可以改变吗?地球变暖?人类现在应该做什么才能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寿命延长?环境?科技?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人本身的形成等;三是社会工业时代之后是什么时代的开始?科技时代?现在社会里有哪些行业是无价值的?对未来社会无意义的?针对未来社会,人类应该做哪些准备?人类是否应该把所有现有资源(文明产生的)用在宇航上?科学领域的很多不解之谜,始终充满着神秘,人们对科学的不解之谜或暂无法解决的问题始终怀有十分好奇的心里,科学学科教材中始终体现着科学自身的这种神秘特点,用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儿童的特点决定好奇心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源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
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
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
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好奇心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从事科学探究的源动力。
“好奇心使我们不停地提问题,并谋略找出答案”(《科学》教材语)。
对自然的好奇,对现象的关注,是儿童的天性。
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稀奇古怪而故意漠视甚至予以打击。
学生提了问题就说明学生进行了思考,哪怕这个问题没有什么价值,但至少对这个孩子是有价值的。
因此,对学生因好奇而提出的任何问题,我都真诚地予以赞扬、鼓励,把问题写在班级的“奇思妙想”问题记录本上,并注上他的名字。
同时,巧妙地引导学生去关注更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提出问题的重视和对他提问题能力的信任,从而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去留心观察,去发现更多的问题,使科学课堂成为孩子们放飞思维的广场。
在此过程中,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也就会逐渐得到提高。
”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常常一个人靠着家乡的一些来历不明的石头出奇的遐想,好奇的自问,为什么这里会出现这些孤零零的巨石?它们是借助什么力量到这儿来的。
后来李四光走遍了全中国山川河流,作了大量的考察与研究,终于断定这些怪石是冰川的浮砾,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
纠正了国外学者断定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理论。
)我们从两个反面例子克看出,有好奇心但有没有引起重视而错过的发明创造的机会:一个是约里奥-居里用α粒子轰击元素铍时,发现一种很强的射线。
他没有深究,认为只是一种普通的射线,从而错过了中子的发现(后来被查德威克发现)。
另一个是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他把氯气通入海水中提取碘之后,发现剩余的母液中沉积着一层红棕色的液体。
他虽然感到奇怪,但并未放在心上,武断地认为这不过是碘的化合物,只在瓶上贴张标签了事。
直到以后一位法国科学家证实是新元素溴,李比希才恍然大悟。
他因此称这个瓶子为“失误瓶”,以告诫自己。
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
”“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
”罗素也是个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
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孩子生来世界,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好奇是非常可贵的,它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源动力。
孩子的好奇心直接表现为喜欢问为什么,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的过程。
此时,家长应和孩子一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若问题得到圆满,成功的喜悦又会大大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理,形成良性循环。
即使没有答案,也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家长的鼓励,可促进孩子的心理从好奇到兴趣。
大动物行为学家古多尔曾经说过:闷热的鸡窝常常和我们儿童时代的回忆交织在一起。
小时候,我曾钻进鸡窝一直呆了五个钟头,为的是要看看母鸡究竟是怎么下蛋的。
朱清时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才能全身心的投入。
”中国科大的学生历来以刻苦学习而著称,在校园顺口溜中有着“科大学生(学习)不要命”的说法。
三、怎样用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求知欲和科学精神。
(一)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二)满足儿童的好奇心1、允许儿童提问或放错,尊重学生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
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对大自然,永远有着无尽的好奇,会不断地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时时做出一些在老师看来“出格”、“违规”的行为,然而我们老师要明白:正是这种种听起来“可笑”的问题,往往就隐含着深奥的科学知识,往往就是某一科学知识的门环,就如牛顿的“苹果为什么往地下落?”、瓦特的“水壶盖为什么往上跳?”;正是这种种看起来“荒诞”的行为,恰恰就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或许就是学生今后献身科学事业的第一步,如牛顿小时候的“孵小鸡”。
所以好奇是求知欲的萌芽,教师必须要尊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不断引导,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源动力。
大自然是小学生的乐园,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既陶冶学生的情感,又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奥妙与神奇。
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母亲,她常带着女儿去亲近大自然,让女儿到山间小溪里感受那清凉的溪水,到田野里观察蝴蝶的飞舞,激起女儿对科学的无限热爱,为女儿后来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世界上一个家庭出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纪录。
居里夫人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平时我就常带学生去郊游、去踏青、去采集标本、去观察、去倾听、去感受,学生兴趣盎然,对科学科爱学、乐学。
(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形成好奇心、求知欲时,都要“以成就目标为源动力,以找规律为中心,以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构化为方法论”。
没有成就作为目标,学生就不会有好奇心、求知欲。
而仅有成就作为目标,没有客观规律作为依托,问题由于难于解决而使学生容易失去好奇心、失去兴趣。
即使有了成就作为目标,有了充足的客观规律作为依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无所知,致使解决问题的过程杂乱无章,也会使问题难于解决而使学生失去好奇心、失去兴趣。
所以,三者必须同时具备,同时发挥作用,才能使问题解决起来变得容易,越是如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就越是强烈。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过去我在教学中,问题提出后,便是教师代替学生思维,提出解决方法,也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完全可以听懂、听明白,但是一让学生独立完成,就会四面碰壁,无从下手,无果而终。
现在我改变了过去的传统而落后的教学理念。
提出问题后,要优先让学生思考,即使学生一时无思路,教师也不能操之过急而“越位”代替学生,而应该想办法启发学生、引导学生。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借着学生思维受阻这个契机,交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再让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实践,从中去有所悟。
三、保持儿童的好奇心科学探究,需要经历长期观察的艰辛,需要经历重重的困惑和多次的挫折,所以学习科学既需要孜孜以求、持之以恒的探究精神,又需要有着极大的热忱。
新课标把“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确定为主要教学目标。
我认为在学科教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是教学目标,同时也是学生学好科学的重要途径,满足学生的情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前提,因此,满足学生情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好科学的关键。
好奇心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从事科学探究的源动力。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采用一些激励性语言的评价,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老师一句激励性的评语、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个鼓动上进的动作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我在教三年级上册《一杯水的观察》一课时,刚上课学生面对自己桌上的沙土、一杯水,心里很快产生了许多“是什么”、“有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我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今天想研究哪一方面的问题?”这时,学生提出了十个多问题:水有什么用?(用途)水与人类有什么关系?(作用)水是什么颜色的?(颜色)水里有几种成分?(成分)地球上有多少种水?(种类)……这些问题中有许多与本节课的内容无关,有些问题在语言表达上还存在着问题,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我首先充分给予关注和肯定,表示出“对,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好,我可以一起来研究研究!”等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在班级里营造出一种活跃的、自由的、发散的探索氛围,学生内心激起了科学探究的欲望,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他们在自己的探究中发现了科学的奥妙,初步体验科学课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要让孩子长期对周围事物保持好奇心与创造欲,从小就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也至关重要。